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石法师: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导论 四、《入行》的内容与科判 内容: 四、《入行》的内容与科判简单地说,《入行》的内容就是如何发菩提心、学菩萨行的大乘修道次第。 全论共分十品,各品的品名前面已经说过了。 “菩提心利益”劝人真实发起菩提心,是第一品。 真正发起菩提心以前,先归依三宝,广修供养并“忏悔罪业”,是第二品。 续修随喜、劝请和回向广积福德,然后“受持菩提心”——发起愿菩提心并受持菩萨戒,是第三品。 受戒以后,修习“不放逸”以免违越菩萨学处,是第四品。 以“护正知”的要领去守护菩萨学处,是第五品。 修“安忍”以去除菩萨行的心理障碍,是第六品。 为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增长菩萨行而修“精进”,是第七品。 先修“静虑”止息昏散以后,再进一步修习“自他换”以强化世俗菩提心,是第八品。 为求通达诸法实相,引生胜义菩提心,以便断除一切烦恼而修“智慧”,是第九品。 将写作“入行”的善业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是第十品。 以上是“入行”各品内容的大义。 如果把这十品大义进一步加以归纳,那么我们也不难看出:前三品的主旨,在于引发尚未生起的世俗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中间的“不放逸”、“护正知”和“安忍”三品,在于训勉学人如何守护已生起的菩提心和所受持的菩萨戒,不让它们有所染污、退失;接下来“精进”、“静虑”和“智慧”三品的主旨,一方面是要增进并净化已坚固的世俗菩提心,另一方面则要求进一步引生纯净无染的胜义菩提心,并依此力行出世间波罗蜜多,增长清净的福慧资粮,地地升进以至于究竟;最后的“回向品”是回向发愿,也是增长福德令成无尽的另一种方便。 ①如果再换成另一种角度,套用寂天自己在《学集》中的话来说,那么前三品的主旨就是要引发一种最殊胜的意愿,愿乐把自己的身体、所受用的资财和三时所修的一切善业功德完全“布施”给一切有情,并且开始真诚地去实践;中间三品主要是说明:如何在实践的过程中“守护”好自己的身、财、善根,以便能实现利益众生的意愿;至于已经守护好的利生资粮要如何进一步加以“净化”和“增长”,那就是后面四品的内容大要了。 当然,以上只是一种大略的分判而已。 如果要细加追究的话,那么增长受用和善根可以并入“不放逸”和“精进”两品,而“回向品”和“安忍品”中也都含有守护受用的内容和意义;只是这样一追究,全论的体系就显得有些支离破碎了。 总而言之,如何发起菩提心,乃至于如何进修六度万行,以便以布施、守护、净化和增长身、财、善根等方式利济群生,这就是《入行》的主要内容。 由于《入行》没有把“布施”独立出一品来论述,所以多数学者都把“回向品”判为开示布施的一品。 这种看法当然也言之成理;不过笔者却另有管见。 寂天在《学集》“集布施学品”中说:把自己的身体、财物和三时所生的一切善业功德完全布施给一切有情,并且要加以守护、净化和增长,这就是菩萨学处的修学要领。 ①在同品品末的结尾处,寂天更引述《宝云经》作了一个画龙点睛式的结论说:能圆满施舍一切,就能证得菩提;施舍,就是菩萨的菩提。 ②《入行》第三品,第10、11颂也说:为了成办一切有情的利益,我将毫不吝惜地捐赠我的身体,施舍种种受用的财物和三世所修集的一切善根福德。 若能打从心底完全施舍身、财和善根,我将超越一切忧苦而达成佛果的究竟涅槃? 由此可见,寂天非常重视修舍。 在他看来“舍”之一字几乎是大、小二乘行门的总持了。 二乘行者由于舍离了对三界的一切贪着,而获至涅槃的寂灭妙乐;大乘菩萨则更进一步连涅槃妙乐也一并舍却,以所谓“智不住诸有,悲不住涅槃”的无住境界圆成无上菩提。 正因为寂天认为修舍在菩萨的行门中是最主要的,所以不但不把“布施”独立成一品,反而把“施舍一切”的观念分散在每一品中强调;因此在《入行》中,施舍一切的法义几乎品品可见。 以上简要说明了《入行》各品内容的要义,下面是更详细的内容介绍。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所谓“发菩提心”,就是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而发起一种求取无上菩提的真诚意愿和行持。 这种殊胜圆满的二利心行,并不是一般凡夫随兴就能发得起来的;它必须依靠相当有利的主、客观身心条件才能生起。 哪些条件呢? 就是本品第四、五两颂所说的“具足暇满的生命”和“乐修善法的意愿”。 然则,即使具备了这两项优越的条件,“为利众生愿成佛! ”的菩提心仍然很不容易发起,而舍己为人的菩萨行则更难做到。 为了鼓励众生发起此心,趋入此道,就必须先以利钩牵;说明菩提心的种种功德,使人由衷生起向往之情,然后才愿意发心投入菩萨利生的行列。 但是,“菩提心功德广大无边”的说法凭什么让人相信并且死心塌地去实践呢? 这又须要引经据理来说明了。 因此,寂天进一步引用《华严经》,将菩提心分成愿、行两个阶段;然后再以经证和理论分别成立愿心和行心可以获得无边的果报。 最后,寂天用“敬叹菩萨”结束本章,勉励众生加入菩萨济世的行列。 本品内容相当于《学集》第一“集布施学品”的前半,也就是说明菩提心的部分。 ①而本品最前面三颂,相当于本论起首开宗明义的“序言”,与品名“菩提心利益”无关;所以这里不列科判。 第四颂以下的详细科判如下:一、明菩提心所依(一)思惟暇身难得(二)思修善心难生二、思惟菩提心利益(一)总明菩提心利益1. 能消重罪2. 能获妙乐3. 能办所求4. 名至敬归(二)总喻菩提心利益1. 转劣为胜喻2. 珍贵难得喻3. 得果无尽喻4. 能除恐惧喻5. 能灭重罪喻(三)引经证成(四)别明菩提心利益1. 菩提心之种类2. 愿心与行心之利益(1)愿心利益(2)行心利益三、菩提心利益之依据(一)引经证明(二)以理成立1. 愿心获益之理(1)所缘广大(2)无与伦比(3)珍贵难生2. 行心获益之理四、敬叹菩萨第二品忏悔罪业如果一个人已经生起发菩提心的意愿,并且真诚想要受学愿、行菩提心的学处,那么在受持愿、行菩提心之前,他应该先净除罪业,积聚资粮。 寂天在《学集》中举了一个譬喻说:就像农夫下种之前,须先除草、杀虫、翻土、灌溉和施肥,才能使种子顺利发芽、茁壮、成熟乃至结果。 ①又如迎请国王,不能请他到一个脏乱不堪的地方,必须请到一个打扫清洁、布置庄严、使人心情愉悦的华厦才合适。 同样的道理,在一个充满烦恼和罪业的心中是发不起菩提心的;纯净的菩提心必须在三业清净的身心中引发,才能产生显著的效果。 ②在传统的印度佛教中,净罪积资的通轨是“七支供养”。 因此,寂天在《学集》第一“集布施学品”中说:心量广大的有情听闻菩萨学处以后,虽然他的智慧仍难以理解菩萨行,但是却乐意承担救度无量众生痛苦的责任。 这种人应该先1. 礼敬诸佛;2. 广修供养;3. 忏悔罪业;4. 随喜功德;5. 请转*轮;6. 请佛住世;7. 回向菩提;然后启请善知识,并随之发心。 ①这“七支供养”各有对治不同烦恼的作用与增长福德的功能:1. 礼敬诸佛:对治傲慢,增长敬信心,强化菩提心。 2. 广修供养:对治悭吝,积聚福德资粮,增长学佛顺缘。 3. 忏悔罪业:对治恶业与昧于因果的无明,消除修法的逆缘。 4. 随喜功德:对治嫉妒,增长福德与上进心。 5. 请转*轮:净化邪见与谤法的恶业,增益闻法的因缘。 6. 请佛住世:消除长寿健康的障碍,成就不坏佛身之因。 7. 悉皆回向:对治我所执,增广善根,令成无尽。 ②其中,前三项即本品的主要内容,后四项即第三品前半的主要内容。 本品的内容虽然包含了“礼敬”、“供养”和“忏罪”三项,但有关“忏罪”的内容最多,共有三十八颂,约占全品份量的三分之二。 所以寂天立“忏悔罪业”为本品的品名。 其次,在内容的编排上,本品以“供养”居先,“礼敬”位次,“忏罪”殿后,与一般“七支供养”中的前二项顺序刚好相反。 关于“供养”,本品共有二十二颂;其内容大都属于意识上想象的观修,只有第8、9两颂法供养的意义最为明确。 若依《华严经》“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的经义而论,那么这两颂是比较值得我们去留意与深思的。 又,“礼敬诸佛”和“广修供养”,依次相当于《学集》后面的第十七、十八两品——“恭敬作礼品”和“念三宝品”①;这两品的篇幅都很长。 而“忏悔罪业”则相当于《学集》“清净品”②,不过在内容上稍有调整,似乎比较偏重在整个忏悔过程中的心理疏导。 至于忏悔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四法经》:佛言:慈氏,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减先所造久积过罪。 何等为四? 所谓悔过行、对治行、制止力、依止力。 复次,一、悔过行者,于不善业行,多所改悔。 二、对治行者,谓造不善业已,极为善业及余利益之所对待。 三、制止力者,谓由读诵禁戒得无毁犯。 四、依止力者,谓归依佛法僧宝,亦不弃舍菩提之心。 ③上述《四法经》所说的忏罪四法与本品所说的四法,在顺序上稍有差异;最后的“依止力”已被改放在本品忏罪四法中的第二位,而且在四法之前又添加了“归依三宝”一项。 我想,寂天之所以这样调整,大概是因为大乘忏悔的依止对象总离不开三宝,所以“归依三宝”必须放在“发露忏罪”之前。 由此可知,与编辑《学集》时代的寂天比起来,创作《入行》时代的寂天对于经义的理解确实另有一番新的体悟。 以这四种方法忏除罪业的情形,和一个中毒病患寻医治疗的过程颇为相似:一、发露先罪,如同吐泻腹中的毒物,可以避免罪恶感潜伏在内心深处作祟;二、依止三宝,就像病人在吐泻之后事医,可以消除内心的恐惧与不安;三、依教对治,就像除去毒物以后继续服药调理受创的脏腑,并打点滴补充虚损的体力;同样地,发露过后,必须赶紧闻思修习佛法,调伏烦恼,积集资粮,恢复道力,以免烦恼病毒又乘虚而入;四、誓不犯罪,就像病愈之后小心饮食,以免误进有害之物而引发故疾;同样,罪障发露清净以后,必须严持戒律才能防止罪业再度发生而障道。 如果一个人能完全依循这四种方法去忏悔,那么从前种种适合罪业种子现行的贪瞋和焦虑等心理温床,就会逐渐转化为虔诚、安详、慈悲和智慧等有碍于恶业种子成长的健康心理状态。 像这样的修习日久功深,一旦恶业种子被破坏到某个程度而失去它应有的感果功能,那么即使以后遇到合适的因缘条件,也不至于再润生恶报的作用。 因此,以四力并进而修忏悔,的确是最有效、最圆满的方法;单靠其中任何一项皆难以奏收全功。 大乘四力忏罪的基本原理大抵如是。 若要严格地在义理上追究,那么梵语忏摩的意义应该仅止于“发露先罪,祈求宽恕”一项而已;其余三项,不过是为了圆满忏罪而在修法和意义上所作的延伸罢了。 关于忏罪,《学集》第八“清净品”中的材料相当丰富,欲知其详者可以参阅。 本品的详细科判如下:一、献供三宝(一)目的与对象(二)献供本身1. 供无主物2. 供自身心3. 供想象物(1)一般供养(2)无上供养二、礼赞三宝(一)口赞三宝(二)身礼三宝三、归依三宝四、四力忏悔(一)出罪力1. 坦诚发露忏悔2. 须尽速忏悔之因(1)思惟寿短无常而悔(2)思惟造罪无义而悔(3)思惟畏罪惧死而悔(二)依止力1. 总依三宝2. 别依菩萨(三)对治力——依教奉行1. 喻惑如病须对治2. 喻惑如险须慎防3. 劝速对治莫苟安(四)誓不犯罪力第三品受持菩提心如前所说,做好随喜、劝请和回向等前行以后,便正式受持愿、行菩提心。 由于菩提心能利自他,便能引生无边福德,所以对于所受持的菩提心应当由衷欢喜赞叹。 本品的详细科判如下:一、前行(一)积聚资粮1. 随喜功德(1)随喜下士离苦得安乐(2)随喜中士断惑入涅槃(3)随喜上士发心成正觉2. 请佛住世3. 请转*轮4. 悉皆回向(1)总回向(2)别回向(二)升华自心1. 尽舍身财善根2. 愿成他利之因3. 愿成所求之因二、正发菩提心三、结赞菩提心(一)思惟喜获菩提心(二)思菩提心能利他1. 能除苦果2. 能灭苦因3. 能成利乐第四品不放逸既然已经发起愿心,也受了菩萨戒,就应该谨慎持戒,毫不放逸;以免违犯了菩萨学处而堕落恶趣受苦。 本品所阐明的不放逸大约可分以下三项:1. 于菩提心不放逸;2. 于学处不放逸;3. 于断烦恼不放逸。 其详细科判如下:一、略说不放逸二、广说不放逸(一)慎持菩提心1. 不应舍菩提心之因2. 舍菩提心过患(1)堕恶趣(2)损他利(3)迟登地(二)慎守学处1. 慎防罪恶(1)放逸定堕恶趣(2)放逸佛不能度(3)放逸易失暇满(4)暇满失已难再得(5)暇满难得之理2. 认真修善(1)不修善实愚(2)临终起忧苦(3)后世更受报(三)尽力断烦恼1. 思烦恼过患(1)令不自在(2)引恶趣苦(3)为害无尽期(4)友彼徒自害2. 不应忍烦恼3. 发奋灭烦恼4. 惑去不复返三、结劝第五品护正知这一品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持守菩萨戒。 心意是行为的主导,心正则行正;守护好这颗心,就能守住菩萨学处。 因此,寂天在《学集》第六“护身品”中引《宝云经》说:知一切法皆依于心,心为先导故……接着又引《华严经》说:于自心建立一切菩萨行故……应守护心城,谓不贪一切生死境界……应净治心城,谓毕竟断除悭嫉谄诳……应宽广心城,谓大悲哀愍一切众生;应开心城门,谓悉舍所有,随应给施……应严肃心城,谓逐诸恶法,不令其住……若能如是净修心城,则能积集一切善法。 ①然而,如何才能把心守护好呢? 那就须要依靠正知和正念了。 所以寂天接着又说明无正知的过患和正知正念相得益彰的道理,并由此导入本章的主题:学习如何以正知正念持守菩萨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 至于圆满菩萨学处所应注意的其它相关事项,则放在本品的最后说明。 又,本品大部分的内容都可在《学集》“护身品”中找到根据,可看成是“护身品”的纲要;而其余内容则散见于第一“集布施学品”、第三“护法师品”、第七“护受用福品”和第十二“治心品”等处。 本品的详细科判如下:一、守护学处之要——护心(一)护心则能护一切1. 总说需护心2. 纵心过患3. 护心功德(二)护心则护一切之理1. 过患依心2. 六度依心(1)布施依心(2)净戒依心(3)安忍依心(4)精进依心(5)静虑依心(6)智慧依心(三)应勤护心1. 略说2. 广说(1)护心方式(2)护心原因(3)护心至上二、护心方便——正知正念(一)略说(二)广说1. 无正知过患(1)办事力弱(2)记忆衰退(3)戒律不净(4)毁坏宿善(5)妨碍上达2. 护正知方便——护念(1)生正念之法(2)由正念生正知三、以正念正知护心(一)学律仪戒1. 清净三门(1)观察身口(2)观察心行(3)说明开遮2. 守护令不退(1)莫令心散(2)弃无义行(3)细察动机(二)学摄善法戒1. 断不学戒之因——贪身(1)不应贪身之喻(2)观身不净(3)思身无精妙(4)不应贪身之因(5)应令身修善2. 应善巧修善(1)举止应安详(2)应喜他人善(3)应巧学众善(三)学饶益有情戒1. 应勤利他2. 利他方式(1)以财物饶益(2)以佛法饶益(3)以威仪饶益(四)结语四、圆满学处之余要(一)广说1. 净化学处之因2. 应学之范畴3. 修学之原则(二)结义第六品安忍瞋恨是学佛大忌;因为瞋恨不但会伤及他人,更会给自己带来今生和后世的痛苦。 因此,寂天特别用了一百三十四颂来劝人修习安忍。 在一般论述安忍的大乘论典中,大概要以《入行》的立论最为精辟独到了。 此外,《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安忍品”中阐明安忍所含盖的层面也相当广泛周详;若能配合本品一起阅读,应有另一番领悟与收获。 本章首先说明瞋恨的过失和安忍的功德,由此引入正题——如何修习安忍。 寂天首先指出:瞋恨的主要原因是欲望受到压抑或挫折;然后再从《法集经》所说的“安受苦忍、谛察法忍和耐怨害忍”①三方面分别说明:吾人因为身心、亲友和名利受损或仇敌获乐而闷闷不乐是不合理的。 成立不应瞋恨的主要理由:一、在安受苦忍方面是有漏皆苦、习苦则不难和痛苦有益;二、在谛察法忍方面是缘生性空,诸法无我;三、在耐怨害忍方面是慈悲为怀、业果报应和反求诸己。 本品在说明谛察诸法无我之忍时,顺便论破数论和胜论派的常我见,显得有些特别。 从正面排除瞋恨的原因之后,寂天又进一步从反面肯定:一、仇敌是逆增上缘,是修安忍的主因;二、有情也是成佛的必要助缘之一,所以众生和佛是平等的,二者都能引生广大的福德;仇敌当然也不例外。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不但不该瞋恨仇敌,反而应该加倍地宽恕爱护才是。 其中依“生佛平等观”劝修安忍的思想非常独特,因此在后文“《入行》的特色”中,将进一步详加论述。 本品相当于《学集》第九“忍辱品”。 不过,二者共通的内容很少,只有其中所引《法集经》所说的“三种忍”和“习苦则不难”两处与本品相同。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本品依“生佛平等观”劝修安忍的第120~134颂,全部出现在第七“护受用福品”末的偈颂中;而第八“清净品”中阐明瞋是菩萨重罪的一段,也可划入与本品相对应的范围。 本品的详细科判如下:一、思惟瞋过及忍德(一)隐含之过患(二)现见之过患1. 令心离安乐2. 能坏亲友情3. 总结瞋过患(三)思惟安忍功德二、修习安忍之法(一)除瞋因1. 生瞋之因2. 劝息瞋因3. 除瞋方法(1)不应不喜(2)不应不喜之因4. 细究瞋因全力断(1)瞋境差别(2)消除令我不乐之瞋Ⅰ. 遮除因我受害而生之瞋(Ⅰ)应忍身苦ⅰ. 修安受苦忍①思惟苦是解脱因②思惟习苦成自然③思惟忍苦断惑之利ⅱ. 修谛察法忍①广说A. 瞋与瞋者非自主B. 破瞋有自主因(A)破数论之主我(B)破胜论之常我(C)知如幻而息瞋C. 瞋虽如幻仍须断②结义ⅲ. 修耐怨害忍①慈悲为怀②如理除瞋因③遇害思己过(Ⅱ)应忍讥毁之苦Ⅱ. 消除因我所受害而生之瞋(Ⅰ)谛察法忍(Ⅱ)思忍利益Ⅲ. 消除因敌获善而生之瞋(Ⅰ)应喜敌受赞(Ⅱ)应喜敌获乐(Ⅲ)应喜敌获利ⅰ. 思敌获利乃己初衷ⅱ. 思敌获利不关己事ⅲ. 思惟己过(3)遮除己欲受挫之瞋Ⅰ. 瞋敌徒自害Ⅱ. 应忍己利受损(Ⅰ)不应因世法受损而瞋ⅰ. 不应因赞誉受损而瞋①思惟赞誉无益②思毁誉不足忧喜ⅱ. 思讥毁于己有益(Ⅱ)不应因修德受阻而瞋ⅰ. 思修福莫胜忍ⅱ. 思敌非福障ⅲ. 思敌极难得①敌是修忍因②生佛皆平等③敬众报佛恩(二)念忍功德1. 总说2. 喻明3. 结示功德种类第七品精进本章一开始,首先定义什么是“精进”、什么是“不精进”,然后说明如何断除不精进——贪图安乐、贪着俗事、自卑、畏怯善法。 至于如何进一步增长精进力,寂天指出,必须以四种辅助心态去培植它、增长它;也就是:一、信乐力;二、坚毅力;三、欢喜力;四、放舍力。 本品总共有七十六颂,份量不少。 一般大乘论典讲述精进往往都点到为止,很少详细地说明。 像《入行》这样,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去建立一套精进的理论并提出增长精进的具体方法,的确极为罕见。 《学集》阐明精进的内容,安排在第十“精进品”和第十六“增长胜力品”;从“增长胜力品”所引《金刚幢经》的内容,大致可以看出它与本品所说增长精进的“坚毅力”有关。 本品的详细科判如下:一、劝勉精进二、精进之定义三、如何精进(一)断除不精进1. 认识不精进2. 如何断除(1)断除好逸之懈怠Ⅰ. 观察懈怠之因Ⅱ. 如何断除(Ⅰ)思惟死苦(Ⅱ)思后世苦(Ⅲ)劝莫放逸(2)断耽着卑劣之懈怠(3)断除畏善之懈怠Ⅰ. 对治畏怯Ⅱ. 发奋努力(Ⅰ)思精进能成佛(Ⅱ)思修行苦轻微(Ⅲ)思渐修则不难(Ⅳ)思菩萨无苦唯乐(二)增长精进力1. 增长精进之助缘(1)总说(2)别说Ⅰ. 信乐力(Ⅰ)信乐之对象ⅰ. 思未曾除罪ⅱ. 思未曾修德ⅲ. 思未曾修法(Ⅱ)信乐之重要(Ⅲ)信乐之导因ⅰ. 总说ⅱ. 别说①思惟染业②思惟净业③思惟罪业④总结信乐力Ⅱ. 坚毅力(Ⅰ)略说(Ⅱ)广说ⅰ. 不应半途而废ⅱ. 应修三种自信①修善自信②能力自信A. 自信之作用B. 应持自信心C. 应除我慢心D. 自信之利益③断惑自信Ⅲ. 欢喜力(Ⅰ)投入善业之喜(Ⅱ)思惟善果之喜(Ⅲ)欢喜之情状Ⅳ. 放舍力2. 以正知正念力行3. 振作轻安行第八品静虑一般说来,一个内心本来就很健康而宁静的人是比较容易专注的。 相反地,一个情绪起伏较大的人,要他把心平静下来专注一境就很困难了。 对于这种烦恼比较粗重的人来说,如果不事先透过对治的修定前行把粗分的贪瞋等烦恼过滤干净,那么根本不可能修成真正心一境性的奢摩他;顶多只能得个类似奢摩他的三摩地而已。 ①例如《瑜伽师地论》“声闻地”就说:若是贪、瞋、痴、慢及寻思行补特加罗,彼于最初,唯应先修净行所缘而净诸行;其后乃能证得住心。 又,彼所缘各别决定,故于(净行)所缘定应勤修……等分行者,随其所乐精勤修习;唯为住心,非为净行。 如等分行者,薄尘行者当知亦尔。 ②“声闻地”中这样的说法是有些道理的。 因为生长在欲界的众生贪欲等烦恼现行总少不了。 而在欲界之中,可想而知,最上一层的欲天烦恼最轻,等而下之的其它欲天则愈来愈重;屈居于欲天之下的人间,当然就更不用说了;上品烦恼的人一定占绝大多数。 对于这些人而言,对治粗重烦恼的净行所缘,恐怕是欲得身心轻安妙奢摩他者不容或缺的修定主题。 那么什么是净行所缘呢? 净行所缘共有五种,即不净、慈悲、缘起、界别和呼吸等所缘。 其中,以对治贪欲为主的不净观,相当于本品前半“断止逆缘”的部分。 而其它对治瞋恚的慈悲观、对治愚痴的缘起观和对治我慢的界别观,都可以在本品后半说明“等观自他”和“自他换”的部分找到相关的内容;因为能引生慈悲的“等观自他”和“自他换”的理论依据,也正是对治愚痴和我慢的缘起性空和诸法无我。 由此看来,寂天对于修定所需的心理状态,是要比修定的技巧来得重视的。 此外,本品对如何住心的方法只字不提,却一再强调远离尘俗、住阿兰若、厌离五欲、等观自他和修自他换。 其中道理似乎是说:只要能先回避客观环境的牵缠和干扰,再设法使主观的内心也不贪着世间的五欲,那么散乱和掉举自然会渐渐止息而成就心一境性的正奢摩他;再者,只要能依止正奢摩他而进修“等观自他”和“自他换”,那么不但俱生我执的束缚会逐渐松开,就连大乘的慈悲和菩提心也必然随之而广大周遍。 在这样的心境上,如果更进一步修习第九“智慧品”所说的般若奥义,那么现量空智的开展定如顺水行舟,毫无障碍。 总之,寂天设教,始终不离观念的疏通与心理的转化这两大原则。 而他在本品中,煞费苦心地把“等观自他”和“自他换”当作“静虑”的主修;一方面继续强化前阶段所发的世俗菩提心,一方面又为即将引发的清净胜义菩提心催生;这种善巧的手法史无前例,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本品总共有一百八十八颂,居《入行》各品份量之冠。 其中有八十八颂劝勉瑜伽士应当身心远离尘俗,以此作为修行的前行;另外一百颂则完全说明等观自他和修自他换的理论与方法,把它们当成“静虑”的主修。 前半品知易行难,至于“等观自他”和“自他换”将于后文另辟专题论述。 《学集》第十一“阿兰若品”,说远离尘俗和住阿兰若;第十二“治心品”的前半,说对治贪欲的不净观;因此相当于本品劝说身心远离的部分。 “治心品”后半所说对治瞋恚的慈悲观和对治愚痴的缘起观,可以和本品“等观自他”相提并论;但是其中并未论及“自他换”。 与“自他换”密切相关的内容,只能在《学集》最后一品的结颂中找到十个相同的偈颂。 ①本品的详细科判如下:一、劝勉修止二、断止逆缘(一)断舍尘缘1. 认清贪着世间之因2. 如何断除(1)认清对治(2)生对治之法Ⅰ. 断舍亲友爱(Ⅰ)思惟贪着亲友过患(Ⅱ)舍离之方式Ⅱ. 断舍利敬贪Ⅲ. 结劝舍尘缘(3)思惟山居利益Ⅰ. 友伴殊胜Ⅱ. 住处殊胜Ⅲ. 资生殊胜Ⅳ. 厌离殊胜(Ⅰ)易舍身贪(Ⅱ)易舍友贪Ⅴ. 摄心殊胜Ⅵ. 结劝住兰若(二)断舍邪念1. 劝离五尘欲(1)总说五欲过患(2)别说观身不净Ⅰ. 依止寒林思身不净Ⅱ. 配合现实思身不净Ⅲ. 结劝除贪执(3)思贪得不偿失Ⅰ. 总说Ⅱ. 别明(Ⅰ)所求难得(Ⅱ)利少害多(Ⅲ)空负暇满(4)结摄五欲过患2. 劝乐阿兰若三、如何修止(一)略说(二)广说1. 等观自他修习法(1)等观自他之心理依据(2)等观自他之思惟方式Ⅰ. 破不应等观自他之说Ⅱ. 成立应等观自他之理(3)等观自他之利益(4)结劝等观自他2. 自他相换修习法(1)修相换之可行性(2)修自他换之理趣Ⅰ. 略示Ⅱ. 详明(Ⅰ)应当珍爱他(Ⅱ)应当除自爱(Ⅲ)爱自与爱他之利弊(Ⅳ)不相换之过失(Ⅴ)结成定须相换(Ⅵ)自他换之原则(3)思惟修自他换之方式Ⅰ. 略说Ⅱ. 广明(Ⅰ)对高者修妒(Ⅱ)对等者修争(Ⅲ)对卑者修慢Ⅲ. 结劝实修自他换(Ⅰ)不修之过(Ⅱ)修习之种(Ⅲ)结劝实修(4)实际修自他换之方式Ⅰ. 修习本身(Ⅰ)利乐全与人(Ⅱ)自甘卑下苦(Ⅲ)结语Ⅱ. 其余助行(Ⅰ)制止狂妄行(Ⅱ)调伏自利心(Ⅲ)制伏己身贪四、结勉修三昧第九品智慧本章是从说明“二谛”引入正题的。 寂天首先肯定,求解脱者必须具有通达一切法空的智慧;所以先破斥主张心境实有的部派思想和主张唯识无境的唯识宗义,然后才说明本宗如何修习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旨趣。 说明人无我时,也顺便论破了外道数论和胜论派的常我思想。 在法无我方面,则先就四念处说明身、受、心、法无自性,然后再以“金刚屑因”、“缘生正因”和“破有无生因”等龙树惯用的方法,成立一切法无我。 最后,为了提醒佛子从空起用,所以除了开示依空性见净除自心染污的得、失等世间八法以外,更从轮回痛苦的角度开示依空性见引生无缘大悲的所缘与意相;以期引导众生相继走上证悟空性的究竟解脱道。 《学集》“自性清净品”在阐明人、法二无我之后,也说:以清净慈缘于有情……以大悲心拔除众苦,(令)获安隐乐,发生净慧,断除烦恼……《法集经》云:善解空者,心不依止世间所有利、衰、称、讥、欣、戚、毁、誉;于诸苦恼不生厌患,于诸快乐不生爱着。 ①这一段《学集》论文,和本品在论述空性正见后继续开示“悟空能净自心田”、“悟空能兴无缘悲”可谓同一意趣。 寂天这样立论的主要目的,大概是为了说明:悟空以后,不应得少为足、沉空滞寂;应该进一步“积集清净福行而成菩提”。 ②本品论“二谛”的部分,相当于《学集》第十四“自性清净品”的后半;③“人无我”相当于《学集》“自性清净品”的前半;④“法无我”中的四念处,相当于《学集》第十三“念处品”;⑤其余以三大正因成立法无我的部分不见于《学集》,可能是根据《中论》撰述而成的。 至于“劝修空性利自他”的部分,则相当于“自性清净品”末开示“积集清净福行而成菩提”那一大段,以及接下来开示正命清净和布施等六度清净的“正命受用品”。 总之,在慧学的编排上,《入行》与《学集》的顺序很不一致。 本品的详细科判如下:一、求解脱者需空慧二、引生空慧之方便(一)建立二谛1. 二谛2. 二谛见之层次3. 断二谛有无自性之诤(1)总破说实有宗(2)别破唯识宗Ⅰ. 破唯识无境Ⅱ. 破自证分(Ⅰ)以经破(Ⅱ)以理破ⅰ. 破成立自证分之喻ⅱ. 破成立自证分之理①无自证分也能回忆②无自证分也能觉知(3)破中观宗悟空无用之诤Ⅰ. 起诤Ⅱ. 答辩(Ⅰ)幻师生贪之因(Ⅱ)修空能断烦恼习(Ⅲ)断烦恼能成菩提ⅰ. 虽无分别能满众愿ⅱ. 断诤(二)明唯求解脱亦需悟空1. 起诤2. 答辩(1)空慧乃解脱三有之道Ⅰ. 以大乘经证成(Ⅰ)引《般若经》(Ⅱ)成立大乘是佛说Ⅱ. 以理成立(Ⅰ)无空慧不能证涅槃(Ⅱ)若以四谛十六行相之道能得解脱,则暂断烦恼现行亦得解脱(Ⅲ)结成唯求解脱亦需修空(2)空慧乃无住涅槃之道(3)结劝修空莫疑惧(三)广说修空之理1. 广说人无我(1)破俱生我执之境(2)破遍计我执之境Ⅰ. 破数论派Ⅱ. 破理论派Ⅲ. 断诤2. 广说法无我(1)由念处门说Ⅰ. 身念处Ⅱ. 受念处(Ⅰ)破受有自性(Ⅱ)破受因——触有自性ⅰ. 破根境相遇有自性ⅱ. 破境识相遇有自性ⅲ. 破三者相遇有自性ⅳ. 结成触无自性(Ⅲ)破受境有自性(Ⅳ)破受者有自性Ⅲ. 心念处Ⅳ. 法念处(2)断二谛诤Ⅰ. 断太过诤Ⅱ. 断无穷过诤Ⅲ. 心境谛实于理无据(3)成立法无我的正因Ⅰ. 金刚屑因(Ⅰ)破无因生(Ⅱ)破他——常因生ⅰ. 破自在天因生ⅱ. 破极微因生(Ⅲ)破他——主体因生ⅰ. 叙数论见ⅱ. 破数论见①辩破②中观宗不犯同过(Ⅳ)结破四边生Ⅱ. 缘生正因Ⅲ. 破有无生正因(Ⅰ)破生有自性(Ⅱ)结破灭有自性(Ⅲ)结成轮涅不二三、劝修空性利自他(一)悟空能净自心田(二)悟空能兴无缘悲1. 从轮回过患开示大悲所缘(1)现生过患(2)后世过患(3)暇满难得(4)缘生兴悲2. 开示无缘大悲意相第十品回向本品内容最为明确,一目了然。 寂天首先以造论功德回向三类众生:一、愿六道众生离苦得乐;二、愿声闻、独觉解脱轮回,究竟涅槃;三、愿菩萨如愿利益一切众生而成就佛果。 然后,回向给法界有情之一的自己;愿自己未得极喜地以前,生生世世出家为僧,并且住在阿兰若修行,为一切众生的福祉而努力。 最后一颂,礼谢本尊文殊菩萨的护念和师长们的教诲之恩。 关于回向,《学集》则分散在“集布施学品”、“治心品”、“增长胜力品”和“增福品”的最末①说明。 本品的详细科判如下:一、总回向二、别回向(一)回向他利1. 回向世间众生(1)总愿离苦得乐(2)别愿除恶趣苦Ⅰ. 愿除地狱苦(Ⅰ)自然除(Ⅱ)因菩萨而除Ⅱ. 愿除鬼畜苦(3)回向人天善趣Ⅰ. 愿离众苦Ⅱ. 愿满所求(Ⅰ)愿满世间利益ⅰ. 愿得人间圆满ⅱ. 愿入正道ⅲ. 愿成净土(Ⅱ)愿满出世利益(4)总结2. 回向出世圣者(二)回向自利三、念恩礼敬①关于《入行》各品内容的大义,印、藏各家注疏的分判略有出入。 西藏注疏家突滇却札在《佛子功德妙瓶》起首说明《入行》论体时,曾经提到这个问题。 他说:黑阿阇黎将前三颂作为造论之因;以前三品及回向品说明布施;第四、五品明戒律;第六~九品分别论述忍、进、定、慧,合为六度之行;最后则为念恩礼敬。 不过,其中“前三品说明布施”的意义,须解释为阐明发心主题之后附带的说明。 善天将全论判为“三善”;开头的礼赞为初善,回向品以前全部是中善,回向品则为后善。 某些(为《入行》作注的西藏)前辈,则以(本论的)前二颂为开示珍惜暇满的教诫;初品说明发心利益;第二、三品说明发心的仪规;第四、五品开示守护学处的要领,而作为学处根本的六度中的前二度可以从前面五品去理解;第六至九品,则分别为安忍、精进等等。 遍照护阿阇黎说:菩提心的利益,从“暇满……”这一颂开始宣示;智作慧和善天则说:从“犹于……”开始。 然而,威月和西藏多数的注疏都说:“暇满……”这前二颂宣示菩提心的所依,这种说法比较合理;所以本注予以采纳。 ……发心以后,学习成就大菩提之因行的要领可分成总、别两方面来说明。 第四品是总说;因为“不放逸”对于诸行仪的不退失和取舍得宜至为切要。 别说,则……第十品开示布施(《妙瓶》,页19~20)。 基于突滇上述这一段说明,笔者遂将前二版的科判稍微作了一些调整;读者只要参看《导论》或《译注》的科判即可明白。 ①这段《学集》引文译自藏译本(台北版,册37,页4,253);另见大正,32,79中;SS,P. 15。 ②参见藏译《学集》(台北版,册37,页7,486 );另见大正,32,82中;SS,P. 19。 ①参见大正,32,75中~82;SS,P. 1~37。 ①参见大正,32,106下;另见SS,P. 158。 ②参见《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页206。 ①参见大正,32,78中;另见SS,P. 15。 ②参见Meaningful to Behold,p. 79。 ①参见大正,32,131中~141中。 ②参见 发布时间:2025-10-07 12:02:1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1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