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这样读《金刚经》让佛祖坐心头——妙行无住分 内容: 这样读《金刚经》让佛祖坐心头——妙行无住分复次。 须菩提。 菩萨于法。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 菩萨应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 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须菩提。 南西北方。 四维上下。 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 福德亦复如是。 不可思量。 须菩提。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什么是布施? 什么是不住相布施? 为什么讲,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这又为何是“住”? 金刚经,讲的是让心安住,讲的是菩萨如何降伏其心。 布施又怎么算是“心”安住呢?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菩萨无住相布施的佛祖教诲也是一个让心安住的法门吗? 这里有一个认知上的区别,或者说也是一个境界问题,那就是对心的认知。 我们寻常人提到心,一般想到什么呢? 大脑? 心脏? 意识? 思维? 等等吧。 一般我们不会用心把身体,言行统一起来。 而在佛家恰恰把身口意统合起来了,统一讲这都是心。 有了这个基础,一切的身口意就都属于心识、心行。 前一分讲无余涅槃,还体现不出。 这里讲到布施,就把身口也纳入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了。 这样,也就把一切皆是心的显现,这个概念扩大、完整了。 这样说起来似乎有些文字游戏,然而,或许事实本来如此。 在前言里,我说过佛教中国化,中国语言文字特点,文化元素的几个概念。 提到道德经,道名之论作为中国文化根基的观点。 这里的心,做出这个解释,就是基于此。 而文化上的阐释,也就不单纯是文字游戏,而是指向! 所谓言之无物,中国人讲话,一个古老的基本原则,语言文字要有所指,方能避免“其行不远”。 菩萨以六度之行摄心,阿罗汉则以佛制戒律摄心。 众生其行散漫,不知摄心。 最近很流行一个观点,“自律的人很可怕”,同样是摄心。 摄心为戒! 菩萨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个境界很高了。 在儒家,也有类似的思想观点。 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大概类此。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点,于法行于布施,后面又有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行于布施。 于法的法,跟不住法的法有什么关系吗? 是一样? 还是有区别? 一般来说,简单理解,法布施自然是佛法类的布施。 这个法,大概应该是指佛法。 后一个呢,显然是六尘之一,法尘。 这两个法有什么关联? 区别吗? 这或许也是一个关键。 发布时间:2025-09-27 14:04:4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