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相宗 内容: 中国佛教宗派。 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 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 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史略  创始人玄奘曾游学印度17年,回国后先后译出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并翻译了《成唯识论》,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论基础。 其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对该宗典籍竟作注疏,在理论上各有发挥。 特别是窥基,直绍玄奘所传,融全贯通,加以发扬,有百部疏主之称。 窥基之后,慧沼、智周传承两代,各有阐扬。 自智周弟子如理以后,即逐渐衰微。 经典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 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 《成唯识论》为其代表作。 判教  此宗的判教,依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判释迦一代教法为有、空、中道三时。 第一时有教。 为破异生实我之执,于鹿野苑说阿含经等,昭示四谛、十二因缘、五蕴等法,是为初时我空之说。 第二时空教。 为破除诸法实有之执,在灵鹫山等说《摩诃般若波罗密多经》等,开示诸法皆空之理,令中根品,悟彼法空,舍小取大,是为第二时法空之说。 第三时中道教。 为破除执着有空,于解深密等会,说一切法唯有识等,即心外法无,破初有执;内识非无,遣执皆空;离有无边,正处中道;是为第三时识外境空之说。 此三时教的说法,有依释迦说法年月先后来区分的,称年月次第;有依了义与不了义来区分的,称义类次第;还有兼年月次第与义类次第来区分的。 理论  1、三性说。 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 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依分别的自性说为依他起性(相对真实);依分别的境说为遍计所执性(妄想);又依空性说为圆成实性(绝对真实)。 法相宗继承此说,且结合唯识说,以为三性也不离识,谓诸识生起之时,现似见分与相分两分是依他;意识从而周遍计度,执为能、所二取,则是遍计所执。 该宗又用唯识所现来解释世界,认为世界现象都由人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所变现,而前七种识再据以变现外境影像,缘虑执取,以为实在。 又认为在阿赖耶识中蕴藏着变现世界的潜在功能,即所谓种子。 其性质有染有净,即有漏无漏两类。 有漏种子为世间诸法之因,无漏种子为出世间诸法之因。 从而说明未来出世者种姓有声闻、独觉与菩萨三乘之别,又有不定为何乘之不定种姓与三乘也不得入的无种姓,因而建立五种姓说。 这与向来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说不同,是该宗中心思想之一。 2、五重观法。 为与唯识说相适应,主张用唯识观。 窥基在《大乘法苑义林章》的《唯识章》中特别提出从宽至狭、从浅至深、从粗至细的五重唯识观。 五重观是:(a)遣虚存实识。 此观有情的遍计所执性法,纯属妄情臆造,毫无事实体用,故应遣除;至于依他性法仗因托缘依他而有事实体用,是后得智之境,又圆成性是诸法之理,为根本智之境,均不离识而应留存。 是为唯识观的初步。 (b)舍滥留纯识。 虽观事理皆不离识,而此内识有所缘相分和能缘见分。 相分为内境,见分心仗以起,摄境从心,并简别有滥于外境,所以只观唯识,为第二步。 (c)摄末归本识。 摄见相二分之末,归结到自心体分之本。 因见相分皆识体所起,识体即为其本。 今但观识体,为第三步。 (d)隐劣显胜识。 隐劣心所,显胜心王。 心王起时必隐劣心所,为第四步。 (e)遣相证性识。 心王犹属识相,今遣相而证唯识性,得圆成实之真,为唯识观最究竟之阶段,即第五步。 3、因明学说。 因明原为瑜伽行派所创。 世亲门人陈那有更大发展。 玄奘在印度游学时,曾到处参问因明,造诣极高。 临回国前,在戒日王所主持的曲女城大会上,立了一个真唯识量,书写在金牌上,经过18天,无一人能驳倒它,创造了因明光辉的典范。 回国后,先后译出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和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 门人竞作主疏。 其中以大庄严寺文轨和慈恩寺窥基所作最为流行。 窥基对因明作法,多有发展,主要有:区别论题为宗体与宗依;为照顾立论发挥自由思想,打破顾虑,提出寄言简别的办法;立论者的生因与论敌的了因,各分出言、智、义而成六因,正意唯取言生、智了;每一过类都分为全分的、一分的,又将全分的一分的分为自、他、俱;推究了有体与无体。 影响  此宗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律宗道宣专事四分律的宣扬,在理论上也吸收了玄奘新译唯识学的观点,以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功能)思心所为戒体,称为心法戒体论(戒弟子从师受戒时,在精神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称戒体)。 晚明思想家王夫之著有《相宗络索》一书,对法相宗的基本概念,分析颇精。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在其著作中运用因明三支比量。 谭嗣同在所著《仁学》一书中,也引用有关唯识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家章炳麟,曾运用因明与西方逻辑、中国墨经作比较研究,并有《齐物论唯识释》之作。 近代欧阳竟无、韩清净和太虚等也曾对法相唯识之学竟相研习,并撰有不少专门著作。 法相宗在日本亦有流传。 唐永微四年(653)日僧道昭从玄奘学法相宗义,回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传法,称南寺传。 开元四年(716),日僧玄昉从智周学法,归国后以兴福寺为中心传法,称北寺传。 新罗智凤、智鸾、智雄亦从智周学法相而弘传于日本。 法相宗是日本奈良、平安时代最有影响的宗派之一,至今流传不绝。 (虞 愚) 发布时间:2025-05-21 17:01:1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75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