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三 内容: 卷三第二节六入本如来藏性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义贯】 佛言:复次,阿难,云何眼、耳、鼻、舌、身、意六入本为如来藏的妙真如性之所现? 1.眼入本如来藏性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 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既随灭,应无见明。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 【注释】 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劳,病也。 就是把双眼瞪直了所发生的劳相(劳累之相亦即错觉现象)。 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兼,连同。 菩提,本有菩提真性。 此言,不但是在眼劳中所见的劳相(幻觉之象)是劳相(病相),连能见的眼根及所见的空华,一切能所之相,悉是正觉自性所发生的错觉幻化之相。 发见居中:发见,发为劳相之见。 居中,黏居于眼根之中。 吸此尘象,名为见性:见性,能见之性。 此言,心再去攀缘而吸取此因错觉而产生的明暗二种虚妄尘象,如磁石吸铁一般,然后再去分别之,因而名为有能见之性。 归当见根:根,眼根。 回来时应可看见眼根。 【义贯】 佛言:阿难,即彼目睛瞪直所发生之劳累错觉现象者,兼以能见之目与所见之空华劳相,一切能所之相,同是本具菩提真性中,因瞪直双眼所发生之尘劳妄见之相: 因于明与暗二种虚妄之尘黏于湛然之体,发为劳相之见而黏居于眼根之中,然后心再攀缘而吸取此因错觉而产生的明暗二种虚妄之尘象,继而分别之,因而名为有能见之性(见精)。 事实上,此能见之性若离于彼因错觉而产生的明、暗二种虚妄之尘,毕竟无有自体可得。 故知见精离尘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是能见之性非从明暗二尘来(不他生),非于眼根中出(不自生),亦不于空生(非无因生)。 何以故? 此能见之性若是从明尘中来者,遇暗之时即应随着明尘灭去,也跟着灭去;如是,见性既已灭了,应非复能见暗尘(然而明去暗来时,我们实复能见暗,故知见精并不随着明尘而灭;是故可知见精不随明尘来去)。 若言见精为从暗尘中来,则遇到明尘来时,即应随着暗尘而跟着灭去;见精既如是灭去,应无复能睹见明尘。 (而事实不然,今则于明来时能见明,暗来又能见暗;明暗之尘有来去,而见性并不跟着来去、生灭;故知见性并非从明暗中来。 结论:见精非从尘来。 )若言见性为从眼根中生出者,则必无须与明、暗二尘有关(然而此见精实又非离于明暗二尘而能有,故知见精不能与明暗二尘无关;是故见精并非单从眼根就能独自生起),如是可知见精本无自体性,乃依他起性,非离尘而能自生。 若言见精为于空出者,当其出时,在面前瞩见诸尘境之万象,而当其回归之时,应当可自见其眼根才对(然而实不能自见其眼,故知见精非从空出);又,虚空若自己能观,则何关汝之眼入? (虚空自观,你应不觉。 而实不然;故知见精非从空出。 )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义贯】 佛言:是故当知:一切众生之眼入,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由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缘而幻现之相,相妄性真)。 2.耳入本如来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 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 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 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 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 【注释】 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连能闻的耳与所闻的尘劳相,全都是菩提真性中,缘心瞪直所发的劳相。 前面眼入之劳相可说是瞪发,现在耳入为何也就是瞪发呢? 因为于权教中,因随顺凡夫境界,故六入是区隔的,但在实法之中,六入是通的,是同源的,故其理与用实同。 又按瞪字本义为直视,若通用在六入,即表示一直维持某个姿势,或不停地作同一个动作之义。 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动静二尘发为劳闻,居于耳根之中,心再攀缘而吸取此二妄尘之象而分别之,名为听闻之性。 【义贯】 佛言:阿难,譬如有人以无明力驱使而无端起妄,以其两只手指急速地塞入其耳,致使令耳根由于被戮得过劳故,头中作声。 兼能闻之耳与所闻之劳相音声皆同是菩提真性中,缘心瞪直所发之劳相(错觉幻化之相),其道理为: 因于动、静二种虚妄之尘黏于湛然之体,以致发为劳闻之相居于耳根之中,然后心再攀缘而吸取此二妄劳之尘象,更进而分别之,因而名为有能听闻之性,而事实上乃是托尘妄现,故此能闻之闻精若离于彼因瞪劳所产生的动、静二种幻尘,毕竟无有自体可得故知闻精离尘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是能闻之性(闻精)非从动、静二尘来(不他生),非于耳根中出(不自生),亦不于空而生(非无因生)。 何以故? 若言此闻精为从静尘中来,若遇动尘时,见精即应随着静尘灭而灭去;如是闻精既已灭去,应非复能闻动尘! 若言闻精为从动尘中来,遇静尘之时,闻精即应随着静尘灭而灭去;闻精既已灭去,应无复能再觉知静尘! (然而今则静尘来时可以听静,动尘来时又能听到动;是故动静二尘有来有去,而闻精并不随之来去生灭;故知闻精并非从动静二尘中来。 结论:闻精非从尘来。 )若言闻精为从耳根中生出者,则必无须与动、静二尘有关;然而闻精实非离于动静二尘而能有,如是闻精之体本无自性而能离尘自生,故知闻精非从耳根中离尘自生而来,若言见精为于空出生,则虚空既有听闻之能力,虚空便成为有情之根性,如是即非为无情之虚空(然虚空实非有情,亦无听闻之能,故知闻精不从空来。 )又若虚空自己能闻声,则何关汝之耳入? (虚空闻声之时,你应无觉;而事实不然;故知虚空不能闻声,是故闻精不从空来。 )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 佛言:是故当知:一切众生之耳入,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由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缘而幻现之相,相妄性真。 )3.鼻入本如来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 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 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 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 如是闻机本无自性。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 【注释】 急畜其鼻:畜,音(处)或(序);抽搐,收缩之义。 嗅闻性:齅,(xi)即嗅。 如是闻机:机即根。 闻机,即嗅精。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如果闻精是从空而出,此闻精回去虚空时,应当能回头而嗅到你自己的鼻子才对。 【义贯】 佛言:阿难,譬如有人由于一念无明而起虚妄造作急速抽畜其鼻,抽畜久了便成过劳错觉之相,则于其鼻中嗅闻到有冷气吸入的幻嗅之触;因有此嗅触便虚妄分别出鼻中有通、塞、虚、实的现象,如是乃至嗅到诸香或臭之气味。 然而兼能嗅之鼻根与所嗅觉的通、塞、虚、实、香、臭等劳尘之相,皆同是菩提真性中,因妄心瞪直所发生之劳相(错觉幻化之象),其道理为: 因于通与塞二种幻妄之尘黏于湛然之体,发为劳闻居于鼻根之中,心再攀缘而吸取此二幻尘之象而妄分别之,因而名为有能嗅闻之性。 然此嗅性乃托尘妄现,以此能闻之嗅精若离彼因嗅劳而产生的通、塞二种虚妄之尘,毕竟无有自体可得故知嗅精离尘无体。 当知是能闻之性(嗅精)非从通塞二尘来(不他生);亦非于鼻根中出生(非自生);亦不于空生(亦无因生)。 何以故? 若言此能嗅之性为从通尘中来,若遇塞尘生时则此能闻嗅之性应随通尘之灭而灭,此时嗅精既已灭去,云何尚能觉知塞尘? (然而,通灭塞生之时,我们实复能嗅到塞尘,故知嗅精实不随通尘之灭而灭;是故可知嗅精实不从通尘中来。 )如言嗅精为因塞尘而有,如是,通尘生时则应已无能闻嗅之性存在,因为嗅精已随塞尘之灭而灭故,此时既已无嗅精,则云何发觉明了香、臭等触尘? (然而我们实能再闻香臭等尘,故知闻精并不随塞而灭,是故可见嗅精并不从塞尘中来。 结论:嗅精非从尘来。 )若言闻精为从鼻根中生,则必无须与通、塞等尘有关;然而如是闻精之根机本无自体性而能离尘自生,故知嗅精非从根中离尘而生。 若言嗅觉精为从空而出生来入于鼻中,则是闻精回虚空去时,自当能回身而嗅汝鼻才对! (然而事实不然,嗅精并不能回嗅自鼻,故知嗅精并非从空而生。 )又,若虚空自有能闻嗅之性,何关汝之鼻入? (虚空嗅时,你应无觉,而事实不然,故知嗅精非从空出。 )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义贯】 佛言:是故当知:众生之鼻入,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缘而幻现之相,相妄性真。 )4.舌入本如来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 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 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 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 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 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 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若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 【注释】 以舌舐吻:舐,舔也。 吻,嘴唇。 熟舐:熟,久也。 斯知味根:斯,此。 这个能尝知诸味之舌根。 【义贯】 佛言:阿难,譬如有人由无明起妄为造作而忽以舌自舐其唇吻,因熟舐而令舌发生由于劳累而产生的错觉现象:其人若是有病之人,则觉有苦味;若是无病之人,则觉微有甜触。 由此久舐而妄生甜与苦二妄尘,便对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然无味之性(非甜非苦)常在。 兼能尝之舌根本身与所尝之甜苦等劳尘之相,同是菩提真性中,因妄心瞪直所发之劳幻之相,其道理为: 因舌动时之甜、苦与舌不动时之淡二种幻妄之尘黏于湛然之体,发为劳尝之觉知性,居于舌根之中,心再攀缘而吸取此等劳尘之妄象而分别之,即名之为有能觉知味之性。 其实此能尝之性乃托尘妄现,故此能尝知味道之性,若离于彼劳幻之甜、苦及淡二种妄尘,毕竟无有自体可得故知尝精离尘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能尝苦味与淡味之觉知性(尝精),非从甜、苦二尘中来;亦非因不甜不苦之淡味而有(不他生);又非从舌根中出,(不自生);也不于虚空中生。 何以故? 若言尝精为从甜、苦二尘中来,遇淡味时则能觉知味道之尝精必随甜苦二味之灭而灭,尝精既已灭去,则云何复能觉知淡尘? (然而,我们实能于甜苦灭去,淡味来时,复能尝知淡味,故知尝精并未随甜苦二尘之灭而灭;因此可知尝精非从甜苦之尘中来。 )若言尝精为从淡尘中出者,遇甜味时,即能觉知味道之尝精必随淡尘之灭而亡,尝精既已亡失,复云何能觉知甜苦二尘之相? (然而淡去甜来之时,我们确实仍能尝知甜苦之昧,是故尝精并未随淡尘而灭,故知尝精非从淡尘中来。 结论:尝精非从尘来。 )若言尝精为从舌根中生,则必无须与甜、淡及与苦尘有关,然而尝精实非离于味尘而能有,斯尝知味道之舌根本无自性,故实不能离尘而自生,是故尝精非从舌根中生。 若言尝精为从空而出生者,则虚空自能尝味,必非汝口所能知觉其所尝之味;又虚空自尝知诸味,何关汝之舌入? (虚空尝味,你定无知觉;然而事实不然;故知尝精非从空来。 )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义贯】 佛言:是故当知:众生之舌入,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之相,相妄性真。 )5.身入本如来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 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 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 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何以故? 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 违顺二相亦复如是。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 【注释】 若冷势多,热者从冷:如果冷的势力较强,热的那一方便跟从冷势而变冷。 合觉之触显于离知:两手相合而觉知冷热互侵所生的劳触,便对显于两手相离时亦复有能知觉触尘之功能。 涉势若成:涉,交涉。 势,趋向,情况。 这两手冷热互相交涉之势若成。 因于劳触:因于,便成为之因。 就成为劳触之成因。 【义贯】 佛言: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之势力较多,热者即跟从冷势多的而转冷;若热之功用较胜,则冷者即从热者而转成热。 如是以此两手相合而觉知冷热互侵所生之劳触之尘,即可对显于两手相离时亦复有能觉知触尘之功用,这两手冷热互相交涉之势若成,即可因于劳触(成为劳触之因)。 兼能觉知之身入与所觉知的冷热幻劳之尘,同是菩提真性中,因妄心瞪直所发之幻劳之相,其道理为: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黏于湛然之体,发为劳触之妄觉而居于身根之中,然后心再攀缘而吸取此等劳尘之妄象而分别之,即名为有能知觉触之性,然而此能知觉身触之体若离彼离、合及其所生之违顺(苦乐)二种妄尘,毕竟无有自体可得故知觉精离尘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是身入之触觉非从离、合二种妄尘中来,亦非由违、顺之受而有(不他生);不于身根中生出(不自生);又非从虚空中生(非无因生)。 何以故? 若言此觉精为于两手相合时来,则当两手相离时此觉精应当已随合尘之灭而灭,此觉精既已灭去,则云何复能觉知两手相离之离尘? (然而我们实能于两手合时知合,离时亦知离,故知此觉精并不随离合二尘而生灭;因此可知,此觉精不从离合二尘中生。 )至于违、顺二妄受之相亦复如是:(若从违受生,顺受来时必不能知顺;然事实不然,违受生时知违,顺受生时知顺;故知此觉精并不随违顺二受而来去,故知此觉精不从违顺二受中生。 结论:觉精非从尘来。 )若言此觉精为从身根中出,则必无须有离、合、违、顺四尘相,身根就自己能生;(然而事实不然,若无离、合、违、顺等尘,则身非自有彼等觉知,故知彼觉知性非自从身根中出。 )则汝身入之觉知性元来并无自性而能离尘自生,是故觉精不从身根出。 若言此觉知性为必于虚空中生出者,则虚空自能知觉,何关汝之身入? (虚空觉时,你身心无觉;然而事实不然,故知此觉知性非从空生。 )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义贯】 佛言:是故当知:众生身入之觉知性,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之相,相妄性真。 )6.意入本如来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 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 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 【注释】 寤:醒。 览尘斯忆:览,见。 斯,即是。 醒时若能回顾而见到梦中种种前尘,便称为是有记忆。 失忆为忘:若对梦中之情境失去记忆,便称为忘。 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其,指意根。 生住异灭,指上面所说的眠、寤、忆、忘,此四劳相亦皆各有生住异灭四相。 如始睡为眠之生,深睡为眠之住,将醒为眠之异,醒觉为眠之灭。 但此四相都是劳相的更加颠倒之相。 吸,为吸取、吸纳。 习,为现习。 中归之中为内之义。 亦即,意根将此等劳业之现习,吸纳而归之于意地之中,而加以一一分别了知。 不相踰越:这些现习,其生生灭灭皆次第井然,此灭彼生,不会互相逾越,此即相宗所说的等无间缘。 称意知根:意根将现习归入意地,一一加以了别之后,便称意为有能知之根。 【义贯】 佛言:阿难,譬如有人,其意根劳倦之时,则因其意根暂现沉滞之相,而名之为眠;此人睡熟之后意根再开始活跃,便称之为醒寤;此人于醒后回览梦中之尘境,若有所知,斯名为忆;若失其忆即名为忘。 然以实而言,本性实无眠、寤、忆、忘等相,如是之相皆是其意根颠倒所生的诸尘生、住、异、灭之相,后由意根吸纳此等现习而中归于意地,其前后次第不相踰越,且皆一一加以分别了知,而称此意为能知之根。 然而兼能知之意根与其所知之种种劳相,如眠寤忆忘等,同是菩提真性中,因妄心瞪劳所发之劳相。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 【注释】 集知居中:聚集能知之性居于意根之中。 吸撮内尘:撮,取。 尘,法尘。 吸取内之法尘。 见、闻逆流,流不及地:见闻,代表见闻觉知四者,此四者即是六根之用。 逆流,即反缘,或向内缘。 盖六根之中,只有意根既可以向外缘,又可以向内缘,而其他五根只能向外缘外尘。 此言,见闻觉知等其他五根即使要逆流反缘,也无法逆流到意地。 名觉知性:承上,唯有意根能逆流反缘到意地中之法尘,而加以分别,即名此分别为有觉知之性。 【义贯】 佛言:因于五尘落谢之生、灭影像之二种幻妄法尘黏于湛然之体,心再攀缘聚集能知之性居于意根之中;意根吸撮内之法尘,见、闻等其他五根虽欲逆流反缘,然反缘之流亦不能及于意地之处,意根即于此处吸收、分别法尘,而名为有能觉知之性。 然此能觉知之性,若离于彼寤、寐等法之生灭二尘,毕竟无有自体,是故意入觉知之性,离尘无体,托尘妄现。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何以故? 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 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 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 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 若从空出,自是空知,何关汝入? 】 【注释】 将何为寐:将,以。 将复以何者(何人)为睡寐? 亦即:又是谁在睡觉呢? 谁知生者:谁为能知觉生相法尘者? 随身开合:身,指身根之肉团心。 心开为寤,心合为寐。 【义贯】 佛言: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能觉知之意根之性,非从寤寐二相中来;亦非从生灭而有;亦不于意根中自出;亦非从虚空生。 何以故? 若言意根之觉知性为从醒寤中来,则睡寐之时此觉知性即应随着寤相之灭而灭,如是则将以何而为睡寐者? (是谁在睡觉? )(然而我们寤时、寐时,觉知性皆不失,故知此觉知性非从寤中来。 )若言此觉知性必为在生时才有,如是则灭相起时,此觉知性即应同生相之灭而俱无,若觉知性既已灭去,则令谁领受灭相? 若言此觉知性为从灭相而有,则当生相起时,此觉知性即应随灭相之灭而成无,如是则谁为能知生相法尘者? 若言此觉知性为从意根中出,然则寤、寐二虚妄相乃随着属于身根之肉团心之开合而现有寤寐之相:心开则寤,心合则寐;若离斯心之开合二相之体,则此能觉知者实同于虚空华,毕竟无有自体性。 是故此觉知性非从根中离尘自出。 若言此觉知性为从虚空中出,自然是虚空自知,如是则何关汝之意入? (然而事实不然,故知此觉知性非从空出。 )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义贯】 佛言:是故当知:众生之意入(之觉知性),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循业幻现之相,相妄性真。 )第三节十二处本如来藏性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诠论】 佛为迷色重于迷心的众生,开色法为十一个(五根、六尘),而将心法合为一意根,共十二法,称为十二处。 照权教及相宗所说,根一定是在内,而尘一定是在外的。 且入有二种:一、取境之时为以根入尘;二、受境(或受尘)时,为以尘入根。 故根或尘都可说是能入或所入,所以根、尘都叫作入。 下文说根尘同源、缚脱无二,同归藏性,如是发明便得无上解脱。 1.眼色处本如来藏性 【阿难,汝且观此祗陀树林及诸泉池。 于意云何? 此等为是色生眼见? 眼生色相? 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 空亦如是。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 】 【注释】 色生眼见? 眼生色相? :色,色尘。 眼见,眼根的能见之性。 此谓,是从色尘生出眼根能见之性的呢? 还是从眼根生出所见的色相? 见空非色,色性应销:见空,眼见到虚空。 非色,虚空非有色相。 此谓,若眼见空之时,则非有色相,根尘相接所生之色相既是无,则生色之性应即销亡。 观空非色,见即销亡:观空之时,非有色相;既无色相,则无能生见之尘,能生既无,则所生之见应即销亡。 【义贯】 佛言:阿难,汝且观此祗陀树林及诸泉池。 于汝意云何? 此等景象为是从色尘生出眼根能见之性? 还是从眼根生出所见的色相呢? 阿难,若复言内之眼根生出外之色相者,则当眼见空时,此时非有色相,所见既无色相,则眼根所生之色性应即销亡,色性既已销亡则显发一切有为法都无;(然而事实不然,眼见空时,虽不见色相,色性不亡;结论:故知色不从眼出。 )又若色相既无,则谁来衬托以明现空之性质? (因色空相对,相显;无色不足以显空,无空亦不足以显色若无色,则空亦不得名为空,以对色说空故;是故色亡,空亦不得立。 然而事实不然,现见色、空一切炽然现在,是故色相非无,空亦对显;结论:故知色相非从眼根中生。 )空亦如是:(若眼见色时,此时所见非有空相,所见既无空相,则眼根所生之空性应即销亡,空性若销亡,则显发一切有为法皆无;然而事实不然,眼见色时,空性不亡;结论:故知空相非从眼根生。 又若空相既亡,则无法显示色之性,以色空是相对而显,空相既亡,色亦不成;且空相既亡,一切色相何处容纳? 然而现见色空炽然而立,故知眼见色时,空相不亡;结论:是故知空不从眼根中出。 )若复言为从色尘生出眼根之能见之性者,则当眼观空时,此时所见非有色相,是则无能生见之尘,能生之尘既无,则所生之见尘即销亡,若能见之性已销亡,则一切法都无(因无能见,即无所见;能见所见都无,即一切法皆成无然而事实不然:观空之时,色不销亡;结论:故知能见之性不从色生。 )又,能见之性若亡,则谁来明了空性与色相? (若无能见之性,则所见之空色亦亡;然而事实不然;结论:故知能见之性非由色尘生。 ) 【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 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注释】 见与色、空俱无处所:能见之眼根,与所见的色、空,都无所生之处所可得。 【义贯】 佛言:是故当知:能见之眼根与所见之色、空,俱无所生之处所可得,既无生处,既无有体。 即所见之色尘与能见之眼根二处,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由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之相,相妄性真。 )2.耳声处本如来藏性 【阿难,汝更听此祗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 于意云何? 此等为是声来耳边? 耳往声处? 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祗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 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 】 【注释】 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祗陀林则无有我:无有我,无有我身之存在。 此谓,例如当我在室罗筏城乞食的时候,在祗陀林中就没有我身存在,因为我身只有一个,不可能同时到两处去。 这用来比喻音声之体只有一个,若到了甲处,便不能同时也到乙处。 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如果说必定是这钟声去到你阿难的耳朵而让你听闻,而非你的耳去就那钟声,则因钟声之体只有一个,比音体既到了你耳边,便不能同时也到目连、或迦叶那里,(正如同我到大城去乞食,祗陀林便没有我身存在一样);依如是理,则目连及迦叶便不能与你同时听到钟声。 【义贯】 佛言:阿难,汝更听此祗陀园中,食物已办时即击鼓,大众集合时即撞钟,钟与鼓的音声,前后相续。 阿难,于汝意云何? 此等情况为是钟鼓之声自己跑来人们的耳边让他们听到的呢? 还是人们的耳朵的听觉奔往去就那钟声所在之处,才听到的呢? (这听觉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 阿难,若复为此声自己来于听者耳边,那么譬如我正乞食于室罗筏城的时候,此时在祗陀林中则无复有我身在,因我只一体,我到甲处、乙处便无我在。 同样的道理,此声之体亦只有一个,若言此声必定是自己来入于阿难之耳处,此一声体既已入于阿难之耳,必不能同时亦到别处去,因此目连及迦叶二人应不能同时俱闻到此钟声。 且不说目连与迦叶,更何况在祗陀林其中之一千二百五十名沙门,却也都能一闻钟声即同时都来食处。 (因此可知,此钟声非自己来到阿难耳处;结论:是故说声来耳边而能有闻,不能成立。 ) 【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祗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 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 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 若无来往,亦复无闻。 】 【注释】 如我归住祗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住,止之义。 我若回到祗陀林中,室罗城中便不再有我身存在了,因我只一体。 此外则是以佛身为一身,来比喻耳根之体唯有一个;若此耳体前往某处去采取某声,则此耳体必不能同时也到别处去采取声音。 若无来往,亦复无闻:这是以防阿难一听如来破斥声来、耳往,于是便计说:那就一定是声亦不来、耳亦不往了! 为防此反计,于是如来说,如果说必定是声既不来、耳亦不往;那就没有人能听到任何声音了。 所以,总结论是:耳之闻声(听觉之产生),既不能说是声来耳边,也不能说是耳去声处,更不能说声既不来,耳亦不去,三者都不能成立。 【义贯】 佛言:若复言为汝能闻之耳根往彼钟声边而取其声;这就譬如我于乞食毕回归而止住于此祗陀林中此时,在室罗城中则无复有我身在,因我身只有一个,不能同时到两地去。 同样的道理,若言耳往声处,而你的耳根之体只有一个,当汝闻鼓声之时,其耳根之体既已前往于击鼓之处以领纳彼鼓声,但是如果钟声与鼓声同时齐出的话,你应该不能同时俱闻钟鼓之声。 因你的耳根之体既去了鼓声之处,便不能同时也到了钟声之处。 更何况在祗陀林其中还有象、马、牛、羊等种种音响同时俱作,(你的耳根怎能来得及同时跑那么多地方,以同时俱闻这么多声音? 然而你确实能以一耳根同时听到许多种声音;结论:因此可知听闻之时,并非耳根跑到声尘边处去领受此声。 因此非声来耳边,亦非耳去声处;声亦不来入于耳,耳亦不去入于声;因此耳非能入,声亦非所入;能入所入只是托缘妄理;一切法体本不动。 ) 但你若因此计著说:那么就绝对没有声来、耳往,若如是计着言绝无来往,则众生亦复无有能听闻之事。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 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义贯】 佛言:既然耳入与声入实不来不往,是故当知:能听之性与所听之音声二者俱无所生之处所可得,既无生处,即无有体。 即能听之性与所听之声二处(耳声二入)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权教之因缘所生,亦非外道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之相,相妄性真。 )3.鼻香处本如来藏性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旃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 于意云何? 此香为复生栴檀木? 生于汝鼻? 为生于空? 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 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 】 【注释】 旃檀:即牛头旃檀,出于北俱卢洲之牛头山中。 《博物志》云:汉武帝时,西国遣使,献异香四枚于朝,汉制香不满斤不得受。 使乃将其香,取如大豆许,着在宫门上,香闻长安四十里,经月乃歇,帝乃受之。 后长安瘟疫流行,博士奏请焚香一枚,四十里门,民疫皆愈。 又,《法华经》去:此香六铢,价值娑婆世界。 可见此香之珍贵,及其功用之殊胜。 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所以一铢为二十四分之一两,又约等于四分之一釐(釐l同厘)。 又佛举燃旃檀香,可使室罗筏城四十里内皆闻,为表此香是有,非无;且是众生共闻,并非阿难一人独闻,故可用来作为例证。 称鼻所生:称,言也,说也。 既然说是鼻中所生的。 【义贯】 佛言:阿难,汝又嗅此香炉中正在烧的牛头旃檀香,此香若复只然于一铢,即令室罗筏城四十里内之人同时皆得俱闻其香气。 于汝意云何? 此香为复生于栴檀木之中? 抑是生于汝鼻根之中? 抑为生于虚空中? 阿难,若复此香气为生于汝鼻根中者,即称言为鼻根中所生,则此香应当是从鼻中冒出来的才对;然而鼻子并非是栴檀木,云何鼻中能有栴檀之气味生出呢? 而且,既称说是汝在闻香,则香气应当是于汝鼻中而入才合道理,若反而说是从鼻中出香气的话,而说是闻到香气便非合义理。 (亦即,所谓闻香,应是香从鼻入,而非香从鼻出。 因为是香从鼻入,才称鼻根与香尘二处为鼻香入因此,若从鼻中出,就不能称入了。 )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 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 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 】 【注释】 爇:依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本)此字发音为(弱)。 其意为烧也。 若鼻得闻,合蒙烟气:蒙,受。 如果鼻子闻到香气,也应受到烟气熏才对。 因为照一切凡俗的了解而言,香气是籍着烟的负载而传播的。 【义贯】 佛言:若言此香气为生于虚空中的话,因为空性是常恒不灭的,则此香气应与虚空性一样常在(以此香既然是虚空所生,亦应有如是恒常不灭之属性才对,此其一;又,虚空之性既恒常,而又说香是从空而生,则虚空便可不断地生出香来常住、又能生,则应能常生不断;常生不断则香气常在。 )如是则何须再假藉于香炉中爇此枯木呢? (然而事实不然,香气非常在;结论:故知香非从空中生。 ) 若言此香为生于木中,则此香所在之木质因爇而变成烟才能达到鼻子之中,因此若鼻得闻此香气之时,亦合当蒙受烟气所熏才对。 (然而现今鼻子只闻其香,而并未受其烟熏,因此可见香气并非在烟中;结论:故香气亦不从木中生。 )又当烧香之时,其烟腾飘至空中,尚未及很遥远,即消散不见了,四十里内云何(为何)皆已闻此香气? (但四十里内并没有烟雾弥漫。 可见此香气并不在烟中;结论:故知此香气亦非从木中生。 ) 【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义贯】 佛言:是故当知:香尘、鼻根、与能闻之性,俱无所生之处所可得;既无生处,即无有实体,如是即嗅入与香入二处,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权教所说之因缘所生,亦非外道所计无因生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幻现,相妄性真。 )4.舌味处本如来藏性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 于意云何? 此味为复生于空中? 生于舌中? 为生食中?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 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 【注释】 二时:早、午两个食时;亦即早斋及午斋时。 众中持钵:至信众或民众所居之城中、村中持钵乞食。 其间:于乞食中;有时;间或。 其舌尔时已成酥味:你的舌头的味觉在那时已成为酥之味觉。 遇黑石蜜,应不推移:黑石蜜,据《行事钞资持记》卷十云:黑石蜜是用蔗糖和糯米煎成,其坚如石。 推移,变迁。 若不变移,不名知味:知味,辩明而知觉众味。 如果舌的觉知不改变迁移的话,就不能称为能辨知众味,而只能觉知单一的味道。 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然而,如果舌的觉知确有改变的话,因为舌的觉知体只有一个,而非有多个觉知体,因此此觉知体既然已经接受某一种食物而产生了味觉,若把此觉知体变换掉,便没有别个觉知体可以取代(接替)其功能,因此第二种食物的味道,还是无法尝知;除非一个舌头具有多个能觉知之体。 然而一舌并非有多个能觉知之体,如是则一个舌头的一个觉知体,怎能同时尝知多味? 【义贯】 佛言:阿难,汝常于早、午二食时,至于信众之聚落中持钵乞食,其间或得遇人施与酥、酪、醍醐,名为上等之美味。 于汝意云何? 此食物之美味为复生于空中? 抑或生于汝舌根中? 抑为生于食物之中? 阿难,若复此美味为生于汝舌根之中,然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故在一时应只能尝知一种味道,其舌之知觉尔时已成酥之味觉、若再遇黑石蜜之时,其觉知应不能再推移改变而成甜味才对;但若真的不变迁推移,则舌就不能名为能辨知众味了,而只能尝知一种味道。 (然而事实不然,舌并非只能尝知一种味道;结论:故知舌之觉知体并非不变迁推移。 )然而若说舌之觉知体为有变迁推移者,而一个舌头并非有多个觉知体,故此觉知体若推移,即无接替者,如是则云何多种味道能受一舌同时之知? (故知,说舌之觉知体有迁移,不得成立。 结论:是故可知,食物之味不在舌中生。 )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 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 既常受咸,了不知淡。 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 】 【注释】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他,他人,别人。 又如果是食物本身能自知其味,那就如同别人在吃的东西一样,并非你在尝味。 何预于汝,名味之知:预,参预,相干。 这么一来,尝味一事与你有什么相干,而能说你的舌头有尝味之知觉呢? (因为是食物自知其味。 ) 若不识淡,亦不觉咸。 必无所知:如果说不能识别淡味(没什么味道的味道),那么应该也不能觉知咸味才对,如此一来,就必然变成于一切味皆无所知觉。 【义贯】 佛言:若言此味为生于食物,然而食物本身并非有能分别之识,云何能自知其味? 又退而言之,食物既自能知味,则即如同他人在享用此食物一般,而非你在吃,如是则此食物之味何预于汝(与你何干)而可名汝舌为有尝味之知觉? (然而当食之时,你确实能知味,故非食物本身能自知其味;结论:是故可知味不从食物中生。 ) 若言此味为生于虚空者,则虚空一定有味道,那么当汝啖食虚空之时,当作何等之味? (会尝到什么味道? 然而虚空中实非有食物之味;结论:故知食物之味非从虚空中来。 )退一步讲,若虚空真的有味,且你若必言其虚空若作咸味,那么,此虚空之味既能咸汝之舌,则亦应能咸汝之面,如此一来,则此世界上之人类,便都同于海鱼! 一直都浸泡在咸味的虚空中。 (然而事实不然,此世界的人类并没有泡在咸味的虚空中;结论:故知味不从空来。 )再者,如是既常时不断地领受咸味,便变成了不知淡味了;若不能识别淡味,则亦应不能觉知咸味才对,如是则于一切味必成无所知觉,既然于味无所知觉,云何还能名为味? 则一切食物皆当无味才对。 (然而非一切食物皆成无味,我们于食物之味亦非无觉知;结论:故知食物之味非出于虚空。 )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 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义贯】 (食物之味既然不从舌生,不从食物生,亦不从空生,)是故当知:味入、舌入与能尝之性,三者俱无所生之处所可得;若无生处,即无有体。 如是,即能尝之舌入与所尝之味入,二处俱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权教所说之因缘可生,亦非外道所计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幻现,相妄性真。 )5.身触处本如来藏性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 于意云何? 此摩所知;谁为能触? 能为在手? 为复在头?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 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 若一体者,触则无成。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 在能非所,在所非能。 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 【注释】 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佛教弟子于晨朝起时,要以手摸头,而思维我为何剃度随佛出家? 谁为能触:哪一个为能觉知此触者?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一触所生,只生一触。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属于。 如果头与手的觉知为二体(有两个觉知体),那么所生的触尘应当是属于哪一个觉知体呢? 【义贯】 佛言:阿难,汝常晨朝依佛所教以手摩头思维出家本怀。 于汝意云何? 此摩头所生之知觉,谁为能觉知此触者? 能觉知者为在于手呢? 抑为复在于头? 能觉知之体若在于手,头则变成是无知觉的,云何成就头被手触之事? (结论:是故言能觉知体在手上,不能成立。 )若言能觉知体在于头,手则无触摸之用(就不用手来摸了,而头却能自触自觉),如是则云何名为能触所触? 能触所触一事即当无。 (然而事实不然,仍有能触所触之事;结论:故知言此觉知体在于头,不能成立。 )若言头与手二者各各皆有一觉知体,则汝阿难一身便有二能知者,则应有二身才对! (然而事实不然,阿难一人非有二身,故知非有二觉知体;结论:是故言头手各有一觉知体,不能成立。 ) 若言头与手之觉知,唯一触所生(只生一触),则手与头当为一体! 若手与头为一体者,能触所触之事则无法成就(然而实有能触所触,故知手与头非一体;结论:是故言手与头之触觉为一体者,不能成立。 )若言头与手之觉知为二体者,则所生之触尘谁为在(应是属于哪一个呢? )若言在于能触之手,即非属于所触之头;若在于所触之头,即非属于能触之手;你若说既不属于能触之手,亦不属于所触之头;若如是者,不应是虚空来与汝成触吧? (结论:是故言触觉有二体者,不能成立。 )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 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义贯】 是故当知:所觉知之触入与能觉知之身入,俱无所生之处所可得,既无生处,即无有体,即身与触二入,二俱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权教所说之因缘所生,亦非外道所计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相妄性真。 )6.意法处本如来藏性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 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 】 【注释】 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意,意根。 此言,于意根中,由所缘之五尘落谢之影子,而起善、恶、无记三性之分别。 无记,非善非恶,因为于善、恶性无可记别,故称无记。 生成法则:法则,法尘之规则。 此言,由于三性而生成法尘之规则,亦即法尘之性即由此三性而决定。 若即心者,法则非尘:如果法尘为即心而有,此法便非外尘,而是心内之法;心内之法即是心法、便不是尘。 非心所缘,云何成处:承上,若不是尘,就不是心所缘的法尘,如是则如何能成就意法处? 【义贯】 佛言:阿难,汝常于自心意根中由所缘五尘落谢之影像而生起善、恶、无记三性,因而生成法尘之规则,于是成就法尘;此法尘为复即心(意根)所生? 为当离心而别有所生之方所? 阿难,若法尘为即心而生者,此法则非为外尘,而是心法,故非为心所缘之法尘;若无法尘,则云何成意法二处? (结论:故知言法尘为即心而有,不能成立。 )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 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 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 【注释】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别有方所,另有所生之处。 此谓,如果说法尘是在心外另有生处。 则法自性为知、非知? :法,法尘。 此谓,那么这个在心外生起的法尘,是有觉知性的呢? 还是非有觉知性? 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若此法尘是有觉知性,则应名为心(不应名为尘)。 异汝,离于汝,不同于汝。 既异于汝心,且又非尘,那就是如同是他人的心量。 然而明明是你心中的法尘,怎么会变成他人的心量呢?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第一个即是在之义,第二个即是就是之义。 更二于汝,与你不同。 二,有别,不同。 此谓,既在你的身上,就是你的心,为何你的心还与你身有别? 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离合冷暖即是触尘之相,故色声香味加离合冷暖即是五尘,五尘即是色法。 虚空相即空。 一切世间法,不是色法,便是空法。 此言:此法尘既非五尘,又非虚空相。 当于何在:应当属于何种类别? 此谓,若法尘是非有觉知性,但它因为是心外之法(离心而生),可是它又不是属于五尘之色法,又非虚空之法,那么此法尘应该是属于何种类别的呢?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现在既然用五尘之色法及空法,都无法表示此法尘之类别及处所,不应说这世间在虚空之外,还别有一个处所,容纳着这个法尘吧? 心非所缘,处从谁立:又,此法尘既然离于心,为心外之法,即非心所缘之法尘;法尘既非心所缘,如是则意法二处如何而得成立? 【义贯】 若言法尘为离于心之外别有一方所为此法尘之生处;若如是者,则此法尘之自性为有觉知性? 还是非有觉知性呢? 若此法尘为有觉知性,则应名为心,而不应再名为尘,且其既异于汝身(离于汝身)又非是尘,此法尘就变成如同他人之心量了(然而你自心中的法尘,怎会变成他人之心量呢? 结论:故知法尘非离心而有。 )又即汝即心(既然是在你身上,就是你的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既然不同于你,必定与你有别结论:是故言法尘离心而有,且是有知,不能成立。 )若言此法尘为离心而有,然非有觉知者,(既是法尘,则非是前五尘,故必定有别于五尘),此法尘既非色、声、香、味四尘及触尘之离、合、冷、暖相以及虚空相(既非五尘色相,又非虚空相),则此法尘之地位与类别当于何在? 今既然于五尘之色法及虚空,都无法表显指示此法尘之归属与所在,不应(应当不会)在此人间更有一个空外之处为此法尘之生处吧? 又,此法尘既在心外,即是属于心非所缘之法,如是则意法二处从谁而立? (结论:是故言法尘为离心而有,且非有知,不能成立。 )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义贯】 是故当知:法尘生成之规则与意根之心,俱无所生之处所可得;生处既无,即无有体,则意处与法处二处之体俱虚寂,循业妄现,本非权教所说之因缘所生,亦非外道所计无因生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相妄性真。 )第四节十八界本如来藏性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注释】 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合称十八界:十八界亦可用来代表一切世间法。 又,界者,范围、类别也。 以佛眼观之,一切世间法大略可分为这十八个范畴,故称十八界。 1.眼色识界本如来藏性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 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 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 【注释】 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以眼根及色尘为缘;缘,在此指增上缘及所缘缘二种缘:眼根为增上缘,色尘为所缘缘,此二缘和合,识生其中;这是小乘教及大乘权教的教法,是为如来之化城之教,非摄大根之究竟宝法。 如来在此为示导一乘无上之旨,故开示最究竟宝法,因而慈悲破除权法之执,普令闻者舍筏登岸;以如来说法如筏喻故也。 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空,空间,即距离,此为眼识生起的四缘之一;四缘为眼、色、空、明。 此言,如果眼识是从眼根生的话,如是则单依眼根便能令识生起,才叫作眼能生识;既然单依眼根即能生识,就不需要色尘与空这二种缘了。 然而如果没有色尘与空二缘,便没有可以被了别的东西了。 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青黄赤白代表色尘。 承上,既无色尘,则你所见的便没有青黄赤白等色,因此就无从表示你所见、所识别的范畴,如此则怎能建立眼色识界呢? 【义贯】 佛言:阿难,如汝所明了的权教教理:以眼根及色尘为缘,则得生于眼识。 此眼识为复因眼根所生,以眼根为界? 或是因色尘所生,以色尘为界呢? 阿难,若言眼识为因眼根而生,则不需色、空二缘便能生,才能这么说。 然既无色尘与空间,便无可被分别者,如是则纵有汝能了别之识,欲将何用? (眼识即成无用,因为既无所分别之色,能分别者便成无用。 然而事实不然,识还是有用于分别,是故并非无色、空二缘参与其中;结论:因此可知眼识非只依眼根即能生。 )退而言之,若无色、空,则汝所见者又非属青、黄、赤、白等色,便无所(无从)表示你所见的范畴,如是则从何而建立眼色识界呢? (然而,眼色识界事实上是有被建立的,因此并非无色、空参与其中;结论:是故知言眼识为单独依眼而生,不能成立。 )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 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 【注释】 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如果眼识是从色尘生的话,则当色尘变异的时候,你一定也能识别它在变迁,此时,你的眼识如果不也跟着色尘一起变,则一变一不变,两者不一致,这个界就无法建立了。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变,有变异与变灭之义,因色法生、住、异、灭,既开始变异,接着便是走向灭的路;是故一起变异,即将变灭。 故此言,若识随从色尘变异,则两者皆势将变灭;色与识既变灭,则界相自然就没有了。 因此,识从色变也是行不通的。 不变则恒:但若说识并不随着色尘变灭,那么此识便是恒常不灭的了? 而且是固定不动的了? 然而事实不然。 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又,此眼识既然说是从色尘而生的,而色尘是无情物,没有认知性,故此识也应如色尘一样是没有认知的无情性,故应无法识知虚空之所在了。 【义贯】 再者,若说眼界是因色尘而生,如是则眼见虚空无色时(见空不见色时),汝之识体应由于无生识之色而灭;若如是者,云何见空之时仍能识知是虚空性? (可见,见空之时,虽无生识之色,然而眼识犹得生起而识知此空;结论:故知眼识并非从色尘而生。 )又,若眼识为从色尘而生,则若色尘变异之时,汝亦识知其色相之迁变,如果此时汝之眼识不随着色尘而变迁,则色与识一变一不变,两者即不一致,如是则此眼色识界从何而得成立? (亦即,此界便不得成;然而确是有眼色识界;结论:故知眼识从色尘生,不得成立。 )若眼识真的随从色尘而变异,则二者势将变灭,色与识若皆变灭,则此眼色识界之相自然无存。 若你转计说色尘虽变,而识并不随着色而变若识能不变,不变者则应是恒常。 (然而事实不然,诸识无常,没有任何识是恒常不变的;结论:故言色变而识不变,不能成立。 )又,既然此眼识是从色尘中生,便是物性,既是物性便无知觉之性,如是眼识应不能识知虚空之所在才对。 (然而事实不然,眼识确能识知虚空所在,故此眼识非无觉知性,故此识并非物性;结论:因此知此识非从色尘中生。 )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 【注释】 若兼二种:二种,指二种生因。 此谓,若眼识并非只有一个生因,而是兼有二种生因。 眼、色共生:由眼根与色尘二因合起来共同生眼识。 合则中离:离,即缝隙。 如果是两种东西合在一起的,其间不论再怎么紧密,都一定有个缝隙在。 离则两合:若有缝隙则因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凑合在一起的结果。 体性杂乱:因为眼根是有情物,而色尘则是无情物;若勉强将有情与无情两者凑合在一起,则有情体与无情体之性便会相杂相乱了。 云何成界:体性一杂乱,便不再是一个和合体,如何而得成为一个界呢? 【义贯】 若言眼识之生因非只一个,而是兼有二种生因,亦即为由眼根与色尘二者共同和合而生;若是二法如此合在一起,则其中定有离隙;若有离隙则是两种不同性质之物杂合在一起,如是即眼根之有情体与色尘之无情体性,两种体性即成互相杂乱;体性若杂乱则如何成为一和合体? 若非一和合体,云何能成为一整体的界? (然而眼色识界实为一界,而非杂乱体;结论:故知眼界并非从眼根与色尘二者共同和合而生。 )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 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注释】 三处都无:三处,指眼根、色尘、及眼色共同和合处。 都无,都无能生界者。 此言,于此三处推求都无能生界者。 及色界三:省略了眼与识二字,具言应为眼色识界。 【义贯】 是故当知:权教中所说的为眼根与色尘为缘,而生眼识界;然现以究竟实理言之,则于眼根、色尘及眼色共同和合三处推求之,实都无能生眼识之因可得。 如是则知眼根与色尘及眼色识界三,本非权教所说之因缘所生,亦非外道所计无因生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相妄性真。 ) 【诠论】 在这一节里,如来之意,即是要破十八界世间假相,以此假相一破,众生对此假相即不迷惑、执著;若不迷执世间假相,即得入第一义谛实相。 而如来如何破除此等假相呢? 其方法即剖析十八界悉皆无生没有能生之因:即非单独一法能生,亦非二法共同和合能生。 譬如以眼色识界为例,探求此界为单从眼根生,还是单独从色尘生,或是眼色二法和合共同而生,然而于此三处探求,能生之因悉不可得;然除此三处之外,更无别的处所是能生的了,因此得知眼色识界毕竟无生;毕竟无生则毕竟无灭;如是,其他三科:五阴、十二处、及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亦皆如是,毕竟不生不灭,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随缘幻现,相妄性真。 2.耳声识界本如来藏性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 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 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 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 【注释】 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动静二相,声尘即动静二相;动即有声、静即无声;依佛法而言,无声与有声皆是声尘,无声之时是尘之静相,并非无尘;有声之时则是尘之动相。 此言,如果耳识是因耳根单独即能生,如是则应不需声尘便能生。 若不需声尘,则声尘之动静二相(有声与无声)既不现前,耳根便没有所知的对象;若无所知,则耳根亦不能有所知觉。 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既然耳根都无所知,则耳根之知觉尚且不能成就,那么耳识是个什么样子,怎能知道? 如此则当然也不可能成就耳识了。 若取耳闻:闻,能闻之性。 如果转计说:单单只要耳根的能闻之性便能成就耳识。 无动静故,闻无所成:承上,但是因为没有所闻的声尘之动静二相现前,所以能闻之性也无法显现出来。 因此,此转计(只要有耳根的能闻之性单独便可成就耳识)并不得成立。 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 :耳形,即肉体卷叶形之耳朵,非指净色之耳根。 此有形之耳为属身根之一,而不是耳根。 色,身根之色相。 触尘,身触之尘。 因为有形之耳是身根,身根所对的外尘是触尘,不是声尘。 这里是如来为防阿难于心中转计有形的耳朵能生耳识,因此如来说:为何有形的耳朵杂上身根之色相与触尘,而能生耳识界呢? (身根若能生的话,应该是生身触识界才对。 ) 【义贯】 佛言:阿难,又汝所明了的权教所示耳根与声尘为缘则能生于耳识。 此耳识为复因耳根所生,以耳为界? 还是因声尘所生,以声为界呢? 阿难,若言耳识因耳根而生,即无需声尘便能生,如是则声尘之动静二相既不现前,则耳根便不能成就觉知之事,若耳根必无所知,则觉知尚且无法成就,其所生之耳识是何形貌呢? (如是即无耳识之相可得;若无耳识,便不能成就耳声识界。 然而实有耳声识界;结论:故知耳识非从耳根中生。 )若你转计而取耳根之能闻之性为耳识之生因,然而以无声尘之动静二相故,则能闻之性尚无所成,如何能成就耳识? (结论:是故言耳根能闻之性为耳识之生因,不能成立。 )若你更转计有形的耳朵为能生耳识,云何肉耳之形,杂上身根之色相与触尘而可名为能生耳识界呢? 若以上皆不能作耳识之生因,则耳声识界复能从谁而立呢? (是故,耳声识界即不得成立;故知耳识非从耳根生,亦非从耳根能闻之性生,亦非从肉耳之形生结论:实毕竟无生。 )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 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 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 若无知者,终如草木。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 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 【注释】 识因声有,则不关闻:闻,指能闻之耳根。 此谓,若耳识是因声而有,则与能闻之耳根无关。 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若无能闻,则所闻的声相便亡失其所在,亦即,不能知声相在哪里;以无能闻则无法觉知所闻。 既无所闻,则耳识便不得生。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若你坚持说:耳识一定是从声尘中生,而且转计许此声尘因为本身即有能闻之性,故可觉知所闻之声相。 闻应闻识:闻,听闻。 识,指耳识。 此谓,如是则声尘于听闻之时也应能听闻到耳识! 这便变成无情体(声尘)反而倒过来觉知有情体(耳识)了! 不闻非界:反而言之,你若言声尘并不能听闻,如是则不能成立耳识界。 闻则同声:闻,被听闻。 此言若识被闻,便如同声尘。 识已被闻,谁知闻识? :知,觉知。 闻识,能闻之耳识。 此谓,耳识既已成为被闻者,则谁来觉知而成为能闻之耳识?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中界指耳识界。 不应说声尘与能闻之耳根混合交杂,而成就中间的耳识界:因为混杂在一起便无中界可得。 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此界既无中界之位可得,则内耳界、外声界之界相,又怎能成立? 因为无中则无内外可得。 【义贯】 若言耳识为生于声尘者,那么识既因声尘而有,则不关能闻之耳根。 既无能闻则必亡失所闻之声相所在(亦即,便不能觉知声尘何在;既无声尘所在,则耳声识界从何而立? 结论: 发布时间:2025-10-01 13:22:3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zang/1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