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三类境 内容: Sanleijing佛教术语。 识所变现的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类的总称,是唐玄奘针对当时印度唯识学说有关见分、相分是同种还是别种所作的一个总结。 印度唯识论者主张识有见、相二分。 如一张目而陡然了别案上笔砚等影像,则笔砚等影像为相分,了别笔砚等影像的功能为见分。 见分为能缘所觉,相分为所缘所觉。 见分是能别,相分是所别。 见分托相分而起,相分仗见分而生,同为识变,因作用不同而分为能、所,即一个识体有此两种功能。 但对见分和相分究竟是同种(同一潜在功能)还是别种(不同潜在功能),各有不同主张,概括起来,约有四说:一是主张见分、相分及本质尘(物之自体)三法皆同种;二是主张相分、见分、本质尘三法二种生,见分别种,相分与本质尘同种;三是主张各识之见分、相分两法同种生;四是主张两法无论何时皆属别种。 玄奘认为,这不能一概而论,要随着不同性质的境而定,由此提出三类境说,他自撰的颂文(载窥基所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是:性境不随心,独影唯随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 1、性境(实境)。 具足五义:一为有实用,不与见同种生;定有自种为因缘,相别有种,故有实用。 用者体义,有实用,犹云有实体;二为自种生;三为仗质;四为现量(感觉)所证;五为性与系(界系)不随心,故名性境。 玄奘认为性境相、见别种,如缘根身、器界,托本质尘而缘,相分与见分不同种。 性境不是随心计计度而起,所以说为性境不随心,它三性(善、恶、无记)不定。 如实五尘(色、声、香、味、触)唯无记性,不随能缘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通善、恶、无记三性。 2、独影境(幻觉)。 相、见同种。 如意识缘龟毛、兔角、空华、石女等,不托本质而缘,故相分与见分同种。 独影境虽然也有相分,但此相为见分之遍计所执相,所以说独影唯从见。 善、恶、无记三性也是同种。 3、带质境(错觉)。 虽随心生,而必仗本质,虽带本质又与本质不符。 如冥冥夜行,认绳作蛇,称带质境。 仗本质生,带似本质,故通于本;由情而起,自变相生,又通于情,所以说带质通情本。 此境异于纯仗质而不随情的性境,又不同于只随情而不仗质的独影境,一分与质同种,一分与见同种。 两头(见、质)烁起,因而名为带质境。 带质境判性不定,若从见说,是有覆无记性,若从质说,是无覆从记性。 (虞愚) 发布时间:2025-05-21 16:34:4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74845.html