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水陆法会 内容: 略称水陆,或名水陆道场、悲济会等,是一种隆重而盛大的佛事仪则。 近代学者认为是唐代密宗的《冥道无遮大斋》与梁武帝的《六道慈忏》相结合的产物。 但依《佛祖统纪》卷三十三所叙源流,最初是由梁武帝梦僧启示,后又得宝誌劝说,因而披阅大藏创立仪文,于天监四年(505)就金山寺修建水陆法会。 北周与隋代,此仪不行。 至唐咸亨(670~673)中,法海寺神英于大觉寺义济处得到梁武帝的水陆仪文,依照修斋,复流行于世。 北宋杨锷撰有《水陆仪》3卷。 苏轼撰《水陆法赞》16篇,称为眉山水陆。 南宋史浩曾施田给月波山修设水陆大斋,并亲撰仪文4卷。 南宋末志磐又撰新仪6卷,并绘像26轴。 明代称此为南水陆,而对金山仪文称北水陆。 宋、元、明、清水陆法会盛行。 明末祩宏重订志磐的水陆仪文,成《水陆修斋仪轨》6卷。 清仪润依之撰成《水陆大斋仪轨会本》6卷,为现行水陆仪本。 其后咫观又依祩宏的重订本详加论述,成《鸡园水陆通论》9卷,并撰《水陆大斋法轮宝忏》10卷,皆为现行水陆所取法。 现行水陆佛事分内外坛,以内坛为主(主法、正表、副表各一人),悬挂毗卢、释迦、弥陀等像,陈设香花灯烛等种种供品。 外坛有梁皇忏(二十四人)、华严(二人)、法华、诸经、净土(以上三坛各七人),施食(晚夜进行,人由各坛调配)等坛。 全部法事一般以七昼夜为期(内坛也有从第三日开始进行五昼夜的)。 其程序为第一日洒净结界、遣使建幡。 以后依次为请圣(请上堂)、奉浴、供上堂、请赦、请下堂、奉浴、皈戒、供下堂、亲祝,至第七日以普供上下堂和送圣而告成。 施食坛从第一日起每夜放焰口一台,至第六日夜由内坛水陆法师和各坛僧众一起放五方焰口。 汉地佛教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举行供佛仪式及僧超度先灵的法会。 盂兰盆为梵文ullambana的音译,意译为救倒悬。 意为救度亡灵倒悬之苦。 原是依据《盂兰盆经》目连救母的因缘而起,最早为梁大同四年(538)武帝于同泰寺设盂兰盆斋。 唐代朝野官民普遍风行,并有音乐仪仗助盛庄严。 入宋以后,转变为以盆施鬼,逐渐形成以放焰口施饿鬼食为主,终于取代了盆供。 志磐在《佛祖统纪》的《盂兰盆供》条下称:虽无奉盆之仪,而不失盂兰之意,但后来又有盆供与焰口同日别行。 发布时间:2025-05-21 16:35:5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74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