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菩提法师:禅与禅宗略说 内容: 绪 言一说到禅,人们马上会想到禅宗,好像禅就是禅宗,只有禅宗才可以说禅,其实这是误会了禅的本意,禅不仅是佛教所有,也是与外道所共有的。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印度,婆罗门教的夜柔吠陀中就说到修禅,不过最初不名为禅,而称之为瑜伽。 释尊在初出家时,即曾随阿逻逻迦蓝与郁头蓝弗,学习无所有处定与非想非非想处定。 由此可知,禅,并非是佛教的专利。 不过,释尊在修禅几年后,发现禅才的修习,并不能得到身心的究竟解脱,所以,他按照自己的观念禅思,终于在伽耶毕钵罗树下,得到了真理的消息,成为人间的觉者。 释尊的修禅不是枯木死灰般的静坐,也不是顽石般的一无所知,而是运用正确的思惟,安然地静中,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自达磨东来,到六祖慧能,形成了中国佛教特有的禅宗。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使得禅宗一枝独秀,成为中国佛教的脊梁。 若离禅去说佛法,实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是以,佛法的探索者,决不能忽视禅的重要性,唯有从禅的思想出发,才能见到佛法的真生命。 一、禅的定义略说禅的全称是禅那,译为静虑思惟修等。 静虑是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 也就是在修禅时,止息一切不应有的妄念,令心专注于一境,对之正审思虑,成为定慧均等的一种心理状态。 定慧若不平等,那就不得名为禅。 禅,必须要经过智慧的决择,当心缘境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丝毫的迷糊。 这种外静内动的修持,即是真正的修禅,从此可知,佛教的修禅与外道,实有天壤之别。 外道所修的禅定,形式虽与佛教相似,但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无非是上生天堂,佛教的修禅,则是以断除烦恼,解脱生死,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为目的。 因此,不能把所有的修禅,都说成是佛教的禅定。 因为他们有着根本的不同。 若只是寂然不动的静坐,充其量,也不过是生天的因行。 禅那还有译为弃恶,功德丛林。 弃恶是舍去欲界的五盖等一切诸恶。 因为贪、嗔、痴、慢、疑的五盖。 盖覆了我人自性清净心的功用。 修定能将诸恶弃除,使心恢复本来清净,所以名为弃恶。 功德丛林,《大智度论》卷七说:诸禅定功德,总是思惟修。 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 如种种树木生坐,开发无漏智慧,而体证了诸法的实相。 因此,禅是佛教思想的基本,也是佛教的生命。 禅,在中国佛教长在一处,故称为功德丛林。 二、依教修行禅依教修行禅,是太虚大师为区别后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宗而提出的。 禅宗以前的禅,是依教修行的禅,就是对于禅的修习,要经过调身、调息、调心的一定程序,不能躐等的渐次而修。 早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安世高来到中国洛阳,翻译了安般守意与阴持入经等专门修习禅定的宝典之后,即自修也教人修数息观及怎样控制心的方法,并因修习禅定而起诸神通,得智慧解脱。 由此使人对之仰慕信崇。 安般守意与阴持入经,也就成为当时修禅的根本方法。 这种方法后人称之为安般禅。 此后更有:五门禅念佛禅实相禅等禅修方法。 五门禅,是指佛陀密译的五门禅法要略,近于五停心。 五停心是:对治多贪的不净观,多嗔的慈悲观,多痴的因缘观,散乱的数息观,多慢的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分析无我观。 五门禅法序说:三业之兴,禅智为重,禅无智无以深其寂,智无禅无以寂其照。 此为当时修禅的要旨。 这与后来宗门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有着密切的关系。 念佛禅是在道安法师以前修习念佛三昧的行者,更进一步地专重念佛的行法。 而专注提倡的是庐山慧远大师。 次后,昙鸾道绰善导等禅师代表了中国的念佛禅。 实相禅,是由慧文、慧思、智者等诸师相承下来,正式地成立了中道实相禅,而智者大师则无疑的是一切禅法的集大乘者。 如他所著的小止观,略述修禅前方便;六妙门,是讲安那般那禅的,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则备摄了从安般守意到念佛实相禅的全部,摩诃止观则更是实相禅的代表作。 以上所讲列的禅法,有大德法师把他说为古禅。 自达摩东来所传的禅法为今禅。 三、悟心成佛禅太虚大师说悟心成佛禅,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他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故亦可名为见性成佛禅,或即心是佛禅。 这样的禅,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是一种如人饮水,冷暧自知的无言境界。 又有大德说禅是每个人分上自证自悟的境界,是不落于思虑,不落于言说的境界。 所谓三世诸佛,不能自宣六代祖师,全提不起,一大藏教,诠句不及的境界,所以说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这不立文字的禅,触处逢渠,流露天真,因而古来的大德,视文字为饶舌,就是佛说的经典,也被指为拭疮疣的故纸。 因为自证自悟的真理,不存于文字经典中,而是在现实活生生的经典中,唯有读活生生的经典,才能体悟法性真理。 法华经说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也就是此意。 禅是要自己实践实证的,在言说文字中找不到禅。 禅的离语言文字,在经典中维摩杜口即透出了此种消息。 佛教传到中国,道生的顿悟成佛说,僧肇的涅槃无名论,志公的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慧思禅师的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更有甚众生可化? 这不依经律论义,乃至非言语文字所能及的风格,即是中国禅宗的雏形。 达摩东来,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传袈裟以定宗旨。 于是在中国有了不立文字的宗门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更使得禅宗如雨后春笋般的形成五家七宗的盛景,亦使得中国佛教生气昂然,一时间,赵州茶、云门饼、德山棒、临济喝等宗风,吹及南北。 喝佛骂祖,横眉竖拂,乃至门前柏子树,皆是祖师西来之意。 可谓虫呜蝇动无不是禅了。 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禅是以心传心无言自证的境界。 但禅又是不离文字,离言无证的现实。 不是吗? 我们翻开洋洋几十卷的禅宗语录,那个又能离了文字与言说呢? 如禅宗大德视佛典为拭疮疣的故纸,那禅宗语录不是臭不可闻吗? 所以,文字依然是禅宗所必顺的,否则,禅宗的大德早就被人们遗忘了,那里还有禅宗呢? 禅宗的不立文字,是要我们不要执著文字言说,因为文字不过是表征事物的符号,并非事物的本身。 譬如我们熟识的火,火性是热的,火用是能烧,当我们说火时,火并不会从口而出,烧灼了我们的嘴唇。 可见,火只是一种假名,并不是火的本身。 若我们说的火,就是火的本身,我们的嘴岂不烧的糜烂不堪。 事实上,我们一直说火、火、火,嘴唇并未被烧著丝毫。 所以禅宗的不立文字,实际并未完全离于文字,否则把嘴挂到墙壁之上,不说一字,谁又知道那是禅呢? 一向引以禅宗学人为自豪的是教外别传。 他们认为,只要能体悟心底源头,就可超佛越祖,还要经教作什么呢? 殊不知,达摩初来,也还是用四卷楞伽作为印心教言,直到五祖,依然不能离却《金刚经》而印心,哪里能说,全然地不要教典呢? 禅者认为教是权宜,不受教典文字的束缚,才能得大自在。 所以不能说禅完全是教外别传。 世间之事,利弊名半。 禅宗不立文,教外别传的宗风,流行不久,即发生了以熟读语录以能事,熟记公案逞机锋的流弊,为害也很大! 五、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禅宗说,是非常重要的两句。 所以古来的禅师,没有不以透过见性关为成佛的主要条件。 见性,被称为是禅的生命。 更进一步的说是禅的真生命。 则属于那如人饮水,冷暧自知的境界。 释尊的言教,如标指月、如筏喻者,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但是,未悟到佛心时,依然不能离却标月的指,渡人的筏。 当一个禅修者,若能见到佛心时,则万法历历于心,无可言说。 往昔释尊在灵山会上,欲升座转大*轮时,大众皆静坐期待世尊的演说妙法,可是世尊却不说一字,只拈金波罗花示众,这是什么意思呢? 唯大圣迦叶破颜微笑,此即以心传心的妙致。 如释尊说:我说法四十五年,未曾说著一字。 又说始从得道夜,终至般泥洹,于是二中间,佛都无所说。 禅的见性,是成佛的关键。 鼓山晚录中说:达摩大师来此土,不涉名言,不立修证,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夫心本无形,去何可指? 性本无相,去何可见? 佛本自成,去何复成? 其意只是因众生,妄起诸见,迷却本心,故渡海西来,息其妄见,还得本心。 达摩血脉论更说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 佛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 若不见性,终日忙忙,而外弛求,为佛原来不得。 六祖慧能大师则是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者顿悟菩提,名自观心,自见本性。 由此可证知,见性成佛,实是禅宗的宗旨。 若不见性,要想成佛,无有是处! 结束语禅是要去实践的,语言无法说出,文字无法写出,即使你有生花妙笔,也只能是画蛇添足。 所以也就不必长篇大论,横说竖说地说禅是什么? 古德去:禅宜默不宜说,就是要我们从心性上去下功夫。 禅是超越认识的不能用虚妄分别拟议禅是如何? 中峰禅师的山房夜话说:禅宗是传佛一大觉圆满之心。 此大觉圆满之心,人人不少,个个不无,只是我人不能体会得到。 故尔,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真是一语中的,干脆利落。 若能直下承当,下工夫去参,自能认得本来面目。 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参! 1997年1月7日 写于广化寺菩提苑 发布时间:2025-11-03 13:57:5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4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