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谛(satya) 内容: Di佛教教义。 意谓真理或实在。 主要有四谛、二谛、三谛等不同说法。 四谛 1、苦谛。 苦是受逼迫苦恼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 有三苦、八苦的不同。 三苦,一为苦苦,指正在受痛苦时的苦恼;二为坏苦,是享受快乐结束时的苦恼;三为行苦,谓不苦不乐时,为无常变化的自然规律所支配的苦恼,包括生、老、病、死在内。 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盛苦。 佛教认为,三苦、八苦有的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2、集谛。 亦名习谛。 集是积聚感招之意。 说一切众生,常时以来,由于贪瞋愚痴的行动,造成的善恶行为的业因,能感招将来的生死苦果。 3、灭谛。 亦名尽谛,为息灭、灭尽之意,灭尽三界内之烦恼业因以及生死果报,称为灭,也称了脱生死,从此不再受三界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槃寂灭境界,即为解脱。 4、道谛。 道为通达之意,也是道路的意思。 这种道路是达到寂灭解脱的方法和手段;原始佛教认为道谛是指八正道。 以后大、小乘又各有发展。 佛教认为依道谛去修行,就能达到寂灭解脱的灭谛。 由此途径确实可以达到解脱生死的目的。 二谛 即真谛和俗谛。 又称第一义谛、世俗谛,或名胜义谛与名言谛。 真俗二谛,中观派的基本思想是缘起性空论,认为世间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众多因素相依相持而形成的,是有,称假有,这就是世俗谛,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是空,称性空,这就是真谛,所以真俗二谛,就是空、有二谛。 这是就外在的物境而言。 若以主观认识而论,谓世俗谛是有,这是世间一般人的常识见解;言真谛为空是二乘圣者特有的超世见解。 实际上,说有不住有,谈空不落空,空有无碍,才是真俗二谛的正观。 又世俗谛的有,是世间万事万物的现象;真谛的空,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性。 缘起才能性空,性空才能缘起,缘起与性空实际是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对立而统一。 所以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 如《般若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二而二,二而不二。 大乘佛教各宗,因为传承或立论方法不同,对二谛的解释也各不相同。 有的认为二谛是理,有的认为二谛是教。 天台宗认为二谛或三谛是真实不虚的谛理,故云: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 三论宗认为真俗二谛是两种真实不虚的言教:二谛者,盖是言教之通诠,相待之假称唯是教门,不关境理。 三谛 即空谛、假谛、中道谛。 佛教天台宗所立的谛理。 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叫做空谛;一切事物其中虽无永恒不变的实体,却有如幻如化的相貌,叫做假谛;这些都不出法性,不待造作而有,叫做中道谛。 一切事物,皆不出此空、假、中三谛的范畴,故称为三谛之理。 《始终心要》说: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假谛者立一切法。 又此三谛,圆融无碍,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如观空时,无假无中无不空;观假时,无空无中无不假;观中道时,无空无假无不中,名为圆融三谛。 《中观论四谛品》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此偈被认为是圆融三谛的出处。 (刘峰) 发布时间:2025-05-21 16:35:2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74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