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七十三 内容: 宗镜录卷第七十三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八识之中。 覆真习妄。 何识造业。 何识为因。 何识为依。 成其妄种。 答。 前五识取尘。 第六识为因。 第七识计我造业。 第八识为依。 以此生死苦果不断。 楞伽经偈云。 如水大流尽。 波浪则不起。 如是意识灭。 种种识不生。 释云。 谓五识取尘。 转入六识。 六识记法为因。 七识攀缘。 六识。 造善恶业。 得未来生死。 覆障八识。 不得显现。 若五识不取尘。 即无六识。 六识无故。 七识不生。 七识不生故。 则无善恶业。 无善恶业故。 即无生死。 无生死故。 如来藏心湛然常住。 即是六七识灭。 建立八识。 又八识为五六七识所依。 与诸识作因者。 即第六识心。 诸识依之。 如水尽。 则无波浪。 六识灭。 七识亦不生。 故云一念无明风。 鼓动真如海。 无明风尽。 识浪不生。 则觉海性澄源源澄觉元妙。 问。 一切世间因果相酬。 生死不绝。 于诸识中。 何识为主。 答。 生灭因缘。 最初依阿赖耶识为体。 以意识为用。 如是三世因果。 流转不绝。 功在意识。 以是义故。 意名相续识。 起信论云。 复次生灭因缘者。 谓诸众生依心意识转。 此义云何。 以依阿赖耶识。 有无明不觉。 起能见能现。 能取境界。 分别。 相续。 说名为意。 此意复有五种异名。 一名业识。 谓无明力。 不觉心动。 二名转识。 谓依动心。 能见境相。 三名现识。 谓现一切境界相。 犹如明镜。 现众色像。 现识亦尔。 如其五境。 对至即现。 无有前后。 不由功力。 四名智识。 谓分别染净诸差别法。 五名相续识。 谓恒作意相应不断。 任持过去善恶等业。 令无失坏。 成熟现未苦乐等报。 使无违越。 已曾经事。 忽然忆念。 未曾经事。 妄生分别。 是故三界一切。 皆以心为自性。 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何以故。 一切诸法。 以心为主。 从妄念起。 凡所分别。 皆分别自心。 心不见心。 无相可得。 是故当知。 一切世间境界之相。 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 如镜中像。 无体可得。 唯从虚妄分别心转。 心生则种种法生。 心灭则种种法灭。 故释云。 通论五种之识。 皆名为意。 就本而言。 但取业识。 以最微细。 作诸识本故。 如是业识。 见相未分。 然诸菩萨知心妄动。 无前境界。 了一切法。 唯是识量。 舍前外执。 顺业识义。 故名业识。 心不见心。 无相可得者。 是明诸法非有之义。 入楞伽经偈云。 身资生住持。 若如梦中生。 应有二种心。 而心无二相。 如刀不自割。 如指不自触。 如心不自见。 其事亦如是。 若如梦中所见诸事是实有者。 即有能见所见二相。 而其梦中。 实无二法。 三界诸心。 皆如此梦。 离心之外。 无可分别。 故言一切分别。 即分别自心。 而就自心不能自见。 如刀指等。 故言心不见心。 既无他可见。 亦不能自见。 所见无故。 能见不成。 能所二相。 皆无所得。 故言无相可得。 又一心随无明动。 作五种识故。 说三界唯心转也。 此心随熏。 似现虽有种种。 然穷其因缘。 唯心作也。 离现识。 则无六尘境。 反验六尘。 唯是一心。 故云。 离心则无境等。 问。 现有六尘境。 云何唯心。 答。 以一切法。 皆是此心。 随熏所起。 更无异体。 故说唯心。 疑云。 何作诸法耶。 答。 由妄念熏故。 生起诸法。 故云从妄念起。 亦可疑云。 法既唯心。 我何不见。 而我所见。 唯是异心。 释云。 异心者。 是妄念分别而作故。 云妄念生也。 既境唯识。 无外异法。 是故种种分别皆是自心。 即尘无相。 识不自缘。 是故无尘识不生。 则心不见心矣。 摄论云。 无有别法能取别法。 能所既穷故。 无相可得也。 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种种法灭者。 瑜伽论问。 诸修观行者。 见遍计所执无相时。 当言入何等性。 答。 入圆成实性。 问。 入圆成实性时。 当言遣何等性。 答。 遣依他起性。 以此当知。 唯识观成。 则无有识。 楞伽经偈亦云。 无心之心量。 我说为心量。 此之谓也。 若依此论。 无明动真如。 成生灭缘起。 无明风灭。 识浪即止。 唯是真如。 平等平等也。 此境界离心之外。 无体可得也。 又亦即是心故。 复无体也。 如镜外无体。 镜内复无体也。 疑云。 既其无体。 何以宛然显现。 释云。 并是真心之上。 虚妄显现。 何处有体而可得也。 疑云。 何以知心上显现。 释云。 以心生则种种法生。 以无明力。 不觉心动。 能现一切境界。 则心随熏动。 故云生也。 若无明灭。 境界随灭。 诸分别识。 皆灭无余。 故言心灭则种种法灭。 此则心原还净。 故云灭也。 既心随不觉。 妄现诸境。 则验诸境。 唯。 心无体也。 又夫心者。 形于未兆。 动静无不应于自心。 如诗云。 愿言则啑愿。 思也。 言。 我也。 谓人。 或思已则啑。 故知心应千里。 设有处远而思者。 我皆知矣。 是以万事唯心先知。 故得称心灵。 斯之谓也。 如太山吴伯武。 与弟相失二十余年。 相遇于市。 仍共相敺。 伯武觉心神悲恸。 因问。 乃兄弟也。 问。 生灭因缘。 别以何为因。 以何为缘。 而得生起。 答。 古师释云。 生灭因缘。 体相有二。 一阿赖耶心体。 不守自性。 变作诸法。 是生灭因。 根本无明。 熏动心体。 是生灭缘。 又复无明住地诸染根本。 起诸生灭。 故说为因。 六尘境界能动七识。 波浪生灭。 是生灭缘。 依此二义。 以显因缘。 诸生灭相。 聚集而生。 故名众生。 而无别体。 唯依心体。 故言依心。 即是阿赖耶自心相也。 又真妄和合诸识缘起。 以四句辩之。 一以如来藏唯不生灭。 如水湿性。 二七识唯生灭。 如水波浪。 三赖耶识亦生亦灭。 亦不生灭。 如海含动静。 四无明倒执非生灭。 非不生灭。 如起浪勐风。 非水非浪。 问。 赖耶既通动静。 不应唯在生灭门。 答。 为起静以成动。 无别有动体。 是故静性随于动。 亦在生灭门中。 非直赖耶具动静。 在此生灭中。 亦乃如来藏唯不动。 亦在此门中。 何以故。 彼生灭无别体故。 如水作波。 又起信论说。 无明为因。 境界为缘。 生三细之识。 六麁之相。 则随迷昧之缘。 而沉六趣。 始觉为因。 五度为缘。 则随悟解之缘。 而昇一乘。 又说。 迷则有过恒沙等妄染之法。 即染缘生而净缘灭。 悟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 即净缘起而染缘亡。 然但一心所作。 更无二原。 义说逐悟逐迷。 实无能逐所逐。 故论云。 以一切法。 皆从心起妄念而生。 凡所分别。 皆分别自心。 心不见心。 无相可得。 如古德释。 波水之喻真如生灭二门。 以水湿喻心真如。 以波动喻心生灭。 波无异湿之动。 则无异真如之生灭。 即水以辩于波。 不变性而缘起也。 水无异动之湿。 则无有离生灭之真如。 即波以明于水。 下舍缘而即真也。 问。 记忆之事。 定属何法而生。 答。 大乘说能记忆法。 有三。 一自证分。 能记忆见分。 二别境中念。 能记忆曾所更事。 三识中种子。 能不妄生自现行。 唯识疏云。 如不曾更境。 必不能忆。 如现行色。 曾被见分缘者。 后必能忆。 若不曾为相分缘者。 后时必不能记忆也。 以能缘见分。 于过去时及现在世。 但缘相分。 不曾自缘。 前已灭心。 既过去已。 今时见分有何所以。 能自忆持。 以于昔时。 不曾返缘自见分故。 既许今时心心所法。 能自记忆。 明由昔时有自证分。 缘于见分。 证彼缘境。 作量果故。 故今能忆。 问。 生灭门中。 有漏位内。 约教所论。 有几种生死。 答。 略有二种。 一分段。 二变易。 识论云。 一分段生死。 谓诸有漏善不善业。 由烦恼障缘助势力。 所感三界麁异熟果。 身命短长。 随因缘力。 有定剂限。 故名分段。 二不思议变易生死。 谓诸无漏有分别业。 由所知障缘助势力。 所感殊胜细异熟果。 由悲愿力。 改转身命。 无定剂限。 故名变易。 无漏定愿正所资感。 妙用难恻名不思议。 或名意生身。 随意愿成故。 如契经说。 如取为缘。 有漏业因。 续后有者。 而生三有。 如是无明习地为缘。 无漏业因。 有阿罗汉。 独觉。 已得自在菩萨。 三种意生身。 亦名变化身。 无漏定力。 转令异本如变化故。 问。 论云。 所知障不障解脱。 无能发业润生用故。 何用资感生死苦为。 答。 成二利故。 更须资生。 论云。 自证菩提。 利乐他故。 谓不定性独觉声闻。 及得自在大愿菩萨。 已永断伏烦恼障故。 无容复受当分段身。 恐废长时修菩萨行。 遂以无漏胜定愿力。 如延寿法。 资现身因。 令彼长时与果不绝。 数数如是定愿资助。 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彼复何须所知障助。 既未圆证无相大悲。 不执菩提有情实有。 无由发起勐利悲愿。 又所知障。 障大菩提。 为永断除。 留身久住。 又所知障。 为有漏依。 此障若无。 彼定非有。 故于身住。 有大助力。 若所留身。 有漏定愿所资助者。 分段身摄。 二乘异生所知境故。 无漏定愿所资助者。 变易身摄。 非彼境故。 由此应知。 变易生死。 性是有漏异熟果摄。 于无漏业。 是增上果。 释云。 得自在大愿菩萨。 已永断伏烦恼障者。 谓八地已去菩萨。 虽藉烦恼生死受生。 不同凡夫及二乘。 说现及种润。 由起烦恼利益有情业势。 方能感生死果。 烦恼若伏。 业势便尽。 故须法执。 助愿受生。 故已永断伏。 无容复受当分段果。 既有二利之益。 观知分段报终。 恐废长时修菩萨行。 遂入无漏胜定。 胜愿之力。 如阿罗汉延寿之法。 资现身之因。 即资过去感令身业。 令业长时与果不绝。 既未圆证无相大悲。 不执菩提有情实有。 无由发起勐利悲愿者。 既未成佛。 圆证无相大悲。 一味平等之解。 若不执菩提可求有情可度。 为实有者。 无有因由。 可能起勐利大悲。 及勐利愿。 以所知障可求可度执为先。 方能发起无漏业故。 说业为因。 以是胜故。 无明为缘。 以疎远故。 非如烦恼资有漏业。 但缘义同。 少分相似。 又所知障。 障大菩提。 正障智故。 为永断除此所知障。 留身久住。 说之为缘。 为所断缘故。 又此所知障。 能为一切有漏之依。 由有此障。 俱诸行法。 不成无漏故。 此所依之障。 若无。 彼能依有漏。 决定非有。 今既留身久住。 由有所知障为缘。 故说此障。 为于身住有大助力。 说为缘也。 此变易生死。 乃是菩萨成就非愿。 圆满菩提。 若分段生死。 即是凡夫妄心所造。 念念耽着。 入大苦轮。 无有休息。 如大涅槃经云。 佛告迦叶。 世间众生。 颠倒覆心。 贪着生相。 厌患老死。 迦叶。 菩萨不尔。 观其初生。 已见过患。 迦叶。 如有女人。 入于他舍。 是女端正。 颜貌缋丽。 以好璎珞。 庄严其身。 主人见已。 便问言。 汝字何等。 系属于谁。 女人答言。 我身即是功德大天。 主人问言。 汝所至处。 为何所作。 女人答言。 我所至处。 能与种种金银琉璃。 玻璃真珠。 珊瑚琥珀。 砗磲玛瑙。 象马车乘。 奴婢僕使。 主人闻已。 心生欢喜踊跃无量。 我今福德故。 令汝来。 至我舍宅。 即便烧香散华供养。 恭敬礼拜。 复于门外。 更见一女。 其形丑陋。 衣裳弊坏。 多诸垢腻。 皮肤皴裂。 其色艾白。 见已问言。 汝字何等。 系属谁家。 女人答言。 我字黑闇。 复问何故名为黑闇。 女人答言。 我所行处。 能令其家所有财宝。 一切衰耗。 主人闻已。 即持利刀。 作如是言。 汝若不去。 当断汝命。 女人答言。 汝甚愚痴。 无有智慧。 主人问言。 云何名为痴无智慧。 女人答言。 汝舍中者。 即是我姊。 我常与姊。 进止共俱。 汝若驱我。 亦当驱彼。 主人还入。 问功德天。 外有一女。 云是汝妹。 实为是不。 功德天言。 实是我妹。 我与此妹。 行住共俱。 未曾相离。 随所住处。 我常作好。 彼常作恶。 我常利益。 彼作衰耗。 若爱我者。 亦应爱彼。 若见恭敬。 亦应敬彼。 主人即言。 若有如是好恶事者。 我俱不用。 各随意去。 是时二女俱共相将。 还其所止。 尔时主人。 见其还去。 心生欢喜踊跃无量。 释曰。 功德天者。 即喻于生。 黑闇女者。 即喻于死。 只是世间生死二法。 诸恶之本。 众苦之原。 贤圣共诃。 愚痴所蔽。 主人见已者。 心瞩于境。 名为见也。 即便问言者。 以解观生求生之实。 名为问。 女人答言者。 境对于心。 义称答也。 功德大天者。 喻生是出相也。 功德报主。 具六识光明。 照六尘境界。 名功德天也。 系属于谁者。 应言属惑业。 我今福德者。 宿修善因。 今受天报。 名至我宅也。 复于门外者。 死舍身家。 义云门外。 系属谁家者。 缘应即死。 无所属也。 我字黑闇者。 死是没相。 虽有五根。 无所觉知。 名黑闇也。 我常与姊。 进止共俱者。 即生即死。 为进止俱。 主人即言。 若有如是好恶事者。 我俱不用者。 夫于生不喜者。 见死则不忧也。 尔时主人。 见其还去。 心生欢喜踊跃无量者。 证初地时。 离分段死。 入欢喜地。 故云欢喜无量。 问。 唯有内识而无外缘。 云何复说六处轮回。 生死相续。 答。 识论颂云。 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余异熟。 诸业。 谓福业罪业不动业。 即有漏善不善思业。 思业之眷属。 亦立业名。 同招引满异熟果故。 此虽才起无间即灭。 无义能招当异熟果。 而熏本识。 起自功德。 即此功能。 说为习气。 是业气分熏习所。 成。 简曾现业。 故名习气。 如是习气。 展转相续。 至成熟时。 招异熟果。 此显当果胜增上缘。 相见。 名色。 心及心所。 本末。 彼取。 皆二取摄。 彼所熏发。 亲能生彼本识上功能。 名二取习气。 此显来世异熟果心。 及彼相应诸因缘种。 谓俱业种二取种俱。 是疎亲缘互相助义。 业招生显。 故颂先说。 前异熟者。 谓前前生业异熟。 果余异熟者。 谓后后生业异熟果。 虽二取种受果无穷。 而业习气受果有尽。 由异熟果。 性别难。 招等流增上。 性同易感。 由感余生业等种熟。 前异熟果受用尽时。 后别能生余异熟果。 由斯生死轮转无穷。 何假外缘方得相续。 此颂意说。 由业二取。 生死轮回。 皆不离识。 心心所法。 为彼性故。 释云。 此虽才起无间即灭。 无义能招当异熟果者。 虽现用无有过去体。 能招当来真异熟果。 而现行之业当造之时。 熏于本识起自业之功能。 功能。 即习气。 习气展转相续。 至成熟时。 招异熟果。 相见名色心及心所本末。 彼取。 皆二。 取摄者。 一者相见。 谓即取彼实能取。 实所取。 名二取。 二者取名色。 色者。 色蕴。 名者。 四蕴。 即是执取五蕴为义。 前言相中。 亦通取无为。 以为本质故。 今此唯显取亲所缘。 不能缘得心外法故。 又变无为之影相分。 亦名所摄。 不离心等故。 三者取心及心所。 一切五蕴法。 不离此二故。 四者本末。 谓取亲果。 第八识。 是诸异熟之根本故。 又总报品。 故名本。 余识等异熟别报品。 故名末。 即取一异熟也。 五彼取者。 即彼上四取也。 此诸取。 皆是二取所摄。 即是现行之取也。 虽二取种受果无穷。 而业习气受果有尽。 由异熟果性别难招。 等。 流增上性同易感者。 二取种子受果无穷。 摄论说。 习气有尽。 所以者何。 由异熟果。 一者性别。 与业性殊。 不多相顺。 二者难招。 业虽招得。 谓必异世果方熟故。 业习气有尽。 如沉麝秽草。 有萎歇故。 其等流果及增上果。 一者性同。 体性相顺。 二者易感。 同时生故。 此念熏已。 即能生果故。 二取种。 易感果也。 何者为等流。 何者为增上。 增上宽。 但等流必增上。 等流者。 谓种子与现行及自种。 为俱生同类因故也。 增上处无别体。 即等流性故。 又是等流果。 故性同。 是增上果。 故易感。 又种望现行。 是增上。 望自类种。 是等流。 业种望彼现及种。 皆异性故。 但是异熟。 前异熟受用尽时。 复不能生余异熟果。 意由感当来余生业等种子熟故。 于今身中前异熟果受用尽时。 即是此身临终之位。 彼所熟业。 复别能生彼余果起。 即先业尽时。 后果种熟时。 其异熟果而复得生。 所以生死不断绝也。 由此业果无断。 生死相续。 轮转无穷。 何假藉心外之缘。 方得生死相续。 此相续识。 无有断时。 若未触途成观。 谛了自心。 皆对境生疑。 执有前法。 一切生死。 尽是疑情。 但了唯心。 自然无咎。 若疑蛇得病。 岂有实境居怀。 犹悬砂止饥。 但是自心想起。 如晋书乐广传。 广有亲客。 久阔不复来。 广问其故。 答曰。 前在座。 蒙赐酒。 见盃中有蛇。 意甚恶之。 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厅署。 壁上有角。 角边画作蛇。 广意盃中蛇。 即角影也。 复置酒前处。 客豁然意解沉痾顿愈。 又律中四食章。 古师义门手钞云。 思食者。 如饥馑之岁。 小儿从母求食。 啼而不止。 母遂悬砂囊诳云。 此是饭。 儿七日谛视其囊。 将为是食。 其母七日后。 解下视之。 其儿见是砂绝望。 因此命终。 方验生老病死。 皆是自心。 地水火风。 终无别体。 是以众生耽着生死。 二乘厌畏生死。 皆不了心外无法。 为境所留。 取舍虽殊。 俱非解脱。 何者。 众生为生死。 缚二乘被涅槃缚。 如楞伽经云。 复次大慧。 诸声闻众。 畏生死妄想苦。 而求涅槃。 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 一切皆是妄分。 别有。 无所有故。 妄计未来诸根境灭。 以为涅槃。 不知证自知境界。 转所依藏识。 为大涅槃。 彼愚痴人。 不知去来现在诸佛。 所说自心境界。 取心外境。 常于生死轮转不绝。 问。 生死相续。 由二取有支。 我执名言二种习气。 成异熟果者。 其生死业先来后去。 定属何识。 答。 唯第八识。 是诸异熟之根本。 若无此识。 生死不成。 由前七转识有间断。 非主故。 此识亦名执持识。 能执持种子根身。 初一念。 有执趣结生相续义。 即是界趣生义。 此执趣结生。 不通果位。 八地已上。 不通执趣结生也。 今但取执持种子根身义。 故名执持义。 此通一切位。 此是生位。 最初揽胎成体。 乃至死时。 前诸识悉皆惛昧迁谢。 唯异熟识。 最后执受身分。 舍执受处。 冷触便生。 寿煖识三不相离故。 冷触起时。 即是非情。 虽变亦缘。 而不执受故。 由此为凡为圣。 常作所依。 舍生趣生。 恒为其主。 问。 生死依处。 约有几事。 答。 生死流转所依事。 有三。 经云。 有三种流转。 一是处流转。 于三世处。 由我分别。 二是事流转。 由外六处。 由我取执。 三如是而转。 诸业异熟。 相续流转。 问。 由二取习气。 成生死者。 必因现行功能。 方成习气。 且现行何法。 熏成生死。 答。 初因无明不了发业。 次因情爱贪着润生。 故云从痴有爱。 则我病生。 以痴爱故。 则念念相续。 当知念即生死。 经云。 起一念善。 受人天身。 起一念恶。 受三涂身。 故知日夜念念。 造未来生死之身。 有何穷尽。 安般守意经序云。 弹指之间。 心九百六十转。 一日一夕。 十三亿意。 意有一身。 心不自知。 犹彼种大也。 菩萨处胎经云。 一弹指顷。 有三十二亿百千念。 念念成形。 形形皆有识。 佛之威神。 入彼微识中。 皆令得度。 此识教化非无识也。 问。 生死之法是有是无。 答。 非有非无。 何者。 若言是有。 一身内外地水火风。 各各性空。 未曾聚散。 所以无生之生。 可说为。 生。 无灭之灭。 可说为灭。 如菴提遮女师子吼了义经云。 若能明知地水火风四缘毕竟未曾自得有所和合。 而能随其所宜有所说者。 是为生义。 乃至若能明知地水火风毕竟不自得有所散坏。 而能随其所宜有所说者。 是为死义。 若言是无。 以染净真如不守自性。 不觉随缘。 起幻生灭。 故云法身流转五道。 号曰众生。 如上所明。 凡圣二种生死。 须知生死中道。 方离断常。 是以生之无生。 真性湛然。 无生之生。 业果宛然。 真性湛然。 不可执常。 业果宛然。 不可执断。 又复诸佛出世。 尚如空华乱生乱灭。 况众生颠倒生死。 但如妄梦。 如狂醉。 岂是实耶。 融大师云。 一切凡圣。 三涂已上。 种智已还。 皆妄想谓有。 并是梦中。 如人梦中见在地狱。 种种方便求脱。 浪生辛苦。 但抖擞令觉。 即一切事尽。 无。 如今并是梦中所作。 还受梦报。 又如狂醉之人。 恒随物转。 所以一切众生。 饮无明酒。 卧五住地。 长劫惛然。 孰有醒者。 忽得见性之时。 如同醉醒。 如经偈云。 譬如惛醉人。 酒消然后醒。 得佛无上体。 是我真法身。 又若入宗镜中。 顿明实性。 反观世间生死。 名相虚诳。 犹如儿戏。 复似技人。 然虽改换千差。 一性宛然不动。 如草堂和尚偈云。 乐儿本是一形躯。 乍作官人乍作奴。 名目服章虽改变。 始终奴主了无殊。 宗镜录卷第七十三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0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