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七祖法智尊者知礼《佛祖统纪》 内容: 十七祖法智尊者知礼。 字约言。 四明金氏(世传所居在郡城白塔巷)父经以枝嗣未生。 与妻李氏祷于佛。 梦神僧携童子遗之曰。 此佛子罗睺罗也。 因而有娠。 暨生遂以为名(太祖受周禅。 建隆元年庚申也)神宇清粹不与众伦。 七岁丧母号哭不绝。 白父求出家。 遂往依太平兴国寺洪选师。 十五具戒专探律部。 太平兴国四年(太宗)从宝云教观(时年二十)始三日。 首座谓之曰。 法界次第汝当奉持。 师曰。 何谓法界。 座曰。 大总相法门圆融无碍者是也。 师曰。 既圆融无碍何有次第。 座无对。 居一月。 自讲心经听者服其速悟。 五年其父梦师跪于宝云之前云以瓶水注于口。 自是圆顿之旨一受即了。 六年。 常代宝云讲。 雍熙元年。 慈云来自天台。 始学于宝云之门。 师待以益友。 义同手足。 端拱元年。 宝云归寂。 师复梦贯宝云之首。 擐于左臂而行(擐音患亦贯也)。 即自解曰。 将作初表受习流通。 次表操持种智之首化行于世也(慈云。 撰指要钞序。 采用法智自解之说也)。 淳化二年。 始受请主乾符。 绵历四载诸子说随。 至道元年。 以所居西偏小院。 学徒戾止。 盈十莫容。 遂徙居城东南隅保恩院。 二年。 院主显通舍为长讲天台教法十方住持之地。 三年。 以院宇颓弊。 与同学异闻始谋经理。 既而丹丘觉圆来任役事。 咸平三年(真宗)郡大旱。 与慈云同修光明忏。 祈雨约三日无应。 当然一手供佛。 忏未竟雨已大浃(慈云行业记云。 约三日不雨。 自焚。 如期果大雨。 太守苏。 为刻石为记其事)。 六年。 日本国遣寂照。 持源信法师问目二十七条请答释。 景德元年。 撰十不二门指要钞。 成立别理真如有随缘义。 永嘉继齐立指滥以难之(梵天昭师门人)谓不变随缘。 是今家圆教之理。 别理岂有随缘。 师乃垂二十问以祛其蔽。 天台元颖复立征决以代齐师之答。 而嘉禾子玄亦立随缘扑以助齐颖。 时仁岳居座下述法智义。 立十门折难总破三师。 人谓净觉御务之功居多(御音语。 务侮同。 易外御其务)四年。 遣门人本如会稽什师。 持十义书观心二百问诣钱唐昭师室。 初是光明玄有广略二本。 并行于世。 景德前钱唐恩师制发挥记专解略本。 谓十种三法纯谈法性。 不须更立观心。 广本有之者后人擅加耳。 慈光门人奉先清灵光敏。 共造难辞二十条辅成其义。 时宝山善信致书法智请评之(慈云有寄石壁善信上人诗。 有曾同结社之句。 据此则知俱师宝云)师亟辞之曰。 夫评是议非近于诤竞。 矧二公吾宗先达。 其可率尔。 信复请曰。 法鼓竞鸣何先何后。 师于是始作扶宗记。 大明广本附法观心之义。 谓恩师之废观心。 是为有教而无观。 有梵天昭孤山圆。 皆奉先门学。 述辨讹以助略本。 谓观有事理。 今十法始终皆以一法性而贯之。 岂非纯明理观。 师作问疑征之云。 若谓十法是理观者。 应此玄文是上三三昧。 略本既无拣境。 且非约行理观。 则知昭师反成有观而无教。 昭师复述答疑书。 从容改转。 以为玄文直显心性义同理观。 师复作诘难责之云。 心性之名释签定判在因。 上人既以十法是果人所证。 则全非直显心性。 又十法既不闻拣阴。 将何义同理观。 昭师又述五义云。 止观约行观心。 乃立阴等为境。 附法托事皆不立阴。 意谓令所立理观。 是事法之例。 不须立阴。 又被诘之后知心性在因。 却潜改云直显法性(昭师所立。 谓之约行。 则无拣境。 谓之事决。 则有执为理。 进退两失无所凭据。 是为无观复无教)师复作问疑责之曰。 诘难本征直显心性。 纯明理观。 何得将事法之观答之。 岂非义穷计尽耶。 此书既往逾年不答。 师复作覆问以促之。 昭师徐为释问。 以十乘妙理为所观境。 师复责之云。 本立三障四魔为境界。 今若以十乘妙理为所观境。 即以三障四魔为能观智耶。 自发挥至令释问。 四番转计。 五回堕负。 往复各五。 绵历七载。 乃总结前后。 为书二卷斥昭师。 一不解能观法二不识所观境。 三不分内外二境。 四不辨事理二造。 凡十章。 目为十义书。 又设为二百问以质之。 时孤山居昭师座端。 观如什论辩不可。 当遽白郡守。 以来无公据发遣。 令还不复致答。 大中祥符二年。 重建保恩院成。 自兴役至今凡十载。 通守石待问为之记。 三年乞郡奏于朝。 十月。 赐额延庆。 五年。 与异闻作戒誓辞以授徒弟立诚。 其略有曰。 吾始以十方之心受兹住处。 逮乎改创安施栋宇。 元为聚学何敢自私。 但吾宗有五德者。 无择迩遐。 吾将授以居之。 后后之谋莫不咸然。 五德者。 一曰旧学天台勿事兼讲。 二曰研精覃思远于浮伪。 三曰戒德有闻正己待物。 四曰克远荣誉不屈吾道。 五曰辞辩兼美敏于将导。 何哉。 兼讲则畔吾所嘱。 浮伪则误于有传。 戒德则光乎化道。 远誉则固其至业。 然后辩以畅义。 导以得人。 五者宁使有加。 设若不及去辩矣。 六年二月十五日。 始建念佛施戒会。 亲为疏文以寓劝意。 自此岁以为常。 七年撰融心解。 明一心三观。 显四净土之旨。 天禧元年。 谓其徒曰。 半偈亡躯一句投火。 圣人之心为法如是。 吾将捐身以警懈怠。 乃与异闻结十同志。 修法华忏三载期满。 将焚身以供妙经(遗身苦行人之所难。 十僧之名惜乎失录)秘书监杨亿(字大年官至翰林谥文公)遐仰道风。 白丞相寇准奏赐紫服。 复奉书为贺。 及闻结忏遗身。 乃致书劝请住世。 谓方当台教复兴之时。 正赖传持为世良导。 往复数四尚执前言。 杨公乃贻书郡守李夷庚及天竺慈云俾同劝止。 太守亲率僚属。 劝请住世说法利生。 且密戒邻社常保护之。 会慈云东下力为劝谏。 而驸马李遵勖。 亦亟书交劝(尚太宗女魏国公主。 谥文和公)师以公私意勤竟沮前志。 乃复结十僧修大悲忏法三载以酬素愿。 是年述消伏三用章。 对孤山阐义钞。 不知性恶是理毒义。 有咸润者述签疑。 以三种消伏俱约圆论。 净觉引疏义。 历四教十法界以除三障。 述止疑以扶师义。 四年。 驸马李遵勖。 奏师高行遗身。 上嘉叹不已。 特赐法智大师之号。 宣旨住世演教(郡守钱希白。 题塔院云。 内翰杨亿。 为枢使马知节。 撰其父神道碑。 不受润笔。 求奏荐四明师号。 知节因奏之。 上召问。 亿因言遗身事。 上曰。 但传朕言。 请师住世传教。 于是赐号法智。 据行业碑塔铭实录及法智往复书。 皆言李遵勖。 论荐赐号。 今详希白之题。 必当时问诸寺僧。 缪言之复致缪题耳)是年。 京师译经院证义简长行肇二十三人。 各寄声诗赞美道德(待制晁说之作序刻于石)五年。 上闻师为道勤至。 遣内侍俞源清至寺。 命修法华忏三日。 为国祈福。 源清欲知忏法旨趣。 为述修忏要旨。 是岁撰观音别行玄记观经疏妙宗钞皆成。 时梵天门人咸润述指瑕以非妙宗。 且固执独头之色不具三千等义。 盖昭圆之余波也。 净觉为述抉膜以示色心不二之旨。 且评他师昧于究竟蝮 六即之义。 一日。 净觉与广智辨观心观佛求决于师。 师示以约心观佛之谈。 谓据乎心性。 观彼依正。 净觉不说而去。 既而尽背所宗。 述三身寿量解。 并别立难辞。 请潜修前钞不使外闻。 师虑其为后世异说之患。 乃加料简十三科以斥之。 净觉时在天竺上十谏书。 谓父有诤子。 则身不陷于不义。 师复作解谤。 谓十谏乃成增减二谤。 净觉复述雪谤。 谓错用权实以判胜劣。 师时在疾令门人读之。 为之太息。 既逼归寂遂不复辨。 后有希最。 即广慈之子法智之孙。 述评谤以辨之。 净觉。 时尚无恙。 见之曰。 四明之说其遂行乎(自师时在疾。 以下一节。 并预叙后事)天圣元年(仁宗初元)撰光明玄续遗记成。 试开帏四十二章答泰禅师十问。 时天童凝禅师贻书论指要钞拣示达磨门下三人得道浅深。 往复不已。 太守林请师融会其说。 师不得已略易数语(往复书。 备在教行录。 忠法师为后序。 略述其事)三年。 先是天禧初诏天下立放生池。 师欲广扬圣化。 每于佛生日集众作法。 纵鱼鸟为放生之业。 是年郡以事闻。 敕枢密刘筠撰文以示后人。 太守曾会立碑于寺(见教行录)尝一夕梦伽蓝神曰。 翌日相公至。 已而曾公领其子公亮入寺。 师以梦告母夫人谢曰。 后贵无敢相忘(下二句。 预叙后事。 今教行录。 有曾府舍庄田帖)及公亮入相。 乃买田辟屋。 岁度其徒(曾鲁公。 初生梦老僧披帏入庆。 历八年。 以知制诘。 恤而归里。 僧元达。 附舟至钱唐。 闻天竺之胜。 特往瞻礼。 始至见素衣女自寺门出。 谓达曰。 曾舍人。 五十七。 入中书。 上座是年。 亦受师号。 已而不见。 至是年。 果拜相。 历事三朝。 赠太师中书令。 谥宣靖。 陪享英庙。 蔡襄守钱唐。 以大士灵异。 上于朝因赐号灵感云)五年制光明文句记。 以迫归寂不及终帙。 其后门人广智续赞佛一品以成之。 六年正月元日。 建光明忏七日为顺寂之期。 至五日结跏趺坐。 召大众说法毕。 骤称阿弥陀佛数百声。 奄然而逝。 寿六十九。 夏五十四。 露龛二七日。 颜貌如生爪发俱长。 舌根不坏若莲华然。 明道二年七月。 奉灵骨起塔于南城崇法院之左。 禀法领徒者三十人。 尚贤。 本如。 梵臻。 则全。 慧才。 崇矩。 觉琮等。 入室四百八十人。 升堂千人。 手度立诚等七十人。 师自咸平二年。 后专务讲忏。 常坐不卧。 足无外涉。 修谒尽遣。 讲法华玄义七遍。 文句八遍。 止观八遍。 涅槃疏一遍。 净名疏二遍。 光明玄义十遍。 别行玄七遍。 观经疏七遍。 金刚錍。 止观义例。 大意。 十不二门。 始终心要等。 不复计数。 修法华忏三七期五遍。 光明忏七日期二十遍。 弥陀忏七日期五十遍。 请观音忏七七期八遍。 大悲三七期十遍。 结十僧修法华长期三年。 十僧修大悲忏三年。 然三指供佛。 造弥陀观音势至普贤大悲天台祖师像二十躯。 印写教乘满一万卷。 所著续遗记三卷。 光明文句记六卷。 妙宗钞三卷。 别行玄记四卷。 指要钞二卷。 扶宗记二卷。 十义书三卷。 观心二百问一卷。 解谤书三卷。 金光明三昧仪。 大悲忏仪。 修忏要旨。 各一卷。 自余如融心解。 义例境观。 起信融会章。 别理随缘二十问。 消伏三用章光明玄当体章问。 答释日本源信问。 释杨文公三问。 绛帏问答(并载教行录中)师于起信论大有悟入。 故平时著述多所援据。 后人扁其堂曰起信。 示不忘也。 初受命服。 神照以书贺。 师答之曰。 三术寡修致名达朝彦(止观安忍中云。 名誉利养眷属莫受莫著。 推若不去当缩德露玼。 若遁迹不脱。 当一举万里。 若名利眷属从外来破。 忆此三术。 啮齿忍耐。 确乎难拔。 若烦恼业定见慢等。 从内来破者。 亦忆三术。 即空即假即中。 设使屠析肌肉心不动散。 为辨大事弥须安忍。 辅行云。 外障是软贼。 谓名誉等。 内障是强贼。 谓烦恼等。 内外用术不同)寻蒙帝泽令被紫服。 有耻无荣何劳致贺。 指要初成。 雪窦显禅师出山来访。 观其书大加钦赞。 即为设斋致庆。 亲揭茶榜。 具美其事云 。 发布时间:2025-05-21 16:43:3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75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