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续高僧传 卷第二十六上 感通上 内容: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上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感通上 正传三十三 附见三魏洛京永宁寺天竺僧勒那漫提传一魏荣阳沙门释超达传二魏文成沙门释慧达传三魏常山衡唐精舍释道泰传四梁九江东林寺释僧融传五魏末鲁郡沙门释法力传六梁蜀土青城山寺释植相传七梁蜀土潼州沙门释僧林传八梁荆州沙门释慧简传九魏凉州沙门释僧朗传十魏太山朗公谷山寺释僧意传十一魏太山丹岭寺释僧照传十二齐相州鼓山释道丰传十三齐邺下大庄严寺释圆通传十四齐太原沙门释慧宝传十五齐邺下宝明寺释僧云传十六齐梁州薛寺释僧远传十七周上党元开府寺释慧瑱传十八隋相州大慈寺释洪献传十九隋东川沙门释慧云传二十(传大士)隋鄂州沙门释法朗传二十一隋蜀部灌口山竹林寺释道仙传二十二陈摄山栖霞寺释慧峰传二十三隋苏州重玄寺释慧岩传二十四隋东都宝杨道场释法安传二十五(法济)隋蒋州大归善寺释慧侃传二十六唐京化度寺释转明传二十七唐安州沙门贾逸传二十八唐雍州义善寺释法顺传二十九(智俨)唐蒲州普济寺释道英传三十唐雍州梁山沙门释又德传三十一唐京师辩才寺释智则传三十二唐京师律藏寺释通达传三十三勒那漫提。 天竺僧也。 住元魏洛京永宁寺。 善五明工道术。 时信州刺史綦母怀文。 巧思多知。 天情博识。 每国家营宫室器械。 无所不关。 利益公私。 一时之最。 又敕令修理永宁寺。 见提有异术。 常送饷只承冀有闻见。 而提视之平平初无叙接。 文心恨之。 时洛南玄武馆有一蠕蠕客。 曾与提西域旧交。 乘马衣皮。 时来造寺。 二人相得言笑抵掌。 弥日不懈。 文旁见夷言。 不晓往复。 乃谓提曰。 弟子好事人也。 比来供承望师降意。 而全不赐一言。 此北狄耳。 兽心人面杀生血食。 何足可尚。 不期对面遂成彼此。 提曰。 尔勿轻他。 纵使读万卷书。 用未必相过也。 怀文曰。 此所知当与捔技赌马。 提曰。 尔有何耶。 曰算术之能。 无问望山临水。 县测高深。 围圌蹋窖不舛升合。 提笑而言曰。 此小儿戏耳。 庭前有一枣树极大。 子实繁满。 时七月初悉已成就。 提仰视树曰。 尔知其上可有几许子乎。 文怪而笑曰。 算者所知。 必依钩股标候。 则天文地理亦可推测。 草木繁耗有何形兆。 计斯寔漫言也。 提指蠕蠕曰。 此即知之。 文愤气不信。 即立契赌马。 寺僧老宿咸来同看。 其立旁证。 提具告蠕蠕。 彼笑而承之。 文复要云。 必能知者几许成核。 几许烟死无核。 断许既了。 蠕蠕腰间皮袋里出一物。 似今秤衡。 穿五色线。 线别贯白珠。 以此约树。 或上或下。 或旁或侧。 抽线[目*夾]眼。 周回良久。 向提撼头而笑述其数焉。 乃遣人扑子实下尽。 一一看阅。 疑者文自剖看校量子数成不。 卒无欠剩。 因获马而归。 提每见洛下人远向嵩高少室取薪者。 自云。 百姓如许地。 担负辛苦。 我欲暂牵取二山枕洛水头待人伐足。 乃还放去。 不以为难。 此但数术耳。 但无知者诬我为圣。 所以不敢。 提临欲终语弟子曰。 我更停五三日往一处行。 汝等念修正道勿怀眷恋。 便寝疾闭户卧。 弟子窃于门隙视之。 见提身不著床在虚仰卧相告同视。 一僧忽欬。 提还床如旧。 遥谓曰。 门外是谁何不来入。 我以床热故取凉。 尔勿怪也。 是后数日便舍命矣释超达。 未详其氏。 元魏中行业僧也。 多学问有知解。 帝禁图谶尤急。 所在搜访。 有人诬达有之。 乃收付荣阳狱。 时魏博陵公检勘穷劾。 达以实告。 大怒以车轮系颈。 严防卫之。 自知无活路。 专念观世音。 至夜四更忽不见车轮。 所在见守防者皆大昏睡。 因走出外将欲远避。 以久系狱。 脚遂[戀-心+足]急不能及远行至天晓。 虏骑四出追之。 达惟逃必不免。 因伏草中骑来蹋草并靡。 虽从边过对而不见。 仰看虏面。 悉以牛皮障目。 达一心服死。 至诚称念。 夜中虏去。 寻即得脱。 又僧明道人。 为北台石窟寺主。 魏氏之王天下也。 每疑沙门为贼。 收数百僧互系缚之。 僧明为魁首。 以绳急缠从头至足。 克期斩决。 明大怖一心念观音。 至半夜觉缠小宽。 私心欣幸精到弥切。 及晓索然都断既因。 得脱逃逸奔山。 明旦狱监来觅不见。 惟有断绳在地。 知为神力所加也。 即以奏闻。 帝信道人不反。 遂一时释放释慧达。 姓刘。 名窣(苏骨反)和。 本咸阳东北。 三城定阳稽胡也。 先不事佛。 目不识字。 为人凶顽。 勇健多力乐。 行猎射。 为梁城突骑。 守于襄阳。 父母兄弟三人并存。 居家大富。 豪侈乡闾纵横不理。 后因酒会遇疾。 命终备睹地狱众苦之相。 广有别传。 具详圣迹。 达后出家。 住于文成郡。 今慈州东南高平原。 即其生地矣。 见有庙像。 戎夏礼敬处于治下安民寺中。 曾往吴越。 备如前传。 至元魏太武大延元年。 流化将讫。 便事西返。 行及凉州番禾郡东北望御谷。 而遥礼之。 人莫有晓者。 乃问其故。 达云。 此崖当有像现。 若灵相圆备。 则世乐时康。 如其有阙。 则世乱民苦。 达行至肃州酒泉县城西七里石涧中死。 其骨并碎。 如葵子大可穿之今在城西古寺中。 塑像手上。 寺有碑云。 吾非大圣。 游化为业。 文不具矣。 尔后八十七年至正光初。 忽大风雨。 雷震山裂。 挺出石像。 举身丈八。 形相端严。 惟无有首登。 即选石命工雕镌别头。 安讫还落。 因遂任之。 魏道陵迟。 其言验矣。 逮周元年。 治凉州城东七里涧。 忽有光现彻照幽显。 观者异之。 乃像首也。 便奉至山岩安之。 宛然符会。 仪容雕缺四十余年。 身首异所二百余里。 相好还备。 太平斯在。 保定元年。 置为瑞像寺焉。 乃有灯光流照钟声飞向。 相续不断。 莫测其由。 建德初年。 像首频落。 大蒙宰及齐王。 躬往看之。 乃令安处。 夜落如故。 乃经数十。 更以余物为头。 终坠于地。 后周灭佛法。 仅得四年邻国殄丧。 识者察之方知先鉴。 虽遭废除像犹特立。 开皇之始经像大弘。 庄饰尊仪更崇寺宇。 大业五年。 炀帝躬往礼敬厚施。 重增荣丽。 因改旧额为感通寺焉。 故令模写传形量不可测。 约指丈八临度终异。 致令发信弥增日新。 余以贞观之初历游关表。 故谒达之本庙。 图像俨肃日有隆敬。 自石隰慈丹延绥威岚等州。 并图写其形所在供养。 号为刘师佛焉。 因之惩革胡性。 奉行戒约者殷矣。 见姚道安制像碑释道泰。 元魏末人。 住常山衡唐精舍。 梦人谓曰。 若至某年。 当终于四十二矣。 泰弥恶之。 及至期年遇重病。 甚忧悉以身资为福。 友人曰。 余闻供养六十二亿菩萨。 与一称观世音同。 君何不至心归依。 可必增寿。 泰乃感悟。 遂于四日四夜专精不绝。 所坐帷下忽见光明从户外而入。 见观音足趺踝间金色朗照。 语泰曰。 念观世音耶。 比泰褰帷顷。 便不复见。 悲喜流汗便觉轻。 所患遂愈。 年四十四。 方为同意说之。 泰后终于天命。 更有一僧。 其缘同泰。 故不疏耳释僧融。 梁初人。 住九江东林寺。 笃志泛博游化己任。 曾于江陵劝一家受戒。 奉佛为业。 先有神庙不复宗事。 悉用给施。 融便撒取送寺。 因留设福。 至七日后。 主人母见一鬼持赤索欲缚之。 母甚遑惧。 乃更请僧读经行道。 鬼怪遂息。 融晚还庐山。 独宿逆旅。 时天雨雪中夜始眠。 见有鬼兵其类甚众。 中有鬼将带甲挟刃形奇壮伟。 有持胡床者。 乃对融前踞之。 便厉色扬声曰。 君何谓鬼神无灵耶。 速曳下地。 诸鬼将欲加手。 融默称观世音。 声未绝即见所住床后有一天将。 可长丈余。 著黄皮裤褶。 手捉金刚杵拟之。 鬼便惊散。 甲胄之属碎为尘粉。 融尝于江陵。 劝夫妻二人。 俱受五戒。 后为劫贼引。 夫遂逃走。 执妻系狱。 遇融于路求哀请救。 融曰。 惟至心念观世音。 更无信余道。 妇入狱后。 称念不辍。 因梦沙门立其前。 足蹴令去。 忽觉身贯三木自然解脱。 见门犹闭。 阍司数重守之。 计无出理。 还更眠。 梦见向僧曰。 何不早出。 门自开也。 既闻即起。 重门洞开。 便越席而出。 东南数里将值民村。 天夜闇冥。 其夫先逃夜行昼伏。 二忽相遇皆大惊骇。 草间审问。 乃其夫也。 遂共投商者。 远避竟得免难释法力。 未详何人。 精苦有志德。 欲于鲁郡立精舍。 而财不足。 与沙弥明琛。 往上谷。 乞麻一载。 将事返寺。 行空泽中忽遇野火。 车在下风无得免理。 于时法力倦眠。 比觉而火势已及。 因举声称观。 未逮世音。 应声风转火焰寻灭。 安隐而还。 又沙门法智者。 本为白衣独行大泽。 猛火四面。 一时同至自知必死。 乃合面于地称观世音。 怪无火烧。 举头看之。 一泽之草纤毫并尽。 惟智所伏仅容身耳。 因此感悟出家为道。 厉精翘勇众所先之。 又沙门道集。 于寿阳西山游行。 为二劫所得。 缚系于树将欲杀之。 惟念观世音守死而已。 劫引刀屡斫皆无伤损。 自怖而走。 集因得脱。 广传此事。 又沙门法禅等。 山行逢贼。 惟念观音。 挽弓射之。 欲放不得。 贼遂归诚投弓于地。 又不能得。 知是神人。 舍而逃走。 禅等免脱所在通传。 并魏末人。 别有观音感应传。 文事包广。 不具叙之释植相。 姓郝氏。 梓橦涪人。 当任巴西郡吏。 太守郑贞。 令相赍献物下杨都。 见梁祖王公崇敬三宝。 便愿出家。 及还上蜀。 决誓家属。 并其妻子既同相志。 一时剪落。 自出家后。 梁大同中专习苦行。 一食常坐正心佛理。 以命自期。 时南武都。 今孝水县。 有法爱道人。 高炫道术。 相往观之。 爱于夕中。 自以咒力现一大神。 身著衣冠容相瑰伟。 来举绳床离地四五尺。 相便诵戒。 神即驰去。 斯须复来举床(仅动一角如前)复去。 俄尔又来在相前立。 相正意贞白初无微动。 寻尔复去。 于屋头现面。 舍栋破裂。 其声甚大。 相亦无惧。 神见不动便来礼拜求哀忏谢。 至旦语爱曰。 汝所重者。 此是邪术非正法也。 可舍之。 相后往益听讲。 以生在边鄙玄颇涉俗。 虽遭轻诮。 亡怀在道都不忤意。 又因行路寄宿道馆。 道士有素闻相名。 恐化徒属。 拒不延之。 其夜群虎绕院相吼。 道士等通夕不安。 及明追之。 从受菩萨戒焉。 又曾行弘农。 水侧见人垂钓。 相劝止之。 不从其言。 即唾水中。 忽有大蛇擎头四顾来趣。 钓者因即归命投相出家。 时梁道渐衰。 而涪土军动。 与彖法师分飞异域。 彖入静林山。 相入青城山。 聚徒集业。 梁王萧撝。 素相钦重。 供给獠民以为营理。 未暇经始便感重疾。 知命不救。 谓弟子曰。 常愿生净土。 而无胜业。 虽不生三途。 亦不生天堂。 还生涪土作沙门也。 汝等努力行道。 方与吾会。 加坐俨然奄便迁化。 时年四十有四。 其山四面獠民。 见其坐亡皆来叹异。 礼拜供养改俗行善。 弟子衔命露尸松下。 初相置足于绵州城西柏林寺。 院成就于堂头植梧桐一株。 极为繁茂。 忽以四月十五日。 无故叶落。 又维那此日打钟。 初不发声。 大小疑怪不测所以。 上坐僧超谓有大变。 执锡逃避。 须臾信报。 相已终卒。 树枯钟噎。 表其迁化之晨也。 此寺去青城四百余里。 而潜运之感。 殆非人谋。 梁初又有道香僧朗。 并有神异。 其迹略同。 志公之类矣释僧林。 吴人。 深有德素。 行能动物。 梁大同中。 上蜀至潼州。 城西北百四十里有豆圌山上有神祠。 土民敬之。 每往祭谒。 林往居之禅默累日。 忽有大蟒萦绳床前。 举头如揖让者。 林为授三归。 受已便去。 因尔安怗卒无灾异。 其山北涪水之阳。 素来无猿。 自林栖托已来。 便有两头依林而住。 有初见者云度水来。 及后林出山门。 猿还洄度。 如此非一。 年月淹久孚乳产生。 乃有数十。 有时送林至龙门口。 伫望而返。 后往赤水岩故寺中。 屋宇并摧止有丛林。 便即露坐。 有虎蹲于林前。 低目视林。 乃为说法。 良久便去。 尔后孤游雄悍不避恶狩。 常行仁济。 感化极多。 末卒于潼部释慧简。 不知何许人。 梁初在道。 戒业弘峻殊奇胆勇。 荆州厅事东。 先有三间别斋。 由来屡多鬼怪。 时王建武临治。 犹无有能住者。 惟简是王君门师。 专任居之。 自住一间。 余安经像。 俄见一人黑衣无目。 从壁中出便倚简门上。 时简目开心了。 但口不得语。 意念观世音。 良久鬼曰。 承君精进故来相试。 今神色不动。 岂复逼耶。 欻然还入壁中。 简徐起澡漱礼诵讫。 还如常眠。 寐梦向人曰。 仆以汉末居此数百年。 为性刚直多所不堪。 君诚净行好人。 特相容耳。 于此遂绝。 简住积载。 安隐如初。 若经他行犹无有人能住之者释僧朗。 凉州人。 魏虏攻凉。 城民素少。 乃逼斥道人用充军旅。 队别兼之。 及轒冲所拟。 举城同陷。 收登城僧三千人。 至军将见魏主所。 谓曰。 道人当坐禅行道。 乃复作贼。 深当显戮。 明日斩之。 至期食时赤气数丈贯日直度。 天师寇谦之。 为帝所信奏曰。 上天降异正为道人实非本心。 愿不须杀。 帝弟赤竖王。 亦同谦请。 乃下敕止之。 犹虏掠散配役徒。 唯朗等数僧别付帐下。 及魏军东还。 朗与同学中路共叛。 阵防严设更无走处。 东西绝壁莫测浅深。 上有大树旁垂崖侧。 遂以鼓旗竿绳系树悬下。 时夜大闇。 崖底纯棘无安足处。 欲上岸头复恐军觉。 投计慞遑捉绳悬住。 势非支久。 共相谓曰。 今厄至矣。 惟念观世音耳。 便以头扣石。 一心专注。 须臾光明。 从日处出。 通照天地。 乃见棘中有得下处。 因光至地还忽暗冥。 知是神也。 相庆感遇。 便就以眠。 良久方晓。 始闻军众警觉将发。 而山谷万重不知出路。 惟望日行。 值一大虎出在其前。 相谓曰。 虽脱虏难复入虎口。 朗曰。 不如君言。 正以我等有感。 所以现光。 今遇此虎。 将非圣人示路也。 于是二人径诣虎即前行。 若朗小迟虎亦暂住。 至晓遂得出路。 而失虎所在。 便随道自进。 七日达于仇池。 又至梁汉出于荆州。 不测其终释僧意。 不知何人。 贞确有思力。 每登座讲说。 辄天花下散在于法座。 元魏中。 住太山朗公谷山寺。 聚徒教授。 迄于暮齿精诚不倦。 寺有高骊像。 相国像。 胡国像。 女国像。 吴国像。 昆仑像。 岱京像。 如此七像并是金铜。 俱陈寺堂。 堂门常开。 而鸟狩无敢入者。 至今犹尔。 故灵裕像赞云。 应感而来。 诚无指属。 岂神通冥著。 理隔寻常之议乎。 意奉法自资。 束躬供养。 将终前夕。 有一沙弥死来已久。 见拜云。 违奉已来。 常为天帝驱使。 栖遑无暇。 废修道业。 不久天帝请师讲经。 愿因一言得免形苦。 意便洗浴烧香。 端坐静室候待时至。 及期果有天来入寺及房。 冠服羽从伟丽殊特。 众僧初见但谓。 是何世贵入山参谒。 不生惊异。 及意尔日无疾而逝。 方知灵感。 其都讲住在光州。 自余香火呗匿散在他邑。 后试检勘。 皆同日而终焉。 有说云。 僧意志湛。 即朗公同侣。 前传阙之。 故今缉缀湛得初果。 其塔见存。 在泰山灵岩寺侧。 见别传释僧照。 未详氏族。 住泰山丹岭寺。 性虚放喜追奇。 每闻灵迹谲诡。 无不登践。 承瀑布之下多诸洞穴仙圣攸止。 以魏普泰年行至荣山。 见飞流下有穴。 因穴随入。 行可五六里。 便出穴外。 逐微迳东北上数里。 得石渠阔两三步。 水西流清而且彻。 带渠药草延蔓委地。 渠北有瓦舍三口。 形甚古陋。 庭前谷穗纵横。 鸟雀残食。 东头屋里有数架黄帙。 中间有铁臼两具。 亦有釜器。 并附游尘。 都无炊爨之迹。 西头屋内有一沙门。 端坐俨然飞尘没膝。 四望惟见茂林悬涧。 非复人居。 须臾逢一神僧。 年可六十。 眉长丈余槃挂耳上。 相见欣然如旧。 问所从来。 自云。 我同学三人来此避世。 一人外行未返。 一人死来极久。 似入灭定。 今在西屋内汝见之未。 今日何姓为主。 答是魏家。 僧云。 魏家享国已久不姓曹耶。 照云姓元。 僧曰。 我不知。 遂取谷穗捣之作粥。 又往林中叶下取梨枣与之令啖。 僧云。 汝但食。 我不啖此。 又问诵何经。 照云。 诵法华。 神僧颔头曰。 大好精进业。 今东屋格上如许经。 并自诵之。 欲得闻不。 照合掌曰。 惟敢闻命。 彼遂部别诵之。 声气朗彻。 乃至通夜。 照苦睡。 僧曰。 但睡。 我自恒业耳。 达日不眠。 更为造食。 照谢曰。 幸得奉谒。 今且暂归寻来接事。 僧亦不留。 但言。 我同学行去。 汝若值者大有开悟。 恨不见之。 既言须归好去。 照寻路得还。 结侣重往。 瀑布与穴莫测其处。 今终南诸山亦有斯事。 既多余涉。 不无其理云释道丰。 未详氏族。 世称得道之流。 与弟子三人居相州鼓山中。 不求利养。 或云。 练丹黄白医疗占相。 世之术艺无所不解。 齐高往来并邺。 常过问之。 应对不思随事标举。 帝曾命酒并蒸肫。 敕置丰前令遣食之。 丰聊无辞让。 极意饱啖。 帝大笑。 亦不与言。 驾去后谓弟子曰。 除却床头物。 及发撤床。 见向者蒸肫犹在都不似啖嚼处。 时石窟寺有一坐禅僧。 每日至西则东望山巅有丈八金像现。 此僧私喜谓睹灵瑞。 日日礼拜如此可经两月。 后在房卧。 忽闻枕间有语谓之曰。 天下更何处有佛。 汝今道成。 即是佛也。 尔当好作佛身。 莫自轻脱。 此僧闻已便起特重。 傍视群僧犹如草芥。 于大众前侧手指胸云。 尔辈颇识真佛不。 泥龛画像语不能出唇。 智虑何如。 尔见真佛不知礼敬。 犹作本日欺我。 悉堕阿鼻。 又眼精己赤叫呼无常。 合寺知是惊禅。 及未发前舆诣丰所。 径即谓曰。 汝两月已来常见东山上现金像耶。 答曰实见。 又曰。 汝闻枕间遣作佛耶。 答曰实然。 丰曰。 此风动失心耳。 若不早治或狂走难制。 便以针针三处。 因即不发。 及丰临终谓弟子曰。 吾在山久。 令汝等有谷汲之劳。 今去无以相遗。 当留一泉与汝。 既无陟降辛苦努力勤修道业。 便指窖旁去一方石。 遂有玄泉澄映。 不盈不减。 于今见存释圆通。 不知氏族。 少出家。 泛爱通博以温敏见称。 住邺都大庄严寺。 研讽涅槃。 文旨详核。 以高齐武平四年。 夏中讲下。 有一客僧。 形服疏素履操弘雅。 因疾乃投诸寺中。 僧侣以其所患缠附臭气熏勃。 皆恶之无敢停者。 通观其量识宏远。 深异其度。 乃延之房中。 虽有秽污初无轻惮。 日积情款。 薄通其意。 问何所学。 答曰。 涅槃通以素业相沿。 宛然若旧。 乃以经中深要及先德积迷未曾解者。 并叙而谈之。 客僧亦同其所引更为章句判释冷然雅有其致。 通欣于道合。 更倍由来。 经理汤药晓夕相守。 曾于夜中持春酒一盏云。 客人寄患服此为佳。 客遂颦眉饮之。 一咽便止。 夏了病愈。 便辞通去。 通曰。 今授衣将逼。 官寺例得衣赐。 可待三五日间。 当赠一袭寒服。 客云。 藉乱不少。 何容更烦。 通固留之。 作衣遗已。 临别执通手诫曰。 修道不欺暗室。 法师前以酒见及。 恐伤来意。 非正理也。 从今已往此事宜断。 颇曾往鼓山石窟寺不。 小僧住下舍小寺。 正在石窟北五里。 当绕涧驿东。 有一小谷。 东即竹林寺。 有缘之次念相访也。 通敬谢前诫。 当必往展。 于是而别。 至明年夏初。 以石窟山寺僧往者希。 遂减庄严。 定国兴圣总持等官寺。 百余僧为一番。 通时尔夏预居石窟。 意访竹林。 乃大集客主。 问寺所在。 众皆大笑诫通。 勿传此妖言。 竹林竟无适莫。 乃流俗之恒传耳。 通惟客僧见投。 非常款遇言及斯事。 计非虚指。 众亦异焉。 乃各赍香花与通俱行。 至寺北五里小谷。 东出劣通人迳。 行可五里升于山阜。 见一老公。 手巾袜额布裈短褐。 执[钁-(目*目)+賏]开荒二十余亩。 遥见群僧放马而前曰。 何处道人不依径路。 僧云。 住在石窟。 欲向竹林。 公大怒曰。 去年官寺放马啖我生苗。 我儿遮护被打几死。 今复将此面目来耶。 曳[钁-(目*目)+賏]来逐。 群僧十余望谷驰走。 独不逐通。 语通曰。 是尔干健不返。 放使入山喂虎。 通即东出数里。 值一曲涧浅而森茂。 寻涧又东。 但闻南岭上有讽咏之声。 通问竹林所在。 应声答曰。 从何处来。 岂非圆通法师乎。 通曰是矣。 遂披林逾险就通。 略叙离阔喜满言情。 曰下山小寺僧徒乌合。 心性动止多不称具瞻。 虽然已能降重。 终须到寺。 相进数里。 忽见双阙高门长廊复院。 修竹干云青松蔽日。 门外黑漆。 槽长百余尺。 凡有十行。 皆铺首衔环。 金铜绮饰贮以粟豆。 旁有马迹而扫洒清净。 乃立通门左告云。 须前咨大和上。 须臾引入至讲堂西轩廊下。 和上坐高床。 侍列童吏五六十人。 和上年可九十许。 眉面峰秀状类梵僧。 凭案理文书旁有过事者。 通礼谒却立。 和上命曰。 既住官寺。 厚供难舍。 何能自屈。 此寺诚无可观。 通具述意故。 乃令安置。 将通巡房礼讯。 见两房僧各坐宝帐。 交络众饰映夺日光。 语引僧云。 彼是何人。 辄敢来入。 振手遣去。 僧有惭色。 顾谓通曰。 情意不同令人阻望。 且就小僧住房可以消息。 乃将入室。 具叙昔缘。 并设中食。 食如邺中常味。 食后引观图像庄严园池台阁。 周游历览不可得遍。 通因自陈曰。 傥得厕迹风尘常供扫洒。 生愿毕矣。 僧曰。 相逢即以为意。 但须咨和上。 未知果不。 夜与通宿。 晓为咨白。 和上曰。 甚知来意。 不惜一房。 凡受官请为报不浅。 依如僧法。 不得两处生名。 今且还去。 除官名讫来必相容。 勿以为恨。 即遣送出至马槽侧。 顾慕流泪。 自伤罪重不蒙留住。 执僧手别。 西行百步。 回望犹见门阙俨然。 步步返望更行数里许。 欻见峰[山/咢]巉岩。 非复寺宇。 怅望寻路。 行达开荒之地。 了无踪绪。 但有榛木耳。 识者评云。 前者举[钁-(目*目)+賏]驱僧。 假为神怪。 令通独进。 示现有缘耳。 言大和上者。 将不是宾头卢耶。 入大乘论。 尊者宾头卢罗睺罗等十六诸大声闻。 散在诸山渚中。 又于余经亦说。 九十九亿大阿罗汉。 皆于佛前取筹住寿于世。 并在三方诸山海中。 守护正法。 今石窟寺僧。 每闻异钟呗响洞发山林。 故知神宫仙寺不无其实。 余往相部寻鼓山焉。 在故邺之西北也。 望见横石状若鼓形。 俗谚云。 石鼓若鸣。 则方隅不静。 隋末屡闻其声。 四海沸腾。 斯固非妄。 左思魏都云。 神钲迢递于高峦。 灵响时警于四表是也。 自神武迁邺之后。 因山上下并建伽蓝。 或樵采陵夷工匠穷凿。 神人厌其諠扰。 捐舍者多。 故近代登临罕逢灵迹。 而传说竹林。 往往殊异。 良由业有精浮。 故感见多矣。 近有从鼓山东面而上。 遥见山巅大道。 列树青松。 寻路达宫。 绮华难纪。 珍木美女相次欢娱。 问其丈夫。 皆云适往少室逼暮当还。 更进数里。 并是竹林。 寻径西行乃得其寺。 众僧见客。 欢遇承迎供给食饮指其归路。 乃从山西北下。 去武安县不过十数里也。 暨周武平齐。 例无别服。 邺东夏坊有给事郭弥者。 谢病归家养素闾巷。 洽闻内外慈济在怀。 先废老僧悉通收养。 宅居读诵。 忽闻有扣门者。 令婢看之。 见一沙门执锡擎钵。 云贫道住鼓山竹林寺。 逼时乞食。 弥近门声接。 乃遥应曰。 众僧但言乞食。 何须诈圣。 身自往观四寻不见。 方知非常人也。 悔以轻肆其口故致圣者潜焉。 近武德初年。 介山抱腹岩有沙门慧休者。 高洁僧也。 独静修禅。 忽见神僧三人在佛堂侧。 休怪之谓寻山僧也。 入房取坐具。 将往礼谒。 及后往诣。 神僧中小者抱函在前。 大者在后乘虚。 冉冉南趣高岭。 白云北迎[雨/(電-雨+大)]蔼不见。 后经少时又见一僧东趣岩壁。 休追作礼。 遂入石中。 此岩数有钟鸣。 依时而扣。 虽蒙声相不及言令。 斯亦感见参差不可一准。 大略为言。 岩穴灵异要惟虚静。 必事喧杂希闻奇相矣释慧宝。 氏族未详。 诵经二百余卷。 德优先达。 时共知名。 以齐武平三年。 从并向邺。 行达艾陵川。 失道寻径入山。 暮宿岩下。 室似人居迥无所见宝端坐室前。 上观松树。 见有横枝悬磬。 去地丈余。 夜至二更。 有人身服草衣。 自外而至。 口云。 此中何为有俗气。 宝即具述设敬。 与共言议问宝。 即今何姓统国。 答曰。 姓高氏。 号齐国。 宝问曰。 尊师山居早晚。 曰后汉时来。 长老得何经业。 宝恃己诵博颇以自矜。 山僧曰。 修道者未应如此。 欲闻何经为诵之。 宝曰。 乐闻花严。 僧即少时诵之便度。 声韵谐畅非世所闻。 更令诵余。 率皆如此。 宝惊叹曰。 何因大部经文倏然即度。 报曰。 汝是有作心。 我是无作心。 夫忘怀于万物者。 彼我自得矣。 宝知为神异也求哀乞住。 山僧曰。 国中利养召汝。 何能自安。 且汝情累未遣。 住亦无补。 至晓便舍去。 宝遂返寻行迹。 达邺叙之释僧云。 不知何人也。 辩聪词令备明大小。 崇附斋讲恒以常住。 齐邺盛昌三宝。 云著名焉。 住宝明寺襟带众理。 以四月十五日临说戒时。 众并集堂。 云居上首乃白众曰。 戒本防非。 人人诵得。 何劳烦众数数闻之。 可令一僧竖义令后生开悟。 云气格当时无敢抗者。 咸从之。 讫于夏末常废说戒至七月十五日旦。 将升草坐。 失云所在。 大众以新岁未受交废自恣。 一时崩腾四出追觅。 乃于寺侧三里许。 于古冢内得之。 遍体血流如刀割处。 借问其故。 云有一丈夫。 执三尺大刀厉色嗔云。 改变布萨妄充竖义。 刀脍身形痛毒难忍。 因接还寺竭情忏悔。 乃经十载说戒布萨。 读诵众经以为常业。 临终之日。 异香迎之神色无乱。 欣然而卒。 时感嘉其即世惩革不坠彝伦云释僧远。 不知何人。 住梁州薛寺为性疏诞不修细行。 好追随流荡欢宴为任。 以齐武平三年。 梦见大人。 切齿责之曰。 汝是出家人。 面目如此。 犹纵造恶。 何不取镜自照。 远忽觉悸流汗。 至晓以盆水自映。 乃见眼边乌黯。 谓是垢汗。 便洗拭之。 眉毛一时随手落尽。 因自咎责。 奈遭此谴。 遂改革常习反形易性。 弊衣破履一食长斋。 遵奉律仪。 昏晓行悔。 悲泪交注。 经一月余日又梦。 前人含笑谓曰。 知过能改。 是谓智乎。 赦汝前愆。 勿复相续。 忽惊喜而觉。 流汗遍身面目津润眉毛渐出。 远频感两报信知三世。 自后竭精奉法。 中不暂怠。 卒为练行僧也。 乡川所归终于本土释慧瑱。 上党人。 奉律齐真贞确难拔。 住郡内元开府寺。 独静一房禅忏为业。 会周建德六年。 国灭三宝。 瑱抱持经像隐于深山。 遇贼欲劫之。 初未觉也。 忽见一人形长丈余。 美须面。 著纱帽。 衣青袍。 九环金带吉莫皮靴。 乘白马朱鬃。 自山顶径至瑱前。 下马而谓曰。 今夜贼至。 师可急避。 瑱居悬崖之下。 绝无余道。 疑是山神。 乃曰。 今佛法毁灭。 贫道容身无地。 故来依投檀越。 今有贼来。 正可于此取死。 更何逃窜神曰。 师既远投弟子。 弟子亦能护师。 正尔住此。 遂失所在。 当夜忽降大雪可深丈许。 遂免贼难。 后群贼更往。 神遂告山下诸村曰。 贼欲劫瑱师。 急往共救。 乃各持器仗入山。 路中相遇拒击惊散。 从此每日瑱恒凭之安业山阜。 不侧其卒释洪献。 邺人。 少履道门早明律检。 听涉劳顿。 遂两目俱暗。 住相州大慈寺。 既无前导常处房中。 礼诵为先不辍晨夕。 开皇十四年。 忽感一神。 自称般若檀越来从受戒。 数致谈话。 同房僧纲禅师。 上堂中食。 般若乃将纲一幞衣来嚫献云。 劳陈法事。 利益不少。 辄奉衣物。 愿必受之。 献纳于柜中。 后纲食还怪失衣幞。 搜求寺内。 乃于献所得之。 具以告语。 纲终不信。 神遂发撤纲房衣物被案。 狼藉满庭。 竿扇秤尺摧折数段。 神于空中语曰。 僧纲不好设斋会供养三宝。 我会祸汝未央。 献虽目冥乃与般若言及事同目睹。 神语献曰。 伴众极多悉在紫陌河上。 惟三十人相随。 可令寺家设食。 众僧便于西院会之。 神曰。 大好饮食。 劳费师等。 虽然僧纲不赴斋供。 后会使知。 纲无奈之何。 恐迫不已。 便私费财物营诸斋福。 般若乃曰。 既能行福。 今相放矣。 仍以绢两匹付献云。 当以一匹。 施大众一匹赠纲师。 献对众受得具皆闻见。 仍依付领。 于后弥勤本业。 遂卒于所住释慧云。 范阳人。 十二出家。 游听为务。 年十八。 乘驴止于叔家。 叔睹其驴快。 将规害之。 适持刀往见。 东墙下黄衣人。 扬拳逆叱曰。 此道人方为通法大士。 何敢害也。 叔惧告妇。 妇曰。 君心无刚。 正眼花所致耳。 闻已复往。 又见西墙下黄衣人云。 勿杀道人。 若杀大祸交及。 叔怖乃止。 明旦辞往姊家。 叔又持刀送之。 告云曰。 此路幽险。 故送度难。 云在前行。 正在深阻叔在其后。 挥刀欲斫。 忽见姊夫在旁。 竟免加害。 云都不知也。 开皇中。 周流餐挹。 具瞻经论。 名高东夏荣冠一时。 后领徒五百来过叔氏。 叙见当衢阐化。 深惟昔衅。 乃奉绢十匹。 夫妻发露。 云始知之。 乃为说法治断。 安然无恨。 常以此事戒诸门人曰。 吾昔不乘好物。 何事累人。 自预学徒必无华饰。 且得支身。 成诵于口也。 后不测其终。 陈宣帝时。 东阳郡乌伤县双林大士傅弘者。 体权应道蹑嗣维摩。 时或分身济度为任。 依止双林导化法俗。 或金色表于胸臆。 异香流于掌内。 或见身长丈余臂过于膝。 脚长二尺指长六寸。 两目明亮重瞳外耀。 色貌端峙有大人之相。 梁高拨乱弘道偏意释门。 贞心感被来仪贤圣。 沙门宝志发迹金陵。 然斯傅公双林明道。 时俗唱言莫知其位。 乃遣使赍书。 赠梁武曰。 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 敬白国主救世菩萨。 今条上中下善。 希能受持。 其上善者。 略以虚怀为本。 不著为宗。 亡相为因。 涅槃为果。 其中善。 略以持身为本。 治国为宗。 天上人间果报安乐。 其下善。 略以护养众生。 帝闻之延住建业。 乃居钟山下定林寺。 坐荫高松卧依盘石。 四澈六旬天花甘露恒流于地。 帝后于华林园重云殿。 开般若题。 独设一榻。 拟与天旨对杨。 及玉辇升殿。 而公晏然箕坐。 宪司讥问。 但云法地无动。 若动则一切不安。 且知梁运将尽。 救愍兵灾。 乃然臂为炬冀攘来祸。 至陈太建元年夏中。 于本州右胁而卧。 奄就升遐。 于时隆暑赫曦。 而身体温暖。 色貌敷愉光采鲜洁。 香气充满屈申如恒。 观者发心莫不惊叹。 遂合殓于岩中。 数旬之间香花散积。 后忽失其所在。 往者不见号慕转深。 悲恋之声恸噎山谷(陈仆射徐陵为碑铭见类文)释僧朗。 一名法朗。 俗姓许氏。 南阳人。 年二十余欣欲出家。 寻预剃落。 栖止无定。 多住鄂州。 形貌与世而殊有奇相饮啖同俗。 为时共轻。 常养一猴一犬。 其状伟大皆黄赤色。 不狎余人惟附于朗。 日夕相随未曾舍离。 若至食时以木盂受食。 朗啖饱已余者用喂。 同器食讫。 猴便取盂戴之骑犬背上。 先朗而行。 人有夺者辄为所咋。 朗任犬盘游略无常度。 陈末隋初。 行于江岭之表。 章服粗弊威仪越序。 杖策徒行护养生命。 时复读诵诸经。 偏以法花为志。 素乏声哢清靡不丰。 乃洁誓诵之。 一坐七遍。 如是不久声如雷动。 知福力之可阶也。 其诵必以七数为期。 乃至七十七百七千逮于七万。 声韵谐畅任纵而起。 其类筝笛随发明了故所诵经。 时旁人观者视听皆失。 朗唇吻不动。 而啭起咽喉。 远近亮澈。 因以著名。 然臂脚及手。 申缩任怀。 有若龟藏。 时同肉聚。 或往酒席。 同诸宴饮而嚼[口*集]猪肉。 不测其来。 故世语曰。 法华朗五处俱时缩。 猪肉满口颡。 或复巡江洄溯。 拱手舟中。 猴犬在旁。 都无舣桌随意所往。 虽凌犯风波。 眴息之间便达所在。 有比丘尼为鬼所著。 超悟玄解统辩经文。 居宗讲导听采云合。 皆不测也。 莫不赞其聪悟。 朗闻曰。 此邪鬼所加。 何有正理。 须后捡挍。 他日清旦。 猴犬前行径至尼寺。 朗随往到礼佛绕塔至讲堂前。 尼犹讲说。 朗乃厉声呵曰。 小婢。 吾今既来。 何不下座。 此尼承声。 崩下走出堂前。 立对于朗从卯至申。 卓不移处。 通汗流地默无言说。 问其慧解奄若聋痴。 百日已后方服本性。 其降行通感皆此类也。 大业末岁犹未尘飞而朗口惟唱贼。 朝夕不息。 官人惧以惑众。 遂幽而杀之。 襄阳法琳素与交游。 奉其远度。 因事而述。 故即而叙之释道仙。 一名僧仙。 本康居国人。 以游贾为业。 往来吴蜀。 江海上下集积珠宝。 故其所获赀货乃满两船。 时或计者云。 直钱数十万贯。 既瑰宝填委。 贪附弥深。 惟恨不多。 取验吞海。 行贾达于梓州新城郡牛头山。 值僧达禅师说法曰。 生死长久无爱不离。 自身尚尔况复财物。 仙初闻之。 欣勇内发。 深思惟曰。 吾在生多贪。 志慕积聚。 向闻正法。 此说极乎。 若失若离要必当尔。 不如沈宝江中出家离著。 索然无扰岂不乐哉。 即沈一船深江之中。 又欲更沈。 众共止之。 令修福业。 仙曰。 终为纷扰。 劳苦自他。 即又沈之。 便辞妻子。 又见达房凝水滉漾。 知入水定信心更重。 投灌口山竹林寺而出家焉。 初落发日对众誓曰。 不得道者终不出山。 即迥绝人踪结宇岩曲。 禅学之侣相次屯焉。 每览经卷。 始开见佛在其处。 无不哽咽。 我何不值但见遗文。 而仙挺卓不群。 野栖禽狩。 或有造问学方者。 皆答对善权冥符正则。 自初入定。 一坐则以四五日为恒。 唯客到其门。 潜然即觉。 起共接语。 若无人往端坐静室寂若虚空。 有时预告。 明当有客至。 或及百千。 皆如其说曾无缺长。 梁始兴王澹。 褰帷三蜀礼以师敬。 携至陕服沮曲。 以天监十六年。 至青溪山。 有终焉志也。 便剃草止客绳床。 于时道馆崇敞巾褐纷盛。 屡相呵斥甚寄忧心焉。 仙乃宴如曾无屑意。 一夕道士忽见东岗火发。 恐野火焚害仙也。 各执水器来救。 见仙方坐大火猛焰洞然。 咸叹火光神德。 道士李学祖等。 舍田造像。 寺塔欻成。 远近归信十室而九。 州刺史鄱阳王恢。 躬礼受法。 天监末。 始兴王冥感。 于梁泰寺造四天王。 每六斋辰常设净供。 仙后赴会。 四王顶上放五色光。 仙所执炉自然烟发。 太尉陆法和。 昔微贱日。 数载在山。 供仙给使。 僧有肆责者。 仙曰。 此乃三台贵公。 何缘骂辱。 时不测其后贵也。 和果遂升衮服。 仙或劳疾。 见缥衣童子从青溪水出碗盛妙药跪而进服。 无几便愈。 居山二十八年。 复游井络。 化道大行时遭酷旱。 百姓请祈。 仙即往龙穴。 以杖扣门数曰。 众生忧苦。 何为嗜睡如此。 语已登即玄云四合大雨滂注。 民赖斯泽。 咸来祷赛钦若天神。 有须舍利即为祈请。 应念即至如其所须。 隋蜀王秀。 作镇岷络。 有闻王者。 寻遣追召。 全不承命。 王勃然动色。 亲领兵仗往彼擒之。 必若固踪可即加刃。 仙闻兵至都无畏惧。 索僧伽梨。 被已端坐念佛。 王达山足。 忽云雨杂流雹雪崩下。 水涌满川藏军无计。 事既窘迫。 乃遥归忏礼。 因又天明雨霁。 山路清夷得至仙所。 王躬尽敬。 便为说法。 重发信心。 乃邀还成都之静众寺。 厚礼崇仰。 举郭恭敬。 号为仙阇梨焉。 开皇年中返于山寺。 道路自净山神前扫。 一夜客僧止房。 仙往曳出。 房因即倒。 年百余岁端坐而卒。 仍葬彼山。 益州今犹有木景白叠尚存。 云是圣人仙。 阇梨许释慧峰。 不知何人。 住栖霞寺。 听诠公三论。 深悟其旨。 最为得意。 名价遐布众所推美。 诠每云。 峰之达解思力。 吾不及也。 以吾年老且复相依。 峰游心正理。 身范律仪。 摄静松林日惟一食。 衣服粗素略无寸积。 顾步锵锵雅有风彩。 未出都偏弘十诵赞诱前修。 听者如市。 有问云。 今学大乘。 如何讲律。 峰云。 此致非汝所知。 岂学正法而大小相乖乎。 以陈天嘉年卒。 春秋六十。 临终告弟智琨曰。 吾去处悬远。 非汝所知。 终后屈一指。 将之虽伸还屈。 时议谓证初果释慧岩。 住苏州重玄寺。 相状如狂不修戒检。 时人不齿。 多坐房中不同物议。 忽独欢笑戏于寺中。 以物指撝曰。 此处为殿。 此处为堂。 乃至廊庑厨库。 无不毕备。 经可月余因告僧曰。 欲知岩者。 浮图铃落。 则亡没矣。 至期果然。 乃返锁其房。 捶户开之端坐已卒。 远近闻之屯赴阗[門@壹]。 各舍金帛遂成大聚。 依言缔构郁成名寺。 事皆符焉。 自终至今四十余载犹如存在。 见处佛堂。 用通礼谒云释法安。 姓彭。 安定鹑孤人。 少出家。 在太白山九陇精舍。 慕禅为业。 粗食弊衣卒于终老。 开皇中。 来至江都令通晋王。 时以其形质矬陋言笑轻举。 并不为通。 日别门首。 喻遣不去。 试为通之。 王闻召入相见如旧。 便住慧日。 王所游履必赍随从。 及驾幸泰山。 时遇渴乏。 四顾惟岩无由致水。 安以刀刺石。 引水崩注。 用给帝王。 时大嗟之。 问何力耶。 答王力也。 及从王入碛。 达于泥海。 中应遭变皆预避之得无损败。 后往泰山。 神通寺僧来请檀越。 安为达之。 王乃手书寺壁为弘护也。 初与王入谷。 安见一僧著弊衣乘白驴而来。 王问何人。 安曰。 斯朗公也。 即创造神通。 故来迎引。 及至寺中又见一神状甚伟大。 在讲堂上。 手凭鸱吻下观入众。 王又问之。 答曰。 此太白山神。 从王者也。 尔后诸奇不可广录。 大业之始。 帝弥重之。 威轹王公见皆屈膝。 常侍三卫奉之若神。 又往名山召诸隐逸。 郭智辩释志公证公杯度。 一时总萃慧日。 道艺二千余人。 四事供给资安而立。 又于东都为立宝杨道场。 惟安一众居中树业。 至十一年奏。 四方多难。 无疾而终所住。 春秋九十八矣。 初将终前。 告帝后事。 安其亡后百日火起出于内宫。 弥须慎之。 及至寒食油沸上焚。 夜中门闭。 三院宫人一时火死。 帝时不以为怪。 送柩太白。 资俸官给。 然安德潜于内。 外同诸侣。 惟眠不施枕颈无委曲。 延颈床边口流涎溜。 每至升许为异。 时有释法济者。 通微知异僧也。 发迹陈世。 及隋二主皆宿禁中。 妃后杂住精进寡欲。 人罕登者。 文帝。 长安为造香台寺。 后至东都造龙天道场。 帝给白马。 常乘在宫。 如有疹患。 咒水饮之。 无不必愈。 又能见鬼物。 预睹未然。 大业四年。 忽辞上曰。 天命不常复须后世。 惟愿弘护荷负含生。 便尔坐卒。 剃发将殓。 须臾发生长半寸许。 帝曰。 禅师灭定何得理之。 索大钟打之一月余日。 既不出定身相如生。 天子废朝百官素服。 敕送于蒋州。 吏力官给行到设斋。 物出所在。 东都王公以下。 为造大幡四十万口。 日斋百僧。 至于七七。 人别日嚫二十五段。 通计十余万匹。 斯并荷其福力故。 各倾散家珍云释慧侃。 姓汤。 晋陵典河人也。 少受学于和阇梨。 和灵通幽显。 世莫识其浅深。 而翘敬尊像。 事同真佛。 每见立像不敢前坐。 劝人造像惟作坐者。 道行遇诸因厄无不救济。 或见被缚之猪。 和曰解脱首楞严。 猪寻解缚。 主因放之。 自尔偏以慈救为业。 大众集处辄为说法。 皆随事赞引即物成务。 众无不悟而归于道。 末往邺下大弘正法。 归向之徒至今流咏。 临终在邺。 人问其所获。 云得善根成熟耳。 侃奉其神化积有年稔。 众知灵异初不广之。 后往岭南归心真谛。 因授禅法专精。 不久大有深悟。 末住栖霞。 安志灵静。 往还自任不拘山世。 时往杨都偲法师所。 偲素知道行。 异礼接之。 将还山寺。 请现神力。 侃云。 许复何难。 即从窗中出臂。 长数十丈。 解齐熙寺佛殿上额。 将还房中。 语偲云。 世人无远识。 见多惊异。 故吾所不为耳。 以大业元年。 终于蒋州大归善寺。 春秋八十有二。 初侃终日。 以三衣幞遥[打-丁+勉]堂中自云。 三衣还众僧。 吾今死去。 便还房内。 大众惊起追之。 乃见白骨一具跏坐床上。 就而撼之铿然不散释转明。 俗姓鹿氏。 未详何许人。 形服僧仪貌非弘伟。 容止淡然色无喜愠。 以隋大业八年。 无何而来居住雒邑。 告有贼起。 及至覆检。 宗绪莫从。 帝时惑之。 未能加罪。 权令收禁。 初不测其然也。 至明年六月。 果逢枭感作逆。 驱逼凶丑充。 斥东都。 诛戮极甚。 方委其言有据。 下敕放之。 而明虽被拘散。 情计如常。 与诸言议曾无所及会帝往江都行达偃师。 时狱中死囚数有五十。 克时斩决。 明日吾当放此死厄。 即往狱所假为饷遗面见诸囚告曰。 明日车驾当从此过。 尔等一时大呼云有贼至。 若问所由云吾所委。 当免死矣及至期会便如所告。 敕乃总放诸囚。 收明入禁。 便大笑而受之。 都无忧惧。 于斯时也四方草窃人不聊生。 如明语矣。 大业末岁犹被拘絷。 越王践祚方蒙释放。 虽往还自在。 而恒居干阳门内。 别院供拟恐其潜逸。 密遣三卫私防护之。 及皇泰建议军国谋猷。 恒预帷幄筹计利害。 伪郑世充。 倍加信奉。 守卫严设又兼恒度。 至开明二年。 即唐武德三年也。 明从洛宫安然而出。 周围五重初不见迹。 审伪都之将败也西达京师。 太武皇帝夙奉音问深知神异。 隆礼敬之。 敕住化度寺。 数引禁中。 具陈征应。 及后事会咸同合契。 以其年八月忽然不见。 衣资什物俨在房中。 寻下追征合国周访了无所获。 寻明在道行涉冥祥。 有问学者。 乃云。 常以平等一法。 志而奉之。 顾其游步四朝。 贵贱通属。 以明道冠幽极。 皆往师之。 而情一荣枯寔遵平等。 而言调谲诡不伦和韵。 或云。 某法师者见谤大乘生报无择。 某法师者从羊中来。 如此授记其例不一。 行至总持顾僧众曰。 不久此等当流血矣。 宜共慎之。 时以为卓异。 共怪轻诞。 及遭法该等事寻被簿录戮之都市。 方悔前失。 隋末有鲍子明者。 未详何人。 炀帝远召艺僧遂沾慧日。 而历游寺院不止房堂。 随夜即宿略无定所。 既请官供曾不临赴。 不著三衣而服裙帔。 或惊叫漫走言无准度。 大业九年。 以绯裹额唱贼而走。 时人以为征兆也。 及枭起逆。 诸军并著屯项袹頞。 如其相焉。 咸围东都。 召问通塞。 遂恶骂曰。 贼害天下何有国乎。 帝时在涿郡。 闻之大悦。 召而劳遣。 明又以箕盛土。 当风扬之后覆。 枭感逆党。 并被诛剪长夏门外。 日别几千。 远应斯举。 大业十年。 无故卒于雒邑贾逸者。 不知何人。 隋仁寿初游于安陆。 言戏出没有逾符谶。 形服变改时或缁素。 后于一时分身诸县。 及至推验方敬其德。 行迹不经而为无识所耻。 有方等寺沙门慧皓者。 学行通博。 逸因过之。 以纸五十幅施云。 法师由此得解耳。 初不测其所因也。 后有诤起。 皓被引禁。 官司责问。 引辩而答。 纸尽事了。 如其语焉。 故征应所指。 例如此也。 末至一家云。 承卿有女欲为婚媾。 因往市中唱令告乞云。 他与我妇须得礼赠。 广索钱米克日成就。 数往彼门扬声陈述。 女家羞耻。 遂密杀之。 埋在粪下。 经停三日。 行游市上。 逢人言告被杀之事。 大业五年。 天下清晏。 逸与诸群小戏于水侧。 或骑桥槛。 手弄之云。 拗羊头捩羊头。 众人倚看笑其所作。 及江都祸乱。 咸契前言。 不知所终。 时蜀郡又有扬祐师者。 佯狂岷络。 古老百岁者云。 初见至今貌常不改。 可年四十。 著故黄衫。 食啖同俗。 栖止无定。 每有大集身必在先。 言笑应变不伤物议。 预记来验。 时共称美。 迄于唐初犹见彼土。 后失其所在释法顺。 姓杜氏。 雍州万年人。 禀性柔和未思沿恶。 辞亲远戌无惮艰辛。 十八弃俗出家。 事因圣寺僧珍禅师。 受持定业。 珍姓魏氏。 志存俭约野居成性。 京室东阜地号马头。 空岸重邃堪为灵窟。 珍草创伊基劝俗修理。 端坐指撝示其仪则。 忽感一犬不知何来。 足白身黄自然驯扰。 径入窟内口衔土出。 须臾往返劳而不倦。 食则同僧过中不饮。 即有斯异。 四远响归。 乃以闻上。 隋高重之。 日赐米三升用供常限。 乃至龛成无为而死。 今所谓因圣寺是也。 顺时躬睹斯事。 更倍归依。 力助缔构随便请业。 末行化庆州劝民设会。 供限五百。 及临斋食更倍人来。 供主惧焉。 顺曰。 无所畏也。 但通周给而莫委供所。 由来千人皆足。 尝有清河张弘畅者。 家畜牛马。 性本弊恶。 人皆患之。 卖无取者。 顺示语慈善。 如有闻从。 自后更无抵啮其导发异类为如此也。 常引众骊山。 夏中栖静。 地多虫蚁无因种菜。 顺恐有损害。 就地示之。 令虫移徙。 不久往视。 如其分齐恰无虫焉。 顺时患肿。 脓溃外流。 人有敬而[口*束]者。 或有以帛拭者。 寻即差愈余脓发香流气难比拭帛犹在香气不歇。 三原县民田萨埵者。 生来患聋。 又张苏者。 亦患生哑。 顺闻命来与共言议。 遂如常日。 永即痊复。 武功县僧毒龙所魅。 众以投之。 顺端拱对坐。 龙遂托病僧言曰。 禅师既来。 义无久住。 极相劳娆。 寻即释然。 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无不投造。 顺不施余术。 但坐而对之。 识者谓有阴德所感。 故幽灵偏敬致。 其言教所设。 多抑浮词。 显言正理。 神树鬼庙见即焚除。 巫觋所事躬为并儅。 祯祥屡见绝无障碍。 其奉正也如此。 而笃性绵密情兼泛爱。 道俗贵贱皆事邀延。 而一其言问胸怀莫二。 或复重痼难治。 深愿未果者。 皆随时指示。 普得遂心。 时有赞毁二途闻达于耳。 相似不知翻作余语。 因行南野将度黄渠。 其水泛溢。 厉涉而度。 岸既峻滑。 虽登还堕。 水忽断流。 便堕陆度。 及顺上岸水寻还复。 门徒目睹而不测其然也。 所以感通幽显。 声闻朝野。 多有鄙夫利其财食。 顺言不涉世。 全不留心。 随有任用。 情志虚远但服粗弊。 卒无兼副。 虽闻异议仍大笑之其不竞物情又若此也。 今上奉其德仰其神引入内禁。 隆礼崇敬。 储宫王族懿戚重臣。 戒约是投无爽归禁。 以贞观十四年。 都无疾苦。 告累门人。 生来行法令使承用。 言讫如常坐定。 于南郊义善寺。 春秋八十有四临终双鸟投房。 悲惊哀切。 因即坐送于樊川之北原。 凿穴处之。 京邑同嗟。 制服亘野。 肉色不变经月逾鲜。 安坐三周枯骸不散。 自终至今。 恒有异香流气尸所。 学侣等恐有外侵。 乃藏于龛内。 四众良辰赴供弥满。 弟子智俨名贯至相。 幼年奉敬雅遵余度。 而神用清越振绩京皋。 华严摄论。 寻常讲说。 至龛所化导乡川。 故斯尘不终矣释道英。 姓陈氏。 蒲州猗氏人也。 年十八。 叔休律师引令出家。 而二亲重之。 便为取妇。 五年同床誓不相触。 素在市贩与人同财。 乃使妻执烛。 分判文疏。 付嘱留累。 遂逃而剃落。 至并州炬法师下。 听花严等经。 学成返邑。 其妻尚在。 开皇十年。 方预大度。 乃深惟曰。 法相可知。 心惑须晓。 开皇十九年。 遂入解县太行山柏梯寺。 修行止观。 忽然大解。 南埵悟人北岭悟法。 二空深镜坐处树枝。 下映四表。 于今见在。 因尔营理僧役。 以事考心。 后在京师住胜光寺。 从昙迁禅师听采摄论。 讲悟既新众盈五百。 多采名教鲜能如理。 而英简时问义。 惟陈止观。 无相思尘。 诸要槃节。 深会大旨。 迁弥重之。 语诸属曰。 尔虽日考通文义。 无择昏明。 得其妙者惟道英乎。 自尔仪服饮啖未守篇章。 颇为时目作达者也听讲之暇常供僧役。 有慕道者。 从其所为。 因事呈理。 调伏心行寄以弘法。 常云。 余冥目坐禅穷寻理性。 如有所诣。 及开目后还合常识。 故于事务游观役心使有薰习。 然其常坐开目如线。 动逾信宿。 初无顿睫。 后入禅定稍程异迹。 大业九年。 尝任直岁。 与俗争地。 遽斗不息。 便语彼云。 吾其死矣。 忽然倒仆如死之僵。 诸俗同评。 道人多诈。 以针刺甲。 虽深不动。 气绝色变将欲洪膀。 傍有智者令其归命。 誓不敢诤。 愿还生也。 寻言起坐语笑如常。 又行龙台泽池侧见鱼之游。 乃曰。 吾与汝共诤。 何者为胜。 汝不及我。 我可不及汝耶。 即脱衣入水。 弟子持衣守之。 经于六宿。 比出。 告曰。 虽在水中惟弊士坌我耳。 又属严冬冰厚雪壮。 乃曰。 如此平净之处。 何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经于三宿。 乃起而曰。 几被火炙杀我。 如是随事以法对之。 纵任自在诚难偶者。 晚还蒲州住普济寺。 置庄三所。 麻麦粟田。 皆在夏县东山深隐之所。 不与俗争。 用接羁远。 故使八方四部其归若林。 昼则厉众僧务。 躬事担运。 难险缘者必先登践。 夜则跏坐为说禅观。 时或弊其劳者。 闻法不觉其疲。 一日说起信论。 至真实门。 奄然不语怪往观之气绝身冷。 众知灭想即而任之。 经于累宿方从定起。 时河东道逊。 高世名僧祖习心道。 素同学也。 初在解县领徒盛讲。 及逊舍命。 去英百五十里。 未及相报。 终夕便知告其众曰。 逊公已逝。 相与送乎。 人问其故。 答曰。 此乃俗事。 心转即是。 及行中路乃逢告使。 其知微通感类皆如此。 及终前夕集众告曰。 急须收积。 明日间多聚人畜损食谷草。 众不测其言。 英亦自运。 催促甚急。 至夜都了索水剃洗还本坐处。 被以大衣。 告曰。 人谓余为英禅师。 禅师之相不可违世。 语门人志褒曰。 禅师知英气息可有几耶。 褒以事答。 自言如是。 因说法要。 又曰。 无常常也。 不可自欺。 不可空死。 令诵华严贤首偈。 至临终劝念善处。 明相既现奄然申逝。 近人以手循从下而冷。 即贞观十年九月中也。 春秋七十有七。 初将终日。 众问后事。 英曰。 佛有明教。 但依行之。 则无累矣。 英何言哉。 时感群鸟集房。 数盈万计。 悲鸣相切。 及其终夕。 褒公侍侧。 见有青衣二童。 执花而入。 紫气如光从英身出腾焰屋栋。 及明雾结周二十里。 人物失光。 三日方歇。 蒲晋一川。 化行之所闻哀屯赴如丧重亲。 远验英言不有损失。 又感僧牛吼叫声彻数里流泪呜咽不食水草经于七日。 将欲藏殓。 道俗争之。 佥曰。 英不乐喧哗。 但存道业便即庄南(夏禹城东延年陵东。 凿土龛之)才下一[钁-(目*目)+賏]地忽大震。 人各揽草临卧地惊慑。 周十五里皆大动怖。 又感白虹两道连龛柩所。 白鸟二头翔鸣柩上。 至于龛所回旋而逝。 详英道开物悟慧解入神。 故得灵相氤氲。 存亡总萃不负身世。 诚斯人乎释叉德。 姓徐。 雍州醴泉人。 形质长伟秀眉骨面。 立履清白服粗素衣。 而放言来事多所弘奖。 年有凶暴毒励流者。 必先劝四民令奉三宝。 其所施设或礼佛设斋。 或称名念诵。 用其言者皆攘灾祸。 有不信者莫不殃终。 预记未然略如对目。 时遭亢旱。 惧而问焉。 叉以手指撝。 某日当雨。 但齐某处。 约时雨至。 必如其言。 或蝗暴广狭。 泽润浅深。 事符明镜不漏纤失。 且执志清慎。 不滥刑科。 力所未行不受其法。 故壮年在道惟遵十戒。 而于篇聚杂相。 多所承修。 末于九峻山南。 造阿耨达池。 并镌石钵。 即于池侧用济众生。 以贞观十二年。 卒于山舍。 百姓感焉。 为起白塔。 苕然上表释智则。 姓凭。 雍州长安人。 二十出家。 止辩才寺。 听凝法师摄论四十余遍。 性度掉举仅绝观采。 恒披败纳裙垂膝上。 有问其故则云。 衣长多立耳。 游浪坊市宿止寺中。 销声京邑将五十载。 财法食息一同僧伍。 房施单床上加以荐。 瓦碗木匙余无一物。 或见其褴缕为经营者。 随得服用。 言终不及。 则虽同僧住形有往来。 门无开闭。 同房僧不知灵异。 号为狂者。 则闻之仰面笑曰。 道他狂者。 不知自狂。 出家离俗只为衣食。 往往遮障锁门锁柜。 费时乱业。 种种聚敛役役不安。 此而非狂。 更无狂者。 乃抚掌大笑。 则性嗜馎饱。 寺北有王摩诃家。 恒令办之。 须便辄往。 因事伺候。 两处俱见。 方委分身。 而言行相投。 片无瑕谬。 自贞观来。 恒独房宿竟夜端坐。 嘅[口*敕]达曙。 余亲目见。 故略述其相云释通达。 雍州人。 三十出家。 栖止无定。 初辞世壤遍访明师。 委问道方皆无称悦。 乃入太白山。 不赍粮粒不择林岩。 饥则食草息则依树。 端坐思玄动逾晦序。 意用漠漠投解无归。 经跨五年栖遑靡息。 因以木打块。 块破形销。 既睹斯缘廓然大悟。 晚住京师律藏寺。 游听大乘。 情量虚荡。 一裙一帔布纳重缝。 所著麻鞋经三十载。 缯帛杂饰未曾冠体。 冬夏一服不蔽冰炎。 常于讲席评叙玄奥。 而不肖之夫言行矛楯。 及至饮啖无异俗人。 达曰。 大乘之学岂其尔耶。 若指圣怀斯寔凡庶。 余不同也。 左仆射房玄龄。 闻而异焉。 迎至第中。 父事隆重。 而达体。 道为功性不拘检。 或单裙露腹。 或放达余言。 玄龄以风表处之。 不以形言致隔。 其见贵如此也。 常以饮水啖菜。 任性游纵。 或揽折蒿藋生宛而食。 至于桃杏瓜果必生吞皮核。 人问所由。 云信施难弃也。 贞观已来稍显神异。 往至人家。 欢笑则吉愁懆必凶。 或索财贿。 或索功力。 随命多少则须依送。 若违其语后失过前。 有人骑驴历寺游观。 达往就乞。 惜而不施。 其驴寻死。 斯例不一也。 故京室贵贱。 咸宗事之。 福祸由其一言。 说导唯存离著。 所得财利并营寺宇。 大将军薛万均。 初闻异行。 迎宅供养百有余日。 不违正轨。 忽于一夜索食欲啖。 初不与之。 苦求不已。 试与遂食。 从尔已后稍改前迹。 专显变应。 其行多僻。 欲往入内宿。 将军兄弟大怒。 打之几死。 仰而告曰。 卿已打我。 身肉都毁血污不净。 可作汤洗。 待沸涌已。 脱衣入镬。 状如冷水。 旁人怖之。 犹索加火。 遂合宅惊奉恣其寝处。 曾负人钱百有余贯。 后既办得无人可送。 乃将钱寺门伺觅行人。 随负多少倩达西市。 众皆止之。 而达付而不禁。 及往勘儅不失一文。 斯达量虚怀。 定难准也。 时逢米贵欲设大斋。 乃命寺家多令疏请。 及至明旦。 来赴数千。 而供度阒然不知何拟。 大众咎之。 达曰。 他许送供。 计非妄语。 临至斋时僧徒欲散。 忽见熟食美膳连车接舆充道而来。 即用施设。 乃大余长。 并供僧库。 都不委其所从来。 食讫须臾人车不见。 今盛业京辇。 朝野具瞻。 叙事而舒。 故不曲尽 发布时间:2025-10-13 12:27:2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2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