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法门法师:外都不执着,这个心才叫真正的清净 内容: 处众处独,宜韬宜晦。 若哑若聋,如痴如醉。 埋光埋名,养智养慧。 随动随静,忘内忘外。 ——翠岩禅师我们虽然不参禅,有一些禅机对我们也有启示,对念佛也有警惕的作用。 像这几句,就是很好的警惕。 想一想我们有没有这个毛病? “处众”,是跟大众相处;“处独”,是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没有第二个人的时候。 底下就是韬光养晦,要懂得这个道理,决定不能炫耀自己,要知道潜藏——能若不能,智若无智——这样好;自己的才华不要向外面表露,那是愚痴人作的事情,真正聪明人不会露出来的。 下面都是比喻。 怎样才能作到韬光养晦呢? “若哑”,像哑巴不会说话一样;“若聋”,别人说什么没听见;“如痴如醉”,像一个糊里糊涂的人。 “埋光埋名”,“光”就是智慧,表露在外面大智若愚;“名”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知名度,真正修行人不要这个东西,名要一出去了,麻烦就来了。 中国有句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肥。 ”猪一肥,人家就要杀它啦! 人一出名,那麻烦就来了——嫉妒、障碍、陷害、毁谤都来了。 所以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养智养慧”,要培养自己的真实智慧;这个“智”要靠“养”才能够得到,不是学,“学”,得不到的啊! 要知书读的再多,听讲再多,这属于知识,不是智慧,我们必须要把它辨别清楚。 知识就是儒家所讲的“记问之学”——博学多闻,且记得很多,这样仍然“不足以为人师”。 为什么呢? 不是自己领悟的,都是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 智慧是自己的,不是外来的。 智慧从哪里来的呢? 从定里面来的。 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定”就是清净心,要养啊! 这个是修养。 心地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就豁然开悟了,那个叫作智慧。 诸位要知道了这个事实真相,就晓得为什么前面教我们韬光养晦,目的是使我们的心定下来,不被外面环境所动。 心在境界里面永远是清净,所以“随动随静”,在大众相处的时候动啊! 一个人独居的时候是静啊! “忘内忘外”,这个忘是不执着了,内外都不执着,这个心才叫真正的清净。 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内外都忘。 内外没有了,是什么境界呢? 内外是二;内外都没有了,就是一,《华严经》上讲的一真法界,就证得了。 《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就得到了。 修行只要还有内外,就住在十法界里头,不是一法界里;必须在这个境界,才契入一真法界了。 发布时间:2025-10-06 12:21:3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1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