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七十 内容: 宗镜录卷第七十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祖佛正意。 本显一心。 何必教中。 更谈阴界。 答。 随妄心而破妄境。 谓显人空。 除异执。 而说异门。 成法解脱。 无有定法故。 号之为阿耨菩提。 病差药消。 如筏喻之法尚应舍。 识论问云。 以有阿含证验知故。 若但心识虚妄分别见外境界。 不从色等外境界生眼识等者。 以何义故。 如来说眼色等十二种入。 明知有色香味等外境界也。 答曰。 偈言。 说色等诸入。 为可化众生。 依前人受法。 说言有化生。 如来依彼心业相续。 不断不绝。 是故说有化生众生。 又说言。 无我无众生无寿者。 唯因缘和合有诸法生。 如来如是说色等入。 为令前人得受法故。 以彼前人未解因缘诸法体空。 非谓实有色香味等外诸境界。 问。 若实无有色等入者。 以何义故。 如来经中作如是说。 答曰。 偈言。 依彼本心智。 识妄取外境。 是故如来说。 有内外诸入。 此依无始心意识等种子转变。 虚妄见彼色香味等外诸境界。 是故如来依此虚妄二种法故。 作如是说。 一本识种子。 二虚妄外境界等。 依此二法。 如来说有眼色等入。 问。 依如是偈说。 有何功德利益。 答。 偈曰。 观虚妄无实。 如是入我空。 观知诸法异。 入诸法无我。 为令声闻解知。 因彼六根六尘。 生六种识。 无有一法是实觉者。 乃至无有一法是实见者。 为令可化众生等。 作是观察。 入人无我空。 观于诸法异者。 谓菩萨观实无色等外尘一法可见。 乃至实无一触可觉。 如是观察。 得入因缘诸法体空。 为欲遮彼虚妄分别故。 说色等一切诸法。 毕竟空无。 非无言处。 皆悉空无。 无言处者。 所谓诸佛如来行处。 如是唯有真识。 更无余识。 不能如是分别观察。 入于识空。 如是依识。 说入一切诸法无我。 非谓一向谤真识我。 说言无有佛性实我。 又如来方便。 渐令众生得入我空。 及法空故。 说有内识。 而识无有内识可取。 若不如是。 则不得说我法空。 以是义故。 虚妄分别。 此心于彼心。 彼心知此心。 辩中边颂云。 识生变似义。 有情我及了。 此境实非有。 境无故识无。 变似义者。 谓似色等诸境性现。 变似有情者。 谓似自他身五根性现。 变似我者。 谓染污末那。 与我痴等恒相应故。 变似了者。 诸余六识。 了别相麁故。 此境实非有者。 谓似义似相。 无行相故。 似我似了。 非真现故。 皆非实有。 境无故识无者。 谓所取义。 有情。 我。 了别等。 四境无故。 能取诸识。 亦非实有。 是以若约大根顿悟之人。 尚不得一。 何况说多。 何以故。 以执多故。 迷了一故。 悟于迷多中。 根有不同。 遂开阴处界。 若迷心不迷色。 则数为五阴。 若迷色不迷心。 则数为十二处。 若心色俱迷者。 则数为十八界。 若直见真心神解之性。 则非一非多。 非法非数。 其余能诠之教。 皆是善巧之门。 将逗机宜。 广申破立。 欲显真空之理。 先明幻有之端。 究竟指归一心之海。 问。 于世间法。 五蕴身中。 作何见解成外道义。 云何通达成佛法义。 答。 外道不达诸法因缘和合成诸蕴。 凡有所为。 皆是识阴。 便于蕴上。 执有实我。 受用自在。 名为神主。 于似常似一相续之中。 说有神性。 是外道义。 若了内外和合因缘所成。 唯识所变。 似境所现。 即第八识任持不断。 似有相续。 即佛法义。 外道不知。 将为实有。 迷无性之理。 执身见之愚。 问。 前破五阴。 六入。 十八界。 七大性。 识义俱无。 云何建立唯识。 答。 一为遣境故立识。 何者。 若不因识。 何以立境。 若不显识。 何以遣境。 二为以有妄想心故。 能知名义。 何者。 若无妄则不能显真。 若无真则不能破惑。 故知破立在我。 染净由心。 三无性论云。 今为成就此依他性故。 说成立道理。 此性不但以言说为体。 何以故。 言说必有所依故。 若不依乱识品类。 名言得立。 无有是处。 若不尔。 所依品类既无有。 所说名言则不得立。 若尔。 则无二性。 无二性故。 则无惑品。 无惑品故。 则有二过。 一不由功用。 自然解脱。 二则生死涅槃。 不可显现。 由无此二过。 失故。 是故应知。 决有依他性。 有此性故。 世谛立。 若不立世谛。 亦不得真谛。 何者。 以了俗无性故。 即成真谛。 若拟无二谛。 是恶取邪空。 非善通正理。 又若无真谛之本。 何以垂俗谛之迹。 本迹虽殊。 不思议一。 如法华玄义。 广释本迹为六本者。 理本。 即是实相一究竟道。 迹者。 除诸法实相。 其余种种。 皆名为迹。 又理之与事。 皆名为本。 说理说事。 皆名教迹也。 又理事之教皆为本。 禀教修行名为迹。 如人依处。 则有行迹。 寻迹得处也。 又行能证体。 体为本。 依体起用。 用为迹。 又实得体用名为本。 权施体用名为迹。 又今日所显者为本。 先来已说者为迹。 约此六义。 以明本迹也。 一又约理事明本迹者。 从无住本。 立一切法。 无住之理。 即是本时实相真谛也。 一切法。 即是本时森罗俗谛也。 由实相真本。 垂于俗迹。 寻于俗迹。 即显真本。 本迹虽殊。 不思议一。 故经云。 观一切法空。 如实相。 但以因缘有。 从颠倒生。 二理教明本迹者。 即是本时所照二谛。 俱不可说故。 皆名本也。 昔佛方便说之。 即是二谛之教。 教名为迹。 若无二谛之本。 则无二种之教。 若无教迹。 岂显谛本。 本迹虽殊。 不思议一也。 经偈云。 是法不可示。 言词相寂灭。 以方便力故。 为五比丘说。 三约教行为本迹者。 最初禀昔佛之教以为本。 则有修因致果之行。 由教诠理而得起行。 由行会教而得显理。 本迹虽殊。 不思议一也。 经偈云。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佛子行道已。 来世得作佛。 四约体用明本迹者。 由昔最初修行契理。 证于法身为本。 初得法身本故。 即体起应身之用。 由于应身。 得显法身。 本迹虽殊。 不思议一也。 经云。 吾从成佛已来。 甚大久远。 若斯。 但以方便教化众生。 作如此说。 五约权实明本迹者。 实者。 最初久远。 实得法应二身。 皆名为本。 中间数数唱生唱灭。 种种施权法应二身。 故名为迹。 非初得法应之本。 则无中间法应之迹。 由迹显本。 本迹虽殊。 不思议一也。 经云。 是我方便。 诸佛亦然。 六约今已论本迹者。 前来诸教已说理事。 乃至权实者。 皆是迹也。 今经所说久远理事。 乃至权实者。 皆名为本。 非今所明久远之本。 无以垂于已说之迹。 非已说迹。 岂显今本。 本迹虽殊。 不思议一也。 经偈云。 诸佛法久后。 要当说真实。 问。 世间无有一法不从缘生。 具几因缘。 能生万法。 答。 曾无心外法。 能与心为缘。 但是自心生。 还与心为相。 义海云。 明缘起者。 如见尘时。 此尘是自心现。 由自心现。 即与自心为缘。 由缘现前。 心法方起。 故名为缘起法也。 经云。 诸法从缘起。 无缘即不起。 乃至则知尘体。 空无所有。 今悟缘非缘。 起无不妙。 但缘起体寂。 起恒不起。 达体随缘。 不起恒起。 如是见者。 名实知见。 何谓实知见。 若见缘而不见体。 即是常见。 若见体而不见缘。 即是断见。 今从因缘而见性。 则不落常。 于真性中而缘起。 则不堕断。 名实知见。 所以广辩因缘行相者。 谓因事而显理。 令理不孤。 因理而成事。 令事融即。 然约经论。 随顺世谛所立。 有四因缘。 内外假立。 不无行相。 一因缘者。 论云。 一因缘。 谓有为法亲办自果。 此体有二。 一种子。 二现行。 释云。 若一切烦恼种。 被加行智折伏已。 永无生现行用。 虽种子是因缘法。 以不能生现行故。 不得名因缘。 又如将心种望色现。 亦不名因缘。 若心种生心现。 色种生色现等。 皆是因缘。 此双通新本二类种子故。 二。 等无间缘。 谓八现识。 及彼心所。 前聚。 于后。 自类无间。 等而开导。 令彼定生。 释云。 八现识及心所者。 出缘体。 唯见自证。 此是缘体总名现识。 简色。 不相应。 种子。 无为。 非此缘性。 论说。 等无间缘。 唯望一切心心所说。 以前生开导所摄受故。 开者。 避义。 与彼处义。 导者。 招引义。 即前往避其处。 招引后法令生。 前聚于后者。 简俱时及后为前缘义。 非开导故。 自类者。 显非他识为缘。 无间者。 显虽前无间为后缘。 非中间隔要无间者。 等。 而开导者。 显缘义。 令彼定生。 即显后果。 虽经久远。 如经八万劫。 前眼识。 望后亦为此缘。 以彼后果当定生故。 即简入无余依最后心。 无果定生。 故非此缘。 虽有开义。 无导引力故。 问。 心与心所。 既非自类。 如八种识。 恒时俱转。 体用各殊。 如何俱起望后。 并得互为缘义。 答。 论云。 心与心所。 虽恒俱转。 而相应故。 和合似一。 不可施设离别殊异故。 得互作等无间缘。 和合似一者。 同一所缘。 及同一依。 同一时转。 同一性摄。 不可离别令其殊异。 不同八识行相所缘。 及依。 各不等故。 非互为缘。 又但除却入无余依者外。 余一切心心所。 皆是等无间缘。 以力用齐等。 无自类间隔故。 三所缘缘。 谓若有法。 是带己相。 心。 或相应。 所虑所託。 此体有二。 一亲。 二疎。 若与能缘体不相离。 是见分等内所虑託。 应知彼是亲所缘缘。 若与能缘体虽相离。 为质能起内所虑託。 应知彼是疎所缘缘。 亲所缘缘。 能缘皆有。 离内所虑託。 必不生故。 疎所缘缘。 能缘或有。 离外所虑託。 亦得生故。 释云。 谓若有法者。 谓非遍计所执。 所执无体。 不能发生能缘之识。 故非是缘。 缘者。 必是依他。 今此必是有体方缘。 是带己相者。 谓能缘心等。 带此色等己之相也。 带者。 是挟带义。 相者。 体相。 非相状义。 谓正智等生时。 挟带真如之体相起。 与真不一不异。 非相非非相。 若挟带所缘之己以为境相者。 是所缘故。 若相言体。 即有同时心心所之体相。 亦心挟带而有。 相者。 分义。 或体相义。 真如亦名为相。 无相之相。 所以经言。 皆同一相。 所谓无相。 亲所缘缘者。 若与见分等体不相离者。 简他识所变。 及自八识各各所缘别。 唯是见分内所虑託。 此有二种。 一是有为。 即识所变。 名内所虑託。 二是无为。 真如体不离识。 名所虑託。 即如自证缘见分等。 并是此例。 此说亲缘。 疎所缘缘。 与能缘心相离法是。 谓即他识所变。 及自身中别识所变。 仗为质者是。 又亲所缘者。 即谓见分。 是带己相。 此疎中即影像相分。 是带本质之相。 故名所缘。 又亲所缘缘。 但是能缘之心。 皆有。 离内所虑託之相分。 一切心等。 必不行故。 今大乘中。 若缘无法。 不生心也。 疎所缘缘。 能缘之法。 或有或无。 以是心外法故。 如执实我法。 虽无本质。 然离彼法。 心亦生故。 又观所缘缘论颂云。 内色如外现。 为识所缘缘。 许彼相在识。 及能生识故。 以自内识所变之色。 为所缘缘。 是依他性。 有体法故。 不缘心外所执无法故。 论云。 见託彼生。 带彼相起。 见託彼生。 即是缘义。 然心起时。 带彼相起。 名为所缘。 带是挟带逼附之义。 百法云。 护法明此所缘。 如见相。 无定相分。 以本智亲证如体。 不取相故。 与如体冥合故。 即无相状之相。 即但有体相之相。 即挟带之义。 亦所缘缘。 难云。 若有见分。 即有分别相。 何名无分别相也。 又云。 无能取耶。 答。 虽有见分而无分别。 复无能取。 正智缘如。 亲挟附体相缘故。 更无相状之相。 说。 无相分。 言无能取者。 即无分别妄执实能取故。 不无内分能缘见分。 又难。 若言无相分者。 所缘缘论云。 依彼生。 带彼相。 故名所缘相。 若无真如相分者。 即无所缘。 护法云。 亦有所缘缘义。 虽见相分。 而可有带如相起。 不离故。 即本智见分。 亲挟带真如之体相起故。 名所缘缘。 如自证分亲带见分。 名所缘缘。 此亦应尔。 实无变带之义。 唯有挟带。 名所缘缘。 故与后得别也。 若变相分缘者。 便非亲证。 即如后得智。 应有分别。 既异后得。 即明知有见分无相分也。 又一切见分。 皆有挟带境相义者。 由相不离见故。 即是挟带之义。 不离有二。 一者有为相分。 望自能变之识。 血脉相连。 犹如父子。 故名不离。 二者真如等境。 虽非识变。 然是识等实体。 故名不离。 问。 所缘缘论偈云。 内色如外现。 为识所缘缘。 许彼相在识。 及能生识故。 是以外境虽无。 而有内色。 似外境现。 为所缘缘。 既外相在识。 即是俱起。 以相在故。 云何复能生识。 能作识缘。 答。 如眼等识。 带彼相起。 虽即同时。 不碍前后。 以展转相因。 成所缘缘之理。 论问云。 此内境相。 既不离识。 如何俱起。 能作识缘。 颂答云。 决定相随故。 俱时亦作缘。 或前为后缘。 引彼功能故。 境相与识。 定相随故。 虽俱时起。 亦作识缘。 而外诸法。 理非有故。 定应许在识非余。 此根功能。 与前境色。 从无始际。 展转为因。 如是诸识。 唯内境相。 为所缘缘。 理善成立。 问。 所明挟带。 是亲所缘缘者。 为复挟体挟用。 答。 应作四句分别。 一体挟体者。 即自证分缘证自证分。 证自证分却缘自证分。 是也。 二用挟用者。 即八识心心所见分。 缘自亲相分。 是也。 三用挟体者。 即根本智见分缘真如。 是也。 四体挟用者。 即自证分缘见分也。 问。 所缘缘义。 于八识如何料简亲疎。 答。 百法云。 护法解。 此第八心及心所。 名此品。 若因若果。 疎所缘有无不定。 若因中第八识。 託他人扶尘。 器世间境。 自变相分缘。 即可互受用。 有疎所缘义。 若是自他缘义。 五根及种子。 不互变缘。 即无疎所缘缘义也。 又有色界。 即有扶尘。 器世间可互。 扶尘即有疎所缘缘。 若无色界。 即无色可扶託故。 即无疎所缘缘义也。 若自第八识缘自三境。 唯有亲所缘缘也。 此是因中料简。 若至佛果位中。 第八识。 若缘自境。 及缘真如。 及缘过未一切无体法时。 即无疎所缘缘也。 若缘他佛身土。 即变影而缘。 亦有疎义。 即第八识心王自。 果位中。 疎所缘缘有无不定。 若第八五心所因果位中。 皆有疎所缘缘也。 若为託第八心王三境为质而缘故。 若第七识者。 论云。 第七心品未转依位。 是俱生故。 必扶外质故。 亦定有疎所缘缘。 于转依位。 此非定有。 缘真如。 无外质故。 今言。 此第七识有漏位中者。 体是俱生。 任运无力。 必扶第八识以为外质故。 自方变影缘故。 即定有疎所缘缘。 若约无漏时。 即疎所缘缘。 有无不定。 若第七根本智相应心品。 缘真如。 即无疎缘。 若后得智缘如。 即有疎缘。 若是无漏第七缘过未及诸无体法。 皆无疎所缘缘。 问。 何故有漏第七起执事。 须扶託本质起耶。 夫是执者构画所生。 即不合假于外质而起。 答。 执有二。 一有强思分别计度而起执者。 即所託外质。 有无不定。 如第六识独生散意是也。 二者有任运起执。 即第七识是。 为第七心心所是俱生任运。 自无力起。 要假外质。 自方起执也。 故知第七有漏位中疎所缘缘。 有无不定。 若第六识者。 此识身心品。 行相勐利。 于一切位能自在转。 所仗外质。 或有或无。 疎所缘缘。 有无不定。 于因果位中。 皆自在转。 或分别起。 或俱生故。 缘一切法时。 有仗质起。 有不仗质起。 缘境最广故。 疎所缘缘。 有无不定。 若前五转识者。 未转依麁观劣故。 必仗外质故。 即定有疎所缘缘。 若转依位。 此非定有。 缘过未等。 无外质故。 前五转识因果位中。 约诸根互用。 亦须仗质而起。 定有疎所缘缘。 若至果位。 有无不定。 又诸识互缘者。 第八识与前七为所缘缘。 即八识相分。 与五识为所缘缘。 第六识缘第八四分为所缘缘。 第七即唯託第八见分为所缘缘。 即第八识四分为本质。 即前七识见分变相分缘。 即第八与前七为所缘义。 故八于七有也。 即第八与前七为疎所缘缘。 七于八无者。 即前七不与第八为所缘缘。 以第八不缘前七故。 不託前七生故。 唯缘自三境为所缘缘。 又广释云。 古大乘师立所缘缘义者。 彼云。 谓若有法者。 即有体本质法。 名缘。 言是带己相者。 即相分。 名所缘相。 相质合说。 名所缘缘。 所言带己相者。 带字属心。 己字属本质。 相即相分。 谓能缘心。 缘所缘境时。 带起本质家己有之相分。 故名是带己相。 被小乘正量部。 般若毱多不立相分师。 造谤大乘论七百偈。 破古大乘师所缘缘义云。 汝若言已相是相分。 将为所缘者。 且如汝大乘宗。 无分别智缘真如时。 不带起真如相分。 其真如望能缘智见分。 应无所缘缘义。 必若言本智缘如。 亦有相分者。 即违汝自宗一切经论。 如何通会。 古大乘师被此一难。 当时绝救。 经一十二年。 无人救得大乘所缘缘义。 唐三藏救云。 我宗大乘解带有二义。 一者变带变。 二者挟带变。 若变带者。 即变带似质之已相起。 是相状之相。 令根本智缘如时即无。 若挟带者。 即有。 根本智亲挟带真如体相。 而缘。 更不变相分故。 亦成所缘缘。 三藏云。 谓若有法。 即真如是有体法。 名缘。 即此真如。 是本智所虑处。 又名所缘。 二势合说。 名所缘缘。 所缘即缘。 持业释。 亦如八识见分。 各缘自亲相分时。 皆是挟带。 乃至内二分相缘亦尔。 故知本智缘如。 虽不变相分。 然亲挟带真如体相而缘。 亦成所缘缘。 古大乘师错解所缘缘义者。 夫所缘缘义者。 以有体法是缘。 即此有体法。 是能缘心所虑处故。 便名所缘。 今古大乘师。 既唯将实相分为所缘者。 错之甚矣。 正解所缘缘义者。 谓若有法。 是带已相者。 谓若有法者。 即有实法。 简于假法。 及遍计相分无体法。 无体法。 但是所缘。 不成缘。 夫为缘者。 须是有体实法。 有力用故。 能牵生识。 即实圆成依他。 是有体法。 言是带已相者。 带有二义。 一者变带。 即八箇识。 有疎所缘缘本质。 是为託。 此有体境为本质。 变似质之相起。 名为变带。 二者挟带。 即一切亲所缘缘实相分是。 为此相分十离能缘心故。 其能缘心。 亲挟此相分而缘。 名为挟带。 言已相者。 亦有二义。 且第一于变带疎所缘缘上说者。 即变似质之己相。 已者。 体也。 即相分似本质已体。 此是相状之相。 二于挟带亲所缘缘上说者。 即能缘心上亲挟带所缘相分之已相。 此是境相之相。 即不同于疎所缘缘。 带本质家之已相起。 忽有人问云。 言是带已相者。 未审能缘心。 带谁家之已相而缘。 应答云。 若疎所缘缘。 即变带本质家之已相缘。 若亲所缘缘。 即挟带相分家之已相缘。 又疎所缘缘。 是带相状之相。 即带似质之相状。 若亲所缘缘。 即带境相之相。 以亲挟境相而缘故。 有人云。 带能缘心之已相者。 此人不会所缘义。 问。 若言亲挟带境相。 及变带似质之相状起。 成亲疎二缘者。 即外色法。 亦成亲疎二缘。 且如将镜照人时。 于镜面上。 亦能亲挟于人影像。 以人影不离于镜面故。 应成亲所缘缘。 又镜面望外边人本质。 应成疎所缘缘。 答。 将所虑简之。 意云。 夫为所缘缘者。 须对能缘虑法。 所虑。 方名所缘缘。 今镜面既非能缘虑法者。 即镜中人影。 及外边人本质。 亦不得名所虑法。 既阙所虑义者。 不成所缘缘。 外人又难。 若尔者。 且如第六识缘空华无体法时。 有所虑义。 应成所缘缘。 为识是能缘虑故。 答。 将所託简之。 意云。 其意缘无体法时。 虽有所虑义。 又阙所託义。 以空华等无体。 不与能缘心为所託。 不妨但成所缘。 即不成缘。 由是应须四句分别。 一有所虑。 非所託。 即遍计妄执我法等是。 以无体故。 但为所虑。 不为所託。 二有所託。 非所虑。 即镜水所照人等是。 此但有所託。 而无所虑。 以镜水等非能虑故。 三俱句。 即一切所缘缘实相分是。 四俱非。 即除镜水等所照外。 余不缘者是。 又亲缘者。 是逼附义。 近义。 即如相分。 亲逼附近于见分。 更无余分间隔故。 言疎者。 是远义。 被相分隔故。 即本质法是。 又亲所缘缘。 都有四类。 一有亲所缘缘。 从质及心而变起。 即五识缘五尘境所缘相分是。 二有亲所缘缘。 但从心变。 不仗质起。 即第八识缘三境相分是。 三有亲所缘缘。 不由心变。 亦不由质起。 即根本智所证真如是。 四有亲所缘缘。 而非相分。 即内二分互相缘是。 慈恩云。 若与能缘体不相离。 是见分等内所虑託。 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者。 若与能缘者。 是见分。 体不相离者。 即与自证分体不相离。 意云。 相分是见分亲所缘缘。 见分是自证分亲所缘缘。 皆不离自证分体。 此正简疎所缘缘。 本质法。 望能缘见分。 有相离八识故。 此亦简他人所变相分。 及自身八识。 各各所变相分。 更互相望。 皆不是亲。 今唯取自识所变相分。 名亲。 望能变见分。 体不相离。 中间更无物隔碍。 方是亲义。 言是见分等内所虑託者。 言见分等者。 即等取自证分及第四分。 并本智缘如等。 此皆成亲所缘缘。 且如相分。 是见分家亲所缘缘。 见分。 即自证分亲所缘缘。 自证分。 是证自证分亲所缘缘。 又真如。 是根本智亲所缘缘。 又等取心心所缘亲相分。 亦是亲所缘缘。 此上皆是挟带而缘。 宗镜录卷第七十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0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