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这样读《金刚经》让佛祖坐心头——如理实见分 内容: 这样读《金刚经》让佛祖坐心头——如理实见分“须菩提,于意云何?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  “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到这一分,佛祖第一次答须菩提祈请,就结束了。 回头来看,从须菩提、善现祈请之后,大乘正宗,妙行无住,如理实见。 这三个标题,是后来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时候加上去的,属于点题。 佛说的是什么? 无余涅槃,无四相分别,于法无所住行布施,见诸相非相。 连贯起来看,怎么安住呢? 怎么降伏其心呢? 所有众生之类,一切所起的心念,我都让他进入无余涅槃。 把他打灭,不让他复起,不纠结于过去。 现在呢? 心里显现的一切,不要去分别你我他,不要去纠结曾经如何,以后如何。 当下的一切,都是心之显现。 都是你的心的显现,不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的区分。 这一点,其实很实用。 这也就是所说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的修行根本所在。 达到这个境界,就可以达成吃饭睡觉安住当下的。 而这来自于意的行为,对于身口行为显然是有影响的。 你怎么认识,必然会影响你的选择,你的行为,这是必然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扶老人问题。 纠结于被讹,就是纠结于过去的影响,纠结于对未来虚幻构想。 这样就必然有了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 你看,过去有人被讹,我也可能被讹,这就是寿者相,时间上的分别。 我遇到老人,我相,老人是人相。 曾经被讹的,我可能被讹的都是众生相。 你有了这些区分,这些忘念,你的心,就复杂起来,就不能安住当下了。 我说这样的人,活在自己的幻想里,是没有未来的。 这样的人,也肯定,他的行为不会是“布施”。 而仅仅是一种虚幻的所谓“自我保护”。 回头来,看佛祖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什么相啊? 众生相啊,你心起的所有相啊。 你心所起的所有相,都是虚妄的。 只有看破这些相,才能见到本来。 还是说扶老人吧,我把所有的妄想,众生,都打破。 让那些念头都打灭,不复起。 还有什么? 就是我遇到一个老人摔倒了。 你说,这个也是众生相,也是妄念,也要打灭啊。 错,这个不是众生相了,这是因缘,这是机缘。 这就是诸相非相之后的如来。 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的存在。 不攀缘,不逆缘的存在。 用一般性的话讲,这就是“现实”。 所谓诸相非相,就是让你认清当下的现实,不要去妄想。 不要去念上起念,头上安头。 许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不可能,不可能是如此简单的事。 你做做试试就知道了,这个,真不简单。 发布时间:2025-09-27 12:41:0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