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藏法师:华严经探玄记 第七卷 内容: 华严经探玄记 第七卷 (尽第五回向)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如来升兜率天一切宝殿品第十九自下明第五会。 四门同上释名中。 会名者。 约处名兜率天会。 约主名金刚幢会。 约法名十回向会。 品名者。 如来明佛法界身。 升是赴机起用。 兜率是所赴之所。 三义题名。 又赴此喜足天者表世间行满故也。 一切宝者表摄行多门。 可贵交饰故也二来意者。 初会来为答前十回向问故。 又前明解行。 今起大愿。 若不起愿恐证无为。 故次来也。 又回前解行向于真证故也。 二品来者将欲说法先辨所依处故明也。 又前会既终赴后之始故先辨此三宗趣者。 先会宗亦有人法主伴教义。 各体相用准前可知。 又以大愿回向无尽之行为此会宗。 至下当辨。 品宗者。 谓天王严称法界之器殿为能感。 如来以遍法界之身云为能应。 感应契而无动。 无动寂而繁兴。 缘起具德为此品宗四释文者。 此会三品。 初二序分。 后一正说。 何故无后进趣者。 以摄前解行总为趣地方便回向当体自是胜进。 是故无也。 此经上下此例有四。 一约行满入位之际。 如贤首信满总为入住方便。 二约比满入证之际。 如此回向品初僧祇满总为入地方便。 三约功用满入无功用之际。 如第八地初总摄前七地为方便。 此二僧祇满。 四约因位成满之际。 如第十地初摄前九地为入方便。 此约三祇满处摄也。 余同位相接即别有方便故非一例。 就前序中二品二序差别同前辨异初品中有七。 初本会圆现。 二不动升此。 三天王严处。 四迎佛设供。 五睹佛胜德。 六天王敬请。 七受请成益。 初谓前十方觉树普光忉利夜摩等说法之会并皆未散升此。 所说与彼同时。 是故横遍十方竖通八会。 同时前后无碍而说。 余义同前说第三严处中二。 先明一方严。 二结会十方严。 前中二。 初遥见佛者明睹胜缘。 二即于下显严胜座。 于中先总显后以无量下别辨。 前中以此座是实德所成是故有十三种圆满相。 一自相谓宝座具德故。 二因相谓宿善所生故。 三不坏相佛护念故。 四胜相多因所生故。 五真净相佛净法起故。 六共相众生共严同受用故。 七具德相。 八离恶相。 九微妙相观无厌故。 十出世相。 十一无染相。 十二同相谓相同在世间缘集成故。 十三无尽相谓众生见不能尽。 亦是甚深相唯佛境故。 第二别显中。 初一句标。 二所谓下正显。 于中有二。 先辨器世间庄严。 后百万诸天神下辨众生世间庄严。 此中亦分有智正觉义。 前中亦二。 先外事严。 后从百万亿神力下明内法严。 前中二。 先色相严。 后百万亿天盖幢一切宝铃下音声严。 前中四。 初杂事严有五十二种。 第二百万亿大海月下别事严。 于中宝有二十一种香王十七种云雨二十一种。 第三百万亿天宝幢下重明杂严有二十九种。 第四天杂宝衣下重明别事严。 于中衣幢各十种。 第二音声严中有四十二句分二。 先乐音有十种。 后妙音下明法音。 于中二。 先总叹三宝功德。 后别叹十住菩萨功德。 前中三。 初十句叹佛宝功德。 二叹一切菩萨下四句叹菩萨僧宝功德。 三叹深法下八句叹法宝成益功德。 二别叹十住功德。 以是正位摄因行故可知。 外严竟。 第二内法严者。 亦是上来庄严。 今辨严已出生胜德显座德用。 于中三十一句分三。 初十三句出信进念定慧等杂行。 净解脱是不思解脱也。 二有十一句十度行。 于中末句结十度可知。 三普入下七句明出三业大用。 此是师子座三业以依正无碍故。 器世间严竟。 第二众生世间庄严中亦二。 先有五十八众外相严。 后出菩萨净愿下内法严。 前中二。 先四十四显人天众严。 后十四辨菩萨众严。 前中。 先十五欲界人天八部等。 后二十九色界天等然余处说于四禅中各有三天。 此各四者。 皆一是总余三是别故也。 谓初禅中梵眷属天。 二禅中光天。 三禅中净天。 四禅密身天。 此各是总故不同也。 又四禅中少密身余处说名福爱天。 无量密身是称福生天。 密果是果宝天。 亦名广果。 以第四禅天身行断无出入息故俱名密也。 次五净居天。 后更云百万亿种种天者应是无色界天。 既不显名。 或通一切也。 第二菩萨众中。 初十依本位名显德用。 后四以天名说。 此上并是海印中法界自在差别实德。 以人法无碍依正混融故致然也。 第二内法者。 亦是上来庄严。 今是严已成德堪为胜用。 有二十句法门行相可知。 上来一方严座竟。 第二如此世界结通十方无尽世界敷座。 可知。 上来十方天王严主伴座竟第四迎佛兴供中二。 先出迎兴自分供。 二佛神力下设胜进供。 前中二。 初诸天兴天供。 于中先雨十种供。 后从身出众总合观礼。 二不可数下明菩萨兴出世间供。 第二胜进供中亦二。 先诸天兴天供。 后菩萨兴出世供。 前中四。 初佛力令天睹希自庆。 二阿僧祇下衣盛华等诣佛奉散供养。 三亿那由下于佛行处庄严虚空。 于中十种。 初一总余九别。 别中一一各初起胜心后兴妙供可知。 四无数亿下从身出供在路供佛。 八句可知。 二菩萨兴出世供中三。 初从意业出供。 二从身业出供。 三语业叹佛。 初中二。 先总显供事。 后一切宝盖下别明供佛。 前中二。 先标。 谓离三界标供分齐。 从真法生标供所因。 下释中先释分齐。 以离惑故慈普故智深故唯佛能知故离三界也。 下释所因。 从四因生故名真实法生。 一坚信是加行智。 二不思善是正证智。 三变化是后得智。 四真法是所证理。 既从此起还称性平等故以无行法印之所印定。 下别辨供佛中九种。 一一中各有五义。 一举供事。 二遍法界明称真性。 三用供佛。 四过天显胜。 五出因。 又亦初四是上总中分齐。 后一是上所因。 于高座供中心境等佛者明证理同佛也。 依此起座令座亦同佛境也。 以此菩萨并是普贤极位因果同等故。 余准可知。 二身业供中从身出八事云供可知。 三无量菩萨下语业供养叹佛法身无边功德可知第五睹佛胜德中二。 初大众睹佛法界身云。 二尔时如来下明佛现此身云之意。 前中亦二。 初见法界身无边德用。 二尔时诸天见如来身下明见佛身光妙用无尽。 前中然此所现所见佛法界身岂有限量。 今且依下结文分为十门。 于中二。 先显十门之德。 后如是正念下结十门之名。 前中辨此十门即为十段。 然望后结少不次第。 从初至清净善根来超明第十见佛示现不可思议自在神力门。 于中先举能见人。 后显所见佛身。 无量者正显法界无限量之身。 显前一切世界菩提树下无不现也。 不思神足者显前不离觉树升天等也。 文中有四。 初妙用益生。 二周遍下德普利物。 三成就下用深令敬。 四随所下应机成济。 二显现如来下却辨第一大众如是正念如来门。 于中二。 先明如来现自胜德。 谓大福大智大定及体遍。 二令一切下广益众生。 于中三。 初益地前。 二悉能下益地上。 三一切法云下益令果满。 三以正觉下明第二观察正觉门。 于中二。 先明自觉成满。 谓初觉俗谛境。 后于不退下觉真谛境。 二教化一切下明觉他成满。 四示现色身下明第三入智慧渊门。 于中色身是起智所依。 下显智相有四。 初观众生智。 二善解下明知佛十力等智。 三住一切下知法门智。 四悉能下明成智渊海。 五如来日下明第四入功德海门。 于中有四功德。 一寂用无碍德。 谓照机日不没恒住佛寂灭。 二于我我所下明大行无染德。 三在大众下明大智无著德。 四以大悲下明大悲摄化德。 于中初举化事。 悉善分别下明化意。 谓为众生分别菩萨智信等行令成正觉彼方出佛大慈之心显佛之悲。 不尔岂在佛慈心内。 六佛身无量下明第七正知如来门。 于中初辨如来身语二业。 二于去来下明如来意业。 于中二。 初照三际以摄生。 后普于下遍十方而化物。 七佛智慧月下明第五至虚空慧门。 下文云。 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 此中显佛月游空故也。 于中二。 初明照空无碍慧。 先照真。 次慧心下照俗。 后一切世间下会俗显真。 二顺众生下益物无著慧。 于中三。 初现身含受益。 解了下明无著。 二随顺下拔苦离染益。 未曾下无著。 三正观下令成善利益。 永离下无著。 八放光明网下明第八观察如来净业相好门。 于中二。 初佛光照现。 二令一切众下明众寻光见佛十方净业相好。 此中二。 初见佛自相业。 谓先见佛于十方刹所现相好。 后菩萨所行下见佛净业。 谓先见自利净业。 善分别下利他净业。 二成就下见佛能成他相好。 谓先能成。 后皆令成就下所成。 九自在法王下却明第六知众生福田门。 于中二。 先总显后别显。 总中初照现如来福田胜相。 后释显胜义。 以依智缘生故胜也。 二别中显如来十种功德为世福田。 一身智遍世德。 二无碍天缯下胜福临机德。 此二是田体状以为田生福义在世间故皆云世间。 自下明益物成德。 显田胜用。 三无上导师下明导师巧引德。 无畏乘是导师游处也。 四一切世下明医王善疗德。 初治惑障。 次善能下令离苦报。 后随其下令离恶业。 五随其所应现佛下随应现身方增善德。 六一切众生下觉迷安怖德。 七如来最胜下智王开晓德。 八无量功德下因圆果净德。 于中初句标果。 业行下显因圆。 谓因时于世所修业行但能感示世间之报。 及慧到岸成佛之时令前行等皆悉清净以出染故。 九能满下能满世愿德。 十示世下能为世友德。 是故名佛为胜福田。 十光明清净下却明第九正知法身普照十方门。 于中七。 初照除行障。 六弊中举初也。 二悉令下净其行愿。 三等观下破染生净德。 于等观等佛智普照也。 起净业令修对治。 降魔殄染缘。 灭惑除染因。 生力是所成德。 谓十力也。 四一切世间下破痴授智。 前破四住此灭无明。 初破痴法施下授智。 五如来智下令离怨满愿。 六最胜下为缘生善。 初总。 少修下别。 谓以佛田胜故少修供养获大功德置众生无尽智地。 是故德大显上果报无量。 智地显上具足清净。 七喜德除难。 谓善由心起。 心既见佛生喜。 喜心中生善广大。 是故除三恶八难也。 上来十门别辨竟。 自下第二总结名。 但此佛德既圆融无碍同一法界之身。 是故此结皆有通别。 如是正念如来者。 通论总具上诸功德名为如来。 明此大众于如是如来专心住想名如是正念。 别论此结上第二门。 二者通论上诸功德总名正觉。 以无不照察故。 明众于此摄虑照达故名如是观察正觉。 别论此结上第三门。 三者通论上佛诸德无不总是智慧之渊。 以明照无底故。 明众于此智契相应名如是入也。 别论此结上第四门。 四者通论上佛诸德总是功德大海明此众智契合名入也。 别论此结上第五门。 五者通论上佛诸德总名虚空智慧。 以鉴照名慧则慧称性一味无限无碍名空。 明此众智达到其际名如是至也。 别论此门超结上第七门也。 六者通论具上诸德之佛名为众生福田。 以此堪能生胜福故。 众了达此名如是知。 别论超结上第九门。 七者通论具上诸德名为如来。 以皆从证理而成故众知可解。 别论却结上第六门。 八者通论上德无不皆是佛果净业之相好。 众观可知。 别论此结上第八门。 九者通论上德无不皆是大功德法而成佛身。 无不明照普遍十方。 众知可解。 别论超结上第十门。 十者通论上德无不皆是如来不思议自在神力。 别论却结上第一门。 又此上十门应以六相融摄取之理方显耳。 自下第二明众见佛身光明妙用。 于中有三。 初见佛毛孔出光用有十句。 初本余九末是光中事。 并法门可知。 二尔时诸天复见下明见佛从身出光用。 三又睹自在下见佛神力益物用。 就身光中有二。 先见出杂色光。 后又佛身下出妙宝光。 前中七句。 一光照法界。 二示现下光现说法。 三显现阿僧祇下光现奇严。 无尽中生者释不穷尽义也。 四悉普照下现光中刹内佛出益生。 五显现下现多化身。 六普照无量下照穷法界。 七持一切下明光起意。 下出光因。 谓平等真如是佛所住从彼生也。 二身出妙宝光中有二。 先出光辨因有三。 一功德二大愿。 三不放逸。 后出生无量显光用。 三明见佛神力益生中二。 初通益众生。 二于一切下广益菩萨。 上来大众观佛法界身云竟。 自下第二明佛现此身云之意。 于中有二。 一现此身云为益众生令随正行。 二如来显现下为令众生知佛无边自在胜德。 前中大悲普覆明佛现德之心。 智慧庄严显所示现德。 谓牒举上文所现之德以皆是大智庄严显故也。 欲令下正显所为。 于中三。 先随位渐次益。 有六句。 即是信等六位之益于果位中得深法是大涅槃。 具慧光是大菩提。 余可知。 二满足下随行渐次益。 于中亦六。 一求果心坚。 二不坏法性下于法观解。 三满足下依解起行。 四成就清净下行成入证。 五具足修下明证满德备名普贤行。 六成就如来下因圆得果。 三远离下随义差别益。 于中三。 一令远邪魔得正智愿。 二令常见佛得大智断。 三令常依佛得法入众。 二令众知佛无边德中现如是等类无数净善。 总牒上文所现之德。 以皆是佛净善根相故。 调众生总举其意。 云何现德而为调生。 谓悉令知佛功德海。 正显所为有二。 初别辨后总结。 别中五。 一令知佛德备。 二如来下用广。 三本所下果极。 四成就法王下智圆。 五成就最胜下德深。 谓体净德齐。 相严丽也。 二于一切劫下结德无尽。 以别说难周故总通结第六天王敬请中。 善来者明佛具法界德不动而来故巧应机来故顺理而来也第七佛受请成益中有二。 初升殿益。 后尔时世尊下升座益。 前中二。 先受请升殿。 后尔时下明其益相。 前中二。 先升此界殿无边相海是佛相庄严。 令天王喜等正明受请意。 即升殿等明机缘契合也。 二如此下结会十方升殿圆满。 二益相中三。 初严处益十句可知。 二尔时下明天王得定益。 于中初不乱正念正明得定。 下依定增善。 增善有四。 一进心。 二喜心。 三菩提心。 四总持。 三令天王忆自宿善叹佛。 显处益中二。 先此界谓叹前夜摩十佛之前十如来寄显渐深远过前故也。 理实通于一切诸佛。 后结十方。 第二升座益中二。 先此界升。 后十方升。 前中二。 先升座。 后益相。 益相中。 先法益谓初现同三世佛之身。 二应机说法。 三明法身无著。 下明事益及结并可知兜率天宫菩萨云集赞佛品第二十初释名者。 明如来将说妙法必英徒影赴电速云臻遍满虚空集于法界各以妙偈叹佛实德故以为名。 又天宫是处。 菩萨显人。 云集是身业自在。 赞佛是语业功德。 约身语处用以题名余来意及宗并同前释。 但加叹菩萨德及光益为异四释文中四。 一集众。 二放光。 三叹众。 四叹佛初集众内。 先此界集后十方集。 前中三。 初举本位。 二一一菩萨下明集来。 三以正直下显德。 初中佛力显集所因方等显分量。 国名坚固者表显所依行成难坏故也。 佛与菩萨同名幢者表回向善巧因果独出摄伏故也。 宝网覆身表德备也。 放光用广也。 三叹德中二。 初叹其行德。 于中二。 先自行后一切众生下利他行。 谓十地已还等一切众生同时于此菩萨身念念观见。 别别法门皆新新引摄。 故云观无厌足。 二此菩萨下显所得法门。 于中初总。 后所谓下别有十种法门。 一身遍游。 二智见理。 三多身遍。 四入果用。 五得果智。 六巧便光。 七广辨。 八深持。 九见法界。 十尽虚空。 应以六相融摄思准第二放光中两膝放者过前足指表行渐胜故也。 又膝有屈申进趣用表回因向果进升之相故也。 于中四。 一出处。 二光数。 三所照。 四缘见。 谓因时同行果时感会故见也第三叹众德中二。 先别叹。 后总结。 前中二。 先明所乐谓佛不思议解脱用也。 二明所得于中有五。 一得法界身。 二得无碍下明得法界心。 于中有四。 一三昧心。 二无著心。 三无碍心。 四离垢心。 宝心是证心故能离垢也。 三得佛无量下显得佛力。 初标。 决定下释显也。 四得诸下明得佛证。 初标入深下释。 谓入深智是能证底。 净法身等所证底。 五得一切下明得佛智。 于中十句。 初句总标。 下九别释。 于中。 一智依理起故云妙趣生也。 二智起开明。 三成金刚大智。 四金刚喻定破微细愚。 上来本智。 下明后智。 五摄生智。 六自在智。 七无著智。 八照俗智。 初名学数终名究竟。 九善住下照真智。 后成就下总结无尽。 此等并是究竟位中菩萨与佛同一法界。 是故皆云得佛所得也。 但就因门说为菩萨耳四偈叹佛中十段内。 初金刚幢标别说人。 以此菩萨为先首者由是会主故。 承力显说所依。 普观四意同前会释。 十颂叹佛寂用无碍德。 于中分五。 初二明佛无生灭示现有。 初颂正辨。 于中。 初半无生灭。 下半现有。 后颂寄对彰深。 谓上半寄劣显深。 谓则寂之用非四心境是故难思。 下半就胜显妙。 既非四心是谁境界。 谓彼智还是佛智及普贤位满智境。 以称佛境智要佛智方尽故明深也。 二有二颂明佛非色声示现有。 亦初颂正辨后颂寄显。 上半亦寄劣彰深。 谓凡小及地前名劣智也。 下半就胜显妙。 谓地上证智能为佛本名本业智。 十地位满名成就则普贤智也。 又成就亦是佛智。 三有二颂明佛无来去示现有。 初颂正辨后颂显深广。 谓此则无来去之来去。 身遍诸刹语广说妙意恒住寂。 又上三句显广。 下一句显深。 四有二颂明佛智不动示现用。 亦初颂正辨。 上二句入证。 下二句现用。 后颂显深广。 上半深。 下半广。 五后二颂劝修辨益。 初颂劝修。 后颂辨见益第二以观佛心坚名坚固幢。 十偈分三。 初七叹佛德。 次二劝修趣入。 后一结见闻益。 初中五。 先二偈明体用超情。 谓初一体深。 次半用广。 下半超情。 二有二偈明德深劝近。 初偈德深。 上半说深法。 下半起净身。 谓明佛净身随顺万行因缘而起。 谓本性为因所修为缘。 何故显此德者明从缘起是可成法。 后偈劝求义理便故。 三一偈叹佛令供广。 益德谓净心常心供令成佛。 四一偈叹佛令观增行德。 初句增长德。 二长行。 三离惑。 四结观。 五一颂叹大人观解德。 谓究竟法性之佛子方解了故。 劝修中。 初偈劝起欲求道。 后偈劝报恩敬近。 下结益。 上半结叹。 谓见佛结上佛德。 闻佛法结上导师所说等法。 下半显益第三智力勇健尽佛海原名勇猛幢。 十偈分二。 初七叹佛为修行胜缘。 后三显佛自在之德。 前中初一明佛难见要具净信心为因佛力为缘方得见佛。 细色合佛以难见故。 二明见难尽。 谓要以普贤猛智方尽原底。 三明佛难成。 谓要依圆净心海十地之所出生。 四明佛法难遇得便离垢。 五明佛难逢见能灭惑。 六明闻信难成要由善友。 七校量显胜。 若化一人令信入佛德过上施。 下显佛德中。 一德圆。 二用广。 三体寂第四以于生死夜现晖智光名夜光幢。 十偈分三。 初一叹佛用广十方普见故。 次七明佛用深融理而起故。 后二双结深广无涯底故。 用深中。 初一体一无一故现多。 二明无二而二现庄严。 三明一二双融德无尽。 谓空喻体幻喻用。 上叹此佛下类余佛。 四依体起用。 五用相无功。 摄论云。 如摩尼天鼓无思成自事。 如是不分别种种佛事成。 六明体用无碍。 谓则体成用而不失体故云不坏法性。 即用常体而不废用故云不着法界。 是故由不着理故恒用不废。 由不坏性故用无不寂故也。 七双融自在。 上半约体绝待。 谓化非化俱不可得。 下半约缘示现化非化。 又上二句标。 下二句如次释可知。 又释此明依真起化作二门释。 一开义。 二融合。 初中真应各有二义。 真中。 一不变义。 谓虽现化而常湛然初句显之。 二随缘义。 谓不守自性无不现应故云亦非非化。 二化中。 一无体即空义。 谓揽缘无性故云诸法无化。 二从缘幻有义。 故云示现有化。 二融合亦二义。 一别合。 二通融。 初中由真中随缘则不变故。 是故亦真亦不真。 非真不非真名为真法身。 化中体空则幻有故。 是故亦化亦不化。 非化非不化名为佛化身。 二通融。 谓由真不变显化体空。 此是真不无化不有。 以为法身不无化用。 以有化中空义故。 又由真随缘显化幻有。 此是化不无真不有。 以为化身不无真理。 以有真中随缘义故。 又由随缘幻有不异不变体空故。 是故现化纷然未尝不寂。 真性湛然无曾不化。 真化镕融为一无碍清净法界。 思之可见。 下二偈双结中。 初结上体深无底广无涯。 后结上用。 上显深。 下彰广第五深慧无碍名智幢。 十偈分三。 初四叹佛德用无限。 次四叹佛一异无碍。 后二叹佛生灭自在。 前中初二显用无限。 后二明德无穷。 前中先辨感用之器。 谓具无碍智及无限悲修行之者普于十方常见诸佛。 此显如来于彼大机之所无时暂隐。 然有五义。 一一身圆广故云十方见。 二一身则一切故云见一切佛。 三明此用未曾暂歇故云常见。 四显此用未曾不寂故云无来处。 五彰所说复深故云法亦无著。 下明德无穷内。 谓前所现一切之身彼一一身各摄法界无尽之德。 是故于不思劫说彼一身之德尚不可尽。 况余一切之身三世众生等校量显多。 二叹一异无碍中。 初一法说。 谓无二法界融故不可思议。 何者谓不可无二思以现多身故。 不可多身思未曾有异故。 不可一多思以无两法故。 不可俱非思以体用宛然故。 是圆融难测量也。 次一喻况。 次一法合。 下一释非一异。 并可知。 三生灭自在中。 初一明不生灭而现生灭。 后一明所现生灭还则不生灭第六照理可贵故名宝幢。 十偈分二。 初三叹佛身心自在。 后七叹佛出世自在。 前中初二明身。 一无量现量。 二无处遍处。 下一自明心。 上句明无八识心王。 次句明无心所有。 下半结法体。 智论云。 佛地无有心心法也。 问若约法身可如上说。 约受用身无心法。 岂可令佛同非情类。 答若依初教佛地具有清净八识及二十一心所。 设言无者但无染识非谓无净。 又由智胜但云有智。 非谓无识。 若终教唯一圆智内证真如外起化用。 亦无心王心数之异及八识差别故。 梁摄论佛果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故也。 若约顿教以始觉则同本觉无始觉之异故。 遂合此智当相则是如。 智相亦尽。 唯一妙理离言绝虑为佛果也。 若约圆教既理智混融举法界俱为智。 说十显无尽。 是故此智未尝不即法界。 思准之后七中。 初四明此佛后三类余佛。 前中初二明佛为益出世而则无出。 谓初一明不出有损。 次半明出世益。 下半显实无出。 诸法无行经云。 如来不出世亦不度众生。 众生强分别作佛度众生。 解云明此释迦身出世之时则常无出。 非谓别约法身。 下二释不出世所由。 谓凡论佛出皆于时处。 今推此二俱非等觉。 是故即出而无出也。 下明众生机熟。 自于心内见佛日出。 然佛自觉本非净日。 下类余佛。 中初一法说正类。 上半牒前出。 此佛出世则无出义。 谓前众生心所见佛并是虚妄无有故言语断也。 下半正类三世佛出。 理亦同然。 次一喻况。 上喻佛出则无出。 谓破闇名日出。 日出闇已无。 闇无日非出。 是故出则非出也。 下半喻不出而出。 出但有名也。 下一法合。 上半合出则无出。 下半合无出而出。 出但有名。 是故不异彼不出也第七勤观妙理名精进幢。 十偈分二。 初一泛举诸佛标德同应异。 后九正叹此佛。 前中身同是法身同。 义是功德同。 下半应异亦是用同。 文意理实诸佛体德齐同。 所有异者皆随应现。 此同等功德。 如无性摄论云。 于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事无差别功德者则是开示逮得一切佛平等性。 所依无别者一切皆依清净智故。 意乐无差别者一切皆有利益安乐一切有情胜意乐故。 作业无差别者一切皆作受用变化利他事故。 后九中二。 初三略释。 后六广显。 前中初一明境义深广。 释上义同。 二明身非是根境内外。 释上身同。 三随机见异释上应别下六偈中。 初二明法身体非分数。 先法说后约喻。 如横计之我本无所有。 纵四智五眼思亦不及。 以无物故。 此举妄计情有理无非圣智境。 以况法身理有情无非下位测。 二次一明依体现相。 次一应缘见用。 次一明用成益。 后一显用广大第八净慧照实染障已除名离垢幢。 十偈分四。 初三叹佛身智净。 于中先一叹净智益世。 后二叹身净。 一拂应显真。 二依真现应。 二次二叹三业净。 初一意业净。 谓名德虽高而心常安。 后一身语可知。 三次三融摄净。 一照理。 二现事。 三融显无碍。 以器世间则是智正觉故云即是身。 此身无性复则真谛故言则是最胜。 最胜是胜义理故也。 下半释显无碍者是上融摄相即等知彼故名无碍智。 四后二离妄净。 一泯境智。 谓菩提是能照佛。 法是所照寂故无得。 后一绝三际。 谓于三时求前智证竟无得故离彼倒也第九了佛应身即同真故名真实幢。 十偈分二。 初二明佛无方大用。 先一明所应处。 后一明所现身八相用也。 下八会用同体。 于中初二约思见会。 先一征用。 后一同体。 二次一约身土。 上半举用。 下半会体。 三次一约化用会可知。 四次二约佛德会。 初句标涅槃德。 次句标菩提德。 下半如次释可知。 次中上半举神力德。 下半总会无所有。 五后二约佛因果会。 初一牒举因果。 谓明佛往昔知唯心道理明解诸法悉皆如是不可得故。 是故速成正觉。 由此佛果平等离言同一真体。 后一正会显体可知第十善解成佛之法故名法幢。 十偈分四。 初二明近佛益。 先一总举。 后一释成。 上半举损显益。 下半彰益异损。 二次三明于佛所发心利益。 先一总举。 二释成。 三校量显胜。 谓不知发菩提心之方便犹非供养。 若能一念发菩提心则是最上法之供养。 三次二明于佛所闻法利益。 于中。 一由闻故求因。 二由闻故得果。 四后三明于佛所生解利益。 于中初二举损显益。 一标二释。 谓过去无量劫由不知是法既不成佛。 今时纵尽未来际劫若不知是成佛之法终亦不成。 下一彰益异损。 上半举理境法。 下半成智行法益也。 上十菩萨百偈叹佛。 或总为一。 以融会为一法界佛故。 或别。 以十佛百门德差别故。 或同。 以百偈无非显佛德故。 或异。 以门门相别故。 或成。 由此德缘佛果立故。 或坏。 各住自法本不作故。 准思之。 又此偈后应有结通十方世界。 但为前诸菩萨各云普观十方。 则已显现故不更论。 前会等处皆准此知金刚幢菩萨回向品第二十一释名者。 德成无坏喻号金刚。 独出世间举幢以表。 此中即以金刚为幢。 菩萨是人。 有彼德者。 有财释也。 回已善根向于三处。 此是行德法。 谓刚幢之回向。 依主释亦通有财。 又通持业。 以人法相即故。 但以寄人显法故双举耳。 此即从德标名依人显法故也二来意者。 序分既彰。 正宗宜显故次来也三宗趣者。 十种大行回向三处。 为此品宗。 又以无边行海随顺无涯大愿成就普贤法界德用为此宗趣。 如下文显引之四释文中有六分。 一三昧分。 二加分。 三起分。 四本分。 五说分。 六证成分。 以随行别颂故无偈颂分。 同下地品。 初中何故入定者亦有六意同前。 释文中三。 先标入定人。 为说金刚法故。 高出法故不异名入也。 二承力。 三正显所入。 菩萨者标人别法。 简非果定。 明智者泛论有四义。 一初加行定。 谓是证智之明故云明智。 如明得明增等。 二约根本智定。 本智证理破无明等名为明智。 如大乘光明三昧。 地论释。 光明者对治无明故。 三约后得智定。 明了所缘故名明智。 四约自在智定。 谓普贤圆智朗照法界故名明智。 如锭光颇梨珠照十佛世界等。 此中智是体。 明是用。 又若三乘寄位言此中唯初定。 若约刚幢自德论具本后二智定。 若约圆教显唯约后一门。 三昧此云等持。 如前释二加分中三。 初中总显能加。 二辨加所为。 三正显加相。 前中亦五。 一明诸佛现身。 谓十方百万等散居相去同前准之。 又多佛加者增重法显同亦如前。 二同名者四意同前。 三告叹得定。 四善男子下明得定所依。 谓十方佛自说作加令得此定。 五又卢舍那下彼佛自释作加所由。 有四句。 一由舍那宿愿力故令我作加。 二由舍那现在神力相感同加。 三由刚幢智净上感是故作加。 四由诸菩萨善根机熟应闻此法感诸佛加。 是故刚幢得入此定。 又前十住中但有自善根力无诸菩萨力十行中有诸菩萨力无自善力。 此中具者显位相渐增前后影略故也。 四中初二果力后二因力。 何故须此四力者。 初力显法根深久远积德而成。 二德成现在动发扣机。 此上化主力。 三助化力。 四机感力。 二辨加所为中二十二句。 初十标所成。 后十二明所作。 初中欲令菩萨字通下诸句。 十句分三。 初四令诸菩萨得智德圆。 一十无畏智于缘无惧。 二四十无碍智常说不断。 三入缘起法界相即自在智。 四令因智入果显成圆极广心是大悲也。 次三令诸菩萨福德满。 一明善根广多。 二明善离染谓无漏故名白净。 三明善甚深谓入普法界。 又显重重无尽。 以一一门中摄一切门名普门。 故乘此普门故入深法界。 是故具德无穷尽也。 后三令诸菩萨起用自在。 一令现佛神足通。 二令净宿命念。 三令得诸根智力。 谓分别佛境以持机根。 又有本作谓持彼善根使增长也。 为成此等益事。 是故加也。 二明所作中十二句分二。 初三正明所作。 谓广说正法。 一总显多门下别辨。 初句明持成就则起说方便。 后句正显所说十向圆备故云具足。 下九显说所为分三。 初三约位。 一摄地前。 二安地上。 三绍佛果。 次三约修。 一令开发十向大愿。 二令说入实际回向。 三令知回向广大法界。 次三约人。 一令种根者生喜。 又以回向是一切菩萨同所修故悉欢喜也。 二明此回向是一切佛同所修故劝令修也。 三结成因行。 谓行为了因能显性故名护持也。 又释前十成诸菩萨自利行。 后十二成诸菩萨利他行。 然亦互通。 又皆初总后别。 同异成坏准地论应知第三加相中三。 先语业加。 次意加。 后身加。 初语加中九句。 汝说此法者是总余是别。 此说法有二种。 一他力说。 亦是果力亦是增上缘力。 如经承佛力说故。 二自力堪说。 亦是因位力亦是因缘力。 是故此法以自他因果亲疎融合方得有说。 自力八中。 初三明有作净法力。 一总谓既住佛家理宜宣法以行家业。 下别一长无漏功德。 二入总持智慧故在佛家。 次二句无作净法力。 一证佛常身。 二照法真性。 后三显身净力。 一白净等是二乘不同尽。 二住广等是菩萨尽。 三住无碍等是佛尽。 此是地前而云佛尽者。 是圆教普贤位摄。 如前后说。 二意加二。 先正加。 教释偏加意。 前中十句。 初一总余九别。 别中初三与授说智。 一分别句身是辞无碍。 二无留碍是乐说无碍。 三无碍法明与法义二无碍。 次三与同化三业智令以三轮同佛成化故可知。 后三与说法仪式智。 一令说法时心无偏党但为利益故云向福智也。 二触对诸法皆能发生巧便胜解。 三对缘正说无有穷尽。 又初是说心。 次说解。 后说行。 一切处是顿说。 不断是常说。 释偏加及身并起分。 并如前释。 第四本分中。 先警告大众。 下明显有二。 先明体后显相。 前中二。 先总标。 二悉普下别辨不思。 大愿者总标起。 谓期求名愿。 深广名大。 出过分量名不思议。 此是普贤自体无障碍愿具尽法界无限德用。 如下此品所说。 诸德总在此一大愿句内故云不思议。 总说虽尔别论有十。 一所期不思。 谓要得无上大菩提。 二忍苦不思。 谓无有世间恶道等苦经多劫受能坏此愿。 三受恼不思。 谓于背恩恼害菩萨难化众生如初摄化大愿不转。 四难坏不思。 谓无有天魔二乘异说能坏此愿而不从化。 五广故不思。 谓尽法界众生界等如十尽句说。 六深故不思。 契同法性如性起愿。 七佛摄德不思。 当体具摄法界之无限大功德海。 八出生不思。 谓依此大愿出生一切波罗蜜行不可穷尽犹如大海出宝无尽。 九大用不思。 谓大愿宿成无功辨事如灭定闻声愿力起等。 十逆顺不思。 谓大愿普应类机成益逆顺多端非下位测。 然大愿实德无尽。 依则辨十。 并皆如下说分中显。 下别普救等明利他广大。 学三世等显自利广大。 各具前十义可知。 又此中初是观相。 次大善。 后不怯弱六决定中有三也。 余义同前释二显相中二。 先举数显胜。 谓三世同说显法要胜。 二列名显胜。 先列名后引三世同说显胜也。 列名者十回向义略作五门。 一释名。 二义相。 三体性。 四定位。 五行法差别。 初释名者先释总名。 一周圆数依则说十。 回向是义即带数释。 然回向有三。 初约理者。 舍相曰回入理名向。 二约利生者。 得理不证曰回大悲随有救生名向。 三约菩提者。 所修善根不愿三有二乘名回正趣无上菩提曰向。 二别名者菩萨善根济诸众生烦恼业苦名救。 令住菩提名护。 虽成救护然于众生照性平等故名离相。 又救是大悲。 离是大智。 又初是广大等心。 后是不颠倒心。 回向是行。 谓以善根回向成如此救生离相之行故名回向。 从所向立名。 二于三宝得不坏信。 以此善根而成回向。 此约能回行体为名。 三学三世佛所作回向名等诸佛。 从所学立名。 通能所回。 四菩萨令善根至一切处而亦回向于一切处。 通能所立名。 五以自所成无尽功德之藏而成回向。 从能回向行为名。 六施绝三轮名顺平等。 此亦是能回之行。 又名坚固善根者舍三不坚顺成三坚故名也。 七以善根等以顺益众生。 能所立名。 八善根合如。 以成回向所依为名。 九不为相缚。 不于见着。 作用自在故名解脱。 如不思解脱等亦能所合目。 十称性起用。 谓以法界善根回向法界。 当法立名第二显义相者有二。 先别后通。 别中前七随事行。 后三称理行。 前中初一悲智不住明行本。 次四明行相。 于中初一起行心坚。 二约佛辨广。 三约法显遍。 四约德显多。 下二明行成。 一智行成。 二悲行成。 后三中。 一正与理合显体深广。 二明依体起无方大用。 三显体用无碍圆明自在。 二通论一一中皆有三种回向。 谓以善根回向众生。 回向菩提。 回向实际。 此各二义故成回向。 且众生二者。 一由菩萨善根必依众生成。 是众生之分。 是故法尔还向众生。 二泛既是菩萨必为度生是救生具故理须向彼。 不尔即同二乘自度非是菩萨。 二菩提二者。 一菩萨善根依大菩提成。 从彼流故。 是彼分故。 法尔归彼。 二泛是菩萨意其必至求无上菩提。 是故家法向大菩提。 三实际二者。 一菩萨善根缘成无性依真而成。 从彼流故。 是真之物法尔向彼。 二泛是菩萨必为证真背无明故照二空故。 问何故须此三回向耶。 答此三有多义略论十种。 一约菩提心有三心故。 起信论云。 菩提心有三。 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 二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 三大悲心救拔一切众生苦故。 二约成菩萨三聚戒故。 谓律仪离过向实际也。 摄善广修向菩提也。 摄生大悲向众生也。 是故法集经云。 若菩萨舍于三聚回向之心菩萨不应共住。 三约成二行。 实际向护烦恼行。 余二护二乘行。 四成二利行。 向实自利。 向众生利他。 向菩提通二利。 又释。 菩提自利。 众生利他。 实际俱非。 五为成三德三身。 由因位三行果成三德。 向实际成断德。 向菩提成智德。 向众生成恩德。 三身如次可知。 六约成悲智。 智中。 照理显事分二故有三也。 七唯约悲。 谓何故向菩提。 为众生故。 何故为生。 以彼即真而不知故。 八约智。 谓见众生染相尽故即是实际染相不坏。 是故为生授以佛智。 故向菩提。 九约无碍。 谓菩提智证同理性。 众生染相即真无异。 是故向一即向三也。 十约圆明。 谓三法圆融各摄法界具德自在。 一切法门相即相入无碍思之第三明体性者有二。 先总后别。 总中有三。 一约所依以明智三昧为体。 二以本分中大愿为体。 三具论有六法为性。 一定。 二智。 三愿。 四悲。 五所依法界。 六并通慧作用不思解脱等为性。 二别辨体。 下说分处随位显之第四定位者此当解行位终第一僧祇满。 依佛性论至此位满方名不退之位。 依瑜伽此中犹自堕地狱中。 有说此犹属资粮位以于回向后。 别说四善根为加行故。 有说此通二位。 以于第十回向之中摄加行故。 有说此总加行。 以住心已还属前二善根位满心已还属后二善根位故也。 上总约初教说。 有说十住初即位不退。 况至于此。 又三贤总为趣圣方便。 不分资粮加行近远。 此约终教。 顿教一切行位俱不可说。 又准此下文。 于此位中摄一切位具普贤行。 是故位满即是因圆。 此约圆教普贤位说第五行法差别者有二。 一约实位普贤行相。 二约寄法差别行相。 并如下说分中辨第五说分中。 但大回向位有二分。 一果分当不可说非此所论。 二因分随说有四。 一唯约位相。 如始终教说。 璎珞本业经等辨。 二唯约自体。 如普贤大回向行不依诸位。 三以行体从位门阶差说。 如此下文。 分回向为十门者是。 四以位门随行体圆融说。 如下一一位中摄一切位。 第十即至究竟法界因圆满者是。 今此文中正辨后二兼摄前二。 亦内摄果分准思之文中二。 先辨一方说十回向。 后结通十方所说一切无尽十回向。 前中亦二。 先正说。 后动地等明说益。 前中说十向即为十段。 一一各二。 先长行。 后偈颂。 长行各二。 初位行。 后位果。 亦有不具者。 至文知之。 诸位行各三。 初标起。 二释显。 三结名初回向释中二。 先举行体。 谓此菩萨所行六度四无量等诸行善根。 拟将回向。 其文可知。 二修善根已下正明回向。 于中二。 初回向众生及菩提明救护众生。 后从菩萨如是回向亦无著下回向实际明离众生相。 前中四。 初明为众生利益安乐而作回向。 于中三。 初总标。 二以此所修下别辨。 三佛子下结。 别中二。 先以善根济三恶道名救。 二复作是念下拔苦置善名护。 又初令离苦名安乐。 后令修善名利益。 于中十句。 一拔现苦。 二令除烦恼障。 三离业障是故无怖。 四令至菩提。 五令得涅槃。 六令断所知障使。 七令断所知障习。 八令得如理智。 九令得如量智。 十令得理量无碍智。 三佛子下总结。 令得一切智。 二佛子此菩萨下于怨恶众生调练深悲受恼回向。 于中有五。 初于怨众生调练悲心。 二于恶众生调练悲心。 三何以故下以理释成练行所由。 四菩萨如是观下调练行成悲念转增。 五菩萨以诸善根回向时下正以善根回向成益。 初中二。 先明菩萨平等观心有标征释。 二若众生坏恶下对怨境以练心有法喻合。 二一切童蒙下于恶众生调练悲心。 于中亦二。 初总于恶类心不动乱有法喻合。 合中二。 先明不动本心。 二正意下不失饶益。 前中被恼退大学小名散乱。 二一切众生下别于恶类不舍饶益。 于中有五种众生。 一于多恶不嫌。 二于难化不舍。 三虽有下于邪嗔不转。 四若见下于无信不弃。 五若与下摄痴无恼。 三以理释中。 先征后释。 征意恶人何幸背恩蒙救。 菩萨何事被恼仍救。 下释中。 先总释。 谓由菩萨大智见理能不计恶。 由有大智堪救人恶。 如日有二义。 一虽生盲谤无日无计念。 二亦不舍还照谤人。 菩萨智日亦尔故云乃至调伏一切众生也。 二别释有二。 初念本大志成调伏行亦二句。 初反举六事。 谓既本志不为一众生等。 岂遇小违而乖大志。 二顺显亦六事可知。 谓方成大事。 理应受违救彼恶人。 二重现大心以成调行。 于中初句是总。 谓此菩提心体可尊贵故名宝。 是故设有违恼为存护此心理应无转。 下别中六句。 一势力义。 谓能生如来之境是故名为彼境力也。 二普遍义故云广大。 三甚深义故云平等。 四离垢义故云无懈怠。 五希有义故云修难得。 六最胜义故云与佛等也。 为此大心理应如此救恶人故。 是故菩萨令行增也。 四菩萨如是观下结调练行成令悲增长。 于中如是观善牒前行解。 信心净者于前所解道理信心决定也。 下依此决定令悲增长。 谓悲行不虚故云非但口言。 此悲心是总。 于诸众生下九心是别。 一欢乐饶益。 二无行疑浊故云明净。 三屈己就物故云柔软。 四怜愍情殷故云慈心。 五慈念深彻故云爱念。 六摄令同己菩提法中故云摄取。 七授与大行故云饶益。 八令得涅槃故云安乐。 九令得菩提故云最胜。 由前思择行解力故于诸众生生此等心。 是故依此以成回向。 五调练善根正以回向。 于中先举善根。 谓彼菩萨依胜心正以善根回向之时作是誓念。 非直令我昔本善根回向众生。 若我因前回向众生所有功德。 及为众生回向菩提所有功德。 复将此功德回向众生令得如此清净趣等。 以此要誓送诸善根令至众生所也。 于中有二。 先回向众生令成法器。 二复作念下令得法成满。 前中二。 初令得法器身。 谓净趣是修行处也。 净生是修行身。 余是行缘。 具不可尽也。 二常得下令得法器心有二。 先令于过不染。 谓身虽尊贵心不错逸。 虽居净趣而不迷染故云分别趣。 二思量下于德起求可知。 二令得法满中二。 先见佛得信。 二闻法持行。 于法行中二。 初令成自分行德。 七财者。 依涅槃经信戒惭愧闻施慧为七。 即十藏中前七是也。 二修学一切下令成胜进德。 于中三。 初令自利德满。 二于一切下成利他满。 有三业可知。 三令一切下成佛果究竟。 第三从菩萨复念众生造作下明于受苦众生以深厚大悲代苦回向。 于中有七。 初总于苦生起念代救。 于中二。 初念众生罪业受苦。 二我当于彼下起念代救。 于中二。 先总举。 不以苦故心退等者调练悲心深厚无倦。 二何以故下释显代救之意。 于中先征意云。 他诸众生自受苦恼。 于菩萨。 何急而欲代受。 下释中二。 初为满自本愿。 是故代救。 谓菩萨从初大誓舍自身命只为众生离苦得乐更无余为。 是故众生皆是菩萨所荷之担。 为满如此同体大愿。 是故彼苦是菩萨所忧。 下度脱一切等显其所作。 谓救苦因果也。 二众生常为下为愍其迷谬代救无倦。 于中三。 初标痴爱是苦因。 二染着下明依爱受苦。 三随诸下明依痴受苦。 于中随魔是痴从邪。 疑佛是痴背正。 此无善因。 不得出世道明不得菩提。 不见安隐明不得涅槃。 此无善果。 常驰等明恒受苦果。 二菩萨见众生下标自所作回向救仪。 于中三。 初总举如前众生受苦悲见回向。 二以大回下正显行仪有三句。 初以大回等尽自大心。 此有四义。 一以称法界善根回向一众生。 余一一众生亦尔。 二为一一众生于无量劫受苦无倦。 三要令一一众生先得无上菩提。 四然于众生及回向行不见能所。 同一法界平等无二是名大回向回向。 二顺同三世菩萨所作。 谓三世菩萨所应作回向我亦如彼而作。 三顺极至教。 谓如圆教所说普贤回向我当顺彼教而作。 三令一切下明因回向令有所得。 三复作是念我当悉令下标自回向救所成益。 于中三句。 初智王住处是涅槃。 二令得一切智心是菩提。 三拔出等令离生死。 谓拔恶崄等出分段苦。 度生死流出变易苦。 四复作是念我当为一切下明既见上益建志正欲代其狱苦。 于中四。 初总标举。 二我当为一切下建志欲于一切处代苦。 三我当于一一下明于一切时代苦。 四何以故下释代苦意。 问自作自受云何菩萨能得代邪。 答此中菩萨代众生苦。 通论有六义。 一谓以苦事自要增其愿行故。 瑜伽第四十九云。 问菩萨从胜解行地随入净胜意乐地时。 云何超过诸恶趣等。 答是诸菩萨依止世间清净静虑。 于胜解行地己善积集菩提资粮。 于如前说百一十苦诸有情类。 修习哀愍无余思惟。 由此修习为因缘故于彼色类诸有情所得哀愍意乐及悲意乐。 由是因缘为利恶趣诸有情故誓居恶趣如己舍宅。 作是誓言。 我若唯住如是处所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亦能忍受为除一切有情苦故一切有情诸恶趣业。 以净意乐悉愿自身代彼。 领受苦异熟果。 为令毕竟一切恶业永不现行一切善业常现行故心发正愿。 彼由修习如是世间清净静虑悲愿力故。 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于自所依皆得除遣。 由此断故菩萨不久获得转依。 于诸恶趣所有恶业毕竟不作。 于诸恶趣决定不往。 齐此菩萨说名超过一切恶趣。 亦名超过胜解行地。 亦名已入净胜意乐地。 解云净胜意乐地是初地。 由于地前起此悲愿断恶趣业即入初地。 于彼有情未必实代。 此依初教辨。 二约菩萨留惑同事受有苦身。 同苦众生为其说法。 令闻法免苦故名代也。 三设有众生而欲造作无间等业。 菩萨化止不从遂断其命。 由断彼命菩萨自受恶趣苦报令彼得免无间大苦。 此亦名代。 此依梁摄论第十一辨也。 此上二释依终教。 四由菩萨从初正愿为生受苦修习此愿至究竟位愿成自在。 常处恶趣救代众生。 如地藏菩萨等及庄严王菩萨等。 五由菩萨此愿契同真如彼众生苦亦缘成无性即是真如。 以同如之愿还潜至即真之苦。 依此融通亦名代也。 此约同体愿力。 六由普贤以法界为身一切众生皆是法界。 即众生受苦常是普贤故名代。 今此经文顺后三释。 虽是地前是普贤位故。 是故能代。 问若尔何故犹有受苦众生。 答此事不定。 若令受苦而有利益则菩萨令受亦名为代。 此密益非常人所知故不可难。 又释由业有二。 谓定不定。 得报亦尔。 彼不定报由二缘力。 是亦可转。 一由因力。 谓彼众生增上作意力。 二由缘力。 谓由外缘增胜境力。 今菩萨于不定报所为胜缘力及令彼发增上作意故令彼报有轻有脱。 五菩萨复作是念我当下明诚言表志显为物不虚。 于中三。 初诚言为物。 有总标别释。 谓因见众生苦发心为救。 此言若虚即本不发心。 心因此发。 是故言行不虚二不求尊下彰不自为。 亦初总辨。 次何以故下释成。 后菩萨明见下结不为。 三但欲下结其所为。 六菩萨复作是念我当以诸善根下明正以善根如言回向令得利乐。 于中二。 先令得乐。 后令成利。 前中初得种种乐是总标。 下别有十句。 一佛果穷极名究竟。 二利润无涯名饶益。 三超过余人名不共。 四无为常安名寂静。 五离过清净名无染。 六缘不能坏名无动。 七称性广多名无量。 八性无变易名不死不转。 九常恒无尽名不灭。 此是大涅槃乐。 十明慧自在名一切智。 此是大菩提觉知乐。 依解节经亦有五乐。 一出家乐解脱家难故。 二远离乐以断欲得初禅故。 三寂静乐二禅为首觉观息故。 四菩提乐于法如实觉故。 五涅槃乐息化入无余故。 二我当为作调御下令成利益。 于中十句。 初六并举。 一师。 二臣。 三明。 四炬。 五趣。 六离难及解法。 以并同上故略之耳。 七令解深理。 八智行成度。 九福行求果。 十令向涅槃故云示彼岸也。 七菩萨以是无量下明行实成益。 于中十句。 初一牒前回向。 次二下救生苦上顺佛意。 次二得正舍邪。 次二远恶近善。 次二成净灭染。 后具足下总结。 第四菩萨以善根正回向已下明孤标大志普为众生无念回向。 于中三。 先标己大志。 二明无念求。 三显至极回向。 初中先结前。 作是念下起后。 于中二。 先喻有二。 初一日多照喻。 二日照业成喻。 后菩萨亦如是下法合。 于中二。 初明独志广益合初喻也。 二欲为下正成益事合后喻也。 于中十句。 可知。 二菩萨复作是念下无念求。 于中二。 先反举。 谓于善众生无念求恩于恶众生无念舍离。 后但勤下顺显。 谓初令得乐果摄少下令成善因。 谓以少善根回求大菩提果故名回向广大。 此显悲深。 纵令少善亦以方便成广回向。 三若诸善根下正明至极回向。 谓善无不摄向无不极。 于中二。 先举至极善根。 初反举。 谓若我善根实不能益生我亦不修彼善亦不作回向。 下顺显。 谓以我善根实能益生是故回耳。 此明彻到回向。 二令一切众生下明回成至极。 不着法等令舍妄。 以众生性等明入真。 此亦是令众生入实际也第二大段菩萨如是回向亦无所著下明离众生相。 即是实际回向。 于中二。 初明会相入实。 二随方便智下明依实起用。 亦是初明无回。 后明无不回。 前中二。 初会前回向众生明入实际。 二修行清净下会前回向菩提明入实际。 前中三。 初正显。 二但欲下释疑。 三以如是下总结。 初中亦三。 初离妄相。 二不住心颠下明离妄想。 三不着下明离假名。 诸经中多约此三明离妄也。 初中三。 先会前大悲救护众生。 二不求下会前调练悲心于怨恶等。 三不取众生相下会前代苦等行。 初中二。 先会能回之行。 谓不见有能回有三句。 一总显无著。 二破性。 三破相。 二业报下会所向众生。 谓不见有所向。 能所两绝平等平等也。 于中初总显众生业果俱妄。 是以菩萨不着。 下别显之。 不取五阴是不住有也。 不坏五阴是不住无也。 此上于众生报果不着也。 不取妄业者于众生业因不着。 二会前调心中不为求报于背恩等所起嫌恨等。 虚妄因缘下释。 谓因空故不生。 缘空故不起。 报空故不住。 大悲忍恼名坚固。 空故不住之。 求恩报等是虚妄法亦空故不住。 三会代苦中。 不取众生相者明所代众生空无代也。 不分别世界者明所受苦处。 是上文于一切刹一切地狱等空故无代处也。 谓见苦乐染净世界平等故云不分别。 上离妄相竟。 二离妄想中。 三倒即是皮肉心三烦恼也。 三以相想俱空名言亦绝。 故云不着语言道也。 二释疑中。 疑云。 若众生皆空回向亦离。 菩萨何因而作回向。 释中五。 初句总释。 为令众生解此生空无回实法。 是故回向。 非谓有回。 此同净名经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则真实慈。 二观察等者别观所向众生平等为作回向。 三法界印等别显能回善根称性回向。 初以理印行。 后行性离染故云离欲等也。 四解一切下明能所无二同一法界无回而回。 五转疑云若如是回向于诸众生何所增损。 释此无二之回向于德不生于惑不灭。 何以故。 以皆即空同真性故。 故云不生等也。 三以如是下总结平等回也。 二修行清净下会前回向菩提以入实际。 于中三。 初牒举前行修对治是出世因也。 善根向出世正是前回向菩提。 二于善根下正会入实。 于中初句总标举。 不作二相者善根业是因所向。 出世萨婆若是果随相为二。 会缘归性平等不二故也。 下别显之。 先明因果不即不离。 显俱离有无故名不二。 后愿智业下明离有无之因果称性皆明净。 明净性不殊故名不二。 此下并同净名经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是名入不二法门。 三舍离下明观益。 初离散动益。 离憍慢等离惑染益。 上来久实竟。 自下第二依实起用。 于中三。 初总标。 谓于寂不滞即实起用名随方便智。 二令一切众生下正明所作。 谓令众生得此即真之脱。 不着法性者不滞寂也。 称性善根故云无量等也。 无业报出业报者明依理起事以成无功之大用。 明业果不亡也。 三结观益。 离恶是离过益。 佛赞是成善益。 又离恶趣下益。 佛赞顺上益。 佛子下第三总结名也第二重颂中二。 先叙意后正颂。 初中承佛力显说所依。 观十方明说分齐。 谓十方同说故也。 及一切众彰说所为。 观法界显所说理。 入深句义明教义玄。 大悲普覆辩说心广。 护持等明所传益。 谓令此法流行即是佛种不断。 入一切佛等显所入益。 出生等明所出益。 善能分别等彰应机以法。 谓分别心是知欲也。 过去善根是知根也。 知时不失是机熟授法不失时也。 具足等明所现说法之身。 谓内具法身外现色身。 此是有法门之身故也。 下正偈颂中以四句为颂。 有二十八偈分二。 初五颂总叹殊胜。 非颂前文。 二十方一切下别颂前文。 初中分二。 初二颂明大心为物方入此藏。 于中有六心。 初二句明广心。 二坚心。 三常求等是胜心。 四净心。 五敬养心。 六深心。 解法是智。 救生是悲。 彼能善入等者结行入位。 具此六种殊胜大心方能入此回向之藏。 是故此藏为极殊胜。 二有三颂明大力为益生方入此地。 亦有六力。 于中初一颂中三力救生。 一猛勤力。 二净智力。 三坚忍力。 常能下一句正结救生。 二一颂中二力益生。 初净信力。 谓无等是佛。 心安是信心安固也。 喜净释显信相。 二大忍力。 谓受恼荷载故如大地。 下句结为益生。 三不以苦行下三句明大悲力救生。 初二句举悲行。 常能一句为结救生。 上来总明大力救生能入之行。 下彼人速入等结行入位。 谓具彼大力方能速入如此回向大无碍地。 是故此地为极殊胜。 第二正颂前文中三。 初有三偈。 颂前所回行体。 于中初一偈颂前四等行。 谓普摄众生。 心安住通具四心也。 修回向者明行堪回向故也。 后二偈颂六度行。 二十方一切世界中下十偈颂前救护众生即是回向众生及菩提分七。 初二偈颂前利乐众生回向。 一颂安乐。 二颂利益。 二有一偈颂前代苦回向。 三有一偈颂前回向意。 谓不为五欲。 但为生求佛。 四有二偈颂悲智行回向。 初是智及行。 后是悲及行。 谓游界安生是悲也。 此犹是前调练行也。 五除灭下二偈颂离染心回向。 犹是前于恶众生不起嫌心等。 六菩萨未曾下一颂明不着五蕴三界回向。 七诸佛下有一颂。 总结菩萨摄生行极。 三菩萨一切心安住下十偈颂离众生相。 即实际回向分二。 初三颂前会相入实。 初二明三业契真。 后一明三业顺理故令佛喜也。 后七偈颂前依实起用。 于中有四。 初一颂明身业胜行。 二有四颂明意业胜行。 于中。 一止恶。 二契真。 三行坚。 四行满。 三有一颂明语业胜行。 谓不着言不碍语故也。 四末后一颂结行顺理令佛欢喜第二不坏回向中二。 先长行后偈颂。 前中亦二。 先位行后位果。 前中三。 谓标释结。 释中三。 先举所回行体。 二菩萨如是等善根下正辨回向。 三菩萨如是善根回向欲度一切下明回向益相。 初中二。 先明不坏信。 二佛子菩萨安住下明依不坏信生长善根。 前中十句分三。 初三于三宝境得不坏信。 先佛次僧后法。 二有四句。 于所修行得不坏信。 于中。 一信护持正法决定成行。 二信回向众生决定令益。 三信所修善根顺理白净。 文有标释。 四信所行回向之行直心等释成。 三有三句。 于难知境得不坏信。 一信说法师如夜叉。 说法亦起佛想。 又纵见违行为重法故不坏自信。 二信佛果作用。 逆顺难知。 如现为老比丘等。 三信菩萨善巧。 示现逆行秘密之事。 如现淫女等。 此并难知而能坚信故也。 二生长善根中有三。 初牒前信境明种生善根。 于中初牒前不坏信。 于诸佛下明对生善。 于中声闻等亦是僧宝摄。 众生是前爱眼所观所利之境。 如是无量境通结前所信多境。 由于彼境信不坏故种生得此无量善根。 二分别下明依此善根复增大心以生善根。 亦先牒善根。 谓分别思惟前所生善根令心勇锐增其大心。 复生善根。 谓由分别前于三宝等所生善故令菩提心长养也。 由分别前于众生境所生善故修习大慈也。 由此二心增广故依此复更生诸善根故云所生善根也。 三广修下明依此大心复增大行以生善根。 于中二。 初成阿含行。 先依前慈心起大悲等观行。 后学佛所学等依菩提心起佛所学行。 依此悲智二行摄生一切净善根。 二明证理行。 先依智证理集功德。 后依悲慧施修功德。 又释。 前阿含行是加行中摄善根入实。 是正证中集功德行。 大慧施等是后得内修功德。 行体竟第二正回向中二。 初回向菩提及众生。 二观无生性下明实际回向。 前中亦二。 初正以前善根回向。 二菩萨善根回向已下明以回向所生胜报复将回向。 前中亦二。 初正回向。 后菩萨如是精勤下结成。 前中十句。 初回向一切智总标所求菩提。 常见佛下九句回向成因行。 于中初五句成行所依。 一常见佛。 二近善友。 三菩萨同会。 此三成行缘。 次一句成行因。 谓念萨婆若。 是上所向一切智也。 次一句摄行法。 谓于佛兴处受佛教法。 于佛灭后护佛遗法。 自下四句所成行。 初一成利他行。 谓愿能处有益生而常不离出世之向。 次三成自利行。 一供师行。 二照理行。 三满愿行。 二结成中三。 初结上所回善根。 谓无量善是前依信所生善根。 积集长养等是前依菩提心等所生善根。 二正念等下结能回之智。 谓筹虑观照回向道理义真实故。 是故回向。 三恭敬下正摄威仪以成回向。 二依前回向所得胜报复更回向。 于中初牒前起行总举所回。 令我下正回所向。 于中初供养佛。 二明供养所为。 三结供分齐。 四辨能供之心。 初中二。 先供现佛。 后供舍利。 初中先举所供佛。 于诸如来下正明兴供。 于中三。 先总。 谓如佛所应者明称佛境界所应之供而以供养。 谓遍法界等不可知故但云如佛所应。 二以阿僧祇下别显供有六十七句阿僧祇供具。 三以如是等上妙下总结常供。 二此诸最胜下明供舍利。 二欲令下明供所为有三。 一为益众生是故供佛于中三句。 一令众生见此殊胜供养欢喜爱乐生长善根故云摄取。 非是菩萨摄众生善。 二令依善离苦发菩提心。 三依菩提心起行自严超出世表。 二示现下有二句。 为重佛德是故兴供。 一为佛希遇。 二为满佛供力。 谓于佛兴此大胜供养为显如来威力圆满。 三清净下二句为自心于佛信乐至重是故兴供。 一为信重佛德。 二为爱护佛法。 谓兴此胜供令人敬重于佛故也。 三如是下结供分齐。 谓不穷尽也。 四诸佛成就下辨能供行心。 于中十句。 一初即不退。 二中即无休。 三终未曾懈。 四三时喜悦无间名不坏忧恼。 五情无异求名利等故云无著。 六亦无彼念故云无心想。 七都无现求故云无染无依。 八于所生善根亦不生着故云不味等。 九既不求现名利复不味善根如何成行。 谓佛真实法印印彼所作之业。 十心净平等称佛境界故云住佛所住第二实际回向中二。 初始修。 二菩萨如是舍离下明终成。 前中二。 初明称实回向。 二以此善下明回向益相。 前中七句回向。 初一句明加行智观。 谓观无生境印能起心明能所寂灭受持等明顺佛圣说。 二观平等法性一句明正体智证入实际。 三入无行下四句明后智修行观。 于中。 一明趣证起行。 二巧随有行。 三处有离染行。 四二行无碍行。 后一句总结悉回。 二以此善根下明益相。 于中八句四对。 初句厌有心坚故不可坏。 二求果心彻故云不退。 三自行不乱。 四化他不着。 五自行广大。 六化行坚固。 七因行圆净。 八果德穷满故云究竟等也。 自下第二终成行中。 初牒前起后。 观察平等下正显入法之行。 于中二。 先明无碍行。 后如是菩萨下明摄行回向。 前中二。 初十句明解法至深。 二分别菩萨下明起无碍行。 前中初句总观诸法理事无碍故云平等。 谓等理之事穷彻圣源故云深入。 等事之理尽兹事际故亦云深。 双融无际智解穷底故云深入。 下九句别显。 一明业无体。 二报暂酬因。 三诸行无主。 四缘生无属。 五正行似有。 六无著法眼生者释菩萨行如影所由。 谓如世眼瞳所现影像今此亦尔。 依法眼现也。 七既由无作法眼之所作故。 其性恒寂也。 八会有为同无为故云入也。 九双融无二故云解如实性。 涅槃云。 明与无明愚者谓二智者了达其性不二。 不二之性即是实性。 此之谓也。 下明起无碍行。 于中四句。 初明理事无碍行。 谓由解前不二法故分别行相而不着相也。 二二利无碍行。 谓同事利他不舍白净为自利也。 三障碍斯离故结无碍着。 四由解行深故诸佛护念外缘胜也。 远愚痴内行增也。 自下第二摄行成回有三。 初则不坏事而明见理以事即理不待坏故。 二善解下明不碍理而巧现事以不待坏之事不碍存故。 如是无碍方于法性而到彼岸。 三了法回向。 谓如理之回以向佛地大智令诸余善根皆称理成故云心净也。 是故此回终日回而无回故云行无所行也自下第三大段明回向益相有四。 先为度生益。 于中。 初令增佛种灭诸业苦。 后一切众生得下令成果智灭诸烦恼。 二究竟下明成菩提益。 三得平等下结实际益。 四摩诃萨下总结回向成趣果之益。 上来别释竟。 佛子下第三结名。 上来位行讫摩诃萨下第二明位果。 于中。 初十句别显。 后一句总结。 前中。 初一见佛益。 二得法益。 下八成行益。 三普于众生下利物心成。 四舍痴入法自利解成。 上来自分行成。 下明胜进。 五得诸如来等明破邪行立。 六具足生贵等明具正行本。 谓出世间心为生贵也。 又从佛正法生故也。 七得无碍智等明大智内发。 八于一切法等智起照实。 上来成智正觉世间智。 九于一切刹下成器世间智。 十智慧具足下成众生世间智。 下一句总结可知第二偈颂总有二十五颂分四。 初二颂前所回行体。 二一切上妙下九颂半颂前回向众生及菩提。 于中分四。 初四颂前因回向得胜报供养诸佛。 二善分别下二颂前供佛所为为益众生。 三一切诸佛下二颂半颂前供佛舍利。 四菩萨善知下一颂颂前供佛回向行。 三胜妙智下七颂半颂前实际回向。 于中分四。 初三颂明观理随缘行。 发布时间:2025-10-21 10:30:5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3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