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神僧传 卷第八 内容: 神僧传卷第八地藏释地藏。 俗姓金氏。 新罗国王之支属也。 心慈而貌恶颖悟天然。 于时落发出家。 涉海徒行振锡观方。 至池阳睹九子山。 心甚乐之。 乃径造其峰而居焉。 藏尝为毒螫(音拭)端坐无念。 俄有美妇人作礼馈药云。 小儿无知愿出泉以补过。 言讫不见。 视坐左右间沛然流衍。 时谓为九子山神为涌泉资用也。 至德年初有诸葛节。 率村父自麓登高。 深极无人。 唯藏孤然闭目石室。 其房有折足鼎。 鼎中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 群老惊叹曰。 和尚如斯苦行。 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 相与同构禅宇。 不累载而成大伽蓝。 本国闻之率以渡海相寻。 其徒且多无以资岁。 藏乃发石得土。 其色清白不碜(初甚切)如面。 而共众食。 其众请法以资神。 不以食而养命。 南方号为枯槁众。 莫不宗仰。 龙潭之侧有白墡(时阐切)硎。 取之无尽。 一日忽召众告别。 罔知攸往。 但闻山坞石陨扣钟嘶嗄(所讶切)跏趺而灭。 年九十九其尸坐于函中。 洎三稔开将入塔。 颜貌如生。 举舁之际骨节若撼金锁焉鉴真释鉴真。 姓淳于氏。 广陵江阳县人也。 总角随父入大云寺。 见佛像感动夙心。 因白父求出家。 父奇其志许焉。 后为一方宗首。 时日本国有沙门荣睿普照等。 东来募法。 真许往。 遂买舟自广陵赍经律法离岸。 至越州浦止署风山。 真夜梦甚灵异。 才出洋遇恶风涛。 舟人顾其垂没。 有投弃[木*箋](音笺)香木者。 闻空中声云。 勿投弃。 时见舳舻各有神将介甲操仗焉。 寻时风定俄漂入蛇海。 其蛇长三丈余。 色若锦文。 后入鱼海。 鱼长尺余。 飞满空中。 次一洋纯见飞鸟。 集于舟背压之几没。 洎出鸟海乏水。 俄泊一岛。 池且泓澄人饮甘美。 相次达于日本。 其国王欢喜迎入城大寺安止。 号大和尚。 以代宗广德元年无疾辞众坐亡。 身不倾坏。 至今其身不施苎漆。 其国国王贵人信士。 时将宝香涂之无漏释无漏。 姓金氏。 新罗国王之次子也。 少附海舰达于中华。 欲游五竺礼佛八塔。 既渡沙漠涉于阗已西。 至葱岭入大伽蓝。 其中比丘皆不测之僧也。 问漏攸往之意。 未有奇节。 而诣天竺。 僧曰。 旧记无名未可辄去。 此有毒龙池可往教化。 如其有验方利涉也。 漏依请登池岸。 唯见一胡床。 乃据而坐。 至夜将艾雷电交作。 其怪物吐气。 蓬勃种种变现眩曜无恒。 漏瞑目不摇动。 久之乃有巨蛇骧首于膝上。 漏悲闵之极为受三归而去。 复作老人形来致谢曰。 蒙师度脱义无久居。 吾三日后舍鳞介苦。 依得生胜处。 此去南有盘石。 是弟子舍形之所。 亦望间预相寻遗骸可矣。 漏默许之。 又曰。 必须愿往天竺者。 此有观音圣像。 祷无虚应可祈告之。 得吉祥兆可去勿疑。 漏乃立于像前入于禅定。 如是度四十九日。 身婴虚肿略无倾倚。 旋有鼠儿犹弹丸许。 咋左胫溃黄色薄脓可累斗而愈。 漏限满获应。 群僧语之曰。 观师化缘合在唐土。 心存化物所利滋多。 足倦游方空加闻见不可强化。 师所知乎。 漏意其贤圣之言必无唐发。 如是却回。 临行谓漏曰。 逢兰即住。 所还之路山名兰。 乃马前记遂入其中。 得白草谷结茅栖止。 无何安史兵乱。 肃宗训兵灵武。 屡梦有金色人念宝胜佛于御前。 翼日以梦中事问左右。 或对曰。 有沙门行迹不群居于此山。 恒诵此佛号。 召至。 帝视之曰。 真梦中人也。 及旋置之内寺供养。 累上表章愿还旧隐。 帝心眷重。 未遂归山。 俄云示灭焉。 一日忽于内门右阖之上化成双足。 形不及地者数尺。 阍吏上奏。 帝乘步辇亲临其所。 得遗表乞归葬旧隐山之下。 即时依可。 遣中使监护送导。 先是漏行化多由怀远县。 因置廨署。 谓之下院。 丧至此神座不可辄举。 众议移入构别堂宇安之。 至今真体端然曾无变坏不空释不空。 梵名阿目佉跋折罗。 华言不空金刚。 止行二字略也。 本北天竺婆罗门族。 幼失所天。 随叔父观光东国。 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 初导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 浃旬已通矣后同弟子舍光慧辩(扶件切)等三七人。 附昆仑舶离南海。 至诃陵国界遇大黑风。 众商惶怖各作本国法。 禳之无验。 皆膜拜求哀。 乞加救护。 慧辩等恸哭。 空曰。 吾今有法。 汝等勿忧。 遂右手执五股菩提心杵。 左手持般若佛母经夹。 作法诵大随求一遍。 即时风偃海澄。 又遇大鲸出水。 喷浪若山。 甚于前患。 众商甘心委命。 空同前作法。 令慧辩诵娑竭龙王经。 逡巡众难俱息。 既达师子国。 王遣使迎之。 极备供养。 一日王作调象戏。 人皆登高望之无敢近者。 空口诵手印住于慈定。 当衢而立。 狂象数头顿皆踢(徒郎切)趺。 举国奇之。 次游五印度境。 屡彰瑞应。 至天宝五载还京。 是岁终夏愆阳。 诏令祈雨。 制曰。 时不得赊雨不得暴。 空奏立孔雀王坛。 未尽三日雨已浃洽。 帝大悦。 后因一日大风卒起。 诏空禳止。 请银瓶一枚作法加持。 须臾戢静。 忽因池鹅误触瓶倾。 其风又作急暴过前。 敕令再止。 随止随效。 帝乃赐号曰智藏焉。 天宝八载许回本国。 乘驿骑五匹至南海郡。 有敕再留。 至德初銮驾在灵武风翔。 空常密奉表起居。 肃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 洎收京反正之日。 事如所料。 上元末帝不豫。 空以大随求真言祓除至七过。 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礼焉。 肃宗厌世。 代宗即位。 恩渥弥厚。 又以京师春夏不雨。 诏空祈请。 如三日内雨是和尚法力。 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 空受敕立坛。 至第二日大雨云足。 一岁复大旱。 京兆尹萧昕诣寺谓为结坛致雨。 不空命其徒取桦皮仅尺余。 缋小龙于其上。 而以炉香瓯水置于前。 转吹震舌呼使咒之。 食顷即以缋龙授昕曰。 可投此于曲江中。 投讫亟还。 无冒风雨。 昕如言投之。 旋有白龙才尺余。 摇鬣振鳞自水出。 俄而龙长数丈。 状如曳素。 倏忽亘天。 昕鞭马疾驱未及数十步。 云物凝晦暴雨骤降。 比至永崇里第衢中之水已决渠矣。 至永泰中香水沐浴东首以卧。 比面瞻礼阙庭。 以大印身定中而寂。 茶毗火灭。 收舍利数百粒。 其顶骨不燃。 中有舍利一颗。 半隐半现。 敕于本院别起塔焉。 初玄宗召术士罗公远与空角法。 同在便殿。 罗时时反手搔背。 空曰。 借尊师如意。 时殿上有花石。 空挥如意击碎于其前。 罗再三取如意不得。 帝意欲起取。 空曰。 上勿起此影耳。 乃举手示罗。 如意复完然在手。 又北邙山有巨蛇。 樵采者往往见之。 矫首若丘陵。 夜常承吸露气。 见空人语曰。 弟子恶报。 和尚如何见度。 每欲翻河水陷洛阳城以快所怀也。 空为其受归戒说因果。 且曰。 汝以嗔心故受今报。 那复恚恨乎吾力何及。 当师吾言此身必舍矣。 后樵子见蛇死涧下。 臭闻数里。 又一日风雨不止。 坊市有漂溺者。 树木有拔仆者。 遽召空止之。 空于寺庭中掜泥媪五六溜水作梵言骂之。 有顷开霁矣。 尝西蕃大石康三国。 帅兵围西凉府。 诏空入。 帝御于道场。 空秉香炉诵仁王密语二七遍。 帝见神兵可五百员在于殿庭。 惊问空。 空曰。 毗沙门天王子领兵救安西。 请急设食发遣。 四月二十日果奏云。 二月十一日城东北三十许里。 云雾间见神兵长伟。 鼓角喧鸣山地崩震。 蕃部惊溃。 彼营中有鼠金色。 咋弓弩弦皆绝。 城北门楼有光明天王。 怒视蕃帅大奔。 帝览奏谢空。 因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 此其始也道昭沙门道昭。 自云简州人也。 俗姓康氏。 少时因得疾不悟云。 至冥司见善恶报应之事。 遂出家。 住太行山四十年。 戒行精苦。 往往言人将来事。 初若隐晦后皆明验。 尝有二客来。 一曰姚邈。 举明经。 一曰张氏。 以资荫。 僧谓张曰。 君授官四政慎不可食禄范阳。 四月八日得疾当不救。 次谓邈曰。 君不利簪笏。 如能从戎亦当三十年无乏。 有疾勿令胡人疗之。 其年张官于襄邓间。 后累选。 尝求南州。 亦皆得之。 后又选果授虢州卢氏县令。 到任两日而卒。 卒之日果四月八日也。 后方悟范阳即卢氏望也。 邈举不第从知于容州假军守之名三十年。 累转右职。 后因别娶妇求为傧者。 因得疾服妪黄氏药而终。 后访黄氏本末。 乃洞主所放出婢是胡女也玄宗释玄宗。 俗姓吴氏。 永嘉人也。 少时出尘气度宽裕。 于本部永定山宝寿院。 依常静为师。 既得戒已还诸方游学。 抵江陵诣朗禅师门决了疑贰。 复振锡他行。 见紫金山悦可自心。 留行禅观。 此山先多虎暴。 或噬行商。 或伤樵子。 从宗卜居哮[口*闞]绝迹。 入山者无惮焉。 一日禅从拥集。 见一老父趋及座前。 拜跪勤恪。 宗问子何人耶答云。 我本虎也。 在此山中食啖众生。 因大师化此。 冥回我心得脱业躯。 已生天道故来报谢。 折旋之顷了无所见。 以大历二年嘱别门徒溘然而化。 春秋八十六。 二月入塔立碑存焉惠忠释惠忠。 俗姓王氏。 润州上元人也。 初在母孕忽遇异僧。 谓曰。 所生贵子当为天人矣。 诞育已来不食荤腥有异常童。 禀性敦厚。 年二十三以经业见度。 即神龙元年也。 遂配庄严寺。 闻牛头山威禅师造山礼谒。 威见忠乃曰。 山主来矣。 因为说法。 遂夙夜精勤。 常头陀山泽饮泉藉草一食延时。 每用一铛众味同煮。 用毕悬于树杪。 方坐绳床宴坐终日如杌。 衣不易时寒暑一纳。 积四十年。 遂彰灵应。 州牧明贤频诣山礼谒。 再请至郡施化道俗。 天宝初始出止庄严。 忠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 今已岁古凋残兴怀修葺。 遂于殿东拟创法堂。 先有古木鹊巢其顶。 工人将欲伐之。 忠曰且止。 待鹊移去始当伐之。 因至树祝曰。 此地造堂当速移去。 言毕其鹊[銜-金+缶]柴迁寓他树。 道俗观者莫不叹异。 又立基未定。 忽有二神人为止其处。 因乃定焉。 虽汲引无废神旷不挠。 四方之侣相依日至。 以大历三年山门石室前有忠挂衣藤。 是岁盛夏忽然枯悴。 灵芝仙菌且不复生。 至九月忠演法高座。 无故水出绕座而转。 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 至晚乃命侍者剃发浴躯。 是夜瑞云覆刹天乐闻空。 十六朝怡然坐化。 时风雨震荡树木摧折。 山中鸟兽哀鸣林壑。 岩间哭声数日方止。 春秋八十有七崇惠释崇惠。 姓章氏。 杭州人也。 稚秣之年。 往礼径山国一禅师为弟子。 复誓志於潜落云寺遁迹。 俄有神白惠曰。 师持佛顶少结莎诃令密语不圆。 莎诃者成就义也。 今京室佛法为外教凌轹。 其危若缀旒。 待师解救耳。 惠趋程西上。 大历三年大清宫道士史华上奏。 请与释宗当代名流角佛力道法胜负。 于时代宗钦尚空门。 异道愤其偏重。 故有是请也。 遂于东明观坛前架刀成梯。 史华登蹑如常磴道马。 时缁伍互相顾望推排无敢蹑者。 惠闻之谒开府鱼朝恩。 鱼奏请于章信寺庭树梯横架锋刃若霜雪。 然增高百尺。 东明之梯极为低下。 时朝廷公贵市肆居民。 骈足摩肩而观此举。 惠徒跣登级下层有如坦路。 曾无难色。 复蹈烈火手探油汤。 仍餐铁叶号为馎饦。 或嚼钉线声犹脆饴。 史华怯惧惭惶掩袂而退。 时众弹指叹嗟声若雷响。 帝遣中官巩庭玉宣慰再三。 便赍赐紫方袍一副焉灵坦释灵坦。 姓武氏。 太原文水人也。 则天太后侄孙。 父宣洛阳令。 母夏侯氏初妊坦也。 梦神僧授与宝鉴表里莹然。 且曰。 吾以此寄汝善保护之。 及长参神会禅师。 大历八年行化至梁园。 时相国田公神功供养逦迤。 适维扬六合方叹大法凌夷。 忽闻空中声云。 开心地即见菩萨如文殊像。 曰与汝印验。 令举顶以手按之。 寻观有四指赤痕。 其印迹恒见。 又止润州金山。 其山北面有一龙穴。 常吐毒气如云。 有近者多病或毙。 坦居之毒云灭迹。 又于江阴定山结庵。 俄闻有赞叹之声。 视之则白龟二。 坦为受归戒。 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 亦为受戒忏悔。 如是却往吴兴林山造一兰若。 有三丈夫衣金紫。 趋步徐正称叹道场。 元和五年居华林寺。 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墓。 寺僧多为鬼物惑乱。 坦居之愀然无眹矣。 又扬州人多为山妖木怪之所荧惑。 坦皆遏御焉。 至十年忽见二胡人。 自称龟兹(音丘慈)国来。 彼无至教。 远请和尚敷演。 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告众将赴远请。 至季秋八日卒。 寿一百八。 僧腊八十四慧闻释慧闻。 信安人也。 多劝勉檀那以福业为最。 尝于[溹*殳]江铸丈八金身像。 州未听许铜何从致。 且曰。 待大施主。 居无何有清溪县夫妇二人。 将嫁资鉴来舍。 闻为誓祝之曰。 此鉴鼓铸若当佛心前。 乃是夫妇发心之至也。 迨脱模露像果然。 鉴当佛心胸间矣。 又尝往豫章劝化获黄金数镒。 俄遇贼劫掠事急。 遂投金水中。 曰虑损君子福田。 请自涝漉。 闻去贼徒入水求之不得。 及闻到州金冥然已在其院。 时山路有虎豹。 闻或逢之。 将杖叩其脑曰。 汝勿害人。 吾造功德。 何不入缘。 明日虎[啣-止+山]野猪投闻前弭尾而去。 凡举事皆成。 归信如流多奇异焉难陀释难陀者。 华言喜也。 未详种姓何国人。 其为人诡异不伦。 恭慢无定。 当建中年中。 无何至于岷蜀。 张魏公延赏之任成都。 喜自言。 我得如幻三昧。 入水火贯金石。 变现无穷。 初入蜀与三少尼俱行。 或大醉狂歌。 戍将将断之。 及僧至且曰。 某寄迹桑门别有药术。 因指三尼此妙歌管。 戍将反敬之。 遂留连。 为办酒肉。 夜会客与之剧饮。 其三尼及坐。 舍睇调笑逸态绝世。 饮将阑僧谓尼曰。 可为押衙踏某曲也。 因徐进对舞曳绪回雪。 迅赴摩跌技又绝伦也。 良久曲终而舞不已。 僧喝曰。 妇女风耶。 忽起取戍将佩刀。 众谓酒狂惊走。 僧乃拔刀斫之背踣于地血及数尺。 戍将大惧。 呼左右缚僧。 僧笑曰无草草。 徐举尼三枝筇枝也。 血乃酒耳。 又尝在饮会令人断其头钉耳于柱无血。 身坐席上。 酒至泻入脰(徒垢切)疮中面赤。 而歌手复抵节。 会罢自起提首安之。 初无痕也。 时时预言人凶衰。 皆谜语事过方晓。 成都有百姓供养数日。 僧不欲住。 闭关留之。 僧因走入壁缝中。 百姓牵遽渐入。 唯余袈裟角。 顷亦不见。 来日壁上有画僧焉。 其状形似日月色。 渐薄积七日空有黑迹。 至八日黑迹亦灭。 僧已在彭州矣。 后不知所之和和和和者。 莫详氏族。 其为僧也狂乱。 发言多中。 时号为圣。 有越国公主适荣阳郑万钧数年无子。 万钧请曰。 吾无嗣愿得一子。 唯师降恩可乎。 师曰。 遗我三千匹绢。 主当诞两男。 钧如言施之。 和取绢赴寺云修功德。 乃谓钧曰。 主有娠矣。 吾令二天人下为公主作儿。 又曰。 公主腹小能并妊二男乎。 吾当使同年而前后耳。 公主遂妊。 年初岁终各诞一子。 长曰潜曜。 少曰晦明。 皆美丈夫博通有识焉义师释义师者。 不知何许人也。 状类风狂言语倒乱。 贞元初巡吴苑乞丐。 事多先觉。 人以此疑之。 市肆中百姓屋数间。 义师辄操斧斫剂其檐禁之不止。 其人数知其神异。 礼白之曰。 弟子藉此生活无坏我屋。 回顾曰。 汝惜乎。 投斧而去。 其夜市火连延而燎。 唯所截檐屋数间存焉。 好止废寺中。 无冬夏常积聚坏幡盖木佛像。 以代薪炭。 又于煨火烧炙鲤鱼。 而多跳跃灰坌(蒲顿切)弥漫。 抚掌大笑。 不具七箸而食。 面垢不靧(音诲)靧之辄阴雨。 吴人以为占候及将死饮灰汁数十斛。 乃念佛而坐。 士庶观之。 满七日而死。 时盛暑色不变支不摧。 百姓舁出郊外焚之代病释代病者。 天台人也。 姓陈氏。 诞育之辰祥光满室。 邻里惊异。 七岁丧父哀毁几于灭性。 白母求出家。 母才艰阻。 遂断一指。 亲党敦劝偏亲。 乃送于国清寺。 因戒法登满。 誓志观方。 初止东京。 次于河阳为民救旱。 按经缋八龙王立道场。 启祝毕投诸河。 举众咸睹画像沈跃不定。 斯须云起肤寸。 雷雨大作千里告足。 自此归心者众。 先是三城间多暴风雹。 动伤苗稼雉堞。 号称毒龙为害。 代病为诵密语。 后经岁序都无是患。 共立堂宇若生祠焉。 大历元年登太行游霍山。 乃深入幽邃结茅而居。 有盗其盂食。 俄见二虎据路。 会逢代病。 盗叩头陈悔。 慰谕毕因摩挲虎头。 如是累伏猛兽。 其中山神庙晋绛之间传其[月*(夸-大+八)]蚃。 代病入庙劝其受归戒。 绝烹燀(音阐)牲牢。 其神石像屡屡随劝颔首听命。 由是檀信骈肩蹑踵。 有置毒于酒者。 贿贫女往施之。 代病已知。 贫女给曰。 妾家酝觉美。 酌施和尚求福。 况以佛不逆众生愿。 代病曰。 汝亦是佛。 然贫女。 惧反饮具以情告。 代病执杯啜之。 俄尔酒气及两胫足。 地为之偾(音奋)烈闻者惊怪。 以酒供养自兹始也。 汾隰西河人有疾。 只给与净水。 饮之必瘳。 贞元中奄然跏趺示灭广陵大师僧有客于广陵亡其名。 自号大师。 广陵人因以大师呼之。 大师质甚陋。 好以酒肉为食。 常衣穗裘盛暑不脱。 繇是蚤虮聚其上。 侨居孝感寺。 独止一室。 每夕阖扉而寝。 率为常矣。 性狂悖好屠犬彘。 日与广陵少年斗殴。 或醉卧道傍。 广陵人俱以此恶之。 有一少年以力闻。 尝一日少年与人对博。 大师大怒以手击其博局尽碎。 少年笑曰。 騃儿何敢逆壮士耶。 大师且骂而唾其面。 于是与少年斗击。 而观者千数。 少年卒不胜竟遁去。 自是广陵人谓大师有神力。 大师亦自负其力。 往往剽夺市中金钱衣物市人皆惮其勇莫敢拒。 后有老僧。 召大师而至。 曰僧当死心奉教戒。 柰何食酒肉杀犬彘。 剽夺市人钱物。 又与少年同斗击。 岂僧人之道耶。 一旦吏执以闻官。 汝不羞天耶。 大师怒骂曰。 蝇蚋徒嗜膻腥耳。 安能知龙鹤之心哉。 然则吾道亦非汝所知也。 且我清中而混其外者。 岂若汝龊龊无大度乎。 老僧卒不能屈其词。 后一日大师自外来归既入室闭户。 有于门隙视者。 大师坐于席。 有奇光自眉端发。 晃然照一室。 观者奇之具告群僧。 群僧来见大师眉端之光。 相指语曰。 吾闻佛之眉有白毫相光。 今大师有之果佛矣。 遂相率而拜。 至明日清旦。 群僧俱集于庭候谒大师及开户而大师已亡矣。 群情益异其事。 因号大师为大师佛灵默释灵默。 俗姓宣氏。 毗陵人也。 初参豫章马大师。 因住白砂道场。 经于二载。 猛虎来驯。 近林产子意有所依。 又住东道场。 地僻人稀。 山神一夜震雷暴雨悬崖委坠。 投明大树倒欹庵侧树枝交络。 茅苫略无少损。 遐迩闻旃皆来观叹。 后游东白山。 俄然中毒。 而不求医闭关宴坐。 未几毒化流汗而滴乃复常矣。 元和初久旱民皆狼顾。 默沿涧见青蛇夭矫瞪目如视行人不动。 咄之曰。 百姓溪渴苗死。 汝胡不施雨救民耶。 至夜果大雨。 合境云足。 民荷其赐。 厥后澡沐焚香。 端坐绳床而卒。 寿七十二。 法腊四十一澄观释澄观。 姓夏侯氏。 越州山阴人也。 年甫十一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 诵法华经。 十四遇恩得度。 便隶此寺。 观俊朗高逸弗可以细务拘。 后将撰华严疏。 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 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 无何咀嚼都尽。 觉即汗流。 自喜吞纳光明遍照之征也。 起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 成二十轴。 乃饭千僧以落成之为疏。 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一华。 皆有三节。 人咸叹伏。 观常思付授。 忽夜梦身化为龙。 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山北。 拏欋碧落鳞鬣耀日。 须臾蜿蜒化为千数小龙。 腾跃青冥分散而去。 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 寺有禅客拳眉剪发。 字曰痴人。 被短褐操长策。 狂歌杂语。 凡所指斥皆多应验。 观未至之前。 狂僧驱众僧洒扫曰。 不久菩萨来此。 以元和年中示灭。 春秋七十余隐峰释隐峰。 俗姓邓氏。 建州邵武人也。 稚岁憨狂不徇父母之命。 出家纳法。 元和中言游五台山。 路出淮西。 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 官军与贼遇交锋未决胜负。 峰曰。 我去解其杀戮。 乃掷锡空中飞身冉冉随去。 介两军阵过。 战士各观僧飞腾。 不觉抽戈匣刃焉。 既而游遍灵迹。 忽于金刚窟前倒立而死。 亭亭然其直如植。 时议灵穴之前当[臼/丌]就爇。 屹定如山并力不动。 远近瞻睹惊叹希奇。 峰有妹为尼。 入五台嗔目咄之曰。 老兄畴昔为不循法律。 死且荧惑于人。 时众已知。 妹虽骨肉岂敢携贰。 请从恒度。 以手轻攘偾然而倒。 遂茶毗之收舍利入塔。 号邓隐峰。 遗一颂云。 独弦琴子为君弹。 松柏长青不怯寒。 金矿相和性自别。 任向君前试取看圆观释圆观。 不知何许人。 居于洛。 率性疏简。 时与李源为忘形之友。 同止慧林寺但日给一器。 随众僧饮食而已。 如此三年。 一日源忽约观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 观欲游长安由斜谷路。 李欲自荆入峡。 争此二途。 半年未决。 李曰。 吾已不事王侯。 行不愿历两京道矣。 观曰。 行无固必请从子命。 遂自荆上峡。 行次南浦泊舟。 见数妇女条达锦裆负罂而汲观俯首而泣曰。 某不欲经此者。 恐见此妇人也。 李问其故。 观曰。 其孕妇王氏者。 是某托身之所也。 已逾三戴尚未解娩。 唯以吾未来故。 今既见矣。 命有所归。 释氏所谓循还者也。 请君用符咒遣其速生。 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 其家浴儿时亦望君访临。 若相顾一笑是识君也。 后十二年当中秋月夜。 专于钱唐天竺寺外。 乃是与君相见之期也。 李追悔此一行。 召孕妇告以其事。 妇人喜跃还。 顷之李往授符水。 观沐浴而化。 妇生一子焉。 李三日往看。 新儿果致一笑。 明日李回桌归慧林寺。 询问弟子方知已理命矣。 李常念杭州之约。 至期到天竺寺。 其夜月明忽闻葛洪井耕有牧童歌竹枝者。 乘牛扣角。 双髻短衣。 徐至寺前乃观也。 李趋拜曰。 观公健否。 曰李公真信士。 我与君殊途。 慎勿相近。 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 不堕即遂相见。 李无由序语。 望之澘然。 观又歌竹枝前去。 词切调高。 不知所终智辩释智辩(扶件切)不知何许人也。 少而英伟长勤梵学。 遂负箱帙遍历名山。 至衡岳寺憩息月余常于寺闲斋。 独自寻绎疏义。 复自咎责曰。 所解义理莫违圣意乎。 沉思兀然。 偶举首见老僧。 振锡而入曰。 师读何经论穷何义理。 辩疑其异。 乃自述本缘。 因加悔责。 又曰。 倘蒙贤达指南请受甘心。 钤口结舌不复开演矣。 老僧笑曰。 师识至广岂不知此义。 大圣犹不能度无缘之人。 况其初心乎。 师只是与众生无缘耳。 辩曰。 岂终世若此乎。 老僧曰。 吾试为尔结缘。 遂问辩。 今有几赀粮耶。 辩曰。 自南徂北。 裂裳裹足。 已经万里。 所赍皆罄竭矣。 见受持九条衣而已。 老僧曰。 只此可矣。 必宜鬻之。 以所易之直。 皆作糜饼油食之物。 辩如言作之。 约数十人食。 遂相与至坰野之中散掇饼饵。 焚香长跪。 祝曰。 今日食我施者。 愿当来之世与我为法属。 我当教之得至菩提。 言讫乌鸟乱下啄拾地上。 蝼蚁蝇蚃莫征其数。 老僧曰。 尔后二十年方可归开法席。 今且周游未宜讲说也。 言讫而去。 辩由是精进不倦研摩。 义味滋多。 志在传授。 至二十年却归河北。 盛化邺中。 听众盈千数人。 皆年二十余。 其老者无二三人焉素公长安兴善寺素和尚。 院庭有青桐四株。 皆素之手植。 唐元和中卿相多游此院。 桐至夏有汗污人衣。 如輠(音画)脂不可浣。 昭国郑相尝与丞郎数人避暑。 恶其汗污。 谓素曰。 弟子为和尚伐此树。 各植一松也。 及暮素戏祝树曰。 我种汝二十余年。 汝以汗为人所恶。 来岁若复有汗。 我必薪之。 自是无汗矣。 素公不出院。 转法华经三万七千部。 夜常有貉子听经。 斋时有乌鹊就掌取食。 长庆初有僧玄幽。 题此院诗云。 三万莲经三十春。 半生不蹋院门尘。 当时以为佳句也弘道释弘道。 不知何许人。 居于千福寺。 人言其昼闭关以寐。 夕则视事于阴府。 十祈叩者八九拒之。 时河中少尹郑复礼。 始应进士举十上不第。 方蹇踬愤惋。 乃择日斋沐候焉。 道颇温容之。 且曰。 某未尝妄泄于人。 今茂才抱积薪之叹。 且久不能忍耳。 勉旃进取终成美名。 然其事颇异不可言也。 郑拜请其期。 道曰。 唯君期须四事相就。 然后遂志。 四缺其一则复负冤。 如是者骨肉相继三榜。 三榜之前犹梯天之难。 三榜之后则反掌之易也。 郑愕视不可喻。 则又拜请四事之目。 道持疑良久。 则曰。 慎勿言于人。 君之成名其事有四。 亦可以为异矣。 其一须国家改元之第二年。 其二须是礼部侍郎再知贡举。 其三须是第二人姓张。 其四同年须有郭八郎。 四者阙一则功亏一篑矣。 如是者贤弟侄三榜率须依此。 郑虽大疑其说。 然郁郁不乐。 以为无复望也。 敬谢而退。 长庆二年人有道其名姓于主文者。 郑以且非再知贡举。 意甚疑之果不中第。 直至改元。 宝历二年新昌杨公再司文柄。 乃私喜其事未敢泄言。 来春果登第。 第二人姓张名知。 实同年郭八郎名言扬。 郑奇叹且久。 因纪于小书之杪。 私自谓曰。 道言三榜。 率须如此。 一之已异其可至于再乎至于三乎。 次至故尚书右丞讳宪应举大和二年。 颇有籍甚之誉。 以主文非再知举。 试日果有期周之恤。 尔后应大和九举败于垂成。 直至改元开成二年。 高锴(器骇切)再司文柄右辖。 私异其事明年果登上第。 第二人姓张名棠同年郭八郎名植。 因又附于小书之末。 三榜虽欠其一两榜且无小差。 闺门之内私相谓曰。 岂其然乎。 时僧弘道已不知所往矣。 次年故附马都尉颢应举。 时誉转洽。 至改元会昌之二年。 礼部柳侍郎璟再司文柄。 都尉以状头及第。 第二人姓张名潜同年郭八郎名京。 弘道所说无差焉清公释清公。 居巴山之隈。 不知何许人。 常默其词。 忽复一言未尝不中。 西川节帅段文昌父锷为支江宰。 后任江陵纠。 文昌少好属文。 长自渚宫困于尘土。 客游成都谒韦。 南康皋。 皋与奏释褐。 道不甚行。 每以事业自负。 与游皆高明之士。 遂去南康之府。 金吾将军裴邠之镇梁川。 辟为从事。 转假廷评裴公府罢公自府游闻清公之异。 径诣清公求宿。 愿知前去之事。 自夕达旦曾无一词。 忽问曰。 中间极盛旌旆而至者谁。 公曰。 岂非高崇文乎。 对曰非也。 更言之。 公曰。 代崇文者。 武黄门也。 清曰。 十九郎不日即为此人。 更盛更盛。 公寻征之。 便曰。 害风妄语阿师不知。 因大笑而已。 由是颇亦自负。 户部员外韦处厚出任开州刺史。 假公时任都官员外判盐铁案公送出都门。 处厚素深于释氏。 洎到鹄鸣先访之。 清喜而迎处厚。 处厚因问还期。 曰一年半岁一年半岁。 又问。 终止何官。 对曰。 宰相须江边得。 又问。 终止何处。 僧遂不答。 又问。 假十九郎何如。 答曰。 已说矣。 近也近也。 及处厚之归朝正三岁重言一年半岁之验。 长庆初假公自相位节制西川。 果符清公之言。 处厚唯不喻江边得宰相。 广求智者解焉。 或有旁征义者。 谓处厚必除浙西夏口。 从是而入拜。 及文宗皇帝践祚。 自江邸首命处厚为相。 至是方验。 与邹平公同发使修清公塔。 因刻石纪其事焉。 又赵宗儒节制兴元日问其移动。 遂命纸作两句诗云。 梨花初发杏花初。 甸邑南来庆有余。 宗儒遽考之。 清公但云。 害风阿师取次语。 明年二月除检校。 右仆射郑余庆代其位惟瑛僧惟瑛。 未详何许人。 善声色兼知术数。 士人陆宾虞举进士。 在京与之往来。 惟瑛每言小事无不必验。 至宝历二年春宾虞欲罢举归吴。 告惟瑛以行计。 瑛留止一宿。 明旦谓宾虞曰。 君来岁成名不必归矣。 但取京兆荐送必在高等。 宾虞曰。 某曾三就京兆未始得事。 今岁之事尤觉甚难。 瑛曰。 不然。 君之成名必以京兆荐送。 他处不可也。 至七月六日若食水族则殊等与及第必矣。 宾虞乃书于晋昌里之牖。 日省之。 数月后因于靖恭北门。 候一郎官。 适遇朝客。 遂回憩于从孙闻礼之舍。 既入闻礼喜迎曰。 向有人惠双鲤鱼。 方欲候翁而烹之。 宾虞素嗜鱼。 但令作羹。 至者辄尽。 后日因视牖间所书字则七月六日也。 遽命驾诣惟瑛。 且绐之曰。 将游蒲关故以访别。 瑛笑曰。 水族已食矣。 游蒲关何为。 宾虞深信之。 因取荐京兆府。 果得殊等。 明年入省试毕。 又访惟瑛。 瑛曰。 君已登第名籍不甚高。 当在十五人之外。 状元姓李名合曳脚。 时有广文生朱俅者。 时议当及第。 监司所送名未登科。 宾虞因问。 其非姓朱乎。 瑛曰。 三十三人无姓朱者。 时正月二十四日。 宾虞言于从符。 符与石贺书壁。 后月余放榜。 状头李郃。 宾虞名在十六。 即三十人也。 惟瑛又谓宾虞曰。 君成名后当食禄于吴越之分。 有一事甚速疾。 宾虞后从事於越。 半年而暴终文爽释文爽。 不知何许人。 早解尘缨抉开爱网。 从师问道。 天然不睡。 困惫之极亦惟趺坐。 后独栖丘陇间。 霖雨浃旬旁无僮侍。 有一蛇入爽手中蟠屈。 时有人召斋。 彼怪至时不赴。 主重来请见蛇惊惧失声。 蛇乃徐徐而下。 固命往食。 爽辞过中不食。 翌日有狼呀张其口。 奋跃欲噬咋之状者三。 爽闵其饥。 复自念曰。 秽囊无吝施汝一飧。 愿疾成坚固之身。 汝受吾施同归善会。 斯须狼乃弭耳而退。 及其卒日空中钟罄交响。 迟久方息鉴空释鉴空。 俗姓齐氏。 吴郡人也。 少小苦贫虽勤于学而寡记持。 壮岁常困。 游吴楚间。 已四五年矣。 元和初值钱唐荒俭。 乃议求餐于天竺寺。 至孤山寺西喂甚不前。 因临流雪涕悲吟数声。 俄有梵僧临流而坐。 顾空笑曰。 法师秀才旅游滋味足未。 空曰。 旅游滋味则已足矣。 法师之呼一何乖谬。 梵僧曰。 子不忆讲法华经于同德寺乎。 空曰。 生身已四十五岁矣。 盘桓吴楚间未尝涉京口。 又何洛中之说。 僧曰。 子应为饥火所烧不暇记忆故事。 遂探囊出一枣大如拳许曰。 此吾国所产。 食之者。 上智知过去未来事。 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 空饥极食枣掬泉饮之。 忽欠伸枕石而寝。 顷刻乃悟。 忆讲经于同德寺如昨日焉。 因增涕泣。 问僧曰。 震和尚安在。 曰专精未至。 再为蜀僧矣。 今则断攀缘也。 神上人安在。 曰前愿未满。 悟法师焉在。 曰岂不记香山石像前戏发大愿乎。 若不证无上菩提。 必愿为赳赳贵臣。 昨闻已得大将军矣。 当时云水五人惟吾得解脱。 独汝为冻馁之士也。 空泣曰。 某四十许年日唯一餐。 三十余年拥一褐浮俗之事决断根源。 何期福不完乎。 坐于饥冻。 僧曰。 由师子座上广说异端。 使学空之人心生疑惑。 戒珠曾缺膻气微存。 声浑响清终不可致。 质伛影曲报应宜然。 空曰。 为之奈何。 僧曰。 今日之事吾无计矣。 他生之事警于吾子焉。 乃探钵囊取一鉴。 背面皆莹彻。 谓空曰。 要知贵贱之分修短之期。 佛法兴替。 吾道盛衰。 宜一鉴焉。 空照久之谢曰。 报应之事。 荣枯之理。 谨知之矣。 僧收鉴入囊。 遂挈而去。 行十余步旋失所在。 空是夕投灵隐寺。 出家受具足戒。 后周游名山愈高苦节。 大和元年诣洛阳。 于龙门天竺寺遇河东柳珵。 向珵亲说其由。 珵闻空之说事。 皆不常且甚奇之。 空曰。 我生世七十有七。 僧腊三十二。 持钵乞食尚九年在世。 吾舍世之日佛法其衰乎。 珵诘之。 默然无答。 乃索[示*呈]笔砚题数行于经藏北垣而去。 曰兴一沙衰恒河沙。 兔而罝。 犬而拏。 牛虎相交与角牙。 宝檀终不灭其华无著无著文喜禅师。 入五台山求见文殊。 忽见山翁。 著揖曰。 愿见文殊大士。 翁曰。 大士未可见。 汝饭未。 著曰未。 翁引入一寺引著升堂命坐。 童子进玳瑁杯。 贮物如酥酪。 著饮之觉心神清朗。 翁曰。 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著曰。 末代比丘少奉戒律。 曰多少众。 曰或三百或五百。 著问。 此间佛法如何住持。 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 曰众几何。 曰前三三后三三。 遂谈论及暮。 翁命童子引著出。 行未远凄然悟翁即文殊也。 不可再见。 稽首童子乞一言为别。 童子有无垢无染即真常之语。 言讫童子与寺俱隐。 但见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狮子往来。 白云忽覆之不见知玄悟达国师知玄。 与一僧邂逅京师。 时僧患迦摩罗疾。 人莫知其异也。 皆厌恶之。 知玄视候无倦色。 后别僧谓知玄曰。 子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茶陇山相寻。 有二松为志。 后知玄居安国寺。 懿宗亲临法席。 赐沉香为座。 恩握甚厚。 忽膝生人面疮。 眉目口齿俱备。 每以饮食喂之。 则开口吞啖。 与人无异。 求医莫效。 因忆旧言。 乃入山相寻。 见二松于烟云间。 信所约不诬。 即趋其处佛寺焕俨。 僧立于山门顾接甚欢。 天晚止宿。 知玄以所苦告之。 曰无伤也。 山有泉旦濯之即愈。 黎明童子引至泉所。 方掬水间。 疮忽人语曰。 未可洗。 公曾读西汉书不。 曰曾读既曾读之。 宁不知袁盎杀晁错乎。 公即袁盎吾晁错也。 错腰斩东市。 其冤何如哉。 累世求报于公。 而公十世为僧。 戒律精严报不得其便。 今汝受赐过奢。 名利心起故能害之。 蒙迦诺迦尊者。 洗我以三昧法水。 自此不复为冤矣。 时知玄魂不住体。 急掬水洗之其痛彻髓绝而复苏。 其疮亦旋愈。 回顾寺宇莽不复见。 因卓庵其处遂成大寺。 知玄感其异。 思积世之冤非遇圣贤何由得释。 因述忏法三卷。 盖取三昧水洗冤业之义。 名曰水忏云神僧传卷第八 发布时间:2025-10-04 13:35:2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1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