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广法师: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八章 从事忏到理忏 内容: 第八章 从事忏到理忏第一节 理忏的重要性忏悔,自然是一种修行。 尤其是:以礼佛或持咒来表达忏悔的取相忏,运用的适当,还具有调和身心的作用,可以算是一种不错的修行。 然而,不可否认的,它必须靠时间的累积,可能要经过长久的用功,才能达成忏悔。 而且,如果以修行来看的话;它的最高成就,大多只到达禅定,并非究竟,因此,中国历代祖师所编的忏悔法,都在礼佛、持咒等事忏之后,再加入理忏,以求忏悔方法的圆融与究竟,而有“事忏除罪,理忏除疑”之说(注一)。 换句话,事理犹如体用,不可偏举,事忏之后,必须再加上道理的信解;前者对治妄心的执著,后者对治妄心的疑惑。 中国的祖师并认为:理忏才是正忏,事忏只是助忏——帮助达到理忏。 经过理忏之后,才能究竟的忏除罪业。 如何见得呢? 比方:为什么发露忏悔能够灭罪? 为什么礼佛、持咒等行为也能够灭罪? 这岂非必须透过理上的了解,内心才能无疑吗? 虽然,有关的经典曾告诉我们,这些事忏是可以灭除罪业的;但所说简要,只令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当一个人在从事作法与取相等事忏时,内心总难免会有少许疑惑:我如此的忏悔,真得能够灭罪? 真得把恶业都灭除,后世就不会再堕入三恶道了? ……所以,要在事忏时内心能无疑,必须配合道理上的了解。 这点,中国的祖师早就想到了,在他们所编的忏悔法里,无不有事有理。 既有礼佛或持咒等事行,也对忏悔的原理加以解释,使人知道罪业的由来,和忏悔能灭罪的原因。 譬如:有名的《三昧水忏》,卷上载有——“夫欲礼忏,必须先敬三宝。 所以然者,三宝即是一切众生良友福田。 若能归向,则灭无量罪,长无量福,能令行者离生死苦,得解脱乐。 ”(注二)这对于礼佛能灭罪,不也是一种诠释吗? 另外,又谈到要忏悔业障者,必先兴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业障乃得灭。 这七种心就是:“一、惭愧,二、恐怖,三、厌离,四、发菩提心,五、怨亲平等,六、念报佛恩,七、观罪性空。 ”(注三)其中第七:“观罪性空”之文,对于忏悔能够灭罪,更有很好的解说,也是从事忏进入理忏的媒介。 田此,将全文摘列于下:“第七:观罪性空者,罪无自性,从因缘生,颠倒而有。 既从因缘而生,则可从因缘而灭。 从因缘而生者:狎近恶友,造作无端;从因缘而灭者,即是今日洗心忏悔。 是故经言:此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故知此罪从本是空。 ”(注四)从这段文中可以了解:为什么忏悔能够灭罪? 因为罪没有自性,它是从因缘而有,依因缘而存在着。 如此,也就可以从因缘中来把罪灭除掉。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十三也说:“夫罪从缘起,缘起无性,故对治道生,罪种则灭,名为罪性本空,非拨相以求性也。 (注五)这就是发露、礼佛、持咒、念佛等事忏能够灭罪的原因。 第二节 理忏的内容罪既然可以随因缘而生,也随因缘而灭,就可见它是个虚妄不实的东西——只有现象的存在,没有实体,因此说罪无自性。 那么,所谓罪生罪灭,也只是俗谛上的方便言说,并非真的有罪生与罪灭。 所以,《大乘六情忏悔》中说:“然此诸罪实无所有,众缘和合假名为业,即缘无业,离缘亦无,非内非外不在中间。 过去已灭,未来未生,现在无住。 故所作以其无住故亦无生。 先有非生,先无谁生? 若言其无及与今有,二义和合名为生,当本无时即无今有,当今有时非有本无。 先后不及、有无不合,二义无合,何处有生? 合又既坏散亦不成;不合不散、非有非无。 无时无有,对何为无? 有时无无,待谁为有? 先后有无皆不得成。 当知业性本来无生,从本以来不得有生,当于何处得有无生? 有生无生俱不可得,言不可得亦不可得;业性如是诸佛亦尔。 如经说言:譬如众生造作诸业,若善若恶,非内非外;如是业性非有非无,亦复如是。 本无今有非无因生,无作无受,时节和合故得果报。 行者若能数数思惟如是实相而忏悔者,四重五逆无所能为;犹如虚空不为火烧。 ”(注六)由此可见,罪业只是个虚妄不实的东西。 可是,为什么虚幻的罪能够存在,让人觉得,它好像是实在的? 这就是妄心的关系了。 人们曾造恶犯戒,是妄心的主使;犯了戒、造了恶,使它们成为罪业,长存心底,挥之不去的,也是妄心的执持。 所以,心是罪主,灭罪必须先灭心。 只要妄心消亡,罪业也就无所依附,自然灭除了。 这便是理忏的精义所在。 《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中说:“如是罪性,但从虚妄颠倒心起,无有定实而可得者,其唯空寂。 愿一切众生速达心本,永灭罪根。 ”(注七)因此,诸罪的根本是妄心,要完全的灭除罪业,唯有观心了。 《法苑珠林》卷八十六载:“罪从心生,心若可得罪不可无。 我心自空,空云何有? 善心亦然,罪福无主。 非内非外,亦无中间,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之为心;但有名字,名为罪福。 如是名字,名字即空,还源反本,毕竟清净。 是为观罪性空,翻破无明颠倒执著心也。 若无明灭故诸行灭,诸行灭故生死灭,是为十二因缘大树坏,亦名苦集子果而缚脱,亦名道灭二谛显。 是为方等观慧、日月照明。 众生遇此重恩,故得见十方佛也。 ”(注八)理忏的重点就是在这里,由分析、观照罪业的本元——妄心不可得,而了达无生的道理,甚至证入无生,那时,就没有什么罪不可灭了。 这种观法在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密》卷二中,有很好的述说:“夫行人欲行大忏悔者,应当起大悲心怜愍一切,深达罪源。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本来空寂,尚无有福,况复罪耶? 但众生不善思惟,妄执有为而起无明及与爱恚。 从此三毒,广作无量无边一切重罪,皆从一念不了心生。 若欲除灭,但当反观如此心者,从何处起? 若在过去,过去已灭,已灭之法则无所有,无所有法,不名为心;若在未来,未来未至,未至之法即是不有,不有之法,亦无此心;若在现在,现在之中,刹那不住,无明相中,心不可得。 复次,若言现在,现在者为在内、外、两中间? 若言在内,则不待外,内自有故;若言在外;于我无过。 ——复次,外尘无知,岂得有心? 既无内外,岂有中间? 若无中间,则无停处。 如是观之,不见相貌,不在方所,当知此心毕竟空寂。 既不见心,不见非心,尚无所观,况有能观? 无能无所,颠倒想断。 既颠倒想断,则无无明及爱恚。 无此三毒,罪从何生? 复次,一切万法,悉属于心;心性尚空,何况万法。 若无万法,谁是罪业? 若不得罪,不得不罪,观罪无生,破一切罪。 以一切诸罪根本性空,常清净故。 故雏摩诘谓优波离:彼自无罪,勿增其过,当直尔除灭,勿扰其心。 又如普贤观经中说:观心无心,法不住法,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一切诸法,皆悉如是无住无坏。 作是忏悔,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名破坏心识忏悔,名无相忏悔。 行此悔者,心如流水,念念之中,见普贤菩萨及十方佛。 故知深观无生,名大忏悔,于一切忏悔中,最尊最妙。 ”(注九)罪的根本是心,能够观心无心,没有什么罪不可灭的。 这是理忏能灭重罪的原因。 所以,事忏之后,必须佐以理忏,才能究竟的灭除诸罪——包括轻罪与重罪。 而理忏也必须建基于事忏的基础上;有事忏在先,忏除了大部分的罪业,才容易以理忏来忏除罪根,到达无生。 如此,忏悔便不仅是忏悔而已,它还是修行。 忏悔者在经过理忏之后,不但重罪灭除,可能也完成了初步的修行,具备戒定慧了。 注一:见卍续藏第一二八册九六四页。 注二:见大正藏第四五册九六九页上。 注三:同注二中。 注四:同注二页下。 注五:见卍续藏第六三册五四○页上。 注六:见大正藏第四五册九二一页下。 注七:见卍续藏第一二九册一三○页下。 注八:见大正藏第五三册九一六页上。 注九:见大正藏第四六册四八六页上中。 发布时间:2025-10-18 12:30:4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2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