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石法师: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译注 第六品 安忍 内容: 第六品安忍一、思惟瞋过及忍德(一)隐含之过患1. 一瞋能摧毁只要对菩萨生起一念强烈的瞋害心,千劫所积聚、就能完全破坏千劫以来施供善逝等布施、供养诸佛菩萨等等一切诸福善。 一切善行所集聚的福德善根。 ①2. 罪恶莫过瞋,没有一种罪过像瞋恨那么恶毒,难行莫胜忍;也没有一种修持像安忍那么难行;故应以众理所以应该用种种正当的教理努力修安忍。 努力地思惟修习安忍。 (二)现见之过患1. 令心离安乐3. 若心执灼瞋,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持续地瞋恨热恼,意即不寂静,那么他的意识就得不到宁静,喜乐亦难生,欢喜和愉悦的心情也很难生起,烦躁不成眠。 整天心烦气躁、坐不稳、睡不着。 2. 能坏亲友情4. 纵人以利敬尽管有人以财利和恭敬恩施来依者,惠施给前来依靠他的沦落者,施主若易瞋。 但是,如果这位施主易燥易怒。 反遭彼弑害。 那么反而会因为激怒受惠者而被杀害。 5. 瞋令亲友厌,瞋恨终将导致众叛亲离,虽施亦不依。 虽然施惠拉拢,亲友也不愿前来依靠。 3. 总结瞋过患若心有瞋恚,总而言之,如果心中有瞋恨,安乐不久住。 绝对不会有快乐的生活。 6. 瞋敌能招致瞋恨,毫无疑问地,如上诸苦患。 能够招致上面所说的那些过患和痛苦。 (三)思惟安忍功德精勤灭瞋者,反之,一个专心致力于消灭瞋心的人,享乐今后世。 定将获得今生和后世的安乐。 二、修习安忍之法(一)除瞋因1. 生瞋之因7. 强行我不欲,别人硬是做了我不喜欢的事情,或挠吾所欲,或阻挠我做想做的事情,得此不乐食,获得了这些长养瞋恼的食物以后,瞋盛毁自他。 瞋心愈发炽盛,甚至于毁灭了自己和别人。 2. 劝息瞋因8. 故应尽断除所以我应该要想尽办法,瞋敌诸粮食;彻底截断滋长瞋敌的各种粮食;此敌唯害我,因为这个敌人除了伤害我以外,更无他余事。 再也没有其它的事可做了。 3. 除瞋方法(1)不应不喜9. 遭遇任何事,无论遭遇到任何逆境,莫挠欢喜心;我都不应该扰乱欢喜的心情;忧恼不济事,因为闷闷不乐不但于事无补,反失诸善行。 反而会使人退失许多有益的善行。 (2)不应不喜之因10. 若事尚可为,如果还有补救的办法,云何不欢喜? 何必对灾祸和逆境生气忧恼呢? 若已不济事,倘若已经于事无补,忧恼有何益? 生气忧恼又有什么益处呢? 4. 细究瞋因全力断(1)瞋境差别11. 不欲吾与友我不希望我和我的朋友历苦遭轻蔑,遭受痛苦,被人轻视,闻受粗鄙语;听到羞辱的粗话和卑鄙的言词;于敌则反是。 但是对于敌人却刚好相反。 (2)消除令我不乐之瞋Ⅰ、遮除因我受害而生之瞋(Ⅰ)应忍身苦ⅰ、修安受苦忍①思惟苦是解脱因12. 乐因何其微,在三界中,产生快乐的因素只有少许,苦因极繁多;导致痛苦的因缘却非常繁多;无苦无出离,然而没有痛苦就不会想到要出离,所以,故心应坚忍。 心啊! 你应该要坚毅地忍耐下去! 13. 苦行伽那巴,信仰苦行者以及伽那巴地方的人,①无端忍烧割;尚且能无端地忍受灼烧和割身等痛苦;吾今求解脱,现在我为了追求最究竟的解脱而努力,何故反畏怯? 为什么反而要畏惧受苦呢? ②思惟习苦成自然14. 久习不成易,久久练习而不会变得比较容易适应,此事定非有;这种事情绝对没有;渐习小害故,由于渐渐习惯忍受小伤害,一旦大难临头,大难亦能忍。 自然也比较有勇气与能力去承担。 15. 蛇及虻蚊噬、日常生活中,蛇咬、虻蚊叮、饥渴等苦受,饥饿和口渴等不愉快的感受,乃至疥疮等,乃至于生疥疮等家常的病痛,岂非见惯耶? 难道我们不是都已经习惯成自然了吗? 16. 故于寒暑风、因此,对于寒热风雨等天气的变化,病缚捶打等,以及疾病、捆缚和捶打等较大的伤害,不宜太娇弱;我也不应该太脆弱以至于承当不起;若娇反增苦。 果真娇弱不堪,伤害之苦反而会增加的。 17. 有人见己血,例如有些人看见自己流血,反增其坚勇;反而增强了坚毅和勇气;有人见他血,另有些人,虽然只看见别人流血,惊慌复闷绝。 也会惊慌害怕,甚至休克。 18. 此二大差别,这两种巨大的差异,悉由勇怯致;完全是由于个性坚毅和怯弱所产生的;故应轻害苦,所以不要太在意病苦和伤害,莫为诸苦毁。 不要被那些痛苦所击倒。 ①③思惟忍苦断惑之利19. 智者纵历苦,有智慧的人不生烦恼,所以纵然受苦,不乱心澄明。 也不会搅乱内心的清明与宁静。 奋战诸烦恼因此我们应该设法战胜烦恼。 虽生多害苦,对治烦恼时,虽然会产生很多伤害和痛苦,20. 然应轻彼苦,但是我们应该漠视这一切痛苦,力克贪瞋敌。 努力息灭贪瞋等烦恼敌。 制惑真勇士,能够战胜烦恼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余唯弑尸者。 其它不过是会砍杀活动尸体的俗汉而已。 21. 苦害有诸德:再者,伤害和痛苦有很多益处:厌离除骄慢,它使我们心生厌离并去除骄矜和傲慢,悲愍生死众,对轮回众生产生悲愍,羞恶乐行善。 羞于作恶,欢喜行善。 ⅱ、修谛察法忍①广说A. 瞋与瞋者非自主22. 不瞋胆病等倘若你不会去瞋恨胆、风和涎病等等①痛苦大渊薮,这一切日常生活中痛苦的最大根源,云何瞋有情? 那么为何要瞋恨有情众生呢? 彼皆缘所成。 他们也是各种因缘促成的呀! 23. 如人不欲病,譬如人们虽然不希望生病,然病仍生起;但是业感疾病仍会不期而然地产生;如是不欲恼,同样地,人们虽然不想生烦恼,烦恼强涌现。 但是无明烦恼还是强有力地涌现出来。 24. 心虽不思瞋,虽然我们没有想到“要瞋恨了! ”而人自然瞋。 但是仍情不自禁地瞋恨起来。 如是未思生,虽然没有想到“要生起了! ”瞋恼犹自生。 瞋恨同样会习惯地自然生起。 25. 所有众过失,尽所有的一切大小过失,种种诸罪恶,各种各类的轻重罪恶,彼皆缘所生,全部都是因缘所生的,全然非自力。 没有任何一种罪过是独立自主的。 26. 彼等众缘聚,那些聚合在一起引生瞋恼的众多因缘,不思将生瞋;没有“我们将要生气”的动机;所生诸瞋恼,而因缘所生的瞋等烦恼,亦无已生想。 也没有“我已被生出来”的想法。 ①B. 破瞋有自主因(A)破数论之主、我27. 纵许有主物,虽然你主张有所谓“主物”的客体,施设所谓我,而且也施设了称为“我”的主体,主我不故思:但是“主”和“我”都不会自主地想到:将生而生起。 “我将要生起”而产生出来。 28. 不生故无果。 主物是常而不生的,所以没有所生的果。 常我欲享果,想要受用生果的我,也是常恒不变的,于境则恒散;因此它将永远散乱地执着于境;彼执永不息。 而这种执着也将永远不会止息。 ①(B)破胜论之常我29. 彼我若是常,倘若那个“我”真正是常恒不变的,无作如虚空;那么它就像虚空一样毫无作用;纵遇他缘时,就算遇到其它的外缘,不动无变异。 也不会影响它的不变异性。 30. 作时亦如前,即使在作用的时候,也和从前一样,则作有何用? 那么作用对它又有什么用呢? 谓作用即此,如果说,它的作用就是如此无用;我作何相干? 那么“我”和作用又有什么相关呢? ②(C)知如幻而息瞋32. 是故一切法因此,一切法都是由于他缘聚合而生的,依他非自主。 没有丝毫独立自主自成的能力。 知已不应瞋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如幻如化事。 就不该瞋恨这一切如幻如化的人事了。 C. 瞋虽如幻仍须断32. 由谁除何瞋? 如果一切如幻,那么由谁来除什么瞋呢? 除瞋不如理。 所以除瞋不合理。 但如幻的缘起不失其用,瞋除诸苦灭,而且世间人也都承认:除瞋可以消灭痛苦;故非不应理。 所以没有不合理的地方。 ②结义33. 故见怨或亲因此,当怨敌或亲友无理伤害我的时候,非理妄加害,我就应该立刻联想到:思此乃缘生,这些怨害都是从往昔的业缘产生的;受之甘如饴。 于是欣然承受,无怨无尤。 34. 若苦由自取,如果痛苦不是缘生而是自找的,而人皆厌苦,而这世间上又没有人想要痛苦,以是诸有情那么一切有情应该都没有痛苦才对! 然而,皆当无苦楚。 事实正好相反;可见痛苦是由业惑缘生的。 ⅲ、修耐怨害忍①慈悲为怀35. 或因己不慎,有时候,因为自己不小心,以刺自戮伤;也会被刀、刺等器具伤害到自己;或为得妇心,有些人为了赢得女人的芳心和财物,忧伤复绝食;甚至于会过度难过而绝食;36. 纵崖或自缢,另有些人则自缢,跳下断崖,吞服毒害食;或吞服毒药和有害的食物;妄以自虐行,以胡涂任性的自虐行为,于己作损伤。 自己残害自己的身体。 37. 自惜性命者,有时候,因为受到强烈烦恼的驱使,因惑尚自尽;爱惜生命的人尚且会自杀身亡;况于他人身,何况是面对令人气恼的其它众生呢? 丝毫不伤损? 所以瞋怒者总难免会伤害别人的。 38. 故于害我者,因此,即使有人出于烦恼前来杀害我,心应怀慈愍;对于这些人仍然应该加以悲愍;慈悲纵不起,万一生不起悲愍心,生瞋亦非当。 起码也不该瞋恨他们。 ②如理除瞋因39. 设若害他人如果伤害别人是愚夫愚妇的本性,乃愚自本性,那么瞋恨他们便不合理;瞋彼则非理;就好象有人不小心被火烧着了,如瞋烧性火。 却瞋恨那原本就具有燃烧性质的火一样。 40. 若过是偶发如果过错只是偶然产生的,有情性仁贤,有情的天性原本仁慈而善良,则瞋亦非理;那么瞋恨他们也不合理;如瞋烟蔽空。 就像有人瞋恨突然被烟遮蔽的晴空一样。 41. 棍杖所伤人,如果有人被木棒打伤了,不应瞋使者;那么他是否应该瞋恨挥棒的人呢? 枚复瞋使故,不然。 因为挥棒者也是受瞋心所指使的,理应憎其瞋。 所以该憎恨的是瞋恼,而不是人。 42. 我昔于有情,从前,我对其他的有情众生,曾作如是害;既然曾经作过类似的伤害;既曾伤有情,因此,曾经伤害有情的我,理应受此损。 按理也该受到同样的伤害。 ③遇害思己过A. 本义43. 敌器与我身,敌人的武器和我的身体二者,二皆致苦因;都是产生痛苦的因缘;双出器与身,既然他使用武器,而我又难免形体之累,于谁该当瞋? 那么挨打受伤到底该瞋恨谁呢? 44. 身似人形疮,人的身体脆弱得像个人形大疮,轻触苦不堪;稍一触及就痛苦不堪;盲目我爱执,既然盲目贪爱的我要执着它,遭损谁当瞋? 那么它遇害受伤时该瞋恨谁呢? 45. 愚夫不欲苦,愚笨的人虽然也不想受苦,偏作诸苦因;但却偏爱造作导致痛苦的恶因;既由己过害,既然现在是因为往昔的罪业而受害,岂能憎于人? 那么凭什么憎恨别人呢? 46. 譬如地狱卒譬如地狱中的守护卒及诸剑叶林,以及其它恐怖的剑叶树林等等,既由己业生,既然都是自己的恶业所化现的,于谁该当瞋? 那么堕入地狱受苦应该憎恨谁呢? 47. 宿业所引发,由于自己往昔业力的引发,令他损恼我,以至于促使别人前来毁损伤害我;因此若堕狱,如果别人因为瞋害我而堕入地狱受苦,岂非我害他? 那么岂不是我害苦了他人? 48. 依敌修忍辱,借着他人对我所做的伤害而修习安忍,消我诸多罪;使我消除了很多往昔的罪业;怨敌因我忍,然而,由于我的宿业引发别人来瞋害我,堕狱久受苦。 却会使瞋害者堕落地狱,长久受苦。 49. 若我令受害,如果到头来是我导致他人造罪受报,敌反饶益我,而他人却反而使我有机会修忍培福,则汝粗暴心,那么粗暴无理的心啊! 何故反瞋彼? 你为何不感恩图报还要憎恨别人呢? B. 断诤50. 若我有功德,因为修忍而使人堕落地狱岂非将受恶报吗? 如果我出于哀矜之情与利他之心而修忍,必不堕地狱。 那么就不会趋向地狱。 若吾自守护,仇敌助我修忍岂非应得善报吗? 如果我以明哲保身的心态修忍护戒,则彼何所得? 那么瞋害者除了犯罪还能得到什么呢? 51. 若以怨报怨,如果不修忍让而以牙还牙,那么敌人则敌不护罪;不但不会护罪修忍,反而将变本加厉;吾行将退失,这样一来,我的菩萨行将会退失,难行亦毁损。 而修安忍的艰难德行也将因此而毁损。 (Ⅱ)应忍讥毁之苦52. 心意无形体,心意没有形质和躯体,谁亦不能毁;所以谁也不能损毁它;但是,若心执此身,如果心意执着身体是我或我的,定遭诸苦损。 便会感受到各种痛苦的伤害。 53. 轻蔑语粗鄙,当别人对我们轻视,说粗话口出恶言辞,以及使用难听的字眼等等,于身既无害,这些粗鄙的言行对身体既然没有伤害,心汝何故瞋? 心啊! 你为何要那么生气呢? 54. 谓他不喜我;如果说,其它的人会因此而不喜欢我;然彼于现后,但事实上,无论在今生或来世,不能毁损我,别人对我如何讨厌都不足以毁损我;何故厌讥毁? 那么我为何要厌弃别人的讥毁呢? 55. 谓碍利养故;如果说,这些讥毁将会障碍我获得利养;纵我厌受损,然而,即使我讨厌遭受讥毁和名利受损,吾利终须舍,临命终时,我仍须舍弃财富和名誉,诸罪则久留。 而憎害他人的罪业却会长久留存心中。 56. 宁今速死殁,所以,我宁愿现在就失去名利而早点死去,不愿邪命活;也不愿意瞋害他人而久活人间;苟安纵久住,邪命苟且地过日子,纵然可以活得长寿些,终必遭死苦。 但终究要面临死亡和堕落的痛苦。 57. 梦受百年乐,假使有人在睡梦中,彼人复苏醒;享受了百年的快乐以后才醒过来;或受须臾乐,而另一个人在睡梦中,梦已此人觉;只享受短暂的欢乐就醒了过来;58. 觉已此二人,这两个人醒来以后,梦乐皆不还。 无论如何都追不回梦中的快乐。 寿虽有长短,同样,人生的欢乐岁月虽然有长有短,临终唯如是! 但死时依然带不去生前的任何享乐。 59. 设得多利养,所以,就算我能得到很丰厚的利养,长时享安乐,长久地享受荣华富贵,死如遭盗劫,死后还是会像遭强盗洗劫过一般,赤裸空手还。 赤裸裸地空随着业力漂泊而去。 60. 谓利能活命,如果说,利养能维持我的生活,净罪并修福;使我有空闲净除罪恶,积聚福德;然为利养瞋,但是,如果我为了利养而憎恨别人,福尽恶当生。 岂不是会产生罪恶而断送福德吗? 61. 若为尘俗活,如果我为了追求某些世俗的事物而活着,复因彼退堕,并因此使我的德行衰退堕落,唯行罪恶事,像这样只做恶事而使来生堕落受苦,苟活义安在? 就算能长命百岁,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62. 谓谤令他疑,如果说,因为讥毁会使别人对我失去信心,故我瞋谤者;所以我要瞋恨诽谤我的人;如是何不瞋那么当别人受谤时,你为何不同样憎恨呢? 诽谤他人者? 难道别人赢得的信任就不会因谤而丧失吗? 63. 谓此唯关他,如果说,因为失信的对象只与别人有关,是故吾堪忍;所以我能够忍受别人遭受诽谤;如是何不忍那么怨敌出于烦恼而对你所做的诽谤烦恼所生谤? 只与烦恼有关,你又为何不能忍受呢? Ⅱ、消除因我所受害而生之瞋(Ⅰ)谛察法忍64. 于佛塔像法因此对于故意前来诋毁,甚至破坏佛像、诽诋损毁者,舍利塔和经典正法的外道,吾亦不应瞋;我也不应该生气瞋恨;因佛远诸害。 因为三宝本性空寂,不会遭受伤害。 65. 于害上师尊同样对于伤害上师和亲朋好友的恶人,及伤亲友者,我们也应该这样去思惟:思彼皆缘生,这些伤害都是从往昔的业缘而生起的;知已应止瞋。 然后藉此思惟努力消除内心的瞋恨。 66. 情与无情二,有情识的人和无情识的事物二者,俱害诸有情,同样都会伤害有情,云何唯瞋人? 为何偏偏只瞋恨有情识的人呢? 故我应忍害。 所以我应该忍受别人的伤害。 67. 或由愚损人,有些人出于愚痴而伤害别人,或因痴还瞋;另有些人则因为愚痴而瞋恨害他的人;此中孰无过? 这两种人之中,哪一个没有过错? 孰为有过者? 既然都有错,那么谁该特别受人瞋怪呢? 68. 因何昔造业,为什么从前要造下瞋害众生的罪业,于今受他害? 以至于今生遭受报应而被人伤害呢? 一切既依业,既然一切都根源于自己往昔的业力,凭何瞋于彼? 我凭什么瞋恨害我的人呢? 69. 如是体解已,认清这个道理以后,就应该确信:以慈互善待。 所有的人都应该以慈心互相对待。 故吾当一心,因此,我也应该安忍一切外来的怨害,勤行诸福善。 一心一意去做各种利生的福善事业。 (Ⅱ)思忍利益70. 譬如屋着火,譬如某栋房屋正在起火燃烧,燃及他屋时,并已开始烧向其它的屋子;理当速移弃这时,照理应当迅速移开助火蔓延草。 能助长火势蔓延的草木等杂物。 71. 如是心所贪同样,内心所贪着的任何亲友与事物,能助瞋火蔓,都能够助长瞋火的蔓延;虑火烧德屋,如果担心瞋火烧坏我们的功德屋,应疾厌弃彼。 就应该立刻厌弃所贪着的一切事物。 72. 如彼待杀者,例如一个束手待杀的人,断手获解脱;若因断手而得以逃命,岂非明智之举吗? 若以修行苦,同样,若借着忍受辞亲割爱等修行的小苦,离狱岂非善? 而脱离地狱等大苦,岂非更为明智吗? 73. 于今些微苦,如果现在不能忍受这点修行的小苦,若我不能忍,未来如何能忍受地狱等大苦呢? 如果未来何不除瞋恚——受不了地狱之苦,为何现在不灭除瞋恨——地狱众苦因? 这使人堕入地狱受苦的业因呢? 74. 为欲曾千返,因为贪欲受挫而瞋害他人的我,堕狱受烧烤;已经历过千百次火烧地狱的痛苦了;然于自他利,但是,尽管如此备尝艰辛,今犹未成办。 对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却毫无增进。 75. 安忍苦不剧,现在这点耐怨害之忍,既不那么痛苦,复能成大利;又能成就许多大的利益;为除众生害,因此,为了消除众生更深重的苦难,欣然受此苦。 我应该欣然忍受这点较轻微的困苦。 Ⅲ、消除因敌获善而生之瞋(Ⅰ)应喜敌受赞76. 人赞敌有德,倘若有人称赞你的敌人有功德,若获欢喜乐;因而获得了赞叹随喜的快乐;那么,意汝何不赞,意识啊! 你为何不同样称赞他令汝自欢喜? 而让自己也一起快乐呢? (Ⅱ)应喜敌获乐77. 如是所生乐,赞叹随喜所得到的欢乐,唯乐无性罪,不但是今生和来世不杂性罪的欢乐泉源,诸佛皆称许;连诸佛菩萨等圣贤也都认可、称赞;复是摄他法。 而且如此随喜更是摄受他人的最佳方法。 78. 谓他获乐故,如果说,赞叹将使敌方获得快乐,然汝厌彼乐;而你却不希望别人得到快乐;则应不予酬,那么你也不该支薪使你的仆人快乐,此坏现后乐。 但是这么做,今生和来世的安乐都将失去。 79. 他赞吾德时,当别人称赞我有功德的时候,吾亦欲他乐;我也希望他得到赞叹随喜的快乐;他赞敌功德,然而,当别人称赞我的仇敌有功德时,何故我不乐? 为什么我却快乐不起来呢? 80. 初欲有情乐,我原本希望一切有情都能获得快乐,而发菩提心;因而发起“欲成佛利众生”的菩提心;有情今获乐,现在有情自己获得了安乐,何故反瞋彼? 为何我反而要瞋恨他们呢? (Ⅲ)应喜敌获利ⅰ、思敌获利乃己初衷81. 初欲令有情我最初发心,想令一切有情成佛成佛受他供;而普受三界众生的广大供养;今见人获利,现在看到别人仅仅获得一点微薄的利敬,何故生嫉恼? 为什么反而妒忌苦恼起来了呢? 82. 所应恩养亲,例如父母和妻儿是你应该负责养育的,当由汝供给; 发布时间:2025-10-05 12:34:2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1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