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六十九 内容: 宗镜录卷第六十九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觉王随顺世法曲徇机宜。 欲显无相之门。 先明有相之理。 因方便而开真实。 假有作而证无生。 非称本怀。 但施密意。 于四俗谛中。 立第二随事差别谛。 说三科法门。 谓蕴处界等。 今欲会有归空。 应当先立后破。 须知窟穴。 方可倾巢。 只如五蕴初科。 四大元始。 以何为义。 答。 蕴者。 藏也。 亦云五阴。 阴者。 覆也。 即蕴藏妄种。 覆蔽真心。 杂集论云。 蕴者。 积聚义。 又荷杂染担故名为蕴。 如肩荷担。 此约俗谛所释。 若论真谛。 无一法可聚。 以各无自体。 亦无作用。 故楞伽经云。 佛告大慧。 当善四大造色。 云何菩萨善四大造色。 大慧。 菩萨摩诃萨。 作是学。 彼真谛者。 四大不生。 于彼四大不生。 作如是观察。 观察已竟。 名相妄想分剂。 自心现分剂。 乃至大慧。 彼四大种。 云何生造色。 谓津润妄想大种。 生内外水界。 堪能妄想大种。 生内外火界。 飘动妄想大种。 生内外风界。 断截色妄想大种。 生内外地界。 释云。 堪能妄想者。 即计火大堪能成熟万物之性。 断截色妄想者。 即计可断截性为地大。 四大既空。 五蕴无主。 是以先观色阴。 从四大所造。 展转相因而生。 四大中既无主宰。 谁能合集以成色乎。 以此观之。 色阴即空。 色阴既空。 四阴何有。 善学真谛。 第一净心。 不住一相。 则无四大可生。 故知一切莫非真觉。 则一觉一切觉。 统括一心无不觉故。 外法本无名相。 所见分剂。 皆唯心量。 以般若照五蕴皆空。 聚沫之色既虚。 水泡之受何有。 阳焰之想非实。 芭蕉之行唯空。 幻识倏尔无依。 空大湛然不动。 穷四大根本。 性相尚无。 则六根枝条。 影响奚有。 身见既不立。 妄识又无从。 唯一真心。 神性独立。 恒沙海藏。 无量义门。 该括指归。 理穷于此。 不出一念。 人法俱空。 如持地经云。 佛言。 诸凡夫。 于见闻觉知法中。 计得识阴。 贪着念有。 是人贪着见闻觉知法。 为识阴所缚。 贵其所知。 以心意识合系。 故驰走往来。 所谓从此世。 至彼世。 从彼世。 至此世。 皆识阴所缚故。 不能如实知识阴。 识阴是虚妄不实。 颠倒相应。 因见闻觉知法起。 此中无有实识者。 若不能如是实观。 或起善识。 或起不善识。 或起善不善识。 是人常随识行。 不知识所生处。 不知识如实相。 持世。 诸菩萨摩诃萨。 于此中如是正观。 知识阴从虚妄识起。 所谓见闻觉知法中众因缘生。 无法生法想故。 贪着识阴。 故知诸阴。 不出一念法空之心。 所以永嘉集云。 明识一念之中五阴者。 谓历历分明。 即是识阴。 领纳在心。 即是受阴。 心缘此理。 即是想阴。 行用此理。 即是行阴。 污秽真性。 即是色阴。 此五阴者。 举体即是一念。 一念者。 举体。 全是五阴。 历历见此一念之中无有主宰。 即人空慧。 见如幻化。 即法空慧。 故最胜王经云。 佛告善天女。 五蕴能现法界。 法界即是五蕴。 问。 处以何为义。 答。 论云。 识生长门义。 当知种子义。 摄一切法差别义。 亦是处义。 问。 界以何为义。 答。 是界分建立义。 以内外中间。 各对待立故。 杂集论云。 一切法种子义。 谓依阿赖耶识中诸法种子。 说名为界。 界是因义。 又能持自相义。 又能持因果性义。 又摄持一切法差别义。 问。 何因五蕴说唯有五。 答。 杂集论云。 为显五种我事故。 一身具我事。 谓内外色蕴所摄。 二受用我事。 即受蕴。 三言说我事。 即想蕴四造作。 一切法非法我事。 谓行蕴。 五彼所依止我自体事。 谓识蕴。 是身具等所依我相事义。 世间有情。 多于识蕴计执为我。 于余蕴计执我所。 问。 色蕴何相。 答。 变现相是色相。 此有三。 触对变坏。 谓由手足。 乃至蚊蛇所触对时。 即便变坏。 二方所示现。 谓由方所可相示现。 问。 受蕴何相。 答。 领纳相是受相。 由此受故。 领纳种种净不净业。 所得异熟。 若清净业。 受乐异熟。 不清净业。 受苦异熟。 净不净业。 受不苦不乐异熟。 所以者何。 由净不净业。 感得异熟阿赖耶识。 恒与舍受相应。 唯此舍受。 是实异熟体。 苦乐两受。 从异熟生。 故假说名异熟。 问。 想蕴何相。 答。 构了相是想相。 由此想故构画种种诸法像类。 随所见闻觉知之义。 起诸言说。 诸言说者。 谓诠辩义。 问。 行蕴何相。 答。 造作相是行相。 由此行故。 念心造作。 谓于善恶无记品中。 驱役心故。 问。 识蕴何相。 答。 了别相是识相。 由此识故。 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等。 种种境界。 问。 何因处唯十二。 答。 杂集论云。 唯由身及具。 能与未来六行受用。 为生长门故。 谓如过现六行受用相。 为眼等所持。 未来六行受用相。 以根及义为生长门。 亦尔。 唯依根境立十二处。 不依六种受用相识。 问。 处以何为相。 答。 如界应知。 随其所应。 谓眼当见色。 及此种子等。 随义应说。 问。 何因界唯十八。 答。 杂集论云。 由身具等。 能持过现六行受用性故。 身者。 谓眼等六根。 具者。 谓色等六境。 过现六行受用者。 谓六识。 能持者。 谓六根六境。 能持六识所依所缘故。 过现六识能持受用者。 不舍自相故。 当知十八。 以能持义。 故说名界。 问。 眼界何相。 答。 谓眼曾现见色。 及此种了积集异熟。 阿赖耶识。 是眼界相。 眼曾见色者。 谓能持过去识受用义。 以显界性。 现见色者。 谓能持现在识受用义。 以显界性。 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者。 谓眼种子。 或唯积集。 为。 引当来眼根故。 或已成熟。 为。 生现在眼根故。 此二种名眼界者。 眼生因故。 如眼界相。 耳鼻舌身意界相。 亦尔。 问。 色界何相。 答。 诸色眼曾现见。 及眼界。 于此增上。 是色界相。 眼界于此增上者。 谓依色根增上力。 外境生故。 如色界相。 声香味触法界相。 亦尔。 问。 眼识界何相。 答。 谓依眼缘色。 似色了别。 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 是眼识界相。 如眼识界。 耳鼻舌身意识界相。 亦尔。 是以真谛不有。 世谛非无。 迷之则一二情生。 悟之则性相无碍。 故先德云。 真俗双泯。 二谛恒存。 空有两亡。 一味常现。 如瑜伽论云。 思正法者。 乃至云何以称量行相。 依正道理。 思惟诸蕴相应言教。 谓依四道理观察。 何等为四。 一观待道理。 二作用道理。 三证成道理。 四法尔道理。 云何名为观待道理。 谓略说有二种观待。 一生起观待。 二施设观待。 生起观待者。 谓由诸因诸缘势力。 生起诸蕴。 此蕴生起。 要当观待诸因诸缘。 施设观待者。 谓由名身。 句身。 文身。 施设诸蕴。 此蕴施设。 要当观待名句文身。 是名于蕴生起观待。 施设观待。 即此生起观待。 施设观待。 生起施设诸蕴。 说名道理瑜伽方便。 是故说为观待道理。 云何名为作用道理。 谓诸蕴生已。 由自缘故。 有自作用。 各各差别。 谓眼能见色。 耳能闻声。 鼻能嗅香。 舌能尝味。 身能觉触。 意能了法。 色为眼境。 为眼所行。 乃至法为意境。 为意所行。 或复所余如是等类。 于彼彼法。 别别作用。 当知亦尔。 即此诸法各别作用。 所有道理。 瑜伽方便。 皆说名为作用道理。 云何名为证成道理。 谓一切蕴皆是无常。 众缘所生。 苦空无我。 由三量故。 如实观察。 谓由至教量故。 由现量故。 由比量故。 由此三量。 证验道理。 诸有智者。 心正执受。 安置成立。 谓一切蕴皆无常性。 众缘生性。 苦性空性。 及无我性。 如是等。 名证成道理。 云何名为法尔道理。 谓何因缘故。 即彼诸蕴如是种类。 诸器世间。 如是安布。 何因缘故。 地坚为相。 水湿为相。 火煖为相。 风用轻动。 以为其相。 何因缘故。 诸蕴无常。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何因缘故。 色变坏相。 受领纳相。 想等了相。 行造作相。 识了别相。 由彼诸法。 本性应尔。 自性应尔。 法性应尔。 即此法尔。 说名道理。 瑜伽方便。 或即如是。 或异如是。 或非如是。 一切皆以法尔为依。 一切皆归法尔道理。 令心安住。 令心晓了。 如是名为法尔道理。 如是名为依四道理。 观察诸蕴相应言教。 故知法性自尔。 一切如然。 未有一法而为障碍。 了之无过。 执之患生。 但依观待。 作用。 证成。 法尔。 四种道理观察。 则二谛双通。 一心无碍。 问。 万法唯识。 正量可知。 又云。 境灭识亡。 心境俱遣。 今观阴入界等。 如上分析性相宛然。 云何同境。 一时俱拂。 答。 上约世谛分别。 似有非真。 但立空名。 终无实体。 所以首楞严经。 微细推检。 阴入界处。 一一皆空。 非因非缘。 非自然性。 非因。 即是不自生。 非缘。 即是不他生。 既无自他二法。 无法和合。 即是不共生。 非自然性。 即是非无因生。 四句无生。 阴从何有。 又当观此一念心。 不从根尘离合而生。 若言合生者。 譬如镜面。 各有像故。 合生应有两像。 若各无像。 合不应生。 若镜面合为一而生像者。 今实不合。 合则无像。 若镜面离故生像者。 各在一方。 则应有像。 今实不尔。 根尘离合。 亦复如是。 当知即念无念。 自他起处俱空。 即生无生。 离合推之无体。 破五阴文云。 佛告阿难。 譬如有人。 取频伽瓶。 塞其两孔。 满中擎空。 千里远行。 用饷他国。 识阴当知。 亦复如是。 阿难。 如是虚空。 非彼方来。 非此方入。 如是阿难。 若彼方来。 则本瓶中。 既贮空去。 于本瓶地。 应少虚空。 若此方入。 开孔倒瓶。 应见空出。 是故当知。 识阴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释曰。 此破识阴也。 瓶喻于身。 空喻于识。 若执有识随身往来者。 此处识阴灭。 往彼处生时。 如将此方虚空远饷他国。 若此阴实灭。 如于本瓶地应少虚空。 若彼阴复生。 如开孔倒瓶应见空出。 故知虚空不动。 识无去来。 一阴既虚。 四阴皆尔。 大涅槃经云。 若人舍命之时。 然心意识即生善道。 而是心法。 实无去来。 亦无所至。 直是前后。 相似相续。 相貌不异。 如是之言。 即是如来秘密之教。 又佛告阿阇世王。 如汝所言。 先王无辜。 横加逆害者。 何者是父。 但于假名众生五阴。 妄生父想。 于十二入十八界中。 何者是父。 若色是父。 四阴应非。 若四阴是父。 色亦应非。 若色非色合为父者。 无有是处。 何以故。 色与非色。 性无合故。 大王。 凡夫众生。 于是色阴。 妄生父想。 如是色阴。 亦不可害。 乃至阿阇世王。 即白佛言。 世尊。 我今始知色是无常。 乃至识是无常。 我本若能如是知者。 则不作罪。 持世经云。 佛言。 是诸菩萨如实观时。 知识阴虚妄不实。 从本已来。 常不生相。 知非阴是识阴。 像阴是识阴。 幻阴是识阴。 譬如幻所化人。 识不在内。 亦不在外。 不在中间。 识性亦如是。 如幻性虚妄缘生。 从忆想分别起。 无有实事。 如机关木人。 识亦如是。 从颠倒起。 虚妄因缘和合而有。 幻人岂有心识。 木像谁称觉知。 比妄识而况同。 从幻缘而似有。 大智度论云。 日初出时。 见城门楼橹宫殿。 行人出入。 日转高转灭。 但可眼见。 而无有实。 是名乾闼婆城。 有人初不见乾闼婆城。 晨朝东向见之。 意谓实乐。 疾行趣之。 转近转失。 日高转灭。 饥渴闷极。 见热气如野马。 谓之为水。 疾走趣之。 转近转灭。 疲极困厄。 至穷山狭谷中。 大唤啼哭。 闻有响应。 谓有居民。 求之疲极。 而无所见。 思惟自悟。 渴愿心息。 无智人。 亦如是。 空阴界入中。 见吾我及诸法。 淫瞋心着。 四方狂走。 求乐自满。 颠倒欺诳。 穷极懊恼。 若以智慧知无我无实法者。 是时颠倒愿息。 故知色阴如劳目睛。 忽现空华之相。 受阴如手摩触。 妄生冷热之缘。 想阴如人说酸梅。 口中自然水出。 行阴如水上波浪。 观之似有奔流。 识阴如瓶贮虚空。 持之用饷他国。 斯则非内非外。 不即不离。 和合既不成。 自然亦非有。 若此况是实。 则五阴不虚。 既并世相而非真。 审知阴入而无体。 唯是性空法界。 如来藏心。 无始无终。 平等显现。 是以首楞严经云。 佛告阿难。 是故如来。 与汝发明。 五阴本因。 同是妄想。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 汝心非想。 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如我先言。 心想酸味。 口中涎生。 心想登高。 足心酸起。 悬崖不有。 酸物未来。 汝体必非虚妄通伦。 口水如何因谈酸出。 是故当知。 汝现色身。 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即此所说。 临高想心。 能令汝形。 真受酸澁。 由因受生。 能动色体。 汝今现前顺益违损。 二现驱驰。 名为虚明。 第二妄想。 由汝念虑。 使汝色身。 身非念伦。 汝身何因。 随念所使。 种种取像。 心生形取。 与念相应。 寤即想心。 寐为诸梦。 则汝想念。 摇动妄情。 名为融通。 第三妄想。 化理不住。 运运密移。 甲长发生。 气消容皱。 日夜相代。 曾无觉悟。 阿难。 此若非汝。 云何体迁。 如必是真。 汝何无觉。 则汝诸行。 念念不停。 名为幽隐。 第四妄想。 又汝精明。 湛不摇处。 名恒常者。 于身不出见闻觉知。 若实精真。 不容习。 妄。 何因汝等。 曾于昔年。 覩一奇物。 经历年岁。 忆忘俱无。 于后忽然覆覩前异。 记忆宛然。 曾不遗失。 则此精了。 湛不摇中。 念念受熏。 有何筹算。 阿难当知。 此湛非真。 如急流水。 望如恬静。 流急不见。 非是无流。 若非想元宁受想习。 非汝六根互用合开。 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故汝现在见闻觉知。 中。 串习几。 则湛了内。 罔象虚无。 第五颠倒。 细微精想。 阿难。 是五受阴。 五妄想成。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 唯色与空。 是色边际。 唯触及离。 是受边际。 唯记与忘。 是想边际。 唯灭与生。 是行边际。 湛入合湛。 归识边际。 此五阴元。 重叠生起。 生因识有。 灭从色除。 理则顿悟。 承悟併消。 事非顿除非次第尽。 是以若见五阴有。 即众生世间。 若了五阴空。 即真谛世间。 若达五阴实相。 即中道第一义正智世间。 难此五阴三世间外。 更无一法能建能立。 为。 俗为真。 一代时教所诠。 除此别无方便。 悟此成佛。 迷此为凡。 唯是一心。 开合无异。 何者。 以一阴名色。 四阴名心。 从心所生。 故称为色。 心是所依。 色是能依。 摄能归所。 但是一心。 本末元同。 体用常合。 宗镜大旨。 于此绝言。 破六入文云。 佛告阿难。 譬如有人。 劳倦则眠。 睡熟便寤。 览尘斯忆。 失忆为忘。 是其颠倒生住异灭。 吸习中归。 不相逾越。 称意知根。 兼意与劳。 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 集知居中。 吸撮内尘。 见闻逆流。 流不及地。 名觉知性。 此觉知性。 离彼寤寐生灭二尘。 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 当知如是觉知之根。 非寤寐来。 非生灭有。 不于根出。 亦非空生。 何以故。 若从寤来。 寐即随灭。 将何为寐。 必生时有。 灭即同无。 令谁受灭。 若从灭有。 生即灭无。 孰知生者。 若从根出。 寤寐二相。 随身开合。 离斯二体。 此觉知者。 同于空华。 毕竟无性。 若从空生。 自是空知。 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 意入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释曰。 此破意入也。 疏云。 览尘斯忆者。 忆即是生。 失忆为忘者。 忘即是灭。 失忆不离自心。 妄谓为境。 故云是其颠倒生住异灭。 吸习中归不相逾越者。 吸习生住异灭。 归识心内。 故云中归。 前念灭。 后念生。 无杂乱失。 故云不相逾越。 故经云。 心性生灭。 犹如猿猴。 当知见境生灭者。 即是自心生灭相故。 故云心生种种法生。 吸撮内尘。 见闻逆流。 流不及地。 名觉知性者。 谓眼耳取外尘境。 刹那流入意地。 从外入内。 名为逆流。 眼耳唯缘现境。 至第二念缘不及故。 故云流不及地。 唯意根独取。 名觉知性。 此觉知性。 因前尘起。 毕竟无体。 以妄知强觉。 成内众生。 因灭想凝空。 为外国土。 经云。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迷湛寂一心。 作内六入。 更无别体。 唯是真空。 意入既虚。 前眼等五入亦尔。 破十二处文云。 佛告阿难。 汝常意中。 所缘善恶无记三性。 生成法。 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 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阿难。 若即心者。 法则非尘。 非心所缘。 云何成处。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 则法自性。 为知非知。 知则名心。 异汝非尘。 同他心量。 即汝即心。 云何汝心。 更二于汝。 若非知者。 此尘既非色声香味。 离合冷煖。 及虚空相。 当知何在。 今于色空。 都无表示。 不应人间。 更有空外。 心非所缘。 处从谁立。 是故当知。 法则与心。 俱无处所。 则意与法。 二俱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释曰。 此破意法二处也。 夫分能标所构画成持。 立境立心。 皆是意法。 先破其分别惑本。 则前五根十处自倾。 法处是所缘。 意处是能缘。 只如法处。 为复即心不即心。 若即心者。 法则全心。 心不见心。 云何成。 处若离于心别有。 方所。 则法之自性。 为有知无知。 若有知。 则名心。 不成于法。 若无知。 则不属自心。 同他心量。 以知二处。 俱无自体。 则善恶无记三性等法。 四种意根等心。 皆同一性。 无有能缘所缘之异。 心境皆空。 故论云。 凡所分别。 皆分别自心。 心不见心。 无相可得。 则无相理现。 有作情亡。 因缘自然。 名义俱绝。 例十处色心。 亦复如是。 破十八界文云。 佛告阿难。 汝所明意法为缘。 生于意识。 此识为复因意所生。 以意为界。 因法所生。 以法为界。 阿难。 若因意生。 于汝意中。 必有所思。 发明汝意。 若无前法。 意无所生。 离缘无形。 识将何用。 又汝识心。 与诸思量。 兼了别性。 为同为异。 同意即意。 云何所生。 异意不同。 应无所识。 若无所识。 云何意生。 若有所识。 云何识意。 唯同与异。 二性无成。 界云何立。 若因法生。 世间诸法。 不离五尘。 汝观色法及诸声法。 香。 法味法及与触法。 相状分明。 以对五根。 非意所摄。 汝识决定依于法生。 汝今谛观。 法法何状。 若离色空。 动静。 通塞。 合离。 生灭。 越此诸相。 终无所得。 生则色空。 诸法等生。 灭则色空。 诸法等灭。 所因既无。 因生有识。 作何形相。 相状不有。 界云何生。 是故当知。 意法为缘。 生意识界。 三处都无。 则意与法。 及意界三。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释曰。 此破意识界也。 如十八界中。 皆因意识建立。 根本立处尚空。 所生枝末何有。 既无处所可得。 又无界分可凭。 事诳理。 虚情危执劣。 恶见之根株尽拔。 妄识之巢穴齐倾。 独朗真心。 圆周法界。 安国云。 谓色等五尘界。 是限量境。 五识亲证。 都无尘相。 如来藏中顿现身器无尘相。 六七妄想。 谓有我法。 想所现相。 是分别变。 分别变相。 但可为境。 而无实用。 如日发焰带微尘而共红。 非实红也。 如水澄清。 含轻云而俱绿。 非实绿也。 若了藏性。 则知尘境而为妄也。 故知诸法但从分别而生。 分别既空。 名相何有。 夫人空易了。 法我难除。 不达法逐缘生。 执有自体。 如摄论云。 若执法体是有。 名法我执。 如二乘人。 依麁分别事识修行。 但了法中无我。 不知法体全空。 闻诸法空。 生大怖畏。 是知法空是本。 人空是末。 夜绳未晓。 蛇想宁除。 瞖目犹存。 空华岂灭。 破七大性文云。 佛告阿难。 识性无原。 因于六种根尘妄出。 汝今遍观此会圣众。 用目循历。 其目周视。 但如镜中无别分析。 汝识于中。 次第标指。 此是文殊。 此富楼那。 此目犍连。 此须菩提。 此舍利弗。 此识了知。 为生于见。 为生于相。 为生虚空。 为无所因。 突然而出。 阿难。 若汝识性。 生于见中。 如无明暗。 及与色空。 四种必无。 元无汝见。 见性尚无。 从何发识。 若汝识性。 生于相中。 不从见生。 既不见明。 亦不见暗。 明暗不瞩。 即无色空。 彼相尚无。 识何所发。 若生于空。 非相非见。 非见无辩。 自不能知明暗色空。 非相灭缘。 见闻觉知无处安立。 处此二非。 空则同无。 有非同物。 纵发汝识。 欲何分别。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 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汝更细详。 微细详审。 见託汝睛。 相推前境。 可状成有。 不相成无。 如是识缘。 因何所出。 识动见澄。 非和非合。 闻听觉知。 亦复如是。 不应识缘。 无从自出。 若此识心。 本无所从。 当知了别见闻觉知。 圆满湛然。 性非从所。 兼彼地水火风。 均名七大。 性真圆融。 皆如来藏。 本无生灭。 阿难。 汝心麁浮不悟见闻。 发明。 了知。 本如来藏。 汝应观此六处识心。 为同为异。 为空为有。 为非同异。 为非空有。 汝元不知。 如来藏中性识明知。 觉明真识。 妙觉湛然。 遍周法界。 含吐十虚宁有方所。 循业发现。 世间无知。 或为因缘。 及自然性。 皆是识心。 分别计度。 但有言说。 都无实义。 释曰。 此破识大性也。 谛详佛旨。 本契无生。 但以有情。 唯迷妄识。 以昏扰之性。 起遍计于觉原。 逐杂染之缘。 沉圆成于识海。 眠三界之梦宅。 一觉而尘劫不惺。 造四大之幻身。 生灭而恒沙莫算。 今推此识。 决定无体。 从缘所起。 悉顺无生。 四句检之。 自含妙理。 此识了知为生于见者。 如无明暗色空。 元无见性。 见性尚无。 从何发识。 此破自生也。 为生于相者。 不从见生。 则不见暗明。 明暗不瞩。 即无色空。 彼相尚无。 识何所发。 此破他生也。 既不得自见之性。 又不得他相之观。 自他既虚。 即无和合。 所以推云。 见託汝睛。 相推前境。 可状成有。 不相成无。 如是识缘。 因何所出。 识动见澄。 非和非合。 闻听觉知。 亦复如是。 以动静相乖。 事非和合。 此破共生也。 为生虚空。 为无所因突然而出者。 若生于空。 非相非见。 纵发汝识。 欲何分别。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 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日属朝阳。 月含阴魄。 时候晷刻。 今古不移。 各有所因。 无因非有。 此破无因生也。 四句才空。 百非俱殄。 则妄计所执。 内因外缘。 心和境合。 无因自然等。 妄想情尘。 皆无实义。 狂华之影迹俱虚。 不真何待。 戏论之名言顿息。 意解全消。 虚空之性既融。 六大之体何有。 以地大无性。 四轮所成。 水大无性。 凝流不定。 火大无性。 寄于诸缘。 风大无性。 附物彰动。 空大无性。 对色得名。 见性从缘。 和合而有。 识性无体。 如幻即虚。 且如火大无性者。 如首楞严经云。 性火真空者。 古释云。 性是本觉性。 火。 是本觉火。 皆是众生心变。 如第六识心热。 遍身即狭。 若第八识中变起。 即遍同法界。 悟法界性。 皆是我心中所变之火。 如西京崇慧法师。 于大曆四年。 在京与道士斗。 能入火不烧。 是求观音之力。 何况自证。 证。 得已后。 入地狱。 中皆不被烧。 今世间火。 随。 处发现。 应众生业力。 多少随意。 如龙斗。 亦起火烧林薮。 乃至云中霹雳火。 如人欲心炽盛。 火烧天祠。 皆从心火起。 由心动摇。 故有火起。 但心不动。 即不被烧。 譬如人畏时。 非人得其便。 如来得性火。 三界火烧不得。 如来自起智火。 焚得舍利。 其火勐盛。 诸大弟子将水求不得。 乃至龙王求亦不得。 唯天帝释云。 我本愿力始求得。 虽有性火而不自烧。 如刀能割。 不自割。 如眼能看。 不自看。 如火大性唯心。 七大性亦如是。 随心俱遍法界。 法界本遍。 由执心故不能遍。 如三界中。 三乘天眼。 俱不能遍。 唯如来无执。 性合真空。 故能周遍。 如般若经中。 佛自言。 我以无执故。 得真金身。 圆光常现。 火烧天祠者。 昔有渔师。 河上见公主过。 因生染心。 思求不得。 身渐羸疾。 其母遂问病因。 与作方便。 日送鲤鱼一头。 公主怪问。 母直陈其事。 遂许云。 我因拜天祠。 即潜相见。 子知便喜。 公主后来。 正见渔人睡熟。 撼之不觉。 便系帛子在手上。 公主去后。 渔人睡觉。 见手上帛子。 知公主来。 心生恨忆。 心中欲火内烧。 自身烂坏。 并烧天祠。 房室净尽。 所以三界有法。 识外无文。 皆从四大内外成。 尽是一心虚妄变。 何者。 最初因不觉。 故有业识。 从业识因动。 故有转识。 从转识起见。 故有现识。 因见分。 成相分。 能所才分。 心境顿现。 古钞释首楞严经云。 明妄非他。 觉明为咎者。 六识取尘。 由业识发起。 后有第七识执第八识中明。 变起外四大。 四大引起六根尘。 六根尘引起六识。 六识依六根尘。 因外有色。 内引眼根等。 明妄非他者。 其妄最初。 因自心动有风。 因执有金。 因爱有水。 因求有火。 皆是自心变起四大。 还自分别结业受生。 故非他累。 觉明为咎者。 由强觉了本体明为咎。 则无知觉明。 有知明觉。 如人见不净。 便生厌心。 由分别故。 以猪狗见。 便生净想。 皆由强觉无明。 但无分别妄见。 唯见法性净土。 是知内外四大。 地水火风。 念念发现。 所以经云。 或各各发明。 若俱发明。 各各发明者。 汝见圆明。 知心欲取。 失却本明性空。 思想摇动。 心生风轮。 情爱相续。 性感水轮。 执心炽盛。 金轮则现。 求心若欲火轮方兴。 若俱发明。 初起强觉。 四大俱现。 如人恨忆。 瞋则火生。 身心动转。 以况于风。 目中泪盈。 而表于水。 面发赤相。 则表于地。 是以内外四大。 元是我心之性。 以为自性。 又自第八识。 变起根身器内外四大之相分。 为自相。 又因妄念而起强觉而知。 所以万像森萝郁然显现。 若能穷因体本。 皆是自心之性。 自心之相。 于中妍丑憎爱。 全是意识计度分别而成。 既识根由。 须存正智。 但除强觉。 一念不生。 自然心境俱空。 前后际断。 故知七大之性。 性真圆融。 一一大俱遍法界。 皆是一体。 如七颗氷。 将火鎔为一水。 亦如因陀罗网同而不同。 如水与氷。 异而不异。 乃至五阴。 六入。 十二处。 十八界等。 皆满法界。 一一微尘。 亦满法界。 一一毛孔。 亦遍法界。 一一身心亦遍。 皆如来藏。 如香水海中。 常说一切法。 为诸菩萨。 不见菩萨相。 不见邪师相。 不见生住异灭相。 所以尽合真空。 俱遍实际。 如说龟毛兔角焰水乾城。 但有言说之名。 且无实事。 例凡夫界。 中所有见闻阴入之根。 名色之境。 亦但有其名。 都无实事。 今将世间共知龟毛易解之虚。 破如今现执名色难解之虚。 还同龟毛无所执着。 即知从来所执一切境界。 皆从识变。 尽逐想生。 离识无尘。 识寂则诸尘并寂。 离想无法。 想空则诸法皆空。 因缘自然。 俱成戏论。 知解分别。 本末无从。 但有意言。 都无真实。 如此明达。 顿悟前非。 终不更待空里之华。 将期结果。 取梦中之物。 拟欲牢藏。 杌见思空。 绳消蛇想。 渴鹿罢驰于阳焰。 痴猿息弄于月轮。 遂乃静虑虚襟。 若陵空之逸翮。 随缘养性。 犹纵浪之虚舟。 毕故不造新。 任真而合道。 如是五阴六入。 十二处。 十八界。 七大性等。 非是本来自然无因而有。 非从今日和合因缘所生。 但是识心。 分别建立。 今破此识性。 则七大性。 乃至一切法皆空。 如寻流得源。 捕贼获将。 则无明怨对。 生死魔军。 应念俱消。 如汤沃雪。 唯如来藏。 妙湛明心。 性真圆融。 遍十方界。 如波澄秋渚。 含虚洞然。 云朗晴空逈无所有。 所以首楞严经云。 佛告阿难。 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 当处出生。 随处灭尽。 幻妄称相。 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如是乃至五阴。 六入。 从十二处。 至十八界。 因缘和合。 虚妄有生。 因缘别离。 虚妄名灭。 殊不能知。 生灭去来本如来藏。 常住妙明不动周圆。 妙真如性。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 了无所得。 是以先令照彻心境分明。 后乃顿融。 须亡心境。 如华严演义云。 谓此华严经中。 教人观察。 若心若境。 如颂云。 欲知诸佛心。 当观佛智慧。 佛智无依处。 如空无所依。 此令观佛心也。 又颂云。 若有欲知佛境界。 当净其意如虚空。 此教观佛境也。 次空心境颂云。 法性本空寂。 无取亦无见。 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 无取即无境。 无见即无心。 又颂云。 若有欲得如来智。 应离一切妄分别。 有无通达皆平等。 疾作人天大导师。 即空心境也。 菩萨凡夫所有心境。 观照例知。 故经颂云。 知妄本自真。 见佛则清净。 又云。 心佛与众生。 是三无差别。 宗镜录卷第六十九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0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