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命运的三个要素 内容: 影响命运的要素有三个。 我们明白了这三个要素,就可以在生活中着手改变自己的命运。 自古以来,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人类对自身的命运都特别关注,希望预测命运,把握命运。 我觉得观察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状况,应结合他本身的素质,观察其质量。 这是佛教很重要的思想。 人有没有命运呢? 确实是有的。 不过佛教不用命运这个词,而是称为业力。 每个人的命运,都有一些必然性,有一些因为过去的积累、过去的造作而养成的惯性、习性。 但命运并不是不能改造,命运不是掌握在神秘的主宰神那里。 没有一个外在的力量控制我们的命运,每个人的命运跟自身的素质是有关系的。 所以我们要考察一个人的命运,就要考察这个人本身。 考察一个人,如果从他一生的经历和成就来看,可以说有三个要素:第一叫器,第二叫识,第三叫缘。 第一个要素器。 器本来说的是没有生命的物体。 比如说一个器皿、器具。 但就一个人来说,器指什么呢? 主要是指他的身体,身器。 联系一个人的命运来说,说一个人的身器,意味着与生俱来的在身体方面的先天性差异。 我们要承认这个差异,正视这个差异。 人在身器上的差异,包括身高、相貌、体质等,是父母给我们的这个身体的先天素质。 观察身器的学问在中国也是很发达的。 如相面的学问,相面不光是看人的面相,有时也看一个人的整体,比如说身材呀,手有多长呀,走路的姿势呀,等等。 有的人可能是龙行虎步,有的人走路摇摇晃晃。 如从佛教的观点考察,我想主要是指他从父母那里先天禀赋的气质。 讲到这里我们要承认,人跟人先天的身体素质是不一样的。 何以见得呢? 在同样恶劣的环境下,遭受同样的伤害,不同的人身体反应不一样。 有的人没有问题,有的人就有了问题,不一定是平时健康的人就没有问题,平时弱的人就有了问题。 在生活的种种压力种种考验下,不同的人身体的反应完全不同,确实存在诸如耐力、体力方面的差异。 我们读古典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岳飞传》这些演义小说,那上面形容一个人说是身高八尺,拿一把一百多公斤重的大刀去跟人打仗,就像拿一根小木棍一样。 我想这样的人如果去参加现在的奥运会举重项目,肯定拿冠军。 那就是讲一个人先天素质在体力方面的优越性。 也有的人身材并不高大,但却非常有力气,超过常人。 佛教讲这是属于报,力气大也是一种果报。 我听我们师父讲云门寺的佛源老和尚,他年轻时就力大无比。 同样是在寺院干活,砍柴他所负担的重量是别人的两三倍。 他可以把一头牛,就是南方的那种水牛的两只角抓住,使它动弹不得。 可见他的力气相当大。 我们寺院的一个护法居士,据他自己讲他的力气也很大,他的身体恰恰不是很高大的,但是他的饭量很大。 一般力气大的人都比较能吃。 所以在这一点上,各人的先天素质不一样。 相面的人看的是外相,当然他是从动态来看,但也不尽如此,他还要更深入地观察人的内在气质。 西方医学从解剖学的角度研究人体的构造和机能,我们东方的人体学问,则更加全面更加整体。 东方人是从与生俱来所禀赋的气质来把握生命现象的。 从人所禀赋的气质表现来看,有的显得粗,有的显得细。 在中国的传统医学里面,把人体内的能量运行称之为经络,藏传佛教里面则说为气脉,但二者各成体系,不完全一样。 人与生俱来的经络或者说气脉的质量,也是各各不同的,但也是可以改变的。 气脉的质量跟一个人的高矮胖瘦、或者某一时间段的健康状况没有必然联系。 好像人的气脉似乎跟精神一样也具有连续性,可以从这一世延续到下一世,连续地积累。 因此相面这种学问,确实有几分道理。 它看一个人的身器,从社会阶层来说,能看出一个人是做什么工作,又适于做什么工作。 适合于种地的人肯定和适合于读书的人的身器是有差异的。 器主要是指身体方面体力耐力气质气脉这些指标,平常我们说的一个人是不是那块料,这个器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身器质量好的人,对于人生路上的挫折锤炼,往往更容易承受得住。 历来成就伟大事业的人,他们在人生路上,不知吃过多少苦,遭受多少磨难。 有时我在寺院也有机会接待一些老红军、老革命,他们爬过雪山、嚼过草根、饿过肚子、受过伤、流过血,精神上的压力和身体上所受的摧残比较一般的人不知要严重多少倍,但是在他们中间,有相当数量的人寿命很长,身体很健康,事业上也很有成就。 人先天的身器确实存在一个料的问题。 孟子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 苦其心志是一个方面,对身体的摧残是另外一方面,在这种摧残下,看看每一个人的反应如何。 所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并不是说天想把大任降于特定的某一人,其实是将大任降于所有的人,然后看看在这种考验下,有哪几个人能通过。 所以一个人的身器,确实会影响他的一生。 不仅仅体力耐力方面的支出,一个人的形象也会影响一生的命运。 虽然我们说人不可貌相,也说人的形象可以通过精神和其他方面来补充来平衡,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个人在身体方面一些不太容易改变的指标对人命运的影响。 所以我想讲的影响我们命运的第一个要素叫器。 影响命运的第二个要素是识。 识是属于精神方面的,指见识、认识、知识。 一个人具有好的身器,是一块料子,只是意味着他有成功的基础,但不意味着他一定能做多大的事业。 他这一生究竟能为人类为众生贡献多少,取决于他的见识。 识主要指见地,一个人的见地如何。 一个人的身器先天的成分居多,一个人的识量则完全是后天的,通过学习、通过生活经验积累而成。 识量包括心量的大小、观察事物的敏锐性、思维的敏捷程度、思想高度等,这都属于人的见地。 有好的身器,但如果识很糟糕,见识很低劣,没有理想,没有志向,好身器就浪费了。 这样的情况很多。 有理想、有志向,观察事物敏锐,思维敏捷,眼光远大,思想有高度,这些构成人的识的质量,能够对先天的身器起补充作用。 身器的指标,有重要的,有不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先天所禀的气质气脉怎么样,能不能承受各种压力、各种打击。 不很重要的就是高矮美丑这些指标。 似乎古代人也很重视这些指标,一说到英雄人物就说是身高八尺,或身一丈,好像身高很重要,其实并不太重要。 虽然不很重要,但也算一个指标。 我们国家已故的领导人邓小平,个头不高,相貌也是平平,从身器的指标来看,在高矮这个次要指标上就差一些,他的相貌从世俗的眼光来看也不占上风。 但是他的识量,就不是常人所能比得了的了。 他的理想、他的志向、他的心量、他看问题的敏锐、他的眼光、思想的高度,以及他不断调整思想观念的能力,这些方面就不是其他人能比的。 这就是后天的识可以补充先天身器的一个范例。 在中国的佛教史上,根据《高僧传》上描写的,也有很多高僧,比如在南北朝时期东晋有一位道安法师,道安法师还是我们河北人,他是河北巨鹿人,根据书上讲他就貌不惊人,长得黑而丑。 他出家以后,师父就不太重视他,每天让他下地劳动,其他的师兄弟呢却常常能留在寺院里面。 几天以后,道安法师去找师父说:你每天光让我劳动,也应该给我一本经书让我读一读呀? 他师父一直没太注意他,就是因为他的长相不佳。 很多时候长得不起眼的人,你总是比较晚才注意他。 师父说:行! 就给你一本经吧,但你还是要下地去劳动。 第二天晚上回来时,道安法师又去找师父说:师父! 您再给我一本经吧。 他师父说:昨天我不是刚给了你一本经吗? 他说:我已经看过了,而且已能背下来了。 他师父吓了一跳,仅一天的时间,而且是很长的一本经,怎么能背得下来呢? 他不信。 道安法师当众倒背如流,他师父这一下子才对他另眼相看。 道安法师非常了不起的,是对中国佛教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 那时候,中国南北政治割据,道安法师曾经一度住在湖北襄阳。 那里属于东晋,北边有一个政权叫前秦,皇帝叫苻坚。 苻坚是佛教徒,他听说了道安法师的名望,就派兵八万攻打襄阳。 他跟人说,我攻打襄阳是为了一个半人,这一个人是道安法师,另外半个呢是一位儒家学者,名叫习凿齿。 从这里可见道安法师的影响之大。 中国佛教在南北朝时侯,通过道安法师的努力,开始形成一些寺院修行的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既根据戒律又结合中国国情。 比如坐禅呀,过堂啊,这些制度在那时就已经有一些雏形了,这都应归功于道安法师的努力。 还有很多高僧也是这样的。 比如六祖慧能大师,父亲是范阳人,现在河北的涿州。 他虽然也可以算是北方人,但是我们从书上看,以及从现在他老人家的肉身来看,在身量方面他并不是很高大,但是他具有大菩萨的智慧。 所以识可以补充器,一个有理想、有志向有见识的人,往往会赋予他的身体以不同的气质,他在顾盼之间所流露的气质就与众不同。 一个没有理想、没有志向、没有什么见识的人,可能他的身器非常好,从物理指标来看非常好,但在言语、行动之中,表现得没有力量,表现得犹犹豫豫,表现得没有活力。 所以识可以转过来影响器,特别是在一些可变的身器指标上面。 第三个影响命运的要素是缘。 缘就是缘分。 缘分怎么样,有多重因素。 佛教里缘的含义非常丰富。 我们看这个缘字,左边就是个绞丝旁,缘字的意思,意味着一个人、一个事物跟其他的人或事物的联系是多方面的。 比如说一个人生下来,如果生到很贫困的家庭,这就是一种缘。 他的出生,他的家庭是他的缘。 另外他后来逐渐形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他的缘。 也许他出生在很贫困的家庭,但是他的某位远亲是国家元首,那就不得了啦,他的缘一下就转往另外一方面了。 我们学佛这种缘就更加有意思了。 以前可能我们从来没有想到到寺院来,也没有接触过佛教,有一天突然见到一本佛教的书,或者遇见一个朋友,他已经信佛了,跟你讲了一席话,结果你受了影响,你到寺院来,这个缘就成熟了。 缘有今天的这一部分,也有先天的那一部分,缘与我们过去世的积累是有关系的。 比如我们出生在哪一个家庭,这就与我们过去所结的缘有关系。 缘还有一个意思,意味着除了人际关系,还有我们所生活的国度,我们所从属的民族这些内容。 如我们是黄皮肤的中国人,我们绝大多数人一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生活,一定会接受这个民族的文化,具有中华民族主要的一些观念、一些感情。 这个也是缘,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国度,也是带有先天性的。 因为过去不同的积累而在今生所表现的差异这个缘,仔细说起来,它是无穷尽的,就像一张层层交织的网,由里向外,由小到大,由近到远。 有大的缘,有小的缘,有远的缘,有近的缘,有现在的缘,有未来的缘,有隐藏的缘,有显示的缘。 有一些缘已经开始成熟了,变成了现实,就是已经显示的缘。 比如从在座各位来讲,你们现在就跟三宝有缘,跟佛法有缘,因为已经走到了三宝门中了。 至于未来我们还会有什么缘,现在说不清楚,很多缘现在在隐藏之中,我们不知道。 比如这个小朋友,他身上隐藏的缘就比我们要多,因为他现在还小。 我们身上的缘显露的比他多,已经变成现实了的比他多,而他的缘是隐藏的多。 这些隐藏的缘,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影响一个人的生活道路,影响一个人事业的成就。 大小程度,这一点不用我去讲,我们一些工薪阶层的朋友就知道。 有时你工作也特别努力,做出的成绩也大,到后来要升职位的时候却没有你的份;有一个人工作不怎么样,他倒升了,因为那个单位的领导跟他有一点关系。 这种关系其实也是一种缘。 这种关系有可能是他本身就有的,也有可能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其创造的方式有可能是正当的,也有可能是非法的。 这就是缘对我们的影响。 对于我们修行人来说,不同的人修行觉悟的方式不会完全一样。 有的人修行很懒惰,磨磨蹭蹭地,但是他没有办法不修行。 为什么呢? 因为他身边的人都是修行人,都是佛教徒,都是出家人,甚至是高僧,这就是他的增上缘好。 有的人身边的人一点善根都没有,不修行,也不学佛,可是他自己的信心很清净,自己的出离心、学佛的愿望特别强。 以出家人来说,修行的缘也不一样。 有的法师从小就出家了,但他那时还迷迷登登的。 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父母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从小受影响,他的缘好,把他送到寺院,送到师父那里去。 他刚开始还没有信仰,迷迷糊糊地,后来慢慢地吃佛门的饭,穿佛门的衣,念佛门的经,有一天突然明白了,他内在的因成熟了,你看这就是缘增上。 有的法师呢,很有善根,很愿意修行,但身边的缘好像都是障碍,都反对他,都不信佛,都没有善根。 这就是缘的力量。 前面我讲到影响我们命运的三个要素,第一个叫器,第二个叫识,第三个叫缘。 我们从把握命运、改造命运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对待这三个要素呢? 前面我只讲了一半,下面再接着讲。 首先,对于身体我们应该要爱惜它、养护它。 换句话说,我们对父母对天地所给予的这个身器,要知道爱惜。 这是我们的工具。 这个工具,有的人把它消耗在损害社会、损害他人的坏事上,这就是不知道爱惜身器。 我们应该用它来做最有意义的事,用它来做对社会、对他人、对众生最有利的事。 以修行人来讲,身体既是一个业器,是过去种种业的综合结果,也是修道的利器。 这个身体不仅仅是属于我们个人私有的。 从所承担的责任来说,如果我们发起了菩提心,这个身体属于所有众生;如果我们还没有学佛,没有发起菩提心,这个身体也还属于父母家庭、亲戚朋友、社会国家。 关于对待身体的态度,儒家文化就特别提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每个人对自己的身器要有一种爱惜、爱护的心,甚至要有一种敬畏。 这个工具给我,我要善于利用它、细心保护它。 所以身器要养。 怎么样养身器? 前面我讲到身器有一些因素是先天的,但是后天的养护也可以改变身器的质量。 养护身器在修行上来说主要是要持戒、修定,佛法的持戒和修定就是养护身器的学问和功夫。 持戒,昨天已讲过了,我们要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 佛陀教导我们不能做的事,如果我们做了,首先受伤害的就是我们的身器,我们这个工具受到伤害了,受到染污了。 我们把这个工具拿去杀生、拿去偷盗,这个工具就会受到损害。 在生活里,保护自己的身器,就是要注意爱惜自己的精神精力,不要把自己的精神精力消耗在无谓的事情上面。 比如说朋友聚会、喝酒,这就是无谓的消耗,最后互相灌,灌醉了,身体都受伤害。 再比如在一些娱乐场所,放逸、过分的娱乐都是对身器的损伤。 比如抽烟这种不良的习惯,也是对我们身器的糟蹋。 这一点有的人可能会说,有很多人抽了一辈子烟也没事,但是你也要知道,很多人抽烟得肺癌呀。 得肺癌的概率抽烟的人要比不抽烟的人高一大截,高很多的。 当然讲到这一点我们又可以知道身器和身器的不同,有的人确实抽了一辈子烟没有事,那么他的身器可能先天性的抗病能力好一点。 但是现在我们不知道我们在抗肺癌这一点上身体会怎么样。 所以你就应该小心一点,最好是不要抽烟。 这种不良的嗜好对身体有损伤。 还有其他的,比如说上网,要有意义、有节制的去利用电脑、利用网络。 完全没有节制,失控,跟着网络去飘,那也会伤害我们的身器。 我绝对不是反对电脑、反对网络,我的意思是说要善用。 当我们沉迷其中的时候,身器会受伤,还有的人把身体拿来去做无谓的冒险,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不慎重的态度。 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我们不应该把身体拿来做无谓的冒险。 在佛经的戒律中,可能各位比较多地注意到了戒律总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包括不许吃肉,不许喝酒,所以人们往往说佛教的戒律都是在克制我们的身体。 但是你们要知道,佛法的戒律其实是为了要保护我们的身体。 另外也有直接关于保护我们身体的戒条。 在菩萨戒里面就有这么一条:如果没有必要,你不要独自到可能危及你生命的危险地方去,就是“险难处不得独行”。 比如伊拉克正在打仗,你非要去玩一趟回来好有吹嘘的资本,那是没有意义的。 险难处不要拿身体去冒险。 为什么菩萨不能这样做呢? 因为菩萨的身体不属于他自己,如果他把身体拿来作无谓的冒险,如果牺牲了,那也是有罪过的呀。 当然佛教也绝对反对自杀,自杀跟杀别人是同罪的,都是杀生。 为什么? 就是因为这个身器不是属于自己独有的。 所以我们要养护身器,首先要杜绝无谓消耗生命的种种生活习惯。 特别是今天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很多的娱乐在诱惑着我们,在向我们招手。 娱乐厅、歌舞厅里面旋转的灯光让我们蠢蠢欲动。 听说有一种舞厅叫迪厅,说人们到那里有的会吃一种东西,吃了以后能跳很长时间。 是不是有这样的地方啊? 这个就是糟蹋身体。 因为这种东西刺激人的神经,使他处于兴奋,使对他自己身体状况的探测麻木。 本来人已经很疲劳了,但是在药物的作用下,他的感知迟钝,所以能跳很长时间。 但是跳完以后,我相信肯定会非常累,甚至会虚脱。 就像有一种神经病人,发病的时候力大无比,狂躁无比,长时间地大喊大叫,但是他发作完以后要睡觉,睡好几天还养不过来。 所以诸如此类的活动,我觉得对身体都是很大的伤害。 我们要保护自己的身器,就要远离这些活动,远离这些地方。 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有本钱有资本去帮助众生,去修行,去工作,去成就事业。 讲到佛教的定,前面我讲到气脉的素质,身体内部各种粗细能量运行的方式、质量、速度,以及通畅与否,有这样一些先天所禀赋的条件。 佛教的禅定,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身器素质这一部分的。 禅定从呼吸,从人的心态到人的身体,进行综合调整,让心灵安静下来,沉淀到最底层,在内心最深最深的地方用功,通过长期的禅定训练,就能改变身器的质量。 识,就是见地,实际上就是讲的智慧。 佛教讲的智慧有闻、思、修三种。 闻、思就是学习。 闻是听闻,思是思考、思维,学习包括读书,听别人讲,听老师讲,这都属于闻思的智慧。 通过学习我们见多识广,掌握很多前人的经验。 修在佛教里面主要是指修禅定。 因为禅定的积累能改变身器,更重要的是能改变心识,改变我们对世界、对自身的看法。 在这些地方发生突破以后,它就会改变我们的心量,改变我们的理想、志向,改变我们思想的高度,这一切都会发生突破。 如果以世间的标准来看,扩大识的途径,古人用两句话来讲,那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句话很有概括性。 读书呢,就是闻、思,包括听别人讲。 行万里路就是实践,实际上就是修,修行。 修行不仅仅是静坐禅修,它也包括了在生活方面去磨练、去历练、去碰撞;去失败,再试验,再失败,不断地过程。 最后见地增加了,见识增长了,心量打开了。 当然也包括空间上的游历。 在古代印度和中国,一个人游历的经验也是很重要的。 一个人要是足不出户,很多东西看不到,他的见识也很难增长。 现在时兴旅游,在佛教里叫行脚,云游天下。 像我们中国,因为疆域广大,山川秀丽,所以云游天下你们想一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很多的名胜古迹,很多的地方,这个过程一定会增长你的知识,会陶冶情操,会提高文化素养。 而且在这个过程里,中国的这些山水,这些名胜古迹本身就像一个老师一样洗浣我们的身心,开阔我们的心量。 只是呆在小小的街巷或者是很偏僻很封闭的小村庄,和你远望无边无际碧波万顷的大海,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感受绝对不一样。 当然对于心智相当成熟的人,在很小的屋子里,他的心也是跟虚空一样大。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我们的心随境所转,我们的心会受境的熏陶。 行万里路呢,就是主动地用好的环境,用这些波澜壮阔的、宏大的、秀丽的外境来熏陶我们自己,也可以增长见识。 身器要养护,识要培养、要磨练。 那么讲到缘呢,就是要广结善缘。 一个人为什么会生在很开明,比如说有佛教信仰、有文化氛围的家庭呢? 与他过去世结的缘有很大关系。 有的人走到哪里都能遇到好人,走到哪里别人见到都喜欢他,都愿意帮助他。 也有的人处处碰壁,人缘老是不顺,总是有人会跟他过不去,这也跟他过去世结的缘有关系。 所以要改变缘,只能是从广结善缘做起。 广结善缘要从生活里做起,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一面之交或者多年相处,都要能结善缘,慢慢地我们在人生路上的积累就会越来越好。 广结善缘主要是要有奉献的心,要有奉献精神,在任何一个环境中,都要多为别人着想,为别人服务,关照对方,不要处处只想到自己,要多为别人着想。 广结善缘从语言上讲就是要说爱语,要说柔软语;从心态上来说,要有奉献的心,有欢喜的心;从行为上来说,要多做利他的事;从仪表来说,要多微笑。 有时可能一面之交,一个善意的微笑会给对方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结下很深的缘。 我在书上看到一个故事:大概是在风景优美的瑞士,那时正值旅游高峰,四面八方的游客都聚集到一个城市里面,宾馆都已经住满了人。 一位服务员正在值班,天已经很黑了,有一对老年夫妇来了,他们来投宿,但是这个宾馆也已经客满了。 这个服务员就跟这对老年夫妇解释,说确实没有床位了。 这对老年夫妇显得很失望,因为没地方住了,而且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个年轻人想了一下,然后他突然说我有一个工作间,虽然比较小,条件不怎么好,但是卫生还可以,你们在那里休息一晚上吧,反正我在值班,我在外面坐着就可以了。 这对老年夫妇接受了他慷慨的布施。 第二天这对夫妇就离开了,离开的时候很高兴,并且刻意留下了这个年轻人的地址。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个年轻人就收到了这对夫妇的电报,这对夫妇在美国的一个城市,说欢迎您到我们这里来做客。 后来这个年轻人正好放假,就去了美国。 那对夫妇专门派人接他,接到以后,把他领到一个非常富丽堂皇的酒店里面。 这个年轻人以为是要安排他到这里住的,结果老人说,这个酒店是我们为你修的,要交给你来管理。 这对老年夫妇把一个酒店送给这个年轻人,作为对他那个晚上并不难做到的善举的回报。 这个故事可能是人们编的,但是它能给我们一个启发,有时候在生活里面一件小的善举能给我们结很深的缘,一件小事足以把我们的善心表达出来。 所以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 ”为什么说小的事会给我们结很深的缘呢? 因为不管是小事还是大事,所表现出来的心态是一样的。 所以广结善缘时时处处都可以做。 广结善缘需要我们要有爱心、有责任心。 今天的社会很多时候人们眼光短浅,没有责任感,不相信三世因果,不相信我们要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任。 因此我经常听到人们反映说在火车站、在汽车站很多时候买的是假冒伪劣。 买食品呢,经常都是过期的。 为什么呢? 因为火车站和汽车站有一些人他认为在他这儿买东西的都是赶车的,车一坐上去,就永远不会再来了,是一次性买卖,短期行为,能捞一把就捞一把。 他的那种心态好像是这个人我跟他做了这一次生意,以后就永远不会再见到他了。 事实恰恰相反,以后还会见面。 如果我们对自己遇见的每一个人都能想到说以后还会见面,就马上不一样了,就知道要认真对待了。 从缘的这一点来说,也应该要广结善缘。 广结善缘一般地说就是要奉献,奉献我们的财物,奉献我们的爱心,奉献我们的欢喜心。 这也就是佛教讲的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 无畏就是安全感,安全感布施。 养护身器、磨练见识、广结善缘这三个方面,如果我们都能很好地做,那么我相信,我们的命运会越来越好,我们就扣住了命运的脉搏。 不仅可以把握现在,更可以把握未来;不仅今生今世可以通过努力逐渐地改变,无穷的未来际我们都掌握在手上。 养护身器、磨练见识、广结善缘,这就是命运三要素。 发布时间:2025-09-29 12:10:0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