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门禅师:禅的修行 内容: 禅修与劳动师。 凡作务执劳。 必先于众。 众皆不忍。 蚤(早)收作具。 而请息之。 师云。 吾无德。 争合劳于人。 师既遍求作具不获。 而亦忘食。 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言。 流播寰宇矣。 卍新纂续藏经第69册 No. 1322《洪州百丈山大智禅师语录》p0007b百丈怀海禅师(720-814)领众修行,特别强调「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只要有出坡作务,他一定和僧众一起做,到了八十几岁还在劳动。 弟子们不忍师父辛苦,就把他的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去劳动,他就到处找,找到忘了吃饭,弟子们没办法,只好把工具再搬出来。 现在大家熟悉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就是百丈禅师的公案。 问:禅修一定要劳动吗? 体力的运作和头脑的运转有关吗? 是否透过劳动来让自己的心安定? 答:也不一定是这样。 当然,能够「劳其筋骨」,参禅会比较专心;因为不劳动筋骨、不工作,脑筋就动得很快,一直打妄想,最后可能会得到妄想症。 当你的身体在劳动运作时,能量有所施展、释放,心就会比较单纯、清净,要参禅就比较容易了。 禅修入门方法问:禅修有没有什么入门方法? 答:从佛陀以来讲的「禅」,有众多禅修法门,也有不同的立论,所以才分南传、藏传、北传佛教的禅修。 南传佛教基本上,是以毗婆沙部或经量部的立论为根据,在禅修上,以「四念处」为主;但我们可以观察到,目前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地,虽同样都用「四念处」修,但各个禅师也有不同的方法。 例如缅甸马哈希禅师(Mahasi Sayadaw 1904~1982),是以观照呼吸时,腹部的起伏为入门方法;而帕奥禅师(Pa-Auk Sayadaw 1934-)则强调,从觉知呼吸时,气息进出鼻孔和上唇间的某一接触点,来入门修禅定。 由此可见,即使同样是南传佛教,在修行上的切入点,也不一定一样。 这是因为禅师们在实修上,突破了某种境界,找到某种方法而修到入初禅、二禅、三禅,甚至于四禅以后,就会选用自己擅长、有心得的方式来指导禅修。 藏传佛教也一样,很多藏传的上师采用「四加行」,例如修「上师相应法」,在观本尊时,从最亲近的上师观想起,观想上师在头顶上为自己加持,自己的定力就由上师灌输进来;接着观想上师的上师、师祖,一直追溯上去,用这种方式来修观、修定。 又如格鲁派,是从「止观」法门来修;噶举派以「大手印」做主要修持法门;宁玛巴派用「大圆满」教法来修;萨迦派则用「大圆满心中心」法来修行。 不过,虽然是同一派,也会有不同的修法;以宁玛巴派来讲,每个人修的方法都不一样,有的靠觉悟,有的靠禅悟,有的依理论而入,各有差别。 中国禅法,以禅宗为最主要。 禅宗起源于菩提达摩(382-532),他以四卷本的《楞伽经》印心;一路传承下来,直到五祖弘忍(601-674),开始用《金刚经》传法。 到了六祖惠能(638~713)更自创一格,把中国原有的禅法全部颠覆,强调用「顿悟」法门。 原本较有系统的禅法,是先修戒、持戒,再加强定力,由定来发慧,有了智慧以后,就能不持而持地运作,这是戒、定、慧三学分阶段修行成就;但六祖惠能却颠覆这种次第性修法,强调行者本具的心性、佛性、本性就同时具足戒、定、慧,所以他把戒、定、慧融为一体,而非个别分离的修。 六祖惠能强调「顿悟」,是中国佛学、禅法上相当大的变革。 但后来的一些禅师,因为根基较低而没能顿悟,有些人只在境界上讲,讲到最后成为口头禅,没几个人能在心性上有所体证。 口头禅风行后,又演变出文字禅,禅诗、禅偈写得天花乱坠,但多半缺乏实修实证,所以到大慧宗杲(1089-1163)时,就提倡「看话禅」,宏智正觉(1091~1157)则提倡「默照禅」;两位禅师就是要匡正、补救顿悟法门演变成口头禅及文字禅的流弊。 所以,整个中国禅宗就是以默照禅与看话禅为主流。 默照禅属于曹洞宗,比较接近达摩祖师的「壁观」。 中国禅宗在唐宋时传到日本和韩国,至今日本、韩国仍然沿用着中国禅宗的方法。 看话禅属于临济宗,从大慧宗杲一路传下来,我们现在所用的,就是大慧宗杲的看话禅法门。 参禅信疑悟问:参禅需要「信」吗? 答:佛教的修行都谈信、愿、行,「信」是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对佛陀讲的法,必须具有大信心,由「信」的力量带动修行而成就。 但大慧宗杲提出的看话禅,最特殊的就是:强调必须对自己的本来面目,由不清楚、不明白,而产生一股要解决这疑惑的力量,也就是所谓「疑情」。 在他的禅法里,信、疑、悟三者,有如三角形的三个角,稳稳地站立着,作为禅宗修行的机制。 疑情的「疑」,与怀疑的「疑」不一样,若把疑情误以为是怀疑,那就错了。 怀疑,一般都会怀疑别人,是向外的;疑情的疑,是「到底我生从哪里来?」、「死了到哪里去?」、「佛陀说人人都有佛性,我的佛性在哪里?」等生命本源、本质、最终意义等问题,必须用心、用力把它弄清楚。 问:疑多了就会顿悟吗? 答:疑情越大,悟境就越大;疑情小,悟境就小。 例如一个人对自己生命不关心,觉得不知「生从哪里来?」无关紧要,反正还可以活很久,管它生从哪里来? 死了到哪里去? 一点也没想要弄清楚的迫切心,这样就不会产生疑情。 不会产生疑情,就糊里糊涂地过这一辈子,照样生、照样死,死了以后到哪里? 也不知道! 可能再生为人,可能生在畜生道,但也可能生到地狱。 压力与精神疾病问:现代人生活压力大,这压力是如何形成的? 答:当今世人普遍注重物质方面的需求,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缺少精神上的建设,所以教育方式,也产生结构性的变化,使许多人失去了人生目标,及生活的方向感,甚至丧失生命的价值观! 由于心理上的需求没得到满足,而外在世界的变化与竞争又激烈,所以内心会感受到外在所施加的压力。 若常常把这些压力暴露、散发到外面,就会影响别人,甚至造成对外的暴力倾向。 而有一些人,不向外释放压力,只压迫在内心里;一天天积压的结果,有如天天拿炸药往心里面塞,一旦塞满而爆炸,就把自己炸完了! 譬如自杀、残害自己的身体,或形成忧郁症。 问:躁郁症是怎么样产生的? 答:躁郁症出现两极的症状是:有一段时期是外向的暴躁状态,另一段时期又变成忧郁状态,也就是既忧郁又暴躁。 有些人则由于向内压缩,只能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因而产生了妄想症,常常妄想东、妄想西,怀疑有人讲他的坏话,或有人要害他。 另有些人则产生幻听、幻视,无缘无故地听到声音,或看到一些影像。 有些人因为碰到这些情况,就去练气功或一些邪法,因没学到正确的禅修法,而使生理气脉的变动不调和,在体内乱跑乱窜。 气脉一动,身体就会动、就会抓狂,甚至做出不可预期的行为;也可能变得自傲、狂傲,或自卑、没信心,接下去就造成很多问题。 问:精神疾病是业障病吗? 答:有些人由于过去生的造作,这一世在投胎时,受到因缘、业力牵引,所入的胎,是DNA基因的排列不完整或错乱,使得他出生、成长中,某些行为或想法跟别人完全不一样,甚至对自己情绪的浮动,完全无察觉、控制,这样的情况,就可以说是业障病。 人在投胎时,如果父母亲正好生病、吃药或照了X光,或很生气,那么他入胎后的发育就会受到影响和伤害,基因就会不完整;出生之后,有些就可能会产生自闭症。 自闭症的症状,是不跟别人来往,一个人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完全不理会外在环境。 也有人出生之后是过动儿,无法安静地坐上一分钟、两分钟,甚至走一小段路,也不直直地走,总会这边撞一下、那边撞一下,撞来撞去,最后才撞到要去的地方! 台湾经举办动儿的辅助、教导活动或训练。 过动儿有些本身就有情绪障碍,情绪常常变化莫测;明明没有什么事,他就会无端地哭、闹,甚至闹自杀,做出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行为。 这一类人,从医学上来讲,是遗传问题;在佛法上来讲,是业力问题,所以一般称之为「业障病」。 问: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改变吗? 和IQ有关吗? 答:有一次我到台湾的阿里山,有位当了阿嬷的信徒招待我吃饭,正在吃的时候,孙子放学回来,阿嬷就问:「啊! 乖孙考几名啊?」孙子答:「我考九十八分,第三名。」阿嬷马上说:「你怎么没把第一名、第二名踩下去呢!」她的意思是,成绩要高、要把别人踩下去,也就是要踩在别人的头上来撑高自己。 您们想,这样教养出来的孩子,自视很高,就算他IQ(智商)很高,EQ(情绪商数)却很低。 所以,IQ的高低,对一个人的行为或性格,比较没有直接关系,真正有关系的是EQ。 EQ的高低,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譬如人际互动关系好不好? 对佛法的真理暸不了解? 能不能在适当环境里,扮演适当的角色? 所有的言行会不会干扰、影响、伤害别人或自己? 这些都与EQ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不管是南传、北传或藏传的方法,只要能够提升个人EQ,能够改善情绪障碍问题的,我都会将它列为禅修的内容,希望帮助有情绪困扰的人,从封闭的内心世界重新走出来。 惺惺与寂寂跑香的时候,脚步要放宽,视线的角度也要放宽,如此就容易守住自己寂寂的心,也就能真正观照,因为可以把「能观」和「所观」拉开距离。 保持这样,就能够寂寂又惺惺,而且广泛地了解外面的境界,却不会干扰自己的心,这就是修行。 问:如果平时能把心守在没任何概念的情况中,算不算做到寂寂又惺惺呢? 答:这种方法,就像「四念处」的「心念处」,或「法念处」的修法。 因为一直看着它、停止在一个地方,寂寂久了,可能会进入昏沉状况,然后变成无记。 问:在寂寂中,如果不昏沉,一定会掉入无记吗? 答:不昏沉,可能会变成掉举;掉举久了,就会散乱,这就是很难修的原因。 所以,一定要以永嘉玄觉(665~713)的「初心处」来了解修行境界。 不管是南传、北传、藏传的修行,都可以用「初心处」来审查自己的心,看看是不是正确地修。 夫以知知物。 物在知亦在。 若以知知知。 知知则离物。 物离犹知在。 起知知于知。 后知若生时。 前知早已灭。 二知既不并。 但得前知灭。 灭处为知境。 能所俱非真。 前则灭灭引知。 后则知知续灭。 生灭相续。 自是轮回之道。 今言知者。 不须知知。 但知而已。 则前不接灭。 后不引起。 前后断续。 中间自孤。 当体不顾。 应时消灭。 知体既已灭。 豁然如托空。 寂尔少时间。 唯觉无所得。 即觉无觉。 无觉之觉。 异乎木石。 此是初心处。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 No. 2013《禅宗永嘉集》p0389b 奢摩他颂第四问:要如何深入,才能了解那种寂寂又惺惺的状态? 答:打坐时,你觉得上半身消失了,但还觉得有呼吸;而呼吸真正消失之后,你还觉得有心跳;或者虽然没听到心跳,却能察觉当时的状态,也许你会见到光,这些都还属于境界的部份。 当光消失之后,你看到的是「空」;这时,若你还知道有个「空」在,就表示还有「我」这个人在看,那还不行。 必须到已经没有「我」这个人在知道「空」,而且最后连这个「空」都消失,变成一个很自然的存在状态;这就是不同阶段修行境界的发展过程。 但很多修行人,都是修到顿失身心、见光见影或见到境界时,就停在那里;就修行而言,依永嘉大师的说法,这都还在很低的程度。 不过,以南传说法,这时有的已经入初禅,有的入二禅了。 所以,中国禅宗的说法,其实已经涵盖南传修法所说的种种境界。 问:如何能使自己的心,不处在任何状态下,也没有一个自主的意识在,而安住在那边;比如「我要放下」,连「我要放下」的心都没有。 这样是不是正确? 答:那是很好的情况。 但是,好是好,却容易让自己掉入无记而不能察觉。 问:那要用什么法? 答:所以大慧宗杲(1089-1163)才教人要提话头。 当你发现自己越来越没力量了,就提个话头;提一下话头以后,再停下来,继续安住在那个地方。 问:是不是一直提? 答:不是。 在刚开始提话头时,其实是念话头,要一直念、一直念,念到连在睡梦中都会念。 到这境界之后,就不是念,而是提;当你内心的妄念动了,就提一下,妄念不动就不提。 这样提到最后,变成不提自提,也就是不必经过脑筋去提,一旦有妄念出来,话头自己就会现前。 疑情和寂寂惺惺问:停留在空时,要再提话头,也要动到想蕴啊! 答:参禅时,只停留在空里是不行的。 提话头,就是要把空转成疑情。 疑情本身就聚集着一股能量,像大磁铁一样,当阿赖耶识的种子一动,就会如铁屑一般,被疑情磁吸过来,疑情磁吸了妄念,能量就变强。 当疑情磁吸妄念时,是惺惺的作用;当阿赖耶识的种子不动了,则是一种寂寂的状态。 有了惺惺的力量,妄念一动就被磁吸;磁吸过后变成寂寂。 所以,磁吸作用就是惺惺的作用,而保持静静地「照」,就是寂寂。 疑情同时是寂寂又惺惺,惺惺又寂寂,随着我们情绪的波动,及阿赖耶识种子的流动,而自动转换为寂寂或惺惺。 因为会自动转换,所以参禅的好处,就不必分心去检验审察是否落入无记? 有没有胡思乱想? 也不会睡到不醒人事。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 常用恰恰无,夫念非忘尘,而不息尘。 非息念而不忘尘,忘则息念而忘,念息则忘尘而息,忘尘而息,息无能息,息念而忘,忘无所忘,忘无所忘,尘遗非对,息无能息,念灭非知,知灭对遗,一向冥寂。 阒尔无寄,妙性天然,如火得空,火则自灭,空喻妙性之非相,火比妄念之不生。 其辞曰: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无记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的的,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No. 2013《禅宗永嘉集》p0389b奢摩他颂第四问:如果老是这样提,会达到什么境界呢? 答:可以开悟啊! 开悟见了空性、自性,假定是小开悟,大约会维持个半天或一天;那时,无论见到什么,都用平等心看待,不会分别谁是长老、谁是法师、谁是佛弟子(人名),都是自然存在的。 开悟的境界也可以维持很久,心都维持着不动,但又很清楚自心的不动;即使有一些现象出现,心也不会被干扰。 问:这种开悟的情况会不会变成冷漠? 答:开悟的境界经过一次次的保任之后,自然会把空性的妙用使出来;当妙用显现时,不论是与人互动、讲话、喝茶,心都不会受干扰。 譬如你正在喝茶时,突然有个人闯进来,无缘无故打你一巴掌,一般人多半会很生气;但若体验过空性的人,被打一巴掌,会明暸那只是因缘果报而已,不会想要去反击或生气。 念、提、持、疑、悟、证看话禅的修持过程,我用念、提、持、疑、悟、证,六个阶段来做诠释。 依各阶段的顺序,从「念」开始,念话头要如何才能念到「念念」? 这是指它的持续性,要能念念不断。 念念以后,何时能把它转为「提」? 要怎么提? 是一直提? 还是有妄念、有境界干扰时再提? 提了以后,还要训练到能「不提自提」。 能不提自提时,就表示话头会跑得比念头还快,只要念头一动,话头就出现在它前面。 就这样,由「提」进入「持」,持到寂寂又惺惺的状态,或者有「疑」情的力量在;接着是,禅师要如何用棒喝的方式把疑情打破? 疑情一旦打破,就「悟」了;悟了以后,能维持悟后的境界,就会有「证」量。 有了证量,就可以延续到日常生活的动静当中,展现它的妙用。 但是,中国禅宗和日本禅宗,都是不讲解的,因为怕讲解了以后,禅和子会作弊,小参时把禅师讲过的话拿来套用,那就没效了! 所以他们使用逼拶(强迫的方法),错了,否定,再否定,再一次否定,否定到你没办法而终于生起疑情;疑情生起之后,自己能打破疑情,就开悟了。 开悟以后再印证时,就会提出自己的见解;禅师检验你提出的见解,就可以判断这是小悟、还是大悟。 所以,现在韩国和日本的禅法,都不讲解的。 中国大陆禅宗的修行方法也不讲解,在禅堂里,错了就打,从挨打当中,学习正确的参禅方法。 不过现代人比较不适应这种方法,有些人被打了几次后,就干脆放弃不修了,真是非常可惜的! 不受人瞒温哥华有六位小朋友,他们年纪从九岁到十五岁,参加禅修竟有深入的体会? 反而我们大人,总是被自以为聪明、万能的头脑牵着鼻子走,忙得团团转,永远无法让根深蒂固的心意识作用暂时停歇下来。 所以,参禅就是要用话头来斩掉一切心意识作用。 只要曾经一剎那离开了心意识,体验到空性的显现,你就老神在在,就会像高峰禅师一样,不再受人欺瞒了。 高峰禅师讲的「不受人瞒」,就是不会被人隐瞒、欺骗。 所以,参禅也是要看因缘成就的。 室中虽则累蒙锻炼。 明得公案。 亦不受人瞒。 及乎开口。 心下又觉得浑了。 于日用中。 尚不得自由。 如欠人债似的。 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 No. 1400《高峰原妙禅师语录》p0690b禅度有缘人我常说:「参禅只能度有缘人。」这「有缘」不单指来参加禅七的,才叫有缘,包括众人各种业力聚集所驱使的一股力量和方向,也是缘;有这样的缘,才会和参禅结上缘。 若共业是向着成佛的道路走,则这股具有向心力的力量,就会拉动大家向上;若共业里有些懒懒散散的、认为「死还轮不到我,不要紧,游戏人间吧!」的人聚集在一起,共修力量就会发生问题! 其实,参禅最好是什么都不要讲,讲解太多,可能反成障碍。 既然进了禅堂,错了就打,打到你会为止;如果能这样参禅,就快了。 但事实上又无法这样做,因为若这么打下来,很多人就会找借口,说是临时接到电话,有事要回去! 或某某亲戚生病,或妈妈的哥哥的小孩的太太的儿子有什么事,需要你回去! 所以,因缘固然重要,环境也很重要。 环境跟修行气氛也有关,例如温哥华的环境非常好,出门就是高密的林木,走个十分钟就到海边;那种温寒带针叶大树,一进树林,就感觉清凉宁静,心自然也静下来。 热带地区的阔叶树林,因为闷热,一进去就会心散乱,很难摄心。 所以环境也有影响,但是各人因缘不同,我们也无须做比较。 负面思考患了身心官能症的人,所有的思考都偏向负面,也就是负面的情绪波动。 所以我们必须审察自己,是否常常生起负面的情绪和念头? 是否常常生起多疑的心,对什么事都要怀疑一下? 假如有,就必须注意了,可能你的身心官能症的症状就要出现了,一定要注意。 共修进步快有人提出:「师父不在时,我们如何自己参禅?」禅七回去后,住得较靠近的人,最好相约一起共修。 如果请了《借壳指月》的书,可以每周共修一次,一次两个钟头,第一个钟头先打坐,第二个钟头互相研讨。 比较具体的做法是,约好下周要研讨的课题,大家把看过后的感想心得,提出来分享、讨论,这样才会进步。 但是,要记得,第一次打禅七,很快就能抓到诀窍,但这不保证以后每次禅七,都会有显著的进展,有时因为你这次的进展比别人快,所以会暂时停顿下来,恐怕一年半载都不再有进步。 就像高峰原妙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参了一年多,还是天天起烦恼! 所以,参禅时起一些烦恼是小事! 参禅时,若看得到自己有深的烦恼,就表示有用功夫下去;如果都没烦恼,就表示你提话头时不迫切、无关痛痒,所以平平静静地,没有事的样子。 「是谁? 到底是谁?」你虽没答案,但是老神在在:「我怎会不知道我是谁? 这师父太无聊了!」这样当然不会进步。 那么,什么叫作话头? 虚云老和尚(1840-1959)是这么说的:「话头就是─话还没生起来的源头。」参禅,就是要提起话头,看它从哪里来? 话的源头就是话头,很简单,在《借壳指月》第三册23讲及24讲(第229页起)有详细的讲解。 话头之说. 无有定法清朝的顺治皇帝,曾经邀请天童寺弘觉道恋禅师(1596~1674),到北京的万善殿指导参禅。 顺治皇帝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参,他还要求朝廷大臣一起参。 有一位大学士请教道恋禅师:「到底参禅是要做工夫呢? 还是要看什么话头?」道恋禅师说:「话头之说,无有定法,但是去不得处,便是话头。 古人于后学初机无处着力,不得已教他看一无意味的话,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类。 着令咬嚼不破,横不得竖不得,如一座铁壁银山顿在面前,孜孜汲汲,废寝忘餐,有朝一日,撞透银山铁壁,方是得力处。」《禅宗全书》64册P531《天童弘觉忞禅师北游集》2奏对机缘,古页3《借壳指-飞跃看话禅》(四)P53下就像有人在小参时说:「昨晚师父讲解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晚上睡觉时,就冒起这句话头;我没有念它,它自己就生起来。」这是因为昨天的讲解、棒喝,加深了他的印象,所以,当他有意识暂停不动时,这个种子就会冒出来。 他反倒没有冒起「拖死尸的是谁」,这是什么原因? 就是当他在听讲、被逼拶时,如果内心很清静、没有杂染,这时的种子就种得深;种子种得深,就容易冒出来。 若提了「拖死尸是谁」,却感觉无关痛痒,就像播种时,既不除草、也不犁田,随便一丢,种子就落在草丛上,这要等到什么时候,它才会发芽呢? 你们修「持名念佛」的人,是不是也像这样?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直把种子撒在草丛上或草叶上? 你以为自己念了那么多阿弥陀佛,到时候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你! 但是有一天,当阿弥陀佛真正要来接你的时候,你可能会说:拜托慢一点! 因为还有很多事没做,遗嘱还没写,很多事还没交代清楚,都到了生死关头,还能讨价还价吗? 所以,「话头之说,无有定法」的意思就是:所有的解释,通通都是心意识的作用,都不是真正的话头。 「无有定法」就是:并没一定的方法,能够让你见到话头,而是要看你的时机、因缘到了没有? 因缘到了,一逼拶,马上就进去,就知道什么是话头,是空性,是佛性。 所以,为了增加逼拶机会,你要常常来参加禅七。 去不得处,便是话头至于「去不得处,便是话头」的「去不得处」是什么意思? 构成我们色身及心理的是:色、受、想、行、识五种元素,而靠这五种元素都到不了的地方,就是话头。 话头是你藉由眼、耳、鼻、舌、身、意去推敲都到不了的。 所以,参禅是要让我们照见五蕴皆空,跳脱六根对六尘的束缚,这样才能够跳出十八界。 请各位阅读《借壳指月》第一册,书里把《楞严经》中关于五蕴与妄想的关系,做了详细说明。 五蕴与妄想色、受、想、行、识五蕴会产生什么妄想? 色蕴产生「坚固妄想」,就是由于有了这个躯体,你若认定这躯体才是你。 你会不会认为坐在这里的我,这个躯体是你? 不会吧! 你一定认定你现在的身体才是你。 所以,在修行时,你的色身是第一个会干扰你的,而且是根深蒂固的干扰。 受蕴产生的妄想叫「虚明妄想」。 打坐的时候,比较常用观呼吸,很多人观呼吸观没多久,就开始觉得身上痒,好象有蚂蚁在爬。 其实哪有蚂蚁? 这是受蕴产生的虚明妄想,让你觉得明明就是很痒,可是摸起来却没什么! 受蕴感受的,都是虚妄的,但是你内心却觉得很真实,所以它是「虚明妄想」。 一打坐,干扰就来了;这边有蚂蚁在爬,摸了这边换那边,摸了那边换脚痛,痛也是感受。 脚痛,放下来就好了! 可是现在师父在瞪我,我不能放脚! 于是你就转,转什么? 转入想蕴。 想蕴产生的妄想,叫作「融通妄想」,就是以自我意识来考量,把所有过错推给他人,而把对的事都往自己的身上揽。 脚很痛却不能放下,就转脑筋想:「唉哟! 还要多久才能下坐?」「维那师父是不是睡着了? 怎么还没敲引磬?」「唉! 维那师父没有睡着呢!」「啊! 还有三分钟,快了、快了!」这一看啊! 三分钟比一辈子还长、还难过! 所以,想蕴一起来,就开始动作;看维那有没有敲引磬? 维那有没有睡着? 时钟有没有在走? 膝盖痛得受不了,觉得时间怎么过得这么慢! 所以色、受、想就变成了束缚! 为什么你会一下子看维那,一下子看时钟? 这些都是行动,是谁在驱动和支使? 是谁命令你去看的? 就是你的「融通妄想」引起了行蕴。 行蕴会产生「幽隐妄想」。 行蕴是一种流动,所以你就开始动、想、看;不看则已,一看就更加很难过了! 识蕴会产生「颠倒细微精想」。 接下来,当你等得不耐烦了,于是昏沉、瞌睡。 才一睡着,阿赖耶识的种子就出来了,像做梦一样,生起一大堆颠三倒四的妄想,就是「颠倒细微精想」;这是非常精细的妄想,你根本都还弄不清楚,它就冒出来了。 是谁让它冒出来的? 就是行蕴把它搬出来的,是行蕴在带它,可是你看不到;所以行蕴的妄想叫作「幽隐妄想」,忽隐忽现地,你看它,它就不见,你不看它,它却来了。 有时你会无缘无故地闹情绪,比如一大早起来,看什么人都觉得不顺眼。 你看得到这种情绪怎么流动吗? 这就是行蕴的作用。 「去不得处,便是话头」,就是要离开心意识,才能到达话头。 五蕴产生的,都是妄想,妄想不是话头。 所以,想藉由色受想行识,或眼耳鼻耳身意去了解话头,是永远达不到的;只有照见五蕴皆空,跳脱六根因六尘而产生的六识作用,才能够到达。 所以,现在教大家提话头,就是要帮大家跳脱五蕴、六根、六尘、六识的束缚,这样才能体验什么是话头。 关于「如一座铁壁银山顿在面前」,必须话头熟练了,从念念到追求,而产生不提自提、疑情顿生,才会了解这句话的意思。 功夫还没到那里,跟你解释太多,只会变成慧门法师养的鹦鹉,你会讲给别人听,可是自己的内心并没体验! 发布时间:2025-11-04 11:21:1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4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