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这一忍不了,就把以前能忍的功德也就都失去了! 内容: 这个“忍”,要没有忍、不忍、无忍。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文殊师利!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文殊师利”:释迦牟尼佛叫一声文殊师利菩萨说,你知道吗?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怎么才可以称做菩萨摩诃萨所修行的处呢? “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若,是假设;假设这位菩萨修行忍辱行门的时候,住在忍辱地上。 这个“忍”,要没有忍、不忍、无忍。 若不忍,为什么又叫人忍? 没有忍,为什么又说忍? 无忍,怎么佛又说一个忍辱波罗蜜? 没有忍是真忍,无忍也是真忍,不忍还是真忍。 这话怎么说呢? 法师说法就是这样子! 就是不讲道理,怎么说都可以。 怎么叫没有忍? 就是你忍了,还像没有忍的那种感觉。 你不要以为:啊! 我忍了,这次我忍了! 那就是着住了。 忍了,还像没有忍似的;有忍,也像没有忍似的,所谓“有若无,实若虚”。 譬如人家骂你,你说:“我忍了,他骂我! ”你心里还有个“骂”呢! 你若没有忍,根本就不知道他骂,没有这么回事。 你若有一个“忍”,那就有所执着。 说我不相信! 你不相信这个,你就信那个啰! 有人问:“我不相信,是释迦牟尼佛还记得他修忍辱仙人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他也没有放下、也是有执着,若是没有执着,他怎样又记得呢? ”他记得,就是不记得;你明白,就是不明白。 这个“忍辱”,大概的意思已经讲了。 这个“忍”,有的时候,一次容易忍,两次容易忍,到第三次就忍不了了;这一忍不了,就把以前能忍的功德也就都失去了! 所以才说:“星星之火,能烧功德之林”。 修行忍辱行的这位大菩萨,“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柔是柔软,和是不争,善是不恶,顺是随顺。 修忍辱行、行菩萨道的大菩萨,必须要柔和善顺,而且不卒暴。 卒,就是猝然间、仓促。 突然间把事情就做了,很冒失的;做了之后,这个事情就很不合理的,所以这叫仓促。 暴是暴躁,性情很暴躁的;修菩萨道的菩萨,就不应该暴燥。 他心里边,对于一切事情也不惊恐。 为什么他不惊恐呢? 就因为有定力。 “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这个菩萨摩诃萨,在一切法上,他没有执着“修行”的念头;没有这种执着的念,所以叫“无所行”。 他行而未行,行所无事;做了,好像没有这么一回事似的。 这为什么呢? 因为他真能放得下! 而且他观一切诸法都是空的。 一般的人,你若对他说诸法都是空的,他又不修行了:“诸法都是空的,修什么啊? 修也是空的,不修也是空,这何必又修呢? ”这种外道知见,就这样讲。 菩萨观诸法空,他知道一切法空,而“如实相”,完全都是合真如这种实相的妙理。 “亦不行、不分别”:他也不作“不分别”的见。 外道是“诸法空”,他也就不分别了,也不修行了;这是外道的不分别见:“它是空的,你分别它干什么? ”他就修行这种邪见;菩萨不修这种邪见。 “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这前边所讲的,这是菩萨摩诃萨的“身安乐行”,身所行的地方。 恭录自《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 浅释 发布时间:2025-10-23 12:40:2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3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