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这样读《金刚经》让佛祖坐心头——大乘正宗分 内容: 这样读《金刚经》让佛祖坐心头——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一分,是本经的一个关键。 他提出两个关键概念,无余涅槃与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非菩萨。 这或许是一个需要实证的境界问题,不好过多文字解说。 然而,不做解说,理解,于证悟上,又很难有所得。 所以,有时候,去思议“不可思议”的佛境界,也是迫不得已。 如果讲思议,或者说理解,这就显现出深入经藏的重要性了。 比如这里,要思议佛境界,看佛经,找到关键点,找到佛所说应机所在,很重要。 而,这一分的应机在哪? 就在一开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无余涅槃,无四相分别,就是菩萨降伏其心的实证过程,实际方法。 那么,反过来,自然也成立。 无余涅槃,无四相分别,是心的一种状态,是心的一种行为。 所以,佛说“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因为灭度的是“心生众生”,而不是外在实有众生。 这个外在实有,是我对照自己的忘念加的,形成对比的说辞。 关于六祖禅师慧能大师,有一个著名的典故,风动、幡动、仁者心动,恰恰可以用来理解这里的“众生”。 这里的众生,正是“仁者心动”的众生。 这里的众生,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因此,仁者让自己的心动归于无余涅槃,风动幡动如何呢? 并没有灭度。 风要动,他还动;幡要动,也随他。 因缘和合,不攀缘,不逆缘。 仁者心动便心动了,缘过境迁,如何? 把他无余涅槃,过了就过了,不要留恋,不要继续妄想。 那么,缘不过呢? 风一直吹,幡一直动,仁者心动也一直在。 咋办? 呵呵,你有闲心,一直看着也不错。 停在这个境中,去享受,也是福缘。 打坐如何呢? 一样可以观照自己,行涅槃而入觉性。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你看这一段话,其实有三个层次。 提出问题,菩萨如何降服其心。 解决问题,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 最后还有一句,何以故? 为什么呢? 为什么菩萨要把众生令入无余涅槃呢? 因为菩萨不应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区别。 为什么说,或者说菩萨该如何? 还要用仁者心动来解释。 为什么说不应有四相分别呢? 因为一切皆是心的显现,一切都是仁者心动。 要明白这一点,无论什么众生之类,都是你的心在动。 所有一切,都是你自心的显现。 有一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佛印坐舟游湖的。 东坡笑佛印坐那像一坨屎,佛印看东坡坐那像一尊佛。 小妹笑话东坡,佛印心中有佛,看谁都是佛。 东坡心中何物? 正是这个道理。 所谓四相,众生相分别,就是我们自心的分别。 说到这里,其实又出来好多问题。 比如那要如何分别诸法、诸境等等,难道分别不需要吗? 为什么分别即是不分别,不分别即是分别呢? 一时难以言尽,还是等以后遇到了再说吧。 发布时间:2025-10-11 12:01:0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2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