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禅 内容: 一初禅 二二禅 三三禅 四四禅 今次诸戒品而辨四禅者。 上所明戒相。 虽复粗细有殊。 终是同防欲界身口外恶。 既未除细乱。 岂能超出欲界之境。 若自尸罗皎洁。 志在禅门。 专修五法(五法在下别出科目)则色界清净四大自现身中缘。 是以次第获得根本四禅种种胜妙支林功德尔乃因超欲网果居色界。 通名禅者。 禅是西土之音。 此翻弃恶。 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 故云弃恶。 或翻功德丛林。 或翻思惟修。 今不具释。 而言根本者。 以无量心背舍胜处一切处神通变化及无漏观慧等种种诸禅三昧。 悉从四禅中出。 故称根本 初禅有五支 一觉支 二观支 三喜支 四乐支 五一心支 一觉支 初心在缘名为觉。 行者依未到地。 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 触欲界身根。 心大惊悟。 尔时即生身识觉。 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 故名觉支 二观支 细心分别名为观。 行者既证初禅功德。 即以细心。 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 分明无诸盖覆。 如是等功德。 欲界之所未有。 故名观支 三喜支 欣庆之心名为喜。 行者初发禅时。 乃有喜生。 但分别未了。 故喜心未成。 若观心分别。 所舍欲界之乐甚少。 今获得初禅。 利益甚多。 如是思惟已。 则欢喜无量。 故名喜支 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为乐。 行者发初禅时。 乃即有乐。 但分别喜动踊心息。 则恬然静虑。 受于乐触怡悦之安快。 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 故名曰一心。 行者初证禅时。 乃即著定。 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法。 故有细微之散。 若受喜乐心。 自然与定法一。 故名一心支 二禅有四支 一内净支 二喜支 三乐支 四一心支 一内净支 心无观觉之浑浊。 故名内净。 行者欲离初禅时。 种种诃责觉观。 觉观既灭则心内静。 心与静色法相应。 豁尔明净。 故名内净支也 二喜支 欣庆之心名之为喜。 行者初得内净时。 即与喜俱发。 而喜心未成。 次心自庆。 得免觉观之患。 获得胜定内净之喜。 欢喜无量。 故名为喜支 三乐支 怡悦之心名之为乐。 行者喜踊之情既息则恬然静虑。 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 故名为乐支也 四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 谓之一心。 行者受乐心息。 则心与定一。 澄停不动。 故名为一心支 三禅有五支 一舍支 二念支 三慧支 四乐支 五一心支 一舍支 离喜不悔。 此心名舍。 行者欲离二禅时。 种种因缘。 诃责于喜。 喜既灭谢。 三禅即发。 若证三禅之乐。 则舍二禅之喜。 不生悔心。 故名为舍。 亦名三禅。 乐初生时。 是乐三界第一。 能生心著。 心著则禅坏。 故须行舍 二念支 念名爱念。 行者既发三禅之乐。 乐从内起。 应须爱念。 将息则乐得增长。 乃至遍身。 如慈母念子。 爱念将养。 故名念支 三慧支 解知之心名慧。 行者既发三禅之乐。 此乐微妙。 难得增长遍身。 若非善巧之解慧。 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 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之为乐。 行者发三禅乐已。 若能善用舍念慧将护此乐。 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受乐安快三禅之乐。 三禅为最乐。 若离三禅。 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 五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 名曰一心。 行者受乐心息。 则心自与定法一。 澄渟不动。 名一心支 四禅四支 一不苦不乐支 二舍支 三念支 四一心支 一不苦不乐支 中庸之心。 不苦不乐。 行者欲离三禅时。 种种因缘。 诃责于乐。 乐既谢灭。 则不动之定。 与舍俱发。 故内心湛然。 不苦不乐也 二舍支 离乐不悔此心名舍。 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 则舍三禅难舍之乐。 不生悔心。 故名舍支。 亦云。 证四禅不动定时。 不应取定起动念心。 若心行舍。 则无动念之乖也 三念清净支 念者爱念也。 行者既得四禅真定。 当念下地之过。 念自功德。 方便将养令不退失。 进入胜品。 故名为念。 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 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 心与定法一。 名一心支。 行者既得四禅舍俱之定。 舍念将息。 则心无所依。 泯然凝寂。 一心在定。 犹如明镜。 不动净木无波湛然而照万像皆现。 何故此四禅中。 独名不动定也。 初禅觉观动。 二禅喜所动。 三禅乐所动。 是四禅中先离忧喜。 今复除苦乐。 故名真定也。 三界胜定。 无复过此若三乘行人。 善巧照了分明。 则因此定发真无漏。 有漏外道无慧方便。 入此定时。 不坏身色。 直灭其心。 入无想定。 谓为涅槃。 是为邪倒。 非涅槃也。 从初禅至四禅。 有十八法。 皆名支者支派也。 从四禅中分派。 出十八功德。 故名支也 发布时间:2025-05-21 16:39:4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74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