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五祖净光尊者羲寂《佛祖统纪》 内容: 十五祖净光尊者羲寂。 字常照。 永嘉胡氏。 母初怀妊不喜荤血。 及产有物蒙其首。 若紫帽然(梁末帝贞明五年己卯生)幼白二亲求出家。 乃入开元。 依师诵法华。 期月而彻。 年十九(晋高祖天福二年)祝发具戒。 诣会稽学律深达持犯。 乃造天台。 学止观于竦法师。 其所领解。 犹河南一遍照也(僧传云。 蒲州不听泰。 河南一遍照)尝寓四明育王寺。 梦登国清。 上方有宝幢座。 题曰文殊台。 栏楯外隔欲入不可。 俄见观音从堂而出。 手却行马(即叉栏也亦名拒马)低回相接。 忽觉自身与观音体合为一。 自是之后乐说无尽。 初天台教迹。 远自安史挺乱(天宝末年。 安禄山。 史思明。 相继反逆)近从会昌焚毁(武宗会昌五年。 罢僧尼毁寺院)残编断简传者无凭。 师每痛念力网罗之。 先于金华古藏仅得净名一疏。 吴越忠懿王。 因览永嘉集。 有同除四住此处为齐。 若伏无明三藏即劣之语。 以问韶国师(传灯天台德韶国师。 姓陈。 嗣清凉益禅师。 至天台睹智者遗踪。 有若旧居。 又与智者同姓。 时疑其后身云)韶云。 此是教义。 可问天台寂师。 王即召。 师出金门。 建讲以问前义。 师曰。 此出智者妙玄。 自唐末丧乱教籍散毁。 故此诸文多在海外。 于是吴越王遣使十人。 往日本国求取教典。 既回。 王为建寺螺溪。 扁曰定慧。 赐号净光法师。 及清谥天台诸祖(止谥天台以十六祖)一家教学郁而复兴师之力也(案二师口义云。 吴越王遣使。 以五十种宝。 往高丽求教文。 其国令谛观来奉诸部。 而智论疏。 仁王疏。 华严骨目。 五百门等。 不复至。 据此则知。 海外两国。 皆曾遣使。 若论教文复还中国之宝。 则必以高丽谛观来奉教卷为正)有兴教明师。 年方弱冠。 听经于会下常自疑云。 饮光持释迦丈六之衣。 披弥勒百尺之身。 正应其量。 为衣解长耶。 身解短耶。 时韶国师居云居(属天台)聚众五百。 明往问之。 国师曰。 座主却是汝会。 明愠色拂袖而退。 国师曰。 我若答。 汝不是。 当有因果。 明回螺溪。 口即吐血。 师闻惊曰。 此新戒。 触忤菩萨人来。 明举前话。 师云。 汝不会国师意速去忏悔。 明具威仪诣前悲泣作礼首过。 国师为颂出前话云。 佛佛道齐宛尔高低。 释迦弥勒如印印泥。 明自此疾瘳。 归谢师曰。 非师指教几丧此生(二师口义云。 玄弼山君言。 国师是智者。 起法堂都料螺溪。 是放生会首。 堂中僧众。 是所放之鱼)太平兴国五年(本朝太宗)自山中出居州治寺东楼。 梦刹柱陷入于地。 即徙居西偏。 其夜春雨骤作。 山颓楼倾。 咸谓师有天眼。 雍熙元年。 永安县请于光明寺为众授戒。 忽佛殿大像堕坏。 腹中出发愿文。 乃唐咸通六年沙门希皎为七乡人施戒劝造此像。 愿舍报为男子。 童真出家传法利生。 时会观者谓是师前身也。 四年十一月四日寝疾。 嘱门人不许哭泣祭奠。 言已即瞑目。 门人累小塔。 窆于方丈。 寿六十九。 夏五十。 传法弟子百余人。 外国十人。 义通实为高第。 而澄彧。 宝翔。 为之亚焉。 天台官民先曾传戒者。 共迎师真相于开元寺。 缟素致祭哀动一城。 天为惨色。 后徒属谋迁塔见貌。 若生人发长余寸。 遂迁葬于国清东南隅。 澄彧述铭以为识。 师讲三大部各二十遍。 维摩光明梵网金刚錍法界观永嘉集各数遍。 述义例不二门等科节数卷(杂见高僧传等文) 。 发布时间:2025-05-21 16:43:3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75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