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兹本禅师:天台智者大师略传 内容: 兹本禅师:天台智者大师略传 第一章:大师家系 止观明静,前所未闻。 故智者大师把它作为定慧兼弘,发心修行之纲要,并以五时六教,判释一代圣宗,以十乘三观,昭示人们直达圣境。 大师创立的天台宗,令吾辈至今犹远沾妙道,沐浴遗泽。 在中日两国,人们一提起智者大师,便尊之为仁慈的险路良导。 天台智者大师,讳智顗(读音yǐ,安静貌。 《尔雅? 释诂》:顗,静也。 ),字德安,俗姓陈,乃上古大舜之后裔,世代为颖川望族。 有周一代,陈之胡公,历经前汉、后汉,家族中十有三人荫祖先功德,显赫时世。 及晋元帝迁都扬州,陈氏一族才移住荆州。 第二章:陈侯履历 大师之父,讳起祖,精于学问,通达圣经贤传,而且智谋武略兼备。 因而,被梁武帝第七王子湘东王萧绎招为宾客,任军国顾问。 领军朱熹不由感叹道:若非经国之才,怎为英王器重。 时隔不久,湘东王即位,成为梁孝元帝,拜起祖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封诸侯。 世称益田县开国侯。 第三章:诞生灵异 大师之母,姓徐氏,温良恭俭,偏勤斋戒。 尝梦香烟五彩,萦绕于怀,欲拂去之,闻人语曰:宿世因缘,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又梦吞食白鼠,怪而占卜,言白龙之光也。 并谓所怀之儿能知凡间诸事,乃现世佛心天子。 梁武帝大同四年,即戊午年,七月,大师平安降生。 诞生时,神光闪烁,映照近邻。 见者无不感到神奇灵异。 父母根据大师诞生时的瑞兆,幼名王道,又称光道。 王,有自在之意;光,明其有智慧之德,希冀其能自在地弘扬佛道,为法灯增辉。 第四章:幼年行仪 大师天生眼现重瞳,眉分八字,兼备唐尧虞舜二帝之圣相。 传大师尚在襁褓之中,即卧则合掌,坐必面西,逢僧示敬。 凡此举止,有云但为儿戏设礼容者。 然比之大圣孔子幼年之德行,则可见并非儿戏,乃大师立志定量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也。 仿佛大觉世尊之威仪。 大师之德何其大也,非独前无古人,而且后无来者。 第五章:七岁喜行伽蓝 南梁大同十年,甲子岁,即西魏大统十年,东魏武定二年,也即日本国钦明天皇登基五年,大师年七岁,为宿因、天性所引,日常喜往伽蓝参拜。 诸僧口授《普门品》初段,大师仅闻一遍,便记忆不忘。 余下的经文,虽无人教诵,大师则能根据经义自行推考,直至全部谙诵为止。 知之者无不钦佩,夸大师真乃天机特发,生而知之的上圣。 第六章:长沙瑞像 梁承圣三年,甲戌岁,西魏兵逼江陵,京城将破,元帝命人尽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又以宝剑斫断廷柱,慨叹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是年,大师年十七,目睹世道突变,深厌三界火宅,因而跪拜于长沙佛像前,愿为沙门。 并立下荷负正法,依赖人天的弘愿。 其夜,大师梦佛像伸援金臂,三摩其顶。 于是大师得到了心灵的安慰。 大师发愿之年,正逢日本迁都矶城郡迎释迦佛于矶城岛金刺宫。 自此,佛法东渐。 第七章:茅穗油河 据传,大师出家辞别母亲时,其母哀叹道:如今尔将远游,父母甘旨依靠何人大师悲及父母的供养,乃运用孝慈之心,指茅为穗,指河为油。 后人为纪念大师孝感之神灵,至今犹保留着茅穗、油河的圣迹。 自古纯孝之心,能感天动地,诸如雪中笋,冰上鲤,不可胜数。 第八章:感见定光菩萨 佛语有云:父母不许,不得出家。 为守此规,大师也曾为是否出家而踌躇不决。 于是,大师自刻檀木,制作佛像,披阅经文,忏悔行道。 忽某日,大师一心敬礼时,恍然如梦,见高山临海,山顶有神僧扬手招呼,继而引臂接大师登山麓大伽蓝中。 大师猛见自己平日所造的佛像供奉于殿堂之中,因而悲喜交集,发誓从此潜心修学三世佛法,直至面对千都论师辩说佛法而无碍,欲以此来报答在人世间享受衣、食、住、行四事的恩惠。 神僧证明大师心诚意切,认为可以出家。 便告大师曰:汝当居此,汝当终此。 此神僧即定光菩萨。 后大师入天台山,所经境界,无一不与那一晚的梦兆相符。 第九章:十八出家 及父母相继没后,大师向家兄陈针乞求出家。 大师曰:昔梁荆百万,一朝仆妾,尚省悟世事无常,起江湖之心。 今双亲既丧,虽心肠寸断,然报恩戴德,当以谋道为先。 家兄知其志不可夺,便应允之。 时湘州刺史玉琳,乃大师先父陈侯旧友,嘉喜大师志节,为之置办法具。 于是大师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受沙弥十戒。 是年大师年方十八。 是为梁敬帝绍泰元年,即日本钦明天皇十六年。 第十章:大贤山 大师诞生时,地涌一峰,名为大贤山;大师示寂日,其山没入湖水,名曰大贤湖。 日本孝灵天皇执政时,琵琶湖陷而芙蓉山现。 灵异之像如此相似,真是不可思议。 大师出家后,入此大贤山,诵读《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又修学《方等忏法》。 忽一日,瑞像呈现,道场广博,庄严微妙。 只是佛像、经卷纷然杂乱。 大师口诵《法华经》,佛像、经卷顿时井然。 此乃大师得《法华》妙旨,能辩纯杂,因而佛赐一代圣教,示其归处也。 世间之灵异,出家之瑞相,均非我辈言词所能妄断,心灵所能知会。 第十一章:二十进具 自此以后,大师又北诣慧旷律师,精研律仪,兼修《方等大乘》,至二十而进受具足戒。 此时,梁已禅位于陈,即陈武帝永定元年,日本钦明天皇十八年,农历丁丑岁。 陈武帝也系崇敬佛法的君王,在朝期间,共修复旧寺三十二所,造新佛百万尊。 第十二章:谒南岳大师 南岳大师,讳慧思,元魏南豫州武津人。 幼时即能诵读《法华》。 曾梦普贤菩萨骑白象来,三摩其顶,头上隐隆成肉髻。 据说这即表明慧师具备世尊三十二相中的无见顶一相。 南岳大师的德行标准是:十年常诵,七岁方等,九旬常生,一时圆证,终净六根。 南岳大师预知周武一朝,佛法将遭厄运,于是暗暗定计栖遁衡山。 当时暂且寓居光州的大苏山。 智者大师十分景仰慧师之风德,以致如饥似渴。 于是冲兵刃,涉险路,至大苏山拜谒南岳大师。 第十三章:普贤道场 南岳大师谓天台大师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又复来。 即示普贤道场,为智者大师阐说身、口、意、誓之四安乐行。 智者忍心钻研,不分昼夜,竟至切柏代香,柏尽继之以栗。 或卷帘进月,月没燎之以松。 如是者经二十七日,忽一日,诵《药王品》至心缘苦行,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句,顿发解悟,身心豁然。 寂而入定,持因静发,灵山一会,俨如未散。 从此智者大师领悟到了《法华》妙旨,若高辉临照幽谷;也通晓了佛教诸法性相,如长风畅游太空。 第十四章:《法学》三昧前方便 南岳大师见智者大师如此聪睿,不由赞叹道:非汝弗证,非我莫识。 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所发持者,初施陀罗尼也。 纵令文字之师,于群万众寻汝辩之,不可穷矣。 当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事实诚然如此。 智者大师既得《法华》三昧,便具无碍之辩才,在世能抗折百家,开显一乘之妙境;灭后则纯熟三大五小诸部法门之圆机。 难怪大师创立的天台宗至今演讲不绝。 第十五章:讲《金字大品》 南岳大师着《金字大品般若》,开讲供养时,亲开经题玄义,使智者大师代讲人文判释。 智者大师智若日月,辩若悬河,卷舒自在,深入浅出地阐明了《金字大品》尽净虚融之理。 南岳大师亲临法席,由衷赞叹道: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者也。 又回顾慧旷律师曰,老僧闻贤子之法耳慧旷律师曰:非旷之子,思亦无功,此皆《法华》之功力也。 天台大师,智若佛家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佛尊者,乃真佛子也。 第十六章:南岳大师付嘱 南岳大师复谓天台大师曰:吾久羡衡岳,只恨法无所委。 今汝初得其门,当传灯化物,莫作最后断种人也。 南岳大师殷勤地将佛门法事嘱托智者大师后,即入衡岳。 经十年星霜,至陈太建九年六月廿二日,端坐合掌而入定。 南岳大师仙化后,托生日本,成为圣德太子。 调整日本八大州之机性,奠定日本佛法兴隆之基础。 这并非无中生有,或凡夫妄想,确实是因为日中两国,六根相似,佛缘相近。 第十七章:入陈都金陵 大师既蒙南岳付嘱,即与法喜等二十七人,入陈之王城金陵。 是为陈光大元年,丁亥岁。 时大师年三十。 然而,当时陈王不德,知音又寡,大师非常苦恼。 忽一日,一老僧名法济,自矜精通禅学,倚卧而问大师:有人入定,闻摄山动地。 知僧诠练无常,此何禅也大师答曰:此乃边定不深,邪鬼暗入也。 若自得意,对人夸耀,必定坏事无疑。 法济惊起谢曰:老僧曾得此定,略示众僧,果即败北退失。 今大师悬见他心,善知法相,令凡僧感伏投地。 自此,大师名声大振。 真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第十八章:师少弟子老 是时,大师年方三十,而弟子法喜,则已逾六十,朝廷尚书毛喜因而嘲笑法喜曰:尊师犹少,弟子何老也法喜即答曰:吾所事者德也,何论年齿。 毛公喜其善于巧说智对,经常向朝廷同行夸赞法喜,并从此更加敬重智者大师。 毛公常常对人称颂曰:自世尊泥洹之后,能降伏天魔者,在印度有优波毱多尊者;在我们中国则唯有智者大师。 第十九章:池深花大 梁陈时,有擅德高僧大忍法师,养道开善,不交当世,纵令朱云(前汉高僧)、戴凭(后汉高僧)再世,大忍法师也不屑为伍。 然闻智者大师说法,深服其无碍之辩才,不由赞叹道:般若非钝非利,利钝由缘,池深则花大。 此岂文殊所出邪? 既蒙先达称扬,后辈理当敬从。 自此,大师之德风,令天下草木咸皆靡服。 第二十章:左仆射徐陵崇敬 尚书左仆射徐陵,乃梁、陈二代名儒。 幼时,宝志和尚摩其顶而赞为天上石麒麟;少壮之年,慧云法师又褒其为当今颜回。 徐陵曾梦亡父徐摛来告:天台大师,乃吾宿世师范,汝宜一心敬事。 徐陵遵此冥训,参不失时序,拜不避泥水,常在大师身边,闻法得益。 若蒙大师惠赐书疏,则洗手焚香,整冠束带,三礼而拜读。 徐陵父子,二代俱恭敬崇重大师,可见大师德行之至高无上。 第二十一章:徐陵五愿 左仆射徐陵随大师日久,深有悟入,乃立下五种大愿,书呈大师,仰乞证明。 一愿临终正念成就;二愿不经地狱三恶道;三愿即还人中不高不下处托生;四愿童真出家;五愿不堕流俗之僧。 据传,后来的天台宗第三祖师法华智威大师,便是徐陵的化身。 智威法承章安,得《法华》妙旨,又传天宫慧威大师。 智威、慧威二师,其后同时行化。 仿佛昔之如来涅盘,阿难结集,出二弟子,一名商那,一名末田地。 智者、如来身居异国,行化则同。 由此观之,智者大师如东土一佛,章安有似阿难,智、慧二师则犹商那、末田地。 智者大师之德行,与佛祖之事迹竟如此相似,真令人不可思议。 (日)兹本禅师著,丁琦娅译 发布时间:2025-10-27 10:07:0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3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