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因果不空 内容: 因果不空无始黑业今生虽不偷盗,但所求不如意,即是盗业未尽。 今生虽不邪淫,但值不随意眷属,即是淫业未尽。 今生虽不谤法妄语,但言出人或疑信相半,即是谤法及妄语业未尽。 于一切果中,察一切因。 当知前生无恶不造,一一当忏悔。 (出自《西方合论》)问:“为什么说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请老法师以最简单的方式说明。 ”答:这个已经说了很多次,但是佛法的教学不怕重复,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 佛法跟中国古代教学不一样。 为什么要不断的重复、多次的重复、不厌其烦的重复? 主要是接受教化的人没有开悟;没有开悟,就得要重复。 这个“重复”也是我们中国人所谓“苦口叮咛”,这是慈悲到了极处! 我们明白之后,才真正知道要感恩。 如果不是一再的重复,我们非常健忘,一转眼就丢掉了,哪里会成就? 千叮咛、万叮咛,我们都回不了头,从这个地方才晓得,自己业障这么重。 “业障深重”这句话我们听了很多,但是并不理解,对于这一句话不能体会。 真正能体会到一些,感恩的心就生起来了,回头这个念头也会生起来了,真正想着去依教奉行。 “万法皆空”,这是真的,没有一法是实在的。 《般若经》里面就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佛讲得太多了。 玄奘大师翻译的这部经典《大般若经》六百卷,是佛经里面最大的一部大经。 《华严》才八十卷,《大般若》差不多有十倍《华严》这么大。 讲什么东西? 实在讲,就是讲“万法皆空”。 中国古人不喜欢繁复,这跟印度人不一样。 中国人的言语文字都讲求简要详明,愈简单愈好;简单扼要,也要详细明白,好文章、好言语没有重复的句子。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开悟的不多,比不上印度人。 印度人开悟的,比我们中国人多得太多了,为什么? 印度人是不断在重复、不断在反复。 我们现在想一想,那个有道理。 中国人这个根性,上根利智用这个方法行,点到为止,中、下根性不得力。 而佛在印度讲经这套方法,真叫“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我们这才真正体会到。 六百卷《般若》,我们中国学佛的人有几个人去认真读过? 没有。 在《般若经》里头,六百卷取一卷,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六百卷里头的一卷,这一卷就可以了,那个五百九十九卷都可以不要去看了,专看这一卷,这一卷是般若纲要。 念《金刚经》的人很多,念《金刚经》开悟的人不多。 为什么原因? 你要把那一部分五百九十九卷多多念几遍,再念《金刚经》就会开悟。 为什么? 因为我们是中下根性的人,不是上根利智。 上根利智听《金刚经》开悟,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惠能。 几千年来只有这么一个人,惠能以前没有,惠能以后也没有,所以不断重复有它的必要。 《金刚般若》里面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什么意思? 能得,能得的不可得,空的。 所得的,所得的是外面的东西,我们今天讲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所得的。 所得的这些东西是缘生之法,没有自性,也就是没有自体,因缘所生,这个佛在经论里说得很多。 佛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因缘生法就是:缘聚,这个相就现前;缘散,这个相就灭了。 你不要等到缘散才晓得这是空的,正在聚合的时候,你就能看出这是假的、假相,不是真的。 所以佛才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你要是把这些现相当真,你错了。 相叫妄相、叫幻相,佛家还有一个名词说得很好听,叫妙相。 “妙相”是什么? 妙相是空的,妙相是假的,不是真有,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这叫妙相。 这是说明,所得的也不可得。 能得不可得,所得不可得,所以说万法皆空。 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今天这个身相可不可得? 不可得。 这个身体是缘聚,佛跟我们讲,这是归纳、大类,色、受、想、行、识,这个身是五蕴集合的,现这个身相。 缘聚,就有这相;缘散了之后,这相就没有了、就灭了。 缘聚的时候,它也有一个时候,有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它能存在,这个存在佛就讲,“如露亦如电”。 “露”是什么? 露水。 说“露水”,就是说他存在的时间长一点。 像我们平常一个人,大概能够活个六、七十岁,古人讲的“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就是如露。 还有短命的,有几岁就过世了,十几岁、二十岁过世的,那就像电、闪电一样。 这是说,这现相存在有短暂不同,它是有限的。 这个短暂何以不同? 我们今天知道,业力。 每个人的寿命,说实在话,绝大多数的人寿命都是有一定的。 你们看《了凡四训》,孔先生算袁了凡的寿命五十三岁,很准确。 每个人的寿命,如果你没有大善、大恶,你没有办法逃过这个数。 人有一定的寿命,寿命不长,几个人能够逃过数? 我们自己的寿命多长,自己不知道,但是自己总要警觉到佛在经上讲的大原则,“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是讲的大原则。 我们人的生命更是脆弱,一口气不来,就又是一世了。 只有真的是一个聪明人,他才有这么高度的警觉,抓住现前宝贵的时间,好好的修行。 为什么要好好修行? 因为底下讲的“因果不空”。 我们要修善因,不要去搞恶因。 你要去造恶因,你的果报是往下坠落,一世不如一世,那真的叫可怜,没有人能救你,佛菩萨虽然慈悲,也没有办法救你。 能救自己的,除了自己之外,没有别人。 佛菩萨对我们的慈悲,是把我们自己救自己的理论、方法教给我们,这是佛菩萨能做得到的,他能帮得上忙的。 我们要接受,我们要理解,我们要如法修行,这才真正能够救自己。 如果我们不信,解得不够透彻,又不肯认真去做,我们还是要堕落,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 因果为什么不空? 因,实在说,也是? 那之间就变成果;因变成果,因空了。 果,又是下一个果的因,所以果又变成因;果变成因,果也空了。 由此可知,因果也是空的。 因果怎么会不空? 因果不空,前面这一句话就讲不通。 “万法皆空”,因果是不是属于万法里面的? 还是万法以外的? 当然属于万法里面的。 万法皆空,因果也空。 何以说“因果不空”? 因果“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会变成因,说它的转变不空,是说这个意思。 另外一个意思,因果“相续不空”,永远是相续的。 我们一个人,造业是因,受报是果,受报的时候,他又造业,永远在相续,永远在循环。 所以“因果不空”是讲它三个特性,转变、相续、循环,这三个不空。 佛菩萨是看到这个事实真相,劝勉我们断恶修善,劝勉我们转迷为悟、转凡为圣,这样才真正是离苦得乐。 果然离苦得乐,还要发大慈悲心,再回到六道轮回里面去教化一切众生。 我们要问:再回到六道轮回里面去,他受不受苦? 给诸位说,他不受苦了。 为什么? 他苦乐这个结解开了。 迷的时候有苦,有苦乐忧喜舍的受,悟的时候没有了。 真正觉悟,这《金刚经》上举的例子,忍辱仙人在修忍辱波罗蜜,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 割截身体,现代的话叫“凌迟处死”,这个刑法里头的名词,恐怕诸位还是不懂。 这个等于说是这个人犯了罪,判了死刑。 怎么执行法? 不是用枪决,不是用杀头,那很痛快,受的罪少。 “凌迟”是什么? 用刀子在身上一片一片的割,把他割死,这个多苦! 多残忍! 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他苦不苦? 他一点也不苦。 你要说:他为什么不苦? 他知道身是假的,不是真的。 他不执着这个身是我,随他怎么割,他都不苦,一点痛苦都没有。 我们为什么割一点点就觉得痛得不得了? 是因为把这个身体看作自己的,严重的执着;愈执着得重,痛苦就愈多,是这么来的。 觉悟的人知道这是假相,所以他没有苦乐忧喜舍的受。 但是歌利王造作的重业,他没有开悟,他要受果报。 所以仙人发愿,将来成佛先度他。 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个跟佛也算结下很深的缘,佛菩萨慈悲,决定没有? 恚心,也是做一个好榜样给我们看,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这是“因果不空”,记住,它三个特性:转变、相续、循环。 问:常闻定业不可解,然则杀人者人定杀之,佛法所讲念佛,可以消灾免难,亦可离苦得乐,甚至解脱证果,那么杀人的罪业,消到什么地方呢? 答: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此是原则,如会佛法,则多善巧。 在对方能使其超升解怨,受逼迫之环境消去矣。 在自方能作到断诸惑妄,业尽情空,结果之种子消去矣。 然尚有两条例外,亦应当知:一在大修行人视身如幻,神通游戏,故不辞果报相。 如安世高大师,两度到洛阳偿命,禅宗六祖,夜遇刺客,置金案上曰,只欠汝财是也。 二是修净土者,带业往生,乘愿再来,度脱怨亲,皆成法侣,不离安养,一生补处是也。 (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问:人生为何得健康体,得病体? 为何得富贵,得贫贱? 答:前有戒杀功德者,得健康报;有杀生恶业者,得多病报。 前有布施功德者,今获得富贵报;有贪盗恶业者,获得贫贱报。 问:四十二章经说:‘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 何以安世高来中国还二次命债,他有神通有修行,何以不自消灭? 答:改往修来,罪自消灭,经语不虚,但有时间性耳,偈曰:‘假使千百劫,所造业不亡,因缘遇合时,果报还自受’。 此偈明言业不亡则受报,反言之,业亡则不受报矣。 安世高者,虽知夙命,似尚未得漏尽,或是业尚未亡,急求了债,自动寻求偿还,期早解脱,并非如我辈业因成熟,无法避免者耳。 问:设有某甲因故将某乙杀害,又某甲受国法制裁而处死刑,请问某甲来世仍否须还某乙一命? 答:某甲受国法处死,如因为杀乙故,按阳律论,则是偿之矣。 若分析其心念程式,则当另论,盖闻有多因一果者,有一因多果者,此关众生自己之心力,非可笼统说之。 某甲处死,若不因杀乙故,甲乙因果,依然存在。 诵经念佛确信有无量功德,可消灾解厄,可是大阿罗汉目犍连,何以不能避其不测之灾? 众生的定业不可转,乃至证得圣果的佛菩萨,祖师大德亦难逃避定业(梵语viniscita-karman),纵然能逃得一生 发布时间:2025-09-25 08:35:0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