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界法师:《金刚经》释义 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 内容: 《金刚经》释义——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复次须菩提。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 无人。 无众生。 无寿者。 修一切善法。 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所言善法者。 如来说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 净心行善。 从这个标题上我们就能明了,“净心”的原文原话是“梵心”,就是那个凡夫心要清净下来,要安静下来,这样去做善事,这是从表面上来理解。 如果从自性上来理解,只有达到与宇宙相合的时候,做出来的行为,都可以叫作善事。 逆天而行肯定是恶事。 顺天而做顺天而行,基本上都是善事,这是从自性上来讲。 从法上来讲,只要心中还存在有法的执著心的时候,那情生就会有高下。 什么叫情? 因为人是有情感的,七情的情,有这个情就会分出高和低了。 分出高和低的时候,我们会把握不住,分别心就出来了,也就无法净心行善。 【复次须菩提。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这一段上来分析的话,释迦佛再一次告诉须菩提,所有的法都是平等无二的,无有高下的,这是从表面上来分析。 从密意上来讲,从法义上来讲,这句话就出来真正的味道了。 我们人间有一句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人间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佛法里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不是一样的呢? 非也。 从表面凡夫的眼光看,这两个概念有时候可以对等。 从修法上说,修行的机缘、修行的法都是一样的,这叫是法平等,没有高下。 起步都是一样的,并不是根基都是一样的。 比如说上师传一个咒语,传一个人,传十个人,传一万个人,都是这个咒语,是平等的。 不是说你有钱,上师就传你一个秘密法,你家穷,就传你一个平平常常的法。 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是一样的对待,起步都是要从基础修起。 不是因为你家里有钱,就不用修基础的,传一个秘密法,就一步登天,这是不可能的,那就叫情生高下了。 这个情是因为你家里有钱,我生了情,生了一个什么情呢? 假慈悲情,这叫人情。 人情有时候是会耽误事的。 从自性上说是法平等,这个法是指的心性,每一个人的心都是圆满具足的,都是具有如来智慧的,都是圆满无碍的,都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 我们给它起个假名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只能说现在我们在凡夫地,还有些区别,在果位果地上是平等不二的,没有高和低的。 释迦佛和大日如来,谁也不高,因为他俩是一个人。 我和释迦佛也是一个人。 从名相上讲,他叫释迦佛,我叫法界。 从自性上来说,我和释迦佛就是一个人,他是我,我是他。 因为心心相应,即为佛祖,法法相通,即为圣人。 所以说从自性上讲,我们都是圆满无碍,平等无有高下。 只有心真正的清净无为了,法相我相全没有的时候,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体现出来了。 这是自性的东西,不是表面的东西。 【以无我。 无人。 无众生。 无寿者。 修一切善法。 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我们真的内心当中自性当中,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的时候,那修一切善法,都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里的修一切善法,不是意识形态分别的善法,是没有四相法相后,自己的心性自然体现的都是善法。 这个善不是爱憎分别的善,是清净的善。 当自己的心清净了,所流露出来的都是善法,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从修行的次第上讲,这个一切善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比如佛道儒传统文化、冥想、气功、释迦佛和老子讲的经典等等都是善法。 如果我们离开四相去修行所有善法的时候,都能证到清净的菩提心。 只要真正自性达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法相的时候,一念清净的时候,修人间的一切善法,最终都能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并不是说真的成佛了,是能证得清净的菩提心了,释迦佛并没有说修一切善法,就能得佛的果位,那还有一定的区别。 释迦佛修了那么多善法,他没有得到佛的果位。 大家看过释迦佛传的都能知道,他从小就开始学五明,然后出宫之后又学了六年的瑜珈,这都属于善法,但他没有证到佛的果位,他在菩提树下入定观察之后证得了佛果。 这一句话表明,修行善法不是最终的目的,修这一切善法只能表明离佛果近了,但肯定的一点,修的这一切善法,都能得到智慧,都能得到清净的菩提心,释迦佛这一段说的是这个。 密意也就是说自己的自性,不要去染著一切世间法,不要有法相,不要有非法相。 如果去染著去执著,心有住,那还是世间的凡夫。 用无执著心去修一切善法的时候,才可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迦佛讲的经,一定要从几方面去理解去看,第一是从文字表面上先去理解,然后从密意上去理解,然后从自性上、从自身上去理解,这个时候就能知道释迦佛到底说的是什么。 【须菩提。 所言善法者。 如来说。 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这里佛又进一步的说明,真正行善的人,并没有行善的心态,没有行善的概念,都是原本自性的流露,所以说善法,是心,是无形无相的,是如来本性,是虚空,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给它一个假名叫善法而已。 这里依然是指的心态,不要有任何污染的心态、住相的心态。 发布时间:2025-10-12 09:11:0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2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