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石法师: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集要 第九品 智慧 内容: 第九品智慧1. 此前诸要目, 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 当败空性慧。 2. 世俗与胜义, 许之为二谛;胜义非心境, 说心是世俗。 3. 世见二种人: 瑜伽师一般。 一般世间师, 前者所论破。 4. 复因慧差别, 层层更超胜。 以二同许喻, 为果不深察。 5. 世人见世俗, 分别为真实,而非如幻化, 故诤瑜伽师。 6. 色等现量境, 共称非智量;彼等诚虚伪, 如垢而谓净。 7. 为导世间人, 佛说无常法;真实非刹那。 岂不违世俗? 8. 瑜伽量无过。 待俗谓见真,否则观不净, 将违世间见。 9. 供幻佛生德, 如供实有佛。 有情若如幻, 死已云何生? 10. 众缘聚合已, 虽幻亦当生。 云何困久住, 有情成实有? 11. 幻人行杀施, 无心无罪福。 于有幻心者, 则生幻罪福。 12. 诸咒无情识, 不生如幻心;种种因缘生 种种如幻物。 13. 一缘生一切, 毕竟此非有。 胜义若涅槃, 世俗悉轮回,14. 则佛亦轮回, 菩提行何用? 诸缘若未绝, 纵幻亦不灭;15. 诸缘若断绝, 俗中亦不生。 乱识若亦无, 以何缘幻境? 16. 若许无幻境, 心识何所缘? 所缘异实境, 境相即心体。 17. 幻境若即心, 何者见何者? 世间主亦言: 心不自见心。 18. 犹如刀剑锋, 不能自割自。 若谓如灯火, 如实明自身。 19. 灯火非自明, 暗不自蔽故。 如晶青依他, 物青不依他;20. 如是亦得见 识依不依他。 非于非青性, 而自成青性。 21. 若谓识了知, 故说灯能明;自心本自明, 由何识知耶? 22. 若识皆不见, 则明或不明,犹如石女媚, 说彼亦无义。 23. 若无自证分, 心识怎忆念? 心境相连故, 能知如鼠毒。 24. 心通远见他, 近故心自明。 然涂炼就药, 见瓶不见药。 25. 见闻与觉知, 于此不遮除。 此处所遮者, 苦因执谛实。 26. 幻境非心外, 亦非全无异。 若实怎非异? 非异则非实。 27. 幻境非实有, 能见心亦然。 轮回依实法, 否则如虚空。 28. 无实若依实, 云何有作用? 汝心无助缘, 应成独一体。 29. 若心离所取, 众皆成如来。 施设唯识义, 究竟有何德? 30. 虽知法如幻, 岂能除烦恼? 如彼幻变师, 亦贪所变女。 31. 幻师于所知, 未断烦恼习,空性习气弱, 故见犹生贪。 32. 若久修空性, 必断实有习;修空亦非实, 复断空性执。 33. 观法无谛实, 不得谛实法;无实离所依, 彼岂住心前? 34. 若实无实法, 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 无缘最寂灭。 35. 摩尼如意树, 无心能满愿;因福与宿愿, 诸佛亦现身。 36. 如人修鹏塔, 塔成彼即逝;虽逝经久远, 灭毒用犹存。 37. 随修菩提行, 圆成正觉塔;菩萨虽入灭, 能成众利益。 38. 供佛无心物, 云何能得果? 供奉今昔佛, 经说福等故。 39. 供以真俗心, 经说皆获福;如供实有佛, 能得果报然。 40. 见谛则解脱, 何需见空性? 般若经中说: 无慧无菩提。 41. 大乘若不成, 汝教云何成? 二皆许此故。 汝初亦不许。 42. 依何信彼典, 大乘亦复然。 二许若成真, 吠陀亦成真。 43. 小诤大乘故。 外道于阿含,自他于他教, 互诤悉应舍。 44. 若语入经藏, 即许为佛说:三藏大乘教, 云何汝不许? 45. 若因不解一, 一切皆有过;则当以一同, 一切成佛说。 46. 诸圣大迦叶, 佛语未尽测,谁因汝不解, 废持大乘教? 47. 若僧为教本, 僧亦难安住;心有所缘者, 亦难住涅槃。 48. 断惑若即脱, 彼无间应尔。 彼等虽无惑, 犹见业功能。 49. 若谓无爱取, 故定无后有;此非染污爱, 如痴云何无? 50. 因受缘生爱。 彼等仍有受,心识有所缘, 受仍住其中。 51. 若无空性心, 暂灭惑复生,犹如无想定; 故应修空性。 52. 为度愚苦众, 菩萨离贪惧,悲智住轮回, 此即悟空果。 53. 不应妄破除 如上空性理。 切莫心生疑, 如理修空性。 54. 空性能对治 烦恼所知障,欲速成佛者, 何不修空性? 55. 执实能生苦, 于彼应生惧;悟空能息苦, 云何畏空性? 56. 实我若稍存, 于物则有惧;既无少分我, 谁复生畏惧? 57. 齿发甲非我, 我非骨及血,非涎非鼻涕、 非脓非胆汁。 58. 非脂亦非汗, 非肺亦非肝,我非余内脏, 亦非屎与尿。 59. 肉与皮非我, 脉气热非我,百窍亦复然, 六识皆非我。 60. 声识若是常, 一切时应闻;若无所知声, 何理谓识声? 61. 无识若能知, 则树亦应知;是故定应解: 无境则无知。 62. 若谓彼知色, 彼时何不闻? 若谓声不近, 则知识亦无。 63. 闻声自性者, 云何成眼识? 一人成父子, 假名非真实。 64. 忧喜暗三德, 非子亦非父。 彼无闻声性, 不见彼性故。 65. 如伎异状见; 是识即非常。 谓异样一体; 彼一未曾有。 66. 异样若非真, 自性复为何? 若谓即是识, 众生将成一。 67. 心无心亦一, 同为常有故。 差殊成妄时, 何为共同依? 68. 无心亦非我, 无心则如瓶。 谓合有心故, 知成无知灭。 69. 若我无变异, 心于彼何用? 无知复无用, 虚空亦成我。 70. 若我非实有, 业果系非理;已作我既灭, 谁复受业报? 71. 作者受者异, 报时作者亡。 汝我若共许, 诤此有何义? 72. 因时见有果, 此见不可能。 依一相续故, 佛说作者受。 73. 过去未来心, 俱无故非我。 今心若是我, 彼灭则我亡。 74. 犹如芭蕉树, 剥析无所有;如是以慧观, 觅我见非实。 75. 有情若非有, 于谁起悲愍? 立誓成佛者, 困痴虚设有。 76. 无人谁得果? 许由痴心得。 为息众生苦, 不应除此痴。 77. 我慢痛苦因, 惑我得增长。 谓慢不能除; 修无我最胜。 78. 身非足小腿, 腿臀亦非身,腹背及胸肩, 彼等复非身。 79. 侧肋手非身, 腋窝肩非身,内脏头与颈, 彼等皆非身,此中孰为身? 80. 若身遍散住 一切诸肢分,分复住自分, 身应住何处? 81. 若谓吾一身, 分住手等分;则尽手等数, 应成等数身。 82. 内外若无身, 云何手有身? 手等外无它, 云何有彼身? 83. 无身因愚迷, 于手生身觉;如因石状殊, 误彼为真人。 84. 众缘聚合时, 见石状似人;如是于手等, 亦见实有身。 85. 手复指聚故, 理当成何物? 能聚由聚成, 聚者犹可分。 86. 分复析为尘, 尘析为方分,方分离部分, 如空无微尘。 87. 是故聪智者, 谁贪如梦身? 如是身若无, 岂贪男女相? 88. 苦性若实有, 何不损极乐? 乐实则甘等, 何不解忧苦? 89. 若谓苦强故, 不觉彼乐受。 既非领纳性, 云何可谓受? 90. 若谓有微苦; 岂非已除苦? 谓彼即余乐; 微苦岂非乐? 91. 倘因逆缘故, 苦受不得生,此岂非成立: 分别受是执? 92. 故应修空观, 对治实有执;观慧良田中, 能长瑜伽食。 93. 根境若间隔, 彼二怎会遇? 无隔二成一, 谁复遇于谁? 94. 尘尘不相入, 无间等大故。 不入则无合, 无合则不遇。 95. 无分而能遇, 云何有此理? 若见请示我, 无分相遇尘。 96. 意识无色身, 遇境不应理。 聚亦无实故, 如前应观察。 97. 若触非真有, 则受从何生? 何故逐尘劳? 何苦伤何人? 98. 若见无受者, 亦无实领受,见此实性已, 云何爱不灭? 99. 所见或所触, 性皆如梦幻。 与心俱生故, 受非心能见。 100. 后念唯能忆, 非能受前心;不能自领纳, 亦非它能受。 101. 毕竟无受者, 故受非真有。 谁言此幻受, 能害无我聚? 102. 意不住诸根, 不住色与中,不住内或外, 余处亦不得。 103. 非身非异身, 非合亦非离,无少实性故; 有情性涅槃。 104. 离境先有识, 缘何而生识? 识境若同时, 已生何待缘? 105. 识若后境起, 缘何而得生? 故应不能知: 诸法实有生。 106. 若无世俗谛, 云何有二谛? 世俗若因他, 有情岂涅槃? 107. 此由他分别, 彼非自世俗。 后认定则有, 否则无世俗。 108. 分别所分别, 三者相依存;是故诸观察, 皆依世共称。 109. 以析空性心, 究彼空性时,若复究空智, 应成无穷过。 110. 悟明所析空, 理智无所依;无依故不生, 说此即涅槃。 111. 心境实有宗, 理极难安立。 若境由识成? 依何立识有? 112. 若识由境成, 依何立所知? 心境相待有, 三者皆非实。 113. 无子则无父, 无父谁生子? 父子相待有, 如是无心境。 114. 如芽从种生, 因芽知有种。 由境所生识, 何不知有境? 115. 由彼异芽识, 虽知有芽种,然心了境时, 凭何知有识? 116. 世人亦能见 一切能生因,如莲根茎等 差别前因生。 117. 谁作因差别? 由昔诸异因。 何故因生果? 从昔因力故。 118. 自在天是因; 何为自在天? 虽许谓大种, 何必唯执名? 119. 无心大种众、 非常亦非天、不净众所践, 定非自在天。 120. 彼天非虚空, 非我前已破。 若谓非思议; 说彼有何义? 121. 何为所欲生? 我及自在天、大种岂非常? 识从所知生,122. 复缘无始业。 何为彼所生? 若谓因无始; 彼果岂有始? 123. 彼既不依他, 何故不常作? 若皆彼所造, 则彼何所需? 124. 若依缘聚生, 生因则非彼。 缘聚定缘生, 不聚无生力。 125. 若非自在欲, 缘生依他力。 若因欲乃作, 何名自在天? 126. 微尘万法因, 于前已破讫。 常主众生因, 数论师所许。 127. 喜乐忧与暗, 三德平衡状,说彼为主体; 失衡变众生。 128. 一体有三性, 非理故彼无。 如是德非有, 彼复各三故。 129. 若无此三德, 杳然不闻声。 衣等无心故, 亦无苦乐受。 130. 谓法具因性; 岂非已究讫? 汝因具三德, 从彼不生布。 131. 若布生乐等, 无布则无乐;故乐等常性, 毕竟不可得。 132. 乐等若恒存, 苦时怎无乐? 若谓乐衰减; 彼岂有强弱? 133. 舍粗而变细, 彼乐应非常。 如是何不许: 一切法非常? 134. 粗既不异乐, 显然乐非常。 因位须许有, 无终不生故。 135. 显果虽不许, 隐果仍许存。 因时若有果, 食成噉不净;136. 复应以布值, 购穿棉花种。 谓愚不见此; 然智所立言,137. 世间亦应知。 何故不见果? 世见若非量, 所见应失真。 138. 若量皆非量, 量果岂非假? 故汝修空性, 亦应成错谬。 139. 未辨假立实, 不识彼无实;所破实既假, 无实定亦假。 140. 如人梦子死, 梦中知无子,能遮有子想; 彼遮亦是假。 141. 如是究诸法, 则知非无因,亦非住各别、 合集诸因缘;142. 亦非由他生; 非住非趋行。 愚痴所执谛, 何异幻化物? 143. 幻物及众因, 所变诸事物,应详审观彼, 何来何所之? 144. 缘合见诸物, 无因则不见。 虚伪如影像, 彼中岂有真? 145. 若法已成有, 其因何所需? 若法本来无, 云何需彼因? 146. 纵以亿万因, 无不变成有。 无时怎成有? 成有者为何? 147. 无时若无有, 何时方成有? 于有未生时, 是犹未离无。 148. 倘若未离无, 则无生有时;有亦不成无, 应成二性故。 149. 自性不成灭, 有法性亦无;是故诸众生, 毕竟不生灭。 150. 众生如梦幻, 究时同芭蕉;涅槃不涅槃, 其性悉无别。 151. 故于诸空法, 何有得与失? 谁人恭敬我? 谁复轻蔑我? 152. 苦乐由何生? 何足忧与喜? 若于性中觅, 孰为爱所爱? 153. 细究此世人, 谁将辞此世? 孰生孰当生? 孰为亲与友? 154. 何不齐受持: 一切似虚空? 世人欲求乐, 然由争爱因,频生烦乱喜。 155. 勤求生忧苦、 互诤相杀戮,造罪艰困活。 156. 虽数至善趣, 频享众欢乐,死已堕恶趣, 久历难忍苦。 157. 三有多险地, 于此易迷真,迷悟复相违, 生时尽迷真。 158. 将历难忍苦 无边如大海;苦海善力微, 寿命亦短促。 159. 汲汲为身命, 强忍饥疲苦,昏眠受他害, 伴愚行无义。 160. 无义命速逝, 观慧极难得;此生有何法, 除灭散乱习? 161. 今生魔亦勤, 诱堕大恶趣;今生邪道多, 难却正法疑。 162. 暇满难再得, 佛世难复值,惑流不易断, 呜呼苦相续! 163. 轮回虽极苦, 痴故不自觉;众生溺苦流, 呜呼堪悲愍! 164. 如人数沐浴, 复数入火中;如是虽极苦, 犹自引为乐。 165. 如是诸众生, 度日若无死;今生遭弑杀, 后世堕恶趣。 166. 自集福德云, 何时方能降,利生安乐雨, 为众息苦火? 167. 何时心无缘, 诚敬集福德,于执有众生, 开示空性理? 发布时间:2025-10-05 10:49:3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1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