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六十一 内容: 宗镜录卷第六十一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四分义。 以何为体性。 答。 相分。 所变色。 心为体性。 若内三分。 即用现行心所为体。 问。 果位之中亲证真如。 无有境界。 若四智缘境之时。 为具四分不。 答。 定有见分照前境故。 有自证分。 通照见分。 亦有证自证分。 照自证分故。 相分者。 佛地论云。 如是所说四智相应心品。 为有相分见分等耶。 若无。 应无所缘。 应不名智。 答。 无漏心品。 无障碍故。 亲照前境。 无逐心变。 似前境相。 以无漏心。 说名无相无分别故。 又说缘境不思议故。 有义。 真实。 无漏心品。 亦有相分。 诸心心法。 法尔似境显现名缘。 非如钳等动作取物。 非如灯等舒光照物。 如明镜等。 现影照物。 由似境现。 分明照了。 名无障碍。 不执不计。 说名无相。 亦无分明。 妙用难测。 名不思议。 非不现影。 若言无相。 则无相分。 言无分别。 应无见分。 覩无相见。 应如虚空兔角等。 应不名智。 无执计故。 言无能取所取等相。 非无似境缘照义用。 若无漏心。 全无相分。 诸佛不应现身土等。 种种影像。 乃至如是分别。 但就世谛言说道理。 若就胜义。 离言绝虑。 既无相见。 不可言心及心法等。 离诸戏论。 不可思议。 有义。 无分别智。 无分别故。 所缘真如。 不离体故。 如照自体。 无别相分。 此无分别。 若变相分。 于真如境。 便非亲证。 若后得智。 有分别故。 所缘境界。 或离体故。 如有漏心。 似境相现。 分明缘照。 名缘前境。 是故此后得智。 定有相分。 问。 只如安慧。 说一分。 不立见相等。 今护法摄四归一分时。 亦不别立见相等。 义势既同。 何故言非安慧等诸师知见耶。 答。 乍看似同。 细详理别。 且如安慧立一自证分。 全不说证自证分。 虽说见相二分。 然一向判为遍计所执性。 此乃四分中一分。 分无二分有名无体。 亦是其无。 唯立一依他自证分。 今护法虽摄四归一。 然不名自证分。 但总名一心。 虽总说一心分。 而不失自证等四分义。 但以与心无决定相离义。 总名一分。 与彼别立自证分义别。 乃至摄四归三时。 内之二分。 虽互相缘。 其用各别。 然其所缘。 不失自体故。 但名自证。 虽总名自证。 而互相缘二分之义。 不失。 不同。 陈那自证。 但有证自见分之自证。 即无证自证之自证。 由此义故。 非诸师之知见。 问。 所变中。 是相分色。 云何诸师说现识名为色识。 答。 古师云。 现识名为色识者。 此言色识。 是从境为名。 见分识变似色故。 名为色识。 体实是识。 由能变色。 故名色识。 此取见分识为体。 由能缘色。 或能变色。 故名色识。 又相分色不离识故。 名为色识。 此即取相分色为体。 相分之色实非识。 由从识变不离识故。 名为色识。 或相分名色。 见分名识。 此双取识境二法为体。 以见相同种故。 此许前念相分。 为后念识所缘缘义。 谓前念识之相分。 为后念识之境。 即本识中生。 以自果功能念起。 即前念识相。 为后念识境之所以。 谓因前念所缘故。 还熏得种。 由种故生今念。 历转。 推功归本。 乃是前念所缘。 为今识缘。 自果者。 相分现行也。 功能者。 种子也。 谓由前念识相分为能熏。 故熏引得生自种子。 在本识中。 能生后念识相分色等。 与后念识为境。 由前念相熏种。 生后念境相。 说前念相分。 为后识所缘缘也。 问。 前相种如何生今识。 答。 由见相同种故。 问。 既尔。 何不即说种为缘。 答。 种是因缘。 非所缘缘。 又古德问。 如第六识缘龟毛兔角等时。 此所缘境。 为有为无。 若言有者。 圣教不应指此喻于遍计所执性是无。 若言无者。 无法无体。 非所缘缘。 缘此意识阙。 所缘缘。 如何得起。 若言此心无所缘缘者。 云何论言亲所缘缘。 能缘皆有。 若龟本无毛。 兔本无角。 约此本无。 喻所执性。 由所执我。 及所执法。 皆本无故。 其能缘心。 将缘此等无法之时。 由无始来。 熏习力故。 依种生时。 从识自证分上。 变起龟毛等相分。 及缘此龟毛见分。 此相见分。 与识自证分同一种生。 既依种生。 是依他性。 非体全无。 不同本来无体龟毛。 故得成所缘缘。 是故缘此之心。 亦得说从四缘而生。 乃至如离蕴计有实我实法等。 亦复如是。 离蕴性外。 都无实我。 亦无决定实法。 但是有情虚妄执有。 以理推徵。 都无有体。 故如本来无体龟毛。 然我法执。 心缘执此时。 亦由无始虚妄熏习力故。 变起假我法相。 此相与见等同种。 亦依他起。 成所缘缘。 是故论云。 如是我执。 自心外蕴。 或有或无。 自心内蕴。 一切皆有。 自心内蕴者。 即相分也。 若言独影境是遍计性者。 其体即无。 犹如龟毛等。 即此一分相分无。 何得论言自心内蕴一切皆有耶。 已上并护法义。 若安慧。 见相二分。 是遍计所执性。 其体是无。 今相承多云。 独影是遍计所执性。 非所缘缘者。 此即安慧宗。 护法一切四分。 皆依他起。 于中妄执为决定实者。 方名遍计所执。 乃至于圆成性。 及五尘性境。 若坚执为实者。 亦名遍计所执。 然本来无体龟毛兔角等。 不对执心。 即非遍计性。 今亦多有妄认龟毛等为遍计性者。 非也。 又立况解自证分见相二分者。 且如自证分起见相二分。 更执二分为我法。 如结巾成兔。 手巾是有。 喻自证分。 结手巾为兔头。 手巾上本无兔头。 今结出之。 是故名无。 如自证分上本无见相二分。 由不证实。 故似二分起。 是故名无。 如所结手巾为兔头。 已是一重假。 更结出二耳。 又是一重假。 如从自证分变起见相二分。 已是一重假。 更执二分为我法。 又是一重假。 则见相二分。 虽假似有。 从种生故。 其我法二执非有。 是遍计妄执故。 问。 唯心之旨。 一分尚无。 云何广说四分。 答。 四分成心。 千圣同禀。 只为安慧菩萨。 唯执自证心体一分。 尚不识心。 为难陀菩萨所破。 乃至陈那菩萨。 执有三分。 体用虽具。 犹阙量果。 第四证。 自证分。 唯护法菩萨。 唯识义圆。 四分具足。 因製唯识论十卷。 西天此土。 正义大行。 製此论终。 寻当坐蜕。 乃有空中神人告众曰。 护法菩萨。 是贤劫千佛之中一数。 故知非十方大觉。 何以圆证此心。 若不达四分成心者。 斯皆但念名言。 罔知成心实义。 体用既失。 量果全无。 终被心境缘拘。 无由解脱。 今时学者。 全寡见闻。 恃我解而不近明师。 执己见而罔披宝藏。 故兹遍录。 以示后贤。 莫踵前非。 免有后悔。 问答章第二夫一心妙门。 唯识正理。 能变所变。 内外皆通。 举一例诸收无不尽。 如众星列宿。 匪离于空。 万木群萌。 咸归于地。 则可以拔疑根而开信户。 朗智照而洗情尘。 若机思迟回未成胜解。 须凭问答。 渐入圆通。 真金尚假锻鍊而成。 美玉犹仗琢磨而出。 华严私记云。 正念思惟甚深法门者。 有二种人。 能枯十二因缘大树。 一者。 温故不忘。 二者。 谘受新法。 此之谓也。 问。 心法不可思议。 离言自性。 云何广兴问答。 横剖义宗。 答。 然理唯一心。 事收万法。 若不细穷旨趣。 何以得至觉原。 今时不到之者。 皆是谬解麁浮正信力薄。 玄关绵密。 岂情识之能通。 大旨希夷。 非一期之所入。 若乃未到如来之地。 焉能顿悟众生之心。 今因自力未到之人。 少为开示。 全凭佛语。 以印凡心。 凭佛语以契同。 淼然无际。 印凡心而不异。 豁尔归宗。 又有二义须说。 一若不言说。 则不能为他说一切法离言自性。 二即说无说。 说与不说。 性无二故。 又此宗但论见性亲证。 非在文诠。 为破情尘。 助生正信。 若随语生见。 执解依通。 则实语是虚妄。 生语见故。 若因教照心。 唯在得意。 则虚妄是实语。 除邪执故。 起信论云。 当知一切诸法。 从本已来。 非色非心。 非智非识。 非无非有。 毕竟皆是不可说相。 所有言说示教之者。 皆是如来善巧方便。 假以言语。 引导众生。 令舍文字。 入于真实。 若随言执义。 增妄分别。 不生实智。 不得涅槃。 又若文字显总持。 因言而悟道。 但依义而不依语。 得意而不徇文。 则与正理不违。 何关语默。 故大般若经云。 若顺文字。 不违正理。 常无诤论。 名护正法。 问。 楞伽经偈云。 从其所立宗。 则有众杂义。 等观自心量。 言说不可得。 既达唯心。 何须演说。 如大般若经云。 佛告善现。 如是如是。 诸菩萨摩诃萨。 虽多处学。 而无所学。 所以者何。 实无有法。 可令菩萨摩诃萨众于中修学。 又云。 无句义。 是菩萨句义。 譬如空中。 实无鸟迹。 答。 若了自心。 则成佛慧。 终不心外有法可说。 有事可立。 只为不回光自省之人。 一向但徇文诠。 着其外境。 以无名相中。 假名相说。 即彼虚妄。 以显真实。 既不着文字。 亦不离文字。 所以天王般若经偈云。 总持无文字。 文字显总持。 大悲方便力。 离言文字说。 楞伽经云。 佛告大慧。 我等诸佛。 及诸菩萨。 不说一字。 所以者何。 法离文字故。 非不饶益义。 说。 言说者。 众生妄想故。 大慧。 若不说一切法者。 教法则坏。 教法坏者。 则无诸佛菩萨。 缘觉声闻。 若无者。 谁说为谁。 是故大慧。 菩萨摩诃萨。 莫着言说。 随宜方便。 广说经法。 净名经云。 夫说法者。 当如法说。 乃至法顺空。 随无相。 应无作。 法离好丑。 法无增损。 法无生灭。 法无所归。 法过眼耳鼻舌身心。 法无高下。 法常住不动。 法离一切观行。 唯。 大目连。 法相如是。 岂可说乎。 夫说法者。 无说无示。 其听法者。 无闻无得。 譬如幻士。 为幻人说法。 当建是意而为说法。 当了众生根有利钝。 善于知见。 无所罣碍。 以大悲心。 赞于大乘。 念报佛恩。 不断三宝。 然后说法。 故知非是不许说法。 但说时无着。 说即无咎。 如思益经云。 汝等比丘。 当行二事。 一圣说法。 二圣默然。 但正说时。 了不可得。 即是默然。 不是杜口无说。 故昔人云。 幻人说法幻人听。 由来两箇总无情。 说时无说从君说。 听处无听一任听。 又若以四实性。 自得法。 本住法。 约真谛中。 即不可说。 若以四悉檀。 随他意语。 断深疑。 生正信。 有因缘故。 则亦可得说。 又不可说即可说。 真理普遍故。 可说即不可说。 缘修无性故。 如楞伽经云。 大慧复白佛言。 如世尊所说。 我从某夜得最正觉。 乃至某夜入般涅槃。 于其中间不说一字。 亦不已说。 当说。 不说是佛说。 大慧白佛言。 世尊。 如来应正等觉。 何因说言。 不说是佛说。 佛告大慧。 我因二法。 故作是说。 云何二法。 谓缘自得法。 及本住法。 是名二法。 因此二法故。 我作如是说。 云何缘自得法。 若彼如来所得。 我亦得之。 无增无减。 缘自得法究竟境界。 离言说妄想。 离文字二趣。 云何本住法。 谓古先圣道。 如金银等性。 法界常住。 若如来出世。 若不出世。 法界常住。 如趣彼城道。 譬如士夫。 行旷野中。 见向古城。 平坦正道。 即随入城。 受如意乐。 偈云。 我某夜得道。 至某夜涅槃。 于此二中间。 我都无所说。 缘自本住故。 我作如是说。 彼佛及与我。 悉无有差别。 释云。 此有二因。 一即缘自得法。 自所得法。 即是证道。 证法在己。 离过显德。 二即缘本住法。 本住。 即古先圣道。 传古非作。 此上是据理约证云不说。 若但是自心闻。 则佛常不说。 如宝性论偈云。 譬如诸响声。 依地而得起。 自然无分别。 非内非外住。 如来声亦尔。 依心地而起。 自然无分别。 非内非外住。 是以既非内外所生。 亦不从四句而起。 此约实智。 应须玄会。 若约权门。 亦不绝方便。 如止观云。 若言智由心生。 自能照。 境谛智不相由藉。 若言智不自智。 由境故智。 境不自境。 由智故境。 如长短相待。 若言境智因缘故有。 此是共合得名。 若言皆不如上三种。 但自然尔。 即无因。 皆有四取之过。 皆不可说。 随四悉因缘。 亦可得说。 但有名字。 名字无性。 无性之字。 是字不住。 亦不不住。 是为不可思议。 经云。 不可思议智境。 不可思议智照。 即此义也。 若破四性境智。 此名实慧。 若四悉赴缘。 说四境智。 此名权慧。 则权实双行。 自他兼利。 方冥佛旨。 免堕己愚。 问。 山河大地。 一。 一皆宗。 五性三乘。 人人是佛。 何须宗镜强立异端。 答。 诸佛凡敷教迹。 不为已知者言。 祖师直指人心。 只为未明者说。 今之所录。 但示初机。 令顿悟圆宗。 不迂小径。 若不得宗镜之广照。 何由鉴自性之幽深。 匪因智慧之光。 岂破愚痴之闇。 如临古镜。 妍丑自分。 若遇斯宗。 真伪可鉴。 岂有日出而不照。 燃灯而不明者乎。 故华严记中。 述十种法明。 法即是境。 明即是心。 以智慧明。 照二谛法。 故云法明。 虽然法无成破。 此属第一义门中。 且教自有开遮。 宁无善巧方便。 如大涅槃经云。 高贵德王菩萨品。 因瑠璃光菩萨欲来放光。 佛问于文殊。 文殊初入第一义。 答云。 世尊。 如是光明。 名为智慧。 智慧者。 即常住之法。 常住之法。 无有因缘。 云何佛问。 何因缘故有是光明。 广说无因缘竟。 末后云。 世尊。 亦有因缘。 因灭无明。 则得炽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灯。 是知因教明宗。 非无所以。 从缘入道。 终不唐捐。 方便之门。 不可暂废。 又夫宗镜中。 才说一字。 便是谈宗。 更无前后。 以说时有异。 理且无差。 如智度论云。 先分别诸法。 后说毕竟空。 然但说之前后。 法乃同时。 文不顿书。 空非渐次。 问。 但云方便。 说则无妨。 若约正宗。 有言伤旨。 答。 我此圆宗。 情解不及。 岂同执方便教人。 空有不融通。 体用两分。 理事成隔。 说常住。 则成常见。 说无常。 则归断灭。 斥边。 则成边执。 存中。 则着中理。 今此圆融之旨。 无碍之宗。 说常。 则无常之常。 说无常。 则常之无常。 言空。 则不空之空。 言有。 则幻有之有。 谈边。 则即中之边。 谈中。 则不但之中。 立理。 则成事之理。 立事。 则显理之事。 是以卷舒在我。 隐显同时。 说不乖于无说。 无说不乖于说。 宝藏论云。 常空不有。 常有不空。 两不相待。 句句皆宗。 是以圣人随有说有。 随空道空。 空不乖有。 有不乖空。 两语无病。 二义双通。 乃至说我。 亦不乖无我。 乃至无说。 事亦不宗。 何以故。 不为言语所转也。 释曰。 常空不有者。 常空。 则不因有而空。 若因有而空。 则成对待。 以他为体。 自无力故。 不自在故。 不得称常。 常有不空者。 亦不因空而有。 则一空一切空。 一有一切有。 以绝待故。 乃得句句皆宗也。 空有既尔。 法法皆然。 可谓宗无不通。 道无不现。 云何简法取尘。 自生差别。 不为言语之所转者。 以知宗故。 无一事而不随实地。 无一法而不顺无生。 祖师云。 承言须会宗。 勿自立规矩。 何者。 若立规矩。 则落限量。 才成限量。 便违本宗。 但随言语之所转也。 所以一切众生不知真实者。 皆为言语之所覆。 大宝积经云。 音声语言中。 若得不随转。 于义乃随行。 是名求义者。 何者名为义。 应知秘密说。 秘密说者。 即宗镜旨矣。 唯佛智之所知。 非情见之能解。 如胜天王般若经云。 尔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 名须真胝。 白胜天王言。 如来为大王受记乎。 胜天王答善思惟菩萨言。 善男子。 我受记如梦相。 又问。 大王。 如此受记。 当得何法。 答曰。 善男子。 佛授我记。 竟无所得。 又问。 无所得者。 为是何法。 答曰。 不得众生寿者我人。 养育。 阴界入。 悉无所得。 若善不善。 若染若净。 若有漏。 若无漏。 若世间。 若出世间。 若有为。 若无为。 若生死。 若涅槃。 悉无所得。 又问。 若无所得用受记为。 答曰。 善男子。 无所得故。 则得授记。 又问。 若如大王所说义者。 则有二智。 一无所得。 二得授记。 答曰。 若有二者。 则无授记。 何以故。 佛智无二。 诸佛世尊。 以不二智。 授菩萨记。 又问。 若智不二。 云何而有授记得记。 答曰。 得记授记。 其际不二。 又问。 不二际者。 云何有记。 答曰。 通达不二际即是授记。 又问。 大王。 住何际中而得授记。 答曰。 住我际得授记。 住众生际。 寿命际人际得授记。 又问。 我际当于何求。 答曰。 当于如来解脱际求。 又问。 如来解脱际。 复于何求。 答曰。 当于无明有爱际求。 又问。 无明有爱。 当于何求。 答曰。 当于毕竟不生际求。 又问。 毕竟不生际。 当于何求。 答曰。 当于无知际求。 又问。 无知者。 为无所知。 云何于此际求。 答曰。 若有所知求不可得。 以无知故。 于此际求。 又问。 此际无言。 云何可求。 答曰。 以言语断。 是故可求。 又问。 云何言语断。 答曰。 诸法依义不依语。 又问。 云何依义。 答曰。 不见义相。 又问。 云何不见。 答曰。 不生分别义是可依。 我为能依。 无此二事。 故名通达。 又问。 若不见义。 此何所求。 答曰。 不见不取。 故名为求。 又问。 若法可求即是有求。 答曰。 不尔。 夫求法者。 是无所求。 何以故。 若是可求则为非法。 又问。 何者是法。 答曰。 法无文字。 亦离言语。 又问。 离文言中。 何者是法。 答曰。 文言性离。 心行处灭。 是名为法。 一切诸法。 皆不可说。 其不可说。 亦不可说。 善男子。 若有所说。 即是虚妄。 中无实法。 又问。 诸佛菩萨。 常有言说。 皆虚妄乎。 答曰。 诸佛菩萨。 从始至终。 不说一字。 云何虚妄。 又问。 若有所说。 云何过咎。 答曰。 谓言语过。 又问。 言语何咎。 答曰。 谓思量过。 又问。 何法无咎。 答曰。 无说有说。 不见二相。 是即无咎。 又问。 过何为本。 答曰。 能执为本。 又问。 执何为本。 答曰。 着心为本。 又问。 着何为本。 答曰。 虚妄分别。 又问。 虚妄分别。 以何为本。 答曰。 攀缘为本。 又问。 何所攀缘。 答曰。 缘色声香味触法。 又问。 云何不缘。 答曰。 若离爱取。 则无所缘。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诸法平等。 是以法平等故。 说无差别。 此方说法。 十刹皆然。 即一处遍一切处故。 所以同证同宣。 互为主伴。 如华严指归问云。 如忉利天说十住时。 既遍虚空。 未知夜摩天等处。 亦说十住不。 设尔何失。 二俱有过。 若彼不说。 则说处不遍。 若彼亦说。 何故经中唯言。 忉利说十住法门。 夜摩说十行等。 答。 此说十住。 忉利天处。 尽遍十方一切尘道。 是故夜摩等处。 皆有忉利。 即于如此遍夜摩等忉利天处。 说十住法。 是故忉利无不普遍。 仍非夜摩。 夜摩等处说十行等。 皆亦遍于忉利等处。 仍非忉利。 当知余位亦尔。 若约十住与十行等。 金位相摄。 即彼此互无。 各遍法界。 若约诸位相资。 即此彼互有。 同遍法界。 又问。 余佛说处。 与舍那说处。 为相见不。 设尔何失。 二俱有过。 谓若相见。 即乖相遍。 若不相见。 不成主伴。 答。 互为主伴。 若性遍法界。 彼此互无。 故不相见。 若相遍法界。 此彼互有。 故无不相见。 如舍那为主。 证处为伴。 无有主而不具伴。 是故舍那与证处。 同遍法界。 谓于东方证法来处。 彼有舍那。 还有东方而来作证。 一一远近。 皆同遍法界。 一切尘道。 无障无碍。 思之可见。 问。 既称观心自悟。 不假外缘。 云何广赞佛恩。 称扬经教。 答。 若不因教所指。 何由得识自心。 设不因教。 发明。 亦须凭教印可。 若不然者。 皆成自然外道。 闇证禅师。 直饶生而知之。 亦是多生闻经熏种。 或乃诸圣本愿冥加。 所以台教云。 夫一向无生观人。 但信心益。 不信外佛威加益。 此堕自性痴。 又一向信外佛加。 不内心求益。 此堕他性痴。 共痴。 无因痴。 亦可解。 自性痴人。 眼见世间牵重不前者。 傍力助进。 云何不信。 罪垢重者。 佛威建立。 令观慧得益。 又汝从何处得是无生内观。 从师耶。 从经耶。 从自悟耶。 师与经。 即是汝之外缘。 若自悟者。 必被冥加。 汝不知恩。 如树木不识日月风雨等恩。 经云。 非内非外。 而内而外。 而内故。 诸佛解脱。 于心行中求。 而外故。 诸佛护念。 云何不信外益也。 又若论至理。 无佛无众生。 岂云感应。 若于佛事门中。 机应非一。 若无众生机。 诸佛则不应。 岂可执自执他。 论内论外。 而生边见耶。 如法华玄义问云。 众生机。 圣人应。 为一为异。 若一则非机应。 若异。 何相交关而论机应。 答。 不一不异。 现论则同如。 是故不异。 事论有机感。 是故不一。 譬如父子天性相关。 骨肉遗体。 异则不可。 若同者。 父即子。 子即父。 同又不可。 只不一不异。 而论父子也。 众生理性。 与佛不殊。 是故不异。 而众生隐。 如来显。 是故不一。 不一不异。 而论机应也。 又同是非事非理。 故不异。 众生得事圣人得理。 又圣人得事凡夫有理。 故论异。 问。 为用法身应。 用应身应。 若应身。 应身无本。 何能应。 若用法身应。 应则非法。 答。 至论诸法。 非去来今。 非应非不应。 而能有应。 亦可言法应。 亦可言应应。 法应则冥益。 应应则显益。 分别冥显有四义。 如后说。 明机应相者。 约善恶明机相。 约慈悲论应相。 若善恶为机。 为单。 为共。 解者不同。 或言单恶为机。 承经云。 我为断一切众生疮疣重病。 又云。 如有七子。 然于病者。 心则偏重。 如来亦尔。 于诸众生非不平等。 然于罪者。 心则偏重。 又云。 如来不为无为众生而住于世。 又无记是无明。 终属恶摄。 此即单以恶为机。 或单以善为机。 承大涅槃经云。 我观众生。 不观老少中年。 贫富贵贱。 善心者。 即便慈念。 此则单善为机。 或云。 善恶不得独为机。 何者。 如金刚后心即是佛。 众善普会。 善恶无过。 此何得为机耶。 虽云佛佛相念。 此是通语。 而无拔无与。 故知单善不得为机。 单恶不得为机者。 如阐提极恶。 不能感佛。 大涅槃经云。 唯有一发不能胜身。 即是性得理善。 此是通机。 终不成感也。 或取善恶相带为机者。 从阐提起改悔心。 上至等觉。 皆有善恶相带。 故得为机。 是故约此善恶明其相也。 次约慈以明应相者。 或单以慈应。 经云。 慈善根力。 象见师子。 广说如涅槃经。 或单以悲为应。 如请观音经云。 或游戏地狱。 大悲代受苦。 或合用慈悲为应。 何者。 良以悲心熏于智慧。 能拔他苦。 慈心熏于禅定。 能与他乐。 经云。 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 论云。 水银和真金。 能涂诸色像。 功德和法身。 处处应现往。 岂是水银真金。 单能度色像耶。 当知慈悲和合论应也。 问。 众生善恶有三世。 何世为机。 圣法亦有三世。 何世为应。 过去已谢。 现在不住。 未来未至。 悉不得为机。 亦不得为应。 云何论机应耶。 答。 若就至理穷覈。 三世皆不可得。 故无应。 故经言。 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但以世俗文字数故。 说有三世。 以四悉檀力。 随顺众生说。 或用过去善为机。 故言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 又如五方便人。 过去集方便者。 发真则易。 不集则难。 是故以过去善为机。 或可以现在善为机。 故言即生此念时。 佛于空中现。 或可以未来善为机。 未生善法。 为令生故。 又如无漏无集因。 而能感佛也。 故智度论云。 譬如莲华在水。 有已生。 始生。 未生者。 若不得日光。 翳死不疑。 三世善若不值佛。 无由得成。 恶亦如是。 或以过去之罪。 今悉忏悔。 现造众罪。 今亦忏悔。 未来之罪。 断相续心遮未来故。 名之为救。 何者。 过去造。 恶障。 现善不得起。 为除此恶。 是故请佛。 又现在果。 苦报逼迫众生。 而求救护。 又未来之恶。 与时相值。 遮令不起。 故通用三世恶为机。 应亦如是。 或用过去慈悲为应。 故云我本立誓愿。 欲令得此法。 或用现在慈悲为应者。 一切天人阿修罗。 皆应至此。 为听法故。 未度令度也。 又用未来为应者。 即是寿量中。 未来世益物也。 亦如安乐品中云。 我得三菩提时。 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若通论。 三世善恶皆为机。 别论。 但取未来善恶为正机也。 何者。 过去已谢。 现在已定。 只为拔未来恶。 生未来善耳。 问。 若未来为正机者。 四勤意云何。 答。 此以属通意。 今更别答者。 只为过去恶。 遮未来善故。 勤断过去恶。 只为过去善不得增长。 增长者。 即未来善也。 是故四正勤中。 言虽过去。 意实未来。 问。 未来有善恶。 佛云何照。 答。 如来智鉴。 能如是知。 非下地知。 仰信而已。 何可分别。 问。 为是众生自能感。 由佛故感。 如来自能应。 由众生故应。 答。 此应作四句。 自。 他。 共。 无因。 破是性义悉不可。 无此四句故。 则无性。 无性故。 但以世间名字。 四悉檀中而论感应能所等。 无能应属佛。 若更番叠作诸语言。 名字则乱。 不可分别。 虽作如此名字。 是不住。 是字。 无所有。 故如梦幻。 问。 既善恶俱为机者。 谁无善恶。 此皆应得益耶。 答。 如世病者。 近医。 而有差不差。 机亦如是。 如有熟不熟。 则应有远有近。 明机感不同者。 但众生根性百千。 诸佛巧应无量。 随其种种。 得度不同。 故经云。 名色各异。 种类若干。 如上中下。 根茎叶等。 随其种性。 各得生长。 即是机应不同意也。 今略言为四。 一者冥应。 二者冥机。 三者显机显应。 四者显机冥应。 其相云何。 若修三业。 现在未运身口。 藉往善力。 此名为冥机也。 虽不相见灵应。 而密为法身所益。 不见不闻。 而觉而知。 是为冥益也。 二冥机显益者。 过去殖善。 而冥机已成。 便得值佛闻法。 现前获利。 是为显益。 如佛最初得度之人。 现在何尝修善。 诸佛照其宿机。 自往度之。 即其义也。 三显机显应者。 现在身口精勤不懈。 而能感降。 如须达长跪。 佛往祇洹。 月盖曲躬。 圣居门阃。 如即行人道场礼忏。 能感灵瑞。 即是显机显应也。 四者显机冥应者。 如虽一世勤苦。 现善浓积。 而不显感。 冥有其利。 此是显机冥益。 若解四意。 一切低头举手。 福不虚弃。 终日无感。 终日无悔。 若见喜杀寿长。 好施贫乏。 不生邪见。 若不解此者。 谓其徒功丧计。 忧悔失理。 释论云。 今我病苦皆过去。 今生修福。 报在当来。 正念无僻。 得此四意也。 宗镜录卷第六十一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0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