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驮跋陀罗(晋京师道场寺)[《高僧传》卷二] 内容: 佛驮跋陀罗。 此云觉贤。 本姓释氏。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祖父达摩提婆。 此云法天。 尝商旅于北天竺。 因而居焉。 父达摩修耶利。 此云法日。 少亡。 贤三岁孤与母居。 五岁复丧母为外氏所养。 从祖鸠婆利。 闻其聪敏。 兼悼其孤露。 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 众皆一月。 贤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 贤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修业精勤。 博学群经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 常与同学僧伽达多共游罽宾。 同处积载。 达多虽伏其才明。 而未测其人也。 后于密室闭户坐禅忽见贤来惊问何来。 答云。 暂至兜率致敬弥勒。 言讫便隐。 达多知是圣人未测深浅。 后屡见贤神变乃敬心祈问。 方知得不还果。 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 会有秦沙门智严。 西至罽宾。 睹法众清胜。 乃慨然东顾曰。 我诸同辈斯有道志。 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 即谘讯国众。 孰能流化东土。 佥云有佛驮跋陀者。 出生天竺那呵利城。 族姓相承世遵道学。 其童龀出家已通解经论。 少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 先时亦在罽宾。 乃谓严曰。 可以振维僧徒宣授禅法者佛驮跋陀其人也。 严既要请苦至。 贤遂愍而许焉。 于是舍众辞师裹粮东逝。 步骤三载绵历寒暑。 既度葱岭路经六国。 国主矜其远化。 并倾心资奉。 至交趾乃附舶。 循海而行经一岛下。 贤以手指山曰。 可止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调风难遇。 不可停也。 行二百余里。 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 众人方悟其神。 咸师事之。 听其进止。 后遇便风同侣皆发。 贤曰。 不可动。 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发者一时覆败。 后于暗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 无肯从者。 贤自起收缆。 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 闻鸠摩罗什在长安。 即往从之。 什大欣悦。 共论法相振发玄微多所悟益。 因谓什曰。 君所释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 什曰。 吾年老故尔。 何必能称美谈。 什每有疑义必共谘决时秦太子泓欲闻贤说法。 乃要命群僧集论东宫。 罗什与贤数番往复。 什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虽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空。 复云何破微。 答曰。 群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谓不尔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故众微空。 以众微故一微空。 时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 道俗咸谓贤之所计微尘是常。 余日长安学僧复请更释。 贤曰。 夫法不自生缘会故生。 缘一微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则为空矣。 宁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 此是问答之大意也。 秦主姚兴专志佛法。 供养三千余僧。 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 唯贤守静不与众同。 后语弟子云。 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 既而弟子传告外人。 关中旧僧咸以为显异惑众。 又贤在长安大弘禅业。 四方乐靖者并闻风而至。 但染学有浅深。 得法有浓淡。 浇伪之徒因而诡滑。 有一弟子。 因少观行。 自言。 得阿那含果。 贤未即检问。 遂致流言大被谤读。 将有不测之祸。 于是徒众或藏名潜去。 或逾墙夜走。 半日之中众散殆尽。 贤乃夷然不以介意。 时旧僧僧[(丰*力)/石]道恒等谓贤曰。 佛尚不听说己所得法。 先言五舶将至虚而无实。 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 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 宜可时去勿得停留。 贤曰。 我身若流萍。 去留甚易。 但恨怀抱未申。 以为慨然耳。 于是与弟子慧观等四十余人俱发。 神志从容初无异色。 识真之众咸共欢惜。 白黑送者千有余人。 姚兴闻去怅恨。 乃谓道恒曰。 佛贤沙门协道来游欲宣遗教。 缄言未吐良用深慨。 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导。 因敕令追之。 贤报使曰。 诚知恩旨无预闻命。 于是率侣宵征。 南指庐岳。 沙门释慧远久服风名。 闻至欣喜若旧。 远以贤之被摈过由门人。 若悬记五舶止说在同意。 亦于律无犯。 乃遣弟子昙邕致书姚主及关中众僧解其摈事。 远乃请出禅数诸经。 贤志在游化居无求安。 停止岁许。 复西适江陵。 遇外国舶至。 既而讯访。 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 倾境士庶竞来礼事。 其有奉遗悉皆不受。 持钵分卫不问豪贱。 时陈郡袁豹为宋武帝太尉长史。 宋武南讨刘毅随府届于江陵。 贤将弟子慧观诣豹乞食。 豹素不敬信。 待之甚薄。 未饱辞退。 豹曰。 似未足。 且复小留。 贤曰。 檀越施心有限。 故令所设已罄。 豹即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豹大惭愧。 既而问慧观曰。 此沙门何如人。 观曰德量高邈非凡所测。 豹深叹异以启太尉。 太尉请与相见甚崇敬之。 资供备至。 俄而太尉还都。 便请俱归安止道场寺。 贤仪范率素不同华俗。 而志韵清远雅有渊致。 京师法师僧弼与沙门宝林书曰。 斗场禅师甚有大心。 便是天竺王何风流人也。 其见称如此先是沙门支法领。 于于阗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 未有宣译。 至义熙十四年。 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即请贤为译匠。 乃手执梵文。 共沙门法业。 慧严等百有余人。 于道场译出。 诠定文旨。 会通华戎。 妙得经意。 故道场寺犹有华严堂焉。 又沙门法显。 于西域所得僧祇律梵本。 复请贤译为晋文。 语在显传。 其先后所出观佛三昧海六卷。 泥洹及修行方便论等。 凡一十五部。 一百十有七卷为究其幽旨妙尽文意。 贤以元嘉六年卒。 春秋七十有一矣。 发布时间:2025-05-21 16:39:2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74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