标题:宗镜录卷第五十五 内容: 宗镜录卷第五十五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论法处之色。 都有几种。 答。 有五种。 一极略色。 二极逈色。 三受所引色。 四遍计色。 五定果色。 一极略色者。 以极微为体。 但是析彼五根。 五尘。 四大。 定果色至极微位。 即此极微。 便是极略色体。 二极逈色者。 即空间六般光影明暗等麁色。 今析此六般麁色。 至极微位。 取此细色。 为极逈色体。 又若上下空界。 所见。 青黄赤白光影明暗。 即总名空一显色。 及门窓孔隙中所现者。 即总名逈色。 三受所引色者。 受者。 是领纳义。 所引色者。 即思种现上有防发功能。 名所引色。 意云。 由于师教处领受。 为能引发起。 思种现上防发功能。 名所引色。 即此防发功能。 不能表示他故。 亦名无表色。 即以无表色为体。 四遍计色者。 即妄心遍计。 五定果色者。 定中现境。 已上法处五般色。 都分为三门。 一影像门。 二无表门。 三定果门。 第一影像门者。 影者。 流类义。 像者。 相似义。 即所变相分。 是本质之流类。 又与本质相似。 故名影像。 诸有极微者。 即是极略极逈二色。 此但是观心。 析麁成细。 假立极微。 唯有观心影像。 都无实体。 独生散意者。 即简定中。 及明了意识。 今唯取散位独头闇意识故。 此散意识构获缘五根五尘水月镜像时。 当情变起遍计影像相分。 此是假非实故。 与极略等。 同立一影像门。 问。 且如水中月。 镜中像。 眼识亦缘。 如何言假。 唯意识缘。 答。 水月镜像。 唯是法境。 但以水镜为缘。 其意识便妄计有月有像。 并非眼识之境。 亦是遍计色收。 又遍计是妄心。 极略等是观心。 同是假影像故。 所以总立。 第二无表门。 一律仪有表色者。 即师前受戒时是。 由此表色故。 方熏得善思种子。 有防发功能。 立其无表色。 二不律仪有表色者。 即正下刀杀生造业时是。 由此有表色。 方熏得不善思种子。 有防发功能。 立其无表色。 若处中有表色者。 即正礼佛行道。 及驱击骂詈时是。 由此有无表色。 方熏得善恶思种。 亦有防发功能。 立其无表色。 问。 若水月镜像。 是第六意识作解心缘。 唯是其假。 长短方圆色收者。 即是明了意识缘于色尘故。 如何是独头意识缘遍计色收耶。 答。 若是智者。 了此见相形假。 即于色尘处收。 若迷者不了。 妄执为实变起影像。 此假相分。 但遍计色收。 法处所摄。 问。 所云影像是二所缘者何。 答。 一亲者。 影像。 疎者。 是质也。 先辩影像者。 亲所缘缘者。 谓诸相分与能缘见分。 体不相离。 即见分所仗託境。 是所筹量处也。 即所託名为缘。 所虑名所缘。 缘。 此二义。 名所缘缘也。 即此影像有四名。 一影像。 二相分。 三内所虑託。 四亲所缘缘。 次辩本质者。 若与能缘体相离。 即疎所缘缘。 以隔相分故。 即本质上能缘见分相离。 故名离。 问。 既相离。 如何名所缘缘。 答。 为质能起相分生故。 以起约相分。 令见分有所虑故。 即本质起所缘故。 亦名所缘缘也。 以亲所缘缘为增上缘故。 亦得名所缘缘。 即起所缘故。 亦有三名。 一名本质。 二名外所虑託。 三名疎所缘缘。 即为本质能起相分。 相分起见分。 见分起自证分。 自证分能起证自证分。 即为质能起。 约自所虑託相分。 故说本质。 亦名所缘缘。 且如法识。 能了一切法者。 即第六意识。 都有五般。 皆缘法境。 一定中独头意识。 缘于定境。 定境之中。 有理有事。 事中有极略极逈及定自在所生法处诸色。 二散位独头。 缘受所引。 及遍计所起诸法处色。 如缘空华。 兔角镜像。 水月构画所生者。 并法处摄。 三梦中独头。 缘梦中境。 遍计所执法处色。 四明了意识。 依五根门。 与前五识同缘五尘。 明了取境。 名明了意识。 五乱意识。 是散意识。 于五根中狂乱而起。 然不与五识同缘。 如患热病。 见青为黄。 非是眼识。 是此缘故。 缘遍计所执色。 又若明了意识。 于五根门。 与五同缘五尘境故。 应以五识为俱有依。 除独头起。 独头起者。 总有四种。 一。 谓定中独头。 缘于定境。 不与五识同缘。 二梦中独头。 缘法尘境。 梦中诸相。 亦遍计所起。 三。 散位独头。 构划境相。 缘遍计所起色。 四乱意识。 亦名独头。 可知。 问。 六识与几心所相应。 答。 论颂云。 此心所遍行。 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 皆三受相应。 此六转识。 总与六位心所相应。 谓遍行等。 恒依心起。 与心相应。 系属于心。 故名心所。 如属我物。 立我所名。 心于所缘。 唯取总相。 心所于彼。 亦取别相。 助成心事。 得心所名。 如画师资。 作模填彩。 瑜伽说。 识能了别事之总相。 作意了此所未了相。 即诸心所所取别相。 触能了此可意等相。 受能了此摄受等相。 想能了此言说因相。 思能了此正因等相。 故作意等。 名心所法。 此表心所亦缘总相。 余处复说。 欲。 亦能了可乐事相。 胜解亦了决定事相。 念亦能了惯习事相。 定慧亦了得失等相。 由此于境起善染等。 诸心所法。 皆于所缘兼取别相。 六位差别者。 谓遍行有五。 别境亦五。 善有十一。 烦恼有六。 随烦恼有二十。 不定有四。 如是六位。 合五十一。 一切心中定可得故。 余别别境而得生故。 唯善心中可得生故。 性是根本烦恼摄故。 唯是烦恼等染性故。 于善染等皆不定故。 乃至此六转识。 易脱不定故。 皆容与三受相应。 皆领顺违非二相故。 领顺境相。 适悦身心。 说名乐受。 领违境相。 逼迫身心。 说名苦受。 领中容境相。 于身于心。 非逼非悦。 名不苦乐受。 释云。 上三句颂。 列六位心所总名。 下一句。 正解受位。 心所行相者。 心取境之总相。 但总取而已。 不别分别。 如言缘青。 但总取青。 不更分别。 心所于彼取总别相。 故说亦言。 如画师资作模填彩者。 师谓博士。 资谓弟子。 如师作模画形既已。 弟子填彩。 彩于模填。 不离模故。 如取总相。 着彩色时。 令媚好出。 如亦取别相。 心心所法。 取境亦尔。 识能了别事之总相。 不言取别相。 以是主故。 若取别相。 即心所故。 作意一法。 独能了别众多别相。 由作意能令心心所取境功力胜故。 有此总取多法别相。 瑜伽论云。 以作意为初。 此论以触为初。 和合胜故。 各据一义。 触能取三。 谓可意。 不可意。 俱相违相。 受中摄受损害俱相违等。 想能了言说因相者。 能取境分剂相故。 谓此是青非青等。 便起言说。 故想之相。 言说因也。 思了正因邪因。 俱相违等。 即是境上正邪等相。 业之因也。 一切心中定可得者。 即遍行。 不问何心。 但起必有故。 余别别境而得生者。 五别境也。 唯善心中可得。 生故者。 善十一法。 唯善心有。 体是根本能生诸惑。 即贪等六。 于善染心皆不定者。 即不定四。 谓于善染无记三性心。 皆不定故。 此六转识易脱不定故者。 然此六识。 非如七八。 体皆易脱。 恒不定故。 易脱。 是间断转变义。 不定。 是欣慼舍行互起故。 皆通三受。 问。 如何是六识现起分位。 答。 唯识颂云。 依止根本识。 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 如涛波依水。 意识常现起。 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 睡眠与闷绝。 根本识者。 阿陀那识。 染净诸识生根本故。 依止者。 谓前六转识。 以根本识为共依。 五识者。 谓前五转识。 种类相似。 故总说之。 随缘现言。 显非常起。 缘谓作意根境等缘。 谓五识身。 内依本识。 外随作意五根境等众缘和合。 方得现前。 由此或俱。 或不俱起。 外缘合者。 有顿渐故。 如水涛波。 随缘多少。 五转识行相麁动。 所藉众缘。 时多不具故。 起时少。 不起时多。 第六意识虽亦麁动。 而所藉缘。 无时不具。 由违缘故。 有时不起。 第七八识行相微细。 所藉众缘。 一切时有。 故无缘碍令总不行。 又五识身不能思虑。 唯外门转。 起藉多缘。 故断时多。 现行时少。 第六意识自能思虑。 内外门转。 不藉多缘。 唯除五位。 常能现起。 故断时少现起时多。 由斯不说此随缘现。 释云。 依止者。 谓前六转识。 以根本识为共依者。 此前六识。 以根本识为共依。 即现行本识也。 识皆共故。 亲依者。 即种子识。 各别种故。 前五转识种类相似者。 有五。 一谓俱依色根。 二同缘色境。 三俱但缘现在。 四俱现量得。 五俱有间断。 种类相似。 故总合说。 如水波涛随缘多少者。 解深密经云。 如大瀑流水。 若有一浪生缘现前。 唯一浪转。 乃至多浪生缘。 现前。 有多浪转。 诸识亦尔。 如瀑流水。 依阿陀那故。 乃至诸识得转等。 此以五识。 喻于涛波。 本识。 喻瀑水。 五识身。 不能思虑。 无寻伺故。 不能自起。 藉他引故。 第六意识。 自能思虑。 内外门转。 唯除无想天。 无想定。 灭尽定。 睡眠。 闷绝等五位。 常能现起故。 又古释云。 一者如多波浪。 以一大海为依起多浪。 二者镜像。 以一大镜为依起多像。 海镜二法。 喻本心识。 浪像。 喻于转识。 一念之中。 有四业。 一了别器业。 二了别依业。 三了别我业。 四了别境业。 此诸了别。 刹那刹那俱转可得。 是故一识。 于一刹那。 有如是等业用差别。 如密严经偈云。 如奔电浮云。 皆伪而非实。 如匠作瓶等。 由分别所成。 仁主应谛听。 世间诸有情。 习气常覆心。 生种种戏论。 末那与意识。 并诸识相续。 五法及三性。 二种之无我。 恒共而相应。 如风击瀑水。 转起诸识浪。 浪生流不停。 赖耶亦如是。 无始诸习气。 犹如彼瀑流。 为境风所动。 而起诸识浪。 恒无断绝时。 八种流注心。 虽无若干体。 或随缘顿起。 或时而渐生。 取境亦复然。 渐顿而差别。 心转于舍宅。 日月与星宿。 树枝叶华果。 山林及军众。 于如是等处。 皆能渐顿生。 多令能顿现。 或渐起差别。 若时于梦中。 见昔所更境。 及想念初生。 乃至于老死。 算数与众物。 寻思于句义。 观于异文彩。 受诸好饮食。 于如是境界。 渐次能了知。 或有时顿生。 而能取之者。 心性本清净。 不可得思议。 是如来妙藏。 如金处于矿。 意生从藏识。 余六亦复然。 识六种或多。 差别于三界。 赖耶与能熏。 及余心法等。 染净诸种子。 虽同住无染。 佛种性亦然。 定非定常净。 如海水常住。 波涛而转移。 赖耶亦复然。 随诸地差别。 修有下中上。 舍染而明显。 如上广明意根缘境。 分别。 最强诸识。 所以一切善恶。 意为先导。 意起速疾。 意在言前。 意善即法正。 意恶即境邪。 如一气。 噏之即温。 吹之即冷。 似一水。 寒之即结。 暖之即融。 况一心。 纵之即凡。 弘之即圣。 转变虽异。 真性无亏。 如鸯崛魔罗经云。 意法前行。 意胜意生。 意法净信。 若说若作。 快乐自追。 如影随形。 我为声闻乘说此偈。 意者。 谓如来藏义。 若自性清净。 意是如来藏。 胜一切法。 一切法是如来藏所作。 及净信意法。 断一切烦恼故。 见我界故。 若自净信有如来藏。 然后若说若作。 得成佛时。 若说若作。 度一切世间。 如人见影。 见如来藏。 亦复如是。 是故说如影随顺。 意法前行。 意胜意生。 意法为恶。 若说若作。 众苦自追。 如轮随迹。 此偈说烦恼义。 意法恶者。 为无量烦恼所覆。 造作诸恶。 故名为恶。 自性净心如来藏。 入无量烦恼义。 如是躁浊不息。 故。 若说若作。 一切众苦常随不绝。 如轮随迹者。 诸恶积聚。 生死轮回。 转。 一切众生于三恶趣中。 如轮随迹。 是故说于福迟缓者。 心乐于恶法。 释曰。 一念心净。 见如来藏性。 能自度度他。 受寂灭乐。 如影顺身。 若一念心恶。 入尘劳网。 堕诸趣中。 受生死苦。 如轮随迹。 以影顺喻者。 即常不离故。 以轮迹喻者。 即速疾转故。 所以善恶随心。 未曾间断。 若善见者。 当处解脱。 所以大乘理趣经云。 是故菩萨观察五盖。 何因而起。 云何远离。 菩萨应当先观。 色欲。 犹如水月。 水动月动。 心生法生。 贪欲之心。 亦复如是。 念念不住。 速起速灭。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 以清净心。 为善业根。 以不善心。 为恶业根。 心清净故。 世界清净。 心杂秽故。 世界杂秽。 我佛法中。 以心为主。 一切诸法。 无不由心。 所以如树提生于勐火之中。 火不能害。 佛言。 是儿业报。 非我所作。 故知自心所造。 他力不移。 则昇沉之路匪遥。 黑白之报斯在。 善恶果报虽殊。 皆从妄想心镜所现。 如入楞伽经偈云。 譬如镜中像。 虽见而非有。 熏习镜心见。 凡夫言有二。 不知唯心见。 是故分别二。 如实但知心。 分别则不生。 故知若实识心。 如镜中自见面像。 终不更于外尘妄生执取。 既解相缚。 业海全枯。 如贤劫定意经云。 消灭一切诸所有业。 覩见一切众生根原。 是曰智慧。 问。 意识于五位不起者。 如何是五位行相。 能令意识不起。 答。 识论云。 无想天者。 谓修彼定。 厌麁想力。 生彼天中。 违不恒行心及心所。 想灭为首。 名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者。 谓无想定。 灭尽定。 俱无六识。 故名无心。 无想定者。 谓有异生伏遍净贪。 未伏上染。 由出离想作意为先。 令不恒行心心所灭。 想灭为首。 立无想名。 令身安和。 故亦名定。 灭尽定者。 谓有无学。 或有学圣。 已伏惑离无所有贪。 上贪不定。 由止息想作意为先。 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 立灭尽名。 令心安和。 故亦名定。 无心睡眠与闷绝者。 谓有极重睡眠闷绝。 令前六识皆不现行。 至此五位中异生有四。 除在灭定。 圣。 唯后三。 于中如来自在菩萨。 唯得有一。 无睡闷故。 释云。 无想天厌麁想力者。 谓诸外道。 以想为生死之因。 即偏厌之。 唯前六识想。 非第七八。 故言麁想。 细想在故。 灭于六识。 七八微细。 彼不能知。 故不灭也。 无想定伏遍净贪者。 谓第三禅无。 第四禅已上。 贪犹未伏。 显离欲也。 出离想者。 显想即作涅槃想也。 不恒行等灭者。 显所灭识多少也。 作意伏染而入定者。 观想如病如痈如箭。 于所生起种种想中。 厌背而住。 唯谓无想寂静微妙。 于无想中。 持心而住。 如是渐次离诸所缘。 心便寂灭。 灭尽定者。 谓有无学等者。 有学圣者。 除初二果。 唯身证不还。 第三果人。 有学中。 除异生故。 离无所有贪。 上贪不障定者。 以灭定唯依非想定起故。 此依初修二乘者言离。 菩萨伏不离贪。 即此亦名灭受想定。 此五位中异生有四等者。 除灭尽定。 圣唯有后三。 佛及八地已去菩萨。 唯得有一灭定。 无睡眠闷绝二。 以恶法故。 现似有睡。 实无有故。 即二乘无学。 亦有闷绝也。 问。 灭尽定。 与无想定。 俱称无心。 二定何别。 答。 有四义不同。 古释云。 一约得人异。 灭尽定是圣人得。 无想是凡夫得。 二祈愿异。 入灭尽定者。 作正息想求功德入。 无想定。 作解脱入。 三感果不感果异。 无想定是有漏。 能感无想天别报果。 灭定是无漏。 不感三界果。 四灭识多少异。 灭尽定灭识多。 兼灭第七染分末那。 无想定灭识少空灭前六识。 问。 且如灭尽无心等位。 既是无心。 云何不出三界。 答。 无心者。 但伏前六识麁心。 亦称无心。 七八识心犹在。 非全无心。 如成业论云。 心有二种。 一集起心。 无量种子。 集起处故。 二种种心。 所缘行相。 差别转故。 灭定等位。 阙。 第二心。 名无心。 如一足马。 阙一足故。 亦名无足。 问。 五根四大种。 而成内外一切诸法。 何法具大。 何法具种。 答。 古释四句料简。 一是大而非种。 即虚空。 周遍。 故是大。 非生。 故非种。 二是种非大。 即五根等。 能生。 故名种。 不遍。 故非大。 三亦种亦大。 即地水等。 体宽广。 故名大。 与所造色为依。 故名种。 四非大非种。 即趣寂声闻。 问。 六根分见闻觉知。 都具几量。 答。 准瑜伽有三量。 一证量。 二比量。 三至教量。 论云。 三量建立六根。 依证量中眼根心心数法名见。 依余耳等五根心心数法名知。 依比量心心数法名觉。 依至教量心心数法名闻。 又云。 若见若知言说。 是依现量。 若觉言说。 是依比量。 若闻言说。 依至教量。 释云。 证量者。 即境现在前。 分明证了名证量。 眼心心数名见。 耳等五根心心数法。 于证量中了自境时。 总名知。 意根心心数法。 于比量中了别境界名觉。 如隔牆见角。 比知是牛。 比度推求。 唯在意根。 依至教量心心数法名闻。 即至圣之言教。 名为至教量。 亦云圣言教量。 西土简法。 须具此三量。 问。 四大。 六根中以何为主。 答。 以心为主。 四大等无自体故。 互无力用。 因心而有。 故称为主。 遗教经云。 此五根者。 心为其主。 此明託胎之始。 心在诸根之初。 名之为主。 然虽一期为主。 亦不定故。 台教明。 其心不能控制诸根。 心为受总门。 若身病时。 心亦随病。 宁得是主耶。 或时更互论主。 如地具四微则钝。 为水所制。 水有三微。 为火所制。 火但二微。 为风所制。 风有一微。 为心所制。 心无有微。 故得为主。 复为四大所恼。 主义不成。 故无正主。 又若四大各守其性者。 地守坚性不应动。 水守湿性不应波。 火守热性不应焰。 风守动性不应持。 失本性故。 则是不实。 不实故空。 请观音经云。 地无坚性。 水性不住。 火从缘生。 风性无碍。 一一皆入如实之际。 又心亦不定。 善恶互夺强熟业牵。 识论云。 心意识。 一法异名。 对数名心。 能生名意。 分别名识。 又前起为心。 次起为意。 后了为识。 或此世心虽行善。 先世恶业熟。 既与时合。 即受恶报。 故为熟业所牵。 或一生心虽行恶。 临终时善心勐盛。 即随善上昇。 故为强业所牵。 以知世间无一法定有自体。 但随缘转。 念念不可得故。 不可定执一门。 而生取舍。 既一一法无体用。 不自在。 念念不可得。 则悉入如实之际。 于实际中。 名义俱息。 如四眼入佛眼。 十智入实智。 皆失名字。 如物投蜜。 似川会海。 一一异味。 无不甘咸。 如万法归宗镜之中。 同遵一道。 问。 随境各立六识之名。 此依五色根未自在说。 于自在位。 如何分别。 答。 若自在位中。 则诸根互用。 如法华明。 鼻根即能见色。 观心等。 论云。 若得自在。 诸根互用。 一根发识。 缘一切境。 但可随根。 无相滥失。 乃至佛地经说。 成所作智。 决择有情心行差别。 起三业化。 作四记等。 若不遍缘。 无此能故。 释云。 三业化。 合有十种。 佛地经说。 身化有三。 一现神通化。 二现受生化。 三现业果化。 语化亦有三。 一庆慰语化。 二方便语化。 三辩物语化。 意化有四。 一决择意化。 二造作意化。 三发起意化。 四领受意化。 领受化中四记者。 一谓一向记。 二分别记。 三反问记。 四默置记。 已上六识之相。 总成三业之门。 未转依中。 随流徇境。 发杂染之种。 结生死之根。 唯起盖缠。 但萦苦集。 背清净之觉性。 合界处之妄尘。 立三有之垣牆。 作四流之波浪。 至转依位。 冥真返流。 随智慧行。 成无漏善。 道谛所摄。 正理相应。 现妙观察心。 决四生之疑网。 为成所作智。 起三轮之化原。 若也究之于心。 尘劳为菩提之妙用。 失之于旨。 常乐作生灭之苦轮。 故知染净非他。 得丧在我。 似手反覆。 如人醉醒。 何者。 反亦是手。 覆亦是手。 要且反时非覆时。 覆时非反时。 然俱不离手。 醉亦是人。 醒亦是人。 要且醉时非醒时。 醒时非醉时。 然不离醉有醒。 亦不即醉是醒。 如迷亦是心。 悟亦是心。 要且迷时非悟时。 悟时非迷时。 然迷悟非别。 即时节有异。 唯在般若。 转变临时。 一体匪移。 千差自别。 迷之枉遭沉没。 念念成凡。 悟之本自圆明。 心心证圣。 问。 一切诸法。 皆藉缘生。 八识之中。 各具几缘成立。 答。 眼具九缘。 一空缘。 谓空疎无物障碍于前境故。 谓无障碍。 引发生起能缘识故。 又离中知故。 二明缘。 明谓光明。 离暗相故。 分明显了。 开闢引导能缘识故。 三。 根缘。 谓自眼根为所依故。 四境缘。 与能缘识为所缘故。 牵生引发能缘识故。 五作意缘。 发作心意。 能生起故。 于心种位。 警令生现。 于现行位。 引心至境。 六根本缘。 谓第八识。 与其眼等识。 而为根株作元本故。 与前七识为所依故。 七染净缘。 谓第七识。 与前六皆为染净所依故。 八分别缘。 谓第六识。 分明了别于前境故。 九种子缘。 谓眼识种子。 能生现故。 亦名亲办自果缘。 亲实建办自识现行。 名为自果。 若耳识缘径直之声。 唯具前八缘。 除前明缘。 设于暗中。 亦能闻故。 若鼻舌身。 三识缘香味触时。 唯具七缘。 除前空明二缘。 此三是合中知故。 不假空缘。 若第六意识缘一切境时。 唯具五缘。 一根本。 二根缘。 三作意。 四种子。 五境缘。 除空。 明。 分别。 染净四缘。 又第六意识。 四种中。 若定梦独散。 此三即具五缘。 若明了意。 随前五识。 或七八九等。 具缘多少故。 若第七识有漏位中。 缘第八见分为我之时。 唯具三缘。 一根本缘。 即第八识。 二作意。 三种子。 若第八识缘种子根身器世间时。 唯具四缘。 一境缘。 即前三境。 二根缘。 即第七识。 三种子。 四作意。 若加等无间缘。 于前八识上。 更各添一缘。 眼即具十缘等。 问。 八识于三界中总具不。 答。 不具。 古释云。 八识于三界九地其有无者。 欲界一地。 具有八种识。 色界初禅一地。 只有六识。 无鼻舌二识。 从二禅已上。 乃至无色界已来。 唯有后三识。 无前五识。 欲界人天鬼畜四趣。 皆具八识。 就地狱趣中。 无间狱无前五识。 唯有后三识。 或兼无第六。 已居极重闷位故。 问。 如何是诸识遍计有无。 答。 古德云。 五八识无执。 以因缘变故。 唯现量。 夫为执者。 必须强思计度等。 有执也。 唯第六第七有遍计分别故。 即六七二识有执也。 又四句。 一。 遍而非计。 即第六独头意识。 遍缘一切。 不计执故。 二计而非遍。 即第七识。 唯缘赖耶起计度故。 三亦遍亦计。 第六识因中。 有周遍计度。 四非计非遍。 即五识唯缘。 五尘。 无计度故。 前五识任运证境。 不带名言。 唯现量故。 第八亦然。 宗镜录卷第五十五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1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