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释迦牟尼和阿弥陀的意思 内容: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佛”是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 他所说的极乐世界,是以阿弥陀佛为教主,其国土庄严。 娑婆世界,怎么叫娑婆呢? “娑婆”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就叫“堪忍”,言其娑婆世界这么样的苦,这个众生真难为,怎么样忍受这种的苦呢? 那么娑婆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这个世界,是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 “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 “释迦牟尼”是梵语,“释迦”翻译成中文就叫“能仁”。 怎么叫能仁呢? 就是能以仁来爱人,以仁爱这种的心来教化众生。 “能仁”也就是慈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能拔除众生的苦,而给众生快乐。 悲能拔苦。 悲有三种:一、爱见悲。 爱,就是这种情爱的爱;见,就是看见了的这个见;悲,就是悲愍。 这是什么人所具有的? 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就是一种同情的心,又叫爱见同情。 怎么叫爱见悲呢? 因为我们人类,和你近的,你就爱他,就怜愍他;和你远的,你就不爱他,不怜愍他。 所谓亲,如果有什么困苦、艰难,你可以帮助他;你这个亲戚朋友和你最好的朋友,你都可以帮助他,看见他有痛苦,你会尽你的力量去帮助他,这都叫爱见悲。 可是和你远的呢? 没有什么相干的人呢,你就见到他受苦,你也不管他。 为什么呢? 你对他没有一种爱心。 有这爱心,你才能有你这个悲。 还有,和你同类的,你就有这种爱见悲;不同类的呢,你就没有这种爱见悲了。 好像对一切的畜生,牛呀、猪呀、鸡呀、鹅呀、鸭呀……,你不单对它没有一种爱见悲,而且还要吃它的肉! 要把它的生命夺取了,来滋养你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没有这种爱见悲了。 人哪,幸而还不吃自己;不吃自己,就吃羊呀,吃牛呀,吃鸡鸭鱼呀,还没有人吃人。 没有说是,人看见一个人,把他捉住了,就把他杀了,吃他的肉,这还比豺狼虎豹好一点。 可是这个虎豹,它也不吃它自己同类。 我们虽然没有自己吃自己,没有吃人,但是对于众生、对于畜生,可就没有这种爱见悲了。 二、法缘悲。 法是佛法的法,缘是十二因缘的缘,这是属于二乘的。 二乘人,就不单有这个爱见悲,而且还有法缘悲。 二乘人,他观一切的法都是从因缘生,但是“因缘无性,当体即空”,因缘它自己没有自性,所以当体即空,他就观这个法缘悲。 所以他教化众生,而不着教化众生这个相,认为一切都是空的。 这是二乘人有法缘悲。 三、同体悲。 那么菩萨、佛的悲又不同了。 菩萨和佛这种悲,就叫同体悲,同体大悲。 诸佛菩萨和众生是一个的,因为佛的法身遍满一切处,佛的心性也是遍满一切处。 因为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众生都在佛的心性里头包容着。 我们是佛心里头的众生,佛是我们众生心里头的佛。 因为我们这个心,和佛的心是一样的,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佛的心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我们这个心也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 所以佛和众生是同体的,没有分别,这叫同体大悲。 那么释迦牟尼佛这个能仁,就具足这三种的意思。 要是往宽广了说,那是无量无边,这意思是很多很多的。 释迦牟尼佛的这个“释迦”,是他的姓。 “牟尼”是佛的一个名字,这也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寂默”。 寂是寂然不动;默是口不言,不单口不言,心也不思,这种境界就是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 所以释迦牟尼佛虽然说法,但说而未说;虽然未说,可是未说而说。 那么“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叫寂默,寂然不动。 虽然不动,但是感而遂通;虽然感而遂通,可是常常寂默。 这是释迦牟尼一个特别的名字,只有这一位佛叫这个名字,其他的佛就都不叫这么一个名字。 所以“释迦牟尼”这四个字是别名,“佛”是个通名,每一位佛都叫“佛”,这是一个通称。 现在讲这个“说”字。 怎么叫“说”呢? 为什么又要说呢? 中文的“说”字,是“言”字加上一个“兑”字。 这个“兑”呢,上边那两点,本来也是个“人”字,底下那个一撇,又一挑,也可以把它写成一个“人”字。 这个“兑”,是“人”的“口”对着“人”来“言”,这就是个“说”。 那么说什么呢? 说你愿意说的话,所谓“说者悦所怀也。 ”这个“说者,悦也”,就是一个喜悦的悦,也就是一个快乐的意思。 快乐什么呢? 快乐把你想要说的话说出来了,这就叫一个“说”。 所以“悦所怀也”,你把你所想要说的话说出来,你就快乐了;说不出来呢,就不快乐了。 也就是怎么样子呢? “畅所欲言”,畅是“畅快”,把你所想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所以叫“悦所怀也”。 单这一个“说”字,就叫“悦所怀”。 怀,就是你所怀念的。 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已经成佛了,这叫一个“先觉”。 先觉者,先先的明白了,也就是在梦里边他先醒了。 我们这一些人,在这个梦里边,还是睡大觉呢! 睡大觉,这个梦没有醒,这就是“不觉”,还没有觉悟。 佛呢,就是觉悟者,大觉悟者;不单是个觉悟,而且还是个大觉悟。 大觉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以佛知,所以无所不知;以佛见,所以无所不见。 那么佛觉悟了,是因为他自己修行证果,由这条路走过来,是个过来人,是个先觉者。 他想用他所修的这个方法,得到觉悟的这种果位,使令一切众生都得到这种修行的方法,证得究竟圆满的菩提佛果,所以佛才要说法。 那么佛想要说的法已经说了,所以这叫“悦所怀”。 佛说什么呢? 现在就说“阿弥陀”——《佛说阿弥陀经》。 “阿弥陀”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无量寿”,又叫“无量光”。 什么叫无量寿? 说是《阿弥陀经》上面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这十个劫,亦有数量啊,为什么又叫无量寿呢? 无量寿,这个“寿”就是他的福德。 因为有寿就有福,所以这是福德无量。 无量光,什么叫光呢? 光者智也,就是智慧光,智慧光明无量。 无量寿、无量光,不仅仅就是福德智慧无量,乃至于神通也无量,辩才也无量,相好也无量,道力也无量,一切一切都是无量。 所谓无量无量,就是没有数量,你没有法子知道这种边际,这是所谓的“无量”。 这无量,也就是没有一个边涯,也没有一个所在,无在无不在。 那么无量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读算术的人应该知道,无量就从“一”那个地方生出来的。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是无量。 以前有个程曦教授,他写了一本《新禅语》。 他说,这个算数若写个大数目,这个大数目画一个圈呢,这个数目就大一点。 譬如这一个“一”,尽画“〇”,把这个天地的圈都画满了,这究竟是多少? 你画,总没有边际。 这一个数目,这个大数目,画一个圈就多一个数目,画一个圈就多个数目。 你在墙上画,把这个地下也画满了,天上也画满了,究竟是多少数目啊? 所以这个数目是无穷无尽的。 阿弥陀佛的寿命、智慧、功德、道力,都是无量无边的。 所以你想写一个大的数目,你就尽量可以画圈,画〇〇〇〇……,把这个〇的数目也都没有了,不知多少〇了。 你画这个圈,画了不知多少圈,所以这个数目也不知道是多少了。 那么不知道多少? 佛很聪明的,就说“无量”,没有数量了,无量无边。 所以这个数学,也没有穷尽的。 现在打到太空去,这太空里头还有太空呢! 那又打到什么地方去? 打不完。 这个数量呀,是算不穷尽的。 阿弥陀佛的福德无量,智慧也无量,所以叫“阿弥陀”。 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都是人成的佛,不是从天上生出来,也不是从地上长出来,就从人修行成佛的,这叫个“果人”。 所以在七种立题里边,这部《阿弥陀经》是叫单人立题,这个单人的这个“人”,和我们这个人不同,他叫“果人”——果上的人,不是因上的人。 我们现在众生未成佛,这是“因人”;修成佛了,才叫“果人”。 以果人为这部经的名字,这叫单人立题。 恭录自《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发布时间:2025-10-25 11:23:3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3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