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元法师:慧日集 第二辑 内容: 净元法师著:慧日集(第二辑)自序一人心直,想时成曲。 参禅易,加功变难。 慧日集的撰写,常是不用大脑的时刻。 第一辑如此,第二辑亦这般。 去年的燕子就算回来,也应该叫“今年的燕子”。 春雨中呢呢喃喃道一句─风光好! 自序二第一辑的出版,大抵以教学为用。 第二辑掺了些个人心灵的独白,看起来有点疯子的味道。 嗯! 好! 究竟修行如何展现于生活,一直是修行人摸索的方向。 原则是─不能有丝毫虚伪矫揉亦毋须硬充汉子最好有血、有泪,拉屎、拉尿的大家看著办吧! 祝你好运! 第1篇欲破解迷团,即堕入陷阱。 参! 第2篇你到底要做什么? 为什么装了满满的一杯水,还大老远地跑来师父这边找水? 第3篇真理就是─找到恒久不变的快乐自己可以,也让别人可以真理不是宗教或哲学是生活现证涅槃的生活第4篇当你背诵了多少经典上的名句却发现难以融入现实的生活中你仍斤斤计较著句义的正确与否丝毫不理会自己的苦恼云何未除佛法! 佛法! 美丽的妄想! 永远无解的习题! 第5篇虚空不容一纤尘芥子之外无世界心念转因缘变何须坚持? 万象显影如阳焰泡沫里头生如来六道事不相干暂且糊涂【注】(一)芥子─芥菜的种子,体积微小。 经云:“芥子容须弥,毛孔收刹海。 ”(二)阳焰─现于沙漠或旷野中的林泉幻象。 (三)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第6篇当竹之劲节已腐石已穿,天地倒转我看见一位比丘用头颅行过鲜血沸腾的深渊所有逆旅的伙伴都被种成沙漠里的仙人掌我伸手接著横飞而来的鸟粪将它品尝为释迦牟尼的甘露【解】出家沙门是传佛法灯,续佛慧命的大丈夫,然在今日台湾大都被恶意曲解,甚乃毁谤凌辱,当成社会寄生虫,或逃避现实之流,实与佛陀的本怀相背离。 本寺勉励自己和所有出家者,于此困境中应甘心承受,无怨无悔。 第7篇师父! 你悟了吗? 悟了! 悟了什么? 悟到自己是“人”师父,“人”和“佛”有什么差别? 当你是人的时侯,就不是佛;当你是佛,你也可以过人的生活。 而我现在正好是“人”! 师父! 那你想当人或当佛? 如我说要当人,你会笑我没出息;如说要当佛,你又骂我太贡高。 如什么也不当,竟然嫌我没主张! 说真的,想不想都一定会得咎,因为我是“人”! 人,生活在矛盾的漩涡里,不论怎么做,都放不下什么,也承担不起什么。 所以,没什么可以放下,也没有承担的问题。 当你心存放下或承担时,就足以证明─人就是人。 第8篇悟后重疑,为悟道关键。 无疑,不得悟境。 对任何事物生起疑情─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应当如何? 谁能如何? 疑之又疑,打破砂锅问到底,再翻转过来,仔细审察,澈头澈尾地看明白,直到毫无半点疑情。 突地,对此“无疑”的境界,又起一大疑─真的无疑了吗? 为什么无疑? 此刻“无疑”的是何等事物? 绵绵密密,一路疑个不停,把一切的沾染挂碍处扫除净尽。 试问:还有末后句吗? 还有本地风光吗? ﹝注﹞末后句─大澈大悟后的究竟言说,无其他任何言说可超越者,起信论称“因言遣言”,景德传灯录卷十六:“(元安)师示众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 ’”本地风光─即本心佛性,或言实相、法身。 禅者证此,为究竟义。 第9篇百年三万六千朝,反覆原来是这汉! 岂非成了守尸鬼? 参禅寻自性,悟道证本心,与那梵我合一又有什么差异? 蚊子叮牛角,盲人行入死胡同,还能做吗? 由他去! 第10篇伸指为手,屈指为拳。 因缘本空,却任那根境随心,造妖捏怪。 若说:伸指为拳,屈指为手,狮子为佛,菩萨是魔,究竟干法界何事? 永嘉禅师说: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诚然! 第11篇莫说“禅”,说“禅”即难知难了。 莫说“悟”,凡一切能说的就不是“悟”。 莫说“心”,妄想心则随境转,说了也没用;真知心无名状,却又从何说起? 莫说“佛”,若非己身入佛境,云何能以佛证佛。 因为“莫说”,所以说了许多。 第12篇达者坐禅一瞬,远胜迷执者坐禅多年。 坐禅,不以形式论断,而是取决于当下的念头。 有如次违反坐禅要领的观念:一、坐禅欲求悟(得智慧、证真理)。 二、坐禅欲求解脱(除灭一切忧悲恼苦)。 三、为自身利益而坐禅〈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去思惟,没有道场亦无生,自然没有悲愿〉。 学坐禅如斯,当是外道凡夫,不是真正的禅者! 参! 第13篇见自心污染,尚未悟得。 见自心清净,亦未悟得。 见自心空,成方广道人。 见自心真常,犊子有份。 见自心是何物,干佛法底事? ﹝注﹞方广道人─大乘中的附佛法外道,因误解大乘空义,而以恶见取空,不承认因缘果报,为断灭论者。 犊子─部派佛教时之犊子部,主张一切法实有,以补特伽罗(我)与五蕴不即不离,为生死轮回的主体,常住不灭,亦被贬为附佛法外道。 第14篇自家宝藏在哪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但寻得自家宝藏,却待如何? 凡有求问的,一概搬出自家有的东西,要多少,给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自家宝藏谁认得? 不往外看,不往内看,也不思惟计量,也不捉心令净。 恁么时,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忽然一阵开天辟地的境界现前,贫人终于见著了衣内明珠,澄澄湛湛,如是如是! 第15篇生活不是禅,禅亦不是生活。 谈生活,即吃喝拉睡、送往迎来的,哪样不是业障? 不是著相? 而禅是离一切相的。 生活在世间,朝夕面对著五尘,见闻觉知,处处贪爱,而禅却不入五尘,是出世间。 有众生才有生活,所以生活的现象为生灭,而禅究竟空,不生灭。 人不是佛,牛乳不是乳酪,因此生活不是禅。 佛遍十法界中,乳酪不一定牛乳做的。 禅,说的是一种境界,并无实质意义,非关生活,自然禅亦不是生活。 第16篇生与死,连一线之隔也无。 生,如幻;死,亦如幻。 生死不过是一种超现实的想像,究竟生前死后如何,你猜著了吗? 第17篇相同,心异,成世界差别。 同一人道,心境不同,所行相违,各各所存在的世界犹似天壤。 请仔细观察,思惟、究竟自己活在哪里? 怎么活? 第18篇生命形态的开展,即是无穷无尽的抉择。 当下一念现起,因缘就全变了。 或生死或了脱,一刀见血,岂容丝毫的迟疑。 试看? ㄇㄞ! 第19篇千万般的调味在一“吃”,吃下之后,如何? 迷惑的现象界,展露眼前,是真? 是假? 其实,真假并不重要,究竟你要什么? 你如何明辨? 如何抉择? 你的一生! 第20篇客问:如何安心? 沙门举茶一饮而尽客问:师父为何不说话? 沙门微笑客问:师父笑什么? 沙门再自倒一盏茶敬客,说:喝吧! 第21篇我以“自由意志”,抉择了出家之路。 我不是因信仰而出家,佛经里描述的境界,更非我出家的动机。 我是觉察自己应过某种生活,所以就这样做了。 现在,我的日子像一杯白水,每天从早到晚只做一件单纯的事─度众。 第22篇在家与出家不只是依戒律分别。 在家人的心可进可退,出家人却要“破釜沉舟”。 在家人的心有假期,出家人无假期。 在家人修行叫发心,出家人叫生活。 出家无家,而在家人永远不能体会“无家”是什么? 第23篇亲情割不掉,岂能称出家沙门? 怕人说闲话,岂能称出家沙门? 贪图于私利,岂能称出家沙门? 好逸而恶劳,岂能称出家沙门? 追逐权位,排除异己,岂能称出家沙门? 制造迷信,惑乱人心,岂能称出家沙门? 屈膝折腰,募款建庙,岂能称出家沙门? 心无悲悯,不恤众生,岂能称出家沙门? 第24篇我看见了泡沫内的空,也看见了空内的心情。 我看见了宇宙犹似针芒,而我就在芒端无聊地游荡。 第25篇灯火如画毕竟不是白天禅门衍派难免蛇居龙穴开山立宗,虽言好事,到末了又有谁来承担呢? 仔细瞧去! 随缘的心是直的,而随缘的路却是弯的。 第26篇以前曾想过了生脱死现在却不想以前发大愿,想度化一切现在觉得自己真没趣以前的所见所想到如今竟然如梦如幻现在终于明白不管别人说自己是什么也不过是梦中的梦而自己究竟是什么毕竟不是很重要第27篇灯火明亮的府城之夜一眼望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都在一念心中倏然展现我对这世间早已不再眷恋看此身躯彷若重重无尽的缰索而生命现象与那万虫钻动又有何异? 我的四周不须银山铁壁更无所谓著相不著相的问题圣人或大盗也留不下一丝丝的记忆府城之夜的府城终将粉碎于流转的时空幻起幻灭究竟世间在哪里? 第28篇心灯无暗夜。 证一分般若,心灯亮一分。 心灯无远近。 显一分平等,远近都有心灯照耀。 心灯不外求。 烦恼渐少,心灯渐明。 第29篇智者生活在“人”的世界中愚者生活在“鬼神”的世界中好人不需长命恶人命长更苦你想怎么活? 要活在哪里? 就应自去用“心”努力创造第30篇放下不是抛弃世间的一切,是心灵世界的自在解脱。 放下是─不追求悟境不自以为精进修行不坚持自己所认可的正法放下时─远离知见当体即真第31篇我从窗口透视每一个因缘看见了生与死竟是如此的暧昧除非我被阳光温煦地催醒到底“我”有何意义终究难以觉知我的窗口也许和你的不同但心里所呈现的恐慌不安使你我同步我希望生命永无止境但不欲接受这无止境带给我无尽的烦恼我不想这生或死不过我十分明白事实上我只能想一种不是想生就是想死终于我作了在今生最后的一次抉择心不甘情不愿地服从内心深处强烈的叫唤我走了─【记】一位精神分裂症者,十余年来,那潜伏心底的声音不断地逼她自我毁灭。 而她,家庭幸福,学业顺遂,又考上政府约聘的社工员,不但心肠慈悲,工作又认真,因此被评定为年度绩优。 当大家正恭祝她,希望她能长留乡下,继续帮助更多困苦的人之时。 她竟然接受了死神的召唤,悄悄地自杀了! 由这事例,可以证明业障的存在。 前生所造的恶业,到了今世机缘成熟时,就一定会发露的。 爰为之题诗作记! 第32篇你看见世事如聚沫吗? 你活于生之中,抑活于灭之中? 你每一个念头的转换,究竟把你塑造成何物? 第33篇睡吧! 睡是一种安息只有睡,能让你明朝重生尽情地安息吧! 安息,为了蓄积更多的妄想让明天的世间更加纷乱【解】睡眠如死,犹如一期生命的终结,故云重生。 睡眠是众生最强烈的无明,当睡眠时,即为进入大黑暗处,将此本心觉性澈底盖覆。 人的一生,用了三分一的时间来睡眠,生生死死数万次,昏昏沉沈,像混沌未开。 修行人如不节制睡眠,岂有解脱之期? 第34篇人到无求,高处高平,低处低平。 人到无求,众流入海,等同一味。 人到无求,取身心亦可,不取身心亦可。 人到无求,佛祖阎王全不相干。 第35篇心皎皎,日月亦无比。 身处众,犹如烂污泥。 外人见身不见心,何妨此心常光明。 慧眼见身随因缘,此心却是金刚性。 心已死,万劫流转不足惧。 身透空,内外澄澈胜琉璃。 身心本虚幻,云何执持不放瞎痴迷? 三千无所依,啥事东奔西跑不停息? 且道一字─○第36篇且慢! 勿让此心如转轮。 住手! 刀下是非云何生? 好吧! 但将恩仇寄清风。 谢啦! 万里无云万里天。 莎哟拉哪! 一去不回三际断。 第37篇云散雨收日头艳晒昏行人事忙心烦万教兴迷惑世间这时节走亦不是,不走亦不是放下非,不放下亦非且听吾,道一句─冲个凉吧! 待身子舒爽再说睡个觉吧! 待脑子清醒再说第38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看尽心源无心可点莫说是云是水何妨是云是水笑纳吧因缘果报毕竟空不必多言第39篇天堂地狱都无门门在你我自心中白云飘飘悠然过何处歇脚留幻影第40篇无舍不成修行。 真正的修行在于能舍─财务、情爱、心苦、病苦、人我是非. .. .. 舍希望、舍绝望、舍目标、舍禅定、舍智慧、舍圣人、舍凡夫. .. .. 一切可思可想、可行可做、可触可受,必能竭力而舍,不起一念贪惜眷顾。 若不心地光明,慧心显发者,佛祖欺诳人也! 第41篇躲在象牙塔里修行,永不得佛法旨趣。 把世间看成五浊恶世,而怕沾染,岂是佛陀旧制? 用“原始”来创造一个新的机缘应该是很好的,但分明已找不到的“原始”资料,而且自己也无法去过“原始”的生活,又何必太在意非得“原始”不可? 难道研究大乘的高僧大德,都已不成典范? 非得要去蛮荒地带挖一些“洋宝”,才能证明“原始”的威德? 佛法是教人这样吗? 【解】把时间诠释为无始无终的“圆”,是十分荒谬的说法,实际上,时间不过是众生的妄想境界而已。 把佛法说成“原始佛教”,已属无稽,又要依之修行,更加令人啼笑皆非。 知识份子执取文字相,穿西装、吹冷气,置身于精心设计的禅堂里,如何与佛世的生活背景并称? 第42篇修行人用一分读经,九分修行。 经师用九分去读经写书,一分修行。 其实连这一分究竟是如何亦不很清楚,因为─只看见书本上的道理,却看不见自己的念头,教他从何下手? 第43篇当内心澄净如水,平坦如镜时,似有雷霆万钧的气势待发。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犹止小儿啼的把戏。 殊不知─修行人是怎样地穿透时空的隔碍,置宇宙于指掌间。 尤其是─当大悲显发,胸罗无量无边的众生之时! 【记】早期,以为发愿度众是一个动作,现在才知道发愿度众是无有间断的念头,以及持续不歇的行为。 夜凉如水,仰望无垠的虚空,更觉肩负的重任是多么圣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第44篇烦恼像杂草丛生,永远也除不尽。 修行是任由那杂草生生灭灭,当它是一幅大自然的风景。 该提防的不是烦恼本身,而是─想断烦恼的心。 第45篇修行容易,过日子难。 修行,不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交接往来,都可以做。 过日子,没钱、没人,就活不下去;有钱、有人,也恐怕活得苦。 随时随地怀抱修行的意思,一定是愈活愈有滋味;一心一意只想过好日子,拼命地钻营,这个烦恼是绝逃不掉的。 第46篇修行度众,岂可自外于人? 自限樊篱,实乃我执未破。 一切都是方便,何须如此当真? 但且环顾四周,应知没有必然! 放下身段去吧! 第47篇修行人退失道心三步曲:第一步─精进曲怀抱希望,勇猛精进,逢人必论佛法,殷殷劝勉。 处处以道场为依归,开口闭口都是“师父”。 第二步─回旋曲理想与现实冲突,不知己过,执著己见,贪欲难舍,嗔怨难消,反谓修行无益,甚乃生出疑心。 感觉道场不再是坚实的依靠,而眼前的圣者成为识见与行径比自己高明不了多少的凡夫师父。 第三步─退堕曲进退取舍之时,讲求自身立场,宁可损道,慎勿损己。 游说亲友,勿过份信任师父和道场,以免将来受害。 制造口舌是非,混淆大众视听。 俨然俗人,假名修行。 【记】出家生活过得久了,心志容易销磨,若无时刻检省惕厉,恐将堕落而不觉知。 毕竟了解自己为一介凡夫,禅定、智慧均不具足,如真有一天大限来临,何能看清是佛,抑是魔? 因此,每于临睡前思惟反观,庶几俯仰无愧! 第48篇欲将此心掏空不省心在何处? 修行人动则说“舍”、说“放下”、说“不要著相”。 说了半天,却仍旧半点儿也丢不出去,反倒心更烦意更乱,这时节,难免责怪起那琳琅满目的工夫都是虚假,只有业报临头最真、最直接。 其实,说穿了不过是没用“心”。 为什么没用? 因为“不识”! 为什么不识? 因为“不知”! 为什么不知? 因为“不在意”。 劳劳碌碌、牵牵扯扯,究竟谁理会得? 空不了啊! 第49篇你为什么要修行? 为了证明自己读了很多佛法资料? 为了确认自己比别人懂得更多、更正确? 为了让大众知道自己擅长演说佛法? 为了常住道场比外头清净? 为了不喜与世人争名夺利? 为了生活安定、不愁吃喝? 为了一身是病? 为了无聊? 为经营道场,闯出一片佛教事业? 为了环境? 为了习惯、嗜好? 为了肯定自己? 为了受人肯定? 你! 为什么? 第50篇修行上最大的障碍不是认为自己不懂什么,而是认为自己懂得什么。 不是你的眼睛看不清人事物,而是看不清因缘。 你永远在分别染净对错,对于自身的言行举止永远以“标准型”为模式,却不识知一切均由“自心”所生。 也就是说,当你的心是什么,才会相应什么。 因此,修行人当善“观心”,切勿终日追逐外境,或揣摩圣意。 第51篇修行不是做给别人看,是自心世界相应展现。 修行不是一句话,是一件事,不是坐下来谈,是去“生活”。 懂修行的人只管修行,不管是非、毁誉、成败,不管受用不受用,结果如何也不相干。 懂得修行,自然流露真性,举手投足,都与佛德契入。 明眼的人一望即知,何须多言? 好好修行,莫打妄想! 第52篇修行人不可对自己设限。 认为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哪一项才干,没有哪一项才干。 认为自己的个性外向或内向;有依赖性或独立性;喜爱热闹或孤僻。 这些观念都是偏执,不是正确的修行。 第53篇修行人的心中不应有“被毁谤”或“被阻扰”。 因众生本来就是颠倒的,而因缘也是无常的,在大环境里彼此的牵绊与碰撞之时,哪一件事物不是过眼云烟? 计较啥? 第54篇修行要从琐碎的生活细节中体会。 许多读书人常把“从书本上找道理”当做是修行,其实他连吃饭都不会。 他是被“我执”牵著鼻子跑,只要一碰到境,开口闭口不是哪本书怎么写,就是某大德怎么说。 如别人讲的道理和自己研究所认定的道理不一样,就说别人的道理不对、是邪见。 又如看见别人没事闲聊,就以为他们不精进用功,专讲俗话,不像修行人的风格。 这类读书型的修行人,喜欢把自己塑造成有内涵、与众不同的行径,而在日常生活中挑三拣四、好恶分明,甚至讲求气氛品味,连穿一件衣服,也得研究适配的问题,完全违反了修行最根本的观念─自在、随顺。 修行,如是坚持依著自己的性格、或所累积的知识去安排,岂非真理没有准则,而成了各有各的真理了吗? 修行,在穿衣吃饭里,在送往迎来里,在没事呆坐的时候,办事、聊天、出坡、休闲,哪样不是真正的修行? 第55篇乍然梦醒,山河大地变色。 往昔,对这世间充满著迷恋,虽然过得辛苦,兼且烦恼频生,但于苦的背后又觉异常的甘美。 如斯心情,岂是言语文字所能形容? 现在,对这世间有著无尽的悲悯,一切的付出都无求而且甘心。 最要紧的,回看凡俗苦乐夹杂的日子,惊觉犹似饮鸩止渴,真是可怖! 梦醒之后,永恒的清凉认取今生及未来将会不异,所以一切锦绣或污秽的世界,竟如琉璃般透明而无法分别。 终于见到了真面目! 第56篇有无天地不关“心”。 天若无地天非天,地无天相不成地。 有情之时天地存,无情天地亦不亡。 凡夫将心测天地,圣者天地自任运。 心生,天地随之而生;心灭,天地随之而灭。 这即是众生心。 心无生灭,心不是心,亦无天地名可生,无实有天地可立。 这即是圣心。 天地与心,两不相干。 第57篇用脑过度的人,常会羡慕那些打杂的。 而打杂的,永远在咒骂那用脑的不体恤人,不知打杂的辛苦,只会任意指挥人。 所以,打杂的终究是打杂的,从来不用大脑想想:为什么有文明? 有科技? 为什么一个团体能运作、能发展? 当打杂的时间一到来上班,时间一到就下班时。 你可知用脑的工作时间比你多一倍? 【记】万般皆不去,只有业随身,各人作的各人自受,岂可怨天尤人? 说世间不公平,试问:谁造成了这不公平的现象? 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果报应之不爽,可怕! 可怕! 三思! 三思! 第58篇何谓失却正念? 坐禅时,一意追求定境。 一但得定,沾沾自喜,到处吹嘘。 此是外道行径,非正念。 费心参禅,若有所悟,说演自如,行住坐卧,或动或静,皆以为无碍。 此是识神作祟,非正念。 妄念一起,强力遏捺,看似清净,实乃浑浊沉积,从未扫除些许。 此是石头压草,非正念。 觉自身如虚空,心无住著,像那死人一般,无物可攀,便认定解脱大事已明。 此是空亡游魂,非正念。 何谓正念? 说似一物即不中! 第59篇修行应于日常生活中,专精制心,想到就做,不拘行住坐卧、交接往来,或动或静、或独或众,尽量守住此心,不起好恶分别,念头单一,不为境转。 心若澄明,立见自身烦恼多少,烦恼里头,因缘始终何事何物。 于是行止运观,静慧发生,无明分分除断,法身分分增长。 纵使遍历三界,六道出没,究竟真金显露,不惧污泥。 一生依此,乃至千万长劫犹不改易,仍不得悟者,愿代一切众生自堕拔舌。 【注】(一)无明─烦恼的根源,其事即见与爱。 (二)法身─证得般若妙智后,所显发的清净功德。 (三)三界─世间的总称,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四)真金─即如来藏、法身、佛性。 (五)拔舌─地狱名。 第60篇修行成果鉴定第一阶:明、净、善、柔。 明,知见明了,于因缘果报明晰,解知诸法如幻,不以世法观世间。 净,内心澄澈,不为物役形拘,思惟自在无碍。 善,慈悲发露,常能利济众生。 柔,言行温和亲切。 有诸,真修行人。 无者,口说心迷,邪伪之人。 第61篇自己跟自己竞赛。 修行就是不断地突破自己的瓶颈,超越体能和智力的极限。 修行要面对无奈的现实,生活在无聊又无趣的环境中,你必须把自己当做一粒圆球,蓦直地、毫不犹疑、没有半点眷恋地滚过去,而且面带微笑,毫发无伤。 当然,也许因你是凡夫,所以才看不见自己的心,但你不能看不见自己的一举一动。 你可能无法控制念头内的幻觉,却必须专心一注地达成心与言行的合一。 这是一个由不得自己的人生旅程,莫管别人做了什么,紧守六根门头,勿让烦恼贼入。 澈底打垮─那深藏无始劫来的坚执! 第62篇二六时中,寻个寂静处。 修行人不论有事无事,行住坐卧,都要守住此心,不令放逸。 此言守心,非将一心放于某个部位而集中注意力,而是让此心不动不摇,安隐寂静。 寂静为定,定中生观,见一切烦恼,一一断之,即渐次增长智慧。 若言寂静为禅,即成外道,无关悟境矣。 第63篇修行是虚招。 修行人有三事应断:一、烦恼。 二、习气。 三、修行之心。 若有修行之心,即烦恼习气未除,仍是一介凡夫;若无修行之心,即不知烦恼习气为何物,非但凡夫,甚乃鄙俗。 然则云何应断修行之心? 先以修行之心,断己修行之心。 既断,便知无有修行,无烦恼习气,无了生脱死,无凡无圣。 正所谓:纵横法界求之遍,非空非有无得失。 世出世间如梦幻,作佛作魔在一心。 所以修行一事,即非修行,是名修行。 修行人! 切记! 勿执“修行”而废“心”! 第64篇修行人的佛法在生活中,读书人的佛法在文字中。 修行人是心对行,读书人是把所有的经论剪裁后,重新汇整,再贴上“自我主张”的标志。 修行人的胸襟随体证而无限扩展,读书人随著学问累积而识见。 愈来愈针对某一焦点,往往促使胸襟日益萎缩。 修行人承担放下皆自在,读书人只愿承担自以为该承担的,放下那几经思考而不得不放下的。 修行人见对立的因缘背后圆融的调和,读书人不是对立就是调和。 觉悟真理和钻研名相,岂可同日而语? 第65篇修行,俗心圣事。 度众,圣心俗事。 这当中关系悟与不悟,而有千差万别。 悟者,俗圣双泯,真心独露,因此修度自在;不悟者,俗是俗,圣是圣,无明盖覆,修也困顿,度也困顿。 其实,修行度众都不过一句话,打个喷嚏罢了。 其实,俗人看的想的,永远是俗心俗事;圣人永远是圣人。 转凡成圣,行吗? 【解】佛法中言“转识成智”、“转凡成圣”,似乎从前是没智慧的凡夫,现在心念一转,变成具证的圣者。 此皆心外求法,永远沈伦于世间而不得出离。 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本来天成,非由修行而得。 今明修行者,即“但尽凡情,不求圣解”的意思。 又,圣心朗然,犹日月的一无遮覆,虽终日行度众之事,其心中却无众生可度。 正所谓“饥来吃饭困来眠”,一切随缘,何须用心刻意? 由凡夫地欲顿超圣域是不可能的,只有澈见幻躯不异佛身,一向即与释迦同一鼻孔出气的修行人,才能真正的翻转! 第66篇修行是─哪边出了毛病,就往哪边开刀下药。 如果你喜欢哪些事物,最好立刻远离它们,也许那是包著糖衣的毒药。 如果你不喜欢哪些事物,你应当试著去认识,或找个机会去做做看。 当然,这里中有一定的轨则,就是不能造恶业,或干扰了别人的生活及权益。 一切的喜欢不喜欢,都由重重我执所生,如果你无法克服贪爱,将为自己带来矛盾和苦恼。 因此你一定要忍受短暂的懊丧,专找自己的毛病狠狠一刀,硬下猛药! 第67篇执取过去的因缘,是有碍修行的。 生于浊世,难免有种种的恩仇情怨,若无时无刻受这影尘沾染而扰乱了定境,或左右正确的思惟,必将绕回原地,永无解脱之期。 身为禅者,应掌握现前的一念─放下! 断前际后际,千万不要作魂牵梦萦的拖尸人呀! 第68篇圆觉寺的午后,传来鸟叫虫鸣。 在感觉上,仿佛已是许久未闻,其实是闻而不入于心。 这个发现证明自己乃一介凡俗,终日追逐五尘,致使心灵闭痼,成为“众生”。 众生,五众和合所生,纷扰扰,闇冥冥。 究竟谁是我? 【记】初秋时分,独在禅堂的廊前小憩,微风吹拂,思惟奔驰。 突有南柯梦醒的悲凄之情,才知掉入了记忆的漩涡里。 的确是凡夫呀! 第69篇业报的发露有一定的阶段性及周期性,如能适时适切地掌握其发露的先机将可有效对治。 所谓“无业不报”,钜细靡遗,而对治的方法是随顺与制心。 知因果昭然不昧,甘心承受,即是随顺。 当报来之时,立刻放下一切的世缘俗务,专精修禅,即是制心。 不管轻重诸报,都不可怕,唯坚执己意而不放舍,贪著五尘,昏蔽五识,随业沉浮,乃至仇怨自己所处的环境,诋毁宿昔修学的佛法,才是终生大敌。 第70篇生老病死不是大事,其实最难缠的是“心”心起情执,瞬息万变,虽然简要地说名“无常”,其实一切幻化,哪有什么时空问题。 生老病死由“心”,所以修行应治心病。 心病为何? 不知六尘如幻、生死如幻,坚固执取不放舍。 若果一念返照,见心源本无一物。 通! 整个大黑漆桶一时翻转倒卷,就算阎王老子算总帐,又有何惧? 第71篇生老病死不是大事,其实最难缠的是“心”心起情执,瞬息万变,虽然简要地说名“无常”,其实一切幻化,哪有什么时空问题。 生老病死由“心”,所以修行应治心病。 心病为何? 不知六尘如幻、生死如幻,坚固执取不放舍。 若果一念返照,见心源本无一物。 通! 整个大黑漆桶一时翻转倒卷,就算阎王老子算总帐,又有何惧? 第72篇透视果报,解剖因缘。 业的成熟绝非偶然,应予完全承担,不可故意逃掉。 现实,能自由脱身吗? 在因缘中,能知一切皆随业受报,而觉性却不动不摇。 因缘本空,果报如幻,计量些什么? 第73篇业力不可思议吗? 不论凡圣,都必须随业受报,无所遁免。 唯凡夫受报时,苦恼煎迫,不得解脱;圣者心无挂碍,安然自在。 云何如斯差异? 凡夫随业转,感觉自身承受业果;圣者虽置身业缘中,心不受业,无住无念。 业力虽非任何方法能予改变,却可因心转境,入而不入,受而不受。 从世间相来看,业力结构与悟的层次确有密切关连。 即愈偏向矛盾驳杂失控状态的业力,其悟境愈低;愈单一化纯正化,可用定慧驾御的业力,其悟境就愈高。 生活在感觉中,感觉自己真的在生活,就算狂风暴雨,天崩地坼,也是心甘情愿。 所以人生如惊涛骇浪,如入地狱煎熬,也可以说成锻炼,美其名又叫“修行”。 这样子过生活,人生岂不是很可悲,很可笑吗? 结论:凡夫的业力不可思议,圣者可思议一切业力。 第74篇对于因果的肯定,是析果证因,而非从因论果。 所以当你得到了什么报应,就应明白宿昔造了什么业因。 而修行的原理在于阻断业因,自然不必去管究竟会得什么报应。 第75篇无福一身轻。 福,是一种价值感,而每个人对价值的衡量标准不同,所以对“福”的果报承受也不同。 有人以名利富贵为福,有人以多子多孙为福,有人以长寿为福。 但名利富贵常引来灾祸;多子多孙每滋生纷扰;而长寿若与贫贱、劳苦、疾病相随,又有何福可言? 有人以抛弃世间一切为福,以长伴清风明月为福,但仔细想想,这与那飞禽走兽岂非同类? 岂不自贬品级? 其实,无福是心的自在随缘,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正常显达时,积极创造利生的机会;隐遁时,安于禅悦,耕于山野。 无福,就是人生无价。 第76篇肯定自己的确一介凡俗实在很难。 就算你有自卑感,也常坚持自己的意见,常以自己的标准当天尺去判别事物。 所以表相自卑,骨子里却傲气十足,甚至用“自卑”为挡箭牌,排除一切所嫌所恶。 这个模样,你能自称“凡俗”吗? 第77篇人生毫无终点成佛并无实质意义所有的圣贤都在不断地说谎,让那无际的众生竭其所能改善现状。 而我─竟然心甘情愿充当前锋,勇猛不退! 发布时间:2025-10-12 13:27:3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2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