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牛头法融禅师悟道因缘 内容: 牛头法融禅师悟道因缘牛头法融禅师,俗姓韦,润州延陵人(今江苏镇江市)。 法融禅师十九时,便学通经史,不久开始阅读大般若经,对般若真空之旨,有所悟人。 他曾感叹道:“儒道世典,非究竟法。 般若正观,出世舟航。 ”于是产生了出家的念头,后隐居于茅山,依三论宗学者炅(jiong)法师落发,并从他学习般若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禅定。 二十年后,法融禅师离开了茅山,在牛头山(今南京市中华门外)幽栖寺北岩下的一个石室中专习禅定。 他的禅定功夫很好,有很多灵异之事。 原来这一带经常有老虎出没,连樵夫们都不敢从这里经过。 自从法融禅师入住后,再也没有老虎了。 有一天,法融禅师正在打坐,突然来了一条丈余长的大蟒,目如星火,举头扬威。 那蟒在石室的洞口呆了一天一夜,见法融禅师没有任何动静,于是就自动走开了。 更为奇特的是,经常有群鹿伏在石室的门口,听他讲经,甚至还有百鸟衔花来供养他。 贞观年间,四祖道信禅师正在蕲州黄梅双峰山弘法。 有一段时间,四祖经常遥望金陵一带,发现那儿紫气缭绕,知道必定有奇异之士在那儿修行,于是亲自前往寻访。 一天,四祖来到幽栖寺,问寺院里的僧人道:“此间有道人否? ”那位僧人不耐烦地回答道:“出家儿那(哪)个不是道人? ”四祖反问道:“阿那(哪)个是道人? ”被四祖这一喝问,那僧无言以对。 这时,别外有一位僧人出来,告诉四祖:“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离这儿十多里路的深山里面,有个叫懒融的禅师,终日坐禅,见有人来,既不合拿问讯,更不起来接待。 莫非他是个道人)? ”四祖听了,于是策杖入山,来到石室跟前,只见懒融禅师正在打坐,神情自若,目不他顾。 四祖于是问道:“在此作甚么? ”懒融禅师回答说:“观心。 ”四祖又问:“观是何人? 心是何物? ”懒融禅师一下子被问得无言以对。 于是便站起来,向四祖作礼,并非常客气地问道:“大德高栖何所? ”四祖道:“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 ”懒融禅师问:“还识道信禅师否? ”四祖道:“何以问他? ”懒融禅师道:“向德滋久,冀一礼谒(我仰慕这位大德很久,希望能有机会前往礼拜参访)。 ”四祖道:“道信禅师,贫道是也。 ”懒融禅师非常惊喜,问道:“因何降此? ”四祖道:“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 ”懒融禅师于是指了指屋后,说道:“别有小庵”。 说完,便引四祖来到小庵前面。 四祖发现,庵的四周尽是虎狼之类,于是,顺势举起两手掩面,作出害怕的样子。 懒融禅师道:“犹有这个在。 ”懒融禅师的意思是说,没有想到你这位大名鼎鼎的祖师,还有恐怖心或者说执相的心在。 四祖反问道:“这个是甚么? ”四祖的意思是想提醒懒融禅师注意当下,看看现前一念究竟是个什么? 懒融禅师于是默然无语。 过了一会儿,四祖在懒融禅师打坐的石头上写了一个“佛”字。 懒融禅师见了,心里畏怕,不敢上坐。 四祖趁机点拨道:“犹有这个在。 ”四祖的意思是说,你学佛那么久,还没有达到无相的境界,还有佛相在。 懒融禅师不明白个中的妙旨,于是向四祖顶礼,并请他宣说法要。 四祖道:“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 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 人与非人,性相平等。 大道虚旷。 绝思绝虑。 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 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 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懒融禅师问:“心既具足,何者是佛? 何者是心? ”四祖回答道:“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离开了心,不要谈佛;谈佛,不能离开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懒融禅师问:“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既不许作染净、善恶等二边分别观照,那么请问,当境界起来的时候,如何用心对治)? ”四祖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 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 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 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 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化。 ”四祖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一切好丑善恶等二边差别,完全是心的妄想分别所致,并不是实有。 只要我们的心一落入二边分别,我们就会产生取舍心理,作种种对治,而这恰好是跟解脱之道相违背的。 因此观心的最要紧处,就是要作平等观,不取不舍。 这种平等观源于对诸法性空的体认。 四祖将祖师禅的顿教法门传给法融禅师之后,随即返回了黄梅双峰山,再也没有出来过。 从此以后,牛头法融禅师的法席大盛,学者云集。 法融禅师因此而被尊为牛头宗的初祖。 显庆二年(657),法融禅师入寂于江宁建初寺,春秋六十有四。 牛头禅师接引人的方式比较平实,多从教下入手。 《五灯会元》卷二记载了牛头禅师接引学人的部分法语。 此外,《景德传灯录》还收录了牛头禅师的《心铭》。 这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修行指南。 不知道什么原因,千百年来,却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除了《景德传灯录》将它收入之外,其它的灯录几乎是只字不提。 这是非常可惜的。 在某种意义上讲,它跟三祖的《信心铭》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它比《信心铭》要冗长些罢了,也许这正是它被人忽视的真正原因。 现将它附录于后,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心性不生,何须知见。 本无一法,谁论熏炼。 往返无端,追寻不见。 一切莫作,明寂自现。 前际如空,知处迷宗。 分明照境,随照冥蒙。 一心有滞,诸法不通。 去来自尔,胡假推穷。 生无生相,生照一同。 欲得心净,无心用功。 纵横无照,最为微妙。 知法无知,无知知要。 将心守静,犹未离病。 生死忘怀,即是本性。 至理无诠,非解非缠。 灵通应物,常在目前。 目前无物,无物宛然。 不劳智鉴,体自虚玄。 念起念灭,前后无别。 后念不生,前念自绝。 三世无物,无心无佛。 众生无心,依无心出。 分别凡圣,烦恼转盛。 计校乖常,求真背正。 双泯对治,湛然明净。 不须功巧,守婴儿行。 惺惺了知,见网转弥。 寂寂无见,暗室不移。 惺惺无妄,寂寂明亮。 万象常真,森罗一相。 去来坐立,一切莫执。 决定无方,谁为出入。 无合无散,不迟不疾。 明寂自然,不可言及。 心无异心,不断贪淫。 性空自离,任运浮沉。 非清非浊,非浅非深。 本来非古,见在非今。 见在无住,见在本心。 本来不存,本来即今。 菩提本有,不须用守。 烦恼本无,不须用除。 灵知自照,万法归如。 无归无受,绝观忘守。 四德不生,三身本有。 六根对境,分别非识。 一心无妄,万缘调直。 心性本齐,同居不携。 无心顺物,随处幽栖。 觉由不觉,即觉无觉。 得失两边,谁论好恶。 一切有为,本无造作。 知心不心,无病无药。 迷时舍事,悟罢非异。 本无可取,今何用弃。 谓有魔兴,言空象备。 莫灭凡情,唯教息意。 意无心灭,心无行绝。 不用证空,自然明彻。 灭尽生死,冥心入理。 开目见相,心随境起。 心外无境,境外无心。 将心灭境,彼此由侵。 心寂境如,不遣不拘。 境随心灭,心随境无。 两处不生,寂静虚明。 菩提影现,心水常清。 德性如愚,不立亲疏。 宠辱不变,不择所居。 诸缘顿息,一切不忆。 永日如夜,永夜如日。 外似顽嚣,内心虚真。 对境不动,有力大人。 无人无见,无见常现。 通达一切,未尝不遍。 思惟转昏,迷乱精魂。 将心止动,转止转奔。 万法无所,唯有一门。 不入不出,非喧非静。 声闻缘觉,智不能论。 实无一物,妙智独存。 本际虚冲,非心所穷。 正觉无觉,真空不空。 三世诸佛,皆乘此宗。 此宗豪末,沙界含容。 一切莫顾,安心无处。 无处安心,虚明自露。 寂静不生,放旷纵横。 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慧日寂寂,定光明明。 照无相苑,朗涅槃城。 诸缘忘毕,诠神定质。 不起法座,安眠虚室。 乐道恬然,优游真实。 无为无得,依无自出。 四等六度,同一乘路。 心若不生,法无差互。 知生无生,现前常住。 智者方知,非言诠悟。 发布时间:2025-10-18 11:13:5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2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