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六十 内容: 宗镜录卷第六十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此三性法。 为当是一是异。 若道是一。 不合云依圆是有。 遍计是无。 若道是异。 又云皆同一性。 所谓无性。 答。 此三性法门。 是诸佛密意所说。 诸识起处。 教网根由。 若即之取之。 皆落凡常之见。 若离之舍之。 俱失圣智之门。 所以藏法师。 依华严宗。 释三性同异义。 一圆成真如有二义。 一不变。 二随缘。 二依他二义。 一似有。 二无性。 三遍计所执二义。 一情有。 二理无。 由真如不变。 依他无性。 所执理无。 由此三义。 故三性一际。 又约真如随缘。 依他似有。 所执情有。 由此三义。 亦无异也。 是故真该妄求末彻真原。 性相融通。 无障无阂。 问。 依他似有等。 岂同所执是情有耶。 答。 由二义故。 无异也。 一以彼所执。 执似为实。 故无异法。 二若离所执。 似无起故。 真中随缘亦尔。 以无所执。 无随缘故。 又。 以三性。 各有二义不相。 违故无异性。 且如圆成。 虽复随缘成于染净。 而恒不失自性清净。 只由不失自性清净故。 能随缘成染净也。 犹如明镜现于染净。 而恒不失镜之明净。 只由不失镜明净故。 方能现染净之相。 以现染净。 知镜明净。 以镜明净。 知现染净。 是故二义。 唯是一性。 虽现净法。 不增镜明。 虽现染法。 不污镜净。 非直不污。 亦乃由此反现镜之明净。 真如亦尔。 非直不动性净成于染净。 亦乃由成染净方现性净。 非直不坏染净明于性净。 亦乃由性净故方成染净。 是故二义。 全体相收。 一性无二。 岂相违也。 由依他无性。 得成似有。 由成似有。 是故无性。 此即无性即因缘。 因缘即无性。 是不二法门也。 所执性中。 虽复当情称执现有。 然于道理毕竟是无。 以于无处横计有故。 如于杌横计有鬼。 今既横计。 明知理无。 是故无二唯一性也。 问。 真如是有耶。 答。 不也。 随缘不变故。 空。 真如离妄念故。 问。 真如是无耶。 答。 不也。 不变随缘故。 不空故。 圣智所行处故。 问。 真如是亦有亦无耶。 答。 不也。 无二性故。 离相违故。 问。 真如是非有非无耶。 答。 具法故。 离戏论故。 问。 依他是有耶。 答。 不也。 缘起无性故。 约观遣故。 异圆成故。 问。 依他是无耶。 答。 不也。 无性缘起故。 能现无生故。 异遍计故。 是智境故。 问。 依他是亦有亦无耶。 答。 不也。 无二性故。 离相违故。 问。 依他是非有非无耶。 答。 不也。 有多义门故。 离戏论故。 问。 遍计是有耶。 答。 不也。 理无故。 无体相故。 问。 遍计是无耶。 答。 不也。 情有故。 无相观境故。 能翳真故。 问。 遍计是亦有名亦无耶。 答。 不也。 无二性故。 问。 遍计是非有非无耶。 答。 不也。 所执性成故。 已上护执竟。 今执成过者。 若计真如一向是有者。 有二失。 一不随缘。 二不待了因故。 问。 教云。 真如为凝然常。 既不随缘。 岂是过耶。 答。 圣说真如为凝然者。 此是随缘成染净时。 恒作染净而不失自体。 即是不异无常之常。 名不思议常。 非谓不作诸法。 如情所谓之凝然也。 不异无常之常。 出于情外。 故名真如常。 经云。 不染而染。 明常作无常。 染而不染。 明作无常时不失常也。 又不异常之无常故。 说真如为无常。 经云。 如来藏。 受苦乐与因俱。 若生若灭。 又依他是生灭法。 亦得有不异常之无常。 不异无常之常。 以诸缘起无常之法。 即无自性。 方成缘起。 是故不异常性而得无常。 故云不生不灭。 是无常义。 此即不异于常。 成无常也。 又诸缘起。 即是无性。 非灭缘起。 方说无性。 即是不异无常之常也。 经云。 色即是空。 非色灭空。 又众生即涅槃。 不更灭也。 此与真如二义同。 即真俗双融。 二而无二。 故论云。 智障甚盲闇。 谓真俗别执故也。 又真如若不随缘成于染净。 染净等法。 即无所依。 无所依有法。 又堕常也。 又真如若有者。 即不随染净。 染净诸法。 既无自体。 真又不随。 不得有法。 亦是断也。 乃至执非有非无等四句。 皆堕断常也。 若依他执有者。 谓已有体。 不藉缘故。 无缘有法。 即是常也。 又由执有。 即不藉缘。 不藉缘故。 不得有法。 即是断也。 问。 依他性是有义。 便有失者。 何故摄论云依他性以为有耶。 答。 此即不异空之有。 从缘无体故。 一一缘中。 无作者故。 由缘无作。 方得缘起。 是故非有之有。 为依他有。 即是不动真际。 建立诸法。 若谓依他如言有者。 即缘起有性。 缘若有性。 即不相藉。 不相藉故。 即坏依他。 坏依他者。 良由执有。 汝恐堕空。 立有。 不谓不达缘所起。 法无自性故。 即坏缘起。 便堕空无。 又若依他执无者。 亦二失。 谓依他是无法者。 即缘无所起。 不得有法。 即是断也。 问。 若说缘生为空无。 即堕断者。 何故中论广说缘生为毕竟空耶。 答。 圣说缘生以为空者。 此即不异有之空也。 此即不动缘生。 说实相法也。 若谓缘生如言空者。 即无缘生。 缘生无故。 即无空理。 无空理者。 良由执空。 是故汝恐堕有。 立空。 不谓不达无性缘生故。 失性空故。 还堕情中恶取空也。 故清辩为成有。 故破于有。 护法为成空。 故破于空也。 如情执无。 即是断过。 若说无法为依他者。 无法非缘。 非缘之法。 即常也。 乃至执非有非无。 皆成断常二患。 若遍计性中计所执为有者。 圣智所照。 理应不空。 即是常也。 若妄执遍计于理无者。 即失情有。 故是断也。 乃至非有非无。 皆具上失。 上已护过。 今当显德者。 真如是有义。 何者。 迷悟所依故。 不空故。 不坏故。 真如是空义。 随缘故。 对染故。 真如是亦有亦无义。 具德故。 违顺自在故。 鎔融故。 真如是非有非无义。 二不二故。 定取不得故。 依他是有义。 无性缘成故。 依他是无义。 缘成无性故。 依他是亦有亦无义。 缘成故。 无性故。 依他是非有非无义。 随取一不得故。 遍计是有义。 约情故。 遍计是无义。 约理故。 遍计是亦有亦无义。 由是所执故。 遍计是非有非无义。 由所执故。 故知执则为断常二患。 不执成性德之门。 但除妄情。 非遣法也。 是以不离有以谈真。 见有之本际。 匪存无而观法。 了无之真原。 则不出有无。 不在有无。 何取舍之干怀。 断常之所惑乎。 是则三性一性。 情有而即是真空。 一性三性。 真如而能成缘起。 终日有而不有。 有彻空原。 终日空而不空。 空该有际。 自然一心无寄。 万法俱闲。 境智相应。 理行融即。 方入宗镜。 莹净无瑕。 照破古今。 光吞万彙矣。 问。 若不立三性。 有何等过。 答。 若无三性。 凡圣不成。 失大因缘。 成断常过。 摄论云。 于世间中。 离分别依他二法。 更无余法。 阿赖耶识。 是依他性。 余一切法。 是分别性。 此二法。 摄一切法皆尽。 三界唯有识故。 阿毗达磨经说。 三性法者。 染污分。 清净分。 彼二分于依他性说。 分别性是染污分。 真实性是清净分。 譬如金土藏。 有三种可见。 谓一地界。 二土。 三金。 于地界中。 土非有而可见。 金实有而不可见。 若以火烧。 土则不现。 金则显现。 复次于地界中。 土相现时。 是虚妄体现。 金体现时。 是清净体现。 是故地界有二分。 如是如是。 此识性未为无分别智火所烧时。 于识性中。 虚妄分别性显现。 清净性不现。 此识性若为无分别智火所烧。 于识性中。 实有清净性显现。 虚妄分别性不显现。 故知妄依真起。 而能覆真。 真因妄显。 而能夺妄。 真妄无体。 皆依识性。 如土与金。 俱依地界。 摄论问。 云何一识。 成一切种种识相貌。 八识。 十一识等。 答。 欲显依他性。 具有三性。 一识。 从种子生。 是依他。 有种种识相貌。 是分别。 分别实无所有。 是真实性。 一识。 谓一本识。 本识变异。 为诸识故。 问。 三性行相。 有假有实。 义理可分。 云何复说三无性。 及云一切法皆无自性。 答。 论颂云。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 所执我法性。 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识实性。 即依此前所说三性。 立彼后说三种无性。 谓即相。 生。 胜义。 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皆无自性。 非性全无。 说密意言。 显非了义。 谓后二性。 虽体非无而有。 愚夫于彼增益。 妄执。 实有我法自性。 此即名为遍计所执。 为除此执故。 佛世尊。 于有及无。 总说无性。 云何依此。 而立彼三。 谓依此初遍计所执。 立相无性。 由此体性毕竟无有。 如空华故。 次依他立生无性。 此如幻事。 託众缘生。 如妄执自然性故。 假说无性。 非性全无。 依后圆成实。 立胜义无性。 谓即胜义。 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 假说无性。 非性全无。 如太虚空。 虽遍众色。 而是众色无性所显。 乃至契经中说无性言。 非极了义。 诸有智者。 不应依之总拨诸法。 都无自性。 解深密经偈云。 相生胜义无自性。 如是我皆已显示。 若不知佛此密意。 失坏正道不能往。 相者。 是遍计。 生者。 是依他。 胜义。 是圆成。 无自性者。 于此三性上。 皆无妄执我法遍计自然之自性故。 若人不知佛密意。 于三性上说三无性。 破外道小乘我执。 便拨菩提涅槃依圆皆无者。 即此人失坏正道。 不能往至也。 此言三性三无性。 不是依圆体亦无。 但无遍计妄执之我法。 故名无性也。 是以三性无际。 随一全收。 真妄互融。 性相无碍。 如来一代时教。 恒沙义门。 密意。 总在三性门中。 真俗本末。 一时收尽。 以显唯识正理。 更无异辙。 以依他性。 是唯识体。 从依他起分别。 即是遍计。 从依他悟真实。 即是圆成。 由分别故。 一分成生死。 由真实故。 一分成涅槃。 了分别性空。 即生死成涅槃。 迷真实性有。 即涅槃成生死。 都是一法随情。 显义成三。 三非三而一理圆。 一非一而三性具。 卷舒不失。 隐显常如。 非一非三。 泯性相于实地。 而三而一。 耀行布于义天。 撮要所归。 莫先斯旨。 问。 三能变相。 已细披陈。 所变之相。 如何开演。 答。 三能变。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 识此是能变自体。 所变者。 即见相二分。 是自体分之所变故。 是自体分之用故。 说自体。 是二分所依。 识论云。 云何应知。 依识所变。 假说我法。 非别实有。 由斯一切唯有识耶。 颂曰。 是诸识转变。 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是诸识者。 谓前所说三能变识。 及彼心所。 皆能变似见相二分。 立转变名。 所变见分。 说名分别。 能取相故。 所变相分。 名所分别。 见所取故。 由此正理。 彼实我法。 离识所变。 皆定非有。 离能所取。 无别物故。 非有实物。 离二相故。 是故一切有为无为。 若实若假。 皆不离识。 唯言。 为遮离识实物。 非无不离识心所法等。 或转变者。 谓诸内识转似我法。 外境相。 现此能转变。 即名分别。 虚妄分别。 为自性故。 谓即三界心。 及心所。 此所执境。 名所分别。 即所妄执。 实我法性。 由此分别变似外境。 假我法相。 彼所分别实我法性。 决定皆无。 前引教理。 已广破故。 是故一切。 皆唯有识。 虚妄分别有。 极成故。 唯既不遮不离识法。 故真如等。 亦是有性。 由斯远离增减二边。 唯识义成。 契会中道。 释云。 是诸识转变者。 转变是改转义。 谓一识体。 改转为二相起。 异于自体。 即见分有能取之用。 相分有质碍之用。 由识自体。 转起能取。 及有碍故。 所变见分。 说名分别。 能取相故者。 前所变中。 以所变见分。 名为分别。 是依他性。 能取于所变依他相分故。 起种种遍计所执分别。 是此识体所变。 用。 能分别。 故名分别。 其识体所变依他。 性相。 分。 似所执相分者。 名所分别。 是前能分别见分之所取相故。 非谓识自体能缘。 名为分别。 起分别见者。 识之用也。 相见俱依自证起故。 唯既不遮不离识法故。 真如等亦是有性者。 唯言不遮不离识法。 真如及心所者。 亦不离识。 故体皆有。 今此位。 但遮离识所分别有。 不遮不离识真如等有。 如理应知。 此意既有能变分别识。 及所变境依他相分。 所分别心外实法等。 决定皆无。 唯有真如心所等法。 皆不离识。 亦是实有。 远离增减二边者。 无心外法故。 除增益边。 有虚妄心等故。 离损减边。 离损减边故。 除拨无如空清辩等说。 离增益边故。 除心外有法诸小乘执。 唯识义成。 契会中道。 无偏执故。 又诸师所明。 总有四分义。 一相分。 二见分。 三自证分。 四证自证分。 相分有四。 一。 实相名相。 体即真如。 是真实相故。 二境相名相。 为能与根心而为境故。 三相状名相。 此唯有为法。 有相状故。 通影及质。 唯是识之所变。 四义相名相。 即能诠下所诠义。 相分。 是于上四种相中。 唯取后三相而为相分相。 又相分有二。 一识所顿变。 即是本质。 二识等缘境。 唯变影缘。 不得本质。 二见分者。 唯识论云。 于自所缘。 有了别用。 此见分有五类。 一证见名见。 即三根本智见分是。 二照烛名见。 此通根心。 俱有照烛义故。 三能缘名见。 即通内三分。 俱能缘故。 四念解名见。 以念解所诠义故。 五。 推度名见。 即比量心。 推度一切境故。 于此五种见中。 除五色根。 及内二分。 余皆见分所摄。 三自证分。 为能亲证自见分缘相分不谬。 能作证故。 四证自证分。 谓能亲证第三自证分缘见分不谬故。 从所证处得名。 此四分义。 总以镜喻。 镜。 如自证分。 镜明。 如见分。 镜像。 如相分。 镜后弝。 如证自证分。 此四分。 有四师立义。 第一安慧菩萨。 立一分自证分。 识论云。 此自证分。 从缘所生。 是依他起故。 故说为有。 见相二分。 不从缘生。 因遍计心。 妄执而有。 如是二分。 情有理无。 唯自证分。 是依他起性。 有种子生。 是实有故。 见相二分是无。 更变起。 我法二执。 又是无。 以无似无。 若准护法菩萨。 即是以有似无。 见相二分是有体。 变起。 我法二执是无体故。 安慧引楞伽经云。 三界有漏心心所。 皆是虚妄分别。 为自性故。 故知八识见相二分。 皆是遍计妄执有。 故唯有自证一分。 是依他起性。 是实有故。 密严经偈云。 愚夫所分别。 外境实皆无。 习气扰浊心。 故似彼而转。 故知但是愚夫依实自证分上。 起遍计妄情。 变似无体二分现故。 理实二分。 无其实体。 但是愚夫不了。 妄执为实故。 所以论云。 凡夫执有。 圣者达无。 问。 若言相见二分是假者。 且如大地山河。 是相分收。 现见是实。 如何言假耶。 答。 虽见山河等是实。 元是妄执有外山河大地等。 理实而论。 皆不离自证分故。 所以楞伽经偈云。 由自心执着。 心似外境转。 彼所见非有。 是故说唯心。 故知离自证分外。 无实见相二分。 第二难陀论师。 立二分成唯识者。 初标宗者。 即一切心生。 皆有见相二分。 见相二分。 是能所二缘也。 若无相分牵心。 心法无由得生。 若无能缘见分。 谁知有所缘相分耶。 即有境有心。 等成唯识也。 见分为能变。 相分是所变。 能所得成。 须具二分。 见分相分。 是依他起性。 有时缘独影境。 即同种生。 有时缘带质境。 即别种生。 从种生故。 非遍计也。 若不许者。 诸佛不应现身土等种种影像也。 安慧却难。 汝若立相分。 岂不心外有境。 何名唯识。 难陀言。 见分是能缘。 相分是所缘。 摄所从能。 还是唯识。 又汝若言无相分。 则所立一分唯识不成。 何以故。 安慧执相分是妄情有。 即第八所缘识中相分种子。 是相分摄。 即种子是能生自证现行。 亲因缘法。 若种子相分是妄情者。 何妨所生现行自证分。 亦是妄情。 不违种子识义也。 若不许自证分是妄情者。 即能生种子亦是实有。 即因果皆实。 证相分亦是实有。 既有相分。 即有见分。 能所既成。 即二分成立唯识也。 又五根是第八识相分。 若相分是遍计。 岂有遍计根。 能发生五识也。 安慧云。 不假五根发生五识。 五识俱自从种子生也。 问。 若不假根发生。 但从种子生者。 汝许五识种子。 是第八相分不。 答。 许是第八相分。 难。 既尔。 即种子是遍计。 能生五识。 亦是遍计也。 安慧救云。 种子但是第八识上气分。 有生现行功能故。 假名种子。 但是习气之异名。 非实也。 难。 诸圣教从种子生者名实。 依他立者名假。 岂有假种子生实现行。 若是假种子者。 如何亲报自果耶。 若种子是假法者。 即因中第八识因缘变义不成。 若非因缘变者。 即违一切。 安慧绝救。 既有能所二缘者。 皆是实依他起性者。 即知见相。 是实。 引证者。 密严经云。 一切唯有觉。 所觉义皆无。 能觉所觉分。 各自然而转。 释云。 一切唯有觉者。 即唯识也。 所觉义皆无者。 即心外妄执实境是无。 能觉所觉分者。 能觉是依他实见分。 所觉是依他实相分。 各自然而转者。 见分从心种子生。 相分从相分种子生起。 故知须立二分。 唯识方成。 会相违者。 安慧难云。 若尔。 前来密严楞伽二文。 如何通会。 正会者。 前来经文。 不是证一分。 但遮执心外实有我法等。 亦不遮相分不离心。 第三陈那菩萨立三分。 非前师。 安慧立一分。 即但有体而无用。 难陀立见相二分。 但有用而无体。 皆互不足。 立理者。 谓立量果义。 论云。 能量。 所量。 量果别故。 相见必有所依体故。 相分为所量。 见分为能量。 即要自证分。 为证者。 是量果也。 喻如尺量绢时。 绢。 为所量。 尺人。 为能量。 记数之智。 名为量果。 今见分缘相分不错。 皆由自证分为作果故。 今眼识见分缘青时。 定不缘黄也。 如见分缘不曾见境。 忽然缘黄境时。 即定不缘青。 若无自证分。 即见分不能自记忆。 故知须立三分。 若无自证分。 即相见亦无。 若言有二分者。 即须定有自证分。 自证分喻如牛头。 二角喻相见二分。 集量论颂云。 似境相所量。 能取相自证。 释云。 似境相所量者。 即相分似外境现。 能取相自证者。 能取相者。 即是见分。 能取相分故。 自证。 即是体也。 第四护法菩萨。 立四分。 立宗者。 心心所若细分别。 应有四分。 立理者。 若无第四分。 将何法与第三分为量果耶。 汝陈那立三分者。 为见分有能量了境用故。 即将自证分为量果。 汝自证分亦有能量照境故。 即将何法。 与能量自证分为量果耶。 即须将第四证自证分。 为第三分量果也。 引证。 密严经偈云。 众生心二性。 内外一切分。 所取能取缠。 见种种差别。 心二性者。 即是内二分为一性。 见相二分为第二性。 即心境内外二性。 能取缠者。 即是能缘麁动。 是能缘见分。 所取缠者。 即是相缚。 所缘缚也。 见种种差别者。 见分通三量。 有此义。 故言见种种差别。 前二师。 皆非全不正。 第三师陈那三分。 似有体用。 若成量者。 于中道理犹未足。 即须更立第四分。 相分为所量。 见分为能量。 即将自证分为量果。 若将见分为所量。 自证分为能量。 即更将何法为量果。 故知将证自证分为量果。 方足也。 见分外缘虚疎。 通比非二量。 故。 即不取见分为自证量果。 内二分唯现量。 故互为果无失。 夫为量果者。 须是现量。 方为量果。 比。 非。 定非量果。 喻如作保证人。 须是敦直者。 方为证。 若略虚人不能堪为保证。 又前五识。 与第八见分。 虽是现量。 以外缘。 即非量果。 夫量果者。 须内缘故。 方为量果。 又第七识。 虽是内缘。 是非量也。 亦不可为量果。 夫为量果者。 具二义。 一现量。 二内缘。 又果中后得见分。 虽是现量。 内缘时。 变影缘。 故非量果。 即须具三义。 又果中根本智见分。 虽亲证真如。 不变影故。 是心用故。 非量果。 即须具心体。 须具四义。 一现量。 二内缘。 三不变影。 四是心体。 方为量果。 又论云。 如是四分。 或摄为三。 第四摄入自证分故。 或摄为二。 后三俱是能缘性故。 皆见分摄。 此言见者。 是能缘义。 或摄为一体无别故。 如入楞伽经云。 由自心执着。 心似外境转。 彼所见非有。 是故说唯心。 如是处处。 说唯一心。 此一心言。 亦摄心所故。 释云。 如是处处唯一心者。 外境无故。 唯有一心。 内执着故。 似外境转。 定无外境。 许有自心。 不离心故。 总名一识。 心所与心相应。 色法心之所变。 真如识之实性。 又皆不离识故。 并名唯识。 又清凉记引论。 释第四证自证分。 若无此者。 谁证第三。 心分既同。 应皆证故。 释曰。 见分是心分。 须有自证分。 自证是心分。 应有第四证。 论又云。 自证分应无有果。 诸能量者。 皆有果故。 释曰。 见分是能量。 须有自证果。 自证量见分。 须有第四果。 恐彼救云。 却用见分为第三果。 故次论云。 不应见分是第三果。 见分或时非量摄故。 由此见分不证第三。 证自体者。 必现量故。 又意明见分通于三量。 三量者。 谓现量。 比量。 非量。 即明见缘相时。 或是非量。 不可非量法。 为现量果。 或见缘相。 是于比量。 及缘自证。 复是现量。 故自证是心体。 得与比量非量而为果。 见分非心体。 不得与自证而为其量果故。 不得见分证于第三。 证自体者。 必现量故。 第三四分。 既是现量。 故得相证。 无无穷失。 意云。 若以见分为能量。 但用三分亦得足矣。 若以见分为所量。 必须第四为量果。 若通作喻者。 绢如所量。 尺如能量。 智为量果。 即自证分。 若尺为所使。 智为能使。 何物用智。 即是于人。 如证自证分。 人能用智。 智能使人。 故能更证。 亦如明镜。 镜像为相。 镜明为见。 镜面如自证。 镜背如证自证。 面依于背。 背复依面。 故得互证。 亦可以铜为证自证。 镜依于铜。 铜依于镜。 宗镜录卷第六十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1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