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石法师: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译注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内容: 第二品忏悔罪业一、献供三宝(一)目的与对象1. 为持珍宝心,为了受持珍贵的愿、行菩提心,我今供如来、现在,我要真诚地供养诸佛如来、无垢妙法宝、无垢的胜妙法宝——大乘的灭、道二谛,佛子功德海。 以及功德广大似海的观音、文殊等菩萨。 (二)献供本身1. 供无主物2. 鲜花与珍果,所有芳香的鲜花,美味的珍果,种种诸良药,种种上好的药材,世间珍宝物,一切世间的珍奇宝物,悦意澄净水;所有令人欢喜的澄清净水;3. 巍巍珍宝山,同样,还有蕴藏珍奇宝物的山峰,静谧宜人林,远离尘嚣、宁静舒适的园林,花严妙宝树,点缀着绮丽花朵的珍妙宝树,珍果垂枝树;以及被累累果实压垂了枝干的果树;4. 世间妙芳香、还有,诸天界和人间最芬芳的香气、如意妙宝树,燃香、如意树和宝树,自生诸庄稼,不必耕耘而自然长成的庄稼,及余诸珍饰;以及其它值得用来供奉的各种饰物;5. 莲缀诸湖泊,还有,点缀着种种莲花的大小湖泊,悦吟美天鹅;以及湖中吟唱声非常悦耳的美天鹅;浩瀚虚空界,总之,在浩瀚的虚空界内,一切无主物,一切没有主人的美好事物,6. 意缘敬奉献我都用意识观想来缘取,牟尼诸佛子。 然后恭敬地献给牟尼人天之尊和佛子。 祈请胜福田祈请诸位慈悲的最胜福田愍念于我,悲愍纳吾供! 并接受这份真诚的献礼吧! 7. 福薄我贫穷,因为我宿世未曾修集福德,非常贫穷,无余堪供财;没有丝毫可资供奉三宝的财物;祈求慈怙主,一心利他的慈悲怙主啊! 为了利益我,利我受此供! 就请您接纳这缘自大自然的献礼吧! 2. 供自身心8. 愿以吾身心,我愿意将我全部的身心,恒献佛佛子! 永远奉献给大悲的诸佛和佛子! 恳请哀纳受,祈请诸位尊胜大士完全接纳我,我愿为尊仆! 我愿恭敬作您们的仆从并依教奉行! 9. 尊既慈摄护,既然已经获得了慈尊的接纳与护念,利生无怯顾,我将在轮回中毫不畏惧地利乐有情,远罪净身心,而且身心清净,完全超脱一切宿罪,誓断诸恶业! 今后再也不造作任何恶业! ①3. 供想象物(1)一般供养10. 馥郁一净室,想象在一间气味芬芳的澡堂里,晶地亮莹莹,其中铺饰有晶莹闪亮的水晶地板,宝柱生悦意,耸立着赏心悦目的镶宝石柱,珠盖频闪烁;高悬着闪烁耀眼的珍珠华盖;11. 备诸珍宝瓶,设置了许多美好的宝瓶,盛满妙香水,盛满令人喜悦的香水,洋溢美歌乐;洋溢着种种优雅的歌乐;请佛佛子浴。 然后,祈请如来和佛子到这里沐浴。 12. 香熏极洁净浴毕,即用妙香熏制而且极其干净、浴巾拭其身,世间无比的浴巾拭干他们的身体。 拭已复献上然后再向他们献上香极妙色衣。 最香、最好和颜色最庄严的衣服。 13. 亦以细柔服、同时,也用种种质地细柔的衣服,最胜庄严物,和各种最美妙的装饰,庄严普贤尊、庄严普贤、弥勒与文殊菩萨,文殊观自在。 以及观自在菩萨等圣众。 14. 香遍三千界我要用香遍三千大千世界的奇香,妙香涂敷彼均匀地敷抹在诸佛身上;犹如纯炼金牟尼佛身就像已经擦拭干净的纯金,发光诸佛身。 闪闪发光,明耀照人。 15. 于诸胜供处,我要向最值得供养的诸佛菩萨供以香莲花、献上一切可爱芳香的莲花、曼陀青莲花,曼陀罗花、青莲花①等等,及诸妙花鬘。 以及各种巧妙的花环。 16. 亦献最胜香,也要向诸佛菩萨献上最好的香,香溢结香云;使益人的香气四处弥漫,结成香云;复献诸神馐,也将献上各种神馐,种种妙饮食。 连同种种美好的饮食。 17. 亦献金莲花也要献上排列整齐的金莲花齐列珍宝灯,所装饰而成的珍宝花灯,香敷地面上,并在那用香敷抹过的地面上,散布悦意花。 点点散布可爱的花朵。 18. 广厦扬赞歌,无限宽敞的宫殿中洋溢着悦耳的赞歌,悬珠耀光泽,悬垂的珍珠宝饰闪耀着亮丽的光泽,严空无量饰,这些数不清的空中饰物,亦献大悲主。 也要献给本性具足大悲的佛菩萨。 19. 金柄撑宝伞,金柄撑起镶着珍宝的庄严伞盖,周边缀美饰,周边点缀着令人喜悦的饰物,形妙极庄严;形状巧妙,看起来极为华丽;常展供诸佛。 我也要经常撑起这种伞盖献给诸佛。 20. 别此亦献供此外,我也要献上最殊妙的器乐和赞歌,悦耳美歌乐,但愿悦耳的笙歌交响成旋律优美的乐云,愿息有情苦,随处消除一切有情的忧愁与苦恼,乐云常住留! 并且经常飘临在诸佛圣众的面前! 21. 惟愿珍宝花愿珍珠、瑰宝、花朵等供物如雨续降淋如雨一般相续不断地降淋;一切妙法宝、飘落在一切胜妙的三藏法宝上,灵塔佛身前! 以及佛塔和雕塑绘制的佛身上面! (2)无上供养22. 犹如妙吉祥就像妙吉祥、普贤等菩萨昔日供诸佛,从前以神通变化供养诸佛,吾亦如是供同样,我也要随顺如此作观,如来诸佛子。 供养诸如来怙主和佛子圣众。 二、礼赞三宝(一)口赞三宝23. 我以海潮音,我以如海潮音一般雄浑的赞歌,赞佛功德海,赞美功德广大似海的三宝,愿妙赞歌云,愿这如云涌一般悠美的赞歌,飘临彼等前。 不断地飘临到他们面前。 (二)身礼三宝24. 化身微尘数,我观想自己化为多如世界微尘数的身体,匍伏我顶礼一一匍伏着顶礼三世一切佛、三世一切诸佛、正法最胜僧。 正法和最殊胜的僧众。 25. 礼敬佛灵塔我礼敬舍利宝塔、大乘三藏及善知识——菩提心根本,这一切引发菩提心的根本助缘。 亦礼戒胜者、也礼敬戒行第一的修士、方丈阿阇黎。 传授戒律的方丈和阿阇黎。 三、归依三宝26. 乃至菩提藏,一直到证得无上菩提以前,归依诸佛陀,我生生世世都要归依一切智的诸佛,亦依正法宝、也要归依无漏的涅槃正法,菩萨诸圣众。 和大慈大悲的菩萨圣众。 四、四力忏悔(一)出罪力1. 坦诚发露忏悔27. 我于十方佛为了净除往昔所造作的一切罪业,及具菩提心我要向十方诸佛大悲诸圣众以及具有菩提心的大悲菩萨圣众合掌如是白:恭敬合掌,如是祈白:28. 无始轮回起,打从无始的轮回以来,此世或他生,无论是在今生或过去世,无知犯诸罪,凡是我自己出于无知所犯的种种罪过,或劝他作恶,或者怂恿他人造作恶业,29. 或因痴所牵或因自己被愚痴所牵引随喜彼作为,而随喜别人的恶行等作为,见此罪过已,反省到自己有这些罪过以后,佛前诚忏悔。 我都要虔诚地向诸佛忏悔。 30. 惑催身语意,由于无明烦恼催动身语意三业,于亲及三宝、使我在有意无意间,师长或余人,对三宝、父母或师长等恩人,造作诸伤害。 造作了种种的违逆和伤害。 31. 因昔犯众过,因为往昔误犯了这许多过错,今成有罪人;使我今天成为一个业障深重的罪人;一切难恕罪,这一切难以宽恕的罪业,佛前悉忏悔。 我都要向诸佛一一发露忏悔。 ①2. 须尽速忏悔之因(1)思惟寿短无常而悔32. 罪业未净前,人生无常。 在罪业尚未清净之前,吾身或先亡;我可能很快就会死去。 果真如此,云何脱此罪? 那么我凭什么脱离这些可怕的业报呢? 故祈速救护! 所以祈求您们赶快来救护我啊! 33. 死神不足信,死神是不能信赖的;不待罪净否,它不管你罪业是否已经清净,无论病未病;也不管你是否生病,突然间便降临了。 寿暂不可恃。 人生苦短又去得突然,一点也靠不住。 (2)思惟造罪无义而悔34. 因吾不了知从前,因为我不了解死时舍一切;死时必须舍弃生前的一切;所以,故为亲与仇,一直为了贪恋身财、亲友或怨憎仇敌,造作诸罪业。 而造作了种种的罪业。 35. 人生如梦幻;然而,人生如梦;无论何事物,无论任何美丑的事物,受已成念境,经验过后,都只能成为影尘回忆;往事不复见。 一切往事都不能再重复经历。 36. 仇敌化虚无,日复一日,仇敌都将化为虚无,诸亲亦烟灭,亲人也将如云烟一般消失无踪,吾身必死亡,我自己也必死无疑;一切终归无。 同样,一切终归于空无。 37. 复次于此生,而且,在这短暂的生命期间,亲仇半已逝;亲友和仇敌大半都已经逝世了;造罪苦果报,然而我因为他们造罪而应受的难忍果报,点滴候在前。 却丝毫不爽地等着报应到我身上来。 ①38. 因吾不甚解从前,由于我不太了解命终如是骤,生命的终结竟然如此突然,故起贪瞋痴,所以才会生出贪婪、瞋恨和愚痴等烦恼,造作诸罪业。 而造作了许多的罪业。 (3)思惟畏罪惧死而悔39. 昼夜不暂留,逝者如斯,日夜刹那都不曾停留,此生续衰减,今生的寿命持续地衰减下去,额外无复增,而且也无从额外增添,吾命岂不亡? 身为有情的我又怎会不死呢? 40. 临终弥留际,当我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时,众亲虽围绕,虽然有众多的亲友围绕四周,命绝诸苦痛,但是命终气绝的种种痛苦,唯吾一人受。 却只有我一人默默忍受,无人能替代。 41. 魔使来执时,当阎魔王的使者前来捉拿我的时候,亲朋有何益? 亲戚和朋友能帮助什么呢? 唯福能救护,这时,只有善业福德能保护我,然我未曾修。 可是我却从来不曾修习并守护过它。 42. 放逸吾未知救怙主啊! 我一向任性放肆,死亡如是怖;不知道死亡竟然如此可怕。 故为无常身,所以为了维持这短暂无常的生命,亲造诸多罪。 竟然造作了许多的罪业。 43. 若今赴刑场倘若一个被宣判了死刑的囚犯罪犯犹惊怖,会因为即将被送往刑场而恐惧万分,口干眼凸出,呈现出口干舌燥、双眼凸出等等形貌异故昔;异常的表情和生理反应;44. 何况形恐怖那么命终时被身形恐怖的阎魔使者魔使所执持,毫不留情地抓走,大怖忧苦缠,内心又遭受恐惧死亡的忧苦所折磨,苦极不待言。 那种极端的痛苦就更难以形容了。 45. 谁能善护我在这个时候,谁能保护我离此大怖畏? 安全地脱离这极大的恐怖呢? 睁大凸怖眼,我,睁大凸出而又充满恐惧的眼睛,四方寻救护。 四处张望,焦急地寻找保护者。 46. 四方遍寻觅,一旦发现四周都没有人前来保护,无依心懊丧;我的内心一定会变得十分懊恼沮丧;彼处若无依,如果四周都没有人可以投靠,惶惶何所从? 那时惊慌无助的我该怎么办呢? (二)依止力①1. 总依三宝47. 佛为众怙主,佛陀,是一切众生的保护者。 慈悲勤护生,他心怀慈悲,正努力救护着一切众生;力能除众惧,他智力深广,能消除众生所有的恐惧;故我今归依。 所以从今天起,我要归依佛陀。 48. 如是亦归依同样,我也要真诚地归依能除轮回怖佛陀所亲证的大乘道谛和灭谛——我佛所悟法,解除轮回恐怖的无上妙法,及诸菩萨众。 以及大悲的菩萨圣众。 2. 别依菩萨49. 因怖惊颤栗,为了消除内心的恐惧和颤栗,将身奉普贤;我将把身体恭敬地献给普贤菩萨;亦复以此身也将把我的身体敬献文殊尊。 奉献给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50. 哀号力呼求我要哀戚地大力呼求不昧大悲行在大悲行上不会失误的观音菩萨:慈尊观世音:啊! 观世音慈尊! 救赎罪人我! 请您快来保护我这个罪人吧! 51. 复于虚空藏我也由衷地呼求以及地藏王圣虚空藏菩萨一切大悲尊,以及地藏王菩萨等一切大悲的圣者:由衷祈救护。 祈求您们保护我啊! 52. 归依金刚持;我也要归依金刚持菩萨;怀瞋阎魔使,因为心怀瞋恨的阎魔王使者见彼心畏惧,见到了他都非常害怕,四方速逃逸。 吓得向四方拚命逃逸。 (三)对治力——依教奉行①53. 昔违尊圣教,从前,我违越了您们的尊圣教诲,今生大忧惧;如今发现自己将因此受报而十分恐惧;愿以归命尊,从现在起,我要归依您们并依教奉行,求速除怖畏! 但愿我的恐惧能因此而迅速消除! 1. 喻惑如病须对治54. 若惧寻常疾,如果一个人害怕普通疾病的折磨,尚须遵医嘱;尚且要遵照医生的指示去治疗;何况贪等惑那么长久罹患贪瞋等心理痼疾的人宿疾恒缠身。 就更应该依教奉行了。 55. 一瞋若能毁如果单单贪、瞋等任何一种烦恼赡部一切人,就足以导致南赡部洲所有人类的毁灭,疗惑诸药方,如果能治疗这些可怕心病的药方遍寻若不得;在三藏以外的世俗典籍里都找寻不到;56. 医王一切智那么医王一切智者所说的拔苦诸圣教,能拔除一切轮回痛苦的圣教,知已若不行,如果有人明知有益却不想依教奉行,痴极应诃责! 那真是应该诃责的大痴汉啊! 2. 喻惑如险须慎防57. 若遇寻常险,如果我们遇到一个普通的小危险,犹须慎防护;尚且须要小心谨慎地提防;况堕千由旬何况面临一个会使人堕落万丈深渊、长劫险难处。 长劫不复的烦恼险地呢? 3. 劝速对治莫苟安58. 或思今不死,或许有些人会这么想:至少今天我不会死。 安逸此非理;因此就安逸地过日子;这是不对的。 吾生终归尽,有生必有死;我迟早总是要死的,死期必降临。 死期一定会来临。 59. 谁赐我无惧? 到时候,谁能赐给我安和的心境呢? 云何定脱苦? 如何才能真正脱离死亡的恐惧与痛苦呢? 倘若必死亡,如果将来一定会因为死亡而受苦,为何今安逸? 那么现在为何还安逸度日而不求解脱呢? (四)誓不犯罪力60. 除忆昔经历,除了回忆种种的往事以外,今我复何余? 如今我还能保留下什么呢? 然因执着彼,可是我却老是执着那些带不去的事物,屡违师教诫。 因而经常违逾师长们的教诲。 61. 此生若须舍,倘若死时必须弃舍今生的一切,亲友亦如是,同样,也必须弃舍亲友和怨仇,独行无定所,独自随着善恶业力漂泊不定,何苦结亲仇? 那么何必在生前辛苦地攀亲结仇而造罪呢? 62. 不善生诸苦,从往昔的不善业引出今生的种种痛苦,云何得脱除? 如何才能从其中解脱出来呢? 故我当一心,所以我应该专心一志,日夜思除苦。 日夜不停地寻求解决之道。 63. 吾因无明痴,因为我愚痴无知,犯诸自性罪,所以造作了杀、盗、淫、妄等自性罪,或佛所制戒,或任何佛陀所制的戒罪,及余众过罪。 以及其它种种细微的过失。 64. 合掌怙主前,现在,我要恭恭敬敬地合起双掌,以畏罪苦心,以畏惧因恶报而受苦的心情,再三礼诸佛,再三地礼敬怙主诸佛菩萨,忏除一切罪。 以便忏除从前的一切罪障。 65. 诸佛祈宽恕慈悲引渡众生的诸佛圣众啊! 往昔所造罪! 祈请宽恕我从前所造的一切罪业吧! ①此既非善行,既然这些都是不善的行为,尔后誓不为! 从今以后,我一定不再造作! ①诸佛是菩提心圆满成就的圣者,对一切有情恒常慈悲爱护,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舍弃众生。 那么为何我们感受不到诸佛的慈悲,而必须恳请他们接纳呢? 我想,这个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我们并未全心全意接纳诸佛的精神人格。 大多数人归依三宝都仅止于表层的意愿罢了,并未真正深入内心;这一点只须稍加反省即可明白。 虽然我们经常礼拜、供养、称念,但内心与诸佛之间,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与隔阂。 佛菩萨不可能拒人于千里之外,这种隔阂当然是我们的俱生和分别执着造作出来的。 试想,一个学生,如果打从内心里排斥他的老师,那么必然很难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照顾。 同理,如果我们不设法遗忘甚至撤消内心与佛菩萨之间的疏离与隔阂,那么这些圣者的慈悲和护念将永远只能徘徊于我执所树立的藩蓠之外;根本无从进入内心与我们同在。 那么到底要如何才能遗忘并撤消人佛之间的疏离与对立呢? 愚见以为,除了把身心完全奉献给佛菩萨并依教修行以外,似无它途。 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努力在观念上正确地理解十方佛及其悲愿的存在,其次则藉由这份理解引发内心真诚的敬信,然后再以深切的敬信积极地去修习礼拜、供养和称念等行持。 在这样的修持过程中,佛菩萨的意象将会逐渐被我们的潜意识所熟悉与接纳;而熟悉与接纳即有助于疏离感的遗忘与淡化。 有朝一日,一旦我们在专注的修持中,完全遗忘了自己或自我意识一向执取的差别对立;刹那间,全心是佛,全佛在心,念佛三昧当下成就。 这时,佛菩萨的慈悲加持怎可能不涌现于内心呢? 既然蒙受了诸佛的摄持与护念,行者自然感觉“身心清净,完全超脱一切宿罪”,而且从此以后不但“不再造作任何罪业”,甚至于还会在轮回中“毫不畏惧地利乐有情”。 当然,若能进一步消解我执或主客之间的差别对立,亲证无心亦无佛的无二空性而成为真正的如来之子,那么前来摄受的慈尊又岂止是化身佛而已? 寂天少年的时候,把自己的身心完全托付给文殊菩萨,获得文殊本尊的摄受与守护。 在慈尊的指引之下,一面研习经教,勤修三学;一面编辑《经集》、《学集》,创作《入行》,广泛地利益了无数的有情众生。 这不就是第8、9两颂的具体例证吗? 反之,第8、9两颂不也是寂天一生修行心得最真实的写照吗? ①青莲花,学名绿绒蒿,罂粟科药用草本植物名,分白、蓝、红、黄四种。 白花者治涎液风邪,蓝花者治热病及胆邪,红花者治血病,黄花者治吐出涎液之病(《藏汉大辞典》,下,页3140)。 ①以上忏悔文大概根据《学集》第八“清净品”所引《金光明经》(大正,32,107上~中)。 ①在前二版中,译者对第37颂的解释,着重于临终的心理现象。 本版则改回一般西藏注本的通释(《妙瓶》,页82~83;《甘露滴》,页263~264)。 ①关于依止力,除了依止三宝以外,《学集》还说依止菩提心。 参见《学集》第八“清净品”所引《缘起经》和《慈氏解脱经》(大正,32,110中)。 ①《学集》说:对治力主要是“读诵甚深经典”与“信解空性”两项。 此外,还有念诵百字明咒、造立佛像、供佛、佛塔以及受持诸佛名号等,共有六项(大正,32,109上~110上)。 ①一如前面注1所说,诸佛是菩提心圆满成就的圣者,不可能不宽恕众生的一切罪行。 那么我们又何必多此一举,向诸佛忏悔以祈求宽恕呢? 我想,这个问题的主要关键仍然在忏悔者本身;佛菩萨只不过是在宗教实践上方便施设的一种辅助意象而已。 因此,“祈求宽恕”的宗教意义,必须从忏罪者本身的心理层面上去探讨。 通常,当我们犯错而自觉内心不安的时候,我们都会去找最具有包容力和最值得信赖的朋友或师长去倾诉或告白。 因为我们很清楚:在这些人面前悔过,我们比较没有心理负担,而且也比较容易取得谅解而释怀一切过疚。 同样,在信仰大乘的佛教徒心中,佛菩萨是悲智圆满的人格象征,他们的慈悲心和含容力都是无限制、无条件的。 只有在这些仁慈的圣者面前,我们才敢毫无掩饰地吐露过去所犯的一切罪行;也因此才有勇气真诚无伪地去面对自己所有的罪恶与烦恼。 正因为敢于面对并承认自己的缺失,我们才有机会真正地去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因而解开深埋内心的种种罪恶情结。 此外,在坦诚发露的同时,由于我们试着把心扉完全敞开,使佛菩萨的慈悲得以源源不绝地流向内心深处;因此在潜意识里,过去种种失意、挫折和创伤等不愉快的陈腐记忆,也都会在圣众无尽的慈怀中逐渐遗忘或化解;而我们断恶、修善、净意的宗教生命,也将从此慢慢地抽芽、成长与茁壮。 尤其是在忏罪的过程中,一旦我们对慈尊无限的慈悲与无条件的宽恕有了更深一层的体认以后,我们也将渐渐学会如何以更广大的胸襟去尊重、信任、接纳,甚至宽恕一切众生。 或许,这就是“忏罪”在大乘佛教实践上的心理意义和功能吧! 那么要如何才能知道罪障已经忏除清净了呢? 根据经论的说法,业障清净时,就会有梦兆显现。 例如《准提陀罗尼经》说:“梦见口吐污秽之食物、饮牛乳及酸酪,或梦见日月、于空中行走,或梦火燃、水牛、降黑人,见比丘及比丘尼众,见树上奶乳自出,见大象、鹏鸟、高山、狮子座,或梦见爬上高屋之顶,或梦听闻说法等。 若作如是之梦,乃罪业清净之相。 ”(《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页226;《广论》,卷五,页145;《学集》,大正,32,109中)以上这些说法,大抵源自古印度宗教行者修持经验的累积,这是勿庸置疑的。 以下笔者所想要尝试的只是:如何为古德净罪的宗教经验作一浅显易懂的合理解释。 一般来说,当一个行者的忏悔产生了实际效果的时候,通常都会伴随着某种程度的心理变化发生;而这些心理反应中比较真实的——不杂自我暗示成分而且具有净罪象征意义的,又大都会以梦的形式出现。 因为梦,正是潜意识活动(或经改装以后,得以通过潜意识审查)而上达于意识层面的最佳管道。 而且意识的愿望也只有在得到潜意识中相似意愿的加强后,才能成功地产生梦(《梦的解析》,页75,458,460)。 因此,当我们内心深处的罪恶感或焦虑情结已经在忏罪中清除时,或者当我们以正知正念对治烦恼或罪行的自信心已经建立时,潜意识就可能以“口吐秽食”、“制伏黑人”等梦兆向意识层面传递讯息。 再者,如果我们内心与佛菩萨之间已经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相应,而感受到慈悲的接纳与宽恕时,那么就可能会有目睹佛菩萨的境界出现(参见《学集》所引《底哩三昧耶王经》,大正,32,109中),或梦见“比丘、比丘尼、听闻说法”等等与三宝有关的种种梦兆。 从上述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经说:“梦见瑞相表示罪业清净”的说法,在心理学上的确有它的根据。 不过,净罪的问题并不那么单纯;因为祥瑞的梦境既不能作为净罪的充分条件,也不能充当必要条件。 有好梦者,未必表示罪业已经清净,仍须配合行者其他的身心状况作综合考量,或请经验丰富的明师印证才能算数。 而无瑞梦显现者,其罪障也不见得就一定存在。 总之,修行人对于梦境的祥瑞与否,应该不必太过在意;只要能坚持正念与正知而勤修戒定慧学,罪业岂有不云消雾散之理! 发布时间:2025-10-05 14:12:1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1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