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七十五 内容: 宗镜录卷第七十五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总别二报障。 于八识中定属何识。 答。 古释云。 总报唯属第八识者。 以第八最初生起。 其前七色心等。 皆依他第八方生。 即第八能通与前七色心等。 为所依。 得名总报。 别报唯在前六识。 受报各别不同。 名为别报。 若总报定不通今世顺现。 受唯是顺生来世受。 若别报即不定。 通今世来世。 皆受不遮。 又问。 第七识何不辩报障。 答。 非是业招放无报障。 又若有报障而无业障。 即第八识。 若具有业报二障。 即前六识。 若业报二障俱无。 即第七识。 又若唯有别报障。 无总报障者。 即前六识。 若唯有总报障。 无别报障者。 即第八识。 问。 众生造生死染净二业。 受苦乐两报。 皆从心起。 则离心无体。 于八识内。 定是何心。 答。 今古有二解。 一古师解云。 是第六识心。 由识心分别。 作业受报。 报起由心。 故知无有实众生也。 以心净故众生净。 无有别净。 心垢故众生垢。 无有别垢。 以垢净由心得。 众生但名耳。 二神锴和尚解云。 心者是第八识。 由其识内持染净种子。 种子遇缘。 即能招苦乐两果。 果起由心。 故知无众生也。 若古师取第六识为垢净心。 为此六识与善十一相应。 能造人天善业。 与根随相应。 能造三涂恶业。 此总别业成。 能招当来苦乐两报。 故言染净由心也。 此据造业者为心。 神锴和尚取第八识为心者。 此是总报主。 真异熟识。 识中能含藏善不善业种子。 然识体。 因中唯无覆无记性。 为含藏染净业种故。 又言持染净种子者。 即三杂染种子。 一烦恼杂染。 即是见修烦恼。 二业杂染。 一切善不善总报业。 三果杂染。 即三界总别报异熟果。 净亦三种。 一世间净。 即是伏惑道故。 二出世间净。 谓无漏。 三所断果清净。 即所证理。 上来俱是第八含藏业也。 古师约能熏能造业心名心。 锴师约所熏能持种名心。 又古师约缘虑以解心。 锴师约集起以解心。 释云。 此之二解。 各出一途。 前以能熏能造为心。 若无能熏。 所熏无用。 则唯真不立。 单妄不成。 真妄和合。 方有是事。 又若无能造。 所造亦不成。 因能立所故。 经云。 一切唯心造。 后约所熏能持种子为心。 所熏是本。 若无所熏。 能熏亦无用。 又若无能熏种子。 即善恶种子散坏。 将何受未来苦乐果报。 如有物无可盛故。 即当散失。 则后解为胜。 以是诸识中根本故。 前解亦不失。 是枝末故。 今若双取。 正理方圆。 本末相资。 能所和合。 非一非异。 方立世间染净之位。 故知生死由识心。 无众生可得。 昇降属因缘。 无实我可得。 问。 总别二报之业。 如何分别。 答。 如持五戒。 招得人身。 是总报业。 由于因中有瞋忍等。 于人总报而有妍媸。 名别报业。 唯识亦名为引满业。 能招第八。 引异熟果。 故名引业。 能招第六。 满异熟果。 名为满业。 俱舍论。 亦云。 一业引一生。 多业能圆满。 犹如缋像。 先图形状。 后填众彩等。 然其引业能造之思。 要是第六意识所起。 若其满业能造之思。 从五识起。 然五识无执。 不能发润。 故非迷理。 无推度故。 不能造业。 虽造满业。 亦非自能。 但由意引。 方能作故。 所以海龙王经云。 尔时世尊。 告海龙王。 猗世间者。 作若干缘。 心行不同。 罪福各异。 以是之故。 所生殊别。 龙王。 且观众会及大海。 若干种形。 颜貌不同。 是诸形貌。 皆心所画。 又心无色而不可见。 一切诸法。 诳诈如是。 因惑兴相。 都无有主。 随其所作。 各自受之。 譬如画师。 本无造像。 诸法如是。 而不可议。 自然如幻化相。 皆心所作。 温室经云。 佛言。 观彼三界天人品类。 高下长短。 福德多少。 皆由先世用心不等。 是以所受各异不同。 般若灯论云。 如阿毗昙中偈云。 自护身口思。 及彼摄他者。 慈法为种子。 能得现未果。 所言思者。 谓能自调伏。 远离非法。 与此心相应思。 故名为思。 摄他者。 谓布施爱语。 救护怖畏者。 以如是等。 能摄他故。 名为摄他。 慈者。 谓心。 心即名法。 亦是种子。 种子者。 亦名因。 为谁因耶。 谓果之因。 是何等果。 谓是现在未来之果。 云何名心为种子耶。 谓能起身口业故。 名为种子。 又如论偈言。 如芽等相续。 而从种子生。 由是而生果。 离种无相续。 释曰。 此谓从芽生茎。 乃至枝叶华果等。 各有其相。 种子虽灭。 由起相续展转至果。 若离种子。 芽等相续则无流转。 以是故。 其义云。 何故论偈言。 种子有相续。 从相续有果。 先种而后果。 不断亦不常。 释曰。 云何不断。 谓有种子相续住故。 云何不常。 谓芽起已种子坏故。 内法亦尔。 如论偈云。 如是从初心。 心法相续起。 从是而起果。 离心无相续。 释曰。 此谓慈心不慈心。 名为业。 此心虽灭。 而相续起。 此相续果起者。 谓爱非爱有受相故。 若离心者。 果则不起。 今当说相续法。 其义云何。 故论偈言。 从心有相续。 从相续有果。 故业在果先。 不断亦不常。 释曰。 云何不断。 谓相续能起果故。 云何不常。 不至第二刹那住故。 是知三业难防应须密护。 意为苦聚。 口是祸胎。 但闭门而守津。 方断相续。 如正法念处经云。 彼地狱地。 见阎罗人。 苦切以偈责言。 心不可调御。 甚于大勐火。 速行不可调。 牵人到地狱。 心第一难调。 此火甚于火。 难调速疾行。 地狱中地狱。 若人心自在。 则行于地狱。 若人能制心。 则不受苦恼。 欲为第一火。 痴为第一闇。 瞋为第一怨。 此三秉世间。 汝前作恶时。 自心思惟作。 汝本痴心作。 今受此恶报。 心好偷他物。 窃行他妇女。 常杀害众生。 自心之所诳。 如是业自在。 将汝到此处。 是汝本恶业。 何故尔呻唤。 又偈云。 作恶不失坏。 一切恶有报。 恶皆从作得。 因心故有作。 由心故作恶。 由有心果报。 一切皆心作。 一切皆因心。 心能诳众生。 将来向恶处。 此地狱恶处。 最是苦恶处。 如上经文。 此是恶心招苦果。 若善心招乐果者。 又云。 复次比丘。 知业果报。 观鬘持天所住之处。 乃至其地柔软。 犹若生酥。 天人行时。 随足上下。 如兜罗绵。 一一住处。 足蹑随平。 亦如前说。 一一宝树。 出妙色光。 其光如日。 光明悦乐。 妙色金树华叶常鲜。 无有萎落。 善业所生。 不可喻说。 戒力自在。 善业所得。 如印印物。 如是天子。 游戏园林莲华浴池。 自业受报。 有上中下。 受大戏乐。 自业身相。 光明可爱。 色声香味触等。 恣情悦乐。 身无病恼。 无有饥渴。 常恣五欲。 未曾厌足。 多起爱欲。 心不充满。 若天忆念。 随念所得。 他不能破。 自在无碍。 心常欢喜。 随念能至。 化身随心。 大小任意。 广大轻软。 一眴目顷。 能行至于百千由旬。 无少疲极。 如风行空。 无所障碍。 天亦如是。 无有疲极。 天身威德。 从心而生。 轻净无垢。 一切行处。 如意光色。 天子天女欢喜游戏。 释曰。 然虽善恶由心。 苦乐不等。 斯乃先明因果。 知一念无差。 若论至道之中。 俱非解脱。 如经云。 迦留足天。 乘阎浮檀金殿。 入天戏林。 其林柔软。 众鸟音声。 和合美妙。 天子入已。 鸟名天音。 天同业生。 天善业故。 即说偈言。 若有人能作。 爱乐之善业。 彼人业果报。 成就极端严。 既得受天乐。 若不行放逸。 从乐得乐处。 彼必至涅槃。 一切乐无常。 要必终归尽。 莫受此天乐。 以为自欢娱。 此天乐无常。 寿尽必退没。 既知此法已。 常求涅槃道。 一切法皆尽。 高者亦当堕。 和合必有离。 有命皆归死。 又云。 如是比丘。 以闻慧观天乐已。 而说颂曰。 五根常爱乐。 欲境所诳惑。 欲火未曾有。 须臾闻厌足。 一一诸境界。 处处见天女。 一切胜境界。 欲火焰炽然。 若合若离散。 或说或忆念。 以天女因缘。 火起烧天人。 火法。 和合有。 不合则不生。 若合若不合。 欲火常炽然。 因缘不合故。 火远则不然。 欲火无远近。 常烧爱众生。 以意想薪力。 邪忆念所使。 爱油投欲火。 焚烧愚痴人。 是以既知。 苦乐由心。 事非究竟。 应当断想。 薪乾爱油。 止念风。 息欲火。 防制意地。 恒顺真如。 圆满菩提常乐妙果。 故经偈云。 若正善心者。 常顺法观察。 不为过所使。 如日光除暗。 又经云。 宁作心师。 不师于心。 若师心。 则随六趣而不返。 作心师。 则冥一道而常归。 如庚桑子云。 心平正。 不为外所诱。 曰清净而能久则明。 明而能久则虚。 虚则道全而居之。 所以阿差末经云。 常正其心。 不尚余学。 夫心常正直。 本自玄虚。 道全是心。 心全是道。 以不达故。 随思虑心。 为外缘所拘。 内结所乱。 乃令志当归一不尚余学。 虚明自现。 返本之称也。 如是开示。 可谓。 把行人手。 直至萨婆若海。 保不孤然。 若信受之人。 可谓不动尘劳。 顿成正觉。 问。 识生于身。 身依于识。 诸根坏曰识迁离时。 舍此故身别受余质。 去来之识。 相状如何。 斯旨难明。 举世皆惑。 如宝处藏。 莫有知者。 答。 此理绵密。 约教可知。 显识经云。 佛告贤护。 识之运转迁灭往来。 犹如风大。 无色无形。 不可显现。 而能发动万物。 示众形状。 或摇振林木。 摧折破裂出大音声。 或为冷为热。 触众生身。 作苦作乐。 风无手足面目形容。 亦无黑白黄赤诸色。 贤护。 识界亦尔。 无色无形。 无光明显现。 以因缘故。 显示种种功用殊异。 当知受觉法界。 亦复如是。 无色无形。 以因缘故。 显发。 功用。 贤护。 众生死。 此受觉法界。 识界。 皆舍离身。 识运受觉。 法界。 受余身者。 譬如风大。 吹众妙华。 华住于此。 香流至远。 风体不取妙华之香。 香体风体及与身根。 俱无形色。 而非风力。 香不远至。 贤护。 众生身死。 识持受觉法界。 以至他生。 因父母缘。 而识託之。 受觉法界能随于识。 亦复如是。 如从华胜力。 而鼻有嗅。 从嗅胜力。 而得香境。 又如从风身胜力。 得风色触。 因风胜力。 香得至远。 如是从识有受。 从受有觉。 从觉有法。 遂能了知善与不善。 乃至识之迁身。 如面之像。 现之于镜。 如印之文。 显之于泥。 譬如日出。 光之所及。 众暗咸除。 日没光谢。 暗便如故。 暗无形质。 非常无常。 能得其处。 识亦如是。 无质无形。 因受想显。 识在于身。 如暗无体。 视不可见。 不可执持。 如母怀子。 不能自知是男是女。 黑白黄色。 根具不具。 手足耳目。 类与不类。 饮食热粝。 其子便动。 觉知苦痛。 众生来去。 屈申视眴。 语笑谈说。 檐运负重。 作诸事业。 识相具显。 而不能知所在。 止于身中。 不知其状。 贤护。 识之自性。 遍入诸处。 不为诸处之所染污。 六根六境。 五烦恼阴。 识遍止之不为其染。 由此而显识之事用。 贤护。 如木机关。 系执一所。 作种种业。 或行走腾跃。 或跳掷戏舞。 于意云何。 机关所作。 是谁之力。 贤护白佛言。 智慧狭浅。 非所能了。 佛告贤护。 当知皆是作业之力。 作业无形但智运耳。 如是身之机关。 以识之力。 作诸事业。 仙通乾闼婆。 龙神。 人。 天。 阿修罗等。 种种趣。 业咸悉依之。 识能生身。 如工作机关。 识无形质。 普持法界。 智力具足。 乃至能知宿命之事。 故知识性是一无住无形。 但随智而彰。 逐念而转。 此阴才灭。 彼阴便生。 如印文现之于泥。 似面像临之于镜。 至于入胎处卵。 託质现生。 来去无踪。 隐显非碍。 犹珠吐照。 类日传光。 火出木中。 种生地上。 其体是一用出千差。 此一识门。 亦复如是。 因念力。 分十二类种之差殊。 随业果。 变无量生死之形质。 又大乘同性经云。 毗毗沙那楞伽王言。 世尊。 众生神识。 为当几大。 为作何色。 佛言。 楞伽王。 众生神识无边大。 无色无相不可见。 无碍无形无定处。 不可说。 毗毗沙那白世尊。 识相如此无有边大。 无色无相不可见。 无碍无形无定处。 不可说者。 岂非断绝。 佛言。 楞伽王。 吾今问汝。 随汝意答。 当为汝说。 楞伽王。 譬如大王在宫殿中。 或高楼上。 婇女围绕安乐坐时。 着种种衣。 及诸璎珞。 时大园林。 阿输歌树。 种种杂华庄严精丽。 其园在处。 有细软风。 或大驶风。 吹彼园林。 阿输歌树。 众华香气。 至王所者。 王闻之不。 毗毗沙那白言。 世尊。 我闻此香。 佛言。 楞伽王。 汝闻此香。 分别知不。 王言。 世尊。 我能得知。 佛言。 楞伽王。 此华香气。 王言知者。 见大小耶。 定作何色。 楞伽王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此香气相。 无色无现无碍无相。 无定处。 不可说。 是故不见大小形色。 佛言。 楞伽王。 于意云何。 若不见彼香气大小。 非断绝相耶。 毗毗沙那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若此众香是断相者。 无人得闻。 佛言。 如是如是。 楞伽王。 识相亦尔。 应如是见。 楞伽王。 若识断相。 则无生死而可得知。 如是楞伽王。 识相清净。 唯是无明贪爱习气业等。 诸客烦恼之所覆障。 楞伽王。 譬如清净虚空之界。 唯有四种客尘污染。 何等为四。 所谓烟云尘雾。 楞伽王。 识相如是。 本清净故。 无边不可捉。 无有色染。 唯是诸客烦恼之所覆染。 所以者何。 楞伽王。 若正观时。 不得众生。 无我。 无众生。 无寿命。 无畜养。 无人。 无众数。 无知者。 无见者。 无觉者。 无受者。 无听者。 乃至无色受想行识等。 内外之境色。 因识分别。 故名唯识。 只如梦中无境唯识。 云何梦中识见种种。 答。 显识经云。 佛言。 贤护。 色有二种。 一内。 二外。 内谓眼识。 眼则为外。 乃至身识为内。 身则为外。 贤护。 如生盲人。 梦见美色。 手足面目。 形容姝丽。 便于梦中。 生大爱悦。 及睡觉已。 冥无所见。 乃至此生盲人。 未曾见物。 云何梦中而能见色。 贤护白佛言。 唯愿开示。 佛告贤护。 梦见见者。 名内眼所。 是慧分别。 非肉眼见。 其肉眼所。 以念力故。 盲者梦中须臾而现。 复以念力。 觉而忆之。 识之内色。 亦复如是。 故于所见唯识。 闻嗅尝触亦然。 见有境界。 但是念慧分别。 若离念慧分别。 决定无有前尘毫末之相。 问。 识性无形。 至极微细。 云何能任持大身。 又持小质。 答。 识性微妙。 不可思议。 以随业故。 则妍丑俄分。 以无形故。 则小大咸等。 显识经云。 佛言。 大药。 如风大无质无形。 止于幽谷。 或窍隙中。 其出暴勐。 或摧倒须弥。 碎为尘粉。 风大微妙。 无质无形。 识亦如是。 妙无形色。 大身小身。 咸悉能持。 或受蚊身。 或受象身。 乃至如尼瞿陀子。 极微细种子。 生树婆娑广大。 枝条百千。 于意云何。 其子与树。 大小类不。 大药言。 世尊。 其子与树。 大小相悬。 如藕丝孔。 比虚空界。 如是大药。 树于子中求不可得。 若不因子。 树则不生。 微细尼瞿陀子。 能生大树。 微细之识。 能生大身。 识中求身。 身不可得。 若际于识。 身则无有。 又毗耶娑问经云。 佛言。 复次大仙。 此识微细。 无色无质。 非是可见。 识。 非有色。 非青等色。 色中无根。 识。 若离根。 则无境界。 若人心中惊动怖畏。 若疑思量。 如是一切。 皆是识力。 问。 六趣昇沉皆唯是识。 初生善恶之趣。 其相如何。 答。 随福所资。 果报不等。 胜福资识则境大。 劣福资识则相微。 显识经云。 大药复白佛言。 世尊。 众生舍身。 云何生诸天中。 乃至云何生于地狱等中。 佛言。 大药。 众生临终之时。 福业资者。 弃本之视。 得天妙视。 以天妙视。 见六欲天。 爰及六趣。 见身摇动。 见天宫殿。 及欢喜园杂华园等。 乃至如睡不睡。 安隐舍寿。 将舍寿时。 天父天母同止一坐。 天母手中。 自然华出。 天母见华。 顾谓天父。 甚为福吉。 希奇胜果。 天今当知。 庆子之欢。 时将不久。 天母遂以两手摇弄其华。 弄华之时。 命便终尽。 无相之识。 弃舍诸根。 持诸境业。 弃舍诸界。 持诸界事。 迁变果报。 犹如乘马。 弃一乘一。 如日爱引光。 如木生火。 又如月影现澄清水。 识资善业。 迁变天报。 如脉风移。 速託华内。 天父天母。 同坐视之。 甘露欲风。 吹华七日。 宝璫严身。 耀动炫焕。 天童朗洁。 现天母手。 大药白佛言。 世尊。 无形之识。 云何假因缘力。 而生。 有形。 云何。 有形。 止因缘内。 佛言。 大药。 如木和合。 相触生火。 此火。 木中不可得。 若除于木亦不得。 火。 因缘和合而生。 因缘不具。 火即不生。 木等之中。 寻火色相。 觉不可见。 然咸见火从木出。 如是大药。 识假父母因缘和合。 生有形身。 有形身中求识不得。 离有形身。 亦无有识。 大药。 如火未出。 火相不现。 亦无煖触。 诸相皆无。 如是大药。 若未有身。 识受想行皆悉不现。 大药。 如见日轮光明照曜。 而诸凡夫不见日体。 是黑是白。 黄白黄赤。 皆不能知。 但以照热光明。 出没环运。 诸作用事。 而知有日。 识亦如是。 以诸作用。 而知有识。 大药白佛言。 云何为识作用。 佛言。 大药。 受觉想行。 思忧苦恼。 此为识之作用。 复有善不善业。 熏习为种。 作用显识。 大药白佛言。 云何识离于身。 便速受身。 识舍故身。 新身未受。 当尔之时。 识作何相。 佛言。 大药。 如有丈夫。 长臂勇健。 着坚甲冑。 马疾如风。 乘以入阵。 干戈既交。 心乱坠马。 武艺劲捷。 还即跳上。 识弃于身。 速即受身。 亦复如是。 又如怯人。 见敌怖惧。 乘马退走。 识资善业。 见天父母同座而坐。 速託生彼。 亦复如是。 大药。 如汝所问。 识弃故身。 新身未受。 当尔之时。 识作何相。 大药。 譬如人影现于水中。 无质可取。 手足面目。 及诸形状。 与人不异。 体质事业。 影中皆无。 无冷无热。 及与诸触。 亦无疲乏。 肉段诸。 大无言音声。 苦乐之声。 识弃故身新身未受相。 亦复如是。 大药。 是资善果生诸天者。 大药白佛言。 云何识生地狱。 佛言。 大药。 行恶业者。 入于地狱。 汝当谛听。 大药。 此中众生。 积不善根。 命终之时。 作如是念。 我今此身死。 弃舍父母亲知所爱。 甚大忧苦。 见诸地狱。 及见己身应合入者。 见足在上。 头倒向下。 又见一处地血纯。 见此血已。 心有味着。 缘味着心。 便生地狱。 腐败恶水臭秽因力。 识託其中。 譬如粪秽臭处臭酪臭酒诸臭因有虫生其中。 入地狱者。 託臭物生。 亦复如是。 般若灯论云。 言从死有。 相续至生有时。 如授经。 如传灯。 如行印。 如镜像现。 如空声响。 如水中日月影。 如种子生芽。 如人见酸口中生涎。 如是后阴相续起时。 无有中阴往来。 传此向彼。 是故智者。 应如是解。 故知识託业现。 境逐心生。 刃利刀山。 谁人锻鍊。 华含德水。 非彼开敷。 辩果知因。 见末识本。 故云心能作佛。 心作众生。 心作天堂。 心作地狱。 心异则千差竞起。 心平则法界坦然。 心凡则三毒萦缠。 心圣则六通自在。 心空则一道清净。 心有则万境纵横。 如谷应声。 语雄而响厉。 似镜鉴像。 形曲而影凹。 以知万行由心。 一切在我。 内虚外终不实。 外细内终不麁。 善因终值善缘。 恶行难逃恶境。 蹈云霞而饮甘露。 非他所授。 卧烟焰而噉脓血。 皆自能为。 非天之所生。 非地之所出。 只在最初一念。 致此昇沉。 欲外安和。 但内宁静。 心虚境寂。 念起法生。 水浊波昏。 潭清月朗。 修行之要。 靡出于斯。 可谓众妙之门。 群灵之府。 昇降之本。 祸福之原。 但正自心。 何疑别境。 是以离众生罪行福行不动行。 终无三界苦乐果报。 若离众生见闻觉知。 岂有阴处界等境界。 如大般若经云。 佛言。 若梦若觉。 要于见闻觉知法中。 有觉慧转。 由斯起染。 或复起净。 若无见闻觉知法。 无觉慧转。 亦无染净。 故知梦觉唯识。 染净由心。 前贤后学之所宗。 千经万论之同指。 如楞伽经偈云。 众生及瓶等。 种种诸形相。 内外虽不同。 一切从心起。 但一念不生。 诸缘自断。 故云。 一念心不生。 六根总无过。 又云。 一心不生。 万法无咎。 如今厌生患老。 随思随造。 舍妄舍身。 业果恒新。 若能了生无生。 知妄无妄。 一念心寂。 万虑俱消。 如云畏影畏迹。 逾走逾极。 端坐树阴。 迹灭影沉。 是知悟心即休。 更无异术。 如祖师云。 一切由心。 邪正在己。 不思一物。 即是本心。 智者能知。 更无别行。 所以本师云。 此事唯我能知。 宗镜录卷第七十五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0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