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石法师: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译注 第五品 护正知 内容: 第五品护正知一、守护学处之要——护心(一)护心则能护一切1. 总说须护心1. 欲护学处者,一个想要守护菩萨学处的人,策励当护心;应该要非常专注地护心;若不护此心,如果不能好好地守护这颗心,不能护学处。 就不能守护好菩萨学处。 ①2. 纵心过患2. 若纵狂象心,如果放纵那像狂象般粗野的心,受难无间狱;就容易犯罪而遭到无间地狱的灾难;未驯大狂象,这世上,即使尚未驯服的大狂象,为患不及此。 其为害的程度也不至于如此严重。 3. 护心功德3. 若以正念索如果完全以忆念正法的绳索紧栓心狂象,紧紧栓住那如狂象般粗野的心,怖畏尽消除,那么一切恶报的恐惧将会完全消失,福善悉获至。 而一切的福善也唾手可得。 ①4. 虎狮大象熊、老虎、狮子、大象、巨熊、蟒蛇蛇及一切敌、和各种各类可怕的仇敌、有情地狱卒、有情地狱的守护卒,恶神并罗刹,还有恶神和罗刹等妖魔鬼怪,5. 唯由系此心,只要我们系住这一颗心,即摄彼一切;就能毫不畏惧地感化那一切外敌;调伏此一心,单单调伏这内在的自心,一切皆驯服。 一切万物都将变得温顺驯服。 (二)护心则护一切之理1. 过患依心6. 实语者佛言:不妄语的佛陀曾说:一切诸畏惧、世上一切各种各样的恐惧,无量众苦痛,以及无量的痛苦,皆从心所生。 都是从内心里产生出来的。 7. 有情狱兵器有情地狱中的那些可怕兵器,施设何人意? 是谁故意制造的呢? 谁制烧铁地? 是谁制造了熊熊燃烧的铁板地? 妖女从何出? 地狱中的妖女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呢? 8. 佛说彼一切佛说:如此恐怖的一切灾祸患难,皆由恶心造。 都是从往昔的恶心造业所产生出来的。 是故三界中,总之,在三界里面,恐怖莫甚心。 没有任何一件事比恶心造业更可怕。 2. 六度依心(1)布施依心9. 若除众生贫如果必须消除一切众生的贫穷始圆施度者,才能圆满施波罗蜜多的话,今犹见饥贫,那么现在依然可见许多饥饿的众生,昔佛云何成? 过去诸佛又怎能圆满施波罗蜜多呢? 10. 心乐与众生如果有人乐意将一切财物及果位功德身财及果德,毫无保留地施给所有的众生,依此施度圆;经说:以这样清净的舍心就能圆满施度。 故施唯依心。 因此,施波罗蜜多完全以心为主导。 (2)净戒依心11. 遣鱼至何方须要把鱼等野生动物送到何处放生,始得不遭伤? 它们才不至于被杀害呢? 断尽恶心时,当人心中完全舍离杀、盗等恶念时,说为戒度圆。 就称为戒波罗蜜多圆满。 (3)安忍依心12. 顽者如虚空,这世上,顽劣的有情多得像虚空一样,岂能尽制彼? 怎可能全部制服他们呢? 若息此瞋心,如果能止息内在所有的瞋心,则同灭众敌。 不就等于消灭了外在的一切敌人吗? 13. 何需足量革一个人何必取得足够的皮革尽覆此大地? 遍盖大地,然后才出门行走呢? 片革垫靴底,只要用一小片皮革垫在鞋底走路,即同覆大地。 不就等于盖住了所有的地面吗? 14. 如是吾不克同样地,我也不可能尽制诸外敌;完全制服外界的一切仇敌;唯应伏此心,我只要努力调伏内心的瞋恨就够了,何劳制其余? 何必费神去克制其它外在的敌害呢? (4)精进依心15. 生一明定心,如果勤修三摩地而生起一种明朗的定心,亦得梵天果。 就能获得生梵天等色、无色界的果报;身口善纵勤,如果精神散漫萎靡,那么心弱难成就。 即使身口勤行善业也得不到生梵天的善果。 (5)静虑依心16. 虽久习念诵如果一个行者长久地修习念诵及余众苦行,和其它的一切苦行,然心散它处;但是内心却老是向外缘流散;佛说彼无益。 洞彻真理的佛陀说:那是无益的。 (6)智慧依心17. 若不知此心——如果不能认识佛法最主要的关键——奥秘法中尊,心的奥秘或空性胜义谛的话,求乐或避苦,那么纵然努力追求快乐、避免痛苦,无义终漂泊。 仍免不了要在三界中毫无意义地漂泊。 (三)应勤护心1. 略说18. 故吾当善持、所以我应当好好地观照、善护此道心;好好地守护住我这颗心。 除此护心戒,除了以正知正念守护内心以外,何劳戒其余? 其它那许多繁琐的禁戒要来做什么呢? 2. 广说(1)护心方式19. 如处乱众中,好比处身在拥挤混乱的群众里,人皆慎护疮;受伤的人都会谨慎照顾自己的伤口;置身恶人群,同样,身陷五浊恶世的我们,常护此心伤。 也该经常谨慎保护自心烦恼的伤口。 (2)护心原因20. 若惧小疮痛,倘若一个人害怕伤口的轻微疼痛,犹慎护疮伤;尚且须要小心照顾自己的伤口;畏山夹毁者,那么害怕被众合地狱山壁夹烂的人,何不护心伤? 为何不小心保护自心烦恼的疮伤呢? 21. 行持若如斯,如果平时修行能这样小心谨慎,纵住恶人群,那么纵然住在恼人的恶棍堆里,抑处美人窝,或是处在诱人的美人窝中,勤律终不退。 都会精进持律,始终不退。 (3)护心至上22. 吾宁失利养、我宁愿丧失财富、名誉、地位、资身众活计,身体以及各种维生之计,亦宁失余善,也情愿减少其它无关解脱的善行,终不损此心。 但是决不毁损这正知正念的道心。 二、护心方便——正知正念(一)略说23. 合掌诚劝请现在,我合起双掌,欲护自心者:诚恳地劝勉有意护心的人们:致力恒守护一定要努力持守护心的要领——正念与正知! 不忘所缘的正念与了了分明的正知。 (二)广说1. 无正大过患(1)办事力弱24. 身疾所困者,身受疾病困扰的人们,无力为诸业;办起事来有气无力,无精打彩;如是惑扰心,同样,心被烦恼扰乱的人,无力成善业。 精神不能统一,所以很难修成各种善法。 (2)记忆衰退25. 心无正知者,没有明觉正知的人,凡事心不在焉;闻思修所得,因此,他们闻、思、修习所得的佛法,如漏瓶中水,就像装在破瓶里的水一样,不复住正念。 那是不可能长久留在记忆里的。 (3)戒律不净26. 纵信复多闻,虽然博学多闻、对佛法有信心,数数勤精进,而且又肯精进修习善法,但是,然因无正知,如果他们觉察身心状态的正知力太弱,终染犯堕垢。 那么最后还是会染上犯罪的污点。 (4)毁坏宿善27. 惑贼不正知,如果没有正知细心守护,不正知等烦恼贼尾随念失后,就会在正念退失之后立即窜入;盗昔所聚福,盗取从前所积累的众多福德,令堕诸恶趣。 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堕向恶趣。 (5)妨碍上达28. 此群烦恼贼,这群不正知等烦恼贼,寻隙欲打劫;正在到处找寻机会抢劫;得便夺善财,一旦找到了机会,便立刻夺走善法之财,复毁善趣命。 甚至毁坏我们获得善趣和解脱的慧命。 2. 护正知方便——护念(1)生正念之法29. 故终不稍纵因此,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该放逸,正念离意门,纵任正念离开心意的大门;离则思诸患,正念一失,就要立刻思惟恶趣的种种祸害,复住于正念。 然后把心重新安住在正念上。 30. 恒随上师尊、如果经常伴随有德学的上师,畏堕闻法语,听方丈开示并且畏惧犯罪堕落,易令善信者那么有善根而又敬信佛法的人,恒常生正念。 就会经常生出正念。 31. 佛及菩萨众,诸佛菩萨具有清净的五眼,无碍见一切;随时都能无碍地看清一切事物;故吾诸言行,因此,我的所作所为和起心动念,必现彼等前。 必然经常赤裸裸地呈现在他们眼前。 32. 如是思惟已,依照上述的方式如理思惟过后,则生惭敬畏;就会心怀惭愧、敬畏而忆念正法;循此复极易同时,也很容易使他们殷殷随念佛。 殷切地随念诸佛菩萨。 (2)由正念生正知33. 为护心意门为了在意门上防护烦恼贼的侵袭安住正念已,而把正念逐渐安住下来以后,正知即随临,这时,明觉的正知将自然随着来临,逝者亦复返。 而忘失的佛法也会重新回到心中。 三、以正念正知护心(一)学律仪戒1. 清净三门34. 心意初生际,在我们的身口意刚开始活动之际,知其有过已,就要以正知审察动机是否纯正;实时护正念,如果察知偏差了,就该像大树干一样,坚持住如树。 谨守正念,丝毫不为烦恼风所吹动。 (1)观察身口35. 吾终不应当无论如何,我都不应该无义散漫望;毫无目的、散漫地东张西望;决志当恒常,应该以坚决的意志,垂眼微下看。 经常保持双眼微张并向下垂视。 36. 苏息吾眼故,为了让垂视的双眼获得休息,偶宜顾四方。 我应该偶尔轻松地四面看看。 若见有人至,如果正好有人来到近处的视线内,正视道善来。 就和颜悦色地看着他说:您好! 37. 为察道途险,为了察看道路上的危险,四处频观望;我应该偶尔四面观望;憩时宜回顾,停下来休息的时候,背面细检索。 也该回头察看背后有没有危险的东西。 38. 前后视察已,前后四面都观察过以后,续行或折返。 就可以决定要继续前进或折回。 故于一切时,总之,无论在任何时地和状况下,应视所需行。 我都应该认清实际的需要才开始行动。 39. 欲身如是住,在行动中,当我们想采取某种姿势,安妥威仪已,并且把动作安顿妥当以后,时时应细察;就应该随时用正知仔细观察:此身云何住? 这个身体的姿势是否还保持得很好? (2)观察心行40. 尽力遍观察:接着,我应该尽力作这样的观察:此若狂象心这个像狂象一般粗野的心,紧系念法柱,是否正紧栓在忆念佛法的念柱上? 已栓未失否? 是否一点儿也没有离开走失? 41. 精进习定者,以各种法门精进习定的人,刹那勿弛散;连一刹那也不该让心向外流散;念念恒伺察:应当经常像这样仔细地观察:吾意何所之? 我这颗心正在哪些事情上活动? (3)说明开遮42. 危难喜庆时,遇到急难和喜庆等特殊状况时,心散亦应安;如果不能专注,不妨随遇而安;经说行施时,因为《无尽意经》说:布施的时候,可舍微细戒。 如果不能持守细戒,就该泰然处之。 ①43. 思已欲为时,当心考虑过某事并开始去做时,莫更思他事;最好不要再想其它的事了;心志应专一,应该心志专一,且先成办彼。 暂时先完成那件事情。 44. 如是事皆成,依照这个原则去做,就能办好所有的事情;否则俱不成。 否则,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 随眠不正知,再者,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由是不增盛。 那么不正知的随眠就不至于增强了。 2. 守护令不退(1)莫令心散45. 无义众闲谈,日常生活中,种种言不及义的闲谈,诸多赏心剧,还有许多精彩诱人的戏剧,临彼境界时,万一不得已遇到这些不当的场合,当断意贪着。 就该谨守正念,不应心生贪着。 (2)弃无义行46. 无义掘挖割,当我察觉自己正在无意义地掘地除草,于地绘图时,或在地面上做绘图等动作,当忆如来教,这时,应该回忆如来有关业果的教诲,惧罪舍彼行。 以畏罪的心情舍弃那些无聊的动作。 ①(3)细察动机Ⅰ、略说47. 若身欲移动,当我们想要移动身体,或口欲出言,或者想要说话,应先观自心,这时,应先观察自心的动机是否纯正,安隐如理行。 再以稳定的心情,恰当地去做。 Ⅱ、广明48. 吾意正生贪,当我的内心正生起贪欲,或欲瞋恨时,或者正要瞋恨的时候,言行应暂止,这时,应该暂停做事与说话,如树安隐住。 先把心像树木一样安住下来。 49. 掉举与藐视,当内心正在散乱掉举,藐视他人,傲慢或骄矜,或生起傲慢骄矜的心理,或欲揭人短,或有批评别人、揭人过失的动机,或思伪与诈,或者心生虚伪,或想欺骗别人,50. 或思勤自赞,或者力图赞美自己,或欲诋毁他,或者想要诋毁他人,粗言与诤斗,或想口出恶言并且与人诤斗,如树应安住。 这时,应该像树木一样安住下来。 51. 或思名利敬,或者想求名闻利敬若欲差仆役,或者想要差使仆役,若欲人侍奉,或者心想被人侍奉,如树应安住。 这时,应该像树木一般安住下来。 52. 欲削弃他利,欲削减并弃置他人的权益,或欲图己利,或想贪图自己的利益,因是欲语时,如果因此而生起想说话的念头,如树应安住。 这时,应该像树木一般安住下来。 53. 不耐懒与惧,如果修习善法时不能忍耐,无耻言无义,懒惰、恐惧,行为无耻而言不及义,亲友爱若生,甚至生起贪爱亲友等凡俗之情,如树应安住。 这时,应该像树木一般安住下来。 Ⅲ、结义54. 应观此染污、我应当详细观察这颗充满烦恼的心;好行无义心;一旦发觉它又热衷于无聊的事物时,知已当对治,就用严厉的对治方法,坚持守此意。 坚定地守住这颗心。 55. 深信极肯定、对于三宝和学处应该肯定、深信,而且坚稳恭有礼、意志须坚决稳定,态度要谦恭有礼,知惭畏因果、还要知惭有愧,畏惧罪恶的果报,寂静勤予乐。 于内心保持平静,于外则尽量使别人快乐。 56. 愚稚意不合,愚稚众生的意向千差万别,很难尽如其意。 心且莫生厌;但是我也不该因此就厌弃利他之行,彼乃惑所生,因为众生是由于烦恼才产生这种心态的。 思已应怀慈。 想到这一点,就该对他们心怀慈爱。 57. 为自及有情,我要恒常利益自己及其它有情,利行不犯罪,不做违犯自性罪的恶事,更以幻化观,更要以了知诸法如幻的无我正见,恒常守此意。 经常守住我这颗心。 58. 吾当再三思:我应该再三这样去思惟:经过了这么久,历劫得暇满;好不容易才获得这暇满的人身;故应持此心所以我应该坚持正知与正念,不动如须弥。 使清明的心像须弥山一样毫不动摇。 (二)学摄善法戒1. 断不学戒之因——贪身(1)不应贪身之喻59. 秃鹰贪食肉,当我死的时候,贪吃腐肉的秃鹰,争夺扯我尸;为了夺食,互相拉扯我的尸体。 ①若汝不经意,意识啊! 倘若你不会因此而不高兴,云何今爱惜? 现在又何必这么在意地照顾它呢? 60. 意汝于此身,意识啊! 你为何要把身体当成你的,何故执且护? 然后加以养护和照顾呢? 汝彼既各别,既然你和身体是各别分开的,于汝何所需? 它对你又有什么用呢? (2)观身不净61. 痴意汝云何愚笨的意识啊! 不护净树身? 你为何不去守护那干净的树身呢? 何苦勤守护为什么偏要爱护这个臭皮囊呢? 腐朽臭皮囊它只是一具既脏又易腐坏的有机体罢了。 (3)思身无精妙62. 首当以意观,你应该先用自己的观慧,析出表皮层,把这层表皮与身肉区分开来,次以智慧剑,再用智慧的利刃,剔肉离身骨。 从骨架上剔下肉来。 63. 复解诸骨骼,等到所有的骨骼一一解析完了以后,审观至于髓;再从皮肤一直观看到骨髓;当自如是究:然后自己认真地探究:何处见精妙,身体里面到底有什么精妙的东西? 64. 如是勤寻觅,倘若如此努力寻找过后,若未见精妙,仍然不见有什么值得珍惜的宝物,何故忧贪着、那么你为何还要如此贪着、爱护此垢身? 如此不惜一切地保护这个身体呢? ①(4)不应贪身之因65. 若垢不堪食,如果你既不能吃身内的脏东西,身血不宜饮,也不能喝身上的血,肠胃不适吮,又不能吸吮胃肠,身复何所需? 那么身体对你还有什么用呢? (5)应令身修善66. 贪身唯一因,你贪爱身体唯一的理由,为护狐鹫食;不过是为了保护狐鹫的食物罢了! 故应惜此身除非你维护身体的目的,独为修诸善! 是为了要它听受差遣去修学善法。 67. 纵汝护如此,纵使你这么爱护自己的身体,死神不留情,但是当它被无情的死神夺走,夺已施鹫狗,并丢弃给鹫鸟和野狗当食物,届时复何如? 那时你又能怎么办呢? 68. 若仆不堪使,如果仆人已经不再听受使唤,主不与衣食;主人也就不必供给他衣食了;养身而它去,倘若喂饱此身而它却将离你远去,为何善养护? 你又何必把肌肉养得如此肥壮呢? 69. 既酬彼薪资,既然已经喂养了我的仆人——身体,当令办吾利;现在就要它来帮我做事;无益则于彼,如果它不能利益我和其它众生,一切不应与。 那么我就不再给它任何东西。 70. 念身如舟楫,应该把身体看成一艘渡越苦海的船筏,唯充去来依;它只是我来去修善的工具罢了;然而,为办有情利,为了实现有情的利益,我仍应加以维护,修成如意身。 以便利用它来修炼成如意的清净佛身。 2. 应善巧修善(1)举止应安详71. 自主己身心,因此,我要努力照顾好自己的身心;恒常露笑颜,经常面带笑容,平息怒纹眉,平息忧恼的怒纹与皱眉,善成众生友。 学作众生的亲友,诚恳待人。 72. 移座勿随意,移动桌椅时,不要轻率随便,至发大音声。 以至于发出嘈杂刺耳的声音。 开门勿粗暴;开门时也不要太粗鲁,温文悦人心。 举止应当温文儒雅而使众人心生欢喜。 73. 水鸥猫盗贼,水鸥、猫和盗贼,无声行悄捷,他们的行动都是谨慎敏捷而且静悄悄的,故成所欲事;因此都能达成他们所求的目的。 佛谕如是行。 佛陀告诫菩萨应当恒常如此寂静的行事。 (2)随喜他人善74. 宜善劝勉人,与朋友相处,应该善于勉人改过迁善;恭敬且顶戴对于益友不请直谏的逆耳忠言,不请饶益语,也应该恭恭敬敬地低头接受;恒为众人徒。 最好能经常学习众生的优点。 75. 一切妙隽语,对于他人所说的一切至理佳言,皆赞为善说! 都应该由衷称赞:说得好! 见人行福善,如果看见别人行善积福,欢喜生赞叹。 就由衷随喜并加以赞叹。 76. 暗称他人功,为避谄嫌,应该暗中称说别人的功德,随和他人德;并随顺别人一起称说他人的功德;闻人称己德,如果听到有人赞美我的功德,应忖自有无。 切莫骄矜自满,应该认清自己是否有功德。 77. 一切行为喜,一切善行都是为了使自他获得欢喜,此喜价难沽;而这种欢喜即使有钱也很难买得到;故当依他德,所以我应该多借助他人行善的功德,安享随喜乐。 使自己安享随喜的快乐。 78. 如是今无损,这样去随喜,今生没有任何损失,来世乐亦多;来世还会获得很大的快乐。 反之因嫉苦,否则,内心将因为嫉妒而郁郁寡欢,后世苦更增。 来世还会遭受更大的痛苦。 (3)应巧学众善79. 出言当称意,说话时,应该契人心意而且前后相关,义明语相关,词义清晰而令人喜悦,悦意离贪瞋,心中远离贪爱和瞋恨,柔和调适中。 声调柔和而且快慢适中。 ①80. 眼见有情时,当我看见有情众生的时候,诚慈而视之;心里应该立即联想到:念我依于彼我必须依靠他们作助缘才能修成佛道,乃能成佛道。 因此用诚恳慈爱的眼光看待他们。 81. 热衷恒修善,应当经常积极地去修学善法,或勤兴对治。 或用对治的方法奋力调伏内心的烦恼。 施恩悲福田,如果能布施三宝福田、父母师长等恩田、成就大福善。 和苦难众生的悲田,将成就广大的福善。 82. 善巧具信已,当我善于取舍而且具有信 发布时间:2025-10-05 14:34:1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1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