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藏法师:华严经探玄记 第六卷 内容: 华严经探玄记 第六卷 (尽此第四会)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佛升夜摩天宫自在品第十五初释名者有二。 先会名约处名夜摩天会约法名十行会。 准释可知。 二品名者。 佛是化主。 依体起用。 赴机云升。 应感何处。 所谓夜摩。 夜摩者若具云苏夜摩。 苏者此云善也。 夜摩此云时也。 谓此天无日月可知时节。 故大集经云观赤莲华开是昼青莲华开是夜。 俱舍论释名唱乐天。 亦名多戏乐天。 天者是净义光明义。 此天着乐全不念善。 赖有孔雀王菩萨。 及彼天主名牟修楼陀天王。 每以开导。 或实天失伴。 悲泣告王。 或化天堕水。 怖令生厌故也。 问前后俱是不离而升。 应齐名自在。 何故此会独标自在。 答不动升游。 此空居天过前地居故称自在。 创越地居不同兜率故独标名。 又约行入玄过前解故。 以自在表之。 又以解行相接故。 次忉利而至夜摩。 俱是内凡不同前信。 以感果在此表行离相。 故届此空天二来意者亦二。 初会来谓依解起行故。 答前十行问故。 是故来也。 二品来者。 谓明法是前会住极。 升天是此会由致。 邻接次第。 是故须来。 又明法解深起用入行。 是故升天。 故须来也。 此约法辨三宗趣中亦二。 初会宗者。 约人化主及助化。 约法教事及义理。 皆各体相用相融无碍。 准前知之。 但就行为异。 二品宗者严处请佛如来赴感。 是此所明四释文者。 此会有四品经。 初二是序。 后二正说。 前中二。 初是请佛序。 后是赞佛序。 又初是彼升天。 后菩萨集。 以佛是化主故于先。 菩萨是伴次居后。 又初果后因。 初能化后所化故也。 初中科文。 一释同前会初说又释有七。 初十方觉树法王同现。 二十方诸佛各升夜摩。 三十方天王各严座请佛。 四十方诸佛受请升殿。 五十方天王获益叹佛。 六十方诸佛同升华座。 七十方宝殿各皆广博。 何故皆于十方同辨。 以圆教法门亘周法界凡一法起必一切俱现。 是故将说此法。 理非偏局故致十方无尽同说。 即一说一切说等故。 此中有三重无碍。 一一即多故。 一树下佛即一切树下也。 二动即静故。 树下之佛即升天也。 三动静则一多故。 是故一切处不动升天也。 此是十佛具德无碍圆融之相。 非余宗所辨。 思准之。 文中前之二段同前会释。 就第三严请中有三。 初遥睹胜缘。 二严座表根。 三请佛显欲。 严座中初总后别。 前会一万此中十万者。 表位增相。 又前殿非宝此中宝严者显行可贵具德之相。 别中有二十三句。 初七辨器世间庄严。 次十万天子七句显众生世间庄严。 后十方如来下九句智正觉世间庄严。 又释。 初七外事严。 次六内报严。 后十法门严法门。 严中。 初句因相。 二果相。 三德相。 四定相。 五愿相。 六胜相。 七法相。 八用相。 九妙相。 十教相。 三请佛中。 初结前后正请。 第四受请升殿显机缘相契。 先明此土。 后类余方。 第五天王获益中。 亦先辨此界。 后类余方。 前中先得定益。 后发慧益。 慧中先忆自善根。 后叹昔十佛显今处胜。 理实过去一切诸佛皆同于此说十行法。 然今为表位相渐增故。 于前会十佛向前次第举此名称佛等十佛叹之。 向后迦叶等向前诸余佛。 非不皆曾同于此处说十行法。 第六升座。 第七广殿。 并准前可知菩萨说偈品第十六初释名者。 自体妙因。 行集文斑。 教则显彰。 故云菩萨说偈余义并来意及宗。 并同前释四释文者。 三义同前。 初集众内。 先此界后类通。 前中初显所从来处。 后佛神力下明菩萨集来。 前中初分量远近者显位渐增故。 前百此十万等。 余分齐同上准之。 二正显本处三世间相。 世界同名慧者。 用前解慧为行所依故也。 佛名同眼者。 表行心见法明白故。 又表行诸度导引世间故也。 菩萨同名林者。 表行法界之行成法界之德。 德高方树。 行广称林。 十度郁尔齐修万行森然潜发。 法况相似故名为林。 余文可知第二放光中。 足指是光出处。 但足指有行住二力。 前彰住此显行。 故别也。 余同前释第三偈赞中。 十菩萨偈即为十段。 初一总叙此会事理。 后九别显佛德义门先德林者标别说人。 以是会主故先首说。 承佛神力显叹说所依。 普观十方者四意。 一地论云。 显无我慢无偏心故。 二显所说法遍十方故。 三十方等化故。 四十方夜摩同有此说。 合会同时而方说故。 十一行偈分二。 初七总举会中事。 后四叹佛自在德。 前中初一颂此品放光事以近故先显也。 次二颂前品中事。 于中初一半颂此界。 下半颂类余十方。 次三颂此品中事即十方处通颂显示。 次一颂不离觉树而至夜摩等。 文人中是前一一阎浮也。 道场是前菩提树下也。 下四叹佛德中。 初一叹佛德深用广。 各半偈显。 次二释前用广。 谓一应世离世。 亦各半显。 二一多无碍。 上半标下半释。 此即现一卢舍那身。 一切树王下现者是也。 后一释前德深。 亦上半标下半释。 可知第二悟因果益故名慧林。 十偈分二。 初一标章。 谓上半举佛德难逢明值可庆。 下半举众难遇显值可欣。 离垢大人是菩萨也。 后九释中。 初一释菩萨众难遇所以。 上半显自智明。 下半辨益物胜。 后八释佛德难逼所由。 于中初六正显佛德。 后二约解校量。 前中初一明佛为灯破闇。 二六度圆照三胜德超情。 四寂用益生。 五见闻获益。 六因深果厚下明知解益中。 初一寄对供佛校量解益。 后一寄对广施以彰迷损第三由悟殊胜法故名胜林。 十偈分二。 初四叹佛光深广。 后六明照理见佛。 前中初二举喻。 后二法说。 前中八句。 初句喻佛成佛之时。 二喻佛心垢障尽。 三喻佛身放净光。 谓日喻佛身也。 四喻光普照。 五喻光广多。 六喻不知边。 七喻智尚不知。 八喻何况愚痴等。 下法说中。 初一显光广大。 后一显光甚深。 以同法性。 下六中。 初三离相。 次一离性。 后二释疑。 前中一离三世相。 二离生灭相。 下半明观益。 后诸偈皆准此。 三离所有相。 次一离性以从缘虚假。 是故无性。 无性故无所解也。 次二释疑显无生。 疑云若缘起无性何因有生。 释云由所生故。 所生即是妄想。 以妄想依缘而起故名所生。 由此妄想执故说有生。 而实无生。 此约所执性。 又释。 所生是果。 由待对此果说因能生果。 既依他无生因。 亦无待故不生也。 此约缘起性。 又释。 所言有生者是明如来藏随缘义也。 由所生者由能薰薰故。 是故随缘。 能薰既虚。 所薰不动。 故亦无生。 以彼能薰亦是心之所生故名所生也。 此约圆成性。 此偈是待所生泯能生。 后偈类能。 遣所生。 故云所生观亦如是也第四由信乐深理不惧恶趣故名无畏林。 十偈分五。 初二明闻信此佛所说法益。 先辨所闻。 此处者此华藏处也。 又是此佛所说法处。 上二句显广大。 次句辨随缘。 下句显不变。 后一偈显闻信此法利益也。 二有二偈。 明闻余方佛法有益。 先明所闻。 初半显闻处广也。 次句所闻深也。 下句闻不忘也。 后偈彰利益。 上半牒前所闻。 次句用之求佛。 下句明求必得。 故云究竟等也。 三有二偈。 明闻信过去佛法有益。 各上半举所信。 下半明信益可知。 四有二偈。 闻信现在佛法有益。 于中初句能信。 次二句所信。 佛下句所信法。 后偈显益。 以得闻难故也。 又释。 前偈上半明信现佛。 下半明信益。 谓彼由此信成等正觉等也。 后偈显法胜难闻也。 五有二偈。 总结上来一切佛法结劝修学。 于中初偈劝持劝说。 初句牒上法。 次句劝持。 次句劝说。 下句叹胜劝之。 后偈劝持劝行。 上半劝行由劝修行成二严也。 次句劝持与前别者。 前由持故能说此由持故能行。 下句明修行利益。 谓得菩提也第五离无渐分别故名惭愧林。 十偈分二。 前九别叹佛法。 后一双结前二。 前中初一叹佛所证法。 上半法胜。 下半信益。 后八叹佛能证智有二。 初一明证法周尽。 上半明一切佛说自所证。 次句明一佛慧证无不尽。 是故难思也。 后七明无证为证。 于中初一标章。 谓上半无证下半为证。 谓上半中有五。 一约智释。 谓此正证无分别智。 不从世间分别智生。 亦不从愚痴及色法等生。 故摄论云。 此智非智非非智。 非智非是分别智。 非非智非是色法。 此中非智据愚痴也。 二约境释。 谓所证理智但为了因。 非生因故。 愚痴无智生了俱非故。 皆云不生也。 三约境智正会释。 谓智如境故非智。 境如智故非无智。 四约寂照释。 谓智即寂故非智。 不失照故非无智。 五约绝待释。 谓智相尽故非智。 无智可待故非无智也。 下半中如此无智之智方能照法灭闇故为证也。 后六偈中。 初五释上半章。 后一释下半章。 五中皆上半举喻。 下半法合。 初一愚智性别喻。 二同成虚妄喻。 三二性相乖喻。 四愚智缘隔喻。 五用无相成喻。 此五皆显愚智事别。 俱不真故。 迷悟斯绝智相尽也。 后一释妙智胜用。 中上半举喻。 伽陀此云良药。 谓能除一切毒。 下半法合可知。 后一双结中。 上半结佛智胜。 下半结上法胜第六勤观理事而无分别故名精进林。 十偈总叹佛照无差别智。 初一总余九别。 前中诸法性相无差别义。 唯佛能知。 然委细具知名分别知也。 次句备知。 下句深知。 别中皆初喻后法。 初一真妄交彻喻。 谓依真起妄如金现色。 非法是妄喻以金色。 无体即真故性无别。 又真心随缘为法非法。 心体不殊故性无别。 是故楞伽云。 如来藏作善不善因。 又涅槃云。 与不善俱名为无明。 与善法俱说之为明。 明与无明其性无二。 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此之谓也。 又维摩经不二法门品皆是此义也。 二两俱无实喻。 谓众生约内报喻法。 非众生约外器喻非法。 皆无定性。 俱不有。 又释。 以众生即无我故。 众生不真。 无我不碍众生故。 非众生亦不真。 理事相夺故皆不真。 经云。 于我无我无二者是无我义。 又以众生即非故非相亦离。 故皆不真也。 法合可知。 三生无灭相喻。 谓生法即无生。 犹如无灭相。 又此未来当相即无。 犹如未来无过去相。 四灭无生相喻。 谓生法即不生。 犹如已灭法。 又过法即无过。 犹如无现未。 五法体离取喻。 谓涅槃离相故不可取。 约报烦恼灭处说余无余。 而实灭理无有差别。 六性无差别喻。 谓数法不殊法同空性。 七随缘成异喻。 谓以十数为本。 增至多十。 智慧于上作百千等解故云差别。 然于彼数皆是诸十故云皆是本数。 况彼真理随缘成异。 求彼异法不异一真。 略无法合。 八体坚无坏喻。 谓虽同有为而恒常湛然。 九执异乖同喻。 可知第七达世间空名力成就。 林偈意明会染净空。 显叹真佛。 十偈分二。 前九会境。 后一成行。 前中初六约缘起性以显无生。 后三约所执性以显无相。 前中二。 初四显世法不生。 后二类显出世。 前中初二生空。 后二法空。 前中初一偈半推末归本。 后半以本显末。 谓心随薰变以作众生。 心既如幻不真。 即心众生宁容有实。 下二中。 初由不知世间虚故还复轮转于空世间。 后由不知世间苦故而常流转于苦世间。 此中世间非自作非他作。 有四重。 一约外道(云云)。 下二类出世中。 初标。 谓翻此世间名为出世间。 世间既空。 宁有出世而可取耶。 故云二俱非真。 上半理实。 下半情妄。 后偈释中。 初三句释显世空。 下句无世对故。 出世亦不真。 又准此文。 但遮世名出。 无别表示故亦空也。 二约所执无相中亦二。 初二世间空。 后一类出世。 前中初一征情后一显理。 前中初句征体。 次句征相。 下二句明凡迷失。 后偈中。 上半明情执无。 下半明理性显。 后类出世中。 佛及法是出世。 并约情计。 俱无所有。 下明成行。 上半灭妄见真。 下半明法佛常现第八照佛法身名坚固林。 叹佛法身体寂。 十偈分二。 初七显法。 后三成观。 前中初二标能所二章。 先显所叹体寂。 谓地生草木。 然于地中求草木种实不可得。 喻佛应机现有差别于佛求别意不可得。 故下云无量身非佛等。 后显能叹平等可见。 下五广释中。 先三偈释前能叹空。 一明业非有。 二以业类身身亦非有。 三以业身类识识亦非有。 下二偈释前所叹非有中。 先明应机大用。 后明体非若干。 下三明行益中。 一证见法身益。 二破相归真。 三证实离相第九由观心真如故名如来林。 十偈分二。 初六明心作凡。 后四明心起圣。 前中初四偈半举喻。 后一半法合。 前中初二是画师造画喻。 喻妄法依真。 次二明画心造画喻。 喻妄依心。 后半明画师不知画心喻。 喻缘起无知。 此中意说。 一切众生皆依真缘起。 本识之心随名言有支我见等薰。 有六道身现。 缘起虚假不碍无不坏有。 是故会摄有其二门。 若会缘从实即差别相尽唯一真如。 若摄末归本即六道异形唯心而转。 约初缘起不存。 是真如门故。 约后缘起不坏。 是生灭门故。 是故存坏无二。 唯一缘起二门无碍。 唯是一心故。 起信论云。 依一心法有二种门。 一心真如门。 二心生灭门。 然此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之谓也。 今此文中画亦二义。 一依壁故唯平也。 二依画师巧心故似有高下也。 初二偈明初门。 谓初偈上半喻随薰布异。 次句显异在妄情。 下句相尽同真。 四大喻真心也。 彩色喻缘起虚相也。 后偈上半明真妄不即。 上句明能造非所造喻。 摄妄之真不即妄。 以性真故。 下句明所造非能造喻。 依真之妄不即真。 以性虚故。 下半明妄不离真。 谓以虚彻真虚尽真现故云不离。 是故不离不异不即思之。 次二偈明画像依画心喻后生灭门。 此画师心喻本识等能变之心。 画色喻五蕴身所变之报。 上半明能所不即。 下半显本末不离。 谓以心本形末所以不即。 心变为报是故不离。 此明心能变境。 心体非境。 境从心变。 境相非心。 从心变故。 境不离心。 能变境故。 心不离境。 是故虽不即不离而要唯是识非唯境也。 问前偈但明彩不离四大。 不明四大不离彩。 何故与此不同耶。 答前明真不变妄。 此显心变于境。 故不同也。 后偈上半明画师工巧心喻能变识。 无住为本故难思也。 下半显所现画色喻所变相。 各从心现无体可相知。 后半画师不知此画皆从心现。 喻诸众生迷自心量。 下一偈半法合可知。 第二明心起佛中。 如心佛亦尔。 将凡类佛。 如心造凡作佛亦尔。 皆从心起。 如佛众生然。 将佛类凡。 下二句会以显同。 谓心作佛。 心佛无别。 心作凡夫。 心凡无别。 能所依同故云无别也。 又释。 此是第二结劝修学中。 初一偈融结本末。 本末有三。 一唯本谓真理以就性净本觉名佛。 二唯末谓所变众生。 三俱谓能变之心。 以依真能变故。 此三缘起融通无碍。 随一全摄余。 性不异故云无差别也。 次一举益劝修。 上半明佛已知。 举上劝下。 次句劝下同上。 下句结明知益。 次一偈明身心不即不离。 上半身心相别故不即。 下半依心现身故不离。 下一偈劝修。 上半举所求。 下半劝依理观。 谓此会心入实则是如来。 返此为去故也。 又释。 亦是心变佛相而现故也第十知佛体用深广故名智林十偈分三。 初三叹佛法身离相。 次一明能叹佛得大功德。 后六叹佛应现色声。 前中初一明离六尘相。 谓初句离香味触三尘故云不可取也。 次句离色尘。 次句离声尘。 下句离法尘。 次一离量无量相。 无量是多。 有量是少。 皆是妄计俱不可取。 次一离言说相。 有二义。 一谓如八时不应说而说故自他无益。 二不知法身非言说境。 而谓如言而为他说则堕有无。 四谤等故欺诳自他。 如下随声取义五过失等是也。 上二偈明法身心行处灭。 此偈明言语路绝故不可思议也。 第二一偈明叹佛所得功德可知。 第三叹佛应现德。 六偈分二。 初三明佛身相。 谓无身现身身则无身。 后三明佛语相。 谓无声现声声则无声。 前中一所现非真喻。 谓如如意珠以黄衣映则作黄色。 此有二义。 一珠非黄而现黄。 二所现之黄非实黄。 佛身亦尔。 机映而现。 二义同喻。 故下句答云佛亦如是也。 如智慧庄严经广说此喻应知。 二能现离见喻。 谓依空现色而空非可见。 喻佛应机现色而佛非色不可见也。 下一举法合。 谓佛地。 大智有二义。 一圆明义前喻显之。 二离相义后喻显之。 皆有应机现色。 而非色故云莫能睹也。 准此文。 自受用身无色等粗功德明矣。 佛地论(云云)。 第二明佛言声中。 初一明非声非不声。 各半偈显以依诠会实。 故云离声不知也。 次一叹深劝学。 庄严无上道趣实之益。 远离诸妄舍虚之益。 后一明非说非不说。 各半偈显。 可知。 亦是佛地无说说在机缘明矣功德华聚菩萨十行品第十七初释名者。 十度利润体名功德。 有庄感之功如华结果。 众行交饰如华聚。 又德是行体。 华是行用。 聚是行相。 菩萨是人。 有彼德者则有财释也。 此是功德林之异名。 如下金刚幢回向品相似。 十行是位法则带数立名。 菩萨之十行亦依主受称。 人法题章二来意者。 前序分既彰。 正宗宜显故也。 又前众既集。 次正说授故次来也第三宗趣者有三。 一明约三乘寄位法。 二明别行法。 三一乘普贤行位法。 初中诸圣教散说多门统收有十。 一因果二度中是因度位。 二七阿僧祇中地前三内第二精进行僧祇摄。 三地前四行中成破虚空器三昧行。 四法身四德了因中成乐德了因种。 五地前方便四人中是第三十行人也。 此上并如梁摄论等说。 六六慧中是第二思慧位。 七六忍中是行忍。 八六种姓中是性种性摄。 此上并如本业经等说。 九三持中是行方便持摄。 如瑜伽地持说。 十地前除四障中是第三伏除声闻畏苦使得银轮王报王三天下。 第二明其别行者。 仁王经第二性种性位有十心。 谓观身受心法不净苦无常无我。 三善根则施慈慧。 三意止谓过去因忍现在因果忍未来果忍。 已过我人知见众生等想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坏。 本业经亦同。 又行有二种。 一通谓信等十行。 二别谓此十度。 此中明别非通。 别中复二。 一因。 二果。 此中明因波罗蜜也。 此并约三乘教中寄法显行。 第三就圆教明普贤行者。 则此十行中具摄前后诸位中行。 一切皆尽。 是故此位满际则至究竟位。 如第十行满云入因陀罗网法界自在成就如来无碍解脱为人中雄大师子吼为法轮王转无碍法轮等。 解云此是究竟中菩萨犹非是佛。 以果分当不可说故第四释文者。 此正说中有二品。 初品明其所行。 后品显其所成。 又初是约位阶降行。 后是通相始终行。 又初是位。 后是行。 又初自分。 后胜进就初品中七分同前。 一三昧分。 二加分。 三起分。 四本分。 五说分。 六证成分。 七偈颂分。 何故尔者。 欲明依证起说故先入定。 显法殊胜故佛同加。 说时将至故从定起。 言不顿彰故略标本分。 非略能具故后广说。 显所说称周故结证究竟。 于所说法令易受持故有偈颂分。 初中何故入定者有六意。 同前释。 此中三。 先举入定人。 谓行成功德如林说十故不异名入也。 二显非己力。 谓推化归佛故云承力也。 三正明得定。 谓潜神证契故云入也。 菩萨者标人别法简佛果。 定善伏者举能显异。 善有二义。 一巧能义。 二顺理义。 伏亦二义。 一制伏义。 二调伏义。 初是约障巧能制伏。 令永不起故。 云善伏。 二是约行修行顺理。 调伏之行故云善伏。 三昧同前释第二加分中三。 初总显能加。 二释加所为。 三正辨加相。 初中五。 一明诸佛现身。 二彰佛同名。 三叹此得定。 四明由加得定。 五彼佛自释作加所因。 初中。 问此诸佛为当过万佛刹尘之外一处并有尔许佛。 为当散居耶。 答是散居。 云何散耶。 且如东方过万佛世界尘数刹外有一功德林佛。 从此向东复过万佛世界尘数刹外复有一功德林佛。 如是向东展转数至万佛世界。 尘数诸佛各各相去。 数亦同前。 如东方余九方亦尔。 又多佛加者增长大众敬人重法心故。 又显诸佛聚力同说故。 二佛名同者四意同前。 一令功德林增踊悦故。 二彼佛同得此法故。 三显此位中具因果二德故。 四于此门为能加佛。 法尔皆得功德林名。 以法力故。 三叹此得定中。 乃能者是希越之辞。 显能入此希有之定。 何故尔者。 以功德林默入斯定。 众既不知所入是何。 无心渴仰不得为说。 须佛叹显起众欲乐。 四由加得定者。 谓彼他方诸佛自说彰已作加令其得定。 五释自作加所由中有三句。 初由卢舍那本愿力故是故作加。 何者地论释。 舍那过去曾见有一卢舍那佛加菩萨说此十行法能加佛同名功德林。 因则发愿。 愿我成佛亦有斯事。 今如本成。 是故加也。 二云亦是舍那现在威力相感同加。 是故加耳。 三云又诸菩萨善根之力应闻此法感佛同加故也。 又前说十住则云以法慧善根力故。 今云诸菩萨者显前劣此胜故多也。 又前显自利增。 此显利他广。 又是文绮互影略。 理实齐有。 第二明加所为中。 初句是总。 谓欲令汝广说普贤十行法界前后诸位及诸因行。 无不此至。 无不此收故。 云甚深。 甚深有九种。 一养果深。 谓长本有之因令成果故。 此约自智。 二照性深。 谓分折众生性类差别故。 又知性种异故。 又于众生如来藏性开示解释故云分别。 又知一众生则具一切法门及一切众生。 以性融通而分别故。 如下文第八行中云不离一众生着多众生不离多众生着一众生不增众生界不损众生界。 乃至云菩萨深解众生界法界无二无二法中无增无损无生无灭法性真实。 如是等此约所知。 三除障深。 谓障约烦恼碍约所知。 种现正习无不尽故云离一切等也。 若依三乘此中寄伏声闻畏苦黑障现行。 四入法深。 谓证入真理境不碍心故云无碍。 下偈云悉入诸法界随顺到彼岸究竟得自在法日之所行也。 又亦能入帝网法界相即相入圆融自在无碍之境。 下文云入因陀罗网法界自在成就如来无碍解脱此之谓也。 五巧便深。 谓巧以一法摄一切法。 又巧以一行一位各摄一切。 一身赴一切有无俱不滞。 如是多门善巧故云成就一切方便。 下云穷尽诸佛方便大海故也。 六成果深。 谓能成就种智果故。 前养据始此成约终。 是如量智种别而知故。 七理智深。 谓如理智觉一切法皆同一性故也。 八知根深。 谓善知众生根器差别。 又知生熟不同。 又知同一如性。 又知一根则一切根等。 如诸根海说。 九闻持深。 谓成十种大陀罗尼。 如下第九行中说。 下一句结。 谓广说如上。 总别十种甚深之法是何位法。 所谓菩萨十行是也第三加相中三。 初一句告说是口业加。 二意加中二。 先加后释。 此并当时有事无说。 结集者如事而结之。 前中十句。 初一总余九别。 问何故此中与法前与智耶。 答所与是一。 但前会为成解见理增故名为智。 此中为成行轨范增故名为法。 总中谓起说自在名无障碍。 又与无碍辩令说无滞碍故也。 下别中。 一于法不疑情无异缘故云安住。 又与无畏智令说时心安不惧他坏。 二解发自中故云无师。 又与同佛智令对众说同佛无师故也。 三见法分明故云无痴。 不杂无明故。 又令说时无所知障碍故也。 四见法次第故云不乱。 又不杂余乘及世间章句等。 五所解真正故云清净。 又智体无过。 六所解广多故云无量。 又是称法界法门。 七所解深胜故云最胜。 又与果法相应。 八令说时不慢不谄不懈不贪故云无垢。 九所得不忘故云不退。 又言无退失。 又无退于理。 又无退屈故也。 下释偏加所由并身加及起分。 并同前释第四本分中二。 先行体后行相。 体中行业不思者标体显德。 谓此普贤圆融之行具德超情名不思议。 此行不思总有十种。 一广大故。 谓以一切身于一切处遍一切时念念顿修称法界行。 是故此行名不思议。 二甚深故。 谓此广大行则是思数皆无自性。 则同真如。 而彼行相宛然不失。 是性起之行故亦不思。 三殊胜故。 谓超过余乘非下位图度故亦不思。 四摄位故。 谓此在地前能摄一切前后诸位名不思。 五证理故。 谓此行能证不思之理名不思议。 六断障故。 谓此行能顿断难断不思之障故。 七利他故。 谓此行能一念广利尽穷众生界故不思议。 八圆融故。 谓一行则一切行一切行则一行难定量故名不思议。 九重成故。 谓此所作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故不思议。 十成果故。 谓能成佛不思之果故亦不思也。 所以辨十欲显无尽。 如下偈中大龙所行等准知。 此约圆教辨。 若约三乘则不得作如此释。 以此犹是有漏位故。 广如法界究竟如空者显前不思之相。 然法界有十。 如下说。 今举二门以释此行。 谓行宽名广。 行深曰大。 此广此大皆称性成。 故曰如法界。 虚空亦有十义。 如下第八地虚空身处说。 今亦举二义。 一行能破相证入毕竟法性虚空故云究竟如空。 二行能出生无量爱果如依空现色色无尽故云究竟如空。 下释中先征后释。 以此行是三世诸佛之所行故是故如此也。 又释。 前行业当观相善决定。 不思当真实善。 法界当胜善。 如空当因善。 学三世等当不怯弱。 余同前会释二行相中先标数显要。 谓三世诸佛同共说故。 二列名。 此十行之义略作十门分别。 一释名。 二体性。 三建立。 四种类。 五修相。 六定位。 七行相。 八所依身。 九所离障。 十所得果初释名者有二。 施戒等十从行体为名。 欢喜等十约行用为目。 今辨后名。 于中总名如品初释。 二别名者施悦自他名为欢喜。 欢喜则行名欢喜行。 此约自喜。 是持业释。 又亦欢喜之行名欢喜行。 此约令他欢喜。 成自行故依主释也。 二净持三聚双益自他。 三忍力息除自他恚恨。 四精勤修摄胜德无尽。 五止观双运痴乱斯绝。 六般若照理善现朗然。 又观法实相般若现前。 七巧起胜行于空不滞。 又以无著之心起诸所行。 八无碍大愿摄胜善根深可尊重。 九深达根器善于法化。 十言行相应不空受称。 又此十中得名有三。 谓第八从德立名。 第三第五第七约离过受称。 余并从功能为目。 可知。 二体性有二。 先总后别。 总中有三门。 一约所依。 以善伏三昧为体。 以依此定证十行体然后说故。 地论云此三昧者是法体故。 二约本。 以本分中行业不可思等为性。 此是思数广大等十义如前释。 以是广说之本故为体也。 三统收。 约境二谛双融。 约行悲智无碍。 复心境圆融。 无碍法界具无边德以为体性。 思之可见。 二别辨体性者各如下释文处辨(余门待别作)第五说分中释十行有二分。 一果分同性海平等不可说故此中不论。 二因分约缘随说有四重。 一唯约比位行。 如仁王经及本业经等说。 二唯明自体普贤行。 如下普贤行品说。 此不依位。 三以自体行从位而说。 即如此中长行所说。 四会摄位相从于自体圆融之行。 如下偈中说。 今说分中唯辨后二。 文中有二。 初明此一世界十行。 后如此下明十方界中十行。 以此一说则一切说故合为一部。 前中有二。 初正辨十行。 后动地等显说益相。 前中别释十行。 即为十段释初行中作六门一辨体性有三。 一约随相亦三。 一以无贪善根。 二彼俱思。 三兼取三业无表。 假实通论此三为性。 此约初教。 二约性或以真如为性故。 起信论云知法性体无悭贪随顺修行檀波罗蜜。 此显顺同法性之中无贪之功德故也。 此约终教。 三约实准下文于施门中所摄无尽圆融法界为性。 此约圆教二明种类者。 施有三种。 谓财法无畏。 财中亦三。 谓外内俱。 外中二。 一无过之物随索便施。 二有失之具。 谓刀杖罥网毒药等皆不应施。 增不善故。 二内中亦二。 一约自破悭心于彼有益则便施与。 仍亦有二。 一施身力等。 二施支节等。 二若自悭已破于彼或虽有安乐无饶益。 或俱无等于余有情有广利乐则不应施与。 或天魔等故欲损害菩萨而不与无犯。 以救彼恶业故。 此上并如瑜伽等说。 或初心菩萨未能耐苦。 且许而未与是亦无犯。 故十住论令说偈安慰彼乞者。 言我初发道心善根未成就愿我速成就后必当相与故也。 三俱中亦二。 一身及王位依正同舍。 故云内外施。 如十藏说。 二吐食及发抓皆亦内外施。 如瑜伽等说。 二法施至下第十回向于彼当辨。 三无畏施者。 或以财施济危。 或施法存躯。 或施二免苦。 皆则无畏施也。 或俱非。 谓于怨不酬等。 或救拔苦厄。 总说有二类。 一根缘相应者救之。 二作业受报二种定者暂时舍之。 又此施种类瑜伽地持九门。 十藏离世间各十门。 第六回向一百二十门并如彼等说三收摄者有二。 一约三檀摄六度行。 谓财施摄初。 无畏摄二。 由持戒故应杀不杀。 由忍故应酬不酬故。 法施摄三。 谓勤说一心说不倒说故。 由方便等四助前六故。 是故十行总在初摄也。 二只一财施亦则十度及万行等如下第七地中说。 应知之四因果者有三。 一随分果谓大财等(云云)。 二位果谓地前因地上果(云云)。 三得佛果。 佛性论第二云。 舍有二种。 一由昔舍物施他今即损于贪爱。 二由昔舍法施人今则轻灭无明。 由此舍故贪爱无明并稍轻薄。 以是因缘得解脱果。 又成佛果大功德聚等。 如贤首品说五秘密行者。 商主天子经云。 又复问文殊师利汝宁悭耶。 答言我实为悭。 又问何故。 答若心不舍是即名悭。 又问云何不舍名悭。 答我常不舍诸佛法众而不舍一切众生。 以是义故说我为悭六释文中三。 谓标释结。 释中二。 先明财施。 后观察下明法施。 前中北台意法师云。 先明行体。 后从菩萨修欢喜行时下净治此行。 又释分三。 初明行顺理自庆欢喜。 二菩萨修下遂物求心令他生喜。 三从离诸我想下明离三轮以成檀度。 初中先释后结。 释中三。 初正行施行。 二简其所离。 三显其所求。 前中三。 初施主者。 对法论第八云。 为大施主者此显数数施义。 由串习成性。 数数能施故为主也。 舍离一切释显主义。 则是解脱舍舒手施也。 二等心等者。 是论中无偏党施义。 三者行成大喜故云无悔。 二所离者是对法中无染意乐也。 于中四句。 一不望未来资财之报。 二不求现在名闻。 三不期当来人天胜处。 四不悕现在利养。 三所求者既不求报等为何事耶。 下十句显其意。 一救现贫苦。 二摄令向道。 三益令修行出离之行。 上三是以施物摄生。 四学习诸佛本昔所行。 是自分始。 五正忆。 是自分终。 六胜进始。 七是胜进终。 上四是随物而行。 八弘显。 此行令他施习。 九兼行而说。 令他受学。 十结传授意。 上三以行益物第二对缘行施生众生喜中二。 初总以标举。 二随方下别显其相。 于中有二。 先明修施方便。 后于念念下正明成行。 方便中贫处者是依止苦田。 愿生者是依止愿。 对法云依止愿修。 谓由依止本愿力于波罗蜜多修习正行。 豪贵者是对法依止报修。 由胜自体力于波罗蜜多修习正行。 财无尽者是依止大财修成施行。 二于念下正明施行中。 依对法论第十二中。 菩萨依止六种意乐修波罗蜜多。 一无厌意乐者。 谓诸菩萨于一有情一刹那顷。 假使殑伽沙等世界满中七宝以用布施。 又以殑伽沙等身命布施。 如是经殑伽沙等大劫。 如于一有情所如是乃至于一切有情界如是施时皆令彼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速得成就修行。 如是差别施时。 菩萨意乐犹不厌足。 是名菩萨于施波罗蜜多无厌意乐。 二广大意乐。 谓乃至菩提施无暂息等。 三欢喜意乐。 谓遇受施者等。 四恩德意乐。 谓见受施者于已有恩以助我菩提故。 五无染意乐。 谓虽于有情兴大施福而不希报恩当来异熟。 六善好意乐。 谓广施之果皆施有情。 又以此福共诸有情回向菩提。 具说如彼论文。 此文有四。 初明无厌意乐及广大意乐。 无财曰贫。 空尽曰寠。 二从不以求索下明欢喜意乐。 三作如是念下明恩德意乐。 谓生我福故名福田。 起我行故名善友。 我今应下结报其恩。 四从我于三世下明善好意乐。 于中三。 初用行成果以济众生。 二施福与生令先成佛。 三然后自得可知。 第三明离三轮着成波罗蜜。 于中二。 初观解破执。 后如是观时下观成舍相。 又释。 初通离二执。 后别泯三轮前中先七句明离人执。 于中福伽罗者此云数取趣。 谓数数取诸趣故。 旧翻名人是也。 依瑜伽第八十三有八名。 一我者于五蕴起我我所见现前行故。 二有情者谓诸贤圣如实了知。 唯有此性更无余故。 又复于彼有爱着故。 三意生者谓此是意种类性故。 四摩纳缚迦者谓依止于意或高或下故。 五养育者谓能增长诸有业故。 能作一切士夫用故。 六补特伽罗者谓能数数往取诸趣。 无厌足故。 七命者谓寿和合现存活故。 八生者谓具生等所有法故。 依大般若有十三名。 八同瑜伽。 更加五种。 一作者。 二受者。 三见者。 四知者。 五士夫(更检三本)般若论中释。 二法界下七句明离法执。 一谓众生界空与法界无别。 二体空无取故云离欲。 三性无定实。 四相无所有。 五不能自住。 六非可依据。 七缘成离作。 二观成舍相中九句。 初三见三事空。 庄严论云。 施有三碍。 谓我相他相施相。 着此三相布施是世间檀非波罗蜜。 以于世间中不动不出故。 离此三著名出世波罗蜜。 以世间中能动出故。 四不见生福之田。 五不见所生福业。 六不见因施得异熟果。 七不见得等流果。 八不见得佛地大果。 九不见于菩萨地中所得小果第二法施中二。 初念伤物苦。 二起意饶益。 前中谓观三世众生。 一无明所覆。 二四住所缠。 此具苦因。 三受深苦果。 四明阙正济。 谓不得佛三坚之法故也。 我当下起意饶益。 于中先自修佛因化他同习。 二自当成佛令他同得。 令净对前苦因。 顺灭对前苦果。 下结可知第二饶益中亦作六门。 一体性者三门。 一随相门。 谓于思上假立无表。 亦有三事。 一思。 二无表。 三身语表业。 故论云菩萨戒以三业善为性。 二约本亦以真如为性。 起信论云。 知法性体净无染随顺修行戒波罗蜜。 三约实以无尽法界为体(云云)。 二种类者有十类差别。 一依梵网等经有菩萨三归戒。 二依善生经五戒。 是在家菩萨戒。 三依文殊问经八戒名世间菩萨戒。 四亦依彼经十戒。 谓即沙弥所持者名出家菩萨戒。 五依方等经二十四戒亦在家菩萨受。 六依璎珞梵网十无尽戒通在家出家菩萨所受。 七依瑜伽地持四波罗夷戒。 观此戒相多分似是出家所受。 亦兼在家。 八善戒经及重楼戒经等八重戒。 谓声闻四重上加瑜伽中四重。 故为八。 此文局为出家菩萨受。 以先受五戒十戒具戒方得受菩萨戒。 如四重楼阁渐次成等故也。 九依梁摄论戒学云如毗奈耶瞿沙毗佛略经说。 菩萨戒有十万种差别。 十依华严经有十十等无尽戒品。 如十藏品及离世间说三摄行中。 依瑜伽论。 七众所持解脱戒是菩萨律仪戒摄。 六度十地等是摄善法戒收。 四摄四无量等是饶益有情戒摄。 又有摄义。 如对法论第十二中说四得果者亦三。 初随位得果。 摄论名大生摄。 故谓即由戒所得胜利胜善趣摄。 二由此资粮当得地上所得胜报及自性戒。 三得无上菩提果。 谓由律仪戒得断德法身果。 由摄善戒得智德报身果。 由益众生戒得化身恩德果五秘密中菩萨亦破戒。 如商主天子经云。 又复问云如我惟忖文殊所说。 汝于今者亦是破戒。 答言我亦破戒。 问何故。 答若人破戒彼堕三恶道。 我故思惟堕于恶道成就众生。 以是义故称我为破戒六释文中三。 谓标释结。 释中二。 先略辨离过以明行体。 二菩萨如是下对缘广显坚固行用。 初中亦三。 先举净戒行。 谓自持净戒不染六尘。 说此化人成二利行。 下显二意。 先明所离。 后但坚持下明其所为。 其所为中尽不为求世间胜报为何事耶。 为有四种。 一为离生死大过患故。 烦恼等是苦因。 悲苦等是苦果。 此是律仪戒所离。 二下于众生不违悲愿故云不负。 谓称本弘誓而救拔。 故此摄众生戒所成。 三上顺佛意故令欢喜。 此是摄善法戒所成。 此上是因圆。 四为菩提果满故也。 第二对缘广显中有三。 先明难持能持。 则律仪戒。 二从作是念众生长夜下明难救能救。 则摄生戒。 三从我当舍离下明难作能作。 即摄善戒。 前中有六。 一非其境逼。 二尔时菩萨下深见其过。 三是故下明心坚同佛。 四不违方便而内心逾坚。 五不为下释显坚相。 于中先顺释。 宁舍下返释。 六自见佛下举轻况重。 谓从自昔初发心来名见佛来。 中间至今未曾起想。 是举轻也。 何况从事是况重也。 谓想尚不起况有形事。 下返结其无。 二明摄生戒中三。 初念众生为欲所缚。 二我今下建志标其所作饶益。 三观一切佛下依标顺理以法正益。 前中五句。 一未得思求名忆念。 二创见缠染名贪着。 三得已深味名爱乐。 四久处不舍名常流。 五于后不厌名永没莫能出也。 二标意作益中二。 先标所作。 后何以下释显其意。 前中三。 先立地前净戒。 二令得地上不退。 三成菩提涅槃果。 下释中。 先征意他人有恶于已何急。 下释。 此是我业。 谓令众生立于净戒乃至涅槃。 是诸菩萨家业法尔。 是故应作。 三世诸佛本在因时亦同作此。 安人净戒乃至涅槃故云离诸非行。 下伤已不及行之太晚。 由我无知昔来不作。 今始方为。 犹恨迟耳。 三依标顺益中亦三。 初总明得平等法为说除倒。 二不离众生下辨释倒相。 即是平等。 三悟一切法下明观解之益。 第二中众生是依他缘起性。 颠倒是妄想所执性。 谓依似执实。 不离生有倒依执似起。 不离倒有生。 二倒能起生倒内无生。 生能起倒生内无倒。 三倒从生起而非生。 生从倒有而非倒。 四即生非倒。 倒非内。 离生无倒。 倒非外。 五生亦尔。 相依相夺俱非内外。 空无所有下类余一切法。 皆是虚妄不实。 三观益中。 先自知之益。 未度下化他益。 于中九句。 一令度苦。 二令脱集。 三授与戒学。 四与定学。 五与慧学。 六令离粗惑。 七细习亦尽故云清净。 八令得涅槃。 九得菩提。 第三摄善戒中五。 一起愿心修善上顺故令佛喜。 二出所喜事成就佛因安住佛果。 三成观解谓觉众生平等了法亦空。 四远离染障。 于中离恶是舍业障余是烦恼。 五成就净德。 初句是因。 悉得下成果。 初得教智。 后空慧是证智第三无恚恨行即是忍度。 亦作五门一体性者。 瑜伽论云。 忍有三种。 一耐怨害忍。 以无恚善根相应慧数为体缘众生为境。 二安受苦忍。 以精进相应慧数为体缘法为境。 三法思胜解忍。 以定慧二数为体缘无法为境。 以正智入观境智同如故。 又通论四法为体。 初无嗔。 次勤。 后慧并思。 是三业通前故也。 又起信论知法性体无嗔离恼故随顺修行忍波罗蜜二修忍方便者约初忍。 庄严论云。 由三思五想即能忍受。 三思者。 一思他毁我是我自业。 若报即重自造苦苦不由于他。 二思彼我俱行苦。 以彼无知于苦加苦。 我今有知云何复尔。 三思声闻自利尚不以苦加人菩萨利他岂得以苦加物。 五想者。 一修本亲想。 一切众生久来无非亲属故。 二修法想。 打骂者不可得故。 三修无常想。 众生性是死法尚不应嗔。 况加害。 故四修苦想。 众生不离三苦。 止应令离不应加。 故五修摄取想。 本愿令乐不令苦故。 又智论云。 若被毁害但思对治法不应起嗔。 如遭风雨但求遮法而不嗔之。 广如智论有多门辨三种类者。 或唯一。 谓忍度。 或二。 智论云一众生忍二法忍。 或三。 如前。 或五。 谓信忍等。 或十如下十忍品及离世间品说四秘密者。 商主经云。 又问文殊汝有嗔恚心耶。 答言如是。 又问何故。 答宁不嗔心。 是不爱耶。 答言如是。 文殊言。 我于烦恼二乘无有爱念。 以是义故我有嗔心。 余门如别说(云云)五释文中。 释内初标行显意。 二菩萨成就下对缘辨相。 前中初一句总以标举。 谦卑下别显。 先显自行。 后教人。 前中先约三业性有忍想。 谓自谦敬他是心忍相。 和颜是身忍相。 爱语是口忍相。 下约离三毒现成忍相。 初约离嗔。 谓不自害等。 自有苦事不能安忍。 自刑害等。 违安苦忍行。 于怨不加名不害他。 此是耐怨忍双辨前二故云俱也。 智论有二忍。 一于违能忍。 二于顺能忍。 上是违忍。 二约离贪。 于顺能忍。 谓不为名利起慢自高傲他及俱并可知。 三约离痴。 不言自是离慢也。 不虚是他离谄也。 双离不俱也。 又于所作自不言是。 于所爱处不言是彼是。 二俱舍不言两是。 此是法思忍相。 又释。 约三业。 初由和颜故不害。 次由谦卑故不举。 后由爱语故不是也。 二教他化亦是显意。 为欲教人断恶先自修忍。 于中先教离过。 二以大忍下成治行。 谓具三忍治三毒等故云大忍。 二对缘辨忍行相。 谓难忍能忍。 于中有二。 先广举害辱。 二于辱能忍。 前中四。 一多众生。 二多骂辱。 三多伤害。 四经多劫。 此难忍也。 二安心能忍。 于中亦四。 一深见嗔过忍。 二思往励今忍。 三身苦俱空忍。 四同佛摄生忍。 初中遭苦生恚。 反举不忍。 下彰其过有八句。 初七失自行过。 于中。 一不自调心过。 二不护身口过。 此二无戒失。 三明无慧由嗔覆心不见法理名不明了。 四由嗔暄心令不寂静。 此障修定方便。 五障修正定。 六行虚非实过。 上是妨善失。 七增恶过。 谓由自爱身不受他侵故致嗔恼以增恶业。 下明失利他过。 何能令喜明无始善。 而得度脱明无终利。 第二思往自励中。 谓自思于往昔因护此身心。 起诤造恶受苦无穷。 今若不忍更重增苦。 多劫无憩。 以此自励令心喜忍。 又释。 由我有此身心为苦因故。 令他得有所恼害事。 苦本在已。 何不自责。 故涅槃经云。 因手刀杖及以我身故得名打。 我今不应横嗔于他。 乃是我身自招此咎。 譬如因的则有箭中。 我亦如是。 有身有打。 以此自励。 又释。 我于往昔未曾不有凡愚身心。 或由恶业于地狱等处尚无量劫虚受大苦无一饶益。 况今受此小苦成就菩萨大忍之行。 以此自励。 故生欢喜。 对前门忍说此为重。 劝心不退励心令进。 由见此益于辱喜受名心欢喜。 调心离忿。 摄不造恶故云调摄。 下释调摄意。 先征后释。 为令自他住无上法故此亦是安受苦忍。 第三身苦俱空忍中。 对前二门说为复更思也。 思益经云。 诸法念念灭其性常不住。 于中无骂辱亦无有恭敬。 若节节解身其心常不动。 知心不在内亦复不在外身怨及刀杖皆从四大起。 于地水火风未曾有伤损。 此中初是生空。 无真实下明法空。 此自观也。 诸法空下明利他。 方欲为他说空。 岂得自迷不忍。 是故下结可知。 此亦法思惟忍也。 第四同佛摄生忍中。 先有七句念众生苦。 后一句欲同佛救护。 前七中。 一愍其有恶。 二益令修善。 三安其乐果。 四不令着乐故云摄取。 五速令至佛故云不舍。 此令至地前。 六令得地上不退。 七令得究竟菩提果也。 下明同佛行。 谓诸佛因时修行此法我今亦同方于众生作大饶益。 何容不忍反加恼害。 故云佛所行等也第四无尽行即是精进波罗蜜作四门一以勤思二法为体。 依起信论知法性等二种类者。 依瑜伽有三种精进。 一被甲精进是始修。 二加行精进是次修。 三无厌足精进是修究竟。 以三业策勤为性。 依此文及下离世间品俱说十种精进三秘密者。 商主经云。 问文殊汝有懈怠。 答言有。 又问何故。 答夫懈怠者不以身口意发修诸行。 我今如是。 亦不发行亦不欲行不舍不取。 以是义故我名懈怠四释文。 释内有二。 先标行显意。 后从菩萨成就如是精进下对缘辨相。 又亦前是当位行体。 后是难行能行净治此行。 前中二。 先标行。 后菩萨复作是念下显意。 前行中二。 先行体。 二彼菩萨下明离过。 前中初句总余九别。 别中过凡名胜。 二越小名最。 三修善行极名第一。 四化他行极名大。 五离过行极名妙。 六上能过下名上。 七下不能加名无上。 八下不能齐名无等。 九过下同上名无等等。 二离过行中离大小烦恼。 通有十种。 如文(云云)。 上是被甲精进亦名勤勇精进。 二显意中。 初不欲恼生显其所离。 后正显所为。 此中有二十句分三。 初三为断惑。 次七为知所化摄生。 后十为知法理。 初中初句伏离现行。 次句正害种子。 后句离残习气知所化中。 初一总余六别。 别中初二知染过。 一知苦报转。 二知惑集因。 后四知受法之器。 一乐欲多门。 二分齐差别。 三根有利钝。 四心所念异。 三为知法中。 初句总余九别。 别中初四为知佛理法。 一知如来藏具恒沙功德不空实性。 二知如来藏在染当相平等。 三约因位前后三际不殊。 四在果净位亦无生平等。 又此三亦是三种佛性。 初约自性住。 次约引出。 后至得果。 又初是地论中自性无生。 次数差别无生。 三佛果作业无生。 次二为证果法。 初句标。 下句释。 谓以一巧智门广摄佛果之法。 次二欲知佛果大用法。 一知佛无尽神通德。 二知佛权实智慧德。 方便是权也。 后一句知佛教法。 又亦得。 初四约加行。 次二约正体。 后三约后得。 又此二十句中。 初三约自利。 后约利他利他中。 初七知所化器。 次九知化法药。 后一正以法授机。 可知。 第二对缘难行显行坚固。 于中有二。 初假举重苦以要问。 显行。 先二问后两答。 二假以尘海令数要显。 亦先问后答。 答中二。 初令他免苦利。 后自他成果益。 此上亦是摄论中难坏精进。 瑜伽中无厌足精进第五离痴乱行即是禅波罗蜜亦作四门一以别境中定为体。 起信论知法性等二种类者。 依瑜伽亦有三种。 一现法乐住静虑谓八定等。 二饶益有情静虑谓依此起四摄摄有情等。 三引神通功德静虑谓能引十八变等。 又下文有十种以显无尽三秘密者。 商主经文殊言我有乱心。 何以故夫乱心者无有住处。 我于圣中心得解脱。 成就一切诸众生故无有住处。 以是义故称我乱心四释文。 释内由修观离痴习止息乱。 梁摄论云。 诸菩萨于诸位中常修二行。 一不颠倒。 二不散乱是此行也。 文中三。 初是现法乐住禅。 二是菩萨成就寂静下引生功德禅。 三菩萨闻此下利益众生禅。 初中二。 先总后别。 前中十一句。 初二句标二章。 谓初句标离乱后句标离痴。 次八句历法通辨。 相从为四。 初一约所受持。 次二约流转受身。 此是悲愿留惑受身故不痴乱。 下六地云死有二种作。 一以不知故。 令后生相续者是约凡夫说也。 又大集经云。 凡夫受胎。 男于母生爱女于父生爱。 是故入胎痴乱也。 又在胎内情识分明出时苦逼。 遂即昏乱。 菩萨异彼。 入出俱无痴乱等也。 又瑜伽第二云四种入胎。 一正知入而不正知住出。 谓轮王二正知入住不正知出。 谓独觉。 三俱能正知。 谓菩萨。 四俱不正知。 谓所余有情。 次三约修道起行可知。 后二约觉离魔事。 以修止观时多为魔邪鬼等恼乱是故辨之。 如起信疏中(云云)。 下一句结多劫修也。 第二别辨中二。 先明离痴。 后明离乱。 前中初牒前。 于无下显后。 于中先由离痴闇闻法不忘。 二何以下释成。 前中三。 初总。 二所谓下别。 后菩萨闻此下结。 别中十七句法。 一体深。 二相妙。 此二理法。 三具德。 四多德。 此二行法。 五教法。 六因法。 七果法。 八欲愿法。 九处世离染法。 十巧分别于世法。 此二智法。 十一所知普遍名广法。 十二所知多门名无量。 十三明了剖折法。 十四真通名共。 十五俗别不共。 十六因位所知有限量法。 十七果位所知无分限法。 下结。 由离痴闇虽闻多法经久不忘。 下释中。 先征。 后释有四句。 一不恼他定。 二常护正法。 三修善不歇。 四智慧常行故不忘也。 二释不乱中二。 初闻多声由无宿障。 是故不乱。 后如是等下闻广大声由善观察是故不乱。 前中三。 先闻六声。 次明十二不乱。 后无四障。 释十二中。 初八自行不乱。 后四利他不乱。 前中一知声体空故念不乱。 然菩萨于六尘境悉能不乱。 以高大声是动乱中强是故偏举。 二正定不废。 三所缘不错。 四入理不错。 五檀等常行。 六本心不忘。 谓习菩提愿。 七念佛定。 八证真理下明利他。 一将起化智。 二正成化事。 三化所成益。 四观化事空。 虽闻彼声不废此等。 本所常行故云不乱也。 下释成所由中由无四障。 谓前二不行惑业两障。 后二尊人重法。 故得如是。 不为乱也。 第二广声不乱中二。 先总明广声不能乱。 二释不乱所由有三。 初寻思方便观。 先观声相生灭不停。 次观彼性亦不可得。 后观能闻缘会为闻亦无闻者。 二闻好恶下明如实离染观。 三知一切下明正证法性观。 于中先明相尽与法性等。 后明性显此声非直不能坏乱菩萨正念乃与菩萨作入法性境反成长道缘非是乱心境。 如幻三昧经中。 假以大地为鼓。 须弥为槌。 于须菩提耳边一劫打鼓亦不能令微念心乱。 何以故。 入空定故。 第二引功德中引成六种功德渐次增长。 初明离乱得定。 二离痴引智。 三定增摄伴。 四智增长悲。 五定圆无间。 六智满当果。 第三益众生定中三。 初益令离乱。 二于一切下益令离痴此令成因。 三究竟下益令得果第六善现行即般若波罗蜜一以别境中慧法为性二种类者。 唯识论云有三。 一生空慧。 二法空慧。 三俱空慧。 瑜伽亦三。 加行。 正体。 后得。 又有四慧。 一能证智。 二后得智。 三利他智。 四俱生慧。 下文十慧以显无尽。 如彼应知。 又智论云。 若无般若五度如盲。 是以慧眼道余令得成波罗蜜三秘密者。 商主经云。 文殊言我是无智。 何以故。 夫无智慧者不畏生死不悕烦恼共迷惑众生同处娱乐。 我亦于生死烦恼中不畏不悕。 共迷惑众生一处安住。 同彼娱乐为成就故。 是故称我无有智慧四释文内有三。 初牒前起后。 二无所依下正明行相。 三是菩萨住此下彰行益用。 初中四句。 初二合标。 谓无所有三业体空。 无所示现三业用空。 后二开释。 谓开染净。 无缚染空。 无脱净空。 释前体空。 下句开释用空。 由此体用染净俱空名为寂灭身口意业。 欲依此起观照达深理故先牒举。 二显行中四。 先明加行智。 推相入实观。 二不生不灭下明正体智。 相尽证实观。 三菩萨作如是念下明后得智。 依实起相实无碍观。 四以大悲随相摄化观。 由是即实之相故唯相亦无过。 前中初三句明唯识无相观。 谓观所取相空。 始无所依终无所住。 何以知境空无依住。 以随心住故。 此明正住唯识观。 此即依识遣妄境也。 辨中边论云。 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 旧论云。 由依唯识故境无体义成此之谓也。 次明识体无生观。 无量心等者观能取心性同一切所取法性同无性相等犹同也。 此是依无尘以遣识。 辨中边论云。 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 旧论云。 以尘无有故本识则不生。 此之谓也。 示现无相相者印前所取空。 谓无相之相现前故也。 深无底者印能取识空。 以识空为本。 识尽故无底也。 如如性者双印二空。 谓心如境如。 同一真性。 虽于如中无相可起名离业报。 然此加行能起正证故云善方便出生离生。 离生则是证位。 谓总结前加行有起证功能。 自下第二明正证智。 谓境智相如之理不为生灭所迁故云不生灭。 泯同真理故云涅槃等。 此明不有。 不有即是不无故云非有说有。 有无既绝言犹无起故云言语道断。 简证异比。 谓世智有依住。 此中无倚故云离一切等也。 自下显证益有五句。 一增善益。 由证真故令先所起善极倍增长故云长养等也。 初刹那无流智起则更受薰成令其增益故也。 二明断障益。 谓顺证名入。 舍妄名离。 断烦恼障种名无缚。 害所知障种名无著。 三证真益。 谓证昔未证之真理。 四超位益。 谓过世间也。 五起智益。 谓由此证理能起后智分别世法。 第三明后得智中二。 初明以理会事方便思求。 二菩萨解如是下明理事无碍彰如实正解。 先总次别。 别中八句。 初解世寂灭知妄体空。 二解佛深法知真离相。 三染净双融故等无别。 四即染恒净世入佛法。 五不染而染佛法入世。 六染净门别故不杂。 谓全体即净而不失染。 举体则染而不失净。 是谓染净不二而二。 七释不杂义。 以世法虚故不待坏不碍存。 以不待坏故未曾不即佛法。 以不碍存故未曾杂于佛法。 故云世法不坏。 八以佛法真故不可破不碍随。 不碍随故未曾不则世法。 不可破故未曾杂世法。 故云佛法真实等也。 又释。 佛法虽入世间不为世法所坏。 何以故。 以真实法界不可坏故。 问若尔何以不言世法入佛法世法亦不坏耶。 答以世法入佛法可有坏尽故不论也。 以真妄不齐故如此也。 所以如此蹂蹋染净为欲常于世间摄化而恒住涅槃故。 下大悲摄生而不乖观理者是此法也。 第四大悲观中有五。 初安住三世等明依理起悲。 二建摄生志。 三以己愍物四自诫不舍。 五对缘正救。 第二中五句。 一我不成生谁成者化令成善。 二调离恶业。 三寂灭烦恼。 四喜得因成。 五净得果满。 三以己愍物中。 是一句显己所解。 后正愍物苦有二。 先明具诸重苦。 二不离三障下无解脱乐。 前中法喻合。 法中见生。 受苦是现苦。 趣危径是当苦。 此是苦果。 烦恼缠是苦因。 合法中。 恩爱系是苦因。 在生死等是苦果。 此四恶趣义(云云)。 其阎罗王依诸圣教说有五种。 一是地狱趣摄。 如瑜伽第二说。 二是鬼趣摄。 如瑜伽菩萨地说。 更有经文未见。 三非二趣摄。 如此经文别有阎罗王趣故四是变化作。 如观佛三昧经第五说及二十唯识论等说。 五是菩萨作。 如瑜伽第七十七云。 炎魔名法王。 为作益为作损应言唯作益。 故知是菩萨也。 又正法念经中。 阎罗王为罪人说偈言。 汝得人身不修道如至宝所空手归。 汝今自作还自受。 叫唤苦者欲何为。 问此王为断中有众生。 为断本有众生。 答断本有众生。 以中有不在地狱中故。 无解脱乐。 中初明有障。 谓不离烦恼业苦为三障。 下明无脱。 文有三对。 一无脱因。 谓痴闇是有障。 不见真明是无治。 二无解脱果。 谓无穷生死是有障。 不得脱亦无治。 三成前二。 谓初明有障。 不睹正道明无治第四自诫中。 众生有是重苦。 若不先化彼而自先成不应道理。 第五正摄生中三句。 成善调恶度令解脱第三大段行益。 以此般若行胜余行故。 是故前诸行后皆无此益。 如文可知第七无著行以无住心集诸善根。 又以悲智相导巧无住着无著之行。 无著则行则方便度也。 以后得智悲为体。 种类者有二。 唯识论云。 一回向方便。 二拔济方便。 下文有十种可知释内有三。 初自分行中修无著行。 二菩萨于诸佛国下胜进行中修。 三于一念下明成满行中修。 前中二。 初明大智行彰自利无著。 二菩萨如是观真下明大悲行显利他无著。 前中三。 先见净不染。 二睹秽不嫌。 三双释前二。 初中二。 先别释。 后此菩萨下牒结。 前中十四句。 初四成净土行。 于念念中是无间修也。 于中一观严刹无著。 二诣佛供无著。 三造修巧无著。 谓无所行是无著也。 四所成业无著。 谓思是业体泯以入真名无思法住是无著也。 二于念念下十句明法身行。 于中初三见佛宝无著。 次二于法宝无著。 初一闻法处。 后一正闻法。 次三于僧宝无著。 一见僧处。 二见声闻僧。 三见菩萨僧。 上八于三宝境修无著行。 下二于自己行修无著行。 一于摄法行中修。 二造修正行中修。 二牒结中二。 初牒前净土行。 二见佛下牒前法身行。 下结以成严。 谓以此等法严彼净土。 结别成总显初句也。 二于染无著中唯一句者。 以净法顺求易着难舍故约多门。 三释中先征问。 一切世人爱净憎秽。 菩萨何故不如是耶。 下释中。 初对问总释。 观染净法寂灭平等故。 无憎爱下别显六对法。 并相待相夺。 各无自性故不憎爱也。 第二大悲行中。 初牒前入后。 谓牒前观法性智。 便则顺入众生性中。 以同性故。 是故化生而常无著。 下正显相有七。 一于所化无著。 二于化法不着。 三于化心无著。 谓大悲同果住佛所住。 四于化教无著。 谓随方言异故云种种语等。 五于化处无著。 谓六道等是众生所居。 又是化行无著。 谓以二乘等是所化行处故云道。 六于起化所依无著。 谓依三昧起化他事。 七于游刹无著。 此等并于诸行及事令智圆转而无滞着。 第二胜进行中三。 先自成胜行。 二得受记已下大悲摄化。 三不着身下大智照理以显无著。 初中九句。 一悟实教。 于前所游诸佛国处以无著心领解佛说尽理之教故云实教。 二寻教得旨故于道无碍。 三依教立行故云于法已立。 四因修行成故云具菩萨行。 五行成不动故云住菩萨心。 六依心成德故云成寂解脱。 七德成离相故云不念着所行。 八离相入证故云住净道。 九证成摄果故云受记。 受记义如下离世间品中具说。 二大悲行中二。 先念众生无善有恶。 二尔时菩萨下兴悲济度。 又前是大悲增长。 二是大悲随逐。 前中二。 初明由痴爱故流转生死。 谓不知苦无见灭。 闇无信不断集。 心不真者远离道。 此上痴过也。 常行染者是爱过。 流转者由前痴爱集业故苦果相续。 二不见佛下明由邪见慢故受种种苦。 于中二。 初由障故不遇正人法。 是故起邪见。 二不求下明由慢故谤正人法入魔邪境。 于中初不求善友。 二闻空生怖者拒闻正法。 三不正思故谤。 四弃舍等明倒修行。 下明由此邪慢著有受苦。 二尔时菩萨见下结悲心增长不着自善。 二大悲随逐中三。 先起化心。 次显无著。 后成化行。 前中初总显意。 谓为多众生各经多劫各无暂离不去如毫端。 明大悲心随逐众生如犊逐母等。 二别显悲深。 谓多处各多时为化一生。 多生亦尔。 念念不绝明无间修。 下一一毫处具等明起化行。 是长时修也。 第三大智照理以明无著所由。 于中先有十句直辨无著。 后何以故下释成所由。 释中先征问。 何故菩萨一切不着。 下释中约八喻显。 一谓总释。 以观一切缘起法界非有为有犹如幻故。 是故不着下次第遣疑。 疑云世间幻火不成烧用。 佛今出世广益众生。 岂同彼耶。 释云如电亦有照闇等用。 岂是实有。 然电有三义。 一忽有义。 二照闇义。 三速灭义。 佛果三义。 一即寂起用。 是忽有义。 二即用恒寂。 是速灭义。 三寂用无碍广益众生。 是照闇义。 此显上于佛不着。 三疑云。 若佛如电何以菩萨起行往求因既不虚果宁不实。 释云菩萨行如梦安得是实。 然梦亦三义。 一体无义。 二现实义。 令梦者见有故。 三有用义。 与觉为缘故。 如梦中因走遂便惊觉返顾无来不走望自身本不动。 菩萨既未成佛。 于自心大梦未究竟悟。 是故修行亦有三义。 一证理故空。 二无明未尽故实。 三能成佛果故用。 谓于无明梦内勤勇多劫。 豁然大悟佛果现前。 返望梦中都无所作。 顺顾本性具德宛然。 如下第八地中梦度河喻知之。 由此释上文于菩萨行无著。 四疑云。 若菩萨行如梦无所有何故经说此是菩萨行此是二乘行。 释云所闻法如响。 响亦三义。 一以声谷等缘成义。 二无本义。 三言诠义。 圣教亦三。 一机感佛应。 二当体无本。 三称根诠示。 是故此教是不说说也。 此等释上于自行无著。 五疑云。 向说果行等可狭是空。 世界事广。 此应为实。 释云如化。 化亦三义。 一神力持起。 二非众生数。 三有众生用。 世界亦同。 一自识变起。 二性相无实。 三盛贮有情。 此显上文观净秽国心无所著。 六疑云。 若土如化不有何故彼因有善恶差别。 释云业报起如摩[少/兔]摩化身。 古德释云。 此名重化之身。 谓化上更起化。 是故因果俱化故也。 今更问三藏师。 摩[少/兔]摩此云意生。 或云意成。 即意生身也。 彼身更起化故复云化身。 此亦三义。 一两化俱非有。 二两相现宛然。 三有因果生酬之用。 业果三义同此准知。 是故即有是不有也。 七疑云。 若业果俱空者众生报类由何差别。 释云由心画故画像亦三义。 一平泯义以同壁故。 二有高下义以画工不失故。 三无碍义平高无碍故。 众生亦尔。 于真如平壁心画成像。 一是空义泯同真故。 二有义业果不失故心随薰变故。 三无碍义谓空有无碍。 则是全空相宛然相显无所有是故摄化不废。 恒无所化故不着也。 八疑云。 若众生如此何故菩萨赴机说法。 释云所说法如实际。 谓即此言说常同实际。 非谓无言方为同彼。 向来四门释上利他行中无著义。 第三就究竟满足行中明无著者。 于中三。 先自行。 二化他。 三释成。 前中三。 先行广一念是时速。 二满十方是处广。 三行大。 四如法界显行胜。 五如空彰行广。 谓由照见法性而成此称性之行。 二明解广。 谓解知诸佛证理决定所有方便。 三释成前二以显无著。 谓由了知自己之心迅速一念能遍十方世界。 顿成解行如前成就。 又知己心性随缘而起即亦无起理事无碍不一定住故云回转迅速。 由此故能称法而起大行。 二大悲利他行中。 先行。 后乃至下明无著。 前中五句。 初睹胜生喜。 二起大慈下自他不忧。 三未成下标其化意。 谓成善调恶。 四远离下明起其化行。 五若闻下在有正化。 谓一言音不同。 二造业各 发布时间:2025-10-19 11:43:5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2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