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界法师:《金刚经》释义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分 内容: 《金刚经》释义——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分须菩提。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 持用布施。 若复有人。 知一切法无我。 得成于忍。 此菩萨。 胜前菩萨。 所得功德。 何以故。 须菩提。 以诸菩萨。 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 菩萨所作福德。 不应贪著。 是故说不受福德。 不受不贪。 从这个题目上就可以理解到,不受不贪表的是我们不接受有为世间的干扰,就是心不受世间的污染,内心不起贪嗔痴慢疑,没有受和贪的心态。 不受不贪。 我们的本性是清净的,是随顺的,是无为的,是没有挂碍的,没有得福德的心。 【须菩提。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 持用布施。 若复有人。 知一切法无我。 得成于忍。】假如有菩萨用恒河沙,沙子再变成恒河,恒河里面还有沙子这么多的沙子那样的世界七宝来布施。 假如后来有这么一个人,或者这么一群人,他知道一切法是无我的、无人的、无众生、无寿者的。 得成于忍,我刚开始讲《金刚经》的时候已经说了,有生忍、有法忍、有无生法忍。 这个得成于忍,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法忍,明白这个法无我了之后,就不会去憋在心里头不舒服,而是随顺,心不挂碍,水流无痕,这么一个状态、一个心态去看待事情的时候,就没有忍与不忍这种说法,所以叫得成于忍,已经修成了法忍。 如果比法忍再高一点的,就是无生法忍,就是八地菩萨往上所修的所要证得的那种境界。 【此菩萨。 胜前菩萨。 所得功德。】此菩萨就是前面讲的若复有人,这么个人或者这么一群人都可以称为菩萨。 因为他们已经懂得了,一切法当中不能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四个相。 明白了不存在四个相的时候,自然就是无我,心中就会清净下来了。 清净下来之后,不存在忍与不忍这种说法了。 所以说这样的菩萨比前面的用七宝来布施的菩萨福德要多的多,功德我们有时候又翻译成福德。 何为功? 何为德? 六祖惠能言:“内心谦下为功,外行于理是德。 自性建立万法为功,心体离念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从这句话就明白,功德不是布施供养能得到的。 功德是我们自性中的,存在于法身中,而不是外表的。 用金钱物质布施供养得来的功德,只不过得的是福报,现世福报或者是未来世的福报。 是生灭的,是无常的,是有时间限制的。 释迦佛说的这个功德,是自性要清净。 再往深里说,就是要有智慧,要具足光明,自性具足三身佛,法身是遍虚空的。 自己有了智慧光明,为人解说《金刚经》《法华经》或者讲宇宙真理的时候,得的是福德性,是无边无量的,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 所以说,前面用七宝布施的菩萨,功德没有后面懂得经文、懂得法中无我的福报多。 【何以故。 须菩提。 以诸菩萨。 不受福德故。】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须菩提,因为这么多的菩萨内心中是无我,法中无我,他们没有受福德的心念啊。 这个福德是福报,也可以是功德,这样的菩萨是不会执著福报的,也不会执著功德的,心是清净的。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这个时候问释迦佛,世尊啊,为什么菩萨没有受福德心呢? 【须菩提。 菩萨所作福德。 不应贪著。 是故说不受福德。】须菩提,心无能所,菩萨所作的福报功德,都不能去执著,更不能去贪著。 所以说这样的菩萨,心无挂碍,没有受福德的心念啊。 为了执著功德而去做功德的话,就不是菩萨,也得不到福德性,只能说得了福报,得不到真正的自性圆满的果位。 只能名说做了福德。 比如说很多人信佛,但没有修佛,只知道去布施,因为他们知道布施会得到福报。 布施一千,可以得到一万,布施一万,可以得来一百万,他们执著的是这个。 真正的菩萨做福德,是内无我,外无人。 这个时候去做福德做功德的时候,自性是清净的、是无为的、是圆满的、是具足的、是无碍的,是具足三身佛啊。 这个时候通达了一切法,就明白内心无我,外无众生。 一个平常之心,平常心是道,这样去做去度,才能真正的得到清净无为的自性圆满。 大乘佛法讲究的是无我之后,去自利利人。 小乘佛法是自了汉。 大乘佛法是必须自利利人,自己哪怕没有站立起来,都要帮助别人先站立起来。 很多初地的菩萨,或者说没有入地的菩萨,自己还没有明了佛法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就把佛经送给别人,让别人读一读,读好了再来教她。 这是大乘里面的很普遍的一个心态,这叫自己没站起来,先去利于别人,舍己利人。 舍掉自己的利益,先利于别人,先去帮助别人,叫舍己利人。 现在的很多语言都是从佛教转化而来的,比如“舍己利人”、“为人民服务”都是从佛教中来的,雷锋、张思德同志就是这样的人。 发布时间:2025-10-10 14:09:4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2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