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昙无谶(晋河西)[《高僧传》卷二] 内容: 昙无谶。 或云昙摩忏。 或云昙无忏。 盖取梵音不同也。 其本中天竺人。 六岁遭父丧。 随母佣织毾[毯-炎+登]为业。 见沙门达摩耶舍。 此云法明。 道俗所崇丰于利养。 其母美之。 故以谶为其弟子。 十岁同学数人读咒聪敏出群。 诵经日得万余言。 初学小乘兼览五明诸论。 讲说精辩莫能酬抗。 后遇白头禅师。 共谶论议。 习业既异。 交诤十旬。 谶虽攻难锋起。 而禅师终不肯屈。 谶伏其精理。 乃谓禅师曰。 颇有经典可得见不。 禅师即授以树皮涅槃经本。 谶寻读惊悟方自惭恨。 以为坎井之识久迷大方。 于是集众悔过。 遂专大乘。 至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余万言。 谶从兄善能调象。 骑杀王所乘白耳大象。 王怒诛之。 令曰。 敢有视者夷三族。 亲属莫敢往者。 谶哭而葬之。 王怒欲诛谶。 谶曰。 王以法故杀之。 我以亲而葬之。 并不违大义。 何为见怒。 傍人为之寒心。 其神色自若。 王奇其志气。 遂留供养之。 谶明解咒术所向皆验。 西域号为大咒师。 后随王入山。 王渴须水不能得。 谶乃密咒石出水。 因赞曰。 大王惠泽所感遂使枯石生泉。 邻国闻者皆叹王德。 于时雨泽甚调百姓歌咏。 王悦其道术深加优宠。 顷之王意稍歇待之渐薄。 谶以久处致厌。 乃辞往罽宾。 赍大涅槃前分十卷并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 彼国多学小乘不信涅槃。 乃东适龟兹。 顷之复进到姑臧止于传舍。 虑失经本枕之而寝。 有人牵之在地。 谶惊觉谓是盗者。 如此三夕。 闻空中语曰。 此如来解脱之藏。 何以枕之。 谶乃惭悟别置高处。 夜有盗之者。 数过提举。 竟不能胜。 明且谶将经去不以为重。 盗者见之。 谓是圣人。 悉来拜谢。 河西王沮渠蒙逊僣据凉土。 自称为王。 闻谶名呼与相见。 接待甚厚。 蒙逊素奉大法志在弘通。 欲请出经本。 谶以未参土言又无传译。 恐言舛于理不许即翻。 于是学语三年方译写初分十卷。 时沙门慧嵩道朗独步河西。 值其宣出经藏。 深相推重。 转易梵文嵩公笔受。 道俗数百人疑难纵横。 谶临机释滞清辩若流。 兼富于文藻辞制华密。 嵩朗等更请广出诸经。 次译大集大云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明海龙王菩萨戒本等六十余万言。 谶以涅槃经本品数未足。 还外国究寻。 值其母亡遂留岁余。 后于于阗更得经本中分。 复还姑臧译之。 后又遣使于阗寻得后分。 于是续译为三十三卷。 以伪玄始三年初就翻译。 至玄始十年十月二十三日三帙方竟。 即宋武永初二年也。 谶云。 此经梵本本三万五千偈。 于此方减百万言。 今所出者止一万余偈。 谶尝告蒙逊云。 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 逊不信。 欲躬见为验。 谶即以术加逊。 逊见而骇怖。 谶曰。 宜洁诚斋戒神咒驱之。 乃读咒三日。 谓逊曰。 鬼已去矣。 时境首有见鬼者云。 见数百疫鬼奔骤而逝。 境内获安谶之力也。 逊益加敬事。 至逊伪承玄二年。 蒙逊济河伐乞伏暮末于抱罕。 以世子兴国为前驱。 为末军所败。 兴国擒焉。 后乞伏失守。 暮末与兴国俱获于赫连定定。 后为吐谷浑所破。 兴国遂为乱兵所杀。 逊大怒谓事佛无应。 即遣斥沙门五十已下皆令罢道。 蒙逊先为母造丈六石像。 像遂泣涕流泪。 谶又格言致谏。 逊乃改心而悔焉。 时魏虏托跋焘闻谶有道术。 遣使迎请。 且告逊曰。 若不遣谶便即加兵。 逊既事谶日久未忍听去。 后又遣伪太常高平公李顺策拜蒙逊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凉州西域诸军事太传骠骑大将军凉州牧凉王。 加九锡之礼。 又命逊曰。 闻彼有昙摩谶法师。 博通多识罗什之流。 秘咒神验澄公之匹。 朕思欲讲道可驰驿送之。 逊与李顺燕于新乐门上。 逊谓顺曰。 西蕃老臣蒙逊奉事朝廷不敢违失。 而天子信纳佞言苟见蹙迫。 前遣表求留昙无谶。 而今便来征索。 此是门师当与之俱死实不惜残年。 人生一死讵觉几时。 顺曰王款诚先着遣爱子入侍。 朝廷钦王忠绩。 故显加殊礼。 而王以此一胡道人亏山岳之功。 不忍一朝之忿。 损由来之美。 岂朝廷相待之厚。 窃为大王不取。 主上虚襟之至。 弘文所知。 弘文者逊所遣聘魏使也。 逊曰。 太常口美如苏秦。 恐情不副辞耳。 逊既吝谶不遣。 又迫魏之强。 至逊义和三年三月。 谶固请西行更寻涅槃后分。 逊忿其欲去。 乃密图害谶。 伪以资粮发遣。 厚赠宝货。 临发之日。 谶乃流涕告众曰。 谶业对将至。 众圣不能救矣。 以本有心誓义不容停。 比发逊果遣刺客。 于路害之。 春秋四十九。 是岁宋元嘉十年也。 黑白远近咸共惜焉。 既而逊左右常白日见鬼神以剑击逊。 至四月逊寝疾而亡。 初谶在姑臧。 有张掖沙门道进。 欲从谶受菩萨戒。 谶云。 且悔过乃竭诚七日七夜。 至第八日诣谶求受。 谶忽大怒。 进更思惟。 但是我业障未消耳。 乃戮力三年。 且禅且忏。 进即于定中见释迦文佛与诸大士授己戒法。 其夕同止十余人。 皆感梦如进所见。 进欲诣谶说之。 未及至数十步谶惊起唱言。 善哉善哉。 已感戒矣。 吾当更为汝作证。 次第于佛像前为说戒相。 时沙门道朗振誉关西。 当进感戒之夕。 朗亦通梦。 乃自卑戒腊求为法弟。 于是从进受者千有余人。 传授此法迄至于今。 皆谶之余则。 有别记云。 菩萨地持经应是伊波勒菩萨传来此土。 后果是谶所传译。 疑谶或非凡也。 蒙逊有从弟沮渠安阳[色-巴+(厂@矢)]者。 为人强志疏通涉猎书记。 因谶入河西弘阐佛法。 安阳乃阅意内典奉持五禁。 所读众经即能讽诵。 常以为务学。 多闻大士之盛业。 少时求法度流沙至于阗于瞿摩帝大寺遇天竺法师佛驮斯那。 谘问道义。 斯那本学大乘。 天才秀发诵半亿偈。 明了禅法故西方诸国。 号为人中师子。 安阳从受禅秘要治病经。 因其梵本。 口诵通利。 既而东归向邑于高昌。 得观世音弥勒二观经各一卷。 及还河西即译出禅要。 转为晋文。 及伪魏吞并西凉。 乃南奔于宋。 晦志卑身不交人世。 常游塔寺以居士身毕世。 初出弥勒。 观音二观经。 丹阳尹孟顗。 见而善之。 深加赏接。 后竹园寺慧浚尼。 复请出禅经。 安阳既通习积以临笔无滞。 旬有七日出为五卷。 顷之又于钟山定林寺。 出佛父般泥洹经一卷。 安阳居绝妻拿无欲荣利。 从容法侣宣通正法。 是以黑白咸敬而嘉焉。 后遘疾而终。 谶所出诸经。 至元嘉中方传建业。 道场慧观法师志欲重寻涅槃后分。 乃启宋太祖资给遣沙门道普将书吏十人西行寻经。 至长广郡舶破伤足因疾而卒。 普临终叹曰。 涅槃后分与宋地无缘矣。 普本高昌人。 经游西域遍历诸国。 供养尊影顶戴佛钵。 四塔道树足迹形像。 无不瞻觌。 善梵书备诸国语游履异域。 别有大传。 时高昌复有沙门法盛。 亦经往外国立传。 凡有四卷。 又有竺法维释僧表并经往佛国云云。 发布时间:2025-05-21 16:39:1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7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