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续高僧传 卷第十九 习禅四 内容: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习禅四 本传十四 附见二唐京师大庄严寺释僧定传一唐同州大兴国寺释道林传二唐京师清禅寺释法应传三唐南武州沙门释智周传四唐终南山紫盖沙门释法藏传五唐并州大兴国寺释慧超传六唐台州国清寺释智晞传七唐并州义兴寺释智满传八唐京师化度寺释僧邕传九唐天台山国清寺释灌顶传十(智晞 光英)唐天台山国清寺释智璪传十一唐天台山国清寺释普明传十二唐终南山丰德寺释智藏传十三唐雍州津梁寺释法喜传十四释僧定。 丹阳人。 本学成实。 博综有功。 讨击既繁便感风疠。 乃惟曰。 形异同伦学当徙辙。 遂屏绝还顾归宗禅府。 初栖钟山林阜独静空斋。 侍者道游供给左右。 唯以粳米白粥日进一杯。 余则系念相续不愧空景。 经于数年不涉村邑。 游仞定心更增幽绩。 故使门牖重隐吐纳自新。 墙宇崇峻违顺斯薄。 微诚获应故所苦忽销。 致令身首面目一时圆净。 鬓眉并生有逾恒日。 虽福感所及仪貌倍常。 而双眉最浓可长数寸。 苍赤通颜乃成奇异。 定既属斯灵瑞翘厉晨夕。 山中多虎踪迹成蹊。 本性仁慈来入于室。 床前庭下惟繁虎迹。 或禅想乍浮未能安静。 便通夜山行无问榛梗猛兽鸷鸟见等同群。 而定安之若游城市。 其含育之感不可类也。 隋文于西京造寺。 远召处之。 业定之心无庸世务。 至于受戒师礼毕志岠违。 预在尊严闻便避隐。 尝遇伤寒通身蒸热。 遂如常跏坐断食三日。 沙门保恭道场上首。 定之徒也。 亲喻令食。 答曰。 疾势将陵。 命非可保。 应以法援。 何用食为。 便闭口静坐。 七日既满所苦顿痊。 其立操要心为此类也。 大业末岁。 栖南山大和寺。 群盗来劫。 定初不怖。 盗曰。 岂不闻世间有奴贼耶。 定曰。 纵有郎贼。 吾尚不怖。 况奴贼耶。 因剥其衣服曾无吝色。 至于坐毡将欲挽掣。 定捉之曰。 吾仰此度冬。 卿今将去。 命必不济。 乍断吾命于此。 毡不可离吾命也。 群贼相看便止之。 以武德七年六月因有少疾。 跏坐如常。 不觉已逝。 春秋八十余矣释道林。 姓李。 同州郃阳人也。 年二十五发心出家。 入太白山结宇深岩路绝登陟。 木食济形惟法检心更无营拯。 隋开皇之始。 创启玄宗。 敕度七人。 选穷翘楚。 有司加访。 搜得林焉。 文皇亲命出家苦辞不可。 乃启曰。 贫道闻山林之士往而不返。 皓然之气独结林泉。 望得连踪既往。 故应义绝凡贯。 陛下大敞法门。 载清海陆。 乞以此名遗虚仰者。 帝曰。 名实相副其来久矣。 禅师但隶公府身任山栖。 林不从乃逃还大白。 仍宗前业。 后以事闻奏。 乃更搜扬仄陋。 穷岩倒穴。 方始捉获。 而履节无亏。 敕劳殷重崇敬弥异。 乃赐香炉等物。 仍令住冯翊大兴国寺。 经止少时。 又逃于梁山之阳。 河崖回曲地称天固。 凿山为窟凝道其中。 武德七年七月。 微觉有疾。 遗诫门侍无越律仪。 又闻笳吹响空。 道俗歆会。 又降异香大如桃枣。 众皆拾而供养莫知名目。 烧发美畅闻者惊心。 经于三日精气爽朗跏坐而终。 停尸七日。 色相无改。 即于山栖凿龛处之。 众聚如烟数盈万计。 鼓舞而送。 生死荣焉。 自林之在道。 隐括为先。 从生至终俭约为务。 女人生染之本。 偏所诫期。 故林一生常不亲面不为说法。 不从取食。 不上房基。 致使临终之前有来问疾者。 林隔障潜知。 遥止之不令面对。 斯行洁通幽故也。 而慈济生灵深护物性。 蚤虱之属任其游行。 每徐徐举衣。 恐其惊走。 斯仁育之量。 殆难嗣矣释法应。 姓王氏。 东越会稽人。 生自孩孺性度沉默。 随住缘想幽思难移。 弱冠出家。 事沙门昙崇。 学宗禅业。 见于别传。 时值周初定门初辟。 奉法履行。 亘道相趋。 应于门学殊为称首。 后逢周祸避迹终南。 饭衣松萝潜形六载。 专修念慧用祛夙罪。 精厉所及法门弥净。 心用攸厝妄境斯澄。 屡感虎狼蹲踞庐侧。 或入门内似有相因。 应素体生缘。 又闲禅病。 对犹家犬。 为受三归。 自尔驯狎更繁其类。 隋开入度。 还事崇公。 定业既深偏蒙印可。 徒众五百并委维持。 教授奖擢允开众望。 开皇十二年。 有敕令搜简三学业长者。 海内通化崇于禅府。 选得二十五人。 其中行解高者。 应为其长。 敕城内别置五众。 各使一人晓夜教习。 应领徒三百。 于实际寺相续传业。 四事供养并出有司。 声闻惟远。 下敕赐帛三百段。 仍用造经一藏。 亲躬受持。 以武德初年素无所患。 云吾今将逝。 已有香华见迎。 言已卒于清禅寺。 春秋八十矣释智周。 字圆朗。 姓赵氏。 其先徐州下邳人。 有晋过江居于娄县之曲阜也。 然其神用超邈彰于青绮。 小学年中违亲许道。 师事法流水寺滔法师。 为力生也。 滔乃吴国冠冕。 释门梁栋。 周服勤左右分阴请业。 受具之后志在博闻。 时大庄严[目*爵]法师者。 义府经笥道映雄伯。 负帙淹留专功一纪。 究尽端涯更同寒水。 自金陵失御。 安步东归。 本住伽蓝开弘四实。 学侣同萃言晤成群。 但久厌城傍早狎丘壑。 遂超然高举。 晦迹于马鞍山慧聚寺。 仁智斯合终焉不渝。 而止水致鉴问道弥结。 旧齿晚秀咸请出山济益道俗不拘小节。 乃又从之。 横经者溢坐。 杖气者泥首。 炎德既销僧徒莫聚。 乃翻飞旧谷。 又遭土崩瓜剖。 顺时违难泛然无系。 寂动斯亡。 武德五年七月五日遘疾。 终于大莱城南武州刺史薛仕通舍。 春秋六十有七。 其年十一月二十日。 贼退途静。 弟子法度等。 奉迎神柩归于本山。 当时人物凋疏茔隧未理。 以贞观四年二月十五日。 弟子慧满等。 于寺之西岭改设圆坟。 惟周风情闲澹识悟淹远。 容止可观进退可度。 量包山海调逸烟霞。 得丧一心慈恻万类。 穷通不易其虑。 喜愠不形于色。 崇尚先达提奖后进。 道俗闻望咸取则焉。 加以笃爱虫篆尤工草隶。 傍观图史大善篇什。 与兄宝爱俱沐法流。 陈氏二方俱驰声绩。 讲成论小招提玄章涅槃大品等。 各十余遍。 兼造殿阁。 门廊周匝壮丽当阳。 弥勒丈六夹纻并诸侍卫。 又晋司空何充所造七龛泥象。 年代绵远圣仪毁落。 乃迎还流水。 漆布丹青雕缋绮华。 允开信表法。 回向寺释道恭曰。 余以拥肿拳曲不中规绳。 而匠石辍斤忽垂顾眄。 赏激流连殆逾三纪。 披云对月。 赋曹陆之诗。 跂石班荆。 辩肇融之论。 故人安在。 仰孤帐而荒凉。 景行不追。 望长松而咽绝。 惧陵谷易迁竹素难久。 托徽猷于贞绀。 扬清尘于不朽。 其铭曰。 五荫城墎六贼丘陵。 胶固爱网萦回业绳。 雄猛调御慈悲勃兴。 危涂倏静秽海俄澄。 八树潜晖五师系轨。 纂此遗训克应开士。 皎洁戒珠波澜定水。 有道有德知足知止。 学总群经思深言外。 乐说河写餐风云会。 七众关揵四部襟带。 振纲颓网繄其是赖。 世途沦丧适化江湄。 去来任物隐显从时。 坏瓶何爱净土为期。 有生有灭何喜何悲。 窀关昔隧封兴旧陇。 春郊草平故山松拱。 林昏鸟思径深寒拥。 妙识归真玄坰虚奉释法藏。 姓荀氏。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又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苦深悟无常。 投庇三宝用希福祐。 年二十二。 即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 便从出俗。 天和四年诞育皇子。 诏选名德至醴泉宫。 时当此数。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众僧兀然无人对者。 藏在末行挺出众立作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古圣今贤皆依山静。 建德二年二月。 刷心荡志。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纳。 餐以术松。 面青天而沃心。 吸白云而填志。 三年正月八日游步山顶。 忽遇甘杏七枚。 即而啖之。 流味浓美。 周行更索全无来处。 即荷冥资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给优二年。 惟藏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常思开法。 至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帝。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以不许入进退论理。 武候府上大夫拓王猛。 次大夫乙娄谦。 问从何而来朋侣何在施主是谁。 藏报曰。 建德二年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方禁僧侣。 惟藏在山。 余并还俗。 乃以俗法抑出徒侣。 藏只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则至尊所施。 猛等报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著菩萨衣冠为陟岵寺主。 遣内史沛国公宇文绎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覆奏曰。 天下众僧并令还俗。 独度一人违先帝诏。 至十月于城东面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以摄众生如何。 藏引妙庄严王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帝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处尽。 藏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尔。 时命若悬藤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帝曰。 道人怖不。 藏公曰。 人生所重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帝闻愀然改色乃曰。 真人护法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帝。 往林泉山泽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 奉敕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任藏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沉隐。 虽蒙恩敕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 于虎门学六月。 藏又下山与大丞相对论三宝经宿。 即蒙剃落。 赐法服一具杂彩十五段青州枣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追藏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令遣藏共竟陵公检校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服各还所止。 藏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三日。 丞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追前度者置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方流海内。 岂非藏戒行贞明禅心郁茂。 何能累入朱门频登御榻。 尔后每有恩敕别加慰劳。 并敕王公咸知朕意。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 宣敕月给茯苓枣杏苏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不图荣利。 十四年自奏停料随施供给。 武候将军索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异礼奉养。 积善所熏遂舍所住以为佛寺。 藏率俗课励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 宣敕藏禅师。 落发僧首。 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熟不可等。 其所住处可为济法。 今之隆政坊北门僧寺是也。 尝以慈仁摄虑。 有施禽畜依而养之。 鹅则知时旋绕。 狗亦过中不食。 斯类法律不可具纪。 炀帝晋蕃时。 临太尉第三子绵疾夭殂。 瘗于斯寺。 乃勒铭曰。 世途若幻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彭祖何修。 呜呼余子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长依法俦。 教因施藏灵寿杖曰。 每策此杖时赐相忆。 答曰。 王殇幼子长就法门。 藏策灵寿何敢忘德。 十六年隋祖幸齐州失豫。 王公已下奉造观音。 并敕安济法供养。 仁寿元年。 文帝造等身释迦六躯。 敕令置于藏师住寺。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凡营福业经像佛殿皆委于藏。 大业末岁下敕九宫。 并为寺宇度僧。 纲管相续维持。 以藏名称洽闻。 乃补充太平宫寺上座。 绥缉少达无替所临。 及大唐建议人百一心。 淮安王创缮兵旗于斯寺宇。 因受王请终身奉养。 贞观之始情奉弥隆思报罔极。 毕由造寺伺隙未展。 王便物故本祈不果。 藏亦终焉。 以贞观三年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武子堆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夙素知德。 为铭贞石。 在于龛侧矣释慧超。 俗姓申屠。 上党潞城人也。 体道怀贞冰霜其志。 初拂衣舍俗。 北趣晋阳。 居大兴国寺。 禅念为业。 虽略观名教备委邪正。 而偏据行途不沿言说。 乃别建道场盛罗仪象。 幡花交列众具清鲜。 又鸠集异香多陈品族。 每以烧香供养。 烟气相寻。 超恒躬处其中。 净衣端坐。 详其觉观拟其志业。 故有异香满室灵骨充瓶。 随用福流还填欠数。 而莫知其所以然也。 至仁寿中年。 献后崩立禅定寺。 以超名望征入京师。 严净形衣有逾恒日。 感瑞陈供无替由来。 至武德元年。 以并部旧坏怀信者多化道赴缘义难限约。 乃返还兴国道俗欣庆奉礼交并。 及七年冬微疾不悆即告无常。 合寺齐赴伫聆遗诀。 超端坐如常精神更爽。 告众曰。 同住多年凡情易隔。 脱有相恼希愿开怀。 然人道难逢善心易失。 及今自任勿误后身。 言讫敛手在心。 不觉其绝。 见无接对谓其未终。 取纩属之乃知无气。 时年七十余。 坐若神景色貌逾洁。 异香萦绕满室充庭。 音乐闻空莫知来处。 门人大众惊心骇目。 遂使士女奔赴悲咽寒云。 阗塞寺院香花献积。 至十二月中。 克期将殡。 四远白黑列道争前。 从寺至山十有余里。 人马辐凑事等市[門@厘]。 舆以绳床坐如入定。 路既交拥卒制难加。 乃回道西城破荒就葬。 众又填逼类等天崩。 便殓于龙阜之山开化寺侧。 作窟处焉。 经停一年俨然不散。 日别常有供礼香花无绝。 后遂塞其窟户。 置塔于上。 勒铭于右。 用旌厚德矣释智晞。 俗姓陈氏。 颍川人。 先世因宦流寓家于闽越。 晞童稚不群幼怀物外。 见老病死达世浮危。 自省昏沉愍诸沦溺。 深加厌离如为怨逐。 誓出尘劳访寻胜境。 伏闻智者抗志台山安禅佛陇警训迷途为世津导。 丹诚驰仰远泛沧波。 年登二十始获从愿。 一得奉值即定师资。 律仪具足禀受禅决。 加修寂定如救头然。 心马稍调散动辞虑。 受命遗旨常居佛陇修禅道场。 乐三昧者咸共师仰。 宴坐之暇。 时复指撝创造伽蓝。 殿堂房舍悉皆严整。 惟经台未构。 始欲就工。 有香炉峰山岩峻险林木秀异。 然彼神祇巨有灵验。 自古已来无敢视其峰崖。 况有登践而采伐者。 时众议曰。 今既营经台供养法宝。 惟尚精华岂可率尔而已。 其香炉峰柽柏。 木中精胜。 可共取之以充供养。 论详既讫。 往咨于晞。 具陈上事。 良久答云。 山神护惜不可造次。 无敢重言。 各还所在。 尔夜梦人送疏云。 香炉峰柽柏树。 尽皆舍给经台。 既感冥示。 即便撝略。 营办食具分部人工入山采伐。 侍者咨曰。 昨日不许。 今那取之。 答曰。 昨由他今由我。 但取无苦必不相误。 从旨往取。 柽柏之树惟险而生。 并皆取得一无留难。 先师智者陈曰。 劝化百姓。 从天台渚次。 讫于海际。 所有江溪。 并舍为放生之池。 永断采捕。 隋世亦尔。 事并经敕。 隋国既亡。 后生百姓为恶者多。 竞立梁沪满于江溪。 夭伤水族告诉无所。 乃共顶礼禅师往先师龛房。 烧香咒愿。 当有鱼人。 见僧在沪上立。 意谓堕水。 将船往救。 仅到便无。 因尔梁沪皆不得鱼。 互相报示改恶从善。 仍停采捕。 时有僧法云。 欲往香炉峰头陀。 晞谏曰。 彼山神刚强。 卿道力微弱。 向彼必不得安。 慎勿往也。 云不纳旨。 遂往到山。 不盈二宿。 神即现形驱云令还。 自陈其事。 方忆前旨深生敬仰。 有弟子道亘。 在房诵经。 自往唤云。 今晚当有僧来。 言竟仍向门下。 即见一僧纯著纳衣执锡持钵。 形神爽俊有异常人。 从外而来。 相去二十余步。 才入路东隐而不现。 俄顷之间即闻东山有铜钟声。 大震山谷。 便云意唤吾也。 未终数日。 语弟子云。 吾命无几可作香汤。 洗浴适竟。 山中鸟狩异色殊形常所不见者。 并皆来集房侧。 履地腾空悲鸣唤呼。 经日方散。 十二月十七日夜。 跏趺端坐。 仍执如意说法。 辞理深邃。 既竟告弟子曰。 将汝等造次相值。 今当永别。 会遇靡期。 言已寂然无声良久。 诸弟子哭泣。 便更开眼诫曰。 人生有死物调始必终。 世相如是。 宁足可悲。 今去勿尔闹乱于吾也。 又云。 吾习禅已来至于今日四十九年。 背不著床吾不负信施不负香火。 汝等欲得将吾相见。 可自勤策行道力不负人。 弟子因咨启。 未审和上当生何所。 答云。 如吾见梦。 报在兜率。 宫殿青色居天西北。 见智者大师。 左右有诸天人皆坐宝座。 唯一座独空。 吾问所以。 答云。 灌顶却后六年当来升此说法。 十八日朝语诸弟子。 汝等并早须斋。 吾命须臾。 尔日村人登山参疾。 食竟辞还。 又曰。 既苦远来。 更停少时。 待贫道前去。 其人不解。 苦辞不住。 当尔之时皎日丽天全无云翳。 谓参人曰。 既已不住可疾去雨寻落。 去者少时骤雨如泻。 春秋七十有二。 以贞观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时。 结跏安坐端直俨然。 气息绵微如入禅定。 因而不返。 时虚空中有弦管声。 合众皆闻。 良久乃息。 经停数日方入石龛颜色敷悦手足柔软不异生平。 所窆龛坟在先师智者龛前二百余步释智满。 姓贾氏。 太原人。 立意矜特不群凡小。 七岁出家随师请业。 凡所受道如说修行。 年登冠肇进受具戒。 律仪成范资训弥弘。 又听涅槃等经。 尽其大旨。 名教略圆味静终业。 遂往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门徒肃穆缁素归依。 礼供骈罗积而能散。 时属隋初创弘大法。 智满蒸仍国化引而广之。 故使闻风造者负笈奔注。 众杂精粗时兼久近。 初则设仪。 礼忏用摄恒情。 后便随其乐欲。 静思宴坐。 满躬事众法身预僧伦。 形止方雅威严猛肃。 眉目浓朗白黑交临。 预有参拜莫不神骸而毛动。 咸加敬仰为菩萨戒师。 而满不重身名不轻正法。 虽苦邀请未即传授。 乃亲为竭诚方等。 行道要取明证。 梦佛摩顶。 并为说法。 宛如经相。 方为授法。 故道俗思戒者相趍不绝。 而专意静观厌此諠浮。 乃徙居黎城之东山南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又结如林。 禅忏兼修止观齐舍。 志弘经远随务或乖。 又往雁门川。 依瓒禅师。 涉缘念慧。 瓒僧中藻镜定室羽仪言行清澄。 具如别传。 满嗟遇后展欣附有余。 从瓒历游所在宗习。 又依住开化结虑修心。 俄为文帝追瓒入京。 定门斯坏众侣乖张。 满乃录其同志五十余人。 西入岚州土安山内。 如前综业。 大感学徒。 隋季道消。 贼徒蜂起。 生民坠于沟壑。 而满众宛然不散。 斯亦道感之会也。 大唐建义四众归奔。 乃率侣入城就人弘道。 初住晋阳真智寺。 以化声广被归宗如市。 武皇别敕。 引劳令止许公宅中。 供事所须并出义府。 躬往礼问睹而惧之。 顾语裴寂曰。 孤见此禅师。 衣毛惊起何耶。 答曰。 计无余相。 应是戒神所护耳。 重以他日修觐曰。 弟子济拔苍生。 今义兴大造。 愿往还无障。 当为立寺。 既登京辇天下略平。 武德元年。 乃诏满所住宅为义兴寺。 四事供养一出国家。 至三年以满德为物归道声更远。 帝欲处之京室下敕征之。 又以北蕃南侵百姓情骇。 都督弘农公刘让启留满住用镇众心。 有敕特听同安朝寄。 武德五年。 玁狁孔炽戎车载饰。 以马邑沙门雄情果敢。 烽耀屡举罔弗因之。 太原地接武乡兵戎是习。 乃敕选二千余僧。 充兵两府。 登又下敕。 满师一寺行业清隆。 可非简例。 由是重流景行光问遐迩。 晋川髦彦沙汰之余。 睹满坐受嘉庆。 皆来称美。 或拜伏戒范者。 或依承习住者。 常数二百余人。 而满恒业无怠。 精厉其诚。 时或惰学亲召别诫。 委引圣量诱化凡心。 预在闻命莫不泪流而身伏。 噎叹良久并由承法。 行已感发前人。 故得机教不妄弘矣。 贞观二年四月。 初因动散微觉不悆。 遂淹灰管本性无扰。 门人同集日遗诫劝。 有沙门道绰者。 夙有弘誓。 友而敬奉。 因喻满曰。 法有生灭道在机缘。 观相易入其门。 涉空颇限其位。 愿随所说进道有期。 满乃盱衡而告曰。 积年诚业冀此弘持。 缘虚无相可缘。 引实有何所引。 岂以一期要法累劫埋乎。 幸早相辞勿尘妄识。 绰乃退焉。 其坚白持微为若此也。 既而气将渐弱。 而志力犹强。 侍人围绕观者充室。 满端坐举面徐视学徒。 时次昆吾溘然而卒。 春秋七十有八。 即贞观二年六月九日也。 当终前夕大地振动寺树摧枝。 合众悲敬衰相现矣。 泰山其颓乎。 法人斯逝。 联类如此。 举邑酸切若丧其心。 即以其月十二日。 旋殡于龙山童子谷中。 立塔碑德。 自满舍俗从道六十余年。 洁己清贞冰霜取喻。 弊衣节食才止饥寒。 频经断谷用约贪染。 目不邪视言不浮华。 净色子女未尝瞻对。 弱年登岁者不宿房中。 受具多夏者方令近侍。 约时临众诫以行科。 余则静处小房。 晬朝方出。 室中唯一绳床。 钵袋挂于壁上。 随道资具坐外更无。 致使见者懔然改容不觉发敬矣。 又偏重供僧勤加基业。 慈接贫苦备诸药疗。 茕茕遑遑意存利物矣释僧邕。 姓郭氏。 太原介休人。 祖宪荆州刺史。 父韶博陵太守。 邕神识沉静冥符上德。 世传儒业齿胄上庠。 年有十三违亲入道。 于邺西云门寺依止僧稠而出家焉。 稠公禅慧通灵戒行标异。 即授禅法。 数日便诣。 稠抚邕谓诸门人曰。 五停四念将尽此生矣。 仍往林虑山中。 栖托定门游逸心计属周武平齐像法隳坏。 又入白鹿山深林之下。 避时削迹饵饭松术。 三迳斯绝百卉为群。 麇麚伏其前。 山禽集其手。 初未之异也。 后乃梵音展礼焚香读诵。 辄有奇鸟异兽。 攒聚庭宇。 貌如慕敬心疑听受。 自非行感所及。 何以致斯。 自尔屡降幽灵。 胜言叵载。 开皇之始弘阐释门。 重叙玄宗更联荣问。 有魏州信行禅师。 深明佛法。 命世异人。 以道隐之晨。 习当根之业。 知邕遁世幽居。 遣人告曰。 修道立行。 宜以济度为先。 独善其身非所闻也。 宜尽弘益之方照示流俗。 乃出山与行相遇同修正节。 开皇九年行被召入京。 乃与邕同来至止帝城。 道俗莫匪遵奉。 及行之殁。 世纲总徒众。 甚有住持之功。 以贞观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终于化度寺院。 春秋八十有九。 主上崇敬情深赠帛。 为其追福。 以其月二十二日。 奉灵魄于终南山。 遵邕之遗令也。 门徒收其舍利。 起塔于行之塔左。 邕风范凝正行业精严。 卑辞屈己体道藏用。 及委质寒林悲缠朝野。 佥以身死名灭世有斯人。 敢树玄石用陈令范。 左庶子李百药制文。 率更令欧阳询书。 文笔新华多增传本。 故累诵野外矣释灌顶。 字法云。 俗姓吴氏。 常州义兴人也。 祖世避地东瓯。 因而不返。 今为临海之章安焉父夭早亡。 母亲鞠养。 生甫三月。 孩而欲名。 思审物类未知所目。 母夜称佛法僧名。 顶仍口敩。 音句清辩同共惊异。 因告摄静寺慧拯法师。 闻而叹曰。 此子非凡。 即以非凡为字。 及年七岁还为拯公弟子。 日进文词。 玄儒并骛清藻才绮。 即誉当时。 年登二十。 进具奉仪。 德瓶油钵弥所留思。 洎拯师厌世。 沐道天台。 承习定纲罔有亏绪。 陈至德元年。 从智顗禅主出居光宅。 研绎观门频蒙印可。 逮陈氏失驭。 随师上江。 胜地名山尽皆游憩。 三宫庐阜九向衡峰。 无不揖迹依迎访问遗逸。 后届荆部停玉泉寺。 传法转化教敷西楚。 开皇十一年。 晋王作镇扬州。 陪从智者戾止[邱-丘+千]沟。 居禅众寺。 为法上将。 日讨幽求。 俄随智者。 东旋止于台岳。 晚出称心精舍开讲法华。 跨朗笼基超于云印。 方集奔随负箧屯涌。 有吉藏法师。 兴皇入室。 嘉祥结肆独擅浙东。 闻称心道胜意之未许。 求借义记寻阅浅深。 乃知体解心醉有所从矣。 因废讲散众投足天台餐禀法华发誓弘演。 至十七年智者现疾。 瞻侍晓夕艰劬尽心。 爰及灭度亲承遗旨。 乃奉留书并诸信物。 哀泣跪授。 晋王五体投地悲泪顶受。 事遵宾礼情敦法亲。 寻遣扬州总管府司马王弘。 送顶还山为智者设千僧斋置国清寺。 即昔有晋昙光道猷之故迹也。 前峰佛陇寺号修禅。 在陈之日智者初建陇南十里。 地曰丹丘。 经行平正瞻望显博。 智者标基刊木。 欲建道场。 未果。 心期。 故遗嘱斯在。 王工入谷即事修营。 置臬引绳一依旧旨。 仁寿元年。 晋王入嗣东巡本国。 万里川途人野毕庆。 顶以檀越升位寺宇初成。 出山参贺。 遂蒙引见。 慰问重叠酬对如响言无失厝。 臣主荣叹。 又遣员外散骑侍郎张干威送还山寺。 施物三千段[疊*毛]三百领。 又设千僧斋。 寺庙台殿更加修缉。 故丹青之饰乱发朝霞。 松竹之岭奄同被锦。 斯寔海西之壮观也。 远符智者之言。 具如彼传。 仁寿二年下令延请云。 夏序炎赫道体休宜。 禅悦资神故多佳致。 近令慧日道场庄论二师讲净名经。 全用智者义疏判释经文。 禅师既是大师高足。 法门委寄。 令遣延屈。 必希霈然。 并法华经疏。 随使入京也。 伫迟来仪书不尽意。 顶持衣负锡高步入宫。 三夏阐弘。 副君欣戴。 每至深契无不伸请。 并随问接对。 周统玄籍。 后遣信送还。 嚫遗隆倍。 大业七年。 治兵涿野亲总元戎。 将欲荡一东夷用清文轨。 因问左右备叙轩皇。 先壮阪泉之戮暴。 后叹峒山之问道。 追思智者感慕动容。 下敕迎顶远至行所。 引见天扆叙以同学之欢。 又遣侍郎吴旻送还台寺。 尔后王人继至房无虚月。 顶纵怀丘壑绝迹世累。 定慧两修语默双化。 乃有名僧大德。 近城远方希睹三观十如及以心尘使性。 并拜首投身请祈天鼓。 皆疏瀹情性澡雪胸襟。 三业屡增二严无尽。 忽以贞观六年八月七日。 终于国清寺房。 春秋七十有二。 初薄示轻疾无论药疗。 而室有异香。 临终命弟子曰。 弥勒经说。 佛入城日香烟若云。 汝多烧香。 吾将去矣。 因伸遗诫。 词理妙切。 门人众侣瞻仰涕零。 忽自起合掌如有所敬。 发口三称阿弥陀佛。 低身就卧累手当心。 色貌欢愉。 奄然而逝。 举体柔软。 顶暖经日尝有同学智晞。 顗之亲度。 清亮有名。 先以贞观元年卒。 临终云。 吾生兜率矣。 见先师智者。 宝坐行列皆悉有人。 惟一座独空。 云却后六年灌顶法师升此说法。 焚香验旨。 即慈尊降迎。 计岁论期。 审晞不谬矣。 以其月九日窆于寺之南山。 远近奔号諠震林谷。 初顶化流嚣俗神用弘方。 村人于法龙。 去山三十余里。 染患将绝众治不愈。 其子奔驰入山祈救。 顶为转法华经。 焚旃檀香。 病者虽远。 乃闻檀香入鼻。 应时痊复。 又乐安南岭地曰安洲。 碧树青溪泉流伏溺人迳不通。 顶留连爱玩。 顾而誓曰。 若使斯地夷坦。 当来此讲经。 曾未浃旬。 白砂遍涌平如玉镜顶以感通相显不违前愿。 仍讲法华金光明二部。 用酬灵意。 尝于章安摄静寺讲涅槃经。 值海贼上抄道俗奔委。 顶方挝钟就讲。 颜无慑惧。 贼徒麾幡诣寺。 忽见兵旗曜日持弓执戟人皆丈余雄悍奋发。 群睹惊懅一时退散。 尝于佛陇。 讲暇携引学徒。 累石为塔。 别须二片用构塔门。 弟子光英。 先以车运一石。 咸疑厚大。 更欲旁求复劳人力。 顶举杖聊撝。 前所运石飒然惊裂。 遂折为两段。 厚薄等均用施塔户。 宛如旧契。 若斯灵应其相寔多。 自顶受业天台又禀道衡岳。 思顗三世宗归莫二。 若观若讲常依法华。 又讲涅槃金光明净名等经。 及说圆顿止观四念等法门。 其遍不少。 且智者辩才云行雨施。 或同天网乍拟璎珞。 能持能领唯顶一人。 其私记智者词旨。 及自制义记。 并杂文等题目。 并勒于碑阴。 弟子光英。 后生标俊优柔教义。 与国清寺众佥共纪其行。 树其碑于寺之门。 常州弘善寺沙门法宣为文。 其词甚丽。 见于别集释智璪。 俗姓张氏。 清河人。 晋室播迁寓居临海。 祖元秀梁仓部侍郎。 任临海内史。 父文怀陈中兵将军。 璪受经之岁。 言无虚发行不惭人。 亲里乡邻深加敬爱。 年登十七二亲俱逝。 惨服才释便染疾病。 频经岁月医药无效。 仍于静夜策杖曳疾。 出到中庭向月而卧。 至心专念。 月光菩萨惟愿大悲济我沉痾。 如是系念遂经旬朔。 于中夜间梦见一人。 形色非常。 从东方来。 谓璪曰。 我今故来为汝治病。 即以口就璪身。 次第吸[口*數]。 三夜如此。 因尔稍痊。 深知三宝是我依救。 遂求离俗。 便投安宁寺慧凭法师以为弟子。 逖闻智者轨行超群为世良导。 即泛舸丰流直指台岫。 伏膺受道。 乃遣行法华忏悔。 第二七日初夜忏讫。 还就禅床始欲安坐。 乃见九头龙从地涌出上升虚空。 明旦咨白。 云此是表九道众生闻法华经。 将来之世破无明地入法性空耳。 又陈至德四年永阳王伯智。 作牧仙都。 迎屈智者来于镇所。 璪随师受请同赴稽山。 九旬坐讫仍即辞王。 往宝林山寺行法华三昧。 初日初夜如有人来摇动户扇。 璪即问之。 汝是何人夜来摇户。 即长声答云。 我来看灯耳。 频经数过。 问答如前。 其寺内先有大德慧成禅师。 夜具闻之。 谓弟子曰。 彼堂内从来有大恶鬼。 今闻此声必是鬼来取一人也。 天将欲晓。 成师扣户而唤璪。 未暇得应便绕堂唱云。 苦哉苦哉其人了也。 璪即开户问意。 答云。 汝犹在耶。 吾谓昨夜鬼已害汝。 故此嗟耳。 成师以事咨王。 王遣数十人执仗防护。 璪谓防人曰。 命由业也。 岂是防护之所加乎。 愿诸仁者将领还城。 启王云尔。 防人去后。 第二日夜鬼入堂内。 捶壁打柱周遍东西。 堂内六灯。 璪即灭五留一。 行道坐禅诵经坦然无惧。 于三七日中事恒如此。 行法将讫。 见一青衣童子。 称赞善哉言已不现。 虽值此二缘心无忧喜。 璪又因事出往会稽。 路由剡县孝行村乞食。 主人误煮毒椹设。 璪食竟进趣前途。 主人于后啖此余残。 并皆吐痢若死等苦。 邻人见之。 即持药追璪。 十里方及。 见璪快行无恙。 问曰。 何故见寻。 具陈上事。 便笑而答曰。 贫道无他可弃药反踪。 不须见逐。 验之道力所薰。 故毒不能伤也。 又隋大业元年。 驾幸江都。 璪衔僧命出参引见内殿。 御遥见璪即便避席命令前坐。 种种顾问。 便遣通事舍人卢正方。 送璪还山。 为智者设一千僧斋。 度四十九人出家。 施寺物二千段米三千石并香酥等。 又为寺造四周土墙。 大业六年又往杨州参见。 仍遣给事侍郎许善心。 送还山。 又为智者设一千僧斋。 度一百人出家。 施寺物一千段。 嚫斋僧人绢一匹。 七年又往涿郡参。 劳谢远来。 施寺物五百段。 遣五十人执仗防援还山。 凡经八回参见天子。 并蒙喜悦供给丰厚。 以贞观十二年卒于寺。 春秋八十三矣释普明。 本名法京。 俗姓朱氏。 会稽人。 少小志操有异恒童。 口常称佛。 聚砂以为福事。 蒿艾以为殿塔。 不俗谈戏。 惟志崇法。 有僧乞食因即劝云。 郎子既有善性。 可向天台山出家。 其中有四依菩萨在彼说法。 遂以陈太建十四年。 逾山越涧来入天台。 正值智者处坐说法。 下讲竟。 顶礼归依愿尽此生以为弟子。 智者笑云。 宿誓愿力今得相遇。 晓夕左右伏膺无懈。 专求禅法兼行方等般舟观音忏悔。 诵法华经一部。 至祯明元年。 陈主敕迎智者出都。 从往金陵居光宅寺。 专以禅思为业。 同堂坐者奉命检校。 俄而陈国云亡。 智者即上江州庐山东林寺。 明于陶侃瑞像阁内。 行观音忏法。 冬十一月身不衣絮苦节行道。 见一僧云。 所名法京未为嘉称。 可改为普明。 此名晓朗照了三世。 忏讫启智者述之。 便云。 此冥中所示。 宜即改旧从新。 又随智者往荆州玉泉寺。 每于泉侧练若专思。 智者反路台峰令造大钟。 天台供养。 江陵道俗竞为经营。 当欲铸时。 盲人来看。 明悬鉴机知相不吉。 果尔开模钟破缺。 仍即倍工修造。 约语众中。 支不具者勿来看铸。 遂得了亮铮鑅声七十里。 钟今见在佛陇上寺。 后还国清所住之房。 去水悬远。 房头空地纯是礓石。 乃怀念曰。 若令此石出水。 岂不快乎。 言竟数日。 石中泉溜周给东西。 国清精舍随高置立。 明以讲堂狭小欲毁广之。 共顶禅师商量。 顶劝勿改。 有括州都督周孝节。 遥闻此事即施杉柱泛海送来。 顶向赤城。 感见明身长一十余丈。 高出松林之上。 翼从数十许人。 语顶曰。 兄勿苦谏。 事愿克成。 顶知神异。 合掌对云。 不敢更谏。 一依仁者。 竖堂之日感动山王。 晨朝隐轸状若雷震。 摧树倾枝阔百步许。 自佛垄下直到于寺。 至乎日没还返旧踪。 砰砰磕磕势若初至。 又愿共道俗造当殿金铜卢舍那像坐身丈六。 时有一人称从槽溪村来。 施金十一两用入像身。 问其姓名终不肯说。 礼拜辞退。 周访彼村无人识者。 又比房侍者恒闻房内共人语话。 阴伺察视不见别形。 所听言音唯劝修善。 既而化缘就毕。 大渐时至。 清旦呼诸弟子。 夫人寿命不可常保。 汝等宜知。 便自脱新净之衣。 著故破者。 换衣才竟奄然就灭。 春秋八十有六。 经二宿左手仍内屈三指。 当于其时有房内弟子荣泰难提二人。 剃头沐浴见如此事。 即报寺主慧网。 合众惊集倍恸于怀。 然其为性不畜私财。 淅南诸州男女黑白归向者数不可纪。 所得布施随缘喜舍。 每参隋帝悉蒙命坐。 赐绢一百二十段。 用充六物。 不留寸尺。 悉造经像。 有敕施僧基业。 见于寺录。 造金铜尊像小大十躯。 悉人中已上十回作僧施。 读藏经二遍。 其外书写经论。 雕画殿堂。 修诸寺宇。 傍为利益。 及诸灵验。 功德费用。 运心应念即自送来充其支度。 不可具载释智藏。 姓魏氏。 华州郑县人也。 十三出家事蔼法师。 当西魏之世。 住长安陟岵寺。 值周灭法权处俗中。 为诸信心之所藏隐。 虽王禁克切不惧刑宪。 剃发法服曾无变俗。 迄至隋初乃经六载。 晦迹人间不亏道禁。 自有同尘莫敢联类矣。 移都龙首住大兴善。 开皇三年。 乃卜终南丰谷之东阜。 以为终世之所也。 即昔隐沦之故地矣。 山水交映邑野相望。 接叙皂素日隆化范。 后文帝敕左卫大将军晋王广。 就山引见。 藏曰。 山世乃异。 适道不殊。 贫道居山日积意未移想。 陛下国主之体。 不夺物情为宗。 王具闻帝。 帝叹讶久之。 乃遣内史舍人虞世基。 宣敕慰问。 并施香油熏炉及三衣什物等。 仍诏所住为丰德寺焉。 每至三长之月。 藏盛开道化。 以智论为言先。 凡所登践者皆理事齐禀。 京邑士女传响相趋。 云结山阿就闻法要。 逮武德初岁爰置僧官。 众以积善所归乃处员内。 道开物悟深有望焉。 虽预僧僚而身非世检。 时复临叙终安丰德。 以武德八年四月十五日遘疾。 少时终于所住。 春秋八十五。 然藏青襟入道自检形神。 不资奢靡不欣荣泰。 时居兴善官供频繁。 愿存乞食尽形全德。 纵任居僧务。 夏雨冬冰而此志不移。 终不妄啖僧食。 晚居西郊柏林墓所。 头陀自静。 文帝出游遇而结叹。 与诸官人等。 各舍所著之衣百有余聚。 藏令村人车运用充寺宇。 故使福殿轮奂回拔林端。 灵塔架峰迢然云表。 致有京郊立望得传遥敬矣。 又爰初受具以布大衣重补。 厚重可齐四斗。 六十五夏初无一离。 受日说欲由来未传。 常坐一食终乎大渐。 而状形超挺唐量八尺二分。 质貌魁梧。 峙然峰崿之相。 常居寺之南岫四十余年。 面临深谷目极天际。 径途四里幽梗盘岨不易登升。 而藏手执澡瓶足蹑木履。 每至食时乘崖而至。 午后还上。 初无颠堕。 因斯以谈。 亦雄隐之高明者故。 图写象供。 于兹存焉。 京师慈门寺沙门小昙。 钦藏素业。 为建碑于寺门之右。 颖川沙门法琳制文释法喜。 俗姓李。 襄阳人也。 七岁出家。 颢禅师为其保傅。 颢道素温赡有闻同侣。 后住禅定。 将终前夕。 所居房壁自然外崩。 颢曰。 依报已乖。 吾将即世。 于是端坐闭目。 如有所缘。 奄然而卒。 初不觉也。 自喜恭恪奉侍积经载纪。 而颢专修定业略于言诲。 便以观量知人。 审喜机度。 事逾先习不肃而成。 钻仰景行惟德是辅。 荆州青溪山寺四十余僧喜为沙弥。 亲所供奉。 昼则炊煮薪蒸。 夜便诵习经典。 山居无炬。 燃柴取明。 每夕自课诵通一纸。 如是累时。 所缘通利。 虽学诸经部类。 而偏以法华为宗。 常假食息中间兼诵一卷。 余则专以禅业系念在前。 才有惛心便又温故。 仁寿年内。 文帝敕召追入京师住禅定寺。 供礼隆异。 俭行为先。 接抚同伦。 谦虚成德。 爰有佛牙舍利。 帝里所珍。 檠以宝台处之上室。 瑰宝溢目非德不知。 大众以喜行解潜通幽微屡降。 便以道场相委任其监护。 喜遂纲维供养日夕承仰。 又以颢师去世。 意欲冥被灵爽。 愿诵千遍法华。 因即不处旧房。 但用巡绕寺塔。 行坐二仪誓穷本愿。 数满八百精厉晨宵。 系心不散觉转休健。 同寺僧者见有白牛驾以宝车入喜房内。 追而观之了无踪绪。 方知幽通之感有遂教门。 而卑弱自守营卫在初。 诸有疾苦无论客旧。 皆周给瞻问亲为将疗。 至于屎尿脓吐皆就而[口*束]之。 然则患疾之苦。 世所同轻。 而喜都无污贱。 情倍欣怿。 以为常业也。 致有远近道俗带疾相投。 皆悦慰其心终其报类。 或有外来问疾。 并为病者陈苦。 有问其故。 喜云。 病人缠恼来问致增故耳。 武德四年。 右仆射萧瑀。 于蓝田造寺名津梁。 夙奉徽风嘉其弘度。 召而居之。 时属运开犹承饥荐。 四方慕义相次山门。 便减撤衣资用充继乏。 禀归行务众所宗焉。 凡有迟疑每为销释。 并会通旨理畅显神心。 而为行沉密卒难备纪。 传者尝同游处。 故略而述之。 后乃屏退自资。 超居众伍。 骊山南阜乡号卢陵。 即九纪之故墟也。 北负露台之岭。 南对赫胥之陵。 交涧深林。 仙贤是集。 即卜而宅之。 乃有终焉之志。 笃励子弟诱导山民。 福始罪终十盈八九。 贞观初年。 夜涉其半。 见有焰火数炬从南而来正趣山舍。 僧俗惊散。 虑是贼徒以事告喜。 喜曰。 此应无苦。 但自修业。 及至寻顾不知所由。 其居处降灵皆此类也。 六年春创染微疾。 自知非久。 强加医疗终无进服。 至十月十二日乃告门人。 无常至矣。 勿事嚣扰。 当默然静虑。 津吾去识。 勿使异人辄入房也。 时时唱告。 三界虚妄但是一心。 大众忽闻林北有音乐车振之声。 因以告之。 喜曰。 世间果报久已舍之。 如何更生乐处。 终是缠累。 乃又入定。 须臾声止。 香至充满。 达五更初端坐而卒。 春秋六十有一。 形色鲜洁如常在定。 初平素之日历巡山险。 行见一处幽隐可为栖骸之所。 命弟子示之。 及其终后寺僧属其仪貌端峙。 不忍行之。 凿山为窟将欲藏瘗。 尔夕暴雪忽零有余一尺。 周回二里蔽于山路。 遂开行送。 中道降神于弟子曰。 吾欲露尸山野给施众生。 如何埋藏违吾本志。 雪平荒迳可且停行。 众不从之乃安窟内。 经久俨然都无摧腐。 宗国公亲往观之。 神色如在。 叹善而归。 尔后怪无损坏。 遂举其纳衣。 方见为物所啖。 头项已下枯骨鲜明。 详斯以论。 寔本愿之所致耳。 且喜学年据道。 事仰名师。 青溪禅众天下称最。 而亲见奉养。 故得景行成明日光声采加以敬慎戒约。 闻即依行。 计业分功步影而食。 时少觉差必虚斋而过。 晦望忏洗清心布萨安恤贫病固是常宜。 衣弊食粗诚其恒志。 轻清拯济见美东郊矣续高僧传卷第十九(习禅四) 发布时间:2025-09-29 11:23:4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