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续高僧传 卷第三十 兴福篇 内容: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兴福篇第九 正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梁蜀部沙门释明达传一周鄜州大像寺释僧明传二(僧护)隋天台山瀑布寺释慧达传三唐绵州振向寺释僧晃传四唐杨州长乐寺释住力传五唐京师大庄严寺释智兴传六(善因)唐蒲州普救寺释道积传七唐京师会昌寺释德美传八(静默 昙献)唐京师清禅寺释慧胄传九(法素)唐梓州牛头山寺释智通传十唐梓州通泉寺释慧震传十一唐京师弘福寺释慧云传十二释明达。 姓康氏。 其先康居人也。 童稚出家严持斋素。 初受十戒便护五根。 年及具足。 行业弥峻。 胁不著席日无再饭。 外肃仪轨内树道因。 广济为怀游行在务。 以梁天鉴初。 来自西戎至于益部。 时巴峡蛮夷。 鼓行抄劫。 州郡征兵克期诛讨。 达愍其将苦。 志存拯拔。 独行诣贼。 登其堡垒。 慰喻招引。 未狎其情。 俄而风雨晦冥雷霆振击。 群贼惊骇恻尔求哀。 达乃教具千灯祈诚三宝。 营办始就昏霾立霁。 山泽通气天地开朗。 翕然望国并从王化。 繦负排薮獭弁前趋者。 其徒充泽。 遂使江路肃清往还无阻。 兵威不设而万里坦然。 达之力也。 后因行汶中。 路逢有人缚豚在地。 声作人语曰。 愿上圣救我。 达即解衣赎而放之。 尝于夜中索水洗脚。 弟子如言。 而泥竟不脱。 重以汤洗。 如前不去。 乃自以水灌之。 其脚便净。 达曰。 此鱼膏也。 更莫测其所从。 行至梓州牛头山。 欲构浮图及以精舍。 不访材石直觅匠工。 道俗莫不怪其言也。 于时二月水竭。 即下求水。 乃于水中得一长材。 正堪刹柱。 长短合度。 佥用欣然。 仍引而竖焉。 至四月中。 涪水大溢木流翳江。 自泊村岸都无溜者。 达率合皂素通皆接取。 纵横山积。 创修堂宇架塔九层。 远近并力一时缮造。 役不逾时。 欻然成就。 而躬袭三衣并是粗布。 破便治补寒暑无革。 有时在定据于绳床。 赫然火起。 众往扑灭。 惟觉清凉。 有沙门僧救者。 积患挛躄。 来从乞差。 达便授杖令行。 不移晷景骤步而返。 斯阴德显济功不可识。 其例甚矣。 又布萨时身先众坐。 因有偷者穿墙负物。 既出在外迷闷方所还来投寺。 遂喻而遣之。 故达化行楚蜀。 德服如风之偃仆也。 故使三蜀氓流或执炉请供者。 或散花布衣者。 或舍俗归忏者。 或剪落从法者。 日积岁计又不可纪。 以天鉴十五年。 隋始兴王还荆州。 冬十二月终于江陵。 春秋五十有五。 达形长八尺。 容式伟然敷弘律训及以讲诵。 乍讽俗书用悟昏识。 铨序罪福无待重寻。 故详略而传矣释僧明。 俗姓姜。 鄜州内部人。 住既山栖。 立性淳素。 言令质朴叙悟非任。 而能守禁自修。 不随鄙俗。 虽不闲明经诰。 然履操贞梗。 有声时俗。 因游邑落往还山谷。 见一陭岸屡有异光。 怪而寻讨上下循扰。 乃见涧底石跌一枚。 其状高大。 远望岸侧卧石如像。 半现于外。 遂加功发掘。 乃全像也。 形同佛相。 纯如铁磺。 不加錾琢宛然圆具。 举高三丈余。 时周武已崩。 天元嗣历。 明情发增勇不惧严诛。 顾问古老无知来者。 其地久荒榛梗。 素非寺所。 明自惟曰。 当是育王遗像散在人间。 应现之来故在斯矣。 即召四远同时拖举。 事力既竭全无胜致。 明乃执炉誓曰。 若佛法重兴。 苍生有赖者。 希现威灵得遂情愿。 适发言已。 像乃忽然轻举。 从山直下径趣趺孔。 不假扶持卓然峙立。 大众惊嗟得未曾有。 因以奏闻。 帝用为嘉瑞也。 乃改元为大像焉。 自尔佛教渐弘。 明之力也。 又寻下敕。 以其所住为大像寺。 今所谓显际寺是也。 在坊州西南六十余里。 时值阴暗更放神光。 明重出家。 即依此寺尽报修奉。 大感物心。 以开皇中年卒于彼寺。 余以为兴福之来。 事有机会。 感见奇迹。 其相弥隆。 略引五三用开神理。 至如徐州吴寺太子思惟瑞像者。 昔东晋沙门法显。 厉节西天历观圣迹。 往投一寺。 小大承迎。 显时遇疾心希乡饭。 主人上坐亲事经理。 敕沙弥为取本乡斋食。 倏忽往还。 脚有疮血。 云往彭城吴苍鹰家求食。 为犬所啮。 显怪其旋转之顷而游万里之外。 方悟寺僧并非常也。 及随船还。 故往彭城访吴苍鹰。 具知由委。 其犬啮余血涂门之处犹在。 显曰。 此罗汉圣僧血也。 当时见为取食。 何期犬遂损耶。 鹰闻忏咎。 即舍宅为寺。 自至扬都。 广求经像。 正济大江船遂倾侧。 忽有双骨各长一丈。 随波腾漾奄入船中。 即得安流升岸以事奏闻。 有司观检。 乃龙齿也。 鹰求像未获。 溯江西上。 暂息林间。 遇见婆罗门僧持像而行。 云往徐州与吴苍鹰供养。 鹰曰。 必如来言。 弟子是也。 便以像付之。 鹰将像还至京。 诏令模之。 合造十躯。 皆足下置字。 新旧莫辩。 任鹰探取。 像又降梦示其本末。 恰至鹰取还得本像。 乃还徐州。 每有神瑞。 元魏孝文请入北台。 高齐后主遣使者常彪之迎还邺下。 齐灭周废。 为僧藏弆。 大隋开教还重兴世。 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也。 又京师崇义寺石影像者。 形高一尺径六寸许。 八楞紫色内外映彻。 其源梁武太清中。 有天竺僧赍来谒帝。 会侯景作乱。 便置江州庐山西林寺大像顶上。 至开皇十年。 炀帝作镇江海。 广搜英异。 文艺书记并委仇括。 乃于杂传得影像记。 即遣中使王延寿往山推得。 王自虔奉在内供养。 在蕃历任。 每有行往函盛导前。 初无宁舍。 及登储贰乃送于曲池日严寺。 不令外人瞻睹。 武德七年。 废入崇义。 像随僧来。 京邑道俗备得观仰。 其中变现斯量难准。 或佛塔形像。 或贤圣天人。 或山林帐盖。 或三途苦趣。 或前后见同。 或俄顷转异。 斯并目瞩而叙之。 信业镜而非谬矣。 贞观六年。 下敕入内。 外遂绝也。 又梁襄阳金像寺丈六无量寿瑞像者。 东晋孝武宁康三年二月八日。 沙门释道安之所造也。 明年季冬严饰成就。 刺史郗恢创莅此蕃。 像乃行至万山。 恢率道俗迎还本寺。 复以其夕出住寺门。 合境同嗟。 具以闻奏。 梁普通三年。 敕于建兴苑铸金铜花趺高六尺广一丈。 上送承足。 立碑赞之。 刘孝仪为文又荆州长沙寺瑞像者。 晋太元年。 此像现于城北。 光相奇特具如前传。 形甚瑰异高于七尺。 昔经夜行。 人谓非类以刀击之。 及旦往视乃金像也。 刀所击处文现于外。 梁高奉法情欲亲谒。 虽加事力终无以致。 后遣侍中广赍香供丹款。 既达。 夜忽放光似随使往。 旦加延接还复留碍。 重竭请祈方许从就。 去都十八里。 帝躬出迎。 竟路放光相续不绝。 白黑欣庆。 在殿供养。 三日已后从大通门送同泰寺。 末被火烧堂塔并尽。 惟像居殿岿然独存。 又高齐定州观音瑞像。 及高王经者。 昔元魏天平定州募士孙敬德。 于防所造观音像。 及年满还。 常加礼事。 后为劫贼所引。 禁在京狱。 不胜拷掠。 遂妄承罪。 并处极刑。 明旦将决。 心既切至。 泪如雨下。 便自誓曰。 今被枉酷。 当是过去曾枉他来。 愿偿债毕了。 又愿一切众生所有祸横。 弟子代受言已少时依俙如睡。 梦一沙门教诵观世音救生经。 经有佛名。 令诵千遍。 得免死厄。 德既觉已。 缘梦中经。 了无谬误。 比至平明已满百遍。 有司执缚向市。 且行且诵。 临欲加刑诵满千遍。 执刀下斫。 折为三段。 三换其刀。 皮肉不损。 怪以奏闻。 承相高欢。 表请免刑。 仍敕传写被之于世。 今所谓高王观世音是也。 德既放还。 观在防时所造像项。 有三刀迹。 悲感之深恸发乡邑。 又昔弥天襄阳金像。 更历晋宋迄于齐梁。 屡感灵相。 闻之前纪。 周武灭法。 建德三年甲午之岁。 太原公主秉。 为荆州副镇将。 上开府长孙哲。 志性凶顽不信佛法。 闻有此像先欲毁之。 邑中士女被废僧尼。 掩泪痛心无由救止。 哲见钦崇弥至。 嗔怒弥盛。 逼逐侍从。 速令摧殄。 令百余人以绳系项。 牵挽不动。 哲谓不用加力。 便杖监事。 人各一百牵之如故。 铿然逾固。 进三百人牵犹不动。 哲怒弥盛。 又加五百牵引方倒。 声振地动。 人皆悚栗。 哲独喜勇。 即遣镕毁之。 都无惭惧。 自又驰马欲报刺史。 裁可百步堛然落地。 失喑直视。 四支不胜。 至夜而卒。 道俗唱快。 当毁像时。 于腋下倒垂衣内铭云。 晋太元十九年。 岁次甲午。 比丘道安于襄阳西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当灭。 计勘年月。 兴废悉符同焉。 信知印手圣人崇建容范。 动发物心。 生灭之期世相难改。 业理之致复何虚矣。 又扬都长干寺育王瑞像者。 光趺身相祥瑞通感。 五代侯王所共遵敬。 具如前传。 每有亢阳之岁。 请像入宫。 必乘御辇上加油帔。 僧众从像以盖自遮。 初虽炎赫洞天。 像出中途无不雨流滂注。 家国所幸。 有年斯赖所以道俗恒加雨候。 至陈氏祯明年中。 像面转西。 直月监堂屡回正南。 及至晨起还西如故。 具以奏闻。 敕延太极殿。 设斋行道。 先有七宝冠在于像顶。 饰以珠玉可重百斤。 其上复加锦帽。 经夜至晓。 宝冠挂于像手。 锦帽犹加头上。 帝闻之乃烧香祝曰。 若必国有不祥。 还脱冠也。 仍以冠在顶。 及至明晨脱挂如故。 上下同惧莫恻其征。 及隋灭陈降。 举朝露首面缚京室。 方知其致。 文帝后知乃遣迎接大内供养。 以像立故帝恒侍奉不敢对坐。 乃下敕曰。 朕年老不堪久立侍佛。 可令有司造坐像。 其相还如育王本像。 送兴善寺。 既达此寺。 形相伟壮不会即机。 遂置于北面。 及明见像乃在南面中门。 众咸异焉。 还送北面坚封门钥。 明旦更看像还在南。 佥皆愧悔谢其轻侮。 即见在寺。 图写殷矣。 又梁高祖崇重释侣。 欣尚灵仪。 造等身金银像二躯。 于重云殿晨夕礼敬。 五十许年初无替废。 及侯景纂夺。 犹在供养。 太尉王僧辩。 诛景江南。 元帝渚宫复没。 辩乃通款于齐。 迎贞阳侯为帝。 时江左未定。 利害相雄。 辩女婿杜龛。 典卫宫阙。 为性凶捍。 不见后世。 欲毁二像为金银挺。 先遣数十人上三休阁。 令镵佛项。 二像忽然一时回顾。 所遣众人失喑如醉。 不能自胜。 杜龛即被打筑。 遍身青肿惟见金刚力士怖畏之像。 竞来打击略无休息。 呻号数日洪烂而死。 及梁运在陈。 武帝崩背。 兄子陈茜嗣膺大业。 将修葬具造辒辌车国创新定未遑经始。 敕取重云殿中佛像宝帐珩佩珠玉蓥饰之具。 将用送终。 人力既丰四面齐至。 但见云气拥结围绕佛殿。 自余方左白日开朗。 百工闻怪同本看睹。 须臾大雨横注。 雷电震吼。 烟张鸱吻火烈云中。 流光布焰高下相涉。 并见重云殿影二像峙然四部神王并及帐座一时腾上。 烟火相扶欻然远逝。 观者倾都咸生深信。 雨晴之后覆看故所。 惟见柱础存焉。 至后月余有从东州来者。 是日同见殿影东飞于海。 今有望海者时往见之。 近高齐日。 沙门僧护。 守道直心不求慧业。 愿造丈八石像。 咸怪其言。 后于寺北谷中见一卧石可长丈八。 乃雇匠营造。 向经一周面腹粗了。 而背者地。 以六具拗举之。 如初不动。 经夜至旦忽然自翻。 即就营讫移置佛堂。 晋州陷日像汗流地。 周兵入齐烧诸佛寺。 此像独不变色。 又欲倒之。 人牛六十余头挽不可动。 忽有异僧。 以瓦木土墼垒而围之。 须臾便了。 失僧所在。 像后降梦信心者曰。 吾患指痛。 其人寤而视焉。 乃木伤其二指也。 遂即补之。 开皇十年。 有盗像幡盖者。 梦丈八人入室责之。 贼遂惭怖悔而谢焉。 其像现存。 并见旌异记及诸僧录。 然斯通感佛教备彰。 但是福门无非灵应。 窃以像避延烧狩惊邪道。 影覆异术经焚不灰。 灵骨之放神光。 密迹之兴弘护。 其相大矣。 具在前闻。 至如贞观五年梁州安养寺慧光师弟子母氏。 贫窭内无袒衣。 来入子房取故袈裟。 作之而著。 与诸邻母同聚言笑。 忽觉脚热。 渐上至腰。 须臾雷震掷邻母百步之外。 土泥两耳闷绝经日方得醒悟。 所用衣者遂被震死。 火烧焦踡题其背曰。 由用法衣不如法也。 其子收殡又再震出。 乃露骸林下方终销散。 是知受持法服。 惠及三归之龙。 信不虚矣。 近有山居僧。 在深岩宿。 以衣障前。 感异神来形极可畏。 伸臂内探欲取宿者。 畏触袈裟碍不得入。 遂得免脱。 如是众相不可具纪。 如上下诸例中释慧达。 姓王。 家于襄阳。 幼年在道。 缮修成务。 或登山临水。 或邑落游行。 但据形胜之所。 皆厝心寺宇。 或补缉残废。 为释门之所宅也。 后居天台之瀑布寺。 修禅系业。 又北游武当山。 如前摄静。 有陈之日疠疫大行。 百姓毙者殆其过半。 达内兴慈施。 于杨都大市建大药藏。 须者便给。 拯济弥隆。 金陵诸寺数过七百。 年月逾迈朽坏略尽。 达课劝修补三百余所。 皆蓥饰华敞有移恒度。 仁寿年中。 于杨州白塔寺建七层木浮图。 材石既充付后营立。 乃溯江西上。 至鄱阳预章诸郡。 观检功德。 愿与众生同此福缘。 故其所至封邑。 见有坊寺禅宇灵塔神仪。 无问金木土石。 并即率化成造。 其数非一。 晚为沙门慧云邀请。 遂上庐岳。 造西林寺。 晚阁七间栾栌重垒。 光耀山势。 初造之日誓用黄楠。 阖境推求了无一树。 佥欲改用余木。 达曰。 诚心在此。 岂更余求。 但至诚无感。 故访追不遂。 必心期果决。 松散并变为楠。 如求不获。 阁成则无日矣。 众惧其言四出追索。 乃于境内下巢山。 感得一谷并是黄楠。 而在穷涧幽深无由可出。 达寻行崖壁忽见一处晃有光明。 窥见其中可通材道。 惟有五尺余并天崖。 遂牵曳木石至于江首。 中途滩澓箄筏并坏。 及至庐阜不失一根。 阁遂得成。 宏冠前构。 后忽偏斜向南三尺。 工匠设计取正无方。 有石门涧当于阁南。 忽有猛风北吹还正。 于今尚在。 晚往长沙。 铸钟造像。 所至方面若草从焉。 倾竭金贝者。 兢兢业业恐其不受。 达任性造真言无华绮。 据经引喻笃励物情。 然其形服弊粗殆不可睹。 外综繁殷内收理静。 傍观沉伏似不能言。 而指撝应附立有成遂。 斯即处烦不挠。 固其人矣。 又为西林阁成。 尊容犹阙。 复沿江投造修建充满。 故举阁圆备。 并达之功。 大业六年七月晦日。 旧疾忽增。 七日倚卧。 异香入室旋绕如云。 阁中像设并汗流地。 众见此瑞审达当终。 官人检验具以闻奏。 达神志如常。 累以余业。 奄尔长逝。 年八十七矣释僧晃。 姓冯氏。 绵州涪城南昌人。 形长八尺。 颜貌都伟。 威容整肃。 动中规矩。 而鹰眼虎身鹅行象步。 声气雄亮志略宏远。 纲维法任有柱石焉。 故使岷巴领袖咸所推仰。 昔年在志学。 文才博达。 时共声誉。 尝梦手擎日月太虚中坐。 便晃然厌俗。 欣慕出家。 私即立名为僧晃也。 父母未之许。 拘械两足牢系屋柱。 决意已绝誓心无改。 不移旦夕锁自然解。 乃叹曰。 夫志之所及也。 山岳以之转。 江河以之绝。 城台以之崩。 瀛海以之竭。 日月为之潜光。 须弥为之崩颓。 星辰为之改度。 嘉树为之藏摧。 况复金木之与桎梏。 奚足以语哉。 二亲顾其冥感。 任从道化。 依彖法师出家受业。 学通大小夙夜匪懈。 会梁末周初佛法淆滥。 行多浮略迂诞毗尼。 晃具戒未闻。 而超然异表。 少能精苦性自矜持。 卒非师友所成立也。 众皆挹其神宇。 密相高尚。 及升坛之后。 偏攻十诵。 数年劬劳朗鉴精熟。 研微造尽彬郁可崇。 周保定后更业长安。 进学僧祇讨其幽旨。 有难必究是滞能通。 又于昙相禅师禀受心法。 观道圆净由此弥开。 又于开禅师方等行道。 洞入时伦无与相映。 自此罕得而传者。 由多营福业劳事有为。 是以隐坠世不称也。 既而遐迩讽德。 声闻天庭。 武帝下敕。 延于明德殿。 言议开阐弥遂圣心。 乃授本州三藏。 大隋启祚面委僧正。 匡御本邑。 而刚决方正赏罚严平。 绵益钦风贵贱攸奉。 前后州主十有余人。 皆授戒香断恶行善。 开皇十五年。 又于寺中置头陀众。 僧事蠲免以引堕者。 仁寿以后。 重率寺众共转藏经。 周而复始初不断绝。 供给嚫锡一出俗缘。 皆晃指授。 故福报所至如泉不穷。 僧业茂盛方类推举。 以武德冬初。 终于所住之振向寺。 春秋八十五矣。 初未终前。 佛堂莲华池自然枯竭。 池侧慈竹无故雕死。 寺内蔷薇非时发花晔如夏月。 众以荣枯两瑞不无生灭之怀德异常伦故。 感应之所期耳释住力。 姓褚氏。 河南阳翟人。 避地吴郡之钱塘县。 因而家焉。 宿植胜因早修慧业。 甫及八岁出家学道。 器宇凝峻虚怀接悟。 声第之高有闻缁俗。 陈中宗宣帝。 于京城之左造泰皇寺。 宏壮之极罄竭泉府。 乃敕专监百工。 故得揆测指撝面势严净。 至德二年。 又敕为寺主。 值江表沦亡僧徒乖散。 乃负锡游方访求胜地。 行至江都。 乃于长乐寺而止心焉。 隋开皇十三年。 建塔五层。 金槃景耀峨然挺秀。 远近式瞻。 至十七年。 炀帝晋蕃又临江海。 以力为寺任缮造之功故也。 初梁武得优填王像神瑞难纪。 在丹阳之龙光寺。 及陈国云亡道场焚毁。 力乃奉接尊仪及王谧所得定光像者。 并延长乐身心供养。 而殿宇褊狭未尽庄严。 遂宣导四部王公黎庶。 共修高阁并夹二楼。 寺众大小三百余僧。 咸同喜舍毕愿缔构力乃励率同侣二百余僧。 共往豫章刊山伐木。 人力既壮。 规摹所指妙尽物情。 即年成立。 制置华绝。 力异神工。 宏壮高显挺冠区宇。 大业四年。 又起四周僧房。 廊庑斋厨仓库备足。 故使众侣常续断绪无因。 再往京师。 深降恩礼还至江都。 又蒙敕慰。 大业十年。 自竭身资。 以栴檀香木。 模写瑞像并二菩萨。 不久寻成同安阁内。 至十四年。 隋室丧乱道俗流亡。 骸若萎朽充诸衢市。 誓以身命守护殿阁。 寺居狐兔顾影为俦。 啜菽饮水再离寒暑。 虽耆年暮齿。 而心力逾壮。 泥涂褫落周匝火烧。 口诵不辍手行治葺。 贼徒雪泣见者哀叹。 往往革心相佐修补。 皇唐受命弘宣大法。 旧僧余众并造相投。 邑室虽焚此寺犹在。 武德六年。 江表贼帅辅公祐。 负阻缮兵戈潜图反叛。 凡百寺观撒送江南。 力乃致书再请。 愿在阁前。 烧身以留寺宇。 祐伪号尊称。 志在倾殄。 虽得其书全不顾遇力谓弟子曰。 吾无量劫来积习贪爱。 不能捐舍形命以报法恩。 今欲自于佛前取尽决。 不忍见像济江。 可积干薪自烧供养。 吾灭之后像必南渡。 衣资什物并入尊像。 泣服施灵理宜改革。 便以香汤沐浴加趺面西。 引火自焚卒于炭聚。 时年八十。 即武德六年十月八日也。 命终火灭。 合掌凝然。 更足阇维。 一时都化。 初力在佛前焚时。 群鹊哀鸣。 其声甚切。 右绕七匝方始飞去。 及身没后像果南迁。 殿阁房廊得免煨烬。 法宝僧众如畴昔焉。 门人慧安智赜者。 师资义重甥舅恩深。 为树高碑于寺之内。 东宫庶子虞世南为文。 今像还归于本阁云释智兴。 俗缘宋氏。 洛州人也。 谦约成务厉行坚明。 诵诸经数十卷并行法要偈数千行。 心口相师不辍昏晓。 住禅定寺。 今所谓大庄严也。 初依首律师随从讲会。 思力清撤同侣高之。 征难鳞错词锋惊挺。 又能流靡巧便不伤伦次。 时以其行无诤也。 大业五年仲冬。 次掌维那。 时钟所役奉佩勤至僧徒无扰。 寺僧三果者。 有兄从帝南幸江都。 中路亡没。 初无凶告。 忽通梦其妻曰。 吾行从达于彭城。 不幸病死。 生于地狱。 备经五苦。 辛酸叵言。 谁知吾者。 赖以今月初日蒙禅定寺僧智兴鸣钟发声响振地狱。 同受苦者一时解脱。 今生乐处思报其恩。 可具绢十匹奉之并陈吾意。 从睡惊觉怪梦所由。 与人共说初无信者。 寻又重梦。 及诸巫觋咸陈前说。 经十余日凶问奄至。 恰与梦同。 果乃奉绢与之。 而兴自陈无德。 并施大众。 有问兴曰。 何缘鸣钟乃感斯应。 兴曰。 余无他术。 见付法藏传。 罽腻吒王剑轮停事。 及增一阿含钟声功德。 敬遵此辙。 苦力行之。 每冬登楼寒风切肉。 僧给皮袖用执钟槌。 余自厉意露手捉之。 严寒裂肉掌中凝血。 不以为辞。 又至诸时鸣钟之始。 愿诸贤圣同入道场。 然后三下。 将欲长打。 如先致敬。 愿诸恶趣闻此钟声俱时离苦。 如斯愿行志常奉修。 岂惟微诚遂能远感。 众服其言。 以贞观六年三月。 遘疾少时自知后世。 舍缘身资召诸师友。 因尔陈别。 寻卒庄严。 春秋四十有五。 葬于杜城窟中。 弟子善因。 宗师戒范讲四分律。 讲法华经冥神福慧著闻京邑释道积。 河东安邑人也。 俗姓相里。 名子材。 既莅玄门更名道积。 其先盖郑大夫子产之苗裔矣。 昔子产生而执拳。 启手观之。 文成相里。 其后因而氏焉。 父宣恢廓有大志。 好学该富。 宗尚严君。 积早习丘坟。 神气爽烈。 年二十将欲出家。 未知所适。 乃遇律师洪湛。 见而异之。 即为剃落。 晦迹双岩。 又依法朗禅师希求心学。 绝影三载不出山门。 然为幽证自难圣教须涉。 开皇十三年。 辞师擐钵周行采义。 路经沧冀就远行寺普兴法师。 寻学涅槃庆所未闻。 乃经四载情通三事。 为门学所推。 至十八年入于京室。 供宝昌寺明及法师咨习地论。 又依辩才智凝法师摄大乘论。 于十义熏习六分转依无尘惟识。 一期明悟。 仁寿二年。 又往并州武德寺沙门法棱所。 听采地持。 故得十法三持毕源斯尽。 四年七月。 杨谅作乱。 遂与同侣素杰诸师。 南旋蒲阪。 既达乡壤法化大行。 先讲涅槃后敷摄论。 并诸异部往往宣传。 及知命将邻。 偏弘地持。 以为诫勖之极。 特是开心之要论也。 故成匠道俗并润朱蓝。 结宗慈训远近通洽。 而深护烦恼重慎讥疑。 尼众归依初不引顾。 每谓徒属曰。 女为戒垢。 圣典常言。 佛度出家损减正法。 尚以闻名污心。 况复面对无染。 且道贵清显。 不参非滥。 俗重远嫌。 君子攸奉。 余虽不逮请遵其度。 由此受戒教授没齿未登。 参谒咨请不听入室。 斯则骨梗洁己。 清贞高蹈。 河东英俊莫与同风。 先是沙门宝澄。 隋初于普救寺创营大像百丈。 万工才登其一。 不卒此愿而澄早逝。 乡邑耆艾请积继之。 乃惟大造之未成也。 且引七贵而崇树之。 修建十年雕庄都了。 道俗庆赖欣喜相并。 初积受请之夕。 寝梦崖傍见二师子。 于大像侧连吐明珠相续不绝。 既觉惟曰。 狩王自在。 则表法流无滞。 宝珠自涌。 又喻财施不穷。 冥运潜开。 功成斯在。 即命工匠。 图梦所见于弥勒大像前。 今犹存焉。 其寺蒲阪之阳。 高爽华博。 东临州里南望河山。 像设三层岩廊四合。 上坊下院赫奕相临。 园硙田蔬周环俯就。 小而成大。 咸积之功。 撝空树有。 皆积之力。 而弊衣菲食轻财重命。 普救殷赡追静归闲。 为而不恃即处幽隐。 天怀抗志顿绝人世。 不令而众自严。 不出而物自往。 仆射裴玄真宠居上宰。 钦其令问频赠香衣。 刺史杜楚客。 知人之重。 造展求法。 其感动柔靡。 皆此类也。 往经隋季拥闭河东通守尧君素。 镇守荒城偏师肆暴。 时人莫敢窃视也。 欲议诸沙门登城守固。 敢谏者斩。 玄素同忧无能忤者。 积愤叹内发不顾形命。 谓诸属曰。 时乃盛衰法无隆替。 天之未丧斯文在斯。 且沙门尘外之宾。 迹类高世。 何得执戈擐甲为御侮之卒乎。 遂引沙门道愻神素。 历阶厉色而谏曰。 贫道闻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怖之。 今视死若生。 但惧不得其死。 死而有益是所甘心。 计城之存亡。 公之略也。 世之否泰。 公之运也。 岂五三虚怯而能济乎。 昔者汉钦四皓。 天下隆平。 魏重干木。 举国大治。 今欲拘系以从军役。 反天常以会灵只。 恐纳不祥之兆耳。 敢布腹心愿深图之。 无宜空肆一朝自倾。 于后为天下笑也公若索头与头。 仍为本愿。 必纵以残生逼充步甲者。 则不知生为何生。 死为何死。 积陈此语傍为寒心。 素初闻谏重积词气。 但张目直视曰。 异哉斯人也。 何乃心气若斯之壮耶。 因舍而不问。 果诣积陈忏。 尧素以杀戮无度骋其毒心。 加又举意轻陵。 虽当时获寝。 而祸作其兆。 卒为城人薛宗所害。 自积立性刚果志决不回。 遇逢嗔忿动为鱼肉。 既出家后。 诃责本缘。 挫拉无情。 转增和忍。 岁登耳顺。 此行弥隆。 习与性成。 斯言不爽。 以贞观十年九月十七日。 终于本寺。 春秋六十有九。 初积云疾的无所苦。 自知即世告门人曰。 吾今七十有五。 吾卒今年矣。 其徒曰。 师六十九矣。 何遽辞耶。 告曰。 死生法尔。 吾不惧也。 且老僧将年七十。 刺史貌吾增为六岁。 故其命在旦夕。 宜深克励视吾所行。 又曰。 经不云乎。 世实危脆无牢强者。 去终三日钟不发声。 逝后如旧。 众咸哀叹释德美。 俗姓王。 清河临清人也。 年在童稚。 天然乐善。 口中所演恒铺赞呗。 拥尘聚戏必先景塔。 每见形像生知礼敬。 由是亲故密而异之。 知非绍续之胤也。 任从师学。 十六辞亲投诸林野广访名贤用为师傅。 年至十九方蒙剃落。 谨敬谦恪专思行务。 虽经论备阅而以律要在心。 故四分一部薄通宗系。 追求善友无择遐迩。 洁然自厉不群非类。 开皇末岁。 观化京师受持戒检。 礼忏为业。 因往太白山诵佛名经一十二卷。 每行忏时诵而加拜。 人以其总持念力功格涅槃。 太白九陇先有僧邕禅师。 道行僧也。 因又奉之而为师导。 从受义业亟染暄凉。 后还京辇住慧云寺。 值默禅师又从请业。 默即道善禅师之神足也。 善遵承信行普功德主。 节约形心不衣皮帛。 默从受道。 闻见学之望重京都。 偏归俗众。 美依承默十有余年。 三业随从深相器待。 所以每岁礼忏将散道场。 去期七日苦加励勇。 万五千佛日别一遍。 精诚所及多感征祥。 自尔至终千有余遍。 故默之弘奖福门开悟士俗广召大众。 盛列檀那利养所归京辇为最。 积而能散。 时又珍重。 常于兴善千僧行道。 期满嚫奉人别十缣。 将及散晨外赴加倍。 执事惧少依名付物。 默闻告曰。 何有此理不成僧义。 必若约截凡圣难知。 但当供养不虑虚竭。 库先无贮物出散之晨及设大会七众俱集。 施物山积新旧咸充。 时又钦之。 谓其志大而致远。 故使灵只冥助也。 不然谁能睹斯不惧耶。 故自开皇之末。 终于大业十年。 年别大施。 其例咸尔。 默将灭度。 以普福田业委于美。 美顶行之。 故悲敬两田年常一施。 或给衣服。 或济糇粮。 及诸造福处多有匮竭。 皆来祈造通皆赈给。 又至夏末。 诸寺受盆。 随有盆处皆送物往。 故俗所谓普盆钱也。 往住禅定斯事无殆。 大业末岁。 夏召千僧七日行道。 忽感异人形服率然来。 告美曰。 时既炎热。 何不打饼以用供养。 美曰。 面易办也。 人多饼坏。 何由可致。 便曰。 易可办耳。 且溲三十斛面。 作两日调。 饼不坏也。 即随言给。 但云多办盆水槽多贮冷水。 明旦将设。 半夜便起打面捶案。 鼓动人物。 僧俗聚观惊乱眼耳。 须臾打切面已。 将半命人煮之。 随熟内水。 自往搅之。 及明行饼。 皆讶紧韧抽拔难断。 千人一饱咸共欣泰。 试寻匠者通问失所。 余有槽瓮中饼。 日别供僧。 乃尽限期一无烂坏。 合众悲庆感通斯应。 武德之始。 创立会昌。 又延而住。 美乃于西院造忏悔堂。 像设严华堂宇宏丽。 周廊四注复殿重敞。 誓共含生断诸恶业。 镇长礼悔洁净方等。 凡欲进具必先依凭。 荡涤身心方登坛位。 又于一时所汲浴井忽然自竭。 徒众驻立无由洗忏。 美乃执炉临井。 苦加祈告。 应时泉涌。 还同恒日。 时共宗焉。 所畜舍利藏以宝函。 随身所往必赍供养。 每诸起塔祈请散之。 百粒千粒随须而给。 精苦所感随散随满。 由是增信弥隆。 勤恳不绝。 又年经秋夏。 常行徒跣。 恐蹈虫蚁。 慈济意也。 或行般舟。 一夏不坐。 或学止过。 三年不言。 或效不轻通礼七众。 或同节食。 四分之一。 如斯杂行其相纷纶。 即目略舒差难备举。 生常辍想专固西方。 口诵弥陀。 终于命尽。 以贞观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合掌称佛卒于寺院。 春秋六十三矣。 乃送于南山鸱鸣堆。 后又收骸于楩梓谷起塔。 弟子等树碑于会昌寺。 侍中于志宁为文。 又京邑沙门昙献者。 亦以弘福之业功格前贤。 身令成范众所推揖。 所造福业随处成焉。 故光明宝阁冠绝寰中。 慈悲佛殿时所惊异。 人世密尔故不广焉释慧胄。 姓王。 蒲州蒲阪人。 少在道门乐崇福事。 受具已后师表僧祇。 及至立年又专禅诵。 晓夕相继偏重法华。 后住京邑清禅寺。 草创基构并用相委。 四十余年初不告倦。 故使九级浮空重廊远摄。 堂殿院宇众事圆成。 所以竹树森繁园圃周绕。 水陆庄田仓廪碾硙。 库藏盈满莫匪由焉。 京师殷有无过此寺。 终始监护功实一人。 年至耳顺便辞僧任。 众以勤劬经久。 且令权替。 及于临机断决。 并用咨询。 寺足净人无可役者。 乃选取二十头。 令学鼓舞。 每至节日设乐像前。 四远问观以为欣庆。 故家人子弟接踵传风。 声伎之最高于俗里。 遇患极困自然知卒。 香汤沐浴正理衣襟。 曰吾有小罪须加重病。 事由营造掘凿故也。 至于终晨。 言气不昧。 告弟子曰。 酬债了矣。 吾其去矣。 寻声而卒。 春秋六十有九。 即贞观初年也。 乃露骸收葬。 为起方坟。 就而铭之。 时京邑会昌有沙门法素者。 倜傥不伦。 操业奇卓。 雅为众怪。 本师智顗专行劝福。 昔在江表。 游适所至皆设万人大会。 夜告才竟明即成办。 此例非一。 隋末东都婴城自固。 肌骨相望有若块焉。 寺有金像二躯各长一丈。 素不忍见斯穷厄。 取一融破籴米作糜喂诸饿者。 须臾米尽。 又取欲坏。 时沙门辩相。 与诸僧等拒诤不与。 素曰。 诸大德未知至理也。 昔如来因地为诸众生。 尚不惜头目髓脑。 或生作肉山。 或死作大鱼。 以济饥喂。 如何成果。 复更贪惜化形。 必不然矣。 素今身肉堪者亦所不惜。 大德须知。 今此一像若不惠给众生城破之后亦必从毁。 则坠陷多人。 何如素今一身当也。 众不许之。 及伪郑降日。 像先分散。 如其言焉。 然其言行谲诡。 险而难遵。 其例不一。 后入京室。 卒会昌寺释智通姓陈。 住梓州。 八岁出家。 为正道法师弟子。 后诵法华并讲在牛头山。 善持威仪奉戒贞苦。 降伏皇老。 士女奏章必杖之五十。 远近皆惮。 寺宇成就。 惟其终始。 合众畏慑无蓄私财者。 常有双鹅依时听讲。 讲百余遍两度放光。 至贞观二十三年十月十三日告众。 吾造山寺可用十万贯。 恨未周备。 今便永别。 言讫而卒。 春秋九十七矣。 小食时终。 合寺房堂皆动而作白色。 经一食顷释慧震。 姓庞。 住梓州通泉寺。 身长八尺。 后听皓师三论。 大领玄旨。 福力所被蜀部遥推。 皓之还南。 得袈裟二百领以赠路首。 每年正月转藏经。 千人袈裟奉施无阙。 常弘三论听众百余。 忽于高座似闷见人。 语曰。 西山头好造大佛。 既觉下座。 领众案行。 中堪造像两边泉流。 即命石工镌錾座身。 高百三十尺。 贞观八年。 周备成就。 四面都集。 道俗三万庆此尊仪。 其像口中放大白光。 远近同奉。 先有一马日行五百。 曾经入阵余马并死。 惟此得还。 至十四年七月。 忽自嘶鸣。 不食三日。 震闻毛竖。 有一异僧名为十力。 语震曰。 马与主别。 主当先行。 来年正月十五日。 日正中时应入涅槃。 法师须散财物无留于后于身何益。 言已而隐。 莫知其由。 先造藏经。 请僧常转开大施门。 四远悲敬来者皆给。 至终年初又请众僧。 读经行道作三七日。 俗缘昆季内外皆集。 至于八日香气郁勃充满寺中。 倾邑道俗共闻异香。 舍散山积。 至十五日气犹不歇。 从旦至午寺内树木土地皆生莲华。 众睹奇瑞知其即世。 震曰。 嘉相已现不容待满。 便行嚫施。 早食讫手执香炉。 绕卢舍那三匝。 还于佛前胡跪正念。 大众满堂。 不觉已逝。 春秋六十有六。 停丧待满香气犹存。 兄弟三人各舍五十万。 于墓所作僧德施及以悲田。 作石塔高五丈。 龛安绳床。 扶尸置上。 经百余日犹不委仆。 道俗万余悲凉相结云释慧云。 姓王。 太原人也。 远祖避地止于九江。 弱年乐道。 投匡山大林寺沙门智锴而出家焉。 锴亦标领当时。 有声出世。 而云慷慨时俗。 精厉归从。 故得独异恒伦不拘物累。 致有大节大务偏所留心。 时年二十有五。 达禅师者。 江淮内外所在兴造。 事力不遂咸来祈请。 云为寺庙毁坏故致邀延。 达不许之。 云以来告不申便陈死请。 委身在地涕泗滂沱。 流迸涂漫满五尺许。 又以头叩地。 青肿覆眼。 加诸誓愿曰。 若不蒙赴。 云亦投江。 达见其意盛。 欻然回意。 云即前告道俗。 所在迎候。 披草望山。 行不由径。 路值群虎。 不暇驻目。 延达至山。 须有经始。 溯流诸处检校功德。 时属严冬冰拥船路。 崩砂颓结屡阻舟人。 云乃急系衣裳。 破冰挽缆腰胯以下凌澌截肉。 流血凝住不觉疲苦。 自此船行二百余里。 方登所在。 其恳诚难继。 并例此也。 隋季末龄。 中表贼乱。 有林士弘者。 结众豫章伪称楚帝。 伪尚书令鄱阳胡秀才。 亲领士众临据九江。 因感发心。 欣写庐山东林文殊瑞像。 尽所镇境访监护者。 道俗佥议。 以云有出众之奇。 雅当此选。 炉锤既办便就镕范。 光仪乃具。 惟颈及胁两处有孔。 时众未之悟也。 其年秀才伪敕。 所追有像色金百二十两盛以竹筒。 云以贼徒蜂起无方守护。 并用付才。 又以念诵铜珠一环。 遗才为信。 行至宫亭。 军士乞福。 才得便风举帆前引。 于江中路遭浪船没。 财物荡尽惟人达岸。 才诸无所恨。 但失像色金。 烦冤江畔呼嗟不绝。 誓愿不成深为业也。 须臾金筒随浪逆流。 并遗铜珠。 前后相继。 泛隐向岸就才。 既获色金。 举众同叫欢欣无量。 计被没处至所出岸三十余里。 重而能浮。 逆波相授。 军民通怪惊异灵感。 及才之遇害也刃开颈胁。 恰符像焉。 初才之欲击贼。 以金用委叔父晓禅师。 及楚都既覆群寇交侵。 晓用弊布裹金。 担以避难。 不免为贼所夺。 既失像金取求无计。 寻有贼中来者。 盗金投晓。 俱不知是金担也。 晓得本金。 委云成就。 光相超挺今在山阁。 初铸像时。 有李五戒者。 私发愿曰。 若镕金日誓然一臂。 云为模样早成遂前期日。 李氏不知已铸。 乃梦像曰。 汝先愿然臂。 如何违信耶。 李氏梦寤。 因始知之。 即于像前以刀解臂。 蜡布缠骨而烧焉。 又感征应。 略其事也。 云以江介威纡。 累逢草窃。 经论乃积。 而戒律未弘。 远趣帝京躬参学府。 值首律师当阳开化。 大适本志悲喜交并。 采掇行务有闻朝省。 下敕令住弘福。 而形貌长伟。 骨面多髯。 言晤成章。 众所知识。 偏能读诵。 颇盛威容。 故斋福大集。 恒居坐首。 群公卿士侧席虚心。 一举五卷须臾寻了。 未闻[口*束]噎莫不嘉尚。 然其程器。 即目故略叙之论曰。 夫住持之相。 其例乃多。 包举精博要惟二种。 道法弘世。 则静倒绝其生源。 相法所持。 则导昏开其耳目。 宗途既阐。 万代奉其风规。 虽或中微。 终亦依之成则昔如来创化。 寺开须达之源。 塔现古今初惟积土之渐。 沿斯已后福事弥隆。 无忧之碣林繁。 有信之园星布。 自摩滕入洛。 其相先扬。 建寺以宅僧尼显福门之出俗。 图绘以开依信。 知化主之神工。 故有列寺将千缮塔数百。 前修标其华望。 后进重其高奇。 遂得金刹干云。 四远瞻而怀敬。 宝台架迥。 七众望以知归。 并弘道之初津。 摄度之权术也。 至如引风治阁。 出慧达之深诚。 传声停毒。 寔智兴之通感。 僧明志开遗寄。 僧晃操动幽明。 达公因治水而集材。 美上假冥圣而陈供。 慧云贞烈。 黄金以之不沈。 道积抗言。 白刃由斯不拔。 若斯监护。 不蔑由来。 然则经理众事。 论陈退没。 并由志节素少情非巧能。 致涉艰违便亏誓愿。 功败垂成。 义当斯也。 昔如来在世。 躬治院门。 大集僧务。 非圣不履。 迦叶之营五寺。 恒预蹋泥。 目连之任月直。 常供扫地。 是以福事之来。 导引逾远。 下凡祖习。 故是常科。 而顷世惰窳每多欺负。 睹涂塔为庸夫。 谓引材为竖伍。 出道无宜。 行施入俗有绝清心。 斯语不伦殊乖正则。 故天报为贵。 尚行乞于人间。 圣果为高。 犹被饿于僧部。 斯徒众矣。 略举可知。 是以福智二严。 空有两谛。 大经大论盛列纲猷。 即可师承难为排斥。 且自世有诸福。 其流多杂。 倚傍了经陈扬疑伪。 隋祖开皇之始。 释教勃兴。 真伪混流恐乖遗寄。 乃敕沙门法经。 定其正本。 所以人中造者五百余卷。 同并燔之。 余不尽者随方间出。 比诸经藏惟录正本。 通数则有三万余卷。 已外别生杂集。 并不写之至于疑伪时复抄录。 斯由未曾陶练故致此涉。 试为论之。 至如药师行事。 源出宋朝。 比用在疑。 颇存沿俗。 隋炀洛水彦琮所翻。 义节全同。 文铺少略。 斯则梵本有据。 祈福之元宰也。 但以世惟相有非相。 何以晓心。 大圣逗机任物。 而敷此要。 如说行者必致攘除。 恐涉怀己自亏名实。 故彼文云。 口为说空。 行在有中。 诚言得矣。 或有精专恳苦厚供弥隆而所祈无应者。 则往业坚明。 定须酬偿。 故文云。 惟除宿殃余则可脱。 然则业无永定。 皆可转除。 任业增生。 无成圣义。 故经明忏止约内心。 有愧则亡。 无惭斯有。 三报轻重具显涅槃。 六根淳薄亦陈实观。 是知宿殃不请。 例是别时。 通诸理教义须隐括。 又有普贤别行金光总忏。 多归清众事乖通俗。 比有行事执著者多。 遍告虽来皆亏法利。 故彼文云。 诸业障海从妄想生。 还须体妄。 乃倾前业。 今则缘念彼此。 我所两存倒想逾增。 故难遭圣义应。 尘无以表达真。 识有以明通俗。 在凡下位行渐若斯。 顺旧常熏理非筌悟。 梁初方广。 源在荆襄。 本以厉疾所投祈诚悔过。 哀兹往业悲恸酸凉。 能使像手摩头。 所苦欻然平复。 同疾相重遂广其尘。 乃依约诸经抄撮成部。 击声以和动发恒流。 谈述罪缘。 足使汗垂泪泻。 统括福庆。 能令藏府俱倾。 百司以治一朝万化惟通一道被时济世。 谅可嘉之。 而恨经出非本。 事须品藻六根大忏。 其本惟梁武帝亲行情矜默识。 故文云。 万方有罪。 在予一人。 当由根识未调。 故使情尘滥染。 年别广行。 舍大宝而充儓仆。 心力所被感地震而天降祥。 是称风靡郁成恒则。 有陈真观。 因而广之。 但为文涉菁华。 心行颇淡。 原夫忏悔之设。 务在专贞。 欲使肝胆露于众前。 惭愧成于即日。 固得罪终福始。 言行可依。 如文宣之制净住。 言词可属。 引经教如对佛。 述厌欣如写面。 卷虽二十。 览者不觉其繁。 文乃重生。 读人不嫌其妨。 世称笔海。 固匪浮言。 又有妄读忏文行于悔法。 罪事丛杂不解。 位以十条。 因构烦拏。 未知本于三恼。 浪诵尽纸。 昏愦通于自他。 为师难哉。 堕负归于彼此。 如斯遣累未曰清澄。 固约前论薄为准的。 六道慈忏源亦同前。 事在岁终方行此祀。 道别开奠海陆之味毕陈。 随趣请祝。 慈悲之意弘矣。 原夫。 六道至果趣别重轻。 人含十等之差。 余则举例可悉。 阿含所述入处鬼道。 有亲供祭心生随喜。 心喜身饱故曰充饥。 非由供福业令自受。 以正法义理有所从。 无有自作他人受果。 斯则目连饭母事也。 自外五趣报局所收。 随报位隔无由通给。 今则道别陈奠。 恐非临飨。 然又报得诸通。 事含生趣不妨他心彻视待会而从祭酹。 自此已外其例难收。 或度星安宅决明罪福。 占察投轮怀疑结线。 同归浅俗未入深经。 然罪积由来福兴伊始。 俱惟妄想而善卦难谐。 愚凡所履谅参其用。 又有不揆分量登冒圣贤。 端然思道克成位地。 此并想心怀道不识道是妄心知妄思心不起有起实归惟识。 识心达俗知何不为。 用此投轮应分业相。 又有方等佛名般舟诵咒。 多以梦王表净。 准此用显浇淳。 且梦惟冥妄想象尚取依凭。 况在现轮举掷其心可准。 若夫惑业所起。 梯构有因。 惑必违理而生。 故忏务观其理。 业生依事而起。 故忏还须缘。 事悔必勤身营构。 惭愧为其所宗。 理悔必析破我人。 知妄是其大略。 并如别录。 悔法广之。 是知释宗一化。 大较三门。 若乐罪时须弘福事。 因修福故便起想著。 则应破遣教思理观。 如斯易夺集业可期。 若滞此三全乖教意。 惟夫。 大圣垂世末欲增生。 福顺情欣。 还资故习。 义须思择。 断结入道。 斯言极矣。 世不达者。 以福为道。 耽附情缠。 用为高胜。 正是戒见二结所收。 我倒常行。 何能遣缚。 是以通人。 审权实之有从。 达界系之无爽。 明惑性之重轻。 晓分量之优劣。 莫不以罪障天人一向须舍。 福为有基虽行不普。 由诸八禅滞情六度不净事观及世顺善皆为有法。 大论明言计并封心故非道业。 至如色有初定。 凡圣通行。 非想极居。 无生不止。 终乖出要未静轮回。 但为封迷不厌故也。 况以乱善用充静业。 有识闻之足为殷鉴。 流俗儒素尚捐固我之心。 但谓我能行之。 故非清荡所摄。 岂得心用浮动。 触境增迷妄计为道。 一何可笑。 复闻福为有本潜神不修。 身行处世何能无事。 事涉罪福理必通知。 且如衣食四资。 无时不假。 佛制取纳。 惟依观门。 轻侮对治。 斯诚罪也。 奉观勤行。 斯诚福也。 谓我能行。 便成违理。 我不能行。 又是违事。 违事则业系三途。 违理则福缠诸欲。 在凡使性何能静心。 入止正见方倾苦趣。 故知因修世相知何不为。 惟勤观用渐当缺有。 不尔沉沦还归无始。 伊我同舟可不免哉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发布时间:2025-09-30 08:39:2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