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照光法师:达摩大师血脉论通解 5 内容: 达摩大师血脉论通解(5) 释照光法师 丙三以梦明示不执法相义趣 【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着,尽是托生之处,切须在意。 】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明了,真正的道离一切言说,离一切相,不可思议,绝诸名言,离一切戏论。 要向自心体悟道体,这是白天的修行,那么在梦境当中我们如何修行? 一个真正的禅修者,纵然是在梦境当中,也是一样不着一切相,离一切相的黏着。 在梦境中梦见楼阁、宫殿、象马等等,也应当训练自己不起一念的乐着。 再美好的,或者再恐怖的梦境,我们也要做到好的不生贪念,坏的不生恐惧。 因为若在梦境中见这些境界不能把持,则在中阴之时类似这些相则即是托生之处,故当在梦境中训练自己不被诸境所迷,如是在中阴时才不会迷惑,故切须在意! 如果自己修行功夫没有达到转化梦境的境界,就要拼命去修,争取在梦境中都不迷失自己,能住于光明梦境中。 这样在面对死亡,面对中阴时才能在光明境界中圆满佛道。 【临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 】 梦境中能达到不着相的境界,这是为临命终时做的准备,在临命终之时如能不取一切相,那么一切障碍就能除掉。 在死亡的这一刹那,就可圆满法身的修证。 否则,就会在死亡的刹那迷失,还是会堕落到六道当中。 【疑心瞥起即魔摄。 】 到了临命终时,若自己不能真正断除对一切相的执着,不了解真心自性的道理,那么疑心就会生起:本来我平时修得很不错,禅定不错。 为什么我在临命终时六道现前了呢? 看来释迦牟尼佛骗我了,或者我悟得不对啊。 这样疑心一起的话,就被魔所摄了。 所以要从自己平时的梦境中观察,以了解自己能不能在命终时不被迷惑。 如果梦境中自己能住于不取舍的境界中,不管好坏梦境都不生贪着、怖畏,那么在临命终时就能正念分明,意不颠倒,住于禅定境界当中。 可是如果平时梦境很散乱,不管现见什么梦境,自己都在梦境中迷失,那么在临命终时也是会散乱,迷失,不能正念分明住于禅定,因此会随自己临命终时业力现起投生到各道中去。 自己有没有功夫,并不是看有没有梦境。 有的人说没有梦境就是好功夫,错了! 如果睡着时是一种光明境界,那是好功夫。 如果象死猪一样,那就跟愚痴相应。 有的同修很喜欢睡觉,要是睡着了都是光明境界,那睡觉很有功德,很好! 因此要想堪验自己自心的境界如何,当从梦境中堪验,这是其一;其二在日常生活当中,面对自己执着的境界,或者是自己恐惧的境界时,堪验自己的心还动不动。 若平时看自己禅修还可以,但梦境中没有达到能了了分明而不执着,那在临命终时,就会被所现起的各种障碍障蔽。 在六道相现前时,内心疑惑,看来佛法不对,我为什么现在还没有了生死呢? 这个心一疑,即被魔王所摄持了。 【法身本来清净无受,只缘迷故,不觉不知,因兹故妄受报。 】 法身本来是清净无色无染,不受一切六道相。 只因为我们迷而不觉的缘故,才会受种种的业因果报,而这些业因果报其实也是虚妄不实。 【所以有乐着不得自在。 】 凡夫众生由于不觉清净本心的缘故,对日常生活中所现起的一切法,产生苦乐诸受的执着,因为执着它存在的缘故,才会不自在。 被这一切相系缚,不得自在。 一切不自在皆由迷失自心,而求五欲的缘故。 【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即不染习。 】 如果现前当下就能悟得本来清净之身心,那么就不染这一切习气。 昨天有上海的道友问了我一个问题,如何当下就能出离烦恼习气? 我告诉他《达摩悟性论》里说:唯观心一法。 若能当下契入自心,当下脱离一切束缚。 所以禅宗讲见性成佛,因为一切业障习气,都来源于迷惑不觉,那么觉的当下,其实这一切都无根了。 莲花生大师讲过:念头生起不怕,而念头的力量来源于执着,执着的力量来源于不觉。 所以念头、妄心生起并不可怕,怕的是生起妄心时,根本就不觉悟,执着心继续支持种种妄念的生起,这是最可怕的。 所以不怕念头起,可怕的是没有去除执着。 在念头生起时,要让它没有力量,就要把根本的迷破掉。 因习气的缘故,妄念会现起,比方说看到个美女,这个美女很漂亮,心中第一念就产生一点爱好的心,第二念就了知这是虚幻,一个执着都不需要。 所以古德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因为不觉的缘故,执着心就成为念头连续不断生起的一种力量根源,这个根很粗重,这是可怕之处。 若真正觉悟了,虽然有一点点习气,见到美好的境界还有贪着的时候,但刹那间以觉悟可打掉执着心,使其丧失作用力。 例如,如果油灯里的油快没有了,即使灯捻仍然着着,也不会有力量着很长时间。 所以作为一个修行者,要时刻观照自心,在念头起的当下,马上觉悟妄念的生起,或者习气串习的生起,是由不觉自心而起。 当把这些虚妄颠倒看破放下,以觉悟的心放下执著,这个时候执着心就如强弩之末,不至于有太强的造业串习。 若面对境界的时候不觉,虚妄没有破除,就会连绵不断地去造各种的业。 所以达摩祖师说: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即不染习。 真正觉悟这个本来身心的人,就学会修持佛法了。 虽然不能象佛陀那样圆满,但是念起的当下会觉悟,能把执着的心抛开,那么妄念纵然生起也毫无力量,只能是慢慢地归顺于觉悟之心,这就能降伏妄习。 所以说:凡夫只缘迷故,不觉不知。 原因就在这里,应当向自心中体悟。 这一段概括来说,是以梦境来给我们作一个譬喻,说明不着法相的义趣,以及到底如何勘验修行的境界。 如果在梦境中能不着一切相,也不迷失,那么对出离生死轮回将成竹在胸,在死亡现前的刹那将能证悟到圆满的法身。 如果在梦境中都不能保证不迷失于境相,那么在临命终时也不能保证。 念佛的同修,要想知道自己能否保证往生极乐世界,也可以用这个来摄持、堪验。 平时念佛功夫再好,如果在梦境中不能觉醒,那么临命终时因正念不分明,往生也绝对不会有把握。 如果念佛念到对梦境中现起一切,知道是梦境,心仍然系于念佛,那么在面对死亡时,才能正念分明,意不颠倒而称念佛号,往生彼国。 所以要想观察到自己能否往生,平时观察自己念佛功夫如何,就看面对一个仇人时,能不能觉醒这是个幻相,能不能以佛法来摄持,如果能则证明也有这个把握,说明修行的力量还可以。 不管面对很贪的境界,或者起嗔的境界,佛法的正念依然能在心相续中生起,依然能督摄六根,此人必定能往生极乐世界。 如果平时念的功夫很厉害,但是在随缘对境时,面对很贪或者很惧怕的境界时,心已经动了,佛号也不能相续了,那临命终时很难往生。 所以梦境或者随缘面对的境界,都可以堪验自己修行功夫到底如何。 一位居士曾经问我:师父! 我此一生能不能成就? 我说:这话应该问你自己,既然你问这样的话,也证明你成就不了,因为成就不成就要问自己,而不是问别人。 能不能往生其实自己很清楚,不需要问别人! 若想了解自己的功夫如何,通过我以上所说的这些方法来堪验就可以了。 丙三以梦明示不执法相意趣竟。 丙四明圣凡自在束缚而导众生入佛知见 圣人自在,凡夫受束缚,原因为何? 达摩大师要以此引导众生入佛的知见,通过圣人和凡夫自在与不自在的各种境界,而来说明佛的知见,让修行者悟入佛陀的知见。 【若从圣入凡,示见种种杂类,自为众生。 故圣人逆顺皆得自在,一切业拘它不得。 】 【若从圣入凡,示见种种杂类。 】这是指圣人为了方便度化众生,从圣入凡现凡夫相、现种种相,皆是为度众生而示现方便。 圣人逆顺皆得自在,不管逆轮回也好,顺轮回也好,统统自在。 这里还有个差别,缘觉乘的修行者,是逆出轮回,但顺轮回不能自在。 他们是逆十二因缘而修证,缘觉乘的修行者不敢顺十二因缘作种种的修行。 而菩萨乘的行者,能随顺凡夫现凡夫相,入于凡尘当中顺逆皆得自在,所以一切业拘他不得。 观世音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现妓女相,文殊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示现种种相。 总而言之,一切菩萨、一切圣贤,为了度化众生示现种种不可思议之相,皆是自在无碍。 其原因是我们本来的清净心无出无住无去,不动不摇,于一切时皆能自在,只看你悟与不悟这个心。 诸佛圣人是悟得此心,而获得自在的。 一切圣贤虽然入于凡尘境界,现凡夫相,但并不代表他和凡夫一样不觉自心,他们是虽处轮回,而安住于大涅槃的境界当中。 因此说菩萨的境界是悲不住涅槃,智不堕轮回。 由悲心故为度化众生入凡尘,由于证悟般若智慧之故,不起种种的颠倒想,于一切凡尘当中自在,不受一切凡尘之业束缚。 这个【拘】就是拘系、束缚的意思。 如果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能念念间与自己本心的智慧相应,那么一切业也束缚不得,我们也能证得自在的境界。 一些大修行者所做的事情,看起来是属于犯戒的,可是他们做了没事,我们就不能做。 帝洛巴尊者吃活鱼,把鱼捞上来,扔到锅里煮着吃。 我们要吃鱼的话罪业就很大,所以汉地提倡素食,不得杀生害命。 可是为什么这些大成就者示现这样的相,又于一切业自在呢? 大修行人不昧因果,百丈禅师说得非常有道理。 佛菩萨示现种种不可思议之相,内心则是住于智慧境界中不起颠倒,所以于因果当下解脱,不受因果的束缚,并不是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 说不昧因果的时候,说明了他内在所住的境界。 举个例子:像鸠摩罗什法师,皇帝给他很多美女。 他一个出家人,每天跟这些女人在一起,却不犯戒,而我们普通人若这样做就犯戒了,何以故呢? 凡夫面对凡尘境界时,起诸颠倒梦想,而佛菩萨等圣者,则不起如是诸颠倒心。 鸠摩罗什虽然每天和美女在一起,但心中不起淫欲想,因此不犯淫戒。 因为一切业的现起是与不觉而相应的。 那么大修行者,是为度众生而现起这些方便,内心不起任何贪嗔痴,就不与三界相应,内心不生起六根本烦恼,就不在六道当中。 故而百丈怀海禅师答野狐:不昧因果。 而不是不落因果。 所谓不昧,是明悟诸法实相而不昧,而因果是由不悟实相所起的颠倒,故不昧因果者乃是证悟实相境界之人,故一切业不能束缚他,顿然超出因果之外。 此等之人时时安住在般若智慧中,心中不起贪嗔痴三毒,那么就不在三界。 贪毒与欲界相应,嗔毒与色界相应,痴毒与无色界相应,无三毒故不投生在三界中。 凡夫众生不悟实相与因果之真理,故随境界起颠倒而生三毒以及六根本烦恼,故造三界六道之业因。 这是凡夫和圣者的不同之处。 汉地一些人,不明白藏地那些有成就的大瑜伽士为什么可以有老婆、小孩,而他们却可以成就佛法的修证。 其实,道理很简单,他们面对这一切时心如虚空,与自性的般若智慧相应,安住在究竟不动的境界中。 所以虽现诸凡尘相而不起贪嗔痴,也不与贪嗔痴诸业相应,不与贪嗔痴趣向之道相应。 我们凡夫心中有一念的时候,就有它的一个趣向。 我们有贪念、嗔念、痴念的时候,统统都在六道当中。 三毒现起时,就造下了属于三界之因。 那么依三毒再起六根本烦恼,这就属于六道之因。 因此诸业所相应的趣向之道为六道,而一切业是由三毒及六根本烦恼所造,故轮回的根本即是由迷而起的三毒等根本烦恼。 诸佛菩萨等圣人不起与一切诸业相应之心,不与贪嗔痴等六根本烦恼相应,所以他们于一切业自在而不受束缚,也不落在轮回当中。 一切自在,一切业拘他不得。 通过这样详细的分析,诸位应该明白为何圣人如此自在,怎么做都可以,我们怎么做都错误。 原因是不昧自性与本智相应之故。 而我们与根本烦恼相应。 外在的事情看上去一样,但内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境界。 【圣成久矣,有大威德,一切品类业,被它圣人转,天堂、地狱无奈何它。 】 圣人已经证得这个果位很久了,具足自性当中种种妙用,种种神通自在,威德赫赫,诸业力等皆能自在而转,三界六道不能奈何真正悟道之人。 【品类】是类别的意思,是指各种业。 【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内外明澈。 】 凡夫不觉本心,神识昏昧。 【昏】就好象睡着一样神志不清。 【昧】是无知、不明、愚痴之意。 是指凡夫不悟本心,故迷著外境幻相而颠倒,被无明痴暗所覆而无智慧。 【不同圣人内外明澈】圣人内证自心,而外明诸法皆空,故通达一切法而无迷惑,故说内外明澈。 凡夫则是不悟本心,迷著外相,为无明覆蔽,愚痴无智。 而圣人则恰恰相反,因此说不同。 【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 】 【有疑】是指行者若对自心觉性没有真正了悟,还有疑惑之处,那么就当安下心来参悟心性,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俗缘之中。 修行若没有获得一点成就之前,不能效仿大菩萨游戏人间,要精进用功参禅悟道。 当今之世,常见一些没有任何修证之人,整天嚷嚷着要去行菩萨道,而且每天为了一些世间俗务把修行的时间全部浪费掉了。 此处祖师对我等教诫之意,即是还没有对佛法生起真正定解之时,不要作相似利生之事,否则白白浪费时间,而造生死之业,最后当面对死亡无常时徒自后悔。 【作即流浪生死】是指作相似的利生之事。 诸佛圣人已经获得大自在了,而我等佛子还在迷惑之中,对佛法未有生起定解,故当前最紧要的是觉悟自心。 前文讲到圣人不被一切业所拘,虽示现入世,但一切自在,而凡夫修行者若对觉性还没有生起现量定解时,是不可以效仿圣人入世行为的,否则只能枉造轮回之业。 【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若了是心,递相劝勉,但无作而作,即入如来知见。 】 我们了解了圣人和凡夫的差别,那如何获得圣人的自在呢? 当入如来知见。 前文中已经讲说了诸佛圣人,为度众生而示现种种入世之相,于三界六道中自在游戏,而世间凡夫则有种种烦恼不自在。 凡夫和出世间的圣人相比,就像一个乞丐和亿万富翁一样。 出世间之圣人种种自在皆由悟自性而来,而凡夫的一切烦恼皆由迷自性而起,故只有觉悟自心本性才能究竟获得解脱。 而此文所言之【贫穷困苦】非是指世间贫穷之人,而是通指一切凡夫众生。 世间凡夫无有大福德和智慧,故称为贫穷。 凡夫有种种烦恼不自在,故称为困苦。 凡夫之所以有如是等忧恼之事,皆因迷失自心之故。 所以一切烦恼、苦受,皆从妄想生起。 但如果能了达我们现前的真心,获得真正的觉悟,即能从生死轮回和烦恼中出来,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觉悟自性后,只需要无作而作,即能入于如来知见。 而自觉之后还应当不忘众生,而行利他之行,以诸佛所弘传之心地法门利益众生。 文中【递相劝勉】即是将觉悟自心的佛法弘传给其他众生。 【但无作而作】意为:行者悟自心且巩固后,当行利他之行。 但行菩萨六度之时,当令自心相应觉性而安住,于一切无所著中而利益众生,故为无作而作。 也如《金刚经》所说一样,即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令自性自然而然现起妙用即可,不需要头上安头而起任何造作。 虽做种种利生之事,但并无我人众生寿者等诸相,若有所执著,则已经落入了颠倒之中,故《金刚经》云: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又云: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非菩萨。 所以凡欲行利他者,当安住自心清净中,而行无为无作之道。 其实,此中所言之无作而作,也即是告诫我等行者,虽然要作利生之事业,但不能忘记安住清净自心,也不能在行一切事中散乱。 要做到心中无任何相,而不灭自性灵光随缘做一切利生的事情。 我等众生的真心自性虽是毕竟空之空性,但空性中明觉恒常不断,故安住空性者并非是入断、顽空境,而是空明不二的安住。 如古德云:但令心不染诸境,何妨觉照一切。 因此行者当知,我们只需要让觉性妙用自然显现,安住在如虚空般的境界当中,日常之穿衣吃饭当中与空性相应。 如此即能做到念念间都是道,念念间都能入如来知见。 达摩祖师以对比圣人的自在和凡夫的不自在,让我们凡夫生起对圣人自在的向往。 只有一个方法才能获得这个自在,并不被一切业束缚,那即是了达自心! 了达以后随自心的妙用自然显现,不起任何造作,无作而作,即内心无任何造作之念,而随缘现起一切自心的妙用。 随缘觉受一切,而不染着,如圣人应眼能见,应耳能闻,但是内心如虚空一样,无有任何作的执受,这叫无作。 虽然内心如虚空般,但又随缘对境做一切、任运一切这叫无作而作。 有的人不理解,不作就是作,作就是不作,是不是在玩文字游戏? 此处之无作\和不作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是指内心如虚空般的与空性智慧相应,而外在不灭本心的作用,随缘能现起一切。 不迷自心本性,心不取着任何相,虽做一切利生事业,但内在无能作所作之相。 如一些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在三百六十行里现各种的相,什么事情都要做,但内心如虚空一样。 佛陀讲法度化众生,但无有我讲法,我度化众生的概念执著存在。 内心如如不动,安住于自心的自体当中,因此佛说我无法可说,这叫无说而说。 同样佛陀四十九年行利益众生之事,同样是无作而作。 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间,要面对这个世间家庭、工作等诸多事情。 那么面对的方法就是无作而作,觉悟自心,安住自心心体,这是真正的修持,也是最终极的如来知见。 丙四明圣凡自在束缚而导众生入佛知见竟。 丙五以梦境堪验成道之相分三:丁一明梦为心起不可执着;丁二明成道因之梦境;丁三明业重之梦境; 丁一明梦为心起不可执着 【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 】 初发心人是指刚刚开悟的人,真正了悟自心的人,才是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能真正对成佛产生定解,知道成佛不虚。 初发心人安住觉性自心的力量不足,原因是虽然明悟自心了,但因定力不够,故不能阻断习气的串习,所以虽悟了但有时还是会迷,因此说神识总不定。 初悟心性的行者刚破迷关,还没有深伏烦恼,也没有究竟突破生死。 因此禅宗强调:破迷关者,当入死关。 破重关者,当住深山。 破生死玄关者,当入闹市。 此中所谓破迷关者,也即是破本参。 破重关者即是深伏烦恼。 破生死玄关即是末关,即直断生死顿超轮回。 所以初发心之人,虽悟自心本性但烦恼习气未伏,故总是不定。 从上文中也可以获知,要想真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佛子,必须是真实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而能发起这个心的人,必定是见性的人。 没有见性的人所发起的心,非是真正的菩提心,只能说是相似的发心而已。 因不见性之人发心是与妄心相应的,而不与真心相应。 与妄心相应的发心还是凡夫的发心,这种发心不是清净的菩提心,或只能说是世俗菩提心。 愚僧反复强调得悟空性的重要,就是希望大家成为一个真佛子,真正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楞严经》里讲:欲成就一切事究竟坚固,以及诸菩萨万行,当获得如来密因,而这个如来密因即是见性明心,这也是修行者真正能成就佛果的密因。 所以若不悟自性,则亦无有真实地发起菩提心。 所以成佛是由明悟空性开始的,发起真正的菩提心也是由悟开始的。 成为一个真正的佛子,也是由觉悟自心开始,真正修学大乘法也是从觉悟自心开始的。 故只有觉悟本性了,才是真正地入了大乘道。 否则我们所生悲心和慈心都不是真正的大慈悲心,因为悲心的生起是建立在了悟和众生同一本体上,慈心是安住在无所缘的境界中现起的,故云:同体大悲,无缘大慈。 我们佛教从古到今都是以觉悟自心为根本的,但当今之修行者舍本逐末,不悟自心而行有为之修,是属南辕北辙之错谬。 初心之人习气未伏,故神识总是不定,偶尔也会生颠倒。 【若梦中频见异境,辄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 】 如果在梦境中频繁现起各种怪异梦境,也不用怀疑。 因为这些都是自心的现起,不从外来,只要了解这个道理,不执着就可以,逐步地梦境就会趋于清明。 若虽悟自心本性,但梦中还出现与戒法相违的梦境,也不必懊恼,若见如此等相,则当在平时加紧禅修安住,当定力增强后,这些习气力所现的迷乱自会消除。 丁一明梦为心起不可执着竟。 丁二明成道因之梦境 前面已经讲过梦境都是唯心而现起,不可执着。 不需要由于梦中不觉悟梦境的缘故,内心就非常烦乱。 只需要加强自己空性的安住、修持就可以,逐步地梦境自然而然变成清明。 下面要讲什么样的梦境是堪验成道的梦境? 【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即余习顿尽,法界性见。 】 梦境中如果出现光明,而且光明超过日轮,比太阳光都强烈,这种光明梦境证明习气除尽,这属于法性自然而然显现于梦境当中,与中阴身中沃色光明无二无别。 有人说:师父! 我也梦到过光明。 但这里是指整个睡眠过程中都持续这种光明境界,而且心始终都不迷失、不昧。 这证明此人已经证得法界性体了,或者说证得法界体性智了。 并非是梦到一刹那光明超过日轮,而是整个睡眠中都自然而然现起觉性的光明。 谁真正在睡觉当中能做到这样,那他就是一个肉身佛,是一个真正的活佛,可以说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因为现前已经圆满佛果,说是谁的佛身都可以。 【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 】 如果真能安住在光明梦境中,证明已经与道相应了,或者已经有所成就了。 还有在修行中出现很清凉的境界,虽然不是每天都这样,但若某天晚上整个就安住在这种光明当中,梦境就是那种光明透彻的,而且内心一点迷惑都没有,睡着跟没睡着是一样的境界,那么也证明这是成道之因,可以堪验对空性的体悟是正确的。 有了这样的梦境要怎样做呢? 【唯自知,不可向人说。 】 有了这样的梦境,可不要沾沾自喜向别人说,否则境界的加持力就没有了,所悟的东西都会退失。 【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 或大或小,莫与人说,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 】 或者在园林等静处安住,或在行住坐卧中,眼见之处皆现见光明,这皆是自性光明的显发,也证明自己所悟所修皆是正确的。 但不论光明大小,不得生执取之心,也不得向他人宣说,若自己不懂得取舍,只可以对自己的根本上师说,除根本上师之外,任何人皆不可以说! 否则加持力全部退失,不仅是密宗,禅宗也是这样的,不可以泄密。 在密宗来说,要是说出就犯密乘戒。 现在有很多人晚上做了一个梦,第二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的梦。 一天到晚讲自己的梦境如何好,而平时的行持却处处颠倒,这样的人是大愚痴者。 若见如是等殊胜境界,则心不生执取,如是即为自性光明的显现。 【或夜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与昼无异。 不得怪,并是自心欲明显。 】 若在晚上屋子里面没有任何光明的时候,眼前出现雪亮如同白昼的境界,也不得向任何人说,也不要惊怪,这是自心光明的显现,要更加精进地修行。 禅修很精进的人,如果真正做到了睹夜晚如白昼一样,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说明修行进步了。 要继续安住自性,好好修持,不要起任何疑怪。 也不得向任何人说。 出现了这样的境界证明自己对自性觉悟的境界增长了,而且也相应地增长了定力。 【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 】 很奇怪的是一般人做梦时,基本上梦境中是没有太阳、月亮以及星辰的。 如果梦境中月亮很皎洁,星星也很闪亮,特别清晰如觉醒时一样,这样的梦境很殊胜,这证明心中的颠倒缘虑之心将要熄灭,修行有所进步。 不得向任何人说。 但这种梦必须是非常清晰,而且和觉醒时无二无别,这样的梦境醒了以后,一点点遗忘都没有,纵然经历了几年,这样的梦境都历历在目很清晰。 若向人说出这样的梦境,那么加持力有多大,招来的违缘就会有多大,对自己修道的障碍会很大! 以上的梦境可证明有成道之因,或者说已经证得真正法身的境界了,那什么梦境是业重的梦境呢? 丁二明成道因之梦境竟。 丁三明业重之梦境 【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亦是自心烦恼障重,亦自知。 】 如果梦境中昏昏而无记,或者特别乱,前后无有相连。 或者老是梦到自己在阴暗中行走,或者走到孤独无人的旷野当中,而且内心也不是很清明,这说明业障特别重。 或者梦到自己往深渊里面掉,掉到脏水里面,或者踩到大小便沥,身上染着大小便等等,或梦到身上起脓疮,这些统统都是表示自己业障深重的梦境。 如果正在修忏悔法,梦到脓流出来了,证明业障消除了。 但是如果不是在修忏悔法时,梦到自己害懒病全身肮脏,这证明最近绝对修得不是很好,而且业障很重。 若梦境中很散乱,也证明自己的内心也是很散乱的。 若在修忏悔时,梦到自己洗澡,排大小便沥,坐飞机,或者骑着龙在空中飞翔,这些都属于消除业障的梦境。 对这样梦境的解释有很多,在此不给大家详细解释了。 丁三明业重之梦境。 丙五以梦境堪验成道之相竟。 丙六明见不见性之行持差别 【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 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 】 一个见性并得到高僧大德印证的人,不需要广泛地读经念佛,因为若这个时候还广泛读经念佛,会使心越来越散乱,使神识转昏,象一个不见性的人一样,这样反而特容易散乱。 有的人会问:修行人不读经念佛,那修什么? 其实,愚僧在前面已经讲过:读经的目的是明自心,而成佛道。 念佛的目的是由念外佛,而最后觉悟自己内在的佛,由持名念佛而获得实相念佛,最后成就佛道,故念佛也是最后让自己念自性之佛。 净土宗有一位大德作过这样一个偈子: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如果真正已经见到自性了,就不需要假一个造作而去念一个所谓的佛。 我们的自心就是三世诸佛,安住自心就是念三世诸佛,这叫实相念佛。 所以真正见了本性的人,不需要多作广闻博思,只需要让自己一心安住于禅定中修持,独一味住于空性。 这时若过多地闻思,会让心越来越散乱。 如果在见性以后,不加紧禅修,这样的人肯定是没有真正见到佛性。 见到本性的人,会很勤快自觉地去禅修。 【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 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 】 建立教法的目的只为标心,如果已经认识了真心自体,即不用再看教言! 真正开悟后只需要好好禅修,保养圣胎,令自心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安住道体而不散乱皆可,如此而随分度日即是真修行。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以后,观察法界内的众生没有一个人适合听佛的教法,因为佛的教法是无言说的,佛所证的自性是离一切言说的,那众生怎么能明白呢? 所以当时佛陀要准备圆寂,后来大梵天王率领他的一千个儿子下来请法:您不讲法的话,众生就不能悟这个心,所以您应当现起善巧方便,来讲说您成道的种种经历,以至于您的思想,您所悟到的智慧,引导众生能入如来知见。 因此,教法的建立,只是为了指示我们真心的存在,让我们得悟现前的真心。 如果你真正认识了现前真心,就不需要借助于教法了。 如:船的作用只是为了运载人到对岸,如果已经过河了就不需要背船而行了。 再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假如我用手来指月亮,手指的作用是指给人看月亮,不是看我的手指,看到月亮了,这个手指的作用就已经完成了。 教法和手指的作用一样,只是给你指一个东西,让你去觉悟它,去见到它。 一旦见到了,那么只需要好好安住自心,不需要再过多地去闻思。 悟得自性后,还没有圆满证悟,那么若想从凡夫位入于圣人位,即须息业养神。 此处【即】是当下的意思。 【息业】是息灭现前的分别,以及一切业的造作。 因为一切业随分别心、随执着而起。 所谓息业亦是不思善、不思恶、不落无记。 \如此自然而然不起一切业了,因为一切业皆是从这三种所起。 不思善,善业就息灭了;不思恶,恶业息灭了;不落无记,无记也息灭了。 【养神】即是保持任运,简称保任。 这是见性后的功夫,即是指不离现前真心而任运,在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中保任自心,即是养神。 因此,真正见性之人,不会再做不相应真心之事。 悟自性的人懂得了如何修行,如何将修行融入生活中,所以在随分度日中保养圣胎。 为了令诸位能彻底明白心性,愚僧再次做一下开示:所谓心性即是自心之灵明,此明觉在五根中能现诸觉照之用。 若能在根门中觉照现起之刹那而不迷惑,不起分别颠倒,觉照明然而其性空寂,如是心无所住地明然,即是真心现前。 正所谓: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 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 【惺惺】即明明了了的觉照而无错谬。 【寂寂】即内心空寂,如虚空般的,无有任何执著。 也就是说若能做到心无所著,但有觉照分明而不昧,如是即是真心现前。 这也是禅宗所说照而寂的功夫。 若虽明明了了但自心却是不能做到无相,还有分别执著,这样是为散乱,不是安住自性。 若内心空寂而又能明觉诸法不昧,即是寂寂惺惺是。 也是寂而照的功夫。 但若空寂无所觉照,心中昏昏无觉,这即是无记顽空,不是自性现前。 【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 】 如果见性了,但是嗔恨心比较重,应当在嗔心现起时马上转过来,与道相应。 否则与道相违,对自己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令性转与道相违】即指虽见性,但若不精进安住禅修降伏嗔恚,则此嗔恚之分别念亦可令行者转迷,而与道体相违。 故当觉知后,广修慈悲而降伏此嗔恚之心。 否则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故云:自赚无益。 如何避免生嗔恚心呢? 要断绝一切外缘,远离一切闹处,精进地禅修。 历代祖师都是这样强调的。 作为一个见性之人,要想让自己心识不昧,见性之心越来越明了,方法只有一个,远离一切溃闹散乱之处,远离怨仇争执之处。 因为这个时候,你虽然见性了,但是见性的境界还没有稳固,如果经常面对散乱的境界,或者嗔恚的境界,妄心就会纷然生起,不能与自心相应,而与自心相违,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成就道业,而且还会退失道业。 【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它不得。 】 刚刚见性的人跟圣人是不一样的,因为境界不稳固,不能深伏烦恼。 圣人在生死当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 隐也好,显也好,一切业不能束缚他。 而对刚刚见性的人而言,禅宗讲一旦破了迷关,应当坐牢关去闭关修行。 在闭关中将自己见性的境界,完完全全巩固下来,然后住山修行,把重关突破,把烦恼完全深伏。 之后到闹市里再去修行,突破生死玄关。 如果见性了,却不去保任自己的境界,那么见性的境界还会退失。 要想避免,必须远离一切外缘精进禅修,在禅修的过程中,连经文都不必要读诵,连咒语都不必要念持。 唯相应自性而来禅修即可,希望各位同修要注意这一点。 若真正对自性有所了知的话,我希望各位同修舍弃一切外缘而去禅修。 关于这一点禅密是相同的,大圆满的教言中亦强调,真正获得大圆满见的证悟后,就要远离一切散乱而觅静处闭关禅修。 修持大圆满禅定时,除安住外无别的可修持的。 【圣人破邪魔,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 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 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 】 圣人怎么破邪魔呢? 众生怎么样学习呢? 但见本性,一切余习皆能顿灭,令自己的神识不昧。 如何令神识不昧? 当下在灵明的觉照妙用中体会,只在当下直会就可以了。 所谓的当下,有人讲是前念灭了,后一念还没有生的中间,其实也不竟然。 觉性恒常不变,不管念生念灭,永远光明灿然,并非就在念生念灭的中间。 其实,从根本上来说,一切念头本无生起,何处有前后念之生灭? 当知真妄不二,故真心不离前后念,而所谓的前后之念亦是无生。 若欲体会真心只需当下放舍一切执念,不起任何法相之执著即可。 【直下】是当下、顿然之意。 远离一切分别,心无作而自明是直。 直跟曲是相对的,曲是曲巧,或说谄取造作的心,而直下是远离任何分别不起造作。 所以若欲见性不在过去未来,而在当下,故说:只在如今。 若离当下之心而寻觅自性,则了不可得。 【息业养神,余习亦尽。 】 体会自心的当下不是马上就能断除一切了,还要保任,保持自己见性的境界,令自心自然而然现起,任它作用,这就是一个修行的方法。 怎么样息业? 不起贪、嗔、痴等心,也不起善、不善、无记等心,于此当中让自心自然任运就可以了。 如此保任下去,其它习气毛病也都会断尽。 如《楞严经》云:理需顿悟,事需渐修。 【自然明白,不假功用。 】 这是承上一句息业养神,余习亦尽。 真正这样去做的话,自然而然就明白大道无为\和无修无证的道理,了知成就佛道是不假任何功用的。 一切自性功德非由修而得,而是自心当中自然本具的。 自心本来圆满,所以我们所做的息业养神,只是把自己的颠倒分别的妄念统统放下,让自性自然显现就可。 放下颠倒分别,这非是一种造作的修证。 放下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本来虚妄的缘故。 如此修持,才能自然契入无为之道。 【外道不会佛意,用功最多。 违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 】 外道不了解佛陀所阐述的甚深义趣,虽吃苦用功,但是远违圣义,没有与真法相应,落入一种颠倒的计执当中。 这种执着属于跟无明相应的,他们不了解真正的无为道体,因此以种种虚妄、执着,行种种苦行,这样只是白白受苦,没有成就道业的机会。 要说用功多,外道用功最多,但是成不了道,因为不了达本心的缘故。 一些皈依佛门的修行者,虽然念佛转经,但是从来不向自心当中去体会佛法,只能得个人天福报而已。 若不寻觅自心之佛,拿什么来成道呢? 成佛是自心的事情,要了达自心才能成佛。 【终日驱驱念佛转经】这些都是消除业障,增长福慧的方便,是菩提道之资粮。 但若行者只以凡夫心而行如是等事,则是为人天福报,非出世之法。 若将此等以为是究竟,如此则不能获得究竟之证悟。 如果我们念佛不念自心佛,不向自心来念持,那念佛也很难成就佛道。 当然,虽然没有见性,通过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但要想真正地成佛,必须要觉悟自心。 不是说你没有觉悟自心,就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但是若要成就终极之佛道,还需要见性方能成佛。 行者虽行念佛转经等事,但却不悟自心,故亦不能究竟成就,如是则还未离轮回之因。 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虽得不退,但非是自证不退,乃是由阿弥陀佛威神加持之故。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即使往生极乐世界,但若还没有见性悟道,则不是自证不退转。 因此也不能说已经究竟断除轮回之因了。 【昏于神性】即是指令自心不明,扰乱清净自性。 之所以昏于神识,是因为不断地造作,越来越令自己的心不清净,心不清净就不能让清净心体现前,分别心会越来越重,这样只能使自己无法认识觉性本体,最终不免轮回。 所以,要想认识觉性本体,必须把一切分别统统放开。 作为一个修行者,应当与无为法相应,才能出离轮回。 不与无为法相应,一切所作皆是轮回之因。 虽然念佛法门非常方便、殊胜,但是它需要达到一定境界才可以往生,比如临命终时正念分明,一心不乱往生彼国。 这不是一般的功夫可以做到的。 平时修行的禅定功夫很厉害,梦境中一点都不迷惑,命终时才敢保证自己正念分明,这时才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 如果平时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临命终时很难有把握正念分明。 因为临命终时人的身体非常虚弱,乃至于自己很难有正念控制自己的分别心,这时往昔的业力随着分别心都会现前,乃至于怨亲债主也会现前,这个时候很难把握。 但不是说不能把握,那要看平时的功夫了。 虽然我们经常说念佛十句佛号都可以往生,但是条件是在临命终时必须正念分明很坚定,如此十念佛号必定往生,乃至一念也能往生。 净土宗的同修经常说,念佛就能往生很简单。 但他们没有认识到那需要很大的功夫。 要保证临命终这一念的佛号能念起来,平时要精进达到一心不乱的功夫才行。 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无可质疑,但是要想真正究竟地脱离生死轮回,成就佛道就必须要明心见性。 不管修学哪个宗派,都必须见性成佛。 各位同修一定要清楚这一点。 只有真正见性的人,才知道如何与无为法相应。 我们大乘道讲究利益众生,行持六度等等,而行六度最根本的条件是住于三轮体空的境界当中。 三轮体空是指安住于清净的心体当中,不着对境,也不着自我,不着所施的物,非是象外道一样安住一个断灭的空中。 所以,真正开悟的人,才能做到与三轮体空相应行利益众生的事业。 如果没有开悟,那不可能安住在三轮体空当中行布施、持戒、精进、忍辱,说自己能做到,都是妄语。 大乘佛法要求行布施时安住在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当中。 如果不体会自心的话,如何与三解脱门相应呢? 不与三解脱门相应,就与三界相应。 只有了悟自心,才可以真正地与三解脱门相应,顿然间就出离三界,不落入轮回当中。 【佛是闲人,何用驱驱广求名利,后时何用? 】 佛到底是怎样的人? 作为学佛的人应如何做呢? 有的人说:我学佛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我要做的。 错了! 学佛的人是要成佛,圆满佛道。 既然要成佛,首先要了解佛的特质,佛是一个大闲人,心中没有任何挂碍,不起任何一个造作忙碌。 佛是绝学无为的闲道人,闲到不除妄想不求真的境界。 妄想也不除,所谓的真我也不求,真如自性本来如是何必要求呢,妄想本来虚妄何必要除呢。 比如当我们瞪大眼睛盯住虚空看一会儿,就会看到狂花乱舞了。 这个时候如何灭去空中的狂花呢? 用不着拿个东西把空中花灭掉,只要让眼睛休息下来,狂花就自然灭去,不需要有个除狂花的想法。 因为狂花本来虚妄。 凡夫的虚妄颠倒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佛是大闲人,只让自心自自然然、圆圆满满显现,求真除妄都是多余之举。 成佛的本体就是我们现前的自心,她本来清净圆满,何需为她忙碌呢? 或者若想在其中求名求利,则又落入世间颠倒法,等到死神来临,名利对出离生死轮回又有何益! 秦始皇一统六国,威震四方,成吉思汗披靡亚洲,所向无敌。 但是权力、势力再大也不免无常,与无常相对之时亦是毫无能力。 再巩固的城堡、再厉害的雄兵都不能阻挡无常的来临。 再多的金银财宝、再多的追随者和吹捧者,也都要被无常截夺。 要想了生死,就要做丝毫妄念不起、任何颠倒不起的闲人,只任自心自然地显现,绝诸善恶之念。 【但不见性人,读经、念佛,长学精进。 六时行道,长坐不卧。 广学多闻,以为佛法,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 】 此中意言:如果不见性之人,即使读经念佛,闻思广博,修学精进,乃至于坐禅坐得夜不倒单,若以为这样就是佛法,或者对别人说这个就是佛法,那是谤法。 只能说这是成就佛法的前行,或者方便。 真正成就佛法的正行,绝对是与清净的自心相应。 如果说佛法是读经念佛坐禅,那错了。 佛法是自心之法,从觉悟自心开始,这才是学佛。 在《金刚经》里佛陀早讲过了:若有人说佛有法可说,即为谤佛。 因为认为佛陀有法可说时,已经是执着文字即为佛法了,认为这些虚妄不实的东西是真佛法,那肯定谤佛了! 凡佛弟子必须要清楚,经文不能代表佛法。 经文是让我们明白如何修学佛法的一个方便,进入佛法的殿堂必须从觉悟自心开始,真能破迷除惑,明了自心,才算掌握佛法了。 所以在《金刚经》里佛陀就开示了一个获得究竟胜义佛法的窍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除此之外没有佛法可说。 经文只是了悟自性的一个工具,了悟自性以后,缘自性而修学,这才是真正的佛法。 佛是觉悟之义,所以觉悟了自心才是佛法,读经念佛非是究竟的佛法,只是一个方便而已。 佛法中分方便与究竟,或者说了义和不了义。 了义是究竟的,不了义是方便。 不能把方便说成是究竟,说成是佛法全部的精髓,否则就是诽谤佛法了。 虽然我们现在也要读经、念佛或者念咒,但要知道在没有明了自性之前,这些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了解究竟佛法之方便,这样内心不会有偏邪之见,不会被现前所学而束缚,那么为己所用也就不一样了。 相反,如果把本来的方便之法当作佛法,就已经把自己的心束缚在这个狭隘的境界中了,那么以后就不可能得到究竟的佛法。 当知达摩大师不是在诽谤其它宗派,也不是在诽谤经典,而是告诉我们读经、闻思的作用,什么是真正的参禅,为我们区别出了义和不了义。 什么是真正的佛法,什么是获得佛法的方便。 佛在《金刚经》里说无法可说,这是了义。 佛讲说经法的目的,是为众生能认识自心。 而自心本来清净,空无所得。 佛陀没有法可讲,只是设了一个方便而已。 因此,读经和广学博闻不等于已经获得了佛法,只有认识自己本心的面目,才是真正获得了佛法。 如果每天在背经、持咒而没有明了自心,那只能说还在为获得佛法而奋斗而已,不算拥有了佛法。 佛法就是了悟自心,觉悟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人生自在。 由觉悟自心而获得自在的人生,这是真佛法。 把读经念佛打坐定义为佛法,这绝对是错了! 绝对属于谤法。 不是说读哪一部经典,或念哪一个咒语是佛法,读经典、念咒语、念佛号是为获得对自心的体悟而做的铺垫。 举个例子,要上十楼的话,必须要先经过一楼,但走一楼不是目的地! 目标是十楼,一楼只是要经过的一个基础、方便,以达到上十楼的目的。 同样,见性之前所作的种种闻思修学也都是获得佛法的基础和方便。 一个修行人要善于取舍了义的佛法和不了义的佛法。 了解什么是佛法的究竟,什么是佛法的方便。 否则,无法自利利他。 自己修行盲目,也不能使别人明白何为真正的佛法。 要想作大乘佛弟子,对他人有利益,自己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这一点至关重要,希望各位同修好好参悟这个问题。 本论中一直都在围绕这一个话题,那么就是惟见心性才是佛法。 这种观点不是禅宗特有的,而是所有佛教的法门共同的观点,因为三世诸佛说法的目的除此之外,别无有它。 所以读经是为了明了万法的真相,而不再受邪见摄持。 念佛持咒是为了方便成就佛道。 但一切修法中唯有息灭妄心,明心见性乃为一切诸佛所弘之根本。 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性德,只是因为不了万法真相,而生颠倒执著,但若能息灭现前妄心分别则真心自性自然显现。 正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这是《楞严经》中的微妙法语,这句话很确切地点明了获得佛法的窍诀,此乃息心绝妄之道。 如《永嘉证道歌》云: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 丙六明见不见性之行持差别竟。 丙七明不见性成道无由之义趣 达摩祖师再一次地强调,若不见性而欲成道,是绝对没有依据的,这是富有深意的! 很多佛弟子口口声声要成佛,但是不知道成佛的根本是什么,以为读诵经典就是成佛的根本! 不懂得经典只是让我们去觉悟自心,因此念的时候也不向自心参悟,这样念了半天只是人天的福德。 念经有功德,绝对没错。 但只是人天福善而已,没有真实的功德,真实的功德是缘自心而生的。 【前佛后佛只言见性。 】 【前佛】是指过去诸佛。 【后佛】是指未来诸佛。 举此前后二种概括三世。 经云:诸佛如来唯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世间,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而所谓的佛之知见\即是见性的正见。 故三世诸佛所弘一切教法,都只是在阐明心性,因只有见性才能成佛。 也只有见性才能入佛知见,才能悟入佛知见及境界。 【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 】 【诸行】 指一切有为法。 所谓行,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 所以行,亦是和合造作、流转变化之意。 世间一切万物皆是因缘和合而现之假法,都无实有,故时时刻刻皆在变化生灭。 如果修行佛法者,没有于诸法之无常幻相中得见真如佛性,而得相似之世间禅定等境界,就认为自己已经获得无上菩提,也作如是言说,如此之人乃是大妄语者,是大罪人。 若有人说自己已经修行成就了,那我们就可以考一考他,看看他到底真地见性没有。 如果没见性,这个人肯定是个狂妄之人,或者是魔子魔孙。 只有真正见性的人,或者说证悟的人,可以说自己已经获得了修证。 不要认为只是修了一些世间法的禅定或者神通,就等于证得佛果了,若这样做只能是阿鼻地狱的客人。 见性了后也不能说自己就已经成佛了,见性是刚刚开悟,只有圆满证悟了以后才可以说成佛,如禅宗说的究竟大彻大悟。 所以说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因为造了大妄语的罪业。 【十大弟子,阿难多闻中得第一,于佛无识,只学多闻。 二乘外道皆无识佛,识数修证,堕在因果中。 】 【十大弟子】是佛陀弟子中最著名的十个弟子。 (1)舍利弗︰智慧猛利,能解诸疑,有智慧第一之称。 (2)目犍连︰神足轻举即能飞至十方,有神通第一之称。 初与舍利弗同为怀疑论派之门人,后来两人同时成为佛弟子。 曾于定中见其母堕于饿鬼道,为救之,依佛言于佛欢喜日设斋供养诸佛及僧。 此即盂兰盆节的由来。 (3)摩诃迦叶︰修十二头陀行,能堪苦行,有头陀第一之称。 释尊灭后率领五百罗汉僧,作第一次结集。 又称付法藏第一祖。 (4)须菩提︰恒好空定,能分别空义,有解空第一之称。 常出现在讲说空理的大乘经典中。 (5)富楼那︰善于弘法,分别义理,有说法第一之称。 (6)迦旃延︰能分别深义,敷演教法,有论议第一之称。 (7)阿那律︰因得天眼,能见十方世界,有天眼第一之称。 释尊的堂兄弟,与阿难同时出家,曾在佛前瞌睡受叱责,遂立誓不眠而致失明,仍勤修不懈,终得天眼。 (8)优波离︰奉持戒律无所触犯,有持戒第一之称。 佛入灭后,第一次结集时,负责编纂戒律。 (9)罗侯罗︰释尊之子。 不毁禁戒,诵读不懈,有密行第一之称。 于释尊返乡时出家,为僧团沙弥之鼻祖。 (10)阿难陀︰知时明物,多闻不忘,有多闻第一之称。 释尊之堂兄弟。 出家后以迄释尊入灭,二十五年间皆为佛的侍者。 第一次结集时,经藏之结集即由其所诵。 阿难尊者多闻第一,凡佛陀讲法他一个字不差都能记忆,但阿难只慕多闻而不悟自心,故虽常见佛,但不识真佛。 由于不悟自性真佛,故未破本参,不得真定。 在面对摩登伽女迷惑时,束手就擒不得自在,还得佛陀从佛顶出楞严神咒救他。 连一个外道都抵抗不了,能抵抗生死的业力吗? 根本抵抗不了。 所以小乘的修行人虽然证得灭尽定出离了三界,但是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佛性,因为落到了单空当中,所以说于佛无识。 小乘尚且如此,何况外道。 小乘的修行人出离了烦恼障,但堕在对法的执着当中,为所知障所束缚。 而外道更不用说,连烦恼障都不能出离。 他们的修证只是一种分别攀缘的不究竟修证,还堕在因果当中,没有超越相对的境界,而进入绝对的真理境界。 【是众生业报,不免生死,远背佛意。 即是谤佛众生,杀却无罪过。 】 他们所做的这些,都是属于众生轮回的业报,不免生死。 二乘虽然免得生死了,却要住二万个空劫,没有任何修证,然后再出来重新开始修起,小乘的阿罗汉即辟支佛就是这样的。 外道所做的都是轮回当中的业报,虽然终日忙于修行,仍旧不免生死。 好多佛弟子由于不悟自心,虽然精进修持,但是远背佛意,终日背觉合尘,行生死业。 若认为这些所行就是佛法,自己所证之有为禅定神通就是成道,如此即是谤佛之罪人。 达摩祖师说:像这种人杀了也无罪过,当然这只是一个说法。 此是表明这种邪解佛法之众生,不悟真法而生邪解,自己迷惑还诳惑众生,故罪业极重,因此说杀却无罪过。 【经云:阐提人不生信心,杀却无罪过。 】 此句乃是祖师引证经文之法语,证明自己所说是有圣教量所依的。 【阐提人】 亦即是一阐提迦之简称。 意译为:断善根、信不具、多贪等意。 此种人有欲望又执着于世荣,贪着生死之境,则妨碍出离修道,故后转为断善根、信不具之人。 此处之阐提人是指那些把方便法定义执著为究竟之佛法的人,以及那些未见性而因有为功用自认为证悟之人。 由于心中生起坚固的邪解,障蔽真正的佛法真理,如此之人已堕入歧途,将来成佛之期遥远难思,故称为阐提人。 祖师恨铁不成钢,故说杀却无罪过。 而且那些妄说自己成就证悟之人最能误导众生,其罪过极大,乃至大到了你杀了他也没有罪过。 这是一个形容,并不是说要我们去杀人。 但这样的人影响力极大,诳惑无边众生,而且还毁坏真正的正法,断众生慧命,那么这种人真的杀掉也没有罪过。 关于这一点,很多经论里也有教证的,不过是不得以嗔恨心而为,当以菩提心而为之者,无罪。 切记! 作为佛弟子千万不要做阐提人,不要做断善根的人。 什么叫断善根? 即错误定性地认为念经、闻思等方便,即是究竟的佛法,不悟佛性就能成道。 这种人已经断了法身慧命了,很难成就佛道的。 要知道! 佛法绝对是觉悟自心的法,如果不觉悟自心,就不可能是究竟的佛法。 所以佛陀在《金刚经》里告诉我们,佛陀无法可说,就是为防止我们落入到虚妄的执着当中,执着佛陀的经教就是佛法。 经教只是标心的,是明心的方法和工具,起到的是引发觉悟的作用,不是究竟的佛法。 诵经能有福德,但是这不是究竟的目的,通过诵经明心才是目的。 现在很多佛教徒都不了解这一点,认为每天诵经就是佛法,从来不往自心体会,以为我今天诵了几部经,临命终时就肯定能往生,或者肯定能成就,这是在做春秋大梦。 了悟自心是真正了生死的佛法。 如果念佛的时候,知道这是个方便,发心先往生极乐世界,然后通过阿弥陀佛的加持了悟自性,这是可以的。 但如果说我念佛就是究竟圆满了,这就是真的佛法,这已经谤法了。 经教不是佛法,同样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一个方便,是最后明心见性的一个方便,因为我们在这个世界中寿命短暂,各种违缘又多,心容易退失。 通过念佛这个方便,往生到极乐世界好处很多,不经历生死了,一生当中必然见性证得果位,乃至一生补处。 但去了极乐世界并非就万事大吉了,要再继续受阿弥陀佛加持,听他讲法以后明心见性,成就佛道。 往生极乐世界是自得心开,即明心见性。 因此,念佛是方便,到了极乐世界才算圆满,明心见性以后肯定成佛了。 如果用凡夫的知见说念佛就是究竟圆满的,那就错了,已经是在谤法了。 究竟的教法,只有了悟自心,缘自心而成佛道。 一些高僧大德,为了让我们的心安定下来好好修行,告诉我们念佛很圆满的,或者说念佛法门是究竟圆满的,可以这样说! 因为念佛法门里面包括了实相念佛,实相念佛是很圆满的,是究竟的佛法。 净土宗之四种念佛法中,实相念佛是最圆满究竟的,而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只是方便。 不过其它三种通过念持名号与阿弥陀佛相应,到了极乐世界,必然明心见性,所以我也说念佛法门殊胜。 但是不能说持名念佛就是究竟圆满的,这是一个方便,但它是一个殊胜的方便。 【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 】 此中之意即是指一个已经对佛性有定解信的人,已经入于佛位了。 因为见性的刹那已经入了佛位,虽然见性的刹那还有习气,还要通过保任逐步断除习气,但是他已经入佛位了。 因为见的刹那是这个佛性,最后圆满的时候还是这个佛性,二者没有差别。 不要认为见性的时候是一个佛性,最后圆满的时候是另外一个佛性! 见修行果当中永远没有离开这个佛性。 只不过是虽然见了性,还有很多习气没有阻断,通过修行让这个习气全部阻断以后,自心就会圆圆满满现前。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初见性的时候就好象初一的月亮,而初一的月亮和十五的月亮真正来说没有差别,只不过圆缺有差别而已。 所谓的圆缺有别也是因一点点障蔽,但是见的时候是这个自性,最后成佛的时候是十五的月亮,还是同一个月亮,没有任何差别。 如果信心具足,那证明已经要入佛位了,因为有信心就必然能见性成佛。 【若不见性,即不用取次,谤它良善,自赚无益。 】 【取次】即是指其它方便法门。 【良善】是指见性之究竟法门。 此中之意:即修行者若没有见性,但也不应该执著方便之法,而谤究竟胜义之心地法门,这样做对自己而言无有任何利益。 不仅无益而且还有害,因已经造谤法重罪之故。 所以取次,即是执取方便此等之法,而良善即是指超越方便的究竟法门。 作为一个修行者,自己若不见性而选择修学方便法门,那么就把自己分内的学好,但千万不要因此而起颠倒,执著自己的法门而谤究竟胜义之法。 这对修行成就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以自赚无益\,意思是算计之后,不仅得不到什么利益,还会很麻烦,对自己没有好处。 是故,诸位同修道友当知,在未见性之时,我们要假借种种方便修行,以期为将来彻悟而打下基础。 但心中也必须要明白这些是方便,不是究竟法门。 如果将自己所修之方便执著为究竟,进而诋毁殊胜之究竟法,如此就是造了谤法罪。 现在很多净土宗的同修,听到一些大德方便的说法,就认为其它法门皆不究竟,不能度化众生,而且并对别人说在末法时期,只有念佛得度,其它一切法门失效。 这种言行已经是诽谤正法了,半条腿已经进了阿鼻地狱,若不能及时醒悟,则必堕阿鼻地狱。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口业,这个口业是很重的。 如果不能把这个口业照顾住,不仅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还要堕阿鼻地狱。 【善恶历然,因果分明。 】 这句话是承上所说,若不见性而执著方便谤殊胜法,如是所作罪业深重,因果分明不可不慎! 我们修行佛法之人,基础条件就是深信因果,为了获得最圆满的解脱,而修学菩提道。 但若进入佛门却不思了悟殊胜正法,反而执著方便诽谤殊胜,如是因果非常可怕。 虽然我们佛教最究竟的目的是让每个众生了悟佛性,或者可以说空性。 空性中虽无任何一法可得,但并不代表因果法则在凡夫的角度来说不存在,虽胜义中是毕竟空的,但凡夫还是受因果法则束缚的。 是故当知! 善恶分明,因果不爽。 正所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 所以要想避免自己造如是重罪,必当正确观待佛教之一切法门,若不能在自心中正确了解一切法门之意趣,则非常容易造下谤法之重罪。 假如:有高僧大德说念佛是最究竟的,其他不究竟。 我们也要观待这是从什么角度说的,是对什么人说的。 一个真正的高僧大德,在度化众生的时候可以有诸多方便说法,这是一种权巧,但不是究竟! 例如:念佛法门中的实相念佛,也是究竟的心地法门,但这种法门非是善根不够之人能深信的。 因此若单一弘扬比较殊胜究竟的法,则不能度化劣根之众生,所以就出现了其它三种念佛的方法。 有一些劣根众生,虽然不具足修学上乘法之根性,但是彼等还好高骛远,不务实而修,如是一些大德为度化此等众生,则为彼等说方便法时,便告诉他们现在所学的已经是最究竟的了。 为了利益这些不稳定的人,而说持名念佛最究竟,要专一念佛,不能学习其它,这就是个方便。 可是有些人不懂这个用意,真实地执着起来,并抵毁其它宗派,则必堕阿鼻地狱,果报很可怕,所以大家千万要注意。 以上的例子,也说明了听闻佛法的必要。 若不正确地听闻佛法,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法,什么是方便的佛法。 了解这个道理,也不等于是把自己的信心破灭了,而是让自己明白现在所学是佛法的方便。 这就是对自己在修学菩提道的过程中,每一刻都处于什么位置上,心中能了了分明,如此也就不会无缘无故地造下谤法的重业。 明白这个道理后,遇到别人问起什么是佛法,就可理直气壮地说真正的佛法是明了自心,见到自心的本来面目。 其他都是明心见性的方便,这个话到哪儿都讲不错的。 【天堂地狱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现堕黑暗地狱中。 】 天堂地狱只在眼前,如果不明了这些道理的话,要麻烦缠身的。 人恶不怕,最怕的是愚蠢,不信真理。 人虽恶但若懂得思维真理,懂得寻求觉悟,这样的人虽有深重的习气,但最终还是能成就佛法的。 可若是愚蠢至极,而不信真理,从不寻求觉悟解脱,这种痴人最终是要堕落的。 虽然我们佛法中讲空性,但还是要在名言当中安立因果的存在。 如果一念觉则不离轮回,就是涅槃境界,也即是极乐世界。 一念迷的话,不离人间就造地狱之业。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念佛果,一念轮回。 所以天堂地狱只在眼前,只看用什么心去做,因为一切世出世间之法皆由心做。 心相应于觉悟则能入涅槃,若相应贪嗔痴,则随三毒而堕落轮回。 世间愚痴的人总不相信这些因果报应,最后会因自己的愚蠢而造下堕黑暗地狱之因。 黑暗地狱不见光明,是因愚痴造下的地狱。 【亦不觉不知,只缘业重故,所以不信。 】 很多人顽固地不信因果,乃至因果报应现前了还是不信。 为什么如此不觉不知? 因为业障习气太重,纵然从地狱里出来后为人,而且也在人道当中受了种种的因果业报,各种报应现前,这些人还是不会信,不会觉知因果法则的真实。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些人的痴业太重了。 那么此一生愚痴,不信因果报应,不信真理的人,因前世造下这样的重业,刚刚从地狱爬出来,这些余习还没有净,所以才不信。 当我讲人生唯苦无乐的时候,有人就会说:师父你讲得挺好的,但是我认为人生有苦才是人生,人生没苦就不是人生了。 对这样的人我只能佩服,这样的人谁也度不了。 明明知道是苦,还认为这个苦是对的,不需要脱离苦。 这样的人肯定是前世堕黑暗地狱的人。 这种人不相信任何道理,他此一生不管在显现上多么有知识,有学识,乃至于多么善良,也绝对度化不了,而且绝对是从黑暗地狱出来的人,痴的业习未净。 【譬如无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纵向伊说亦不信,只缘盲故,凭何辨得日光。 愚人亦复如是。 】 这些人无知的痴人,好象盲人一样,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光明灿烂! 只因为自己从来没见过,就不起深信。 只有当一百个人中,九十九个人都这样告诉他的时候,他才会认为大家都说有光明,承认自己确实是瞎子。 若没有这么多的人对他说,到死都不会承认的。 世间的盲人之所以承认世界上有光明,是因为大家都这样说的,若不是所有人这样说,那么他们是不会相信有光明的。 如果只是一个人跟他说,他根本不会相信。 这就如同现在那些愚痴颠倒的人,本来因果法则以及佛法所宣讲之正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但彼等之人怎么都不会相信,其原因只是因为世间大部分的人不承认的缘故。 但真正的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的,学佛的人相对世间之人来说,占的比例很小,因此即使指出世人的颠倒,他们也根本不会信。 这就如同这个世间有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盲人,只有百分之十是眼根具足之人,若具眼根者对诸盲人说世间有光明,这些盲人绝对不会相信,因为绝大多数不见的缘故。 所以世间人也是这样,很多学佛的人看到别人很苦,很烦恼,告诉他学佛觉悟人生,了解人生的幻相,就不会痛苦了。 这些人不仅不会信,反而会认为学佛的人有问题。 所以即使我们给世间的人广泛宣说佛法,但因为业力重,障深慧浅的缘故,他们不会信,皆是不悟心光的睁眼瞎,没有般若的智慧,所以不能照见诸法实相。 正所谓:凡夫如盲,不见诸法实相,为无明大暗覆蔽,不见性光。 不能深信正理之人,乃是最愚痴的人,痴业极重。 此等之人犹如盲人不见光明,永远生存在黑暗之中。 【现今堕畜生杂类,诞在贫穷下贱 发布时间:2025-10-03 08:56:0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1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