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界法师:《金刚经》释义 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 内容: 《金刚经》释义——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须菩提。 于意云何。 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 我当度众生。 须菩提。 莫作是念。 何以故。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 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 如来说有我者。 即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 凡夫者。 如来说即非凡夫。 是名凡夫。 化无所化。 化是用智慧善巧方便,把自己明白的真实不虚的道理讲给众生听,帮助众生解脱。 无所化,就是心中没有救度众生的心态,这是大乘人入道的心态。 从密意上讲,自性本身就是清净无为的,是不增不减,圆满无碍的,不需要外来的再来教化。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 我当度众生。 须菩提。 莫作是念。 何以故。】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汝是须菩提,还有后面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个罗汉、在家的居士优婆赛、优婆夷都在听法,还有人非人等都在听法。 从名相上,是须菩提,从密意上讲,是在场所有听法的人。 不要想我有度众生的心念,须菩提啊,为什么不要有这种想法呢?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 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佛明明白白的告诉须菩提和所有听法的众生不要有这种想法,我前边说的你们不要理解错了。 如果你们理解错了,就是你们心中还有一个法执没有破掉。 化物所化就是在打消他们心中的疑虑。 我们自性本是清净,圆满无碍的。 既然是圆满无碍的,哪来的众生需要我度,这是从自性上讲。 从名相上来讲,我只是把宇宙的真理说给你们听,我释迦并没有亲自扶你们过河的过程。 心一旦清净了,自性的烦恼众生都归顺了大灵,哪里还有众生需要自己来度,所以说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一旦入道,心中就没有度众生的心态,而是用自己的光明来善照着自性众生,自性众生是自愿的来归顺大灵,反而成就了自己和众生。 如果有了度众生的心态,就有了四相,也就不可能让自性众生来信服了。 心真正清净无碍,心无能所的时候,才能成就自己的心愿。 简单说就是一句话,一切不执著,以无我的心态随顺一切众生心愿,当下承担一切众生因果,不受后有(不再投胎了),这是如来想要说的话,但是如来释迦不昧因果。 【须菩提。 如来说有我者。 即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 凡夫者。 如来说即非凡夫。 是名凡夫。】从自性上讲,须菩提啊,如来说的我,是大我,是常乐我净的我,是自性清净圆满无碍的我,是无我的我,是无形无相的,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因为尽虚空遍法界全都是我,我是圆满无碍的,处处有我,只是一个假名是为我,而凡夫住相却把大我当成了一个有形实在的我。 从凡夫地讲,须菩提啊,如来所说的我,是一个四大假合的我,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我,是无自性的,是业报身,是虚幻不实的,而凡夫却认为这个假我是真正的自己,造业轮回不息。 释迦佛说凡夫之人,凡夫就是没有觉悟的、无明的、烦恼的众生,凡夫还真的以为如来是一个实在的我。 第二层就是指凡夫还真的以为四大合和的是真我。 释迦佛的语言用的很巧妙,从头到尾一语双关的话非常多,从显意从密意来解释一句话。 凡夫是无明的、妄想的、不真实、是四大假合的我,非凡夫就是假合的人体,我们只是给安立一个假名叫凡夫。 如果清净无为了,圆满无碍了,达到常乐我净了,达到佛心涅槃心时候的我,就是真我,就是无我,就不是凡夫了。 人我不生,就是我们后天所有的思维不再生起人我是非了,这时候的心念没有小我了。 心有四相、心有生灭法、有有为的生灭的术数、有长短黑白相对的东西,就是凡夫的心。 心不悟般若波罗蜜法,心有能所的时候,就是凡夫。 心无能所,心无挂碍,心行处灭的时候,三世诸佛也就现前了,就不是凡夫了,那就是得道的人了。 发布时间:2025-10-12 08:49:3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2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