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五十九 内容: 宗镜录卷第五十九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有为无为二门。 为当是一是异。 答。 非一非异。 非泯非存。 何者。 若是一者。 仁王经不应云。 诸菩萨等。 有为功德无为功德。 悉皆成就。 又维摩经云。 菩萨不尽有为。 不住无为等。 二义双明。 岂是一耶。 若是异者。 般若经。 佛告善现。 不得离有为说无为。 不得离无为说有为。 岂成异耶。 若云俱泯者。 华严经云。 于有为界示无为之理。 不灭有为之相。 于无为界示有为之法。 不坏无为之性。 则有无性相。 无碍俱存。 若言俱存者。 如前论云。 二依法性假施设有。 谓空无我所显真如。 有无俱非。 心言路绝。 则百非莫能惑。 四句不能诠。 非。 可以情谓有无。 唯应智超言像。 方达有为无为唯识之真性矣。 如大智度论。 复次夫生灭法者。 若先有心。 后有生。 则心不待生。 何以故。 先已有心故。 若先有生。 则生无所生。 又生灭性相违。 生则不应有灭。 灭时不应有生。 以是故。 一时不可得。 异亦不可得。 是则无生。 若无生。 则无住灭。 若无生住灭。 则无心数法。 无心数法。 则无心不相应诸行色法。 色法无故。 无为法亦无故。 何以故。 因有为。 故有无为。 若无有为。 则亦无无为。 是故不应言诸法有。 又胜思惟梵天所问经云。 有为无为之法。 文字言说有差别耳。 持世经云。 有为法如实相。 即是无为。 问。 心所具几义。 立心所之门。 答。 古德释云。 心所义有三。 一恒依心起。 二与心相应。 三。 系属于心。 心王缘总相。 如画师作模。 心所通缘总别相。 如弟子于总相模中。 填众多彩色。 即心所于心王总青。 如眼识心王。 缘青色境时。 是总相。 更不作多般行解。 心所缘别相者。 如五心所中作意。 以警心引心为别相等。 上便领纳想像。 造作种种行相。 是通缘总别相。 问。 心王与心所。 为同为别。 答。 约俗则似同似别。 论真则非即非离。 识论云。 如是六位心所法。 为离心体有别自性。 为即是心分位差别。 设尔何失。 二俱有过。 若离心体有别自性。 如何圣教说唯有识。 又如何说。 心远独行。 染净由心。 士夫六界。 庄严论说。 复云何通。 如彼颂言。 许心似二现。 如是似贪等。 或似于信等。 无别染善法。 若即是心分位差别。 如何圣教说心相应。 他性相应。 非自性故。 又如何说。 心与心所。 俱时而起。 如日与光。 瑜伽论说。 心所非即心故。 应说离心有别自性。 以心胜故。 说唯识等。 心所依心势力生故。 说似彼现。 非彼即心。 又识心言。 亦摄心所。 恒相应故。 唯识等言。 及现似彼。 皆无有失。 此依世俗。 若依胜义。 心所与心。 非即非离。 诸识相望。 应知亦然。 是谓大乘真俗妙理。 摄论颂云。 远行及独行。 无身寐于窟。 调其难调心。 是名真梵志。 百法释云。 如来依意根处。 说远行及独行也。 随无明。 意识遍缘一切境也。 故名远行。 又诸心相续。 一一转故。 无实主宰。 名独行。 无身者。 即心无形质故。 寐于窟者。 即依附诸根。 潜转身内。 名为寐于窟也。 寐者。 藏也。 即心之所蕴在身中。 此偈意谓破外道执有实我也。 世尊云。 但是心独行。 无别主宰。 故言独行也。 又无始游历六尘境。 故名远行。 无别心所。 故名独行。 明知无别心所也。 士夫六界者。 瑜伽云。 佛说皆云。 四大。 空。 识。 能成有情。 色。 动。 心。 三法最胜。 为所依。 色所依者。 即四大也。 动所依者。 空即是也。 谓内空界。 不取外者。 由内身中有此空界故。 所以有动。 故为动依。 心所依者。 识是也。 即说六界能成有情。 不言心所界也。 释云。 许心似二现者。 此中似言。 似心外所计实二分等法。 故名为似。 无别染善法者。 谓唯心变似见相二分。 二分离心。 无别有法。 复言心变似贪信等故。 贪信等。 离心之外。 无别染善法。 体即心也。 如二分故。 应说离心有别自性。 以心胜故。 说唯识等者。 既说离心有所。 何故说唯识。 心远独行染净由心。 六界之中唯说心者。 以心胜故。 说。 此唯识等。 如何胜。 总有四义。 一。 能为主。 二能为依。 三行相总。 四恒决定。 非如心所等。 有时不定。 又若依第一体用显现谛。 即心王为体。 心所为用。 即体用不即不离也。 若依胜义。 即是因果差别谛。 即王所互为因果。 法尔非离也。 若依第三证得胜义谛。 即依诠显者。 若依能诠依他起性说。 非即。 若依所诠二无我理说。 即王所非离。 若第四胜义胜义谛。 废诠谈旨。 亦不言即离也。 即一真法界。 离言绝相。 即王所道理同归一真如故。 问。 心王心所。 云何明假实。 答。 从种生者名实。 依他立者名假。 心法唯是实有。 心所之中。 遍行别境。 唯是实有。 其余诸法。 或假或实。 真如无为。 虽非自从种起。 亦名为实。 不依他故。 或诸法名义俱假。 唯真如无为一种。 名假体实。 离言诠故。 问。 识论云。 但说识即摄心所者。 真如与识。 非如心所。 何故不说。 答。 识实性故。 识俱。 有故。 不离识故。 非我法依故。 但说识。 不说真如。 故知真如即识。 识即真如。 问。 真如即识。 识即真如。 且真如非识之所变现。 何成唯识。 答。 虽非识变。 识实性故。 亦名唯识。 真如离言。 与能计识。 非一非异。 非如色等可依起执。 故非执依。 此中不说。 若远望疎。 言亦可依执。 法。 末学者。 依起执故。 又真如既非识所转变。 应非唯识。 不以变故。 名为唯识。 不离识故。 正名唯识。 问。 一百法中。 凡圣总具不。 答。 若凡夫位。 通约三界九地种子。 皆具一百法。 若诸佛果位。 唯具六十六法。 除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不相应行中四。 共除三十四法。 问。 心摄一切。 云何但标五位百法之门。 答。 虽标百法以为纲要。 此中五位次第已摄。 无尽法门。 不出于此。 何者。 百法云。 一明心法。 谓此八种心王。 有为法中。 此最胜故。 世出世间。 无不由心造。 二明心所有。 法与此心王。 常相应故。 名相应法。 望前心王。 此即是劣。 先胜后劣。 所以次明。 三色法。 心王等之所现影。 谓此色法不能自起。 要藉前二心王心所之变现故。 变不亲缘。 故致影言。 或通本质。 前二能变。 此为所变。 先能后所。 所以次明。 四不相应行。 谓此得等二十四法不能自起。 藉前三位差别假立。 前三是实。 此即是假。 先实后假。 所以次明。 五无为法。 体性甚深。 若不约法以明无为。 无由得显故。 藉前四断染成净之所显示。 前四有为。 此即无为。 先有后无。 所以后明。 又钞中广释。 第一心法最胜故者。 华严经颂云。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一切世间中。 无法而不造者。 此八识心王最胜。 由如画师。 能画一切人天五趣形像。 乃至佛菩萨等形像。 然经中举喻。 佛但取少分。 以画师只画得色蕴。 余四蕴即不能画。 法中若是八识。 即能通造得五蕴。 且如第六识。 相应不共无明。 及余分别俱生惑等。 若造得地狱总别报业。 即自画得地狱五蕴。 乃至若造得人天总别报业。 即自画得人天形像。 若具修万行。 获得二转依果。 即自画得佛果形像。 故知一切世出世间五蕴。 皆是自第六识。 画得。 不简依报正报。 皆是心变。 所以心法。 独称最胜。 第二心所有法。 与此相应故者。 瑜伽论五义略辩相应。 一时者。 所谓王所同时起。 二依者。 即王所同一所依根。 三缘者。 即王所同一所缘境。 四行者。 所谓王所三量。 行相俱同。 五事者。 即王所各有自证分体事。 第三色法。 二所现影故。 现者。 变也。 为十一种色。 皆是心。 心所。 所变现故。 影。 谓影像。 是相似流类之义。 即此十一种色相分。 是本质之流类。 似于本质。 若无质者。 即似内心。 故言影也。 变不亲缘。 故置影言者。 为八识皆有变相分缘义。 且如前五识缘五尘境时。 须变影像缘。 第六缘十八界法。 亦变相分缘。 第七缘第八见分为我时。 亦变相分缘。 若第八缘他人浮尘。 及定果色并界器时。 亦变相分缘。 相分望八识。 即亲所缘缘。 本质望八识。 即疎所缘缘。 此上所说。 且望有质影者说。 若唯有相分无本质者。 即第八缘自三境。 定意识缘自定果色是。 第四分位差别故者。 此得等二十四法。 即依他。 前三位种现上假立。 第五显示实性故。 即五无为。 如前已释。 又第一八种心王。 是最胜能缘门。 第二心所有法。 与心相应。 是共胜同缘门。 第三色法。 心之影像。 是所缘境界门。 第四不相应法。 是分位建立门。 第五无为法。 是显示实性门。 如上胜劣显现。 能所互成。 假实诠量。 有无隐显等。 能彰无尽法门。 无尽法门。 不出五位百法。 五位百法。 不出色心二法。 摄末归本。 不出唯心一法矣。 问。 八识真原。 万法栖止。 约其体性。 都有几种。 答。 经论通辩。 有三种性。 约能所染净分别。 随事说三。 纵有卷舒。 皆不离识性。 合则一体无异。 开则三相不同。 三相不同。 约用而行布。 一体无异。 就性以圆融。 行布乃随义以施为。 圆融则顺性而冥寂。 若无行布。 无可圆融。 如无妄情。 不立真智。 染净既失。 二谛不成。 是以因妄辩真。 在行相而须悉。 寻迹得本。 假因缘以发明。 斯三性法门。 收凡圣境界。 事无不尽。 理无不穷。 今言三性者。 约经论共立。 一遍计所执性。 二依他起性。 三圆成实性。 遍计所执性者。 谓愚夫周遍计度。 所执蕴等实我实法。 名为遍计性。 有二。 一自性。 总执诸法实有自性。 二差别。 别执取常无常等。 实有自体。 或依名遍计义。 如未识牛。 闻牛名。 便推度。 因何道理。 名之为牛。 或依义遍计名。 或见物体。 不知其名。 便妄推度。 此物名何。 如未识牛共推度云。 为鬼耶。 为兽耶。 此诸遍计。 约体不出人法二体。 约执不出名义二种。 又一有遍非计。 如无漏诸心。 有漏善识。 能遍广缘。 而非计执。 无漏诸心。 即诸圣人无漏智慧。 了诸法空。 即无法不遍。 都无计执。 名为非计。 唯后得智。 有漏善识。 即地前菩萨。 虽有漏心中。 能作无我观故。 亦能观一切皆无有我。 亦是遍而非计。 二有计非遍。 如有漏第七识。 恒缘第八见分起我法二执。 从第六识入生空观时。 第七识中。 犹尚缘第八见分。 起于法执。 故知计而非遍。 三亦遍亦计。 即众生染心。 四非遍非计。 即有漏五识。 及第八赖耶。 各了自分境界。 不遍。 无计度。 随念分别。 故非计也。 赖耶。 唯缘种子。 根身。 器世间。 三种境故。 尚不能缘前七现行故。 非遍非计。 有漏种子。 能持能缘。 无漏种子。 即持而不缘。 况余境耶。 又古德云。 众生染心。 于依他起自性中。 当知有二种遍计所执自性执。 一者随觉。 即现行执。 二者惯习。 习气随眠。 即执种子。 依他起性者。 依他众缘和合生起。 犹如幻事。 名依他性。 圆成实性者。 一味真如圆满成就。 问。 如何是能遍计自性之理。 答。 准护法云。 第六第七心品执我法者。 是能遍计。 唯说意识能遍计故。 问。 如何是所遍计自性之理。 答。 准摄论云。 是依他起。 遍计心等所缘缘故。 慈恩云。 三性之中。 是依他起。 言所缘。 必是有法。 遍计心等。 以此为缘。 亲相分者。 必依他故。 不以圆成而为境也。 谓不相似故。 问。 三性中遍计是妄想。 即无。 依他属因缘。 是有不。 答。 此二性能所相生。 俱无自体。 何者。 因妄想故立名相。 因名相故立因缘。 若妄想不生。 名相何有。 名相不有。 因缘即空。 以万法不出名故。 楞伽颂云。 譬如修行事。 于一种种现。 于彼无种种。 妄想相如是。 释云。 此破妄想遍计性也。 如二乘修诸观行。 若作青想观时。 天地万物。 莫不皆青也。 以无青处见青。 由心变故。 于一色境。 种种不同。 譬凡夫妄见生死。 亦是无生死处妄见生死也。 又经颂云。 譬如种种瞖。 妄想众色现。 瞖无色非色。 缘起不觉然。 此破因缘依他起性也。 如目瞖所见。 差别不同。 彼实非有缘所起法。 斯则妄想体空。 因缘无性。 即是圆成究竟一法。 如明眼人。 见净虚空。 况一真心。 更无所有。 问。 此三性中。 几法是假。 几法是实。 答。 识论云。 遍计所执。 妄安立故。 可说为假。 无体相故。 非假非实。 依他起性。 有实有假。 聚集相续。 分位性故。 说为假。 有心心所色。 从缘生故。 说为实有。 若无实法。 假法亦无。 假法依实因而施设故。 圆成实性。 唯是实有。 不依他缘而施设故。 释云。 遍计。 有名无体。 妄情安立。 可说为假。 谈其法体。 既无有相。 非假非实。 非兔角等。 可说假实。 必依有体总别法上。 立为假实故。 依他。 假有三种。 一聚集假者。 如瓶盆有情等。 是。 聚集法。 多法一时所集成故。 能成虽实。 所成是假。 二相续假者。 如过未等世。 唯有因果。 是相续性。 多法多时上。 立一假法。 如佛说言。 昔者鹿王。 今我身是。 所依五蕴刹那灭者。 虽体是实。 于此多法相续假。 立一有情。 至今犹在故。 三分位假者。 如不相应行。 是。 分位性。 故皆是假。 一时一法上立。 如一色上。 名有漏。 可见。 有对。 亦名色等。 并是于一法上。 假施设故。 若彼实者。 应有多体。 其忿恨等。 皆此假摄。 心心所色。 从因缘种生。 故说为实。 又三性者。 即是一性。 一性即无性。 何者。 遍计无相。 依他无生。 圆成无性。 解深密经云。 瞖眼人。 如遍计。 现青黄。 如依他。 净眼。 如圆成。 摄论云。 分别性如蛇。 依他性如藤。 若人缘四尘相。 分析此藤。 但见四相。 不见别藤。 但是色香味触相故。 藤非实有。 以离四尘外。 无别有藤。 所以论偈云。 于藤起蛇知。 见藤则无境。 若知藤分已。 藤知如蛇知。 若知藤之性分是空。 则例如藤上妄生蛇想。 摄论云。 菩萨不见外尘。 但见意言分别。 即了依他性。 云何了别。 此法。 若离因缘。 自不得生。 根尘为因缘。 根尘既不成。 此法无因缘。 云何得生。 依初真观。 入依他性。 由第二真观。 除依他性。 则唯识想息。 意言分别显现。 似所闻思一切义。 乃至似唯有识想。 皆不得生。 生缘有二。 谓分别性。 及依他性。 分别性已灭。 依他性又不得生。 既无二境。 故一切义。 乃至似唯识想。 皆不得生。 唯识想尚不得起。 何况余意言分别而当得生。 菩萨住何处。 唯住无分别。 一切名义中平等平等。 又依二种平等。 谓能缘所缘。 能缘即无分别智。 以智无分别。 故称平等。 所缘即真如境。 境亦无分别。 故称平等。 又此境智。 不住能取所取义中。 譬如虚空。 故说平等。 平等。 由此义故。 菩萨得入真实性。 此位不可言说。 以自所诠故。 证时离觉观思惟分别故。 古德问云。 我见所缘影像若是依他有者。 应有依他性实我。 答。 此相仗因缘生。 但是依他性幻有之法。 而非是我。 由彼妄执为我故。 名妄执。 此有两重相。 约此相从因缘生。 有力能生心。 此乃是有。 名依他性法。 于此不称所执法义边。 名遍计所执。 乃名为无。 如人昏冥。 执石为牛。 石体不无。 我见所缘缘。 依他相有。 如石本非牛。 妄心执为牛。 此所执牛。 其体全无。 如相分本非我。 妄心执为我。 此所执。 其体全无。 但有能执心。 而无所执我。 谓于此石处。 有所缘石。 而无所执牛。 于此相分上。 有所缘法。 而无所执我。 又况云。 如南方人不识驼毛。 曾于一处闻说龟毛。 后忽见驼毛。 由不识故。 妄谓驼毛以为龟毛。 此所见驼毛是有故。 如依他性法。 其驼毛上无龟毛。 妄心谓为龟毛。 如所执实我法故。 论云。 有义。 一切及心所法。 由熏习力。 所变二分。 从缘生故。 名依他起。 遍计依斯。 妄执定实。 有无一异。 俱不俱等。 此二名遍计所执性。 问。 三性中。 几性不可灭。 几性可灭耶。 答。 准佛性论云。 二性不可灭。 一性可得灭。 何以故。 分别性本来是无。 故不可灭。 真实性本来是真。 故不可灭。 依他性虽有不真实。 是故可灭。 所以分别中边论云。 分别性者。 谓是六尘。 永不可得。 犹如空华。 依他性者。 谓唯乱识。 有非实故。 犹如幻物。 真实性者。 谓能取所取。 二无所有。 真实有无故。 犹如虚空。 问。 依他起相。 但是自心妄分别有。 理事双寂。 名体俱虚。 云何有忧喜。 所行境界。 答。 譬如夜行。 见杌为鬼。 疑绳作蛇。 蛇之与鬼。 名体都无。 性相恒寂。 虽不可得。 而生怖心。 以体虚而成事故。 清凉疏云。 若依摄论说喻。 皆喻依他起性。 然并为遣疑。 所疑不同故。 所喻亦异。 一以外人闻依他起相。 但是妄分别有。 非真实义。 遂即生疑云。 若无实义。 何有所行境界。 故说如幻。 谓幻者。 幻作。 所缘六处。 岂有实耶。 二疑云。 若无实。 何有心心法转。 故说如焰。 飘动。 非水似水。 妄有心转。 三疑云。 若无实。 何有爱非爱受用。 故说如梦中。 实无男女。 而有爱非爱受用。 觉时亦尔。 四疑云。 若无实。 何有戏论言说。 故说如响。 实无有声。 听者谓有。 五疑云。 若无实。 何有善恶业果。 故说如影。 谓如镜影像。 故亦非实。 六疑云。 若无实。 何以菩萨作利乐事。 故说如化。 谓变化者。 虽知不实。 而作化事。 菩萨亦尔。 是以万法虽空。 体虚成事。 一真非有。 无性随缘。 则湛尔坚凝。 常随物化。 纷然起作。 不动真如。 宗镜录卷第五十九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1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