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远(晋庐山)[《高僧传》卷六] 内容: 释慧远。 本姓贾氏。 雁门娄烦人也。 弱而好书珪璋秀发。 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 故少为诸生。 博综六经尤善庄老。 性度弘博风鉴朗拔。 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 年二十一欲渡江东就范宣子共契嘉遁。 值石虎已死中原寇乱南路阻塞。 志不获从。 时沙门释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弘赞像法。 声甚着闻。 远遂往归之。 一面尽敬。 以为真吾师也。 后闻安讲波若经。 豁然而悟。 乃叹曰。 儒道九流皆糠秕耳。 便与弟慧持。 投簪落彩。 委命受业。 既入乎道厉然不群。 常欲总摄纲维。 以大法为己任。 精思讽持以夜续昼。 贫旅无资缊纩常阙。 而昆弟恪恭终始不懈。 有沙门昙翼。 每给以灯烛之费。 安公闻而喜曰。 道士诚知人矣。 远藉慧解于前因。 发胜心于旷劫。 故能神明英越机鉴遐深。 安公常叹曰。 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 年二十四便就讲说。 尝有客听讲难实相义。 往复移时弥增疑昧。 远乃引庄子义为连类。 于是惑者晓然。 是后安公特听慧远不废俗书。 安有弟子法遇昙徽皆风才照灼志业清敏并推伏焉。 后随安公南游樊河。 伪秦建元九年。 秦将符丕寇斥襄阳。 道安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 乃分张徒众各随所之。 临路诸长德皆被诲约。 远不蒙一言。 远乃跪曰。 独无训勖惧非人例。 安曰。 如公者岂复相忧。 远于是与弟子数十人。 南适荆州住上明寺。 后欲往罗浮山。 及届浔阳。 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 始住龙泉精舍。 此处去水大远。 远乃以杖扣地曰。 若此中可得栖立当使朽壤抽泉。 言毕清流涌出。 后卒成溪。 其后少时浔阳亢旱。 远诣池侧读海龙王经。 忽有巨蛇从池上空。 须臾大雨。 岁以有年。 因号精舍为龙泉寺焉。 时有沙门慧永。 居在西林与远同门。 旧好遂要远同止。 永谓刺史桓伊曰。 远公方当弘道。 今徒属已广而来者方多。 贫道所栖褊狭不足相处。 如何。 桓乃为远复于山东更立房殿。 即东林是也。 远创造精舍洞尽山美。 却负香炉之峰。 傍带瀑布之壑。 仍石垒基即松栽构。 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置禅林。 森树烟凝石筵苔合。 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 远闻。 天竺有佛影。 是佛昔化毒龙所留之影。 在北天竺月氏国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中。 经道取流沙。 西一万五千八百五十里。 每欣感交怀志欲瞻睹。 会有西域道士叙其光相。 远乃背山临流营筑龛室。 妙算画工淡彩图写。 色疑积空望似烟雾。 晖相炳[火*(敻-人+(〡*〡))]若隐而显。 远乃着铭曰。 廓矣大像。 理玄无名。 体神入化。 落影离形。 回晖层岩。 凝映虚亭。 在阴不昧。 处暗逾明。 婉步蝉蜕。 朝宗百灵。 应不同方。 迹绝杳冥(其一)。 茫茫荒宇。 靡劝靡奖。 淡虚写容。 拂空传像。 相具体微。 冲姿自朗。 白毫吐曜。 昏夜中爽。 感彻乃应。 扣诚发响。 留音停岫。 津悟冥赏。 抚之有会。 功弗由曩(其二)。 旋踵忘敬。 罔虑罔识。 三光掩晖。 万像一色。 庭宇幽蔼。 归途莫测。 悟之以靖。 开之以力。 慧风虽遐。 维尘攸息。 匪圣玄览。 孰扇其极(其三)。 希音远流。 乃眷东顾。 欣风慕道。 仰规玄度。 妙尽毫端。 运微轻素。 托彩虚凝。 殆映霄雾。 迹以像真。 理深其趣。 奇兴开衿。 祥风引路。 清气回轩。 昏交未曙。 仿佛神容。 依稀钦遇(其四)。 铭之图之。 曷营曷求。 神之听之。 鉴尔所修。 庶兹尘轨。 映彼玄流。 漱情灵沼。 饮和至柔。 照虚应简。 智落乃周。 深怀冥托。 宵想神游。 毕命一对。 长谢百忧(其五)。 又昔浔阳陶侃经镇广州。 有渔人于海中见神光每夕艳发。 经旬弥盛。 怪以白侃。 侃往详视乃是阿育王像。 即接归以送武昌寒溪寺。 寺主僧珍尝往夏口夜梦寺遭火而此像屋独有龙神围绕。 珍觉驰还寺。 寺既焚尽唯像屋存焉。 侃后移镇。 以像有威灵遣使迎接。 数十人举之至水及上船。 船又覆没。 使者惧而反之。 竟不能获。 侃幼出雄武素薄信情。 故荆楚之间为之谣曰。 陶惟剑雄。 像以神标。 云翔泥宿。 邈何遥遥。 可以诚致。 难以力招。 及远创寺既成。 祈心奉请。 乃飘然自轻。 往还无梗。 方知远之神感证在风谚矣。 于是率众行道昏晓不绝。 释迦余化于斯复兴。 既而谨律息心之士。 绝尘清信之宾。 并不期而至。 望风遥集。 彭城刘遗民。 豫章雷次宗。 雁门周续之。 新蔡毕颖之。 南阳宗炳张菜民张季硕等。 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 远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 建斋立誓。 共期西方。 乃令刘遗民着其文曰。 惟岁在摄提秋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 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宿怀特发。 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 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 率以香华敬廌而誓焉。 惟斯一会之众。 夫缘化之理既明。 则三世之传显矣。 迁感之数既符。 则善恶之报必矣。 推交臂之潜沦。 悟无常之期切。 审三报之相催。 知险趣之难拔。 此其同志诸贤。 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济者也。 盖神者可以感涉。 而不可以迹求必感之有物。 则幽路咫尺。 苟求之无主。 则眇茫河津。 今幸以不谋而佥心西境。 叩篇开信亮情天发。 乃机象通于寝梦。 欣欢百于子来。 于是云图表晖。 影侔神造。 功由理谐。 事非人运。 兹实天启其诚。 冥运来萃者矣。 可不克心重精叠思以凝其虑哉。 然其景绩参差功德不一。 虽晨祈云同夕归攸隔。 即我师友之眷良可悲矣。 是以慨焉胥命整衿法堂。 等施一心亭怀幽极。 誓兹同人俱游绝域。 其有惊出绝伦首登神界。 则无独善于云峤。 忘兼全于幽谷。 先进之与后升。 勉思策征之道然复妙觐大仪。 启心贞照。 识以悟新。 形由化革。 藉芙蓉于中流。 荫琼柯以咏言。 飘云衣于八极。 泛香风以穷年。 体忘安而弥穆心超乐以自怡。 临三涂而缅谢。 傲天宫而长辞。 绍众灵以继轨。 指太息以为期。 究兹道也。 岂不弘哉。 远神韵严肃容止方棱。 凡预瞻睹莫不心形战栗。 曾有沙门持竹如意欲以奉献。 入山信宿竟不敢陈。 窃留席隅默然而去。 有慧义法师。 强正少惮将欲造山谓远弟子慧宝曰。 诸君庸才望风推服。 今试观我如何。 至山值远讲法华。 每欲难问。 辄心悸汗流竟不敢语。 出谓慧宝曰。 此公定可讶。 其伏物盖众如此。 殷仲堪之荆州。 过山展敬。 与远共临北涧论易体。 移景不倦。 见而叹曰。 识信深明实难为庶。 司徒王谧护军王默等。 并钦慕风德遥致师敬。 谧修书曰。 年始四十而衰同耳顺远答曰。 古人不爱尺璧而重寸阴。 观其所存似不在长年耳。 檀越既履顺而游性。 乘佛理以御心。 因此而推复何羡于遐龄。 聊想斯理久已得之。 为复酬来信耳。 卢修初下据江州城。 入山诣远。 远少与修父瑕同为书生。 及见修欢然道旧。 因朝夕音问。 僧有谏远者曰。 修为国寇。 与之交厚得不疑乎。 远曰。 我佛法中情无取舍。 岂不为识者所察。 此不足惧。 及宋武追讨卢修设帐桑尾。 左右曰。 远公素王庐山与修交厚。 宋武曰。 远公世表之人。 必无彼此。 乃遣使赍书致敬。 并遗钱米。 于是远近方服其明见。 初经流江东多有未备。 禅法无闻。 律藏残阙。 远慨其道缺。 乃令弟子法净法领等远寻众经逾越沙雪。 旷岁方反。 皆获梵本得以传译。 昔安法师在关。 请昙摩难提出阿毗昙心。 其人未善晋言颇多疑滞。 后有罽宾沙门僧伽提婆。 博识众典。 以晋太元十六年来至浔阳。 远请重译阿毗昙心及三法度论。 于是二学乃兴。 并制序标宗贻于学者。 孜孜为道务在弘法。 每逢西域一宾辄恳恻谘访。 闻罗什入关。 即遣书通好曰。 释慧远顿首。 去岁得姚左军书。 具承德问。 仁者曩绝殊域。 越自外境。 于时音译未交。 闻风而悦。 但江湖难冥。 以形乖为叹耳。 顷知承否通之会。 怀宝来游至止。 有问则一日九驰。 徒情欣雅味。 而无由造尽。 寓目望途固已增其劳伫。 每欣大法宣流三方同遇。 虽运钟其末。 而趣均在昔。 诚未能扣津妙门感彻遗灵。 至于虚衿遗契。 亦无日不怀。 夫旃檀移植则异物同熏。 摩尼吐曜则众珍自积。 是惟教合之道。 犹虚往实归。 况宗一无像而应不以情者乎。 是故负荷大法者。 必以无报为心。 会友以仁者使功不自己。 若令法轮不停轸于八正之路三宝不辍音于将尽之期。 则满愿不专美于绝代。 龙树岂独善于前踪。 今往比量衣裁。 愿登高座为着之。 并天漉之器此既法物。 聊以示怀。 什答书曰。 鸠摩罗耆婆和南。 既未言面又文辞殊隔。 导心之路不通。 得意之缘圮绝。 传驿来况粗承风德。 比复如何必备闻一途可以蔽百。 经言。 末后东方当有护法菩萨勖哉仁者善弘其事。 夫财有五备。 福戒博闻辩才深智。 兼之者道隆。 未具者疑滞。 仁者备之矣。 所以寄心通好。 因译传意。 岂其能尽。 粗酬来意耳。 损所致比量衣裁。 欲令登法座时着。 当如来意。 但人不称物。 以为愧耳。 今往常所用鋀石双口澡灌。 可备法物之数也。 并遗偈一章曰。 既已舍染乐。 心得善摄不。 若得不驰散。 深入实相不。 毕竟空相中。 其心无所乐。 若悦禅智能。 是法性无照。 虚诳等无实。 亦非停心处。 仁者所得法。 幸愿示其要。 远重与什书曰。 日有凉气比复何如。 去月法识道人至。 闻君欲还本国。 情以怅然。 先闻君方当大出诸经。 故来欲便相谘求。 若此传不虚众恨可言。 今辄。 略问数十条事。 冀有余暇一二为释。 此虽非经中之大难。 欲取决于君耳。 并报偈一章曰。 本端竟何从。 起灭有无际。 一微涉动境。 成此颓山势。 惑想更相乘。 触理自生滞。 因缘虽无主开途非一世。 时无悟宗匠。 谁将握玄契。 来问尚悠悠。 相与期暮岁。 后有弗若多罗。 来适关中诵出十诵梵本。 罗什译为晋文。 三分始二而多罗弃世。 远常慨其未备。 及闻昙。 摩流支入秦复善诵此部。 乃遣弟子昙邕致书祈请令于关中更出余分。 故十诵一部具足无阙。 晋地获本相传至今。 葱外妙典关中胜说。 所以来集兹土者。 远之力也。 外国众僧咸称汉地有大乘道士。 每至烧香礼拜。 辄东向稽首献心庐岳。 其神理之迹。 故未可测也。 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 但言寿命长远而已。 远乃叹曰。 佛是至极。 至极则无变。 无变之理。 岂有穷耶。 因着法性论曰。 至极以不变为性。 得性以体极为宗。 罗什见论而叹曰。 边国人未有经。 便暗与理合。 岂不妙哉。 秦主姚兴钦德风名叹其才思。 致书殷勤。 信饷连接。 赠以龟兹国细缕杂变像。 以申款心。 又令姚嵩献其珠像。 释论新出。 兴送论并遗书曰。 大智论新译讫。 此既龙树所作。 又是方等旨归。 宜为一序以申作者之意。 然此诸道士。 咸相推谢无敢动手。 法师可为作序以贻后之学者。 远答书云。 欲令作大智论序以申作者之意。 贫道闻怀大非小褚所容。 汲深非短绠所测。 披省之日有愧高命。 又体羸多疾触事有废。 不复属意。 已来其日亦久。 缘来告之重。 辄粗缀所怀。 至于研究之美。 当复期诸明德。 其名高远固如此。 远常谓。 大智论文句繁广初学难寻。 乃抄其要文。 撰为二十卷。 序致渊雅使夫学者息过半之功矣。 后桓玄征殷仲堪。 军经庐山。 要远出虎溪。 远称疾不堪。 玄自入山。 左右谓玄曰。 昔毁仲堪入山礼远。 愿公勿敬之。 玄答何有此理。 仲堪本死人耳。 及至见远不觉致敬。 玄问不敢毁伤。 何以剪削。 远答云。 立身行道玄称善。 所怀问难不敢复言。 乃说征讨之意。 远不答。 玄又问。 何以见愿。 远云。 愿檀越安隐使彼亦无他。 玄出山谓左右曰。 实乃生所未见。 玄后以震主之威苦相延致。 乃贻书骋说劝令登仕。 远答辞坚正确乎不拔。 志逾丹石终莫能回。 俄而玄欲沙汰众僧。 教僚属曰。 沙门有能申述经诰畅说义理。 或禁行修整足以宣寄大化。 其有违于此者悉皆罢遣。 唯庐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简之例。 远与玄书曰。 佛教凌迟秽杂日久。 每一寻至慨愤盈怀。 常恐运出非意沦湑将及。 窃见清澄诸道人教实应其本心。 夫泾以渭分则清浊殊势。 枉以直正则不仁自远。 此命既行必一理斯得。 然后令饰伪者绝假通之路。 怀真者无负俗之嫌。 道世交兴三宝复隆矣因广立条制。 玄从之。 昔成帝幼冲庾冰辅正。 以为沙门应敬王者。 尚书令何充仆射褚昱诸葛惔等奏。 不应敬礼。 官议悉同。 充等门下承冰旨为驳。 同异粉然竟莫能定。 及玄在姑熟欲令尽敬。 乃与远书曰。 沙门不敬王者既是情所未了。 于理又是所未喻。 一代大事不可令其体不允。 近八座书。 今以呈君。 君可述所以不敬意也。 此便当行之。 事一二令详。 尽想必有以释其所疑耳。 远答书曰。 夫称沙门者何耶。 谓能发蒙俗之幽昏。 启化表之玄路。 方将以兼忘之道与天下同往。 使希高者挹其遗风漱流者味其余津。 若然虽大业未就。 观其超步之迹。 所悟固已弘矣。 又袈裟非朝宗之服。 钵盂非廊庙之器。 沙门尘外之人。 不应致敬王者。 玄虽苟执先志耻即外从。 而睹远辞旨趑趄未决。 有顷玄篡位。 即下书曰。 佛法宏大所不能测。 推奉主之情。 故兴其敬。 今事既在己。 宜尽谦光。 诸道人勿复致礼也。 远乃着沙门不敬王者论。 凡有五篇。 一曰在家。 谓在家奉法则是顺化之民。 情未变俗迹同方内。 故有天属之爱奉主之礼。 礼敬有本。 遂因之以成教。 二曰。 出家。 谓出家者。 能遁世以求其志。 变俗以达其道。 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 遁世则宜高尚其迹。 大德故能拯溺俗于沉流。 拔玄根于重劫。 远通三乘之津。 近开人天之路。 如令一夫全德。 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 虽不处王侯之位。 固已协契皇极在宥生民矣。 是故内乖天属之重。 而不逆其孝。 外阙奉主之恭。 而不失其敬也。 三曰。 求宗不顺化谓反本。 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 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 不以情累其生则其生可灭。 不以生累其神则其神可冥。 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 故沙门虽抗礼万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 而沾其惠者也。 四曰。 体极不兼应。 谓如来之与周孔。 发致虽殊潜相影响。 出处咸异终期必同。 故虽曰道殊所归一也。 不兼应者。 物不能兼受也。 五曰。 形尽神不灭。 谓识神驰骛随行东西也。 此是论之大意。 自是沙门得全方外之迹矣。 及桓玄西奔。 晋安帝自江陵旋于京师。 辅国何无忌劝远候觐。 远称疾不行。 帝遣使劳问。 远修书曰。 释慧远顿首。 阳月和暖。 愿御膳顺宜。 贫道先婴重疾。 年衰益甚。 狠蒙慈诏曲垂光慰。 感惧之深。 实百于怀。 幸遇庆会而形不自运。 此情此慨良无以喻。 诏答。 阳中感怀知所患未佳其情耿耿。 去月发江陵。 在道多诸恶。 情迟兼常。 本冀经过相见。 法师既养素山林。 又所患未痊。 邈无复因增其叹恨。 陈郡谢灵运负才傲俗少所推崇。 及一相见肃然心服。 远内通佛理外善群书。 夫预学徒莫不依拟。 时远讲丧服经。 雷次宗宗炳等。 并执卷承旨。 次宗后别着义疏。 首称雷氏。 宗炳因寄书嘲之曰。 昔与足下共于释和上间面受此义。 今便题卷首称雷氏乎。 其化兼道俗斯类非一。 自远卜居庐阜。 三十余年影不出山。 迹不入俗。 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焉。 以晋义熙十二年八月初动散。 至六日困笃。 大德耆年皆稽颡请饮豉酒。 不许。 又请饮米汁不许。 又请以蜜和水为浆。 乃命律师令披卷寻文得饮与不。 卷未半而终。 春秋八十三矣。 门徒号恸若丧考妣。 道俗奔赴毂继肩随。 远以凡夫之情难割。 乃制七日展哀。 遗命使露骸松下。 既而弟子收葬。 浔阳太守阮保。 于山西岭凿圹开隧。 谢灵运为造碑文铭其遗德。 南阳宗炳又立碑寺门。 初远善属文章辞气清雅。 席上谈吐精义简要。 加以容仪端整风彩洒落。 故图像于寺遐迩式瞻。 所着论序铭赞诗书。 集为十卷五十余篇。 见重于世。 发布时间:2025-05-21 16:37:5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74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