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紧兽树 内容: 紧兽树一、前言由于根性的不同,佛陀对不同的弟子教导出不同的修行法门。 但是修行的目的地都是相同的,例如,到台北101大楼参观的人,来的方式有不同:有的开车、有的坐捷运、有的搭公车、有的走路;来的方向也有不同:有的从信义路来、有的从松智路来、有的从市府路来。 佛陀的修行教导,详略也有所不同,但是都是「文有差别,义无差别」。 详细的修行法门是先建立闻所成和思所成的「正见」,而后以「六触入处」、「六界」或「五取蕴」作为观察的对象。 六触入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又称「内六入处」;六界是指地、水、火、风、空、识;五取蕴是指色、受、想、行、识。 此中的色、受、想、行称作「四识住」。 为了使「识取蕴」清净,禅修者经由勤修「四念住」,获得「止观双运」,接着现观「四圣谛」,而后继续修习,生起「八圣道」,灭除所有的烦恼。 有的禅修者就喜欢这种细腻的禅修过程。 以下就以释尊时期的一个实际的个案作说明。 二、如何才能得到见清净? 有一个时期,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这时有某一位比丘独自静坐禅修,内心这样想着:「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 这样想了以后,他就去看其他的比丘,告诉比丘们说:「各位尊者! 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 比丘答说:「尊者! 对六触入处的集起、息灭、爱味、过患、出离,要如实正知。 比丘能这样知、这样见,就能得到见清净。」 这位比丘听闻那比丘的回答后,内心不喜,又去看其他的比丘,问那些比丘们说:「各位尊者! 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 那些比丘答说:「对六界的集起、息灭、爱味、过患、出离,要如实正知。 比丘能这样知、这样见,就能得到见清净。」 这位比丘听了他们的回答后,内心也不喜,又去看其他的比丘,问他们说:「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 那些比丘答说:「对五取蕴,要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是无常、苦、空、非我;能这样知、这样见,就能得到见清净。」这位比丘听了比丘们的回答后,内心仍然不喜,便去佛陀的地方,顶礼佛陀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 我独自静坐禅修,内心这样想着: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 这样想了以后,就去看其他的比丘们,三处比丘所回答的是观察六触入处、六界或五取蕴。 我听了他们的回答,内心不欢喜,所以才来看世尊,同样以这个问题来问世尊: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三、佛陀的会通佛陀知道这位比丘对不同的答案有所疑惑,所以先说譬喻使他容易理解,佛陀告诉比丘说:在过去世的时候,有一人未曾看见过紧兽树,于是去找曾经看见过紧兽树的人,就问曾见过紧兽树的人说:『您知道紧兽树吗?』那人答说:『知道。』 又问:『它的样子怎样呢?』答说:『它的颜色黑得像火烧过的柱子。』因为那人当初看见的时候,紧兽树的颜色黑得像火烧过的柱子。 当时,那人听说紧兽树的颜色黑得像火烧过的柱子,内心不喜,再去找一位曾经见过紧兽树的人,又问他说:『您知道紧兽树吗?』那人答说:『知道。』 又问:『它的样子怎样呢?』那位曾经见过紧兽树的人答说:『它的颜色是红色而开敷,形状像肉段。』因为那人当初看见的时候,紧兽树的颜色是红色而开敷,形状像肉段。 这人听完那人所说,还是内心不喜,又再去找其他曾经见过紧兽树的人,问说:『您知道紧兽树吗?』答说:『知道。』 又问:『它的样子怎样呢?』答说:『毛茸茸地下垂,像尸利沙树的果实。』 这人听了,内心还是不喜,又去问其他知道紧兽树的人,问说:『您知道紧兽树吗?』那人答说:『知道。』 又问:『它的样子怎样呢?』那人答说:『它的叶是青色、叶面光滑、叶形长广,就像尼拘娄陀树。』 这位问紧兽树的样子的人,对所听到的都不喜欢,再去各处找答案;而那些见过紧兽树的人,都是顺着当时各人所见到的样子,对这人回答,所以所说的有所不同。 同样的道理,如果比丘们独自专心思惟,安住于不放逸,各经由不同方向去思惟佛法,最后不再生起烦恼,内心得到解脱。 他们会随他们所体见的法义对别人回答。 四、得到见清净的详细过程佛陀知道这位比丘喜欢详细的修法,而不喜欢其他扼要的法门,所以佛陀对他教导详细的获得见清净的过程。 佛陀说:现在你先听懂我下面所说的譬喻,聪明的人听了譬喻就可以了解法义。 譬如,边地有位国王,善于修治城墙,四个城门坚固无缝,道路很平正。 他在四个城门设置四位守门人,他们都很聪明,对进出的人看得很清楚。 在城市中央的十字路口,安置床榻,城主就坐在上面。 如果由东方远来的使者问守门人说:『城主在何处?』守门人就答说:『城主坐在城市中央十字路口的床榻上。』那使者听了,前往拜见城主,接受指示,然后顺着原路回去。 如果南方、西方、北方远来的使者问守门人说:『城主在何处?』守门人一样答说:『城主就坐在城市中央十字路口处。』那些使者听了,都去拜见城主,接受指示,然后顺着原路回去。 佛陀接着告诉比丘说:我刚刚说的是譬喻,我现在要解说法义:所说的『城堡』,是用来譬喻人的粗重色身,就如《箧毒蛇譬经》所说的:箧是譬喻人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风的四大所造成,是无常变坏的东西。 四条毒蛇是譬喻人的四大,如果四大不调就会临近死亡。 『善于修治城墙』,是指正见。 『道路平正』,是指内六入处。 『四个城门』,是指四识住。 『四个守门人』,是指四念处。 『城主』,是指识取蕴。 『使者』,是指止观。 『使者的如实传言』,是指四圣谛。 『顺着原路回去』,是指八圣道。 佛陀最后告诉这位比丘说:一位大师应为弟子所做的事,我现在都已经做了,这是因为哀悯你们的缘故,就像在《箧毒蛇譬经》中所说的一样。 那时,这位比丘听了佛陀所说的法后,专精思惟,安住于不放逸,增进修持梵行,……一直到能不再轮回后世,成为阿罗汉。 以上所介绍的这一经是《杂阿含经》的第1175经。 四、一些省思(1)禅修者可以从简单的角度观察「六触入处」、「六界」或「五取蕴」之一门,最后所体证的都是一样的,因为这些对象不外是每人的身和心。 (2)整个禅修过程的详细讲解是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到无学道。 内含:闻、思所成的「正见」,而后以「六触入处」、「六界」或「五取蕴」作为观察的对象。 为了使「识取蕴」清净,禅修者勤修「四念住」,获得「止观」双运,接着现观「四圣谛」,而后继续修习,生起「八圣道」,灭除所有的烦恼。 五、结语佛法的方便虽有多门,但是目标是确定不移的,这目标就是获得「见清净」并超越生死轮回;所走的道路虽有不同,但都离不开止观。 在这譬喻中,我们可以从远方而来的使者的眼光,来看整个使命的传达过程:他要先抵达正确的城(指正见),经过道路(内六入处),观察城门(四识住),接受守门人的检验和指引方向(四念处),而后面见城主(识取蕴),亲自听到指示(四圣谛),最后顺着原路回去(八圣道)。 由此可以看出,使者所代表的「止观」,是整个修行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 (内观杂志62期2008)――――【《紧兽树》经文】(大一一七五;内一九○;印三九三;光二六九;S245)(0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02)时有异比丘独处坐禅,作是思惟: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作是念已,诣诸比丘,语诸比丘言:「诸尊! 比丘云何知、云何见,令见清净?」(03)比丘答言:「尊者! 于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如实正知,比丘作如是知、如是见者,得见清净。」(04)是比丘闻彼比丘记说,心不欢喜。 复诣余比丘所,问彼比丘言:「诸尊! 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05)彼比丘答言:「于六界集、灭、味、患、离如实正如,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见,得见清净。」(06)时比丘闻其记说,心亦不喜。 复诣余比丘,作是问言:「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07)彼比丘答言:「于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作如是知、如是见,得见清净。」(08)是比丘闻诸比丘记说,心亦不喜,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 我独静思惟,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作是念已,诣诸比丘三处所说,具白世尊。 我闻彼说,心不欢喜,来诣世尊,故以此义请问世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09)佛告比丘:「过去世时,有一士夫,未曾见紧兽。 往诣曾见紧兽者,问曾见紧兽士夫言:汝知紧兽不? 答言知。 复问其状云何? 答言:其色黑如火烧柱。 当彼见时,紧兽黑色如火烧柱。 (10)时彼士夫闻紧兽黑色如火烧柱,不大欢喜。 复更诣一曾见紧兽士夫,复问彼言:汝知紧兽不? 彼答言知。 复问其状云何? 彼曾见紧兽士夫答言:其色赤而开敷,状似肉段。 彼人见时,紧兽开敷,实似肉段。 (11)是士夫闻彼所说,犹复不喜。 复更诣余曾见紧兽士夫,问汝知紧兽不? 答言知。 复问其状云何? 答言:毵毵下垂,如尸利沙果。 (12)是人闻已,心复不喜。 复行问余知紧兽者,问汝知紧兽不? 彼答言知。 又问其状云何? 彼复答言:其叶青,其叶滑,其叶长广,如尼拘娄陀树。 (13)如彼士夫问其紧兽,闻则不喜,处处更求,而彼诸人见紧兽者,随时所见而为记说,是故不同。 (14)如是,诸比丘若于独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所因思惟法,不起诸漏,心得解脱,随彼所见而为记说。 (15)汝今复听我说譬,其智者以譬喻得解。 譬如有边国王,善治城壁,门下坚固,交道平正。 于四城门置四守护,悉皆聪慧,知其来去。 当其城中,有四交道,安置床榻,城主坐上。 (16)若东方使来,问守门者:城主何在? 彼即答言:主在城中,四交道头床上而坐。 彼使闻已,往诣城主,受其教令,复道而还。 (17)南、西、北方远使来人,问守门者:城主何在? 彼亦答言:在其城中,四交道头。 彼使闻已,悉诣城主,受其教令,各还本处。」(18)佛告比丘:「我说斯譬,今当说义:所谓城者,以譬人身粗色,如《箧毒蛇譬经》说。 善治城壁者,谓之正见。 交道平正者,谓内六入处。 四门者,谓四识住。 四守门者,谓四念处。 城主者,谓识受阴。 使者,谓〔止观〕。 如实言者,谓四真谛。 复道还者,以八圣道。」(19)佛告比丘:「若大师为弟子所作,我今已作,以哀愍故,如《箧毒蛇譬经》说。」(20)尔时,比丘闻佛说已,专精思惟,不放逸住,增修梵行,乃至不受后有,成阿罗汉。 ―――――【《箧毒蛇譬经》经文】(大一一七二;内一八七;印三九○;光二六六;S238)(0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02)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有四蚖蛇,凶恶毒虐,盛一箧中。 (03)时有士夫,聪明不愚,有智慧,求乐厌苦,求生厌死。 时有一士夫语向士夫言:汝今取此箧盛毒蛇,摩拭洗浴,恩亲养食,出内以时。 若四毒蛇脱有恼者,或能杀汝,或令近死,汝当防护! (04)尔时,士夫恐怖驰走,忽有五怨,拔刀随逐,要求欲杀。 〔人复语言:有五怨拔刀随逐,要求欲杀。〕汝当防护! (05)尔时,士夫畏四毒蛇及五拔刀怨,驱驰而走,人复语言:士夫! 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汝当防护! (06)尔时,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怨及内六贼,恐怖驰走,还入空村。 见彼空舍,危朽腐毁,有诸恶物,捉皆危脆,无有坚固。 人复语言:士夫! 是空聚落,当有群贼来,必奄害汝。 (07)尔时,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贼、内六恶贼、空村群贼而复驰走,忽尔道路临一大河,其水浚急。 但见此岸有诸怖畏,面见彼岸安隐快乐,清凉无畏。 无桥、船可渡得至彼岸,作是思惟:我取诸草木,缚束成〔筏〕,手足方便,渡至彼岸。 作是念已,即拾草木,依于岸傍、缚束成〔筏〕,手足方便,截流横渡。 如是士夫,免四毒蛇、五拔刀怨、六内恶贼,复得脱于空村群贼,度于浚流,离于此岸种种怖畏,得至彼岸安隐快乐。」(08)「我说此譬,当解其义。 比丘! 箧者,譬此身色,粗四大、四大所造,精血之体,秽食长养,沐浴、衣服,无常变坏危脆之法。 (09)毒蛇者,譬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地界若诤,能令身死,及以近死;水、火、风诤,亦复如是。 (10)五拔刀怨者,譬五受阴。 (11)六内贼者,譬六爱喜。 (12)空村者,譬六内入。 善男子! 观察眼入处,是无常变坏;执持眼者,亦是无常虚伪之法。 耳、鼻、舌、身、意入处,亦复如是。 (13)空村群贼者,譬外六入处。 眼为可意、不可意色所害,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为可意、不可意法所害。 (14)浚流者,譬四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 (15)河者,譬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16)此岸多恐怖者,譬有身。 (17)彼岸清凉安乐者,譬无余涅槃。 (18)〔筏〕者,譬八正道。 (19)手足方便截流渡者,譬精进勇猛。 (20)到彼岸婆罗门住处者,譬如来、应、等正觉。 (21)如是比丘! 大师慈悲,安慰弟子,为其所作,我今已作,汝今亦当作其所作! 于空闲树下,房舍清净,敷草为座,露地冢间,远离边坐,精勤禅思,慎莫放逸,令后悔恨,此则是我教授之法。」(22)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相关阅读 安详的彼岸 求法 预流果 水泡 动物 小苦树 守田人 狗和鸟 猿猴 狂风和客舍 发布时间:2025-10-20 09:22:2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2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