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石法师: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译注 第四品 不放逸 内容: 第四品不放逸一、略说不放逸1. 佛子既如是身为佛子的菩萨,坚持菩提心,既已如此坚定地受持愿、行菩提心,恒勤勿懈怠,就应该经常努力不懈,莫违诸学处。 千万不要违越六度四摄等菩萨学处。 二、广说不放逸(一)慎持菩提心1. 不应舍菩提心之因2. 遇事不慎思、一件事情,如果没有经过仔细的思考,率尔未经意,或者毫不考虑就轻率地答应去承办,虽已誓成办,那么那件事情是否该做,当然值得考虑。 后宜思舍否。 不过,发心受持菩萨戒的情形就不同了。 ①3. 诸佛及佛子,因为曾以广大智慧作深入观察的诸佛菩萨,大慧所观察,都一致肯定发心受戒有无边的功德;吾亦屡思择,而我自己也是一再考虑才立誓受戒的。 云何舍誓戒? 既然誓戒对我有益,为什么要舍弃呢? 2. 舍菩提心过患(1)堕恶趣4. 若誓利众生如果有人发誓要为众生而修道成佛,而不勤践履,可是却不肯努力实践,则为欺有情;那不就等于欺骗了所有的众生吗? 来生何所似! 这种后果会使人投生何等的恶趣啊! ①5. 意若思布施如果一个人曾经想作布施,微少凡常物,后来却因为悭吝而没有施舍出去,因悭未施与,仅管想要布施的东西根本微不足道,经说堕饿鬼。 但是经说:这种人将会堕落饿鬼道。 ②6. 况请众生赴何况有人曾经诚恳地邀请众生无上安乐宴,前来享受无上菩提的安乐喜宴,后反欺众生,后来却出尔反尔,欺骗了众生,云何生善趣? 那么这种人怎能投生到善趣呢? 7. 有人舍觉心,不见得;曾经舍弃菩提心的舍利子,却办解脱果? 不是也成办了解脱的四果圣位吗? 彼业不可思,没错。 不过这种特殊的业缘法则不可思议,知唯一切智。 只有一切智的佛陀才能洞彻幽微。 ①(2)损他利8. 菩萨戒堕中,在菩萨律仪的罪堕中,此罪最严重;舍弃菩提心的罪堕是最严重的;因彼心若生,因为一旦生起这种唯求自利的心态,将损众生利。 一切众生的利益将会损减。 9. 虽仅一刹那同样,如果有人障碍了菩萨的福德善行,障碍他人德,虽然只是短短一刹那顷的时间,因损有情利,但因间接亏损了有情的利益,恶趣报无边。 所以他在恶趣受报的次数将难以估计。 ①10. 毁一有情乐,再者,如果只损坏一个有情生命的安乐自身且遭损,就会使自己遭受不好的报应,况毁尽空际何况是毁坏浩瀚的虚空际中有情众安乐。 无量有情众生的安乐呢? (3)迟登地11. 故杂罪堕力、因此,时发时舍菩提心的菩萨,菩提心力者,既犯罪堕,又具有菩提心力;升沉轮回故,由于间杂着这两种互相抵制的力量。 登地久蹉跎。 所以必须在轮回中耽搁很久才能登地。 ①(二)慎守学处1. 慎防罪恶(1)放逸定堕恶趣12. 故如所立誓,因此,我应当遵照所立的戒誓,我当恭敬行;恭恭敬敬地去实践;今后若不勉,今后如果不勉力而行,定当趋下流。 将来一定会逐渐趋向恶趣。 (2)放逸佛不能度13. 饶益众有情为了饶益一切有情众生,无量佛已逝;无量诸佛都已经先后降生又逝世了;然我因昔过,而我,却因为自己的放逸和罪行,未得佛化育。 至今仍无福成为佛陀亲自教育的对象。 14. 若今依旧犯,如果今后我依然明知故犯,如是将反复那么我一定会重蹈覆辙;恶趣中领受沉沦在恶趣里,病缚剖割苦。 遭受疾病、捆缚、劈剖和割杀等痛苦。 (3)放逸易失暇满15. 若值佛出世、既侥幸获得人身,又逢如来出现世间,为人信佛法、对佛法有信心,又适合修习善法,宜修善稀有,如果这样难得的机缘一旦失去了,何日复得此? 那么哪一天才能重新获得呢? 16. 纵似今无病,即使我这一生都像今天这样,足食无损伤,没有病痛、丰衣足食、毫无损伤,然寿刹那逝,但是寿命却在不知不觉中刹那飞逝;身犹须臾质。 人身就像短暂的替代品,不久世间。 (4)暇满失已难再得17. 凭吾此行素,凭我这样放逸的作为,人身难复得;来世恐怕连人身都没份,何况是暇满呢? 若不得人身,如果得不到暇满人身而失去修善的机缘,徒恶乏善行。 那就只能为非作歹了。 18. 若具行善缘如果今生有修习善法的机缘而我未为善,而我却不利用它来修善,恶趣众苦逼,那么一旦堕落恶趣被众苦所困惑,届时复何为? 那时,除了受苦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19. 既未行诸善,既然在恶趣里没有机会行善,复集众恶业,而且还会集聚许多罪业,纵历一亿劫,那么纵使经历了一亿劫,不闻善趣名。 也听不到善趣的名称,何况得生善趣呢? (5)暇满难得之理20. 是故世尊说:因此,世尊在《杂阿含经》中说:人身极难得;要获得暇满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海目盲龟就像汪洋大海中一只盲龟的颈子颈入轭木孔。 ①碰巧伸入一个漂浮不定的轭木孔一样困难。 21. 刹那造重罪,如果犯下刹那的重罪历劫住无间,其恶报就可能使人陷在无间地狱受苦一劫,何况无始罪那么无始轮回以来所积的恶业积重失善趣。 又怎能使我们趋入善趣呢? 22. 然仅受彼报,再者,仅仅受完上述的那些恶报,苦犹不得脱;这个人并不能因此就解脱恶趣的痛苦;因受恶报时,因为正当遭受恶趣报应的同时,复生余多罪。 烦恼又将引生出许多新的罪业来。 ①2. 认真修善(1)不修善实愚23. 既得此闲暇,既然获得了如此宝贵的闲暇人身,若我不修善,如果我依旧放逸懈怠而不去修善,自欺莫胜此,那么再没有比这更可怕的自欺了,亦无过此愚。 也没有比这更堪虑的愚蠢了。 (2)临终起忧苦24. 若我已解此,如果我已经了解了暇满难得的道理因痴复怠惰,却依然痴顽怠惰而不肯修善,则于临终时,那么在临终恶相现前的时候,定生大忧苦。 一定会生起极大的忧愁和痛苦。 (3)后世更受报25. 难忍地狱火,再者,当恶业的果报完全成熟的时候,长久烧身时,难忍的地狱火焰将会长久灼烧我的身体。 悔火亦炙燃;那时,懊悔的心火必然也跟着一起燃烧;吾心必痛苦。 因此,我的内心一定非常痛苦。 26. 难得有益身,人身是非常难得而有益的。 今既侥幸得,现在既然已经侥幸得到了人身,亦复具智慧,而我又具有辨识利害的智慧,若仍堕地狱,如果来生依然被引入地狱受苦,27. 则如咒所惑,那么我岂不像被咒术所迷惑的人一样,令我心失迷;成了一具行尸走肉的无心之躯而已? 惑患无所知,到底被什么迷惑了竟然连自己都不知道! 何蛊藏心耶? 究竟是什么潜伏在我的内心作祟呢? (三)尽力断烦恼1. 思烦恼过患(1)令不自在28. 瞋贪等诸敌,瞋恨、贪爱和愚痴等烦恼敌,无手亦无足,既没有强壮的手脚等肢体,非勇非精明,也没有英勇贤明的胆识;但是,役我怎如奴? 它们怎能把我当奴隶一般地役使呢? (2)引恶趣苦29. 惑住我心中,烦恼一直潜伏在我内心中,任意伤害我,并且任随它们高兴地伤害着我;犹忍不瞋彼,而我竟然甘心忍受,毫不介意;非当应诃责。 这种懦弱之忍是可耻的,应该谴责。 30. 纵使天非天即使所有的天神和阿修罗齐来敌对我,都起来和我敌对,然彼犹不能但是他们顶多只能杀害我而已,掷我入无间。 还不至于把我抛进无间地狱的熊熊烈火中。 31. 强力烦恼敌,可是烦恼敌的势力却非常强大,掷我入狱火,它能在刹那间把我投入地狱的火焰中;须弥若遇之,遇上这熊熊的狱火,纵使是须弥山,灰烬亦无余。 也将被烧得连灰烬都不剩。 (3)为害无尽期32. 吾心烦恼敌,如果我不努力对治心中的烦恼敌,长住无尽期;那么它们必定会长住久安,无始无终;其余世间敌,而其它一切世间的仇敌,命不如是久。 却不能活得那么长久。 (4)友彼徒自害33. 若我顺侍敌,如果我温顺地侍奉世间的敌人,敌或利乐我;他们还可能会饶益我,并使我安乐;若随诸烦恼,但是,如果我一味奉承内心的烦恼,徒遭伤害苦。 那么只会遭受更多的伤害和痛苦而已。 2. 不应忍烦恼34. 无始相续敌,因此,这无始以来恒常相续的烦恼敌,孳祸唯一因;正是极速滋长业祸的唯一因素;若久住我心,如果它们一直潜伏在我心中,生死怎无惧? 我怎能在生死中快乐无惧呢? 35. 生死牢狱卒,这些烦恼简直就是生死牢狱中的守护卒,地狱刽子手,和地狱里行刑的刽子手,若皆住我心,如果它们都住在我内心的烦恼窝中,安乐何能有? 那么我怎能得到安乐呢? 3. 发奋灭烦恼36. 乃至吾未能因此,在我还没有亲自消灭亲灭此惑敌,这些罪魁祸首的烦恼敌以前,尽吾此一生,在我这一生当中,不应舍精进。 我都不该放弃断除烦恼的努力。 于他微小害。 如果别人施加于我们的一点小伤害,尚起瞋恼心,就足以撩起我们的瞋恨心,是故未灭彼,那么尚未消灭可恶的烦恼敌以前,壮士不成眠。 豪气干云的壮士应该是睡不着的。 37. 列阵激战场,将士们列队在战场上激烈地作战,奋力欲灭除不过是为了奋力消灭他们的敌人罢了。 终必自老死而这些敌人即使不被砍杀也会自然死亡,生诸苦恼敌。 并且还会因为死亡而产生极大的苦恼。 仅此尚不顾尽管如此得不偿失,但将士们在作战时,箭矛着身苦,仍然毫不顾虑敌军箭矛刺身的痛苦,未达目的已,未达成胜利的目的之前,不向后逃逸。 绝不临阵弃甲,向后逃逸。 38. 况吾正精进,何况现在我正发奋着要消灭决志欲灭尽那顽强而又不会自然消失的无明烦恼呢? 恒为痛苦因烦恼永远都是一切痛苦出生的根因,自然烦恼敌。 也正是我们不共戴天的俱生仇敌。 故今虽遭致因此,现在正精进修行的我,百般诸痛苦,虽然会遭受到百般的痛苦,然终不应当但是无论如何,丧志生懈怠。 我都不应该怀忧丧志,懒散懈怠。 39. 将士为微利,战士们为了微薄的利益而前往作战,赴战遭敌伤;有些在战场上不幸被敌人杀伤了。 战归炫身伤,然而解甲归来的时候,他们炫耀身上的创伤,犹如佩勋章。 竟然就像佩带勋章一般洋洋得意。 吾今为大利,现在,我正为着极大的利益修行勤精进,专心致志地修学佛法,所生暂时苦,就算生起一点短暂的小苦,也该以此自勉云何能困我? 怎能被它们给难倒呢? 40. 渔夫与屠户、渔夫和屠户、农牧等凡俗,农人、牧者等升斗小民,唯念己自身虽然只顾虑到自己求活维生计,一日三餐的生活,犹忍寒与热、尚且能忍受寒、热、风、雨疲困诸艰辛;和疲惫、困厄等艰苦;我今为众乐,为了众生安乐而修行的我,云何不稍忍? 为何不能吃点苦呢? 41. 虽曾立此誓:虽然我曾立下这样的誓愿:欲于十方际要度尽十方虚空际的众生,度众出烦恼! 令他们全部脱离一切烦恼! 然我未离惑。 然而到现在,我自己却丝毫未离烦恼。 42. 出言不量力,说话这么不自量力,云何非颠狂? 怎会不像个颠狂的疯子呢? 故于灭烦恼,因此,对于消灭烦恼,应恒不退怯。 我应该恒常精进,永不退怯。 43. 吾应乐修断,我应该热爱这种断烦恼的对治之道,怀恨与彼战;应该要仇恨烦恼并和它决一死战;似瞋此道心,因为这种类似瞋烦恼的对治心态唯能灭烦恼。 只会消灭真正的烦恼,不会引生痛苦。 44. 吾宁被烧杀,我宁可被人焚烧或杀戮,或遭断头苦;甚至被人砍掉头颅;然心终不屈,但是无论如何,顺就烦恼敌。 都不向烦恼贼低头。 4. 惑去不复返45. 常敌受驱逐,普通的敌人在战败而被驱逐出境以后,仍可据他乡,仍然会盘据他方,休养生息。 力足旋复返;一旦能力恢复了,便再度回头反攻。 惑贼不如是。 可是烦恼幻贼就不同了,它一去不复返。 46. 惑为慧眼断,因为无明烦恼一旦被慧眼识破以后,逐已何所之? 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无二的心性之中了。 云何返害我? 它们怎能移居其它地方再回来伤害我呢? 然我乏精进。 奈何懦弱的我依然不肯精进断除烦恼。 47. 惑非住外境,无明烦恼不住在外境上,非住根身间,也不住在眼根等身中或二者之间;亦非其它处,此外,也不住在其它任何地方。 云何害众生? 那么它们到底能住在什么地方伤害众生呢? 惑幻心莫惧,其实,烦恼是虚幻的,因此根本不用害怕;为智应精进。 应该为生起断惑的智慧而坚忍精进。 何苦于地狱我何苦要在地狱等恶趣里面无义受伤害? 毫无意义地遭受伤害呢? 三、结劝48. 思已当尽力作了如上种种思惟以后,圆满诸学处;就该努力去圆满上述的菩萨学处;若不遵医嘱,如果不遵照医师的吩咐去治疗,病患何能愈? 需要医疗的病人又如何能康复呢? ①此颂参见《学集》(初品大正,32,78下。 )①第4~10颂,参见《学集》初品(大正,32,77下~78上。 )②《学集》初品引《正法念处经》说:“先少思惟已,后竟悭吝不施,堕饿鬼趣。 语已(悭吝)不施,堕地狱趣。 ”(大正,32,77下)。 ①《大智度论》中说:舍利弗过去曾经在六十劫中行菩萨道。 有一天,当他正想渡河去行布施的时候,遇到有人前来乞求眼睛。 于是,舍利弗就慈悲地挖出一支眼睛给他,不料乞者不但不满意,反而嫌臭,且当面弃地践踏。 这时,古道热肠的舍利弗,心中为之一凉,感叹道:“唉! 众生实在难度,不如早日自求解脱算了! ”从此以后,便退失了菩提心,转修小乘道。 最后,终于修成了阿罗汉果(大正,25,145上)。 如上第4颂所说,舍利弗舍弃了所受持的菩提心,照理应堕三恶道才对,怎么反而成就了四果圣位呢? 译者认为,除了寂天“业力不可思议”的答覆以外,还可以考虑下面两个理由:一、舍利弗并非有意出尔反尔,欺骗众生。 实在是众生难度,舍利弗自忖能力有所不逮。 二、舍利弗虽然放弃了成佛的意愿和努力,但是并未因此放逸,为非作歹;反而更加精进,勤修三无漏学,力求解脱。 修小乘道,证小乘果,法尔如是,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妙瓶》在解释完第7颂本义之后,又旁引印藏各家注本说:遍照护《入菩萨行难处释》和《入菩萨行详注难处释》说:“知唯一切智,吾等不能知。 ”这种解释吻合颂文,而且一般的注本也都如此解释。 《广释》说:“‘菩提之心虽舍,解脱之心未弃,故得解脱。 ’如此解说,则无过失。 ”而善天则主张:“(以方便)舍已复受(而救度有情)。 ”威月说:“世俗菩提心虽舍,然胜义菩提心未弃。 ”佛子无著(贤)认为:“上说应理(以利他之心虽舍,然悟无我之慧未捐,故不堕恶趣)。 ”可是后来却又说:“费心思索不可思议之事,徒劳无功;何苦来哉! ”(《妙瓶》,页189~190;文中( )内的补充文字译自《妙解大海》,页169)①《学集》第四“空品”中引《寂静决定神变经》说:“倘若有人障碍菩萨(乃至)以一抟食施予畜生之善行,那么他所犯的罪过,将远比掠夺南瞻部洲一切有情财物并杀害其生命还要严重无数倍。 ”(大正,32,92中)贾曹杰在《佛子正道》中,也引用了这段经文解释第9颂(页56)。 上述经文即根据《佛子正道》译出。 又,这段经文与汉译《不必定入定入印经》、《入定不定印经》两个译本,在意义上略有出入(大正,15,705上;710中)。 ①《菩提正道菩萨戒论》论及他胜罪之过患时说:“以要言之,于他胜罪随犯其一,即便不能于现法中证入初地。 谓于先时之所积集将入初地广大资粮不能增长;先所未集,不能生起……”并引《入行》此颂为证。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页61)。 ①参见《杂阿含》第四○六经(大正,2,108下);另见于《经集》(汉译《大乘宝要义论》,大正,32,50上)。 ①根据经论中一般的叙述:罪大恶极的众生,命终之后将终会堕入地狱,长期不断地遭受猛烈痛苦的折磨与摧残。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否还有余闲造作恶业(最上一层的等活地狱仍有互相厮杀、死而复活的情形),颇值得怀疑。 即使有此可能,新造的恶业想必也是微不足道的。 否则,宿昔的业报未消,新积之罪障又起,那么地狱有情乃至于一切三恶道的众生,势必会愈陷愈深而永无翻身之日。 果真如此,则不但“六道轮回”的教法说不通,甚至于连“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的大乘根本理念都成了问题。 因此,译者认为:寂天“然仅受彼报,苦犹不得脱;因受恶报时,复生余多罪”的说法,可能只是诫恶劝善的权巧之谈罢了。 发布时间:2025-10-05 12:38:3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1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